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理论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20.77 MB
- 文档页数:36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作者:李娟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早在先民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初露端倪,至春秋战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中国传统工笔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范体系和鲜明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不似之似以线立骨以意赋色意象布局装饰风格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早在先民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初露端倪,至春秋战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家从来就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模拟,而总是努力追求艺术形象的神韵意趣和个人性灵情操的表现,使作品达到写意传神。
因而,中国传统工笔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范体系和鲜明独特的风格,可以概括为造型、色彩、构图、装饰和风格五个方面。
一、不似之似早在一千五六百前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了“不似之似”的著名论点。
阐明了艺术形象采源生活,以及形神互相依存和以神为主导等理论。
何谓“不似之似”?它是如何提出来的?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有所阐明:“东坡此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也。
然而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圆中,今日或寥寥数语,自矜高简,或重庆叠屋,动日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
”清代画家方薰也作过比较确切的解释:“古人谓之不尚形似人,及形之不足而务肖神明也。
”黄宾虹说得更明白:“貌似尚易,神似尤难,东坡言徒取其形似者犹是儿童之见。
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鉴赏。
故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在“不似之似”的美学思想指导下,我国古代绘画从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运用明暗块面、三度空间、焦点透视把物象画得非常逼真。
也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那样彻底撇开自然物象,追求主观的抽象的表现。
在“以形写神”“不似之似”的要求下,传统工笔人物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特点:1.精简夸张的造型手法。
精简是我国传统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准则,刘勰云:“以少总多。
工笔画教学大纲一、导言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工笔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门艺术形式。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工笔画的历史和发展背景,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习工笔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并熟悉使用方法;3. 掌握工笔画的基本构图与线条规划技巧;4. 学习工笔画的水墨运笔技巧和临摹方法;5. 提高观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培养独立创作工笔画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工笔画概述a. 工笔画的定义与特点b. 工笔画的由来和发展历程c. 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区别2. 工具与材料a. 绘画工具(毛笔、笔洗、宣纸等)的选择与使用方法b. 绘画颜料(国画颜料、水墨等)的选购和保养3. 基本构图与线条规划a. 工笔画的构图原则与要点b. 线条的粗细、长短与运用技巧4. 水墨运笔技巧a. 渲染与渐变的方法与技巧b. 点、线、面的处理方式5. 工笔画的临摹与创作a. 熟悉名家经典作品的临摹与学习b. 运用工笔画技法创作自己的作品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示范: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详细解析工笔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 视频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教学视频,展示绘画过程和技术要点。
3.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4. 作品展示与评析: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评析和指导。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的技巧运用等。
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线条处理、构图能力、用色技巧等。
六、参考资料1. 张善子,《工笔花鸟画百态》;2. 张伯英,《工笔人物画技法基础》;3. 谢希德,《工笔山水画技法与鉴赏》。
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笔画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培养观察力和创作能力,为将来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鼓励独立思考和创作,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一、技巧部分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体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方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
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
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
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
