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4
《毛遂自荐》一课一练一、通读课文,正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与……二十人偕()歃血()华屋()处世()譬若()锥之处囊中()叱咤()有恃无恐()持戟()弗知恶()鄢郢()社稷()二、通假字(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合从于楚2、其末立见3、使遂蚤得处囊中4、吾乃与而君言5、王之命县于遂手 6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7、公等录录三、常见实词(解释划线词语)1、自赞于平原君2、毛遂按剑历阶而上3、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4、此霸王之资也5、天下弗能当6、率数万之众7、兴师以与楚战 8、一战而举鄢郢 9、而王弗知恶焉10、谨奉社稷而以从 11、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12、胜不敢复相士13、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四、常见虚词(解释划线词语)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2、使文能取胜,则善矣3、是先生无所有也4、非特其末见而已5、平原君竟与毛遂偕6、毛遂比至楚7、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8、胡不下 9、合从者为楚 10、诚若先生之言五、古今异义(解释划线词语的古义及今义)1、从之利害古义:今义:2、今楚地方五千里古义:今义:3、遂以为上客古义:今义:4、归至于赵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使:1、赵使平原君求救2、使文能取胜,则善矣于:1、合从于楚2、则歃血于华屋之下3、取于食客门下足矣4、自赞于平原君5、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6、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乃:1、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2、乃颖脱而出3、吾乃与而君言而:1、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2、日出而言之3、吾乃与而君言4、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以:1、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2、以楚国之众也3、兴师以与楚战数1、率数万之众2、寡者百数七、词类活用(指出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1、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2、门下有毛遂者,前/毛遂按剑而前3、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4、此霸王之资也5、乃颖脱而出6、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7、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八、特殊句式(指出句式)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毛遂自荐(第3课时)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三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毛遂自荐》探疑互动1提问:本文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毛遂这一人物形象?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
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
”显然瞧不起毛遂。
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
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
二用平原2、提问:本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的个性化。
君衬托毛遂。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
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
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学生归纳总结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
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
解疑归类查疑落实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
”一下子震住了楚王。
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
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11※毛遂自荐教学目的:1.认读“荐、遂、锥、颖、晌、辱、慨”7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学习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成语故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人1.学生展示收集的成语。
2.教师指出很多成语来自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负荆请罪”等等。
3.教师从这些成语入手导入新课。
4.简要介绍司马迁的《史记》以及“毛遂”这个人物。
(二)自学生字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注意“遂”是平舌音;“频”是后鼻音;“锥”是翘舌音;“晌”的声母是“sh,,不是“x”;“慨”读第三声,不读第四声。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查找工具书以及质疑讨论解决。
3.交流汇报。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盟约:缔结同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采用或接受。
锥子:有尖头的用来钻孔的工具。
脱颖而出:成语。
比喻遇到机会,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不知所措:不知道手脚如何放置才好。
形容着急或发窘。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三)自学交流,角色朗读1.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交流汇报。
(1)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毛遂与平原君的对话体现了毛遂善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这也为他自己将来的成功迈开了第一步。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毛遂这种敢于推荐自己的精神。
毛遂与楚王的对话体现了毛遂的勇敢机智,博学多才,他能审时度势,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楚王说得心服口服。
(2)从人物的动作描写上表现人物的特点。
当平原君叫毛遂还是留下的时候,毛遂是“马上”说,说明毛遂珍惜机会,遇到机会不会轻易放过。
当平原君与楚王的谈判陷入僵局时,毛遂“用手按着佩剑把手,大步跨上宫殿的台阶”,充分说明了毛遂机智勇敢的特点。
本文着重描写了两次对话:毛遂与平原君的对话;毛遂与楚王的对话。
八上《毛遂自荐》教案设计毛遂自荐一、教学目标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方自己推举自己,那么毛遂毕竟何许人也,他毕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急,自己推举自己呢?今日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学问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1.老师范读、正音,同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同学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别句式。
3.老师点拨:(1)通假字合从于楚“从”,通“纵”其末立见“见”,通“现”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2)重点实词(3)古今异义①与十九人谈论(两个词,今一个词)②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4)特别句式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定语后置)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状语后置)(三)课文内容研讨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示之以利)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示之以信)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老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日,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当留意些什么?老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行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急的气氛。
《毛遂自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毛遂自荐》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毛遂自荐的背景和含义。
2.培养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毛遂自荐》。
2.探究背景知识: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21年,周朝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份应聘信的格式,向学生介绍“自荐信”这种写作形式。
