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器皿的工艺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玉雕技术知识我国治玉工艺起源与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用水晶、玛瑙蛇纹石等打制的片状旧石器,之后治玉工艺从制石工艺分离出来,表明玉器手工业已经开始。
约6000年前,原始砣机出现,玉器有了钻孔、镂空及琢磨等工艺,这标志着玉器制作已进入成熟阶段。
夏代治玉工具以青铜砣机,玉器体薄饰细阴线几何纹,商代多用阴线勾勒,西周多作扁平状,刻饰简单、钢劲。
春秋战国玉器以剔地隐起手法见长,碾锋劲锐,这与普遍使用铁砣和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
秦汉玉匠往往采用舍弃细节、钢柔相济的粗线条相互搭配的手法,去雕琢神韵与气势。
隋唐至宋辽金,碾玉高登的出现和推广对玉器制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以至此后的玉雕技艺砣碾遒劲,空灵剔透。
元代玉器作工渐趋粗犷;明代早期作工严谨而精美,晚期胎厚重,作工草率;清代精工细作,形态端严。
电动机、螺机、超声波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使现代玉雕琢以艺术形象动人为主,以玲珑剔透见长。
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
中国古代已有一套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扎埚、冲埚、磨埚、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木埚、皮埚、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
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内容。
1、选料这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
玉石品种多,变化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这主要根据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等指标来判断,从而确定作什么产品,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必要时,还要进行去皮、去脏、切开等审查工艺,以"挖脏遮绺"、"量料施工",把玉料吃透,避免或减少玉料的缺点。
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用精确,巧妙用料,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
对和田玉的选料,要对玉表面仔细观察,如果玉质量好、性少,绺裂和瑕疵少,可依靠颜色和块大小及形状确定选用,方形料宜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用于鸟造型,长条形料用于人物造型。
明代玉雕工艺及其艺术价值明代是中国玉器工艺的黄金时期,玉雕艺术达到了顶峰,成为明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明代玉雕在材质、工艺、形态和风格等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材质明代玉雕的材质以羊脂白玉和青白玉为主,这两种玉石具有细腻的质感和纯净的色泽,适合制作高雅精美的玉器。
羊脂白玉质地细腻柔和,具有珍珠光泽,常被用于制作器型、手镯、耳坠等精美玉器;青白玉质地细腻坚韧,具有冰种效果,常被用于制作佛像、观音像、翡翠座等工艺品。
二、工艺明代玉雕工艺技术精湛,涉及切割、雕刻、拼接、打孔、竹筒镂雕、光绘等多种技法,运用凿刀、磨子、锉刀、刨刀等各种工具,将玉石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器型和雕塑品。
其中以线刻和浮雕技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线刻注重形态和线条的流畅美感,浮雕突出造型和立体感。
三、形态明代玉雕的形态多样,包括器型、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各种题材。
其中,器型玉器种类繁多,涵盖了器皿、钱币、玉佩、玉珮、玉带扣、玉笛等,形制规整、线条流畅,精美耐看。
人物和动物玉雕多以宗教、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神秘色彩。
花鸟和山水玉雕则注重自然主题的描绘和表现,构图清晰、栩栩如生,透露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四、风格明代玉雕的风格独具特色,其作品大气磅礴、流畅优美、凝练精炼,极富视觉张力和情感价值。
作品线条流畅、造型清晰而简洁,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雕刻的花卉、山水、人物、器皿等形象表现雄浑大气、秀丽典雅、凝重深沉、充满情感和意味,深深地体现了明代文化艺术的魅力和风范。
总之,明代玉雕工艺精湛、形态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国玉器工艺中的重要时期,为中华文化传承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如今明代玉雕以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和投资品。
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艺术遗产,让它们继续为我们传递中华文明的精神和智慧。
玉雕包浆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玉雕包浆工艺流程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工艺技艺,在中国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浅谈玉雕作品技巧的运用一、设计技巧玉雕作品的设计是致胜的关键之一。
好的设计必须有精致的线条、合理的比例和有意义的主题。
