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_褶皱构造

第四节_褶皱构造

第四节_褶皱构造
第四节_褶皱构造

第四节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但褶皱和褶曲二个术语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只是同一术语。

从成因上讲,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如冰川、滑坡、流水等作用,也可以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但一般不包括在褶皱变动的范畴中。

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外形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这种从形态上的划分,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无法判断的,例如当褶曲是横卧时,或褶曲两翼平行而顶部被剥蚀掉时,或褶曲呈扇形弯曲而顶部亦被剥蚀,或褶曲呈翻卷状态时,等等,都无法利用形态区分是背斜或向斜。

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或者说,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新,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背斜;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老,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向斜。

二、褶曲要素

为了便于对褶曲进行分类和描述褶曲的空间展布特征,首先应该了解褶曲要素。

褶曲要素是指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几何形态的要素。褶曲具有以下各要素:

(一)核

褶曲的中心部分。通常指褶曲两侧同一岩层之间的部分。但也往往只把褶曲出露地表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

(二)翼

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一个褶曲具有两个翼。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翼角。

(三)轴面

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的对称面。轴面可以是简单的平面,也可以是复杂的曲面;其产状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水平的。轴面的形态和产状可以反映褶曲横剖面的形态。

(四)枢纽

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叫枢纽。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波状起伏的。它可以表示褶曲在其延长方向上产状的变化。

(五)轴

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因此,轴永远是水平的。它可以是水平的直线或水平的曲线。轴向代表褶曲延伸的方向,轴的长度可以反映褶曲的规模。

(六)转折端

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这种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褶曲的强度或岩石的强度。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褶曲的形态分类是描述和研究褶曲的基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褶曲形成的

力学背景,而且对地质测量、找矿和地貌研究等都具有实际的意义。褶曲要素是褶曲形态分类的重要根据。

(一)褶曲的横剖面形态

1.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分类

(1)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倾角相等,两翼对称,故又叫对称褶曲。

(2)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倾角不等,两翼不对称,故又叫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轴面倾角更小,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其中一翼岩层发生倒转,两翼角相等或不等。

(4)平卧褶曲也叫横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两翼岩层的产状也近于水平;一翼层位是正常的,另一翼层位发生倒转。

(5)翻卷褶曲轴面翻转向下弯曲,此种褶曲在外观上是向(背)斜,实际上是背(向)斜,通常由平卧褶曲转折端部分翻卷而成。

上述五种褶曲,基本上反映了褶曲变形程度从轻微到强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以及水平挤压力的不同强度。但不能绝对化,有时与岩性和构造条件等有关。

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

(1)圆弧褶曲转折端呈圆滑弧形。

(2)箱形褶曲转折端平直而两翼陡峭,在两翼转折处呈膝状弯曲,形似箱状。大型箱形褶曲的一翼可称挠曲,即岩层成一面倾斜的台阶状或膝状褶曲。

(3)锯齿状褶曲也叫尖棱褶曲,转折端是一点,呈锯齿状。这种褶曲常发生在岩性较坚硬且脆的岩层中。

(4)扇形褶曲转折端平缓而两翼岩层均倒转,在背斜中两翼岩层向轴面倾斜;在向斜中则自轴面向外倾斜。此种褶曲反映了两翼受到两侧压力较大逐渐向轴面运动的情况。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1.根据枢纽的产状分为:

(1)水平褶曲枢纽近于水平的褶曲。

(2)倾伏褶曲枢纽倾伏的褶曲。枢纽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为倾伏角。

(3)倾竖褶曲枢纽近于直立的褶曲。

严格地说,自然界褶曲的枢纽很少是水平的,大多数都是倾伏的;大规模的褶曲,其枢纽往往是有起伏的。倾竖褶曲比较少见,但在岩层陡立地区,如密云溪翁庄地区,即出现枢纽向东南倾伏近80°的一个两翼开阔的倾竖向斜构造。

2.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综合分类

上述褶曲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形态分类,都各自反映了两度空间的褶曲特征,这对描述褶曲的形态特点,分析褶曲的延伸情况和研究褶曲的变形强度及所受力的背景,都是有用的。如果把上述二者(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则可获得褶曲在三度空间的形态。据此,可把褶曲分为7种主要类型:

