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肥形态的氨挥发损失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28.23 KB
- 文档页数:5
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邬刚;袁嫚嫚;曹哲伟;张兆冬;王莉莉;王永露;孙义祥【摘要】基于田间试验,采用密闭室连续抽取法研究不同水分和氮肥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中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基肥阶段,氨挥发量占当季损失量的52.92%~90.78%;氮肥管理模式显著影响氨挥发损失,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能显著降低8.27%~14.22%的氨挥发损失.在常规施肥1〔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肥料种类均为普通尿素,N1〕条件下,控制灌溉处理氨挥发损失较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10.04%(P<0.05).各施肥处理氨挥发量与同期田面水NH4+-N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综合氨挥发排放强度分析,控制灌溉和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组合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35)005【总页数】8页(P651-658)【关键词】水分管理;氮肥管理;稻田;氨挥发【作者】邬刚;袁嫚嫚;曹哲伟;张兆冬;王莉莉;王永露;孙义祥【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定远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安徽定远 233200;安徽省定远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安徽定远 233200;安徽省定远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安徽定远 233200;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S274水分和氮素是影响水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水稻生产中水分消耗量和氮肥投入量均较大[1-3],但是两者利用效率并不高,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50%[4],水稻生产中化肥氮素利用效率仅为27.1%~35.6%[5-6]。
不同氮肥形式对玉米产量、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与氮素供给之间的关系是确定氮素施肥措施的主要依据[1-2],而玉米高产、氮素低损失是氮肥施用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须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增强玉米对养分的吸收能力[3]。
目前,在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玉米产量潜力在8~10 t/hm2,而常规的耕作措施是化学除草加“两铲一耥”的除草方式,加上基肥按40%氮肥总量、拔节期按60%氮肥总量、磷钾肥随基肥一次性施入的施肥模式[4-5]。
在这种施肥模式下,氮素的当季利用率在5%~60%之间[6],而氮在土壤中的释放、作物吸收和损失仍存在诸多疑问[7]。
氨挥发与硝态氮的淋失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8-9]。
在作物生长早期,施用尿素产生的铵态氮挥发量可高达总施氮量的27%[10],而通过改变施肥方式、氮肥缓释化处理可显著降低铵态氮的挥发量[11]。
有研究表明,氮肥撒施加翻耕施肥方式的氨挥发量小于条施,而包膜氮肥的氨挥发量仅为施氮量的4%,远远小于普通尿素的铵态氮损失量。
铵态氮对作物与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后者是作物氮素吸收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潜在的环境污染物,硝态氮会从土壤中淋失到地下水中[9]。
将氮肥颗粒包被1层具有一定强度的化学材料,可不同程度地改变氮素的释放形式[12-13]。
氮肥(尿素)颗粒包膜材料主要分为硫包膜和树脂包膜2大类,具有一定的半透性。
包膜尿素施入土壤,在化学梯度作用下,土壤中的水分通过半透膜被吸收到尿素颗粒内形成尿素溶液,尿素分子从颗粒内部向土壤中缓慢释放。
包膜尿素颗粒的释放与环境温度、湿度密切相关,随环境温度、湿度的增加而加快,这与作物的需氮形式近似[2]。
包膜尿素在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氮素损失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并不明显[7]。
黑土质地黏重,具有较好的保肥能力,而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面临着较为明显的氮素损失风险[5]。
研究黑土区包膜尿素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和氮素释放规律,不仅可以优化包膜尿素的施用方法,改进施肥效果,而且还可以找出现有氮肥施肥方法的不足,改进现有的施肥方法。
四种氨态氮肥的肥效顺序氨态氮肥的肥效顺序取决于其种类和特性。
首先,氨态氮主要是指液态氨、氨水,以及氨跟酸作用生成的铵盐,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氨态氮肥属于速效性养分,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而且它属于肥效期相对比较长久的氮肥类型。