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11、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
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中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待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二、色彩部分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2、叶的底色。
3、xx: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xx色:约70%藤黄+20%朱磦+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中的“六法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体系。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
这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先来说说“气韵生动”,这一法可以说是六法的灵魂所在呀。
它强调绘画作品要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神韵。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人物画,画中的人物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力,他的神态、姿态都像是活的一样。
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中的洛神衣袂飘飘,眼神中透着灵动与哀怨,整个画面仿佛有一股仙气在流动,这种难以言喻的生动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场景氛围等多方面的塑造,让观众能感受到画面背后的生命力和情感。
“骨法用笔”也很关键呢。
这里的“骨法”主要是指用笔的力度、线条的表现力等。
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就像是画面的骨架一样。
像吴道子的画作,他的线条充满力量感,笔锋转折之间,人物的轮廓、服饰的褶皱等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刚柔相济,使得画面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能很好地塑造形象。
“应物象形”就是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画家要对描绘的事物有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把握。
比如花鸟画中对花鸟形态的描绘,画家需要熟悉各种花鸟的形态特征,从羽毛的纹理到爪子的形状等。
像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这离不开他对花鸟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能够在画面上精准地呈现出花鸟的形状。
“随类赋彩”则涉及色彩的运用。
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类别赋予相应的色彩。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比如描绘宫廷建筑,会用到鲜明的红、黄等颜色来体现皇家的威严;而描绘山水时,可能会用青、绿等颜色来表现自然的清新。
“经营位置”是关于画面构图的法则。
画家要精心安排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像马远的山水画,他常常采用“一角”构图,将画面的重点集中在一角,而留白之处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他的画作独具魅力。
一、新工笔的背景从20世纪初以来,在社会背景和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工笔画创作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掀起了一波“吐故纳新”的浪潮,这种绘画现象被称为“新工笔”,当时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理论家们的长期关注。
现如今,“新工笔”画在绘画界仍然还是画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理论家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事物的发生都是从古至今传承与现实发展日积月累产生的必然结果,“新工笔”就是如此。
在整个中外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工笔画所描绘的物象已经不能满足年轻的艺术家,认为他们是已经脱离了自身人生体验的事物。
因此,如何能从这种传统的模式下脱离出来成为这些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并试图将其从技法和精神层面完成跨越。
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自我欣赏的东西,还要符合大众审美和格局才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所以,当代的工笔画既要精致入微,也要浩如烟海,这就是时代的变局。
回首中国的绘画历史,可以看出从清代后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使画家们对自身的画种开始有所改良,对此“新工笔”的萌芽就此产生了。
但是也是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因为一些技术原因只停留在了表面,所以并没有更深层次的进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出现了于非,陈之佛等人对传统图示的不断改良,有了新的尝试,并创作了一批颇具新意的工笔作品,这是一次重要的推进。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推进,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艺术家、理论家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艺术思考。
然而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面对新艺术的大发展趋势,如何从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契合点,是诸多摘要:随着当今社会文化和背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理念、想法和审美都产生了一定的是在工笔画创作中,涌现出了一批“新工笔”画家,“新工笔”的出现也绝非偶然,是受历史的俱进的绘画理念所影响。
近几年“新工笔”的各类展览与艺术理论研究逐渐增多,让笔者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究其根本,“新工笔”是艺术家们为我们带来的新思想的体现,我们需要跟脚步来探究其发展与兴起。
ˉArtPan
艺术理论ˉ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认
为“得心源”重在画家自身的感悟。
作为最后的艺
术创作阶段,唯物唯心参半,创新笔墨语言,再加
上人生沧桑机缘淬炼,心志为源,不得不画。
