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544.32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6月 (第6期,总第254期)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Jun.,2018 (No.6,General No.254)
【哲学与当今世界】
默顿科学规范结构理论新解
王民选 ,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2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摘要:默顿的科学规范结构是一个立体的架构,科学规范体系由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两个层面组成,学界 长期关注的默顿规范仅仅是其中的行为规范层面,相对而言价值观层面在科学规范研究中遭到了忽视。价值观 是科学活动的最高目标,狭义的科学规范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它们是默顿科学规范体系中两个密切关联的子系 统,由大致相同的一组元素构成。科学中的失范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科学活动背离价值观的结果,因此不能仅从行 为规范层面上予以解释。本文对默顿的科学规范结构理论做了重新解析,并以其为工具解释了科学失范现象,进 而拓展了默顿科学规范体系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价值科学规范默顿规范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8)06—0028~06
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开疆拓土,率先对科学的社会规范做系统的研究,科学规 范结构理论是默顿科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为流传的“默顿规范”这一名词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围绕着默顿
规范的有效性、独挣『生等问题,默顿的支持者和批评者发表了大量论著,对科学规范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
现在,默顿规范仍是研究科学道德失范问题常用的理论工具。然而默顿规范在内涵上已经偏离了默顿建立科学
规范理论时所用的科学精神气质及“制度性规范”的概念,是对它们的简化,尤其是削去了其中价值观的含义,因 而显得相对“纯粹”,是狭义的科学规范。仅对默顿规范作结构分析,即增删或重新排列其中的若干规范元素,不过
是对默顿科学规范结构的局部研究,不能充分发挥这一理论工具的作用,在处理科学道德失范问题时尤其如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2010年1 1月 November 201 0
默顿科学规范争论中的误解与范式之战
邝小军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范式 [摘要]默顿的科学规范引发了长期而广泛的争论,争论存在着对Disinterestednes规范的误解。将Disinter-
estednes规范译为“祛利性”,理解为“科学家无论是何种动机,有何种利益追求,必须诚实、正直地对待科学活 动,不造假欺骗科学共同体,不对社会公众滥用权威”更符合默顿的原意,也更合理。争论也夹杂着科学社会学
家基于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范式的论战。我们应该允许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同时并存,通过多元
化的普遍主义来把握丰富的科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B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0)06—0005—04
1938年,默顿(Robert K.Merton)在《科学与社会秩序》
一文中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这个概念。1942年,他在
《论科学与民主》(后以《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结构》为题)一文 中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系统地阐述。“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
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
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 性价值而合法化。”[11363默顿认为: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是由
四组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构成的,即Universalism、Communism、
Disinterestednes和Organized Skepticism。国内多把它们译为
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科学规 范一经提出,便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
一个在内涵、合理性和适用范围上令人困扰的概念,引发了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摘要:默顿规范作为科学知识流通、评价的基本社会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默顿规范代表着某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被评价、以何种标准评价,以检验这种知识是否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能否被科学同行所承认的社会学机制。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1]。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现实
1 引言
默顿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最早对科学规范开展研究和阐述的学者,是科学规范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然而,恰恰是科学规范思想,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曾一度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迄今,这一争论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鉴于科学规范直接涉及到从科学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我国科学界的学术规范,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等,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评论和澄清有关默顿科学规范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 默顿的科学规范
2.1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公有主义规范有两重含义,其一,它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反对把科学知识作为创造者的私有财产,要求科学家承认和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一个科学家的“知识产权”通过发表其成果而确立,对于这样的“知识产权”其他科学家应予以承认和尊重,即在无偿利用这一成果的同时应该注明其来源
非谋利性,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
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
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先前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主要生发于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中力行和发扬光大。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自然流露或延伸,体现了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是科学的根本、真诠和灵魂。通过科学传播、科学学习、科学训练、科学研究,它能够内化为人的科学心态即科学的心智框架(scientific frame of mind)或科学的心智习惯(scientific habit of