设计之前需要做好东拼西凑的前期工作,比如了解原石的形状、色彩及纹路,确定制作的主题和风格等。
设计工作需要借鉴自然和人文的元素,如山水、花鸟、神仙等,从而使玉雕作品更具文化内涵。
在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玉料的特点。
玉料质地较硬,不易雕刻,加之每块玉料的纹样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的柔硬度、肌理组织、透光度和颜色度在雕刻过程中都要进行统筹和协调。
具体操作中,可使用各种手工工具、水电镐、电锤等常见工具,以及不同的刀法和雕刻方式进行创作。
二、刻制技巧刻制是玉雕作品必要的环节,是实现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刻制过程要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先雕大体,在细化。
通过光滑的线条、精细的花纹来表现出作品的精妙和高贵。
在刻制中,需要注重对物体的结构和比例的把握。
要创造出合理的空间、层次和透视关系,使形象更加逼真,达到艺术的完美。
还需要让雕刻出来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注入镶在其中的元素和主题的意义,使整个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可读性。
三、装饰技巧装饰是玉雕作品必要的环节,是整个作品的亮点和点睛之笔。
玉雕作品的装饰手法既有传统的简装,也有现代的精致细致。
可用彩绳、丝儿、玻璃珠、金银、贵重宝石等丰富的材料,进行装饰。
装饰方案要着重考虑装饰图案与雕刻内容的配合和衔接,格局要前高后低,前雅后俗,前制华后简。
同时,装饰方案应充分考虑作品整体的视觉效果,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让人趋近美。
总之,玉雕作品技巧的运用既有创新也要遵循传统,在雕刻美学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雕刻技巧与素材,创造出更加细致、独特、人性化的雕刻作品,注入更多的艺术和文化元素,让作品更加吸引人,更加具有质感和内涵。
古代是怎样给玉器雕琢和抛光的?玉为美石,习惯上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我国古玉用材主要是软玉。
30年代,由于对史前考古的局限,当时把出土的玉统统定为汉代;到了50年代,在长江下游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玉器,后来又陆续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红山、良渚、龙山文化中都发现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学者对玉器的出现不得不重新认识。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发展为镂雕、线刻等。
早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和小件工具,后制成礼器或神器。
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状器、三叉型器、锥形器和斧钺等,这些大都是非实用器;实用器有镯、璜、串饰、带钩等。
在大墓中常见钺、琮、壁三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军权神权和财权的显示。
因为钺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财富的象征物。
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玉器,这些足以说明,玉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需要说明的是:玉器的出现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现与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仰韶文化的直系远祖裴李岗文化中的一些精致的石器:如横断面成椭圆形的石斧、扁长条弧刃铲、舌形铲或带肩石铲、和弧背锯齿镰可以看出;磨制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砾石。
从良渚文化出土的情况探讨关于玉器加工的各方面问题:一,关于采矿: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玉硬度在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
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据此推断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
二,玉器的设计、开眼:玉璞运回玉作坊后,玉工必审材度势进行设计,按其大小,形状和玉色制作所需的玉料,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称“开眼”、“开料”等。
在没有发现金属工具的上古时代,古人是怎么样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方法有三种:1、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
浅谈玉器的发展及玉雕器皿件创作【摘要】玉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工艺特点。
玉雕器皿件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韵味。
本文分析了玉器的历史演变、工艺特点,以及玉雕器皿件创作技艺、发展现状和艺术价值。
同时强调玉器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玉雕器皿件创作的不断创新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雕器皿件的艺术价值将不断提升,传承并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玉器、玉雕器皿件、发展、历史、工艺特点、创作技艺、现状、艺术价值、传承、创新、活力、时间、提升。