画家
得禅悟道,物我两忘,我为自然,心志为笔墨,是
最高的艺术追求。
作为笔墨语言的最高境界,得心源要有前期的
厚重积淀,又要有自身修为的参悟,更要经过人生
特殊的磨砺。
典型的大家早有徐渭、朱耷,都经风
经雨,冰火磨砺,精神的宣泄加上笔墨的功力,才
有惊世骇俗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画历史上的经
典。
吴昌硕称赞徐渭“青藤画中圣”,郑板桥刻章自
称“青藤门下走狗”,大家如此称谓可见一斑。
后有
近代“北齐南黄”之黄宾虹,年近七十参悟山水而
得其法,故人言“不长寿,就没有黄宾虹”。
李可染
先生有两方印“废画三千”和“所要者魂”,高度概
括了中国艺术的探求之路,只有在遵循艺术创作的
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积极创新,终将悟
得“非常道”,作品自然随性,物象万千溶于法度,
气质浑显而笔墨力道自然,铸造笔墨语言。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语言的归纳与提炼文ˉ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ˉ姜
灵[内容摘要]中国画笔墨语言须要在外修物象、内化心源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综合外因和内因,并且努力寻求吻合自身艺术气质的元素,归纳与提炼,三位一体,天人
合一,达到语言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笔墨语言修物象内化心源语言创新。
工笔花鸟论文(通用篇)一、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之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工笔花鸟画是花鸟画中能够生动、形象表现事物的一个画种,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也目睹了由朝代更替所衍生的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工笔花鸟画领域产生了很多杰出的画家,诞生了许多传世佳作。
1.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花鸟画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而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初见雏形的则是帛画《人物龙凤图》,它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在帛上作画,尽管线条粗硬,但能较好地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
秦汉时期,工笔画造型生动,赋色与线条配合得当,如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八描”的工笔画创作手法得到发展,线条运用到位。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花鸟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在唐人研究的基础上,五代十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具有专长的画师,逐步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技法成熟,而且创造出多种风格流派的画法,如勾填法、白描墨染法等。
元代,工笔花鸟画的画风由艳丽转为清丽,配色更加雅致。
明朝,以梅、兰、竹、石为题材的工笔花鸟画占据主流。
清代,受西式画法的影响,明暗法广泛运用到工笔花鸟画中。
2.近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受到战争的影响,工笔花鸟画从清末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即便在这一不利于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时期,仍有很多画家为创作不懈努力,如陈之佛等。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绘画进入了中国艺术史的近现代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剧烈,工笔花鸟画挣脱了落后的思想枷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影响着工笔花鸟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稳定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3.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基于市场经济极其繁荣的背景,绘画艺术多元化态势显着。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激发了工笔花鸟画家强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人们思想意识改变,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更多持支持态度,推动工笔花鸟画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风貌。
运用图像学浅析《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它以一系列长画卷的形式展示出南唐时期韩熙载的宴席场景。
这幅长卷线条严谨流畅,细腻灵活,极富表现力,特别是对韩熙载眼神的描绘非常具有艺术性。
本文运用图像学的分析方法,对图像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寻找更清晰的图像分析,进而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一)瓦尔堡——确立了图像学将图像学第一次从意大利美术史象征意义研究当中发展出来的是瓦尔堡,他是一位意大利学者,被人们誉为“图像学之父”。
他在第十届意大利美术研究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图像学”这个新的概念,从此图像学便开始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和分析方法广泛推广。
挖掘抽象绘画方面深层的含义,指的是图像学的象征意义与概念观点,从意象绘画记事开始,才能深刻解释出当代图像学的象征意义。
(二)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发展与成熟当前图像学作为现代艺术史重要构成部分,在其发展中经过多位学者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成果,其中帕诺夫斯基对图像学发展贡献极大。
潘诺夫斯基出版了《图像学研究》,在这本书中,他更加系统地论述了研究图像学的目的是“研究艺术品的主题活动和意义。
