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临床)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7
罗哌卡因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张晓敏;罗志锴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3(13)1
【摘要】罗哌卡因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长效局麻药,毒性潜力低于其他长效麻醉剂溶液,具有感觉和运动分离的特点,所以已经展开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其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7页(P287-293)
【作者】张晓敏;罗志锴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延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罗哌卡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2.罗哌卡因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
3.盐酸罗哌卡因的特性及临床应用
4.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进展
5.呼吸道感染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进展罗哌卡因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较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效果显著,麻醉及镇痛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现在临床上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其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罗哌卡因; 麻醉镇痛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种新型、纯左旋体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1],在麻醉、术后镇痛等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1 药理学特点1.1 药代动力学罗哌卡因主要由肝脏代谢,约1%不经代谢由肾脏排泄[2]。
成人静脉输注罗哌卡因的清除率为(0.82±0.16)L/min,高于布比卡因,稳态分布容积和消除半衰期均短于布比卡因,因而可有效防止药物累积,降低中毒风险。
硬膜外腔注射罗哌卡因后呈现出双吸收相,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并按一级速率过程进行消除[1]。
其在婴幼儿的血浆峰浓度时可出现时间延迟。
1.2 药效动力学已证实,罗哌卡因是开放的钾通道阻滞剂,其与阻滞位点解离后,通道才能关闭。
文献显示,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机制主要在于其对Na+通道的抑制[3]。
注射低浓度(25~50)μmol/L的罗哌卡因对兔离体去髓鞘迷走神经C纤维(无髓鞘,与痛觉传导有关)的阻滞速度快于Aδ纤维(有髓鞘,与运动功能有关),从而表现为感觉与运动分离[1]。
1.3 毒性作用罗哌卡因的毒性较低,游离罗哌卡因引起中枢神经症状的动脉血浆浓度为0.6mg/L,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症状较布比卡因持续时间短,且更易于控制。
常规剂量的罗哌卡因具有血管收缩作用,对心脏的影响表现为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平均动脉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布比卡因低,罕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及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3]。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剖宫产麻醉中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效果。
方法: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中抽选8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44例,单纯采取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9、4.762、4.772,P<0.05)。
结论:在剖宫产麻醉中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安全性更高,镇静效果和麻醉效果均明显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剖宫产麻醉;临床效果近年来妇产科接受剖腹产的概率越来越高,剖腹产属于救治手术之一,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在剖腹产手术中,需要更加注意麻醉药物的使用,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应的麻醉药物和剂量是保证剖腹产安全的关键[1]。
因此,临床上还需要更加重视麻醉药物的选择,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属于常见麻醉方案,将其运用于剖腹产手术麻醉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剖宫产麻醉中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中抽选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初产妇23例,经产妇21例,产妇最大年龄39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29.86±1.53)岁。
对照组44例,初产妇22例,经产妇22例,产妇最大年龄38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29.93±1.48)岁。
两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高。
1.2方法所有产妇在接受剖宫产手术之前,均需要禁食禁饮8小时,产妇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产妇建立静脉通道,并且做好持续低量吸氧治疗,时刻观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跳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院于2022年11月-2023年12月纳入的60例全身麻醉患者进行研究,参照组实行0.25%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实行0.2%罗哌卡因麻醉,分析应用情况。
结果两组拔管、呼吸恢复及意识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参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恢复时间、体征等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小,但是在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等层面,2%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良反应产生。
【关键词】罗哌卡因;麻醉;疼痛治疗罗哌卡因是一种硬膜外麻醉常用药物,会影响机体代谢,其药理机制和布比卡因存在相似性并且化学结构一致。
布比卡因会对患者心脏、中枢神经带来严重影响,生命体征波动明显;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显著,当前已经成为硬膜外麻醉的首选方案[1]。
麻醉药学的发展进步,临床逐渐增加了对于麻醉镇痛疗效的重视程度,不仅需要保障药物疗效,同时还应选择高效、安全的麻醉方案。
罗哌卡因是一种局麻长效药物,不同浓度药物其应用差异明显,应对此展开更深层次的分析探究[2]。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在术后镇痛、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于2022年11月-2023年12月纳入的60例全身麻醉患者进行研究,各30例。
纳入指标:①无手术禁忌症;②符合麻醉指征;③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可以配合临床工作。
排除指标:①合并严重脏器受损者;②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③既往存在麻醉不良史者;④中途退出及抗拒情绪严重者。
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组别例数例数年龄均龄男性女性参照组30191121~70岁(63.47±1.20)岁观察组30181223~72岁(63.11±1.47)岁1.2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后均创建静脉通路,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实行面罩吸氧,于L2-L3实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穿刺以胸六节段为止,使用硬膜外导管注入利多卡因,用量为3-5ml,观察患者麻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