(1)直立水平褶曲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而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2)直立倾伏褶曲轴面近于直立,而枢纽倾斜(倾伏角10—80°)。

(3)倾竖褶曲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80—90°)。

(4)倾斜水平褶曲轴面倾斜(10—80°),而枢纽近于水平(0—10°)。

(5)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0—10°),枢纽也近于水平(0—10°)。

(6)倾斜倾伏褶曲轴面倾斜(10—80°),枢纽也倾伏(10—80°),但二者的倾向和倾斜程度不一致。

(7)斜卧褶曲轴面倾斜(10—80°),枢纽也倾伏(10—80°),但二者的倾向基本平行,倾角也大致相等。

上述的倾斜倾伏褶曲是在自然界分布最普遍的一类。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不同类型的褶曲,其平面形态也不一样。

1.线形褶曲又称长褶曲,褶曲轴向一定方向延伸很远,从几十千米到数百千米或者更远。长与宽之比大于10∶1。

2.长圆形褶曲又称短轴褶曲,长与宽之比在10∶1到3∶1之间。若为背斜叫短背斜,若为向斜叫短向斜。它们在平面上的投影形态近似椭圆形。

3.浑圆形褶曲长宽之比小于3∶1,平面投影近似圆形。若为背斜叫穹窿,若为向斜叫构造盆地。还有一种穹窿构造,其核部为很厚的岩盐层,并刺穿上覆岩层,此种穹窿称为盐丘。一般认为岩盐层为高塑性岩石,在差异重力作用或挤压作用下,盐层向核部塑性流动加厚,向上拱起并刺穿上覆岩层,这种构造又叫底劈构造或挤入构造。

上述短背斜、短向斜、穹窿、构造盆地等,常常独立存在。其中短背斜、穹窿、盐丘等是最理想的储油构造,是石油地质工作的重要勘探对象之一。

以上所讲的褶曲形态,是从三度空间的不同剖面(横剖面、纵剖面、水平面)上分类的,其任一名称都不能反映褶曲的整体轮廓。正确识别褶曲,必须从三度空间进行全面观察才能获得其完整的立体轮廓。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不同形态的褶曲,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一)水平褶曲

在地质图上分析褶曲,首先要注意岩层的新老关系,其次要注意岩层的产状,第三要注意地形与岩层的关系。

水平褶曲,表现在地质图上其特点是:两翼对称重复,并与走向平行。然后进一步分析,核部为老岩层,两翼为新岩层,所以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则必为向斜。

如果该地区起伏平缓,两翼岩层倾角大致相同,但倾向相反,则为直立褶曲;若两翼倾角不等,出露宽度也不同,而倾向相反,则为倾斜褶曲,轴面倾向应与较缓一翼的倾向一致;若两翼倾角不等,宽度也不同,但倾向相同,是为倒转褶曲。应该指出,岩层露头宽度与岩层厚度有关,同时与岩层本身产状也有关。在地形较平坦的条件下,若岩层厚度越大,岩层产状越平缓,其露头宽度越大;反之,若岩层厚度越小,岩层产状越陡直,其露头宽度也越窄。如果地形比较复杂,岩层露头形状常受地形影响,变化较大。

(二)倾伏褶曲

倾伏褶曲表现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两翼岩层对称重复,但彼此不平行而逐渐转折汇合,称转折端。若一套倾伏背斜和倾伏向斜连续出现时,则其地质界线呈“之”字形弯曲。沿任一褶曲轴(通过核部并对称于两翼的一条线)岩层越来越新的方向,即为褶曲的倾伏方向。

然后,根据核部和两翼的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和向斜;再根据褶曲两翼的产状(倾角、倾向)及出露宽度等,确定褶曲形态属于哪一种类型。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在一个地区,褶曲常是连续出现,形成各种褶皱组合特征,特别是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往往形成很复杂的褶皱带。常见的褶皱组合类型如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组合类型

1.复背斜和复向斜复背斜(复向斜)是规模巨大的翼部为次一级甚至更次一级褶曲所复杂化的背斜(向斜)构造。这些大规模褶皱的次一级褶曲轴走向大体一致,从平面上看多呈紧密相邻同等发育的线形褶曲;从横剖面看,复背斜的褶曲轴面多向下形成扇状收敛;而复向斜的褶曲轴面多向上形成倒扇状收敛。

