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往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完成下面小题。
渔沈从文和尚拿刀在手,略一挥动,则则风生,寒光四溢。
弟弟抚掌:“师停大高明,大高明。
”和尚笑了:“两个年青人各带这神一把好刀,今天为什么事来到这里?”哥哥说:“因为村中豪鱼,派我们坐船来倒药。
”“众生在勃,阿弥陀佛。
”“我们在滩下听到木鱼声音,才想起上山来看看。
到了这里,又恐怕妨碍了师傅晚课,所以就在门前玩。
”“我听到你们唱歌,先很奇怪,因为夜间这里是不会有人来的。
这歌是谁唱的,太好了,你们谁是哥哥呢?我只听人说到过双先生得过一对双生。
”“师傅看不出么?”那哥哥说着且笑,具有风趣的长年和尚就指他:“你是大哥,一定了。
那唱歌的是这一位了。
”弟弟被指定了,就带羞的说:“很可笑的事,是为师傅听到。
”“不要紧,师傅耳朵听过很多了,还不止听,在年青时也就做着这样事,过了一些日子。
你说天堂的门,可惜这里只一个庙门,庙里除了菩萨就只老做。
但是既然来了,也就请进吧。
看看这庙,喝一杯茶,天气还早得很。
”这弟兄无法推辞,就伴同和尚从小角门走进庙里,一进去是一个小小天井,有南瓜赚率满的棚架,又有指甲草花,有鱼缸同高脚香炉,光洒满院中,景致极类。
他们就在院中略站,那弟弟是初来,且正唱亮歌,情调与这地方同样有诗意,就说:“真是好地方,想不到这样好!”“那里的事。
地方小,不太航脏就是了。
我一个人在这里,无事一点花草,这南瓜,今年倒不错,你瞧,没有撑架子,恐怕全要倒了。
”和尚为指点商瓜看,到后几人就进了佛堂,师傅的住处在佛堂左边,他们便到了神房,很洒脱的坐到工夫粗键的大木椅上,喝着和尚特制款客的蜜茶。
谈了一会。
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旋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谈得两个年青人非常满意。
并且,从和尚方面,又隐隐约的知道所薄朝字辈甘姓族人还有存在的事情。
这弟兄把这事部各默默记到心上,不多言语。
他们到后又该到乌鸡河沿岸的女人……和尚所知道太多,正象知道太多,所以成为和尚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嫂沈从文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
年纪十八岁,眼睛明亮亮的。
梳一饼大大的发髻。
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
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围裙上绣了一朵大红花,还钉上一些小小红绿镜片。
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
问问王嫂,才知道女儿刚出嫁五个月,丈夫在乡下做田,住在离昆明四十里的乡下,穿的衣还是新娘子衣服。
主人说:“王嫂,你大姑娘到这里来是客,炒几个鸡蛋,留她吃饭去!”王嫂就望着那女儿痴笑:“太太说留你吃饭,不要走!”女儿也笑着。
一家大小知道王嫂有个好女儿,都来看看,都交口称赞王嫂福气真好,闺女可长得俊俏逗人爱。
王嫂只是笑,做事更热心了一些。
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
局里管教严,孩子长得干净清秀,穿上一件灰色制服,见过的人都说相貌有福气,长大一定有出息。
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孩子虽是她唯一宝贝,可并不娇惯,守规矩,从不胡乱花钱。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所以在一家中极得力,受一家重视。
这点重视为王嫂所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
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
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
女儿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就腹痛死去了。
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
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
吃晚饭时,王嫂加添一碗新蚕豆,就是白天那亲家送来的。
辰州途中沈从文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
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
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
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
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
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
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
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
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
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
这个滩共有九段。
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
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
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
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
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
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
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
《边城》阅读练习题《边城》阅读练习题《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提供了《边城》阅读练习,也许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帮助!《边城》阅读练习及答案(1)下面有关《边城》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表现了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美。
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C.《边城》中的翠翠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天保不爱说话,聪明而多情;傩送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D.《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
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峒,驾船下行,不幸遇难。
傩送也终因内疚于哥哥的死亡,且得不到翠翠的理会而远走他乡。
E.《边城》中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外祖父),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杨马兵向翠翠保证“你放心,一切有我!”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岫为翠翠作伴,期待傩送归来。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6分)(3)试理解祖父“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的情感内涵。
(6分)(4)根据文章,简析翠翠为什么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8分)答案:1.(1)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BD不得分。
(C项,把天保、傩送兄弟二人的性格颠倒了。
E项,翠翠的爷爷并没有预知自己何时去世,因而也未曾当面把翠翠托付给杨马兵。
)(2)当地规矩是过渡不收过渡人的钱,(2分)卖皮纸的坚持要给,老船夫收下一枚铜子,却搭上一把烟叶。
(2分)详写这一“争持”,表现了边城民风的淳朴。
(2分)(3)唢呐声,可能勾起了祖父对翠翠母亲的回忆,(2分)孙女翠翠也到了唢呐送嫁的年龄,该有个好的归宿,(2分)这些让他忧喜参半。
箱子岩-沈从文《箱子岩》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箱子岩沈从文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
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
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
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
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
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边炮从高岩上抛下,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边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
渔船上妇女小孩们,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呼喊。
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
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下停泊。
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
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
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
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
我从石壁裂罅爬上洞口,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早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
出得洞口时,见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
上船后觉得这样子太冷落了,可不是个办法,就又要船上水手为我把小船撑到岩壁断折处有人家地方去,就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莫言冯骥才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言冯骥才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莫言冯骥才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晓泓婕伊<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spLAY: block" "/orignal/001s3AjBzy6HtlvbSFr99&690" ALT="莫言冯骥才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言冯骥才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讲故事的人》,完成17~20题。
