安乐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生命神圣概念下安乐死问题研究-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西方生命神圣论是安乐死的人所依赖的重要的伦理道德准则。
在他们看来,的存在是这一准则的基础。
在西方的价值观念中,生命神圣的原则有着很浓的犹太-基督传统。
这个传统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生命的权利是一项基本的和不能被随意剥夺的权利。
生命拥有内在的尊严可以使其免于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也不能随意伤害别人。
关键词:生命;神圣;安乐死;Abstract: Lifes sacredness as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and law was strongly held by many opponents of euthanasia. In the opinion of those who are against euthanasia, this view has the ultimate supporter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In the West, the principle of the lifes sacredness has a very strong Jewish-Christian tradition. This traditional theory holds that mans life is created by God according to his own image, and the right to life is the basic right which cannot be deprived arbitrarily. The inner dignity of life protects it from unnecessary harm and determines that we cant pose harm on others at will.Keyword: fe; sacredness; euthanasia;通常意义上,对安乐死的可以粗略地分为宗教的、伦理的、临床的几类。
安乐死是否应该合理化的作文
说起安乐死,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话题啊。
你想啊,谁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或者亲人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呢?有人觉得,给那些快不行的人一个痛快,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吧。
可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啊,搞不好就引发一堆伦理道德问题。
说到医学伦理,安乐死这事儿真的挺敏感的。
我理解那些病得够呛的人,他们可能觉得活着就是受罪,想早点解脱。
但是,你说这医生能不能随便就给他们开这种药呢?要是开了,是不是就等于说医生在剥夺生命了?这中间的界限,真的挺难把握的。
从法律角度看,安乐死就更复杂了。
一方面,我们得尊重病人的意愿,让他们能选择自己的死法。
但另一方面,法律也得保护生命啊,不能随便让人就这么没了。
这中间的平衡,真的需要好好琢磨。
说到社会文化,哎呀,那就更热闹了。
不同地方的人对这事儿看法都不一样。
有的地方觉得安乐死很正常,甚至还挺支持的;但有的地方就觉得这是大逆不道,绝对不能接受。
所以啊,这事儿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安乐死论文:中国未能接受“安乐死”的原因分析【摘要】我国对安乐死的关注始于1986年6月夏素文的安乐死事件,该事件之后至今,我国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以及公众对安乐死的关注与争议从未停止过,但迄今为止“安乐死”在中国仍未被人们接受,更不用谈将其合法化了。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接受“安乐死”呢?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模式与中国的社会现状双重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安乐死分析安乐死,来源于古希腊文的euthanasi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具有多种涵义和表述[1]。
在英文词典中,被解释为:无痛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2]。
“安乐死”是一个涉及医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国内目前对安乐死尚无权威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安乐死“是指对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为解除其极度的痛苦,由病人本人或亲属要求,经医生鉴定和有关司法部门认可,用医学方法提前终止其生命的过程。
”[3]现行对“安乐死”较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安乐死”实施中的“作为”和“不作为” ,将其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4]。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使其生命提前结束。
“被动安乐死”一般是指撤出病人赖以维持生命、推延时日的体外循环装置、人工呼吸装置和其他辅助设施,或放弃必须的医疗措施,使患者等待死神的降临自然逝去。
迄今为止,安乐死在中国仍未能被国人所接受,究其原因,要从中国传统道德、传统医学、社会伦理、社会现状几方面进行分析。
1 有违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国古语有云;“万事孝为先”,可见自古以来“孝悌”都是作衡量中国人德性的标准之一。
在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这意味着华夏先民早已有了“孝”这一伦理观念 [5]《论语》中有19次讲到“孝”,如“夫孝,德之本也。
”《孟子》中也有28处提到“孝”[5]。
《孟子·滕文公上》亦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安乐死在中国发展的影响13级临床医学1班黄钰颖3130505041摘要:当医学束手无策,病人无法避免死亡,而又面临无法忍受的极端痛苦时,可否依靠医学手段摆脱痛苦、结束生命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近年来,“安乐死”一词在报章杂志上频繁出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下形成的中国传统生死观在与现实社会中安乐死在我国的实际状况之间的激烈碰撞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安乐死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安乐死;中国传统文化;死亡观自18世纪以后,近代医学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过去许多被当作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如今都可以得到医治。