复背斜和复向斜多分布于一定的区域,即构造运动强烈的褶皱带。一些著名的褶皱山脉如昆仑山、祁连山、秦岭等常出现这类复杂的褶皱构造。

2.同斜褶皱和等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同斜褶皱和等斜褶皱都出现在构造运动特别强烈的褶皱山地,是在受到强烈的挤压情况下形成的。

这类褶皱在经过剥蚀之后,其地表露头极似单斜岩层。因此,必须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及对称排列情况,才能恢复其褶皱构造形态。

3.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在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北京西山等地,可以看到由一系列褶曲轴平行、但背斜向斜发育程度不等所组成的褶皱。有的是由宽阔平缓的向斜和狭窄紧闭的背斜交互组成的,称隔档式褶皱;有的是由宽阔平缓的背斜和狭窄紧闭的向斜组成的,称隔槽式褶皱。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组合类型

1.平行状褶皱一系列背斜向斜相间平行排列,相当于前面所讲的由线形褶曲组合而成的褶皱。它反映在一个应力场中以压应力为主所形成的褶皱。

2.分枝状褶皱指一个褶曲沿其延伸方向分叉,形成若干个褶曲,犹如树枝状。如川东华莹山背斜向SSW方向分成若干个背斜和向斜。

3.帚状褶皱指若干个褶曲相间排列,一端收敛而另一端散开,形如帚状。如广西马巴帚状构造。

4.弧形褶皱指一系列(或单个)褶曲呈明显弧状的褶皱。

5.雁行式褶皱在区域性水平力偶(水平扭力)作用下,往往形成一组短轴背斜向斜相间斜列的褶皱构造。只要做这样一个小试验,比如在一块台布上用两手相对扭动一下,就会形成一排斜列的皱纹,雁行式褶皱形成的道理大致如是。如山西省纵贯中部有一系列盆地和山地呈雁行式相间排列,即此类褶皱的反映。

上述各褶皱主要发育在构造运动强烈的褶皱山地,由于受力不均或水平旋扭等乃形成不同平面形态。如果在构造活动微弱的相对稳定地区,其褶曲组合往往具有如下特点:即褶曲常是孤立的、轴向不一致的、短轴的、开阔的类型,一般多发育短背斜、穹窿构造。而介于其间,则多为平缓的向斜或近水平的岩层。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所有的沉积岩及部分变质岩构成的山地都会存在不同规模的褶皱构造。小型的褶皱构造可以在一个地质剖面上窥其一个侧面的全貌;而大型构造往往长宽超过数千米到数万米。这样的褶皱构造,虽然在野外观察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但仍然未出其一个翼的范围。如果该地区有现成的地质图,应该首先查阅已有的地质图件,并进行分析。下面简述一下在野外研究褶皱构造的方法。

(一)地质方法

1.必须对一个地区的岩层顺序、岩性、厚度、各露头产状等进行测量或基本搞清楚,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褶曲是否存在。然后根据新老岩层对称重复出现的特点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再根据轴面产状、两翼产状以及枢纽产状等判断褶曲的形态(包括横剖面、纵剖面和水平面)。

2.在野外布置考察路线,一是采取穿越法,即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以便穿越所有岩层并了解岩层的顺序、产状、出露宽度及新老岩层的分布特征。二是在穿越法的基础上,采取追索法,即沿着某一标志层(即厚度比较稳定、岩性比较固定鲜明、在地貌上的反映比较突出的岩层)的延伸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两翼是否平行延伸,

还是逐渐汇合等情况。这两种方法可以交插使用,或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以便获知褶曲构造在三度空间的形态轮廓。

(二)地貌方法

各种岩层软硬薄厚不同,构造不同,在地貌上常有明显的反映。例如,坚硬岩层常形成高山、陡崖或山脊,柔软地层常形成缓坡或低谷,等等。下面扼要介绍几点与褶皱构造有关的地貌形态:

1.水平岩层有些水平岩层不是原始产状,而是大型褶皱构造的一部分,例如转折端部分,扇形褶曲的顶部或槽部,构造盆地的底部,挠曲的转折部分等,这样的岩层常表现为四周为断崖峭壁的平缓台地、方山(平顶的山)以及构造盆地的平缓盆底。