1. 铵态氮肥:这类肥料主要是指液态氨、氨水,以及氨跟酸作用生成的铵盐,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气化后遇水生成氨水,所以是碱性氮肥。
液氨跟肌肤接触会造成严重冻伤,所以它在输送、施用时要有专门的设备和技术,还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氨水它一般由合成氨溶于水制成,是碱性氮肥。
必须指出的是,液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以及挥发性,不可能直接用于施肥。
必须配置成稀氨水。
常见浓氨水的浓度一般为18~21%,含氮15~17%。
使用时要掺水稀释,并应深施,以防止氨挥发。
同时稀氨水最适合施用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这样不但土壤的酸性可以防止氨气挥发,同时也可以起到调节酸碱度的作用。
2. 硝态氮肥:硝态氮能直接被作物吸收,所以吸收快,肥效高。
硝态氮多适用于干旱地,旱地作物具有喜硝性,如玉米、小麦、烟草等。
以下情况不建议使用硝态氮:蔬菜大田由于硝态氮中含有硝酸盐,被作物吸收后会存留在蔬菜中,进入人身体形成的亚硝酸盐,危害身体健康。
尤其是对菠菜、生菜等快速生长的绿叶菜来说,根部吸收能力很强,容易将硫酸盐吸收;水田硝态氮肥和土壤都带负电荷,土壤中难固定,容易流失。
且具有易溶于水的特性,除了被作物吸收外,大多数被雨水冲走,还会导致地下水被污染;硝态氮不能与有机肥一起使用,有机物会和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发生硝化反应,损失氮元素;也不能与碱性肥料一起使用,会产生氨气且降低肥效。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硝态氮有易燃、易爆、易吸潮的特点,高温下的硝态氮,会释放氧气,容易发生爆炸。
储存运输过程中如操作不当,容易结块,猛力敲打后,也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
3. 酰胺态氮肥:酰胺态氮常见肥料就是尿素,是使用最普遍的氮肥,也是作物需要量最大的氮肥。
不同氮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首先,氨挥发是指在施用氮肥后,氨气从土壤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由于氨气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施用含氨基氮的氮肥会导致大量氨的挥发,从而使土壤中的养分流失。
尤其在高温和高湿的条件下,氨挥发的速率更快。
因此,在施用氨基氮肥时,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氨挥发。
如尽量选择含有缓释剂的氨基氮肥,将氨肥施用于土壤表面后迅速埋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
其次,硝酸盐淋溶是指土壤中的硝酸盐因为下雨等原因被带走而流失。
硝酸盐是植物所需的重要养分之一,但它在土壤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容易被大量淋溶走。
因此,在施用硝酸盐肥料时,应选取恰当的施肥时间,使植物在吸收养分的过程中尽量减少硝酸盐的淋溶。
此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并通过改善土壤结构、保水保肥等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效减缓硝酸盐的淋溶。
亚硝酸盐渗漏是指亚硝酸盐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渗漏。
亚硝酸盐是由细菌在氨被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在一定条件下会被排泄进入土壤中。
亚硝酸盐的积累会导致土壤中亚硝酸盐浓度上升,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为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和渗漏,应注意合理施用氮肥,控制施肥剂量,避免过量施氮。
此外,保持土壤湿润和通风,适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有助于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
在解决不同氮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时,可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合理设计施肥方案,包括选用合适的氮肥品种、确定适宜的施肥时间和剂量等。
其次,加强土壤管理,包括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风条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等。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采取排水和灌溉措施,有效控制土壤中养分的流失。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更为环保和高效的施肥技术,如利用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等替代传统氮肥,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的风险。
综上所述,不同氮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主要包括氨挥发、硝酸盐淋溶、亚硝酸盐渗漏等。
为减少养分流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氮肥品种和施肥时间,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风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以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以保护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