mind)、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良心(scientific conscience),外化为人的科学态度(scientific
attitude)、科学道德与社会的科学心理风气(scientific mental climate)。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优良传统、自主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认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它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精神,是多数科学家事实上或多或少具有的精神,也是非科学家能够领悟和习得的精神。人们既能够从科学的成功、健康发展中洞悉科学精神,也能够从科学的失败、病态停滞中窥见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我们所谓的真理,当然是指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是近似的、暂定的真理,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万古不变的真理。追求真理或真知的发生学起点是一个历史的事实,而逻辑起点则是由无意识的心智本能和朴素的求知欲望发展而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于是,追求真理乃至“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成为科学精神的“原始公理”,也是科学精神的“绝对命令”。彭加勒明锐地指出,科学精神的这一逻辑起点对科学是至高无上的,他把“追求真理”视为科学活动的“目标”和“唯一目的”,认为“唯有真理才是美的”。萨顿径直视追求真理的忘我精神为科学精神:“科学方面的舍身忘我精神是为真理而热爱真理,追求真理。一个人必须学会热爱真理,不问其利益和用途——无论是否有利可图,是否令人高兴,也无论是令人鼓舞或使人沮丧。”
20-s年第 7期 s。i。 。 d T。 臻 霉毒。m。 R。 。 mh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5.17,044
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理论的中国化重建
阮云志
(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理论是以2O世纪及其之前的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科学社会为研究对象构建的,与当代中 国实际存在相当大的隔阂,因此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需要中国化重建。当代中国科学价值目标应该包括目的性 层次价值目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具性层次价值目标——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当代中国科学 基本规范应该是条件性普遍主义规范、正当性利益主义规范、自主性公有主义规范、全面性诚信主义规范和组 织化怀疑主义规范 关键词: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理论;中国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G301;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5)17—0236—05
Reconstruction with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About Scientific Norm Theory of Merton School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for Courses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Theories,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hn 710021,China)
Abstract:Merton School of scientific theory is constructed with som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scientific society in and before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its research object,and there is considerable estrangement between it and the actual exist— 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a,SO its appl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eds reconstruction with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Contemporary Chinag scientific value goals should include the objective—level value goal“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strumental—level value goal”the extension of certified knowledge.The basic scientific norms of contemporary China should be conditional universalism,legitimate interest doctrine,independent communism,comprehensive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doctrine,and organized skepticism. Key words:Merton School;Scientific Norms;Theory;Localization in China;Reconstruction
求知/月刊2016/9推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代化,建立科学
规范的国有企业惩防体系,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
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
国有企业腐败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追求
高档次享受。装修豪华办公室,添置高档小轿车,利
用公款从事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利用工作会议、商
业洽谈、公务接待等机会吃住豪华宾馆等。二是追
求大排场虚荣。兴建远超实际需要的办公楼,购置
豪华办公设备,利用婚丧嫁娶等机会大操大办、借机
敛财等。三是公私界限不分,变相贪污受贿。私设“小
金库”和账外账,逃避组织监督;虚报公款消费,用虚
假发票报账;公款消费挂账,将私人消费混入;假借
公务消费之名,行私人享乐之实;用公款公物装修个
人住宅或亲友店面;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送礼;接受利益相关方的“馈赠”或免费服务等。四是官商
勾结,以公共资源大肆行贿。利用为本单位争取项
目、资金、政策支持等机会,与握有实际审批权力的
官员“联络感情”。五是凭借手中权力,大搞利益输
送。以输送本企业资源为代价为自己和亲友谋利,为官员亲友谋利。打着引进外资、社会融资、盘活资
产、资产重组、合作发展等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号,在
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资产租赁、土地或股权
出让、房产处置、品牌或市场份额让度、投资担保等
领域与私营企业或境外企业暗地进行损公肥私、假
公济私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甚至以国有资产为开拓市场埋单、让个人利益关联的私营合