2.单斜岩层大型褶曲构造的一个翼或构造盆地的边缘部分,常表现为一系列单斜岩层。这样的岩层,一边在倾向方向顺着层面进行面状侵蚀,故地形面常与岩层坡度大体一致;一边在反倾向方向进行侵蚀,常沿着垂直裂隙呈块体剥落,形成陡坡和峭壁。因此,如果单斜岩层倾角较小(如20°—30°),则形成一边陡坡一边缓坡的山,叫做单面山;如果单斜岩层倾角较大(如50°—60°),则形成两边皆陡峻的山,叫猪背崖。

3.穹窿构造、短背斜和构造盆地前二者常形成一组或多组同心圆或椭圆式分布的山脊,如果岩层产状平缓,里坡陡而外坡缓。有时在这样地区发育成放射状或环状水系。在构造盆地地区,四周常为由老岩层构成的高山,至盆地底部岩层转为平缓,并且多出现较新的岩层。如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主由古生代和前古生代岩层组成,在盆地中心则主由中生代及新生代岩层组成。但应指出,大型构造盆地的地貌形态常为次一级构造所复杂化,如四川盆地东部出现一系列隔档式褶皱形成的山地和沟谷。

4.水平褶皱及倾伏褶皱在前者地区,常沿两翼走向形成互相平行而对称排列的山脊和山谷。

在倾伏褶皱地区,常形成弧形或“之”字形展布的山脊和山谷。

5.背斜和向斜地形有时与地质构造基本一致,即形成背斜山和向斜谷。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在背斜部位侵蚀成谷,而在向斜部位发育成山,即形成背斜谷和向斜山。这种地形与构造不相吻合的现象称地形倒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当岩层褶曲后,岩层顶面受张应力而伸长,底面受压应力而缩短,岩层顶面和底面之间有一个既未伸长也未缩短的“中和面”。在褶曲前假设岩层中划出许多单位球体,褶曲后它们形成各种应变椭球体,便可一目了然岩层在褶曲后内部应力分布的特征。

据上图示,不难理解在背斜顶部因受张应力作用,极易形成一组平行轴面的张裂隙,给外力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如果核部岩层较软,那就更相得益彰,最后侵蚀谷地。在向斜槽部,因受压应力作用,岩石往往挤压密实,难于破坏,如果核部岩层较硬,那就更难侵蚀风化,最后突起形成高山。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褶皱构造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它对于矿产的形成、形态、分布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是形成地貌的重要基础。

(一)褶皱与矿产

1.许多赋存于褶皱的沉积岩层中的矿产,必须搞清楚构造形态、规模,才能探明矿床的分布、大小、产状等情况。

2.在背斜顶部常发育一组张裂隙,供矿液的侵入通道,在此部位容易形成脉状矿体(矿脉)。

3.岩层褶皱时,由于层间滑动(如同一本书挤压弯曲时,页与页间产生相对滑动),在上下层转折端部位容易形成空隙(称为虚脱),常为矿质填充提供条件,形成鞍状矿体。如辽宁东部的一金矿,在62个枢纽带中发现矿体50个。四川宁南铅锌矿,也形成于褶皱转折端部位。

4.具有封闭条件的穹窿、短背斜等是重要的储油、储气构造。

5.构造盆地常形成良好的储水构造。

(二)褶皱与地貌

褶皱构造与地貌的关系至为密切,它几乎控制了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态。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称为褶皱山脉。研究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有必要研究褶皱构造。如北京西山地质构造主为一系列交互排列的NE向或NNE向向斜构造和背斜构造,沿向斜构造形成许多1000m以上的山峰,如妙峰山、清水尖、百花山等。

(三)褶皱构造与地球发展历史

褶皱的发育过程、特征及褶皱时代等往往代表一个地区的构造运动性质及地壳发展历史。通常利用角度不整合的时代来确定褶皱的时代。虽然褶皱构造的形成是长期的,但其最后完成的时期常与某一构造运动联系在一起,在地层剖面上看,就是以不整合面来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一般以典型剖面地区的地名来命名,如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而不整合的形成时代即是褶皱形成的时代。例如,在一个地层剖面中,存在一个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以下的最新地层时代是早白垩纪,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时代是始新世,那么这个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也就是下伏岩层的褶皱时代)是在早白垩纪以后和始新世以前。若此不整合代表燕山运动,则这次褶皱属燕山期褶皱。