但是,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艰难的挑战,面对许多疾病我们仍是束手无策,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病人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于是有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当受到精神和躯体极度的痛苦之下,希望得到解脱,这也就是安乐死产生的根本原因。
自安乐死自产生开始就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来支撑各自的观点。
这种争论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安乐死的概念传入中国而一同进入了国内。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安乐死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1.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亦称安死术,《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安乐死的解释是:“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1]2.中国传统的死亡观死亡观,即人们所形成的对死亡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在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释、道三大流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习俗,追求现世今生是中国传统死亡观的主要思想。
2.1 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生死观。
儒家思想中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论语》中也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儒家对死亡秉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安乐死_英语作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安乐死_英语作文The euthanasia The fast advance of medicine and life–extending technologies enable life to be prolonged.The euthanasia has been becoming the hot topic around the world, and questioned discussion about its legalization occurs at home and abroad.In my opinion, the euthanasia is mercy.It can help hopeless ill patients to dead qucikly,relieve them from the pain , For these people,the quality of life is the foundation value of life.For these patients who can never be cured, death is unavoidable to them, so the euthanasia is the best way to let them away from great pain.And these patients have to suffer from the pain, at the same time, their family members have to stand the expensive medical expenses and the great hurt mentally,“We mustn't delay any longer … swallowing is difficult … and breathing, that's also difficult.Those muscles are weakening too … we mustn't delay any longer.”the words from a Dutchman asked his doctor to help him die.At that time ,he was no longer able to speak clearly and he knew there was no hope of recovery and that his condition was rapidly get worse.Therefore,it's merciful for the doctors to help these patience come to an end of their life with the euthanasia.In addition, to reduc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 is one of the doctors' duty, so euthanasia.is moral.To be frank, everyone has the right and freedom to manage their own final destiny, such as refuse any cure.And thus right also includes the freedom of choosing to die as well as the ways of death, even when it's necessary to ask somebody else to end their life.In a word.I want to call on the legitimization of the euthanasia.let the patients get rid of thestruggl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as soon as possible.第二篇:英语作文:安乐死(1)有利于病人的自身利益。
论安乐死的历史及现状论安乐死的历史及现状摘要: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与选择的社会难点问题之一。
就现实社会争论的安乐死话题,从伦理的角度,回顾了安乐死的历史发展,分析了安乐死在中国发展的限制因素和现状,阐述了安乐死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安乐死历史发展限制趋势一.安乐死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进程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从词源上说,源自古希腊的"euthanlos",原意是“快乐的死亡”或“安详无痛苦致死术”。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苦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