作方获利等各种手段把国有资产侵吞、贱卖、做空。六是违规选人用人。一方面,利用就业难的社会大环
境,无视企业实际需要,把自己的和各种利益关系户
的根本不符合用人条件的亲友安插进关键岗位,形
成“近亲繁殖”;另一方面,无视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千方百计利用手中权力寻找制度漏洞,拉帮结派提
拔“自己人”,不求组织信得过,只想用权无制约。尽管国有企业腐败案件涉及的领域不同,在中
央持续加大反腐败力度的背景下,腐败分子违法违
第28卷第5期 2009年lO月 兰州 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Vo1.28 NO.5 Oct.2009
文章编号:1001—4373(2009)05—0097—03
论马尔凯对默顿科学规范的批判
罗云平, 许佩宁
(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默顿提出了科学的数种精神特质,但在对优先权的矛盾心理的论述中,我们看到默顿提出的科学的诸规范
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尽管默顿也提出了反规范来弥补这一缺陷,但在马尔凯看来,这似乎是于事无补的。马尔
凯认为,不管是功能主义者的正规范,还是如米特罗夫的提出的两种并行存在的规范,认为它们可以提供控制科学
界中社会生活的规则这一点,并不存在任何必然性的理由。在实际中,科学家们并没有受着这种正规范或反规范 的影响与决定。马尔凯指出我们不能把知识的生产看做是遵从任何一套特定的规范形式的简单结果。相反,把科
学规范看作是研究者在获得他们自己的和他们同行的磋商性意义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词f12更为妥当。
关键词:科学规范;反规范;磋商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一、默顿的科学的精神特质
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一书中曾对科学的精神特质作过
如此一个界定:“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
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
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
化。,,l 蛳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默顿认
为它们却存在于科学家的道德共识中,也就是说,它是科学 家的一种内化了的科学良知。
在默顿看来,科学的制度性目标在于扩展被证实的知
识,而科学的精神特质就是为这一制度性目标服务的。对科
学而言,科学的精神特质是必需的,而它们之所以是必需的,
不只是因为它们在程序上是有效的,还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正
确的和有益的。而且,这种对科学的精神特质的规定乃是一
龙源期刊网
论“默顿规范”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建构的启示
作者:姚绩伟 丁秀诗 许文鑫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02期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默顿规范”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建构的启示。在默顿规范的深度解读、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的定义界定与内涵分析、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及其对科学规范诉求的逻辑分析和现代体育科学研究失范现象及其原因探析等基础上,着重探讨默顿规范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建构的几点启示。研究结果表明,默顿规范中的“普遍主义”“公有主义”“祛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和“独创性”5条科学行为规范能有机结合和交互作用,共同规约体育科研工作者的活动行为方式,塑造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外在形象。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创新需要默顿规范作为其理性发展前提,默顿规范是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消解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规范现实困境的合理进路。对默顿规范的理性思考和科学运用,将有助于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的建构,这既是培养体育科研工作者创造能力和收获创新性体育科研成果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和提高体育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默顿规范;现代体育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04-06文献标志码: A
对于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自治性”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始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考察科学家及其集体活动模式等途径,默顿将一系列与科学有关的动行为,后人又称之为“默顿规范”理论[1]。科学活动正因为有科学的社会规范在起作用,所以能卓有成效地运行[2]。体育科学作为人类大科学体系的有机分支,当前也正经历着急剧的变革,而现代体育科学研究在科学经历“小科学”到“大科学”的浪潮中也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在这场演变中,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规范问题同其他社会规范问题一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严峻挑战。如何建立健全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提升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净化体育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等,从根本上增强体育科研团队的实战能力,防止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出现“瓶颈”现象,已成为体育科学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棘手问题。鉴于默顿规范是一种被当今世界大多数学者承认的集基础性、实用性、有效性、成熟性、朴实性及针对性等特性于一身的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发展规范理论,通过借鉴前人有关这一经典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探索体育科学研究规范体系建构问题,不失为一项保障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良性运行的重要举措。同时,在默顿规范的影响和约束下,体育科学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及全民健身事业。
第4卷 2010年 第5期 10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0I.4 No.5 0ct.2OlO
理解默顿科学规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常 飞,李伯川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仔细阅读学者们有关默顿科学规范的论文,发现许多人在发展或批评默顿科学规范的同时,也存在着 对默顿科学规范理解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有人还存在一些偏误。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方面:有人将其理解为 应当是控制失范的实践性标准;有人将其等同于科学精神;有人怀疑他的科学精神特质不是特有的;有人认 为默顿科学规范是通过强制约束起作用的。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正确理解默顿的科学规范。 关键词:科学规范;科学的精神特质;科学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B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0)05—0019—03