煤矿工人培训教案

煤矿工人培训 培 训 教 案 授课教材:《煤矿新工人》 教案编写: 第一讲 所用时间:1小时授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人: 授课内容:第一章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一般的作为认知了解的内容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主要识记的内容 煤矿事故给煤矿职工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国内、国际政治影响。 事故总量过高,百万吨死亡率过高; 煤矿重、特大事故近年来频繁发生; 尘肺病危害严重,煤矿职业卫生形势严峻。煤炭行业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 第二讲 所用时间:1小时授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人: 授课内容:第一章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在现阶段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涵义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化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改善安全状况,预防事故发生。 综合治理,是指适应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正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落实 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 坚持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十项标准 坚持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说明介绍

第三节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一、地质构造空间位置的测定 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它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确定地质构造的产状。 组成地壳的岩石从总体上看,岩浆岩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量的5%左右。但从地壳表层(0-3km)的岩石看,具层状构造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超过岩石总量的80%。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在层状岩石中发育最好,表现得最清楚。下面着重介绍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 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3.倾角(dip angle)层面上真倾斜线与真倾向线的夹角为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所有的视倾角均小于真倾角。 岩层层面的产状须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汇总

1、分析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2、分析图中F1和F2断层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3、简要分析图区内的构造发展史. 血刺小巷尕X2014-11-21 优质解答 1 背斜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2 F1 正断层二叠纪之后白垩纪之前 F2 逆断层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接着形成背斜接着断层发育然后岩浆岩侵入最后沉积白垩系地层 追问: 麻烦解释在具体点谢谢追加分 追答: 1 背斜因为褶皱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年代褶皱上一直有二叠系地层,后与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 触故可确定时间 2 F1 正断层(可以根据褶皱的核部在断层下盘变宽说明下盘抬升)时间应该是二叠纪之后 同时断层切割花岗岩(花岗岩切割了侏罗系地层)说明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同理也可以判断F2断层时 间是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接着形成背斜接着断层发育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本区再次 沉降接受沉积,期间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

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题,这个答案怎么写得,最好是标准答案。

Metroid_Snake |浏览14 次 2015-01-15 21:50 2015-01-16 10:45 最佳答案 除去早第三纪外,地层从老到新为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断代缺失石炭纪、二叠、三叠纪地层,上覆不整合接触侏罗纪、白垩纪地层。 志留纪地层两侧对称,为一褶皱; 中间新,两翼老,为一向斜; 一般同一海拔下向斜核部越窄,剥蚀程度越高。南西一侧核部泥盆纪地层窄,因此,南西一侧表示断层两盘中相对上升的一侧; 地层无相对移动,不具左、右行平移性质,非斜滑断层,为单纯上、下位移的正断层或逆断层; 根据侏罗纪、白垩纪地层走向及空间展布形态,判断其为正断层,倾向为北东。 因此,1)的答案为NE;北东;2)就是上面写的就行。

水利工程地质 断裂构造·褶皱构造·活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水利工程地址讨论课 一:断裂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断层与工程建设 进行工程建筑、水利建设等,必须考虑断层构造。例如水库、水坝不能位于断层带上,以免漏水和引起其他不良后果;大型桥梁、隧道、铁道、大型厂房等如果通过或坐落在断层上,必须考虑相应的工程措施。因此凡是重大工程项目都必须据有所在地区的断裂构造等地质资料,以供设计者参考。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1、断层的力学性质:受张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其工程地质条件比受压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差。但压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可能破碎带的宽度大,应引起注意; 2、断层位置与线路工程的关系,一般说来线路垂直通过断层比顺着断层方向通过受的危害小; 3、断层面的产状与线路工程的关系:断层面倾向线路且倾角大于10o的,工程地质条件差; 4、断层的发生发展阶段:正在活动的断层(如新构造运动剧烈、地震频繁地区的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大,有些相对稳定的断层,影响较小,但要考虑到复活的可能, 5、充水情况:饱水的断层带稳定性差; 6、人为影响:有些大的水库,可使附近断层复活,不可忽视。 举例

