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 格式:docx
- 大小:39.99 KB
- 文档页数:3
工笔重彩1、什么是工笔画?“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
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
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仕女和佛像)。
2、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1)线条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
一般中锋用笔较多。
(2)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3、什么是工笔重彩画?即浓重色彩的画法。
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画面以色为主,设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高雅富丽堂皇的感觉。
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就是指此种画法。
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重、沉着。
这是一幅传统重彩工笔花鸟画这是一幅现代重彩工笔花鸟画这是一幅永乐宫壁画(传统宗教题材)朝元图(奉宝玉女.部份)此幅为奉宝玉女的半身像。
玉女头戴花冠,上身著广袖衫,双手端装有龙旃的圆盘,宽衣博带,仪态端庄。
玉女面相俊俏,双目前视,嘴唇微闭,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
玉女面部和衣纹的线描疏密有致。
土黄色的衣裙,绿色的飘带,沥粉贴金的发饰和龙旃,给人高贵富丽之感。
4、什么是工笔淡彩画?重彩画指粉质不透明颜料的画法,淡彩指透明颜料和墨色为主的画法。
淡彩强调淡雅、单纯、朴素、纯净之美,所以基本上以墨为主加透明颜料以描绘虚幻、朦胧的意境。
这是一幅淡彩画什么是没骨工笔画?工笔画以线为骨干,所以一般工笔画都是先勾墨线然后染色。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研究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能够欣赏和理解它的人却很少。
因此,我抱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态,参加了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课程。
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在老师的熏陶下,我对中国画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我之前接触过小写意,这种绘画注重墨的运用,强调画者的个性表现。
因此,在写意画的创作中,画家可以挥洒笔墨,直接表达情感。
这次我初次接触工笔画,深深感受到它是一种锻炼细致和耐心的绘画技法,每一笔线条都需要流畅、柔美、有质感和连贯性。
毛笔和墨是中国画的独特工具,经过上千年的锤炼,使线条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
只有将具有抽象美感的线条与造型完美结合,使线条的表现力更加自由,将主观情感、意象形态和表现线条完美结合,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
两位老师在教学期间,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并示范。
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东西。
研究国画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欲速则不达,需要慢慢体会。
虽然这段短暂的研究已经结束,但我仍然怀着对研究中国画的兴趣,会在今后的研究中虚心求教,好好研究中国画。
研究中国画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最初对国画的认识是,画家只需几笔就能画出生动的画面,如盛开的牡丹、神秘的山水、欢快的竹林、圣洁的荷花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电视、书本、报纸、画展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到国画,但这些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
然而,国画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在寻找生命的起源,追寻内心的向往。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完全探索,但我会全心全意地寻找、发现和创作。
实际上,每个人对国画的认识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国画传统美的概念是上留天下留地,繁儿透、空儿厚,水墨容情,色泽单纯,一般不超过三四种,这是一种淳朴而充满灵气的自然美。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其特点是讲究画面细腻、造型准确、色彩饱满和墨色浓郁。
其中,色和墨是两大重要元素,它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工笔人物画。
一、色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非常重要。
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突出人物的气质特征,还可以表现出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心境、情感状态。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有色彩区分明显的“工笔”和墨色丰富的“写意”两种,工笔画的色彩通常比写意画更加绚丽多彩、饱满厚实。
工笔人物画中,应该分析出人物身上不同地方的颜色,并运用不同的色彩,展现出人物的真实感和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色彩的运用在中国具有香港和澳门的绘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1、着色技巧1) 涂色分色。
中国传统画中,色彩比较纯净,各个颜色之间不会互相渗染。
因此,在着色时要将一个颜色完全涂满,然后再涂另外一种颜色。
这种涂色方式也叫“分色法”,是工笔绘画的一种重要着色技巧。
2) 点染法。
在工笔画中,点染法是一种主要的着色技巧。
这种涂色方式可以通过千变万化的点染技巧,表现出不同色彩之间的过渡和渐变,使人物的肌肤、衣服、头发等细节更加逼真。
3) 运用灯光。
灯光在工笔人物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灯光的角度和方向,让画面显得更加明亮、生动。
充分发挥灯光的作用,可以让观者感到画面有动感、有生命力。
填色的时候也要根据灯光的位置进行判断,决定人物哪些地方要着重强调颜色的亮度和深浅程度。
2、色彩搭配在人物画的着色中,颜色的搭配也非常重要。
颜色的搭配如果不得当,会影响人物形象的展现以及画面整体氛围。