Pay Attention to Some Questions While
Understanding Merton’S Norms of Science
CHANG FeI.Ll Bo—chuan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Reading scholars’papers on Merton’S norms of science,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devel一
0p or criticize Melton’S norms of science can’t fully understand it and even mistake it.Main problem
concentrat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some people understand it to be practical standards of maintai-
2015年6月 第34卷第6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M of Luoyang NormM Unive ̄ity Jun.,2015 Vo1.34 No.6
重读默顿的科学规范
胡明艳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
摘要: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构成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随着大科学 时代的到来,尤其是SSK等对传统科学观进行了解构之后,建立在实证主义科学观之上的默顿科学规范似 乎落伍了。对此,我们虽然要承认默顿规范的局限性,但也应看到,默顿科学规范对于科学精神的总体把握 依然是正确的,从社会运行制度上去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发展也仍旧是探究科学的重要维度。扬弃了实证主 义科学观之后的科学规范研究,将会看到更真实的科学面目。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SSK;实证主义科学观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5)O6—0021—05
1942年,著名的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论
科学与民主》④一文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科学规 范的思想。默顿认为:“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
范——普遍主义、共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 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1957
年,默顿发表了题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讲演, 从科学的建制目标出发,把“原创性”“谦恭”也纳 人科学规范之中,组成了今天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
的“默顿科学规范”,奠定了默顿派科学社会学的研 究纲领,对于人们理解作为一项社会建制的科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科学 事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时隔73载,经历了科学运行从小科学到
大科学模式的转变,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以下简称SSK)已
成科学社会学家新的“正统”,并且在默顿科学规范
及其所依据的传统科学观的消解之后,今天,我们 再来看默顿当时提出的科学规范,似乎它已经不那
圜阻 幽 旦
科学语境变迁中的“默顿规 ,, -tO,
文。陈新辉(湖南商学院 湖南长沙)
摘要 “默顿规范”是默顿在2 0世纪4 0 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①这是一 直接为生产者自身的“利益”服务,因为利 年代提出的科学的四务道德准则,在科学 种信念,即深信科学真理是普遍的,是放之 益常常导致盲目和偏见。恰恰相反,科学 规范研究领域,具有范式意义。2 0世纪下 四海皆准的;同时科学标准具有普适性。 共同体需要在制度层面,以“有经验证据” 半叶,科学逐渐从小科学时代过渡到大科 普遍性规范的另一种表现是“要求科学在 和“逻辑上一致 为条件,排除科学知识产
学时代,“默顿规范”受到了许多人的质 各种职业上对有才能的人开放。”② 品中因个人利益导致的偏见和错误。使科 疑。在科学日益功利化的时代背景下,对 (二)公有性(COmmunism) 学知识逐步从不太可靠的个人知识转化为
默顿规范做全面、深刻的再思考具有很强 “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 比较可以依赖的公共知识。 的现实意义。 产物,因此它们属于社会所有它们构成了 (四)有组织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关键词:默顿规范;时代变迁;重塑 共同的遗产,发现者个人对这类遗产的权 Skepticism)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利是极其有限的。”③这条原则说明,各种 “有组织的怀疑与科学的精神特质的
一、默顿规范的内涵 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因而 其他要素都有不同的关联 ,“它既是方法 l 942年,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 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发现 论要求,也是制度性的要求。 “科学向包 默顿(Robert.K.Merton)全面论述了科 者本人并没有权利独占或收回他的发现。 括潜在可能性在内的涉及自然和社会方方
学家在从事科学工作和处理彼此关系中必 (三)祛利性或无私利性(Di醯l抚豫抬 面面的事实问题进行发问”⑤这条原则包 须遵守的四大理想规范一一普遍性、公有dness) 括两层含义,一是科学对真理的无畏探求, 性,祛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即后来 “祛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不是 不盲从,不守旧;二是这种怀疑要服从一
第30卷第3期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6月 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Vol_3O No.3 June,2013
默顿科学规范在当代有效性的辩证思考
胡素清
(浙江海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默顿科学规范是一组以维护科学的自主性为目的、围绕科学的制度性目标的实现而形成的价值观统一的社会 性规范。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 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 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有效性;革命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3)03—0031—04
默顿科学规范是默顿1942年在其著名的《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的,包括“普遍主义”、“公有主
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条基本规范。默顿科学规范自产生后,被人们认为是科学社会学 领域中关于科学家行为模式的最为成熟和经典的理论,倍受重视和尊敬。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起,这一理
论遭遇全面质疑,其至尊地位受到严重动摇。虽然默顿学派至今依然守护着这一理论,但批评甚至否定意见 不断涌现。那么,在现代社会中,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是否依然有着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是否能继续有效
地适用呢?