晋江—永安断裂带在泉州盆地深部和浅部均有强烈的表现,对泉州市的工程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断裂相关的不良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泉州盆地边缘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对有直接危害的大、中型滑坡体和危害程度大的崩塌区,应避开为宜;对危害程度较轻的滑坡体和崩塌区,应采取防治措施。 二:褶皱构造和工程建设的关系、 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显微构造直到巨大的构造盆地和地槽带均属褶皱构造。在松散的沉积物,沉积岩,各类变质岩,甚至某些火成岩中的原生流动构造,都有褶皱发育,这说明褶皱可由多种压力环境下形成,其形态多种多样。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如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最新地层。若岩层受剥蚀,则地表可出现不同时代的地层露头。 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与工程类型及褶皱类型、褶皱部位密切相关,对于某一具体工程来说,所遇到的褶皱构造往往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应根据具体情况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1.2 尺度(scale) 尺度: 指物体的规模大小。 构造尺度:指构造的规模 与大小。 1.3 构造层次 (layers) ?表构造层次 ?浅构造层次 ?中构造层次 ?深构造层次 1.4 构造学(tectonics)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及机理的一门地球科学分支学科。 2. 课程性质 构造地质学是广义构造学(Tectonics)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地质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各式各类构造地质现象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和成因机制。它将给学生教学有关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技术技能。 第二讲 地质体的界面及其产状要素 1. 地质体及其界面 1.1 地质体的概念 ?地质体:各种成因的自然 岩石体或土质体。 ?特点:形态各异,尺度多样, 性状不同 1.2 地质体的界面 地质体间及其内部几何的、物理(物质)的、状态的界面。 特点:多类型、多尺度、多成因、多物理环境 1.2.1 实际物理界面 岩层界面 断层面 不整合面 面理等 1.2.2 几何界面:褶皱轴面等 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两条线可以构成一个面,而线又是点的集合。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地质体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系列面和线的集合体。 1.2. 3 面状和线状构造的概念

面状构造: 指地质体中几何的 或物理的呈面状的 结构面。 线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 或物理的呈线状的物体。 2.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虽然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从几何学看,其基本结构可归纳为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观测和确定构造的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方位和空间状态,即其产状,则是构造研究的基础。 一般认为:除盆地边缘外,沉积岩层的初始产状都是水平的,受到变形后,它们的产状才有可能发生改变。这是研究地质界面产状在变形前后发生变化与否的重要的基础性参考坐标。 2.1 产状 指面状构造的空间产出状态,即指其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数据表示。 2.2 走向、倾向、倾角(α) 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 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 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 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 倾向。 倾角(α) :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 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线之间的夹角。 2.3 视倾向和视倾角(β) ?视倾向 ?视倾角(β) ?tanβ=tanα× cosω ω—界面倾向线和视倾斜线之间的夹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2.4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图示法 ?数字法 SE 120?∠30? ?象限法 N30?E∠30? 3.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直线的产状是指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直线的产状要素包括倾伏向、倾伏角,或其所在平面上的侧伏向和侧伏角。 3.1 倾伏向和倾伏角(α) 倾伏向(指向): 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 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 下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 限角表示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