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同时安乐死又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患者对于安乐死的意愿,可以将安乐死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
根据安乐死的实施方式,可以将安乐死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其中积极安乐死又称主动安乐死或作为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而消极安乐死又称被动安乐死或不作为安乐死,它包括撤销强加于病人身上的不必要的、过量的医疗负担或撤销不能使根本的病情逆转的治疗,如为缓解剧痛,使用大剂量的可能缩短病人生命的药物。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安乐死应该是指积极安乐死。
事实上,安乐死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长久的历史。
在古代就有加速死亡的一些措施,如游牧部落在迁移时常把病人、老人留下来让他们自生自灭。
斯巴达人为了保证士兵的健康和战斗力,也有处死先天疾病或生理缺陷之新生儿的习俗。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认为医生延长那些最终仍不免死亡的危重病人痛苦是不合伦理的,赞同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自己结束生命。
毕达哥拉斯等许多哲人、学者、政治家也都认为在道德上对老人与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
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5-2016学年春季学期)论文题目:论安乐死的合法化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任课教师:***班 级:车辆工程 153学 号:*************姓 名:论安乐死的合法化摘要: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久的历史,可安乐死的争议却一直持续不断。
安乐死在社会中的争议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方面。
本文从论述安乐死的历史发展,到论述安乐死的行为分类,安乐死的实施条件和我国安乐死的历史和现状,再讲述我国大学生对于安乐死的看法、分析其心理现象。
关键字:安乐死立法大学生安乐死产生与发展历史渊远,患有某些危重疾病和不治之症而又生命垂危的的患者可以选择结束自我这段痛苦的历程,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一定的资源可以继续维持这些人员的生命。
我们是应该继续消耗有限的资源去维持患者的机体生命?还是应该支持安乐死,让患者不在遭受到病痛的折磨?这是我们一直所争议的。
一、安乐死的历史1.1安乐死的定义与形成原因安乐死是一种选择死亡的权利。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Ihanasia,原意为无痛苦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一般而言,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的死去。
在古希腊,“安乐死”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哲学领域而非医学用语。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曾这样表述:“身体不好者应任其死去,灵魂不好者应将之杀死”。
直到二战之后,安乐死成为医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安乐死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的过程。
安乐死的目的是通过人工调节和控制,使死亡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状态,以避免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折磨,达到舒适和愉快,即改善死者濒临死亡时的自我感觉状态,维护死亡时的尊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乐死不是对生或死的选择,而是对死亡状态的选择,以实现“优死”。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800字作文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安乐死,听起来挺人性化的,不就是让疼得受不了的人有个痛
快的选择吗?但真的那么简单吗?想想那些躺在病床上,忍受着无
尽痛苦的人,他们真的愿意就这样一走了之吗?还是只是被病痛折
磨得失去了希望?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光听患者怎么说,还得有医生、家人,甚至社会的参与和讨论。
临终关怀,这个名儿听起来挺温馨的。
不就是给快不行的人一
些温暖和陪伴吗?但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除了医疗护理,还得有心
理安慰、精神支持。
想想看,一个人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他最需
要的可能不是药物,而是那些能让他感到安心和幸福的人和事。
这,才是临终关怀的真谛吧。
说到安乐死和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生命尊严的问题。
有人觉得,与其在病痛中苟延残喘,不如痛快地结束;但也有人觉得,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怎么活。
这两种观点没
有对错,只是看你怎么看待生命和死亡。
安乐死和临终关怀,都是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安乐死,我们得有个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能乱来;对于临终关怀,我们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让更多人受益。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无论是安乐死还是临终关怀,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和选择。