1. 引言1.1 玉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玉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自古以来,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视为吉祥、美好和神圣的象征。
玉器的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简单磨削到后来的雕刻、镶嵌等复杂技艺,使玉器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
玉器不仅在古代被用作礼仪、礼品和饰品,也在今天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玉器的研究和制作,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在当今社会,玉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
1.2 玉雕器皿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雕器皿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从古至今,玉雕器皿件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贵遗产。
玉雕器皿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玉雕器皿件的制作工艺繁复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料、设计、雕刻、打磨等环节。
传统的玉雕技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曾昭冬玉不琢不成器———浅析古代制玉工艺摘要:综观我国的用玉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玉器的使用是与其制作工艺密切相关的,因此对制玉工艺的探究也是玉器研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玉器的制作工艺,文献中有不少记载,目前学术界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对制玉的流程有了较为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不同的制作工艺都会在玉器上留下一定的痕迹,通过对玉器上残留的制玉工艺痕迹的分析研究,可以对玉器的鉴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制玉工艺流程鉴定综观我国的用玉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玉器的使用是与其制作工艺密切相关的,而不同的制作工艺又会在玉器上留下一定的痕迹,从而对玉器的鉴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对我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及其在鉴定中的应用作一浅要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制玉工艺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玉器制作工艺的记载,目前可见到的古代文献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另一本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澄渊所著《玉作图说》。
《天工开物》,作为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其中《珠玉》篇对珠玉的采集和加工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附录了1张琢玉图(图一),使我们能直观地了解古代制玉工具和设备的最早样式。
《玉作图说》,共绘12图,并附说明,直观而完整地展现了琢玉工艺的主要设备及基本程序。
《玉作图说》中描述了制玉的十三道程序,共十二图,其中“倒砂图”和“研浆图”合二为一,即一图两说。
关于古代制玉技术的研究,尽管文献记载较为简略,但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赵朝洪先生主编的《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书中收录了截止2000年前有关玉雕工艺类的文章近40篇(部)[1]。
2000年之后,相关研究性论文也有30余篇。
这些文章涉及玉器制作工艺的很多方面,有制玉工艺的综合性研究,有研究制玉工具的,还有对某一区域、或某一时间、或某一考古学文化、或某一类玉器的制作探究等。
天工|2022年第11期[摘 要]玉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见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有效彰显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创作智慧,且具有极强的艺术吸引力。
现结合多年的创作经验,从造型、色彩、意境三方面分析和探讨玉石雕艺术设计。
[关键词]玉石雕刻;艺术设计;雕刻艺术[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1-0068-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朱国洪.浅谈玉石雕艺术设计[J].天工,2022(11):68-69.浅谈玉石雕艺术设计朱国洪 玉石雕刻相较于其他门类的雕刻,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原材料较为珍贵,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受到开采水平的制约,玉料严重稀缺,拥有玉石的人少之又少。