一般来说,工笔画中最常用的色彩搭配有以下几种:1) 冷暖对比。
冷色和暖色搭配让人物画的画面更有层次感,同时也能突出人物气质的特点。
比如人物的衣服用冷色调,而人物的脸部则用暖色调。
2) 三原色搭配。
红、蓝、黄三种颜色是人类可以看到所有颜色的三种基本色彩,它们可以相互搭配,营造出鲜艳、明亮的画面效果,同时也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特性。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亦称“细笔画”。
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
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工笔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工笔画的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工笔画的特点具体分析一、美学意境1、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气韵生动”是个完整的提法,体现了创作最高的审美要求而一直被沿用至今。
2、因心而造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业,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因心而造境”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
他指的是画面意境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3、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中国画处理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衬托画面主体,使主体更为突出,后面的空白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使人回味无穷。
大部分的空白可以使我们想象许多意境,画中虽未画出,但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思绪任意驰骋。
4、以诗入画与画中有诗:“画中有诗”不是仅仅指画面上的题诗,还指画中隐含着的诗意,补画笔所未到,启动画者之联想,使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
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情景相生,得意于画外。
二、线的特点1、书法用笔:中国工笔画的用笔与书法同法,也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与收笔是勾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部分,起笔收笔的质量直接影响线条本身的质量及行笔的过程。
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工笔画,写意画,这种画作里面还包括很多不同的类型,有动物画,植物画,风景画,景物画。
引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画作为国粹之一,一定拥有其独特的技法和色彩等。
中国画的造型一般是用笔和墨组成的,因此在用笔的时候需要讲究顿挫,转折,方圆,粗细等变化,而在用墨的过程中比较在于浓淡相生。
接下来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之一,那么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一、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之工笔画在绘画景物的过程中,工笔画是比较精谨细腻的笔法,同时又称为细笔画,是属于中国画系类别的一种。
工笔画与写意画是对称的,都是属于工整细致类的画法,工笔画要求比较高,而且对于水墨,青绿、金碧、界画等形式都可以用工笔画来进行表现。
可以参考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唐代《牡丹图》。
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之写意画协议话就指的是要跟师和书画印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形式,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慢慢形成的,很多文人对于绘画和写意画的形成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唐代王维,后人都称王维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其实写意画也是用比较简练的笔法来描绘景物,一般是在生宣上进行挥洒墨彩,飞扬整体就是为了体现描绘景物的神韵,从而更好的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三、小结在民国之前都统称为古画,而国画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明确称呼,一般情况下都称为丹青,中国画一般讲究神似,而且都是通过散点透视法来进行创作,注重意境而不是场景,包括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也在吸收西方绘画上的一些技巧。
1、笔墨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
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书者,心画也。
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2、气韵“气韵生动”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
“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
浅论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与墨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它通过工整、精细的笔触和严谨复杂的色彩技法表现人物形象,传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日臻完美。
色和墨是工笔人物画中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绘画元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风格和魅力。
色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作用被广泛认为是塑造形象和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在色彩的运用过程中,它可以用于明确和强调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气质和情感等特征,从而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例如,在工笔人物画中,用红色、紫色等清明色调来渲染女性主人公的服饰和妆容,强化了她们的娇媚和高贵之气;用蓝色、绿色等厚重色调来描述男性角色的服装和风采,则更能突出他们的威严和豪爽之气。