一、默顿科学规范的适用范围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学说更是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默顿理论是 否依然适合当今时代,我们首先可以考察一下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建构方式、理论基础和适用的条件。
(一)默契规范提出的时代背景 默顿提出科学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科学的自主性。默顿在其《科学社会学》一书中明确提出:“科学不 应使自己变为神学、经济学或国家的婢女。这一情操的作用在于维护科学的自主性”[113 。在默顿规范出台
后默顿时期西方科学规范评析
科学规范的产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变化,科学规范也必然相应地发生演变。
自默顿以来,西方学术界对科学规范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进展,对后默顿时期西方科学规范的新进展进行评析,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默顿科学规范的提出背景和内容的简要回顾,首先分析了默顿规范随着时代的变革,科学的进步,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而受到的挑战,指出了后默顿时期西方科学规范出现新进展的背景。
通过对后默顿时期西方典型科学规范四项的述评,包括齐曼(Ziman)的PLACE规范、巴伯(Barber)规范、朱克曼(Zukerman)规范、米托夫(Mitroff)规范、斯托勒(Stoller)与哈格斯特龙(Hagstrom)规范等,总结了后默顿时期科学规范转型的几个原因,包括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变化等,并对默顿规范与这些新规范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后默顿时期西方科学规范转型的背景及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科学道德失范现象,从后默顿时期西方科学规范得出启示,尝试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
98(科学文化评论)第3卷第3期(2006):98一109
学术沙龙
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
马来平
摘要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个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保障科学的客观性,是默顿所提出的四条规范的精神实质。否认科学具有统一
的社会规范、否认默顿科学规范为科学所特有,以及否认默顿科学规范的伦理性质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混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立足科学界行为规范的“实
然”来批评默顿,是对默顿本意的一种误解。在大科学时代,默顿科学规范的基本精
神没有过时,对默顿科学规范进行局部修正和扩展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内容补充、放宽理解、辐射其他等。
关键词科学规范的精神实质科学规范的适用性“应然”和“实然”局部修正和扩展
科学规范思想是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默顿本人对科学社会学最卓越的理论贡献之一。然而,恰恰是这一思想,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曾一度
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迄今,这一争论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鉴于科学规范直接涉及到从科学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我国科学界的学术规范,培育良好的
学术环境等,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评论和澄清有关默顿科学规范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默顿科学规范的精神实质
在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争论中,学界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如,科学
作者简介:马来平,1950年生,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向为科技与社会、科学社会学。
马来平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9
中有没有统一的社会规范、默顿科学规范是否为科学所特有,以及默顿规范是否仅
仅为维护科学的自主性提出因而并非真正的伦理规则等等。这些问题大都从不同的侧面或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默顿科学规范的本质问题。换言之,澄清默顿科学
规范的本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在默顿看来,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这
关于默顿科学规范的几个理论问题
马来平
【期刊名称】《科学文化评论》
【年(卷),期】2006(003)003
【摘 要】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个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保障科学的客观性,是默顿所提出的四条规范的精神实质.否认科学具有统一的社会规范、否认默顿科学规范为科学所特有,以及否认默顿科学规范的伦理性质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混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立足科学界行为规范的"实然"来批评默顿,是对默顿本意的一种误解.在大科学时代,默顿科学规范的基本精神没有过时,对默顿科学规范进行局部修正和扩展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内容补充、放宽理解、辐射其他等.