(20分)讲故事的人莫言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B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社戏》含答案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
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
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
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
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
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
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
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
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
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
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虎雏再遇记(节选)沈从文四年前我在上海时,曾经做过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个年龄只十四岁,生长在边陬僻壤,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试来造就他。
虽事在当日,就经那小子的上司预言,以为我一切设计将等于白费,所有美好的设想,到头必不免落空,我却仍然不可动摇的按照计划作去。
我把那小子放在身边,勒迫他读书,打量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希望他在我教育下将来成个知识界伟人。
谁知不到一个月,就出了意外事情,那理想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此便失踪了。
一切水得归到海里,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泽方能发展他的生命。
我明白闹出了乱子以后,他必有他的生路。
对于这个人此后的消息,老实说,数年来我就不大再关心了。
但每当我想及自己所作那件傻事时,总不免为自己的傻处发笑。
这次湘行到达辰州地方后,我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那只小豹子。
除了手脚身个子长大了一些,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
见他时,我真是又惊又喜。
当他把我从一间放满了兰草与茉莉的花房里引过,走进我哥哥住的一间大房里去,安置我在火盆边大柚木椅上坐下时,我一开口就说:“祖送,祖送,你还活在这儿,我以为你在上海早被人打死了!”日晒雨淋吃小米包谷长大的人,哪会轻易给人打死!”我说:“我早知道你打不死,而且你还一定打死了人。
我一切都知道。
(说到这里时,我装成一切清清楚楚的神气。
)你逃了,我明白你是什么诡计。
你为的是不愿意跟在我身边好好读书,只想落草为王,故意生事逃走。
可是你害得我们多难受!那教你算学的长胡子先生,自从你失踪后,他在上海各处托人打听你,奔跑了三天,为你差点儿不累倒!”“那山羊胡子先生找我吗?”“什么,‘山羊胡子先生’!”这字眼儿真用得不雅相,不斯文。
被他那么一说,我预备要说的话也接不下去了。
可是我看看他那双大手以及右手腕上那个夹金表,就明白我如今正是同一个大兵说话,并不是同四年前那个“虎雏”说话了。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箱子岩沈从文十五年从前,我有时机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斜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那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
箱子岩洞窟中最漂亮的三只龙船,皆被乡间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船只狭而长,船舷描述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沉静无波的长潭中往来如飞。
河身大概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高声呼喊助兴。
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百子爆竹从高岩上抛下,尽爆竹在半空中爆裂,嘭嘭嘭嘭的爆竹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
邻近渔船上妇女儿童们,精神皆十分喜悦,各站在尾梢上锐声呼叫。
此中有几个儿童子,我只担忧他们太快乐了些,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时机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该经过箱子岩。
我想复习复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早晚,把小船在箱子岩下停靠。
这天是十二月七日,快要过年的光景。
没有太阳的阴森酿雪天,天气异样严寒。
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岩壁十分瘦削。
我便登岸,看看乡间人过年从前是什么光景。
四点钟左右,傍晚已腐化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据了屋角隅。
我单独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
铺子里人来来常常,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
有些来烘脚,把衣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
看看每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怪的乡情。
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乡间人,有打鱼的,狩猎的,有船上水手与编制竹缆工人。
这些人每到大端阳节气,皆得下河去玩一成天的龙船。
平时日子却在这个地方,依据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每天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往来,看夕阳同水鸟。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郁闷起来了。
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
此外另有一批人,与自然绝不当协,想出各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犯自然的习惯,相同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
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
那是夏天秋天之间。
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槐糖,不致吃后生病吧。
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
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
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
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
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
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
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
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
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
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
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
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
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
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
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
“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
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
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
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
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
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
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
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
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
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
什么事情都有味。
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
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
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
姑母。
2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24.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5.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
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23.D
24.①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③表达“我”别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
25.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善:②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③叙写众人之善,
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④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