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田氨挥发规律研究山楠;赵同科;毕晓庆;安志装;赵丽平;杜连凤【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为了研究施氮水平对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机制,依据北京房山农田土壤类型,结合当地农民种植与施氮习惯,设定N0~N7共8个施氮水平,施肥量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400 kg·hm-2,利用田间试验原位测定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京郊冬小麦田种植体系氨挥发损失的规律及氮肥剂量效应。
结果表明,冬小麦种植体系在施入氮肥后发生了明显的氨挥发,且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2周内,在施肥后2~3 d出现氨挥发速率峰值,基肥与追肥后氨挥发速率最大分别达到2.41、1.42 kg·hm-2·d-1,基肥期氨挥发量在0.81~14.29 kg·hm-2,追肥期氨挥发量在2.20~6.91 kg·hm-2。
在整个冬小麦生长期间,高施氮量处理的氨挥发量均高于低施氮量处理。
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 m-2时,由于氨挥发增加导致农田氮损失显著提高,优化施肥量能明显降低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氨挥发损失。
施氮水平为150 kg·hm-2的冬小麦产量为5493.63 kg·hm-2,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处理的小麦产量。
可见,合理的氮肥用量能够兼顾产量和生态环境,本研究中在150 kg·hm-2的氮肥水平下,小麦产量最高且氨挥发损失较低。
【总页数】8页(P1858-1865)【作者】山楠;赵同科;毕晓庆;安志装;赵丽平;杜连凤【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97;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相关文献】1.垄作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田的氨挥发研究 [J], 上官宇先;师日鹏;韩坤;王林权2.不同施氮水平下糯高粱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J], 李青风;高杰;彭秋;周棱波;焦晓燕;王劲松3.不同施氮水平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J], 王成;陈波浪;玉素甫江·玉素音;王前登;柴仲平;张渔4.华北平原中部夏玉米农田不同施氮水平氨挥发规律 [J], 山楠;赵同科;杜连凤;安志装;何艳洁;郝玉翠;孙秀君;串丽敏5.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氨挥发的影响 [J], 王东;于振文;于文明;石玉;周忠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土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研究乔云发;韩晓增;赵兰坡;王树起【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9(23)1【摘要】采用密闭室法测定土壤氨挥发通量,进而计算施入土壤中氮肥的氨挥发损失量,研究了东北黑土区不同作物施氮量和施肥深度下氮肥的氨挥发。
结果表明,施用尿素促进了农田氨挥发损失,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表施氮量30 g/m2时,氨挥发损失率达21.68%。
在相同施氮量的条件下,随施肥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当施肥深度为9cm,施氮量30 g/m2时,氨挥发损失率仅达2.49%。
氨挥发损失氮量与施氮量(>0)呈抛物线性关系。
推荐东北黑土区种植大豆优化施肥深度在3 cm以下;而玉米基肥优化施肥在6 cm以下,追肥施肥深度在3 cm以下。
【总页数】4页(P198-201)【关键词】黑土;氮肥;氨挥发【作者】乔云发;韩晓增;赵兰坡;王树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1;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5.27;S143.1【相关文献】1.盐渍化土壤上不同类型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研究 [J], 苏海英;徐万里;蒋平安;葛春辉;朱敏;吕婷婷2.新疆盐渍化土壤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初步研究 [J], 徐万里;张云舒;刘骅3.华北平原小麦季氮肥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研究 [J], 王珏;巨晓棠;张丽娟;张家铜;袁丽金4.优化施氮下稻-麦轮作体系氮肥氨挥发损失研究 [J], 夏文建;周卫;梁国庆;王秀斌;孙静文;李双来;胡诚;陈云峰5.江淮丘陵区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研究 [J], 邬刚;袁嫚嫚;曹哲伟;张兆冬;王莉莉;孙义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比较展开全文硝态氮和铵态氮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他们施入土壤后的行为以及进入植物体内的代谢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植物氮源也各有利弊。
一、农业化学性质肥料施入土壤,与土壤、植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常被称为农化性质。