咱们得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也得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毕竟,生命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安乐死问题”之我见作者市级电大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目录一、引言 (1)二、安乐死的界定 (1)(一)安乐死的内涵 (1)(二)本文对安乐死的理解 (2)三、安乐死的外延 (3)(一)非自然死亡中相关概念与安乐死 (4)(二)自然死亡中相关概念与安乐死 (4)四、安乐死立法的基本原则 (5)(一)生命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5)(二)意思表示真实、自由原则 (5)(三)严格程序原则 (6)(四)人道主义原则 (6)五、结论语 (6)参考文献 (7)浅析网络犯罪[摘要] 生命权是一个人的最高人格法益,法律赋予人诸多权利,社会各个个体在死亡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在安乐死方面的一件也各有不同,对于人类对于放弃生命的决定可不可以自己决定。
国外在这方面很早就开始了全面的研究,由于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阶段比较晚,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分析还不够成熟。
可是中国现在是世界人口最多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不得不直面安乐死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安乐死的概述入手,对安乐死进行界定和探讨,提出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立法设想,严格规范实施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律程序和规定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以严厉打击妄图利用安乐死而实施故意杀人的违法行为。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立法建议一、引言人们的一生往往总会历经生、老、病、死这四个过程,这四个阶段跟随了我们一生。
被祝福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幸福快乐的走到老年、生活康健和安详去世是我们非常向往的一辈子。
可是,生活总会有点不如意,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因为我们会生病。
所以怎样幸福、安逸的老去知道死去就成为了现在这些濒临死亡的患者在考虑的事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出现了。
现今,全世界的人们对于安乐死意见都基本是一样的,就是认为安乐死是一个不人道的、违反法律的行为,全世界也仅仅有很少的国家承认了安乐死,譬如荷兰、比利时等等地区,再则就是像日本等国家是通过司法判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合法。
关于安乐死的研究综述第一篇:关于安乐死的研究综述关于安乐死的伦理问题浅议【摘要】安乐死的本质含义应该是重病患者在不可逆地趋向死亡的过程中,无论在肉体状态还是精神状态上。
都能安乐地去死,医学手段只能使人的肉体由痛苦状态转向安乐状态,而社会科学可使人的精神由痛苦状态转向安乐状态。
本文从伦理价值及中国现状对安乐死的可行性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安乐死;伦理;立法“安乐死”,即安乐地死亡。
其本质是重病患者在不可挽回地趋向死亡的过程中。
无论在肉体状态还是精神状态上,都能安乐地去死。
其所要解决的矛盾。
就是要使不可逆转地趋向死亡的患者从痛苦状态向安乐状态转化。
使不但生要生得好,而且死要死得好实施安乐死,“也就是要把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推进到死亡过程这一领域,克服对待死亡上的愚昧观念和愚昧行为,以‘科学的死’,代替‘愚昧的死’”[2]。
1安乐死:世界关注的话题随着医学的进程,人类对“安乐死”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l7世纪,弗兰西斯· 培根在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无痛苦致死术”。
2O世纪3O年代,欧美许多国家都有人积极提倡安乐死,安乐死发展成为一项新的人权运动,甚至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
只是由于德国纳粹人介入,盗用安乐死名义,屠杀了数百万无辜的人,使得安乐死声名狼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6O~7O年代以来,由于医学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人道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发展和深化,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安乐死的实践意义日益突出,安乐死又成为许多国家的热门话题。
安乐死不仅涉及伦理、哲学、医学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人们对人生、生活、死亡的看法和理解,而且也引发出一系列法律问题。
直到现在,人们对安乐死仍褒贬不一。
支持安乐死的人看重生命存在的内容、方式,重视安乐死的权利,认为安乐死一是可以减轻重危病人的痛苦,当病人感到生不如死时死亡比生存对他们更人道;二是可以减轻病人家属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三是可以节省有限的医药资源,对社会也有利。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可行性自18世纪以后,近代医学开始可突飞猛进的发展,如病理解剖学、系统的临床教学、细胞学说的等各种理论的出现,使医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过去许多被当做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如今都可以得到医治,甚至我们还消灭了天花。
但是,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艰难的挑战,仍然有许多的疾病是我们现在需要攻克的难题。
比如说晚期癌症,艾滋病以及一些遗传性病。
我们不仅对这些疾病是束手无策,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病人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于是有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当受到精神和躯体极度的痛苦之下,要求家人给予死的解脱。
这也就是所谓的安乐死最最根本的一个目的。
安乐死这个词从出现开始,就一直是极具争议的一个话题。
因为安乐死面对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即终结一个人的生命,必须首先通过立法认可才得以避免带来法律上的一些诉讼。
