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氨挥发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9.43 KB
- 文档页数:8
三江平原稻田N2O通量特征•相关推荐三江平原稻田N2O通量特征摘要: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三江平原稻田进行了全年连续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稻田全年N2O平均通量为0.052 mg·m-2·h-1;冻融期N2O通量范围为0.008~0.029 mg·m-2·h-1,融冻时排放量显著增加;生长期平均通量为0.059 mg·m-2·h-1,施肥后及淹水期间水面落干时各出现了两个明显的N2O排放峰,排水后N2O排放通量较淹水期稍增加,但幅度不大.同时分析了冻融期、生长期N2O通量季节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表明,温度决定了稻田全年N2O排放通量的大小,而水分状况则是影响三江平原稻田N2O排放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作者:陈卫卫张友民王毅勇赵志春顾江新 CHEN Wei-wei ZHANG You-min WANG Yi-yong ZHAO Zhi-chun GU Jiang-xin 作者单位:陈卫卫,CHEN Wei-wei(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长春,130118;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张友民,ZHANG You-min(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长春,130118)王毅勇,赵志春,WANG Yi-yong,ZHAO Zhi-chun(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顾江新,GU Jiang-xin(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9)期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2007, 26(1)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三江平原稻田 N2O通量环境因子。
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的影响戴海洋;赵艺蓉;薛淮文;彭翔;黄家宇;李天玲;胡正华;申卫收【期刊名称】《中国土壤与肥料》【年(卷),期】2022()5【摘要】氨挥发不仅造成农田氮素损失,还加剧了大气灰霾污染。
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对农田氨挥发的影响尚不清楚。
采用OTC(Open-Top Chamber,开顶式气室)模拟研究CO_(2)浓度渐升和骤升200 mg/L对南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的影响,探明在21世纪末CO_(2)浓度背景下农田氨挥发的响应特征。
本研究分别设置CK对照组、T1渐增组和T2骤增组,通气式氨气捕获法测定农田氨挥发,并比较各处理之间的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1)两年田间试验后,在CO_(2)浓度升高下,小麦田累积氨挥发为7.87 kg/hm^(2),水稻田累积氨挥发为80.38 kg/hm^(2),小麦季氨挥发量较少,全年氨挥发量主要由水稻季贡献。
(2)小麦季氨挥发持续时间较长,峰值出现与降水情况有关;水稻季氨挥发峰值出现在施肥后1~4 d,随后下降,氨挥发持续时间较短,两周之后降至背景值。
(3)本试验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是气温、降水和土壤铵态氮含量。
(4)2018年冬小麦、2019年水稻、2019年冬小麦和2020年水稻的农田氨挥发量各处理之间均无明显差异。
由此推论,到21世纪末,无论CO_(2)浓度渐升或骤升200 mg/L,均对稻麦轮作农田氨挥发无明显影响。
【总页数】9页(P149-157)【作者】戴海洋;赵艺蓉;薛淮文;彭翔;黄家宇;李天玲;胡正华;申卫收【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相关文献】1.大气CO2浓度升高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2.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含氯氮肥对太湖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4.追施生物炭对稻麦轮作中麦季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5.聚脲甲醛缓释肥对太湖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及产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 10.12357/cjea.20230594饶怡晴, 岳子钦, 汪金平, 李成芳. 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4, 32(5): 780−789RAO Y Q, YUE Z Q, WANG J P, LI C F.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types 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nitrogen useefficiency of rice-oilseed rape rotation system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4, 32(5): 780−789
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饶怡晴, 岳子钦, 汪金平, 李成芳**(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摘 要: 水稻-油菜(稻-油)轮作是我国代表性轮作方式之一, 然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导致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利用率下降和氮素流失。为此,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 设尿素(UF)、缓释肥+尿素(SF)、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DF)和生物炭+尿素(BF) 4个处理, 拟探明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系统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氮肥类型显著影响NH3挥发、氮肥利用率与作物产量。