另外,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对玉石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人们将玉石看作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心灵沟通的媒介物,崇玉、爱玉、赏玉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
如今,玉石雕刻同样也要遵循基本价值作者简介:朱国洪(1974—),男,汉族,福建莆田人,大专学历,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方向:雕刻艺术设计。
《托钵佛》 朱国洪/作理念,玉雕师在玉石雕刻过程中都会在玉材自身的价值方面做好充分的考虑,避免对玉料的破坏。
一、玉石雕刻概述玉石的色彩较为丰富,并且材质温润、细腻,在纹路方面没有任何规律,所以其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对玉雕师而言,玉石雕刻就像是一场冒险,在通过重重阻碍之后,便能看到更加绚丽的风景。
好的玉雕作品不是玉雕师随随便便就能够雕刻出来的,而是在其中饱含了雕刻者无限的创作遐想,换句话来说,一件好作品诞生的基础是拥有良好的设计。
玉石雕刻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喜好也有着相应的差异,进而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也会不一样,但是从总体来说,玉器的寓意基本上都是美好和吉祥的。
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玉石雕刻在题材方面要比之前拥有更多的选择,创作者自身的思想也比之前更加丰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雕玉便是雕“心”,需要创作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平和乐观的心态。
玉雕雕刻技法及过程介绍简介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
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
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相玉琢玉工艺过程之一。
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
"相"即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划活琢玉工艺过程之一。
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
"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雕刻琢磨琢玉工艺过程之一。
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
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
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
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
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碾磨琢玉工艺过程之一。
也叫"光亮"、"抛光"。
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
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铜仁程序麻将机双钩碾法汉代琢玉著名技法。
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
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
"两明造"透玉雕"两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
工艺广角[摘 要]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四件翡翠国宝,是为数不多的玉器制作国家工程,历时近七年才得以完成。
其间玉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克服了每件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重重技术难关,最终使作品完美呈现。
[关键词]翡翠国宝;循料取形;设计选题;琢碾制作[中图分类号]TS9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4-004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海琪.玉雕翡翠国宝制作技艺探析[J].天工,2022(34):43-45.李海琪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玉雕翡翠国宝制作技艺探析注:本文图片来源: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作者简介:李海琪(198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楼梦》与明清小说。
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不仅雕琢工艺精湛,且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使玉被赋予高尚的精神内涵,为世人所喜爱。
提及玉雕作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翡翠国宝可谓是里程碑之作。
这四件作品分别为翡翠山子《岱岳奇观》(如图1)、翡翠花薰《含香聚瑞》(如图2)、翡翠花篮《群芳揽胜》(如图3)、翡翠插屏《四海腾欢》(如图4),耗时近七年之久,最终由北京市玉器厂的玉工巧匠于1989年制作完成。
本文将从制作技艺角度对四件翡翠国宝作品进行分析。
四件作品分别由四块翡翠原料经过相玉、绘玉、琢玉等过程制作而成,看似与普通玉雕作品无异,但因原料出自国库,首先在选题设计制作方面,肩负着国家形象的重任,必须慎之又慎;其次四块原料体积庞大,世所罕有,要对如此大型的玉料进行加工,本身就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循料取形国库翡翠的设计制作一直受到国务院、轻工业部的高度关注,将其制作为大型工艺美术珍品的工作于1982年启动。