我国对于安乐死的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一般的操作程序是:指定权威医师诊断病情并作出书面结论判定初步符合的病人要求写下书面授权同意书并进去7天等待期进入第二等待期认可后进行正式实施,需要多方人员在场。
而一般的实施方法通常是注射氰化物,口服安眠药,注射凝血剂这3种。
而在当今世界,由于安乐死涉及到多方舆论,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的问题,只有荷兰,比利时以及美国部分州等少数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安乐死合法。
而在国内1986年发生才陕西省汉中市,医生蒲莲生应患者儿女要求,为患者“实施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的事件引发了学者以及公众对于安乐死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国内的赞同派观点认为安乐死是因该提倡的。
第一尊重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是维护病人尊严的体现。
第二生命的价值不应该只是在于其长短而是在于生命的价值和质量。
第三实行安乐死可以更多的节约医疗资源,让这些在中国本来就很稀缺的医疗资源能够用在那些有希望痊愈的人身上。
安乐死论文故意杀人罪论文:安乐死之我见摘要:社会各界对安乐死问题的讨论日渐激烈,本文主要从刑法角度讨论安乐死的罪与非罪、如何立法等方面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安乐死;罪与非罪;故意杀人罪;立法一、安乐死问题概述所谓“安乐死”,是指在患有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真诚委托下,为减少病人痛苦,由医生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生命,使其安乐死去的行为。
1986年,陕西汉中市王明成之母夏素文因身患绝症,痛苦不堪,被医生实施“安乐死”,成为全国第一例“安乐死”。
王明成和这名医生被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此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对“安乐死”问题的激烈讨论。
中国刑法理论界也曾就安乐死问题产生激烈争议,主要观点有:第一种,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违反人的生存权,实属杀人行为;第二种,持折衷意见的学者认为,法律对安乐死后作出免罚规定,但同时应当严格地限制条件,包括:1、只适用于现代医学上属于不治之症,且痛苦已达到不堪忍受程度的病人。
2、其嘱托或承诺必须是在意识清醒时为之。
3、其目的仅为解脱病人死前的痛苦。
4、要经医生鉴定,并以痛苦最小的方法由医生执行;第三种,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对于濒临死亡且承受剧烈痛苦的病人,基于本人的恳切要求,以药物促使其安静地死亡,以解除病人痛苦,实属合情合理,应排除犯罪性。
理由是:1、应当尊重人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
2、病人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痛苦难当,对其施行安乐死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
3、对回生无望的病人继续治疗,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对于病人无益,对社会也是无补的。
以上三种观点可谓各执己见,并没有统一定论。
二、安乐死的定性笔者认为,安乐死的定性关键是其罪与非罪的问题。
首先要弄清实施安乐死后是否定为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司法实践中对应被害人的请求,直接动手杀死被害人的,符合杀人罪特征,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第1篇一、引言安乐死,又称“无痛苦致死”,是指患者因疾病、残疾等原因,在自愿、清醒的情况下,通过合法手段结束生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安乐死问题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我国在安乐死法律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为我国安乐死立法提供参考。
二、安乐死法律问题的背景1. 患者痛苦:许多晚期患者因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传统治疗手段难以缓解其痛苦。
2. 医疗资源紧张:我国医疗资源有限,部分患者因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备受煎熬。
3. 患者权利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不断增强,对安乐死的需求日益增长。
4. 国外安乐死立法实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和地区已立法允许安乐死。
三、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原则1. 自愿原则:患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安乐死,任何形式的外力干预都是不允许的。
2. 清醒原则:患者在决定接受安乐死时必须处于清醒状态,确保其决策的合理性。
3. 无痛苦原则:安乐死过程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确保患者尊严。
4. 严格审查原则:安乐死申请需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确保患者申请的合理性。
5. 医疗伦理原则:尊重患者意愿,维护医疗伦理,防止滥用安乐死。
四、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范围1. 晚期癌症患者:晚期癌症患者因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2. 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病情恶化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3. 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因治疗无效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4. 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因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安乐死可为其提供一种解脱。
五、安乐死法律问题的适用程序1. 患者提出申请:患者向医疗机构提出安乐死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