1)各处理水稻季氨挥发均高于油菜季。与CK相比, UF、SF、DF和BF处理周年累积NH3挥发量分别显著提高1.6倍、1.0倍、1.1倍和0.8倍。与UF相比, SF、DF和BF周年累积NH3挥发量分别显著降低20.5%、19.7%和30.9%。2)与UF相比, SF、DF和BF油菜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27.9%、10.3%和19.3%, 水稻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9.3%、32.8%和41.5%。3)与UF相比, SF、DF和BF油菜产量分别提高6.7%、2.8%和4.3%, 水稻产量分别提高36.7%、14.0%和23.4%。与UF相比, SF油菜季经济效益提高24.3%, SF、DF和BF水稻季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0.7%、21.1%和1.1%, 其中SF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 缓释肥+尿素能显著减少稻-油轮作NH3挥发损失, 并更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是一项经济生态的施肥模式。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缓释肥;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 S314
土 壤 (Soils), 2015, 47(6): 1027–1033①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201686, 41401345),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Y412201425)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4)2050)的资助。
* 通讯作者(wmshi@)作者简介:孙海军(1987—),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实验师,主要从事氮素养分循环与环境效应研究。
E-mail: ww018150@DOI: 10.13758/ki.tr.2015.06.003硝化抑制剂施用对水稻产量与氨挥发的影响①孙海军1, 2, 3,闵 炬2,施卫明2*,冯彦房4,李卫正1,初 磊3(1 南京林业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南京 210037;2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3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37;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京 210014)摘 要: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应用15N 标记技术研究两个施氮水平下硝化抑制剂CP 施用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土壤残留和氨挥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推荐施氮处理(240 kg/hm 2)相比,减氮处理(180 kg/hm 2)水稻产量明显降低,但是减氮处理下施用硝化抑制剂CP 后增产15.2%,差异显著,并且达到了推荐施氮处理下的产量水平。
而推荐施氮处理下施用硝化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反而没有显著影响。
施用硝化抑制剂可显著提高11.1% ~ 25.0% 的15N 吸收与利用效率,同时15N 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稻田施用硝化抑制剂减少了21.7% ~ 28.1% 的硝化-反硝化、径流等途径15N 损失,这可能是CP 施用增加水稻产量的机理之一。
然而,施用硝化抑制剂会增加54.7% ~ 110.6% 的氨挥发排放。
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硝化抑制剂CP 时要进一步减施氮肥才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同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氨挥发。
畜禽场氨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刁立鹏;张卓毅;吴迪梅;黄镇
【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
【年(卷),期】2018(039)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饲养密度不断增大,导致养殖业氨排放量大幅上升,严重影响畜禽健康及其生产性能,同时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开展养殖场氨减排技术研究对于畜禽健康、产品安全和环境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畜禽内源氨营养调控、畜禽舍内原位净化和粪污处理过程三个重点环节,综述了多种氨减排技术,包括从源头的饲料优化、粪便除臭剂使用、舍内空气净化及粪污处理过程中的固液分离、表面覆盖等技术,对于养殖业氨减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刁立鹏;张卓毅;吴迪梅;黄镇
【作者单位】北京市畜牧业环境监测站,北京 102200;北京市畜牧业环境监测站,北京 102200;北京市畜牧业环境监测站,北京 102200;北京市畜牧业环境监测站,北京10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1.2;S815.9
【相关文献】
1.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J], 曹玉博;邢晓旭;柏兆海;王选;胡春胜;马林
2.畜禽场周边土壤和水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污染情况调查 [J], 黄士新;李丹妮;张
文刚;曹莹
3.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J], 王子平;
4.稻田氨挥发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J], 杨国英;郭智;刘红江;王鑫;陈留根