”其中我们了解到瓦尔堡和卡西尔这两位都对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图像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书中将图像学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前图像志阶段解释了图像学最自然的意义;其二,图像志阶段解释了图像的传统意义;其三,图像学阶段解释了这个艺术家所处的政治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三)贡布里希——图像学修正之前潘诺夫斯基对于图像学已经有了很深的研究,虽然潘诺夫斯基对图像学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已经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但还是没有真正解决“符号”宏大的叙事方式是否真正实现和还原当代艺术品本身这一最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去解决画家的艺术品是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针对这个客观性的问题,贡布里希认为一个作品想要表现的艺术意义其实就是一个画家在作品中能够表达的艺术意义,因此作品的解释者必须能够确定一个画家的创作初衷。
工笔画美人图作品创作说明中国工笔人物画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在唐代已达高峰,各体俱备,异彩纷呈,其后每况愈下,逐渐走入低谷。
明清到近代,虽然优秀的工笔画家不断出现.但是始终没能成为画坛的主流。
建国以来,在中西绘画技法上打下坚实基础的徐悲鸿提倡把素描融入中国人物画学习.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工笔人物画在长时间的休克中得到复苏和繁荣,从传统中吸收智慧,从现实生活中搜取素材.从国外绘画的精髓中汲取养分、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新的道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笔人物画进入繁荣时期.人物画创作风格面貌表现为题材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艺术家自觉的艺术活动.更会促使某种创作风格的产生和发展:而不同群体对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偏好导致艺术创作风格方法的多元.汲取世界范围绘画和现代绘画流派的某些艺术养分,从而形成具有现代意识和手法的新工笔。
我喜欢工笔人物的写实法,写实是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回归,反映了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震撼人心。
一、创作来源和目的:我的创作思想来源于XXX,我的工笔人物《美人图》就是从关爱各色美人中获得的灵感。
从众多的关于各色美人的报道中找素材,以历史上各朝代的美人形象为原型,组织自己的构图。
二、绘图过程构图:《美人图》的构图我并没有刻意的安排,只是顺其自然按照平时我们的构图习惯。
聚焦当代青春丽人,特别是刚出校门,初涉社会,踏入职场不久的年轻知识女性。
她们身上既带着校园的书卷气,又对世界抱着好奇和憧憬。
画中的女子在精心修饰的妆容和时尚靓丽的衣饰下,散发着古代闺秀人物画所没有的、现代社会职业女性所特有的那种知性、从容、教养和自信。
在整体环境的处理方面,也确定了整幅画面的整体色调,在背景的处理上,采用了环境色来协调,给人一种宁静感。
起稿:首先用铅笔在图画纸上起稿,反复修改,定稿后用浓淡墨勾出肯定的线。
勾线:把熟宣纸或绢蒙在底稿上开始过稿(勾线)。
《工笔绘画》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素描基础》《图案与装饰》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工笔线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色技能,为后续《传统纹样》《工艺品开发》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工笔造型、工笔装饰的职业技能学习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线条造型、工笔勾线技法等专业素养及创新务实职业精神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装饰美工、工艺品制作工等岗位需求,围绕线描造型、工笔勾线技法等关键能力,反映行业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
3.以线描的造型和表现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工笔绘画技法和创作技法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
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按照学生发展与职业能力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常见的工笔绘画内容为学习任务,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工笔画基础知识与技能,会工笔画的创作与应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了解工笔画的基本概念,熟悉工笔画主要表现形式和技法,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归纳和表现。
2.掌握工笔绘画的流程和线描绘画方法,能运用各类线条进行花鸟、山水、人物的表现。
3.掌握工笔画设色的基本技法,能合理运用颜色表现画面,展现艺术表现力。
4.了解工笔画的创作与应用,掌握创作流程与方法要素。
工笔与写意在审美上的异同作者:孙铁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2期摘 ; 要:工笔绘景则以细腻的笔触详尽地摹写多种景物的细微特征,以较为缓慢的行文速度,绘形绘色地详描细写,使对象具有生活的真实感,现实感和立体感。
关键词:工笔;写意;异同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5-0193-01写意重在抒情述怀,写人叙事不求全、求实、求细而突出传神的一种写作技法。
为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以写意笔法写人叙事,常以粗中有细、虚中带实的方式进行。
写人抓住能够体现人物特征的、传神的某一点大笔勾勒,粗笔挥洒,使人物如大斧砍出的石象,虽粗犷而神情毕肖。
唐代李思训的代表作《江帆楼阁图》,画面上部作江天浩渺,风帆光流,展现了千里之遥的纵目境界。
左下部为长松秀岭,碧殿朱廊。
在翠竹茂林的掩映之下,山径蜿蜒曲折,点景人物中,或乘骑蹲道,或闲步同游,或肩挑背负,缓行于桃红丛绿之间。
满山的古树苍枝,杈搓交纵,状如屈铁。
藤条绕柯,盘根错节,更给画面意境增添了古朴的气氛。
全图峰峦连绵,境界雄远,结构新颖,笔墨工致,无论是青绿着色,还是朱墨皴染,都有入木三分之妙。
一手“界画”的高超技艺,笔调上以劲健见长,善于在精绘妙制之中,求工细巧整和古雅厚实之趣。
工笔求精细,写意出玄妙。
与李思训同代的画圣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的是释迦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谒天神的情景。
描写天王召见送子之神的情节之所以生动,主要不在于人物动作的富有变化,而在于人物各不相同的心理变化。
吴道子笔下的这些神仙特别生动,达到了“窃眸欲语”、“转目视人”的感人程度;对神怪的描绘,也是非同一般的。
使画在收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效果。
《送子天王图》,体现了吴道子典型的表现方法。
线条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即所谓“莼菜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