2. 医疗机构评估: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病情、痛苦程度、家庭状况等进行评估。
3. 伦理委员会审查:医疗机构将评估结果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确保安乐死的合理性。
第1篇在现代社会,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日益关注,安乐死这一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安乐死,即自愿结束生命,通常是在患者患有绝症、无法治愈且遭受极大痛苦时提出的。
然而,安乐死的合法化在伦理、法律和现实层面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本文将以一起安乐死法律案件为例,探讨这一议题。
案件背景2019年,美国密歇根州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安乐死法律案件。
原告约翰·詹姆斯(John James)是一位患有晚期癌症的老年男性。
在经过多次化疗和放疗后,他的病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反而身体逐渐虚弱,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在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和绝望中,约翰·詹姆斯向密歇根州高等法院提出了安乐死的请求。
案件审理密歇根州高等法院在审理此案时,面临着伦理、法律和现实的诸多挑战。
伦理争议首先,安乐死触及了伦理道德的底线。
一方面,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尊严是伦理的基本原则。
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被视为对生命的漠视,违背了这一原则。
另一方面,安乐死可能会引发道德滑坡,导致对生命的轻视和滥用。
约翰·詹姆斯的律师在法庭上辩称,安乐死是对患者生命尊严的尊重,是患者自主权的体现。
他们认为,在患者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时,有权利选择结束生命。
法律争议其次,安乐死在法律层面也存在争议。
一方面,美国宪法赋予个人基本的自由和权利,包括自主决定生命和死亡的权力。
另一方面,美国各州对安乐死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有的州已经允许安乐死,而有的州则禁止。
密歇根州的法律规定,安乐死是非法的。
然而,约翰·詹姆斯的律师认为,密歇根州的法律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中规定的平等保护原则。
现实挑战最后,安乐死的实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首先,如何确保安乐死的决策是患者真实意愿的体现,避免受到外界压力和误导。
其次,如何确保安乐死的程序合法、透明,避免滥用和误用。
此外,安乐死的实施还需要医疗、法律、伦理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上述争议和挑战。
简论“安乐死”伦理问题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安乐死的讨论已经有超过20年的时间,安乐死也越来越被我们的社会所接受。
本文从安乐死的概念角度入手,讨论探析当今发达社会对于“安乐死”的理解和各个国家对于安乐死的法案整理与不同层度的推进,正确认识安乐死这种优化的死亡方式。
论文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定义与概念伦理道德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生存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其弊端。
这些懊恼难题的出现在伴随高科技的进步变得可以让人们轻松应对,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对生命无限追求的奖赏,也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必经之路。
但上帝很公平,再为你新开一扇窗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安乐死”的基本形式与不同意义(一)基本形式“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善的死亡,这一出现于17世纪有着浓重感情色彩的词汇,自打出现就备受争议。
不管是不是自己死亡或者他人死亡,也不管这种死亡是不是秉着病患自愿的原则。
怎么样区分“安乐死”与“被安死”已成为一种惯例,被动安乐死是通过不予以患者治疗或者撤出其医疗设备而允许的死亡,而主动安乐死是有意引致死亡的行动的结果。
所以常常使初视者误读其意,从而妄下结论。
在学术中“安乐死”更是有很多意思,根据意义的不同分化出不同类型,这些所谓的区分显然不是那么清晰明。
(二)不同意义对“安乐死”的理解因人而异,有相对广义的理解,也有人相对狭义的看待。
人们认同它是因为认为“安乐死”属于一种个人权利,个体对自身的存活或者死亡有直接选择权利。
虽然“安乐死”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依旧不是被太多人所接受,但我们已经在宠物身上看到“安乐死”的情况了。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元首希特勒曾筹划一个关于“安乐死”计划,意在用模糊的“安乐死”方式来杀害他认为没有用的人。
一位收到过500份脑组织的神经病理学家描述:“在当时的德国,有关于这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包括其中的智力低下者、精神分裂患者、癫痫痴呆以及身体器官出现异常或者失调的病患……实际上,那些所没有工作能力的人一概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人被处以”安乐死“的方式杀害。
论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对死亡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
从最初盲目畏惧死亡发展到消极平静地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规范死亡,人类对死亡这一自然法则的心理轨迹,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理解的升华和对生命保护力度的加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是否接受死亡,而是如何接受。
“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
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从它一出现,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