2.阅读与分析:带领学生熟读课文《毛遂自荐》。
3.问题探讨:a.为什么毛遂要自荐呢?他有什么目的?b.毛遂的自荐信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感受?c.为什么毛遂的自荐信会使吴起改变主意?d.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比喻和夸张手法?请找出来。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以下任务:a.重新创作一份自荐信,要求文笔流畅、自信鲜明。
b.分析毛遂自荐信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c.分享和讨论各小组的自荐信和分析结果。
5.展示与总结:请几个小组代表分别陈述和展示他们的自荐信和分析结果。
6.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毛遂自荐信中的重要观点,并写一篇小论文。
四、教学资源:1.课文《毛遂自荐》2.应聘信格式示例3.小组合作任务说明表格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的表现。
2.教学反思: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展示自己的创作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延伸拓展:1.邀请学生外出参观实习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自荐信的写作和应用。
2.设计其他与自荐信相关的活动,如模拟面试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八毛遂自荐教学目标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3.在此基础上能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评价。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2.掌握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对人物的刻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介绍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约53万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等。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的节奏和人物的情感。
2.学生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和停顿。
四、翻译课文。
1.以教师翻译为主,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学生用书[P 66~P 68]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胜不敢复相.士 相:帮助 B .一战而举.鄢郢 举:占领 C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相与:一起 D .毛遂比.至楚 比:等到 解析:选A 。
相:鉴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B.⎩⎪⎨⎪⎧ 所谓因.人成事者也请因.孺子而行 C.⎩⎪⎨⎪⎧ 日出而言之.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D.⎩⎪⎨⎪⎧则歃血于.华屋之下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解析:选D 。
D 项,均为介词,在。
A 项,介词,凭借;介词,拿,用。
B 项,动词,依靠,依赖;介词,凭借。
C 项,代词,这件事;动词,到。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遂以为..上客 B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C .先生不能..D .今楚地方..五千里 解析:选B 。
B 项,古今意义都是利益和损失。
A 项,古义指以……为,今义为“认为”。
C 项,古义指没有才能,今义指不能够。
D 项,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区域。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士不外.索乃颖.脱而出 B.⎩⎪⎨⎪⎧ 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此霸王..之资也 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三战而辱.王之先人D.⎩⎪⎨⎪⎧前.,自赞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解析:选D 。
D 项,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形容词作动词,缺少。
A 项,名词作状语,到外边;名词作状语,像禾穗的芒一样。
B 项,名词作动词,称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称霸。
C 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一八毛遂自荐教学目标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3.在此基础上能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评价。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2.掌握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对人物的刻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介绍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约53万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等。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的节奏和人物的情感。
2.学生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和停顿。
四、翻译课文。
1.以教师翻译为主,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毛遂自荐阅读及答案毛遂自荐——阅读,是人们最根本的学习活动。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毛遂自荐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假设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
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那么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
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
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
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
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
③称诵:称颂。
一、解释加点的词1.余无可取者()2.其末立见()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4.使遂蚤得处囊中()二、翻译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三、成语、都出自这篇文章。
前者比喻,后者比喻.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一、1.剩下的2.尖端3.向4.通“早”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设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三、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自己推荐自己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时机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毛遂自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毛遂自荐》这个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3、引导学生从毛遂自荐的故事中领悟勇敢自信、把握机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2)分析毛遂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难点(1)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毛遂自荐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
话说在战国时期啊,有一个叫平原君的大人物,他手下门客众多。
有一次,他要挑选二十个门客去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
可是挑来挑去,只挑出了十九个,这可把他愁坏了。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自己能行!这个人就是毛遂。
那毛遂到底能不能成功呢?咱们一起来看看。
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4、分析人物形象(1)毛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可能会回答:毛遂勇敢自信,从他主动自荐可以看出;毛遂有才华,从他在关键时刻能说服楚王可以看出)(2)平原君一开始为什么不看好毛遂?后来又为什么对他刮目相看?5、深入探究(1)毛遂自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抓住机会)(2)在当今社会,毛遂自荐这种精神还有没有价值?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类似于毛遂自荐的事例。
我就想起之前我们班选班干部的时候,有个平时不太起眼的同学勇敢地站出来说自己想当班长。
一开始大家都挺惊讶的,觉得他可能不行。
但是他很自信地跟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最后还真的把班长当得不错,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