首先,硝酸根带负电荷,不易被以带负电荷为主的土壤胶体吸附;铵离子带正电荷,容易被土壤吸附,不仅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还可进入粘土矿物的晶格中,成为固定态铵离子。
因此,硝态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移动性大,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也容易随水流失。
而铵态氮主要被吸附和固定在土壤胶体表面和胶体晶格中,移动性较小,比较容易被土壤”保存”。
其次,不同形态的氮在土壤中会相互转化。
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尿素水解为铵态氮,铵态氮氧化为硝态氮。
因此,早春低温季节尿素和铵态氮的转化比较慢,夏季高温季节转化快。
在旱地土壤中硝态氮往往多于铵态氮,而在水田土壤中硝态氮很少。
第三,在土壤湿度过大,通气不良和有新鲜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硝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还原成氧化亚氮、氧化氮和氮气,这种反硝化作用是硝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铵态氮从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
因此,硝态氮肥适宜于气候比较冷凉的地区和季节,在旱地分次施用,肥效快而明显,但不宜在高温、多雨的水田地区施用;铵态氮肥适宜于水田,也适宜于旱地施用,但施用于土壤表面或撒施于水田,氨挥发的损失较大。
二、植物营养生理性质植物在吸收和代谢这两种形态的氮素上存在不同。
首先,铵态氮进入植物细胞后必须尽快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或酰胺,铵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对植物本身是有毒的。
硝态氮在进入植物体后一部分还原成铵态氮,并在细胞质中进行代谢,其余部分可积累在细胞的液泡中,有时达到较高的浓度也不会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即硝态氮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实际上是氮素”贮备”。
这是作物营养生长期间的共性。
第二,植物吸收铵离子时分泌H+,而吸收硝酸根时会释放OH-和HCO3-,因而影响根系环境的pH值,这在溶液培养时更为明显。
不同施氮水平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王成;陈波浪;玉素甫江·玉素音;王前登;柴仲平;张渔【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选取6年生库尔勒香梨树为研究对象,在香梨年生育期内,设置了不施肥(N0P0K0)、不施氮肥(N0PK)、低氮量(N1PK)、中氮量(N2PK)、高氮量(N3PK)5个处理,采用密闭式集气法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进行田间定位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氨挥发速率在一天内的表现为:晚上(20:00~08:00)<上午(08:00~12:00)<中午(12:00~16:00)<下午(16:00~20:00).日积量夜间<白天.不同施肥处理氨挥发年生育期累积量表现为:N0P0K0<N0PK<N1PK<N2PK<N3PK.温度、灌水、施氮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均有显著影响,施氮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的氨挥发影响最大.施氮处理N1PK、N2PK、N3PK的氨挥发年生育期累积量分别为34.94、36.38、44.42 kg·hm-2·年-1,氨挥发净损失率分别为4.48%、2.72%、3.60%.N2PK处理的库尔勒香梨产量最高,达到6213.50 kg·hm-2,且氨挥发净损失率最小,为2.72%.综合生产及环境效益,推荐本区域库尔勒香梨园的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期刊名称】《中国土壤与肥料》【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8页(P46-53)【关键词】库尔勒香梨;氮肥;氨挥发;净损失率【作者】王成;陈波浪;玉素甫江·玉素音;王前登;柴仲平;张渔【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正文语种】中文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但在土壤中含量较低,供植物生长利用的速效氮更低。
不同施氮量对棉田氨挥发的影响孙桂兰;韩迎春;冯璐;杨北方;雷亚平;熊世武;张正贵;王占彪;李亚兵【摘要】为探究施氮量对棉田氨挥发的影响,试验设置0、112.5、168.75和225.0 kg·hm-24个施氮量,采用通气法和靛酚蓝比色法测定施肥后棉田氨挥发速率,并计算氨挥发累积损失量和损失率.结果表明:苗期施肥后,各处理的氨挥发累积损失量为2.61~5.77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2.81%~4.63%,占氨挥发总量的61.51%~67.79%.花铃期施肥后,各处理的氨挥发累积损失量为1.24~3.61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2.11%~2.70%,占氨挥发总量的32.21%~38.49%.从棉花的整个生育期来看,氨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氨挥发总量为3.85~9.38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2.46%~3.67%.【期刊名称】《中国棉花》【年(卷),期】2019(046)005【总页数】5页(P31-34,40)【关键词】施氮量;棉田;氨挥发【作者】孙桂兰;韩迎春;冯璐;杨北方;雷亚平;熊世武;张正贵;王占彪;李亚兵【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1]。