四块玉料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设计选题必须根据实际玉质、色泽等情况量身定制,经过反复设计推敲,多次调研及专家论证,仅确定选题就历时3年多,足见玉人们认真严谨的治玉态度。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第一步:选材。
选取优质的玉石是制作工艺的第一步。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的玉石有和田玉、翡翠、青金石等。
制作玉器常用的是和田玉,因其质地细腻、温润,且有着独特的光泽和颜色。
第二步:开料。
将选定的玉石经过开料工艺进行切割,以便后续的雕刻加工。
开料通常采用磨料和翡翠石料进行切割,并使用绳子或铁丝固定切割位置。
根据所需的形状和尺寸,进行适当的切割和裁剪。
第三步:精制。
将开料后的玉石进行打磨和磨光,使其表面光滑、均匀。
精制过程中使用不同粒度的磨料和工具,如砂轮、砂纸等,根据需要不断调整,直到玉石达到所需的平滑度和光泽度。
第四步:雕刻。
雕刻是制作玉器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具技术性的一步。
雕刻通常采用手工传统技术,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傅通常会凭借经验和技巧进行雕刻,形成琳琅满目的图案。
第五步:纹饰加工。
在雕刻玉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设计和需求进行各种纹饰的加工。
纹饰加工通常包括线刻、鼓凿、浅浮雕、高浮雕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使玉石表面形成各种美观的纹样和图案。
第六步:打磨。
完成雕刻和纹饰加工后,需要进行最后一次的打磨工艺。
打磨是为了使玉器的表面光滑、均匀,并消除可能产生的划痕和不规则瑕疵。
打磨工艺通常使用不同粒度的砂轮和砂纸进行,最终达到所需的光泽和质感。
第七步:装饰与装配。
根据玉器的用途和设计,可以进行一些额外的装饰和装配。
常见的装饰物包括珍珠、金属镶嵌、绳索等。
装配工艺通常使用金属环和胶水等器材将玉器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接在一起。
第八步:雕印。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经过这些步骤,制作出来的玉器精美绝伦,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术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中国玉雕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无数惊世骇俗的艺术精品。
古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
可见,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之美誉。
琢玉大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料的玉质、玉色与工艺技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精品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物,同时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
1 古代玉雕中的攻玉与解玉中国制玉工艺方法起源于先祖的生产劳动。
在生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呢《礼记学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
《诗经卫风淇奥》中更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这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指的是琢玉的工艺程序。
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的成形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即是抛光。
《诗经》讲述了如何琢玉同时又更为形象贴切地比喻君子修身要像加工玉器一样。
那么古人又是用什么材料对玉石进行切、磋、琢、磨的呢《诗经小雅鹤鸣》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诗句。
这里被用来“攻玉”的“它山之石”,一般指两种材料,一类是“错”,即磨玉用的粗石,另一类是“攻玉”用的解玉砂,用于粗加工和精加工。
而后者最常用。
根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某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便有玉器出土。
早期的所谓玉石包括的种类比较多,有些是我国现代所称的软玉,摩氏硬度6~6.5;有些是水晶、玛瑙等,摩氏硬度7。
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可是前者硬度仅为3后者硬度为5.5,难以雕刻硬度较高的玉石。
显然,为了攻玉,我们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认识到了等于和大于玉石硬度的研磨材料——解玉砂。
《天工开物》曾具体描述攻玉时的某些情形。
玉工剖玉时,以水盆盛砂,一边用脚踏动铁制圆盘旋转,一边添加拌水的解玉砂,一点一点把玉划断。
浅谈玉雕器皿的工艺要点
作者:陈卫
来源:《天工》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雕琢与使用玉器的国家之一,玉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反映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史。