这场争议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已进入了我国并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安乐死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其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其合法化。
本文以此为宗旨,对安乐死的实质、安乐死的立法理由及立法步聚、内容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安乐死在我国早日立法。
一、安乐死问题的实质二、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其原意为“没有痛苦的死亡”。
而安乐死的现代含义则是指“对于现代医学条件下无可挽救其生命的濒死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而采取适当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生命的行为”。
根据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安乐死问题实际上是接受死亡法则的生命处置问题。
这类行为实质上是以生命终结法则为基础的针对生命终结方式的处置。
故可以将安乐死的实质界定为“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而不能将涉及生命处置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安乐死主要针对如何选择生命终结方式,而不是针对生命处置方式。
因为生命处置方式包括的两层意思:一者为挽救生命,一者为终结生命。
而安乐死不是在生命处置方式这一层面上去选择是挽救还是终结生命。
它仅仅是在已无法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去选择采用何种最佳方式去终结生命。
因此安乐死的实质是“生命终结的处置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死”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状态,不是死亡原因,故它不能与自然病亡、病理死亡和意外死亡这三种死亡原因并列为第四种独立的死亡原因;第二,安乐死的对象是当代医学上无可挽救其生命的痛苦的濒死者;第三,安乐死是人工控制的死亡状态,其目的重在使病人“安乐”,不在使病人“死亡”。
安乐死
总述:“人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古人将生死的价值与国、民紧密联系在一块儿,觉得人
活着为他人做了贡献便是有价值,传统伦理道德将人生紧紧束缚。以至于时至今日,人们觉
得继续帮一个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延续生命是对他们负责。这便大大扼杀了病人作为当事人
自身的意愿,作为医者、病人家属,都一心想要病人继续活着,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他们的“活着”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尊严。这就牵扯到了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
话题“安乐死”。其实安乐死实施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但其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符合法
定的条件。
关键词:安乐死、人权、传统与现代伦理道德、
一、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原意是指安逸地死去,快乐的死亡,尊严
的死亡。一般认为,安乐死是对患者有不治之症又极端痛苦的病人,在不违背其真实意愿的
前提下,出于对其死亡权力和个人尊严的尊重,为解除病人痛苦而有医务人员实施的终止维
持生命的措施使其自行死亡或采取积极措施使其加速死亡的一种医疗行为。二、安乐死的分
类
1.按致死的选择方式,安乐死可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也称积极
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死亡,使生命提前结束。被动安乐死,
也称消极安乐死,是指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其自行死亡。2.按安乐死行为对象的主
观意愿划分,安乐死可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是指病人本人要求安乐
死或对安乐死表示过同意的死亡。而非自愿安乐死是指无行为能力的病人因无法表述自己的
要求、愿望或同意,而由监护人提出要求或表示过同意的死亡。
三、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及社会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死亡方式,由于它触及医学伦理和生命权等
诸多问题,引起了诸多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赞成安乐死,理由是:1、人有选择死亡的权利,这是天赋人权。2、安乐死是解除
了患有不治之症病人的痛苦,维护了他们的尊严。3、卫生资源能够得到的合理利用。
二是反对安乐死,理由是:1、生命神圣论:每个人都有生的权利,除国家法律规定之
外,任何人不得剥夺别人的生命。2、医生的职责:医生的职责是“医生”而不是“医死”。
3、医学是发展的:一方面,不治之症是可以被攻破的,安乐死并不一定是解除痛苦的唯一
方法;另一方面,医学总是要在医疗实践中才能得到进步。安乐死不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和
发展。4、传统生死观:传统生死观认为人如果自然死亡则能够“转世轮回”,安乐死则会成
为“孤魂野鬼”5、传统孝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百善孝为先”,人们始终坚守着“养老送
终”理念。6、宗教:传统佛教认为安乐死是一种“杀生”的行为,是神律所不许的。7、情
感:人们虽然知道不治之症的亲人这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但他们在情感上却无法接受加速亲
人死亡的事实。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个人是赞成安乐死的,理由是:1、生命质量论:患有不治之症的
患者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根本质量,如那些极度痛苦的晚期癌症病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和目
的,已经没有必要进行生命维持了。2、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一方面挽救患者的生命,
另一方面在无法挽救患者生命时,要尽量解除病人的痛苦。3、安乐死是人们生命价值观的
升华:现在人们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人们不再追求长生不老,更追求
快乐的生、快乐的死以及对社会有所贡献。4、安乐死是对患者的尊重:对于身患绝症而又