国内外关于氮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损失过程的研究土壤中的氮素大部分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耕作层中可占 90%以上,其组成可分为:铵态氮(结合态)、氨基氮(包括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残渣氮,并有少量核酸固定氮,多和其他有机质成分结合成有机质复合体。
少部分氮素以无机矿质氮的形式存在,主要是 NO3——N、NH4+-N 和 NH3-N。
NH4+-N又以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两种形式存在(赵俊晔,2004)。
还有约 1%~5%的氮素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中,与土壤有机质氮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朱兆良,1999)。
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过程主要有氮的固定,硝化与反硝化,氮的淋洗等。
1 氮的固定生物固定(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固定态氨)是土壤氮素固持的主要形式(仇少君,2007)。
土壤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与释放是土壤氮素内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土壤固定态铵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a.原始固氮微生物固定的大气中的N2在成土过程中被土壤矿物固定;b.大气中的NH3在地理循环过程中被雨水淋溶进入土壤而被固定;c.土壤中部分固定态铵直接来源于母岩,部分来自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矿物NH4+的固定;d.近代农业耕作中氮肥和有机肥的大量施用及生物活动的影响(文启孝,2000;孙玉焕,2002)。
2氮的淋洗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通过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NH4+-N和NO3——N;其中NO3——N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容易通过淋洗进入地下水。
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特定埋深处的淋失除受氮肥施用量及其方法,降雨量和灌溉量及灌溉方式的影响外,还受到农作条件、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马军花,2004)。
当氮肥用量超过了作物达到最高产量的需氮量时,硝态氮淋洗十分明显(Raum W R,1995)。
不同土壤类型氮淋失量也不一样(吕殿青,1998),细砂土(灌溉春玉米)、重壤和粘土(灌溉冬小麦)上施氮量为250kg/hm2时,硝态氮从0~40cm土层中淋失量分别为102.5、77.5、和37.5kg/hm2。
同样是氮肥,使用硝态氮肥、铵态氮肥、尿素却各有讲究氮肥,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用量最大的一种肥料。
它是以氮元素(N)为主要成分,施用到土壤之后为作物补充氮元素营养。
氮肥是化学肥料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截至目前,我国使用氮肥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
在这几十年中,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氮肥产品也在不断的更新。
从最早的硫酸铵到硝酸铵,再到尿素、碳铵等。
这些氮肥产品由于制备方法及成分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理化性质。
因此在施入土壤之中,为作物补充氮元素的方式以及对土壤的影响有所区别。
今天,老王就为大家讲一下常见氮肥的一些常识,供大家借鉴。
氮肥对作物的作用在以前没有氮肥的时候,我们通常使用农家肥产品。
农家肥含有丰富的磷钾及其他营养元素,而氮元素比较匮乏。
加之土壤中也含有磷钾等营养,氮肥的缺乏限制了作物的产量。
尿素氮肥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用量最大的一种肥料产品,是作物所需三大元素氮、磷、钾中最多的养分。
它是作物形成蛋白质、叶绿素、酶的主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氮长叶子磷长果,钾肥没事长柴火”。
当氮肥充足的时候,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充足,光合作用增强,作物生长旺盛,特别是茎叶生长速度快枝繁叶茂,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物缺乏氮肥的症状上面已经说了,由于氮肥的特性,除了豆科植物自身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对氮肥需求量较低,其他作物的氮肥主要靠人工补充氮肥。
当植物缺乏氮肥的时候,植株生长缓慢,新叶长势缓慢叶片发黄,下部的叶片渐渐发黄枯死。
氮元素是叶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植物严重缺氮的情况下,会导致作物缺乏光合作用死亡。
特别是禾谷类作物譬如小麦,缺氮会导致小麦分蘖急剧减少,严重的情况下不会分蘖,作物穗小粒少容易早衰呈现早熟性,产量下降。
玉米苗期缺氮玉米缺氮时候下部叶片黄化,叶尖枯萎呈“V”字形。
而蔬菜类作物缺氮叶片小、色泽淡绿、厚度降低,容易导致纤维素增加口感下降。
果树缺氮新梢瘦弱,叶片色淡,果小皮硬减产严重。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氮肥缺乏对作物产生危害,当氮肥过量的时候,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