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65.82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炮制学试题(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理论的历史文献为()A 黄帝内经B 本草蒙荃C 雷公炮炙论D 十药神书2 国家级法规为()A 中国药典B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C 全国种药炮制规范D 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3 炙药用黄酒的含乙醇量为()A 10~15%B 15~20% C20~30% D 50~70%4 最早的炭药是()A 地榆炭B 血余炭 C槐花炭 D 蒲黄炭5 传统炮制理论认为药物醋制后可引药入()A 胃经B肝经 C 心经 D 肺经6 饮片包装的大规格重量为()A 1~10kgB 5~10KgC 10~50kgD 5~8kg7炒后缓和寒滑之性的是()A 王不留行B 牵牛子C 牛蒡子 D决明子8 土炒的主要目的是()A 增补中益气B 增健脾补胃C 增补阴生津D 增健脾止泻9 抢水洗又称作()A 淋法B 淘洗法 C泡法 D 漂法10 用于治疗血虚便塘时应首选()A 酒炙当归B 油炙当归C 土炒当归 D当归炭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麸炒能降低挥发油含量,缓和药性的药物是()A 苍术B 僵蚕C 枳壳D 山药E 白术2 煅淬药物常用的淬液有()A 酒B 醋C 盐水D药汁 E 蜜水3 煮制后可降低毒性的药物有()A 吴茱萸B 硫黄C 藤黄D 珍珠E 朱砂4 胆南星的炮制作用主要有()A 改变药性,辛温变苦凉B 增强化痰作用C 除燥烈之性及毒性D 用于痰热惊风抽搐等症E 偏于清热而治痈肿5 下列能为临床制备新药的炮制方法有()A 发芽法B 发酵法C 干馏法D 提净法E 烘焙法三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每题2分,共10分)1 大黄酒制后引药下行,能在下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改:引药上行`上焦2 风选是根据药物和杂质体积大小不同,借风力将杂质除去()改:质量不同3 黄芩宜采用浸润法软化()改:蒸润法4 人工干燥的温度一般以不超过50℃为宜。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关于炮制对医疗的作用,历代医药专家都相当重视,例如:宋�陈师文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
清�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也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炮制与药性、炮制与医疗的密切关系,炮制与药物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净选不严影响临床效果净选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
由于中药材源于大自然,因而在采收时往往混杂不少霉烂、变质药材及泥沙,杂物甚至于非药用部位。
而同一药材因入药部位不同作用亦相反。
如山茱萸的果肉涩精益髓,多用于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而其果核则正好相反,但是多数的药农、药商在加工时不进行认真挑选,有的含核量严重超过了药典标准(含核量不超过3%),选到15%至3 0%,这样的药用在病人身上其疗效可想而知了。
类似未经选净的配方饮片还很多,如蒲公英、百花蛇舌草含大量的泥沙、杂草;柏子仁含壳量严重超标,款冬花含杆(非药用部位)太多,狗脊、香附子的鳞片未去净直接配方等等,这些饮片由于未能严格挑选,是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
2 饮片的切制粗糙影响临床疗效大血屯、木通、茯苓等一些药材,必须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方能保证切出合格的饮片,原药材经加工切制成片、块、段、丝、粉碎之后不仅利于药房调配,也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
名词解释枫Оo偞12:39:03a62353485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反制:反制是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热制寒。
抢水洗:风选:连刀:饮片:看水头:伤水:药物吸水过多。
泛油:泛油又称“走油”,是指药物中所含挥发油、脂肪、糖类等,因受受热或受潮而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对抗同贮法:是采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贮存方法。
炒黄:逢子必炒:火候:炒炭存性:炒焦法:土炒法:麸炒法:提净法: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制霜法:燀法:将药物置于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简答题1炮制对四气五味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不同的性和味相配合,就造成了药物作用的差异,炮制通过对药物性味的影响,来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炮制对药物性味的影响大致包括:一是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二是通过炮制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味,扩大药用的用途。
2简述中药炮制品贮藏过程中变现象炮制品常见的变异现象包括:虫蛀即被虫蛀蚀;发霉即表面或内部寄生或繁殖了霉菌;泛油即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变色即炮制品的天然色泽起了变化,气味散失即炮制品固有的气味散失或变淡薄;风化即含结晶水的矿物药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潮解熔化即固体药物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黏连即树脂类或胶类药物黏结成块;挥发即药物的挥发成分挥散,失去油润,产生干枯或破裂;腐烂即鲜活药材发生败坏现象。