第四节 褶皱构造

第四节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但褶皱和褶曲二个术语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只是同一术语。 从成因上讲,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如冰川、滑坡、流水等作用,也可以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但一般不包括在褶皱变动的范畴中。 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外形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这种从形态上的划分,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无法判断的,例如当褶曲是横卧时,或褶曲两翼平行而顶部被剥蚀掉时,或褶曲呈扇形弯曲而顶部亦被剥蚀,或褶曲呈翻卷状态时,等等,都无法利用形态区分是背斜或向斜。 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或者说,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新,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背斜;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老,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向斜。 二、褶曲要素 为了便于对褶曲进行分类和描述褶曲的空间展布特征,首先应该了解褶曲要素。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第四节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第四节一、褶皱的概念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 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 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 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 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 褶曲。但褶皱和褶曲 二个术语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只是同一术语。从成因上讲,褶皱主要是 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 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在外 力地质作用下如冰川、滑坡、流水等作用,也可以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但一般不包括在褶皱 变动的范畴中。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从外形上看,背 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 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这种从形态上的划分,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无法判断的,例如当褶曲是横卧时,或褶曲两翼平行而顶部被剥蚀掉时,或 褶曲呈扇形弯曲而顶部亦被剥蚀,或褶曲呈翻卷状态时,等等,都无法利用形态区分是背斜或 向斜。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 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或者说,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新,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背斜;由核到翼,岩层越来 越老,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向斜。二、褶曲要素 为了便于对褶曲进行分类和描述褶曲的空间展布特征,首先应该了解褶曲要素。 褶曲要素是指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几何形态的要素。褶曲具有以下各要素:(一) 核 褶曲的中心部分。通常指褶曲两侧同一岩层之间的部分。但也往往只把褶曲出露 地表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二)翼 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一个褶曲具有两个翼。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翼角。 (三)轴面 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的对称面。轴面可以是简单的平面,也可以是复杂的曲面; 其产状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水平的。轴面的形态和产状可以反映褶曲横剖面的形态。(四) 枢纽 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叫枢纽。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波 状起伏的。它可以表示褶曲在其延长方向上产状的变化。(五)轴 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因此,轴永远是水平的。它可以是水平的直线或水平的 曲线。轴向代表褶曲延伸的方向,轴的长度可以反映褶曲的规模。(六)转折端 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它可以是一点, 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这种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褶曲的强度或岩石的强度。三、褶曲 的形态分类 褶曲的形态分类是描述和研究褶曲的基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褶曲形成的 力学背景,而且对地质测量、找矿和地貌研究等都具有实际的意义。褶曲要素是褶曲形态分类 的重要根据。(一)褶曲的横剖面形态 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分类 1. )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倾角相等,两翼对称,故又1 ( 叫对称褶曲。)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倾角不等,两翼不对称,故(2

褶皱构造与褶皱运动

褶皱构造与褶皱运动 褶皱构造是我们常见的岩石或地层的弯曲现象,它作为一种基本构造型式在地壳岩石中普遍存在,表现为岩石中的各种面(如地层层面、变质岩中的叶理面、岩浆岩中的流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的弯曲。 自然界的褶皱千姿百态、复杂多样。褶皱规模也变化极大,小至手标本或显微镜下的微观褶皱,大至卫星相片上的区域性或地壳规模褶皱。褶皱的研究对于揭示一个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许多矿产,包括金属、非金属、煤、石油、地下水等都受褶皱构造的影响和控制。因此,褶皱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褶皱与褶皱要素 1.褶皱的基本类型 岩石中发生弯曲形成褶皱的面为褶皱面,它可以是层理、劈理或不整合面等。从单一褶皱面的弯曲形态看,褶皱面上凸弯曲的褶皱为背形,下凹弯曲的褶皱为向形,褶皱面既不上凸也不下凹,而是凸向两侧的褶皱为中性褶皱(图2-3-1)。 对于沉积岩层而言,把最老地层位于核部的褶皱称为背斜,最新地层位于核部的褶皱称为向斜。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背形常常就是背斜,向形就是向斜,但在已倒转岩层中发育的褶皱常表现为向形式背斜和背形式向斜,这种褶皱在叠加褶皱地区普遍发育。 2.褶皱要素 为了分析研究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褶皱构造,首先需要对组成褶皱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其几何上的点、线、面等要素进行定义,通称其为褶皱要素(图2-3-2)。 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枢纽的方位角通常称为褶皱的轴向。枢纽的产状通常用倾伏向和倾伏角定义,倾伏向即枢纽的倾伏方向,指在包含枢纽线的直立面上测量的与枢纽倾伏方向一致的直立面的走向,倾伏角为枢纽与包含枢纽的直立面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图2-3-1褶皱面弯曲的基本几何形态类型 Fig. 2-3-1 Basic geometric patterns of folded surfaces a-背形b-向形c, d-中性褶皱

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 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 (3)斜交节理: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第四节褶皱构造

第四节褶皱构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褶皱构造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第四,褶皱,构造,第四,褶皱,构造,概念,岩层,弯曲,现象,,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第四节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

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但褶皱和褶曲二个术语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只是同一术语。 从成因上讲,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如冰川、滑坡、流水等作用,也可以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但一般不包括在褶皱变动的范畴中。 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外形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这种从形态上的划分,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无法判断的,例如当褶曲是横卧时,或褶曲两翼平行而顶部被剥蚀掉时,或褶曲呈扇形弯曲而顶部亦被剥蚀,或褶曲呈翻卷状态时,等等,都无法利用形态区分是背斜或向斜。 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或者说,由核到翼,

常见地质构造图片及描述

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毫米或以下。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 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 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 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 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 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

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 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