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尤以炉瓶器皿更为著名,炉瓶玉器本为玉雕作品中的大器,又以其制作工艺之精湛、选料之干净、造型之稳重典雅、纹饰之朴茂清新、雕琢之玲珑剔透而广为收藏界所喜爱。
[关键词]器皿;玉雕;工艺
据有关记载:器皿是指盛食品的用具,如杯、盘、碗、碟、瓶及古代尊彝之属。
《礼记。
礼器》:“宫室之量、器皿之度。
”从远古时代石器、彩陶的粗矿朴实造型,到后来的青铜器发展,再到精巧瑰丽可供玩赏之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人们赋予以装饰,更体现出古代人的美学观念。
玉雕器皿则是利用天赋丽质的玉石,刻工求艺,呕心沥血所制作的传统器物。
目前创作的玉雕器皿造型,大多是参考古代的青铜器、瓷器、紫砂陶器等,这些器皿大致分为:炉、瓶、壶、薰、盒、杯等,而制作器皿件时,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从材料的角度去巧用,从造型的角度去推敲,以及从纹饰的表现风格和手法上处理,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下面结合从业十多年的经验,浅谈玉雕器皿技艺的要点。
一、器皿玉料的选择
玉料的品种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古代有“千样玛瑙万样玉”之说,好的料往往来之不易,古人辨玉“首得而次符”。
得,是指质量。
符,是指颜色。
这表明古人评价玉石的优劣,第一重视的是质量,第二看颜色。
至今这依然是评价玉的两项基本标准,在创作器皿类玉雕作品时,原材料的选择很关键,材料的完整性、密度、净度、色泽都会直接影响整件作品的效果,以及在工艺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而今我们主要以新疆玉和青海玉为主要玉石选材。
新疆玉因为过度开采料矿源基本已经耗尽,特别是最近几年好料更加稀少,价格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和田籽料,由于长时间冲刷碰撞,质地细腻、结构紧密、品质佳,是器皿用料的首选。
青海玉,特别是俗称“老坑料”,甚至能超过和田玉的品质。
青海料有很多品种也是重要的矿料来源,有的纯洁无暇、无裂纹、无杂质,水头足、油性好、其质地常优于和田青玉,细膩适宜制作大、中型器皿,由其做成薄胎后色调转阳,庄重典雅、声韵铿锵,为质量上乘的青玉,目前这种青玉细度上乘、颜色纯正的也是比较少了。
二、器皿造型的多元化设计
器皿件有各种各样的造型,设计时要符合器皿件本身的特点,作品主体要确定好,如瓶、壶、炉各有造型,一定要突出主题、线条,一件器皿是以平视图和俯视面两组形象相辅相成,相制约、相呼应。
器皿造型的款式主要是由俯视面的形象来决定的,也就是玉料平面形状大小来主导,如传统的方圆造型,海棠式、菊花式以及多曲式的各种形象等,在玉雕器皿创作过程中,为了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比例、线条的流畅匀称,大都会运用剪纸样这个方法,1:1的比例做到心中有数,使创作的作品更加完美,器皿成型工艺不但确保器物有一定的形制和尺寸,满足实用要求,同时通过美的外观使器皿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一件好的器皿应是实用功能与视觉美观的统一体,决定器皿造型的是多方面、多种因素同时融合的结果。
此外,我们在器皿设计创作过程中,有时会参照自然物体的部分形象,加以改进和再创造,再根据器皿自身特点逐渐演化,使之更新颖、美观,然后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如模拟植物造型的有葫芦瓶、南瓜壶、水仙壶、菊花盘、蒜头瓶等,模拟动物造型的有犀牛尊、鸭彝、鹌鹑盒等,模拟器物造型有五行塔(炉)、宫灯、船壶、僧帽壶等,还有模拟其他造型的创作等之类,但是玉雕器皿创作成型也受收藏市场个人喜好、玉石原料的制约,制作工艺、工具的局限和传统式样定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玉雕器皿创新的难度加大。
三、器皿纹饰风格、手法的运用
玉雕器皿造型不论是传统性强的还是创新性强的,其纹饰必须适合造型的特点,器皿纹饰构成中构图的繁简、线条的曲直、形状的方圆,都形成了器皿纹饰的风格特征。
如链条瓶的题头、耳与瓶身的纹饰要做到题材相同、风格统一,如造型是仿古器形的,一般选用饕餮纹、螭龙纹给人有威严、气势之感。
要是设计成香草纹、花鸟纹那样看起来造型和纹饰就很不协调,甚至会破坏了仿古器形的古韵。
再如薄胎器皿通常设计花草缠枝纹或痕都斯坦纹,显得纹饰线条流畅、清雅,要是薄胎用饕餮纹、山水人物会使胎体产生厚薄不均匀,大大削弱了玲珑秀丽的感觉,影响整件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制作手法处理上,器皿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
主要运用浮雕、立体雕、镂空雕、线刻等复杂的组合工艺形成丰富的层次。
一般纹饰的表现以对称为主,浮雕、镂空雕纹饰得体清晰,转折顺畅,纹底平顺、边齐底净,镂空眼地干净利落、棱角清晰。
总之,一件完整的器皿作品既要有好的造型,又要有恰到
好处的纹饰,二者缺一都会影响整件作品的美感,所谓远看造型,近看花纹,是对器皿作品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评价标准。
我国的器皿造型上下近万年,历史之悠久,品种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从陶器、青铜器、瓷器等,一路走过来无不辉煌灿烂,无不闪耀着先人们的伟大智慧,而这些优秀的珍品和宝贵经验,都是我们年轻一代玉雕入学习研究和借鉴的甘露源泉。
[作者简介]
陈卫,男,1983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1999年来安徽蚌埠,从事玉雕、设计、雕刻至今已有17年。
2005年2月创立“蚌埠市陈氏玉雕厂”,吸纳16名技术精湛的玉雕技师,创作出各类玉雕器皿、佛像、手把件等,深受玉雕界同行认可。
现为蚌埠市玉石学会常务理事。
2016年作品《单凤朝阳》荣获首届安徽省玉石雕刻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奖;2016年作品《太狮太保》荣获第八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铜奖,《五子闹佛》荣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