3简述净选加工的目的及常用的方法净选加工是中药炮制的第一步骤,其主要目的是1.分开药用部位,使作用不同的部位分别应用,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2.将药物进行分档,使其在水处理和加热过程中分别处理,达到均匀一致;3.除去非药用部用,使用药剂量准确或减少服用的副作用;4.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保证药物符合用药的净度。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目的研究大黄的炮制对临床作用有何影响及应用。
方法通过大黄不同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及炮制后作用的不同,进行比较。
炒大黄总鞣质量降低了大约18%,大黄炭鞣质减少近80%,熟大黄鞣质降低了50%,进而掌握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作用的影响。
结果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和药煎服;欲清上焦之热,必用酒浸。
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大黄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标签:大黄;炮制;临床作用;临床应用我国有很多从古传下来的制造药品的技术,炮制就是其中一种,在现在的医学中也属于一个术语[1]。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
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酒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法,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2]。
古代医书中说过,之所以要炮制大黄是因为,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上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必须用酒泡制,酒要完全将药物淹过,然后把酒洗去服用到胃里;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下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一定不要熬制时间过长,快速制取,把它往滚烫的热水中一放;如果想要慢慢煎熟就得跟别的药一起熬制再服用。
现在比较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酒蒸、酒浸、酒煮、酒炒、盐水炒、醋炒、炒炭、炒焦、清蒸。
1 大黄性味归经大黄是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到的中药,它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3],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质坚实,断面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它大部分是由二蒽酮类衍生物和蒽醌衍生物。
多数的蒽醌类都是和葡萄糖发生反应成为蒽甙,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也叫甙元,像大黄素之类的药物就是,而结合型的二蒽酮甙和蒽醌甙是其主要的泻下成分,其中属于二蒽酮甙的前六种的番泻甙的效果最显著,但含量少,番泻甙在储藏过程中逐渐氧化为蒽醌,贮藏三年以上的大黄很难检出蒽酮成分。
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
中国名医张仲景也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支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后世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繁多,说明中国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
目录目的作用对中药理化性质的影响中成药与中药炮制的关系目的作用对中药理化性质的影响编辑本段目的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中药材在使用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处理。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可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炮制目的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间往往又有密切的联系。
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通过炮制,则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中药炮制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不致产生不良的反应。
如,草乌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面又保持其固有的疗效;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作用,如果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病人产生滑肠,则可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致泻的副作用。
为了适应患者病情和体质等不同需要,对某些药物通过炮制来改变或缓和其性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解表作用缓和,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蒲黄生用活血破瘀,炒炭用对实验动物能缩短其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达到炒炭增强止稳中有降作用的临床目的;地黄生用性寒凉血,制后则温而补血。