5.稻田氨挥发损失及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J], 肖其亮;朱坚;彭华;李胜男;纪雄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6):1411-1419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doi:10.11674/zwyf.2013.0615收稿日期:2013-04-02接受日期:2013-06-28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 -01-3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2013CB127405);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增量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张文学(1979—),女,山西洪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养分循环方面的研究。
E-mail :xuezi405@ *通信作者E-mail :zhouwei02@caas.cn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张文学1,2,孙刚2,何萍1,梁国庆1,王秀斌1,刘光荣2,周卫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南昌330200)摘要: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15N 标记技术研究了尿素施入稻田后氨挥发损失特征以及脲酶抑制剂(N -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 )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 )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4天氨挥发速率达到峰值,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21天内。
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添加NBPT 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27.04%,累积氨挥发损失量降低21.65%;NBPT 与DMPP 配施时,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12.95%,累积氨挥发损失量降低13.58%;而添加DMPP 时,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加23.61%,累积氨挥发损失量与单施尿素的差异不显著。
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水中铵态氮浓度和pH 值与氨挥发速率均达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二者是影响氨挥发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地温和水温与氨挥发速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黄立华,杨易,刘伯顺,等.苏打盐碱化稻田土壤反硝化和氨挥发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42(8):1748-1757.HUANG L H,YANG Y,LIU B S,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nitrification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saline-sodic paddy soils [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23,42(8):1748-1757.苏打盐碱化稻田土壤反硝化和氨挥发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黄立华1,2,杨易1,3,刘伯顺1,2,杨靖民3,王平4,黄广志1,2,蒋小曈1,3(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102;2.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吉林大安131317;3.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春130118;4.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中心,内蒙古扎赉特旗137600)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nitrification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saline-sodicpaddy soilsHUANG Lihua 1,2,YANG Yi 1,3,LIU Baishun 1,2,YANG Jingmin 3,WANG Ping 4,HUANG Guangzhi 1,2,JIANG Xiaotong 1,3(1.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chun 130102,China;2.Jilin Da ’an Farmland Ecosystem 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Da ’an 131317,China;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4.Management Center of Jalaid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Jalaid 137600,China )Abstract :Nitrogen loss caused by fertilization in farmland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different degrees of soil salinization on nitrogen gas loss,30paddy soi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salinization were randomly taken at0-20cm depth.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salinization,the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light (0.1%-0.3%salt content,5%–15%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moderate (0.3%–0.5%salt content,15%–30%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and severe (0.5%–收稿日期:2023–03–30录用日期:2023-05-09作者简介:黄立华(1974—),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土壤生态及植物逆境营养等。