不可逆昏迷的病人,他们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身上还被插上了各种“管子”——导尿管、
鼻饲管等,与其这样活着,不如有尊严的死。5、安乐死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安乐死给
予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以尊严的、安乐的解脱方式而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内涵。6、安乐死对减
轻社会、集体、及家人的负担具有现实意义。对社会,可以节约卫生资源;对集体和家人,
可以释放他们的经济负担。
四、安乐死的立法
虽然安乐死对患者、患者家人以及社会都是一种很好的解脱,但是安乐死要得到真正有
效的实施,只有经过立法,通过法律加以规范才有可能性。
其实,安乐死立法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据历史记载,公园10世纪英国所制
定的法律曾规定,因为无法治愈的疾病或因精神错乱而导致的自杀不会受到惩罚;16世纪
《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作品中描述,在“乌托邦”这个理想国里患有晚期绝
症的人将在医生的帮助下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而医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世界局势
2001年4月10日,荷兰一院(即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绝对优势通过了
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标志着荷兰成为了当今世界第一个将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但是,
对病人实行安乐死必须满足以下标准,否则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将会受到起诉。
(1).患者的病情必须是不可治愈的、患者遭受的是难以忍受的无限折磨、患者必须在
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完全自愿地接受安乐死。
(
2)·医生与病人有足够密切的关系,使医生能够确定这个请求是否既是自愿的又是
经过充 分考虑的。
(3)·医生与病人讨论过除安乐死以外的可供选择的办法。
(4)·医生至少应向一个具有独立观点的其它医生咨询。
(5)·安乐死的实施应符合优质医疗实践。
继荷兰之后比利时也取得了胜利,2001年10月比利时参议院批准了安乐死法案:允许
医生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帮助患绝症的病人实施安乐死。
其后,日本、瑞士等少数国家和美国的一些州也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二)国内形势
我国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组都收到有关安乐死的提案,
要求我国立法,使安乐死合法化。但是,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
律、医学等诸多方面,我国至今尚未为之立法。也没有一部可供参考的相关法律。
不过,在民间已有部分医生经患者家属同意,私自进行安乐死。1986年,陕西省汉中
市王明成不愿母亲忍受临终前的病痛,要求医生蒲连升对母亲实行了安乐死。结果,二人
被病人另一名家属以故意杀人罪告上法庭。1991年5月17日汉中市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
了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蒲连生,王明成为身患绝症的病人夏素文注射促进其死亡的药物不
构成犯罪。原告不服判决,又提起上诉。1992年6月25日中市人民法院依法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至此,中国首例安乐死案件经过6年漫长的审理后,蒲、王二人终获无罪释放。
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
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
2003年6月6日王明成——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主要当事人之一,因胃癌晚期,不
堪病痛折磨,提出为自己实施安乐死,但被西安交大第二医院以我国尚未立法为由拒绝了。
王明成最终没能达成自己安乐死的愿望,临终遗言说道,安乐死立法在中国是势在必行的。
至此,此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对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并没有停止。有人赞成,也有人反
对。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安乐死立法还面临重重困难,在克服这些难题之前,是不适合进行
立法的。这些困难包括:
1、患者意愿方面,安乐死要求患者自愿原则,但是对于一些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病
人,如植物人,昏迷的病人等,假如不是患者本身的意愿要求的安乐死,而是家属不堪重负,
想摆脱赡养义务,或因遗产继承等方面的原因,谎称病人自己要求的安乐死,这就违背了安
乐死本身的性质。
2、医生方面,对于某些动机不纯的医生,他为了掩盖医疗事故,以不受法律的制裁而
谎称患者为不治之症,或者医生与患者家属,为了某种利益,同流合污,制造假象对患者实
行安乐死。在医学方面,第一,对死亡标准的认定。由于对于死亡认定标准的不同,直接关
系到安乐死的适用范围。第二,对不治之症的认定。对于不治之症的认定是实施安乐死的前
提条件,但在实践中,在不治之症的认定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其很容易让不法分子钻空子,
窃机谋取不法利益。而且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的不同,在不治之症的认定,都
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第三,痛苦不堪的认定。在确定痛苦不堪的认定标准时,我们应考虑
所谓的痛苦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痛苦或者两者都有。而且不能忍受是指患者不能
忍受,还是家属不能忍受,因此对痛苦不堪的认定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3、社会方面,我国人口众多,若没有建立良好的安乐死法律体系,在程序上约束安乐
死的执行,安乐死将无法顺利的进行。历史上就有过德国纳粹借安乐死来进行屠杀的教训。
安乐死立法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我个人还是希望政府及相关人士能够找出解决的
办法,让安乐死能够在我国尽早的实现,毕竟这是正义的,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冯泽永主编:《医学伦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