中药出除了通过配伍和制成一定的型外,还可通过炮制手段来提高其疗效。
如,无胡醋制增强其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蜜炙款冬花,由于蜂蜜的协同,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自然铜煅淬后,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
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和苦寒药性的影响王俊彩摘要:对吴茱萸汁炮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以及苦寒药性的影响因素,核心目的是在相关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影响因素的整合,以便提高吴茱萸汁炮制的机制性,为药物的使用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吴茱萸汁炮制;黄连抗炎药效;苦寒药性;影响因素黄连作为毛茛科植物,通常分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以及云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微苦且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效用。
在萸黄连炮制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吴茱萸汁制作黄连,去除其存在的寒药性,核心目的是达到用药的价值性。
但是,在吴茱萸汁炮制的过程中,对黄连抗炎药效和苦寒药性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药物炮制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提高药用使用的价值性。
1吴茱萸汁炮制的价值性1.1吴茱萸的功效通过对吴茱萸功效分析发现,其功能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这种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以及助阳止泻的作用,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经常运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以及寒湿脚气的治疗过程中,而且,该种药物对经行腹痛以及脘腹胀痛也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药物服用中,可以外治口疮、溃疡以及牙齿痛等症状,通过内服可以煎汤、入丸,充分展现药物的价值性。
第二,在吴茱萸汁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患者在服用该种药物之后,可以对中枢神经起到兴趣以及刺激的作用,增加颈动脉血流量,达到镇痛的最终目的。
但是,在吴茱萸使用的过程中,其存在着一定的禁忌问题,因此,需要药物配置人员提高对这些禁忌的认识。
例如,该种药物对于阴虚火旺的人不能使用、脾胃虚弱冒暑的人也不可使用。
在吴茱萸服用的过程中,可以与大枣、当归、党参等进行搭配使用,并通过对患者症状的分析,经过医生的专业指导,可以充分保证药物使用的效用性及安全性[1]。
1.2吴茱萸汁炮制的价值性通过对黄连效用分析发现,存在着清热燥湿以及泻火解毒的功效,而且,具有抗炎、清热的作用。
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摘要】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利胆退黄之功效;可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妄行、瘀血结滞、湿热黄疸、结石内阻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因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所以临床应用也各有其适应症。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传统的大黄炮制方法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制大黄、大黄炭、醋大黄,现把大黄的炮制方法、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如下:1. 生大黄1.1 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除去杂质,水适量浸润质软,以水浸药透为度,捞出切成片或块,低温干燥或晾干,表面显黄棕色至淡红棕色,平整,有明显散在或环列的星点状锦纹或虎斑纹,有空隙,周边色深,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质坚脆。
1.2 临床应用:生大黄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泻,泻火解毒力强,临床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淤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淤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症。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15克。
2. 熟大黄2.1 炮制方法:取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拌焖润,待酒吸尽后,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将干时,再与蒸液拌匀吸尽,晒干或烘干,饮片质坚实。
每100公斤大黄块用30公斤黄酒。
2.2 临床应用:蒸熟后的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能减轻伤胃气、伤阳血、腹痛等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临床上常用于淤血诸症,如跌打损伤等,淤血停滞可与当归、木香、红花等行气活血药同用;适用于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3~6克。