另外,色彩在工笔人物画中也被广泛用于渲染背景、形成环境、加强描述和造型效果。
例如,在抒情画中,可以用杏黄色或桃色渲染花园的景致,配以缥缈的云雾表现出梦幻般的感觉。
墨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表现力上。
通过运用不同的墨线处理技巧,工笔人物画家可以表现出人物的肌理、衣纹、发丝、眉目、五官等细节,突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所以说,墨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更侧重于提高作品质量和表达意境。
例如,画家可以用细腻、精致的笔法描绘人物双眼的神采和情感表达,展现出明眸皓齿、喜怒哀乐之间的变化;用深沉、有力的笔线表现人物的肌肉和体形,强化出其凝重和血性;用流畅、灵动的笔画描绘人物的发丝和衣纹,体现出其柔美和妩媚。
综上所述,色与墨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运用色与墨,工笔人物画家可以完成一幅令人震撼的画作,塑造出具有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传达出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从而展示出人物画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浅谈工笔画与没骨画在技法与审美方面的异同摘要:工笔画与没骨画作为两种不同的中国画绘画形式,在技法与审美方面有着内在联系与诸多不同。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技法体系和风格面貌。
关键词:笔墨;色彩;技法;审美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41-01一、工笔画与没骨画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谨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多中锋用笔。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多幅作品中构图、线描、设色及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没骨画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表现的画法。
它多用熟纸,因为不用墨线,故而以留白的水线来区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的味道。
经常运用撞水、撞粉、撞色等方法,即趁点染未干时再注入水或色。
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画面的变化、丰富、滋润,以及制造苔痕斑驳的艺术效果。
没骨画的撞色、撞粉法是一种随意性的制作过程,虽说是偶发的,却更具灵动性。
作画的过程中,常会运用这种方法,它留下的痕迹为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不少意趣。
任伯年、恽寿平等大师也正是在自己的没骨画中使用这种技法,从而使得作品增色不少。
二、工笔画与没骨画在技法上的异同在笔墨与设色上,传统工笔画先墨线勾勒、再着色渲染。
工笔画强调线条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对白描稿的要求,它要求线条丰富多变,清晰分明。
线条的粗细、干湿、曲直、轻重、缓急、浓淡等等,都各有特色与艺术功能。
物象的质感与明暗,也都用线条来表现。
这些线成为品评作品优劣的客观标准,可见线对于工笔画的重要。
前人说的好,没有“线”就没有“骨”,没有“线”就不是中国画,中国画需在线的结构上继承发展。
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
其精勾细染的艺术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处理上精微而不失匠气,工致而富有绘画性,为工笔画的发展留下广阔的拓展空间。
远古的帛画,以线赋彩,成为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祖先们在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绘画手法,逐渐形成了双勾填彩、双勾细染的画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无论是富丽的色彩或是浓厚的宗教题材,都体现着先贤们娴熟的工笔表现手法。
唐代的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道子、张萱、周昉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工笔人物画线与墨、线与彩的完美结合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宋徽宗赵佶喜爱绘制工笔花鸟画,改革了画院体系,提高了宫廷画家的地位,建立了画学制度,从而使院派工笔画,达到了历史上的辉煌期。
工笔画走向民间当在元、明、清时期,尤以明清后,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工笔画日渐式微;在文人水墨写意画主流冲击下,虽有仇英、“二袁”等职业工笔画家的努力,但是工笔画一直处于消沉状态。
近代的工笔大家陈之佛、于非闇虽成果斐然,却仍未摆脱工笔画的低迷窘境。
现代中国工笔画的复苏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而近20年经济繁荣、“西风东渐”迎来了工笔画发展的辉煌时代。
与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中国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
中国工笔画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更是中国画气韵、精神的载体,笔墨功夫是许多画家一生的追求。
和写意水墨画相比,工笔画同样要求以笔入画,求笔法,讲笔趣。
唐代陆希声五字执笔法,要求做到“五指齐力”、“指实掌虚”,运笔则灵活自如。
张彦远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正是用笔力度的体现。
元代王蒙笔力扛鼎,后人称之为“金刚杵”。
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
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
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细忌稚弱,粗忌鄙俗;软避奄奄,劲避恶恶;此用笔之鬼关也,临池不可不醒”。
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
其精勾细染的艺术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处理上精微而不失匠气,工致而富有绘画性,为工笔画的发展留下广阔的拓展空间。