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稻田氨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李诗豪1,刘天奇1,马玉华1,李成芳1,2*(1.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2.长江大学/长江大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荆州434023)收稿日期:2018-01-12录用日期:2018-0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163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1403)作者简介:李诗豪(1990—),男,湖北荆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E-mail :370024308@ *通信作者:李成芳E-mail :lichengfang@摘要: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翻耕(CT )、免耕(NT )两种耕作方式和不施氮肥(N0)、无机氮肥(IF )、缓释氮肥(SR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IFOF )4种施肥模式,研究其对稻田NH 3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NH 3挥发,而对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影响不大。
与CT 处理相比,NT 处理NH 3挥发量显著提高了15.5%。
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NH 3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与N0处理相比,IF 、SR 与IFOF 处理NH 3挥发量分别提高了150.2%、75.8%与137.8%。
氮肥处理中IFOF 处理具有最高的氮肥利用率。
与IF 处理相比,IFOF 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NRE )显著提高了43.2%,氮肥偏生产力(NPFP )提高了16.9%,氮肥农学效率(NAE )提高了20.1%;与SR 处理相比,IFOF 处理NRE 显著提高了38.3%,NPFP 提高了22.1%,NAE 提高了51.3%。
IF 、SR 与IFOF 处理较N0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3.6%、30.0%与44.4%。
本研究结果表明,翻耕下有机无机氮肥配施能有效地降低NH 3挥发,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但未来如何达到稻田NH 3与温室气体的同步减排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饶怡晴;岳子钦;汪金平;李成芳【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年(卷),期】2024(32)5【摘要】水稻-油菜(稻-油)轮作是我国代表性轮作方式之一,然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导致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利用率下降和氮素流失。
为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设尿素(UF)、缓释肥+尿素(SF)、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DF)和生物炭+尿素(BF)4个处理,拟探明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系统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类型显著影响NH_3挥发、氮肥利用率与作物产量。
1)各处理水稻季氨挥发均高于油菜季。
与CK相比,UF、SF、DF 和BF处理周年累积NH_3挥发量分别显著提高1.6倍、1.0倍、1.1倍和0.8倍。
与UF相比,SF、DF和BF周年累积NH_3挥发量分别显著降低20.5%、19.7%和30.9%。
2)与UF相比,SF、DF和BF油菜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27.9%、10.3%和19.3%,水稻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9.3%、32.8%和41.5%。
3)与UF相比,SF、DF和BF油菜产量分别提高6.7%、2.8%和4.3%,水稻产量分别提高36.7%、14.0%和23.4%。
与UF相比,SF油菜季经济效益提高24.3%,SF、DF和BF水稻季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0.7%、21.1%和1.1%,其中SF经济效益最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缓释肥+尿素能显著减少稻-油轮作NH_3挥发损失,并更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是一项经济生态的施肥模式。
【总页数】10页(P780-789)【作者】饶怡晴;岳子钦;汪金平;李成芳【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14【相关文献】1.追施生物炭对稻麦轮作中麦季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2.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稻田氨挥发、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3.不同类型高效氮肥对麦茬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4.油-稻轮作下前茬氮肥投入与稻季氮肥运筹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与环境2o02.1l(11 47—49 SolI and Environmentai Sciences http:/Jw ̄w,venvironment soil gd cn E—mail:ses@soil gd cn
表面分子膜降低氨挥发的Logistic模型研究
庄舜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汀 南京210008
