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十六章麻醉期间病人监测、容量治疗、血液保护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54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治疗与血液保护麻醉手术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减轻病人手术过程中的疼痛与焦虑感。
然而,麻醉手术对病人的身体有一定的负担,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和血液功能的影响较为明显。
因此,在麻醉手术期间,给予病人适当的容量治疗和血液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一、容量治疗的意义与原则容量治疗是指通过补充液体来维持病人的循环功能,以有效保护器官功能,维持组织的正常代谢。
容量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病人的血容量,维持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止低血容量引起的低灌注状态。
在麻醉手术期间,容量治疗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来确定。
一般来说,手术类型越大、手术过程越长,病人的血容量补充需求就越大。
同时,病人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也都会对容量治疗的方案产生影响。
容量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1. 维持血管的正常容量:通过容量治疗,给予病人足够的液体补给,保证血管的正常容量,防止循环衰竭的发生。
2. 个体化调整: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量化监测病人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液体输注。
3. 营养支持:在容量治疗的过程中,适当补充病人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和新陈代谢。
4. 导尿监测:鉴于麻醉过程中尿量可能降低,特别是针对长时间手术的患者,需要加强对尿量的监测,防止尿量过少导致导尿障碍。
二、血液保护的措施在麻醉手术期间,血液保护的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血液损失,保护病人的血液功能。
具体的措施如下:1. 术前准备:术前应检查病人的血液功能指标,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及时纠正异常指标,减少麻醉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2. 尽量避免输血:在术中和术后应尽量减少对病人的输血量,避免交叉感染和过敏反应的发生。
3. 采用节约手术策略: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应尽量采用微创手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
4. 定期监测血液指标:术中应持续监测病人的血液指标,及时纠正血红蛋白的下降、凝血功能的异常等问题。
昆明医学院麻醉学专业教案麻醉学专业2006年8月日第十六章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医治与血液保护第一节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医治麻醉、手术期间的输血输液是术中循环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手术病人心血管功能稳固的重要医治手腕,直接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危。
因此,麻醉医师必需了解体液代谢的大体知识、手术麻醉对体液平衡的影响、输液的种类、输注容量及速度对机体的影响,合理实行输血输液医治。
一、麻醉期间的液体选择1、分类(1)晶体溶液:溶质是小分子离子(盐),包括含葡萄糖或不含葡萄糖两类,晶体液用于扩容快速、安全,但在血管中保留的时刻很短。
(2)胶体溶液的溶质是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和明胶类等,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故在血管中存留时刻长,具有良好的扩容效应。
临床上常常利用的晶体液有5%与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乳酸林格氏液和高渗盐溶液等。
实际应用中应按照临床症状和医治需要选择相应种类。
病人仅丢失水分,则选择低渗晶体溶液,也称维持型溶液。
病人同时丢失水分和电解质,或归并电解质缺少,则选择等渗溶液,也称补充型溶液。
晶体溶液在血管内半衰期为20~30分钟,扩容效果不如胶体溶液。
医治性溶液:碳酸氢钠等。
体重液体容量(ml/kg)输入速度(ml/kg/h)第一个10kg1004第二个10kg502以后每个10kg20~251体液Na + (mEq/L)K + (mEq/L)Cl – (mEq/L) HCO3- (mEq/L) 汗液 30~50 5 45~55 汗液 唾液 2~40 10~30 6~30 30 胃液 高酸液 10~30 5~40 80~150 低酸液 70~140 5~40 55~95 5~25 胰液 115~180 5 55~9560~110 胆汁 130~160 5 90~120 30~400 腹泻粪便20~16010~4030~12030~50正常活动/正常体温状况(ml)正常活动/体温升高(ml)剧烈活动状况(ml)尿量1400120050出汗量10014005000粪便100100100不显性丢失7006001000组织创伤程度额外体液需要量(ml/kg)小手术创伤0~2中手术创伤(胆囊切除术)2~4大手术创伤(肠道切除术)4~81、术前体液的改变术前积累丢失量。