3. 酒制大黄3.1 炮制方法: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块或片100kg用黄酒10kg喷淋拌匀稍闷,用文火微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
黄皮膏的制作方法和配方黄皮膏的制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炮制、浸泡、煮制。
1. 炮制黄皮膏的主要原料是黄连和皮肉,这两种原料都需要进行炮制。
具体方法如下:(1)黄连炮制取黄连适量,置于砂锅或铁锅中,用文火烤至鼻尖闻到黄连味即可。
注意不要烤糊。
(2)皮肉炮制皮肉分别指动物的皮与肉。
先将皮肉分别洗净,然后用水浸泡半天。
接着,再用锅加水,加入适量的豆蔻、丁香、桂皮、甘草等药材,将皮与肉放入锅中一起煮熟,直至可以取出皮肉而不烂。
将皮与肉晾干待用。
2. 浸泡将黄连和炮好的皮肉分别切成小块,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3-4小时,以便去除其中的杂质。
3. 煮制经过浸泡后,黄连和炮好的皮肉就可以开始煮制了。
具体方法如下:(1)将炮制好的黄连和皮肉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2)煮沸后,调小火煮2-3小时,直到水量减半。
需要不断搅拌,以免煮糊或糊底。
(3)将煮好的黄皮膏倒到干净的容器中,晾凉即可。
1. 黄皮膏主要原料:黄连、皮肉辅料:豆蔻、丁香、桂皮、甘草制作方法:按照上述制作方法制作。
食用方法:将黄皮膏外敷于患处,每日3-4次,每次适量。
制作方法:(1)按照上述方法煮制黄皮膏。
(2)将黄皮膏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甘油和羊毛脂,以小火加热,搅拌均匀,直至羊毛脂完全融化。
3. 皮肤保护型黄皮膏辅料:木瓜酶、维生素E、甘油、微晶蜡、白矾(3)将木瓜酶和维生素E加入锅中,再搅拌均匀。
将制作好的黄皮膏倒入容器中晾凉即可。
食用方法:将皮肤保护型黄皮膏涂抹于面部或身体干燥脱皮的部位,每日2次,每次适量。
黄皮膏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炎症、湿疹、痤疮、痈肿等症状,临床上广泛应用。
现代研究发现,黄皮膏中的黄连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包括黄连素、黄连液、蒪黄连甙等,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
黄皮膏的作用原理主要与其中的黄连有关。
黄连是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清热苦寒、明目、燥湿、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生物膜形成,并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最佳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醋炙后可发挥引药入肝作用的是(分数:2.00)A.牡丹皮B.柴胡√C.黄柏D.苍术E.枳壳解析:[解析] 醋柴胡的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
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
2.姜炙法炮制药物时每100kg净药材用生姜(分数:2.00)A.1kgB.10kg √C.100kgD.50kgE.25kg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辅料姜的用量。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
3.血虚便溏患者应用何种当归(分数:2.00)A.当归尾B.酒当归C.土炒当归√D.当归炭E.醋当归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当归的不同炮制品。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①生品质润,具有补血,调经,润肠通便的功能。
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当归生用还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肠燥便秘,痈疽疮疡。
②酒当归,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③土炒当归,既能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
可用于治疗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④当归炭,具有止血和血作用。
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
4.盐炙黄柏的作用是(分数:2.00)A.清热泻火B.生津润燥C.滋阴降火√D.利尿、固精E.止血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黄柏用盐炮制后的功效。
盐黄柏可引药入肾,缓和枯燥之性,增强滋肾阴、泻相火、退虚热的作用。
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痿软,咳嗽咯血等。
5.在药理作用方面,蜜甘草显著强于生甘草的是(分数:2.00)A.抗心律失常作用√B.激素样作用C.分泌抑制作用E.解毒作用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蜜甘草的药理作用。
甘草蜜炙前后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炮制温度越高则甘草酸含量下降越多。
中药炮制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1. 炮制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增强药效、改善性味、消除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等。
炮制后的中药通常具有更好的药效和更适宜的用药方式。
2. 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的方法可以分为干炒、水浸、蒸馏、煎炮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的药材。