摘要:通过盆钵和田间试验.研究了表面分子膜对水体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表面分子膜可有教抑制氨的挥发.但抑制 效果跟分子膜用量有关一Logistic模型可以很好模拟预测盆钵试验中的氡挥发过程.通过修正氨挥发速率常数c.可较好地 摸拟田问氨挥发过程~ 关键词:表面分子膜;氨挥发: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S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IX(2002 J 01—0047—03
我国是世界上氮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1999年 氮肥用量达到了近3000万c(N)纯氮.占世界总 消费量的近l,3左右… 然而氮肥利用率仅有30~ 35o/,[21.大量的化肥料氮通过各种途径损失到而进 人了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上的浪费和损 失,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压力.如对水 体富营养化和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等 J。因而,减少 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始终是国内外土壤学界 的研究重点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施肥的重点 作物和肥料投入的主要去向之一 稻田中氮肥的主 要损失途径包括硝化一反硝化、氨挥发、淋洗和径 流等,其中氢挥发损失可以达到施入量的9%~42 %f41..因此,控制稻田中氨的挥发损失是减少氮肥 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控制氨挥发的途径和措 施有很多:1 j改进施肥技术,其原则是尽量避免 施肥后大量的氮肥存留于田面水中,这类方法包括 粒肥深施、氮肥混施或深施、无水层混施等技术: 2 J改进肥料的剂型,要求肥料能够逐渐释放满足 植物吸收利用,尽可能降低在田面水中的氮素浓 度.从而减少氨挥发;3 j添加化学物质,包括脲 酶抑制剂、表面分子膜和杀藻剂等。这里.我们所 采用的表面分子膜就是通过降低气液两相间的物 质交换来降低氨的挥发损失的。表面分子膜是由高 碳醇乳化溶解后.喷洒于水面而形成的膜。已有研 究表明表面分子膜可有效降低盆钵和田问氢挥发 损失量 ’ ,可提高水稻产量约IO%lo】.并节约氮 肥的用量 Demeyer提出的Logistic模型简单易用. 在模拟预测上效果较好.本文引入该模型来模拟表 面分子膜对氨挥发的影响,以便能更有效地解析表 面分子膜的作用效果和机理 1材料和方法 盆钵模拟试验于2000年4月在温室进行采 用的表面分子膜是以工业产品高碳醇(I6+1 8烷 醇)经乳化后配制的乳剂 能溶于水 模拟试验采 用800inm x 800mm×I20 Film方形PVC盆作为容 器.总容积76.8 L 试验开始前盛有硫酸铵溶液64 L,水层厚度IO0 mm,硫酸铵的初始浓度为10o mg NI ̄+/L,用10mol/LNaOH调节pH值10 分子膜 的用量分别为0,0.5,1.0,2.0,4.0和8,0 g/m (以 配制成的乳剂计),采用注射器均匀喷洒,试验持 续时间为6 d 盆钵中铵浓度采用蒸馏滴定法测定. 每次取样5O m1,同时记录水体高度 田间试验2000 年6月在江苏常熟生态试验站进行:基肥于6月27 El移栽前l h施入,后进行表面分子膜处理.膜用 量为3.5 g/m 肥料用量为每亩】5 kgN计的尿素 两处理(有膜和无膜)4重复,8小区 试验采样 于苗期,采用灌溉方法保持田面水恒定深度,每天 进行定时进行水样收集和分析,共进行6 d 2结果与讨论 2.1表面分子膜对氨挥发的影响 施用表面分子膜的目的是通过降低氨的挥发 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提高水稻的产量 盆 钵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表面分子膜后在一定时期内 可有效降低氨的挥发损失(图1 j,在经过144min 试验后,有膜处理比无膜处理减少氨挥发量3O% 同时.根据不同表面分子膜用量的试验结果.
水稻田中不同施肥类型及施肥深度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报告题目:《水稻田中不同施肥类型及施肥深度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报告内容:一、引言大气中的氧化亚氮是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与全球气温升高相关的温室气体[1]。
无机态氮可以在硝化菌的硝化作用下变为硝态氮,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变为多种状态的氮氧化合物,而氧化亚氮可在硝化和反硝化的过程中产生。
种植水稻所采用的水肥耕作等措施会影响稻田土壤的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从而影响到N2O的产生与排放,特别是采用晒田措施能够明显增加N2O排放量[2-5]。
且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而大量施肥(尤其是氮肥)也是农田N2O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因施用化学氮肥产生的N2O约1.5×106t,占人类活动向大气输入N2O量的44%和每年向大气输入N2O总量的13%。
因此,有必要对施肥措施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进行正确的估算[6]。
已有研究对不同施肥方式的氨挥发损失或者氧化亚氮排放的报道较多,如曹兵等[7]对冬小麦不同基肥施用方式(表施、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下的土壤氨挥发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表施方式下的氨挥发损失率最高达46.08%,而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处理方式下的氨挥发损失率则分别达6.24%和3.75%;丁洪等[8]指出,氮肥深施或施肥后灌水可以有效地降低氮肥损失和氧化亚氮排放;与表施方式相比,混施可显著减少氨挥发[9];施氮可显著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10],并且表施的排放量高于穴施.但同时考虑不同施肥方式及施肥深度对两种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且缺乏不同肥料在不同施肥深度下相应是否相同的对比。
为此,本文就不同施肥方式及施肥深度下氧化亚氮气体的排放进行研究,以期为评价不同施肥方式及施肥深度引起的综合环境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二、拟验证的科学假设1.假设内容(对科学问题答案的预期或猜想)(1)施肥种类对于氧化亚氮排放量的影响猜想:化肥处理比有机肥处理N2O的排放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