《临床麻醉学》(第二版)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麻醉(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三个阶段)。
2、熟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和范围。
3、了解学好临床麻醉学的方法和要点。
4、了解麻醉方法的分类及亚临床麻醉学科的分类。
二、讲授内容简述中国及外国古代麻醉初期的历史,现代麻醉学的开始和主要发展过程;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及范围(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及机制的研究、其它任务);重点介绍现代麻醉学的概念、麻醉方法分类、亚麻醉学科分类。
三、自学内容如何学好麻醉学。
第二章麻醉前对病情的评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麻醉前病情衡量的重要性、目的及麻醉前检诊的基本内容,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
2、掌握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与换气功能)和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
3、熟悉全身情况的检诊,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等的评价方法和内容,以及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因素。
4、了解麻醉前治疗用药的评估,了解手术病人术前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的基本项目以及麻醉同意书的主要内容。
二、讲授内容重点介绍麻醉前病情衡量的重要性、目的及麻醉前检诊的基本内容和病情估计的ASA分类法。
介绍各器官系统的检诊(呼吸系统、必血管系统、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
一般介绍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因素。
三、自学内容无。
第三章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麻醉前准备的目的和任务。
2、了解麻醉前病人体格和精神方面准备的基本内容。
3、掌握麻醉选择的基本原则以及应考虑的三方面因素。
4、掌握麻醉前用药的目的、种类和基本原则。
4、了解麻醉设备的准备和检查内容,以及病人入室后的复核。
二、讲授内容重点讲授麻醉前准备的目的和任务,介绍麻醉前病人体格和精神方面的准备;麻醉选择原则;重点介绍麻醉用药的目的、方法、常用麻醉前用药种类及基本原则。
一般介绍麻醉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的复核准备。
016.血液保护《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胡小琴主编发表日期:2019-10-26 9:50:35 浏览数: 7第十六章血液保护李平第一节概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在手术中及术后都会有较大量的血液丢失,这是因为手术是在腔内含有压力高、血量集中的心脏和大血管上直接施行,较容易出血;加上在体外循环运转期间需要用肝素防止凝血和血液流经体外循环机时的机械破坏和机内的异物表面对血液生化方面的影响引起的凝血机制的变化使血液的质与量在短期内产生的变异影响了血液功能。
血液是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是输送氧气及营养、维持体内内环境平衡和保护机体免受外侵的防御媒介。
如何在围手术期对血液进行保护也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维持体内生命器官功能的必要措施。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体外循环机的运转和其各部对血液的影响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都是在治疗疾病时产生的人为危害,轻柔的手术操作,改进体外循环机的设计、取材和操纵运用是现在可能也已经在采用的保护血液措施。
机体本身的代偿在一定的时限内的体外循环手术能较安全的进行。
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四十余年的实践提高了机器对血液影响的认识,在理论上通过实验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进一步指导在机器的结构上和操作管理方面对减少白细胞结构的破坏,生化学的影响和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问题做了改进,如:动脉泵的设计制做,淘汰了对血细胞破坏重的指压泵,搏动泵的设计,离心泵的制做进一步减少多年来应用的滚压式泵。
鼓泡式氧合器更多采用微泡氧合减少气体冲击和气血界面对血细胞的破坏和携氧功能影响,膜式氧合器材料的改进减少血细胞功能、特别是血小板的功能影响,提高氧效率。
在制作体外循环机时采用血液相容性较好的高分子材料,减少增塑剂、填加剂等的毒性可减少血液与高分子材料界面引起的血液变性和白细胞、血小板的粘附。
以上的措施和改进虽然在体外循环期间使血液的破坏和失血减少,增加了手术安全性,但还会给病人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和血液方面变化。
体外循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时限还是相对比较短的,一般在2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