3. 炮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药炮制时,需要注意药材的选择、炮制的时间、火候的把握、炮制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合理安排,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1. 干炒干炒是指用炭火炒热干净容器,然后放入中药材,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并不断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
2. 水浸水浸是指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煎煮或干燥。
水浸可以去除一部分毒性成分,使中药更加安全。
3. 蒸馏蒸馏是指将中药材装入蒸馏器,用水蒸发蒸制,再将蒸馏的药液进行收集。
蒸馏可以使中药材的药效更加纯净和浓缩。
4. 煎炮煎炮是指在煎煮中加入适量的酒或盐,以增强中药的药效或改善其性味。
煎炮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药材的特点进行调整。
5. 清洗清洗是指用清水或其他适当的溶剂将中药材表面的杂质清洗干净,以保证炮制后的中药材质量。
三、常见中药炮制材料及方法1. 附子炮制附子时,常用的方法是先将附子切片后在坛中浸透黄酒,再置于坛内封坛(称为附子制斛)。
也有炙炒后包扎小药包小包,密封方式炮制(称为牛黄制斛),目这样炮制的附子性味更温和。
2. 人参炮制人参时,可以将鲜人参晒干后用沙炒糊,也可以用清水泡浸后炮制。
炮制后的人参药效更加显著。
3. 虎骨虎骨炮制常见的方法是用清水将虎骨洗净后晒干,然后用黄酒浸泡,再晒干。
炮制后的虎骨有更好的药效。
4. 茯苓茯苓的炮制方法包括水浸、黄酒炮制等,以去除苦味和增强药效。
5. 黄连黄连炮制时,可以用清水浸泡或用黄酒研磨成泥,再经过蒸馏。
炮制后减轻了苦味和毒性,更适宜用于临床。
四、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1. 完善的工艺流程中药炮制的工艺流程要合理完善,确保炮制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操作标准都得到严格遵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陈协平1,林阿素2
(1.漳州市芗城医院,福建漳州363000;2.漳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0)
收稿日期:2004208210
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炮制品有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吴萸连、胆汁连等。
黄连炮制不同,则作用、归经侧重不同,临床应用也就不同。
我们在临床用药上,应辨证选用其不同炮制品,使其充分发挥功效,从而适应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病情需要。
1 黄 连
1.1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
片,干燥。
1.2 功效:黄连生用苦寒性能较强,长于泻火燥湿,
清热解毒。
黄连与黄芩、黄柏、栀子合用,名为黄连解毒汤,泻三焦之火,用于三焦热盛火炽狂躁,甚至神昏谵语诸证。
黄连与金银花、蚤休、赤芍、僵蚕、防风等配伍,如夺命丹,清热泻火,祛风解毒,主治痈肿疖毒。
黄连与山豆根、连翘、黄芩、栀子、浙贝、薄荷等配伍,如清凉散,清热解毒,主治热毒壅结、咽喉肿痛。
2 酒黄连
2.1 炮制方法:取黄连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
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2.2 功效:黄连酒制引药上行,善清头目之火。
生黄
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大黄泻大肠火。
在泻心汤中,三味药均采用酒制,酒制升提则使黄连、黄芩泻上焦之火,大黄清头目之火,共治热迫血行所致的吐血、衄血。
3 姜黄连
3.1 炮制方法:取姜汁(鲜生姜绞汁)与黄连片拌匀,
待汁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3.2 功效:黄连姜制可缓其苦寒之性,泻中焦之火。
姜黄连与橘皮、竹茹、半夏合用,是为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清热降逆止呕,主治胃热呕哕。
姜黄连与豆豉、石菖蒲、半夏、芦根、厚朴等配伍,如连朴饮,清热利湿,用于湿热吐泻。
姜黄连与地榆、木香、诃子等配伍,如地榆丸,清热和胃,行气止泻,主治泻痢经久不愈之证。
4 吴萸连
4.1 炮制方法: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除去吴茱
萸,煎液与黄连片拌匀,待液被吸尽后,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
4.2 功效:黄连吴茱萸制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其寒
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吴萸连与木香合用,是为香连丸。
吴萸连清湿热,散郁火;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两药配伍,共奏清热调中、行气散郁、止泻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痢疾。
5 胆汁连
5.1 炮制方法:取猪胆汁与黄连片拌匀,待汁被吸尽
后,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
5.2 功效:黄连胆汁制泻肝胆之实火。
胆汁连与当
归、龙胆草、栀子、黄柏、黄芩、大黄、芦荟等配伍,如当归龙荟丸,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肝胆实火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烦躁抽搐诸证。
黄连除以上常用炮制外,还有以醋浸炒,治肝胆之虚火;以盐水炒,治下焦之火;以干漆末调水炒,治血分伏火;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治食积之火。
8
2福建中医药2004年10月第35卷第5期Fujian Journal of TC M O ctober 200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