【总页数】12页(P98-109)
【作 者】马来平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理解默顿科学规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常飞;李伯川
2.科学界的奖励系统与越轨行为——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 [J],
徐梦秋;欧阳锋 3.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批评与默顿学派的回应 [J], 徐梦秋;欧阳锋
4.科学中的规范与反规范——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 [J], 徐梦秋;欧阳锋
5.科学规范的阐释和扩展——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 [J], 欧阳锋;徐梦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4卷。第3期 2007年6月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VO1.24 No.3 Jun.。2007
评析SSK对默顿规范理论的诘难
王彦雨 ,张翔2 (1.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2.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默顿规范理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而SSK则通过“磋商”、“建构”、“利益”等概念来诘难默 顿规范理论,其路线是:首先质疑默顿规范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点来解构默顿规范理论。在如 何看待SSK对默顿规范理论的诘难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1)对于默顿规范理论,应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 析;(2)SSK并没有完全证伪默顿规范理论的精神内核;(3)默顿规范理论具有与SSK研究纲领的互补性品质;(4) SSK启发我们以平常人的眼光看待科学家及其行为。 关键词:默顿规范; (;知识观;解构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7)03—0032—04
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书中,首次系统地 阐述了科学活动中的社会规范问题,默顿认为,“四种制度上 所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 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1l。默顿规范理 论沿用了逻辑经验主义哲学观,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 的SSK,使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发展的动因、科学 的内在逻辑与社会外因的关系等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因 此默顿规范理论面临着来自SSK的越来越多的挑战。SSK 对默顿规范理论的诘难路线是:首先质疑其认识论与方法论 基础,进而解构默顿规范理论。 一SSK对默顿规范理论认识论的质疑 在“什么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上,默顿规范理论与SSK的研究纲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默顿规范理论因无法超脱 当时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解释框架而延用了“理性”知识观; 而SSK则通过对库恩哲学的激进解读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 了猛烈的批判。关于认识论,SSK与默规范理论进行了激烈 的交锋。 默顿规范理论:科学知识具体内容与社会因素的分离。 默顿规范理论的立论基础是“理性”知识观:“知识是经 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对规律(实际上是预言)的陈 述”【2 J,“被科学证实的表述涉及的是客观的结果和相互关 系”【3 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逻辑实证主义知识 观的痕迹:科学知识对应外部自然,科学内容由逻辑与经验 决定,它不随科学家个人情感、科学共同体内部结构、外部社 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换言之,科学知识的内容是社会性因 素无涉的。 默顿规范理论便是为了说明如何将社会性、心理性因素 的影响排斥在科学内容之外,使科学内容达到完全的理性自 决:普遍主义、有组织的怀疑规范要求:任何知识,如果想要 成为“科学”知识,便要接受“非个人的、先定的”标准的检验, 即考察这种知识是否能够经受逻辑和经验的检验;公有性规 范要求科学知识的公有,即任何科学知识都要遵循交流准 则,接受科学共同体所有成员的严格审查,避免违背逻辑和 经验标准的科学知识出现;“无私利性主要起着这样一种作 用,保护科学知识的生产使之免除个人偏见和其它主观影 响”【4 J。“它的研究模型被认为是无偏见的,因此科学可以成 为一个典型,可以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不带心理偏见和社会成 果来决定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5】。在默顿看来,科学活动中 的认知层面——科学知识的提出与评价——如果能够完全 由逻辑和经验来控制,便能保证对自然规律的真实反映。 SSK的研究纲领:科学知识具体内容蕴含着无法超越的 社会维度。 与默顿规范理论赋予科学知识以“绝对客观”的特殊认 识论地位不同,SSK通过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各种经验性 【收稿日期】2006—12—22 【作者简介】王彦 ̄(1982一),男,山东菏泽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06级博士生,主要方向为科学社会学; 张翔(1974一),男,江苏扬州人,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主要方向为科技史、科技与社会。