远古的帛画,以线赋彩,成为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祖先们在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持续完善绘画手法,逐渐形成了双勾填彩、双勾细染的画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无论是富丽的色彩或是浓厚的宗教题材,都体现着先贤们娴熟的工笔表现手法。
唐代的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道子、张萱、周昉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工笔人物画线与墨、线与彩的完美结合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宋徽宗赵佶喜爱绘制工笔花鸟画,改革了画院体系,提升了宫廷画家的地位,建立了画学制度,从而使院派工笔画,达到了历的辉煌期。
工笔画走向民间当在元、明、清时期,尤以明清后,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工笔画日渐式微;在文人水墨写意画主流冲击下,虽有仇英、“二袁”等职业工笔画家的努力,但是工笔画一直处于消沉状态。
近代的工笔大家陈之佛、于非闇虽成果斐然,却仍未摆脱工笔画的低迷窘境。
现代中国工笔画的复苏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而近20年经济繁荣、“西风东渐”迎来了工笔画发展的辉煌时代。
与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中国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
中国工笔画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但是视觉形式,更是中国画气韵、精神的载体,笔墨功夫是很多画家一生的追求。
和写意水墨画相比,工笔画同样要求以笔入画,求笔法,讲笔趣。
唐代陆希声五字执笔法,要求做到“五指齐力”、“指实掌虚”,运笔则灵活自如。
张彦远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正是用笔力度的体现。
元代王蒙笔力扛鼎,后人称之为“金刚杵”。
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
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
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细忌稚弱,粗忌
鄙俗;软避奄奄,劲避恶恶;此用笔之鬼关也,临池不可不醒”。
由此
可见,用笔是工笔绘画中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则是中国画的血肉。
中国工笔画所
追求的艺术理念也是笔尽笔法、墨求墨气,以此展示“气韵生动”的
艺术魅力。
纵观古今,中国文人画一直提倡“水墨为上,墨分五色”。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清代石
涛在其《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说:“笔与墨会,是为絪缊。
絪缊不分,是为混沌。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
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草圣林散之在《笔谈书法》中更是
强调“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
画思过半矣。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
”
笔墨是中国画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国工笔画着力于追求“意”的神会的基础和前提,而“随类赋彩”则是中国工笔画的要素之一。
在历代众多工笔画名家中,善于使用色彩的当数南宋和元代交替时期
的浅绛山水大家钱选,他的作品洋溢着文人气息,在水墨浅绛的基础上,罩染石青石绿,皴染加墨点,清丽典雅,郁郁葱葱,处处表现生机,
对后世浅绛小青绿山水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历代名家对色彩的使用
极为重视,对色彩与色调的主次、墨气与色气的效果十分讲究。
如五
代南唐工笔大家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要刻画南唐中书郎
韩熙载夜间举办盛宴的隆重场面。
此作是五代时期工笔重彩的鼎力之作,其中锋用笔,线条流畅圆劲,设色富贵浓丽;其间对女乐人物的描
绘更是生动传神:华丽的衣着,浓艳的装饰,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工
细极致的晕染与身着白色晚装、袒露赭色胸腹、端坐黑色椅子的韩熙
载形成强烈的对比,主宾关系明确,而人物神态和场景融为一体,形
成对立统一而又协调有节的盛宴氛围。
又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周昉的《仕女图》等工笔巨作,其笔墨色彩的合理使用使所要表达的
主体更加突出,物象更加鲜明,格调更加高雅。
当代工笔画的繁荣和发展,丰富了工笔画笔墨色彩的内涵,延伸
了工笔画的艺术程式。
在不久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
主办的“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上,众多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工笔
画能实能幻、能繁能简、能宏能巧的表现形式,笔与线、线与墨、墨
与彩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灵活的使用。
很多优秀作品使用了制作技法,
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当代工笔画名家何家英先生就工笔画
的制作技法坦言:工笔画的绘制方法,70%是制作。
绘画就是很精细地
描绘,这也是一种品质。
工笔画大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创建人林凡先
生说:“现代工笔画家为什么不能制作呢?制作不是要不得,而是要大
力提倡,把制作水平提得高高的,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
”“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现代工笔画的创作素材来自于生活,取自于客观
世界,而创作理念却是源自于画家本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取决于个
人的修养和情思;创作过程则是画家对于色彩的认知和驾驭水平的考验。
实践证明,笔法、墨色、色彩和制作技法的有机结合,互为作用,才
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和抒情写意的意笔画一样,中国工笔画也是一种表意的艺术,两
者仅仅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已。
工笔画所要达到的艺术意境不是画
家对自然景物的简单复制和摹写,也非生搬硬套的制作效果,而是经
过主观取舍、融主观审美情趣和客观精神于一体的心物之间产生共鸣
的艺术语境。
优秀的工笔作品是画家心灵中的情景或物象的再现,是
笔墨和色彩配合所生成的“象外之象”,更是一种主观生命与客观自
然完美融合的人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