科学的规范结构
〔美〕R.默顿
一、科学与社会
对科学完美性的持续批评使科学家们意识到,他们不能超越于特定类型的社会结构。 科学家协会的宣言和声明都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受到抨击的科学制度必须重新考虑它的
基础,重审它的目标,寻找它的基本原则。危机唤起了自我评估。既然科学家的生活方式受到
了挑战,他们也就对敏感的自我意识状况有了警觉: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的整合性因素,有
其相应的责任和旨趣。当象牙塔之墙受到长期攻击时,它就变得摇摇欲坠了。在一个长久的
相对稳定的时期里,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占有主导地位,即使这种追求在这一文化价值中没有占据第一位的话,科学家也要表明,科学是为人类谋福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绕了整整一圈后,
又回到了科学在现代世界出现时的起点。
三个世纪之前,当科学制度刚刚能够宣称独立并且还需要社会支持时,自然哲学家便做出
承诺:从文化上看,科学既能保证有效地实现经济功利目的,又是颂扬上帝的手段。科学的这一
目标当时并无自我证明的价值。但随着无数成就的取得,工具变成了目标,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方面进一步强化的结果是,科学家们认为他们独立于社会,并认为科学是社会的独立存在的
事业,而不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对科学自治性的当头一击,使这种乐观的独立主义转变为现
实地参与到文化的革命性冲突之中。这种问题的提出导致了对现代科学精神特质的明确化和
重新肯定。
科学是一个难以概括的词语,它所指的是一些不同的、尽管是相关的事项。它通常被用 于指(1)一套特定的方法,知识的证实依靠这套方法;(2)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
性的知识;(3)一套支配所谓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或者(4)上述任何方面的组合。我们
这里所考虑的是科学的文化结构的一个基本形式,即科学作为一种制度的一定方面。所以,我
所要考察的不是科学方法,而是制约科学方法的惯例。诚然,方法论准则常常既是技术上的权
宜之计,又是道德上的规定,但我们这里只关心后者。这是科学社会学的一个论题,而不属于方法论。同样,我们并不涉及到科学的重大发现(假设、统一性、定律),除非它们与关于科学的标
准化的社会思想有关。这不是一种博学的冒险。
二、科学的精神特质(ethos)①
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
偏好、许可和禁止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告诫和凡例传达,
通过偏好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了,因此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
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说,形成了他的超我(super-ego)。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
①“ethos”通常被译为“精神特质”,其实它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一定领域或时代的社会或文化的
综合特征,主要指被普遍信守的价值观念。——译者
原题为《民主秩序中的科学和技术》,最初发表在《法律和政治社会学杂志》,1942年,第1
卷,第115—126页。重印于罗伯特・K・默顿的《科学社会学》(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73年)一书第267—278页。
明文规定,但它可以从体现科学家的偏好、从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和从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表示义愤的道德共识中找到。
对现代科学精神特质的考察只是一个更大问题的引论,这个问题就是对科学制度结构的
比较研究。尽管收录所必须的比较研究资料的专题论著很少且零散,但它们还是为下述前提
假设提供了某些基础:“与科学的精神特质相吻合的民主秩序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这
并不意味着科学的目标被民主体制所限定。各种很不同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程度不同的对科学加以支持的某些样板,我们总会记得西芒托学院(Academia del Cimento)是由梅迪契(Medici)
资助创办的;查理二世由于准许伦敦皇家学会的成立和赞助格林威治观测台而在历史上受到
关注;在科尔伯特(Colbert)的倡导下,路易十四支持设立了法国科学院;应莱布尼兹的要求,腓
特烈一世捐助设立了柏林科学院,而圣彼得堡科学院是由彼得大帝创建的(为的是驳斥俄国
人未开化的观点)。但是这些历史事实并不意味着科学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是随意的。还有一个进一步的问题是科学成就与科学潜力的比率关系。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发展是肯定的,
但何种结构为它的最充分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背景基础呢?
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实现这种目标所应用的技术方法提供了贴切
的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它实际是预言)。制度
性的规范要求(惯例)来自这一目标和方法。技术性(认识性)规范和道德性规范的全部结构在于实现最终目标。有经验证据的技术性规范是适当的和可靠的,它是维护真实预言的先决条
件;逻辑上一致的技术性规范也是做出系统化和有效预测的先决条件。科学的惯例具有其方
法论上的存在理由,但它们之所以是必需的,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因为它们
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有益的。它们是技术上的规定,也是道德上的规定。
四类制度性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一)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
普遍主义可以在下述准则中找到其直接的表达形式,即真理性诉求(truth-claims),不管其
来源如何,都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标准,只要求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一种学说
不管是被划归为科学之列,还是被排斥在科学之外,并不依赖于提出这一学说的人的个人或社会属性;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都与此无关。客观性拒斥特殊主义。实际
应是,科学上被证实的规律的东西以其特定的内容反映客观过程和关系,而不接受任何强加的
特殊有效性标准。纽伦堡的法令对哈伯制氨法(Haber process)来说是无效的,“仇英
者”(Anglophobe)也不能否定万有引力定律。沙文主义者可以把外国科学家的名字从历史教
科书中删去,但是这些科学家的贡献将永留于科学和技术史册之中。不管纯种德国人(echt-deutsch)或纯种美国人的最终成果多大,但每一项新的科学进展这一事实说明,其中包括
某些外国人的贡献。普遍主义的规范要求深深地根植于科学的非个人性特征之中。
然而,科学制度作为更大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总与社会结构相整合。当更大的文化与
普遍主义规范相对立时,科学的精神特质就会受到严峻的考验。如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与普遍主义是不可调和的。特别是在国际冲突时期,当形势的主调强调效忠祖国时,科学家就会感到科学的普遍主义规范与种族中心主义这一特殊主义规范之间的冲突。
这样的背景结构决定了人们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可能会被转变成战争狂
人结果也会如此。因此,1914年,93位德国科学家和学者,其中包括拜耳、布伦塔诺、欧利希、
哈伯、爱德瓦・迈耶、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施莫勒尔和瓦塞尔曼,曾发表声明要求缓和
论战,在这场论战中,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都披着科学家的外衣,去掩饰他们的政治面目。 冷酷的科学家批评“敌人”的贡献,说他们带有民族主义偏见、相互标榜、欺骗学人、无竞争性和缺乏创造性。可正是对这种背离普遍主义规范的反应说明了规范的合法性。因为从普遍
主义的标准来说,民族主义偏见是受藐视的;但在另一种制度背景中,它会被当作是美德、是爱
国主义。所以在谴责违背规范的过程中,惯例得到重新肯定。即使在对抗性压力下,各国科学家也都直言不讳地坚持普遍主义标准。科学的国际性、非个人性、实际上的匿名性特征被重
申。(巴斯德的名言是:爱国者的学问不是科学)否定规范被认为是有悖于信念的。
普遍主义规范在科学职业生涯上要求向有才能的人开放,这是其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制
度性目标提供了其理论基础。对科学职业生涯加以限制使其缺乏竞争性,不利于知识进步。
自由追求科学研究事业应看作是一种功能性需要(functional imperative)。这使工具性与道义性相吻合。因此,当查理二世一反常态援引科学中的惯例,批评皇家学会把J.格兰特这样的政
治算术家排斥在外时,他的训喻就是“如果能发现更多的这类人才,应该毫不犹豫地接纳他
们”。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科学的精神特质与更大的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科学家可以淡化阶
级标准并缩小他们与低等地位人的距离,而不管他们的能力或成就如何。但是这会招致不稳定的处境。专门的意识形态意在掩盖阶级道德与科学的制度规范之间的不和。等级低下的人
必然被看作天生不能从事科学工作,或者至少说,他们的贡献总被有意贬低。“从科学史中可以
看出,物理学中的奠基人和伟大发现者,从伽利略和牛顿到我们现代的物理学先驱,他们几乎
无一例外都是亚利安人,尤以北欧日耳曼民族人种占绝对优势。”因此意识形态围绕着“好”科
学与“坏”科学概念打圈:亚利安人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对抗非亚利安人的教条的、形式化的科学。或者说排斥的依据可以从作为国家或教会敌人的科学工作者的超科学角色中找
到。结果,那些明确拒绝普遍主义标准的文化的代表者,通常也感到不得不对科学领域中的这
一价值标准给以口头上的支持。普遍主义在理论上被或明或暗地肯定,但在实践上却受到抵
制。
民主精神虽然把普遍主义当作一个主导性的指导原则,但当付诸实践时,却不够得当。民主化意味着逐步消除对不同社会价值观的流行和发展的限制。成就评价的非个人标准和地位
的非固定化是开放民主社会的特征。但只要这些限制存在着,它们就被看作是充分民主化道
路上的障碍。故此,从自由放任的民主允许某些领域的人的不同优势得到积累,允许那些与明
显的不同能力无关的差异存在的方面说,民主过程通过政治权威加强了调控性。在变化的条
件下,必须建立新式的组织结构形式以保护和扩大机会的平等性。政治工具可用以使民主价值付诸实践和维护普遍主义标准。 (二)“公有性”(Communism)
“公有性”是科学精神特质的第二个构成要素,它是从财产公有性的非专门的和扩展的意
义上而言的。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此它们归属于科学共同体。它们构
成了共同遗产,其中作为提出者个人的份额是极其有限的。用人名命名的定律和理论并不表 明它们为发现者及其后代所独占,科学界的惯例也没有给他们以特权去随意使用和处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