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5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伸长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2、掌握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杨氏弹性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
假设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长度为 L,横截面积为 S,受到外力 F 作用时伸长了ΔL。
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应力(F/S)与应变(ΔL/L)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杨氏弹性模量 E,其表达式为:\E =\frac{F \cdot L}{S \cdot \Delta L}\在本实验中,F 由砝码的重力提供,S 可通过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d计算得出(\(S =\frac{\pi d^2}{4}\)),ΔL 是微小长度变化量,难以直接测量,采用光杠杆法进行测量。
光杠杆是一个带有可旋转支脚的平面镜,其前足尖放在固定平台上,后足尖置于待测金属丝的测量端,平面镜与金属丝平行。
当金属丝伸长ΔL 时,光杠杆后足尖随之下降ΔL,带动平面镜转过一个小角度θ。
设从望远镜中看到的标尺刻度的变化为Δn,光杠杆常数(即光杠杆前后足尖的垂直距离)为 b,望远镜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D,则有:\(\tan\theta \approx \theta =\frac{\Delta L}{b}\)\(\tan 2\theta \approx 2\theta =\frac{\Delta n}{D}\)由上述两式可得:\(\Delta L =\frac{b \cdot \Delta n}{2D}\)将其代入杨氏弹性模量的表达式,可得:\E =\frac{8FLD}{\pi d^2 b \Delta n}\三、实验仪器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光杠杆、望远镜、标尺、砝码、千分尺、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步骤1、调整仪器调节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底座的水平调节螺丝,使立柱铅直。
将光杠杆放在平台上,使平面镜与平台面垂直,前、后足尖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语音信号处理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语音信号处理实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语音信号的特性,掌握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具体而言,本次实验旨在:1、熟悉语音信号的采集和预处理过程,包括录音设备的使用、音频格式的转换以及噪声去除等操作。
2、掌握语音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能够使用相关工具和算法计算语音信号的短时能量、短时过零率、频谱等特征参数。
3、研究语音信号的编码和解码技术,了解不同编码算法对语音质量和数据压缩率的影响。
4、通过实验,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我们对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实验原理(一)语音信号的采集和预处理语音信号的采集通常使用麦克风等设备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模数转换器(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在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引入噪声和干扰,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如滤波、降噪等操作,以提高信号的质量。
(二)语音信号的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对语音信号在时间轴上的特征进行分析。
常用的时域参数包括短时能量、短时过零率等。
短时能量反映了语音信号在短时间内的能量分布情况,短时过零率则表示信号在单位时间内穿过零电平的次数,可用于区分清音和浊音。
(三)语音信号的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将语音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进行分析。
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可以得到语音信号的频谱,从而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分布情况。
(四)语音信号的编码和解码语音编码的目的是在保证一定语音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编码比特率,以减少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的需求。
常见的编码算法有脉冲编码调制(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等。
三、实验设备和软件1、计算机一台2、音频采集设备(如麦克风)3、音频处理软件(如 Audacity、Matlab 等)四、实验步骤(一)语音信号的采集使用麦克风和音频采集软件录制一段语音,保存为常见的音频格式(如 WAV)。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二碰撞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并测量两个碰撞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碰撞过程物理规律的理解。
实验设备:1. 二碰撞实验装置一套,包括滑轨、测量尺、碰撞球等。
2. 秒表。
3. 秤。
4. 计算器。
实验原理: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远小于碰撞力,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的动量之和相等。
本实验通过测量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验证这一定律。
实验步骤:1. 使用秤测量两个碰撞球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 将滑轨调至水平位置,确保碰撞球在碰撞后不会因摩擦而损失过多的动量。
3. 将球A放置于滑轨的一端,通过测量尺标记球A的起始位置。
4. 用手推动球A,使其以一定速度向静止的球B运动。
5. 使用秒表记录球A和球B碰撞后到达各自最远位置的时间。
6. 根据时间数据和滑轨上的刻度,计算出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
7.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8.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理论值,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数据与结果:(此处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包括质量、速度、计算的动量等)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碰撞前后两球的动量之和基本保持不变,这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同时,通过比较实验值和理论值,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在二碰撞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精确测量和严谨的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与理论预测相符合的结果。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测量时间的不精确、摩擦力的影响以及人为操作的偏差等。
未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 21数值分析实验二:插值法1 多项式插值的震荡现象1.1 问题描述考虑一个固定的区间上用插值逼近一个函数。
显然拉格朗日插值中使用的节点越多,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就越高。
我们自然关心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增加时, 是否也更加靠近被逼近的函数。
龙格(Runge )给出一个例子是极著名并富有启发性的。
设区间[-1,1]上函数21()125f x x=+ (1)考虑区间[-1,1]的一个等距划分,分点为n i nix i ,,2,1,0,21 =+-= 则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201()()125nn ii iL x l x x ==+∑(2)其中的(),0,1,2,,i l x i n =是n 次拉格朗日插值基函数。
实验要求:(1) 选择不断增大的分点数目n=2, 3 …. ,画出原函数f(x)及插值多项式函数()n L x 在[-1,1]上的图像,比较并分析实验结果。
(2) 选择其他的函数,例如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x x g xxx h arctan )(,1)(4=+=重复上述的实验看其结果如何。
(3) 区间[a,b]上切比雪夫点的定义为 (21)cos ,1,2,,1222(1)k b a b ak x k n n π⎛⎫+--=+=+ ⎪+⎝⎭(3)以121,,n x x x +为插值节点构造上述各函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比较其结果,试分析2 / 21原因。
1.2 算法设计使用Matlab 函数进行实验, 在理解了插值法的基础上,根据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编写Matlab 脚本,其中把拉格朗日插值部分单独编写为f_lagrange.m 函数,方便调用。
1.3 实验结果1.3.1 f(x)在[-1,1]上的拉格朗日插值函数依次取n=2、3、4、5、6、7、10、15、20,画出原函数和拉格朗日插值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2_1_1fx.m 。
可以看出,当n 较小时,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的函数图像随着次数n 的增加而更加接近于f(x),即插值效果越来越好。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自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一台、自控实验箱一套、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以及相关的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 G(s) = K /(Ts + 1),其中 K 为增益,T 为时间常数。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以表示为 G(s) =ωn² /(s²+2ζωn s +ωn²),其中ωn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ζ 为阻尼比。
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阻尼比等,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验设备。
设置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和增益 K,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入阶跃信号。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输出响应。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同样按照电路图连接好设备。
改变阻尼比ζ 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输入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记录输出响应。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一阶系统当时间常数 T = 1s,增益 K = 1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逐渐稳定在一个固定值。
当 T 增大为 2s,K 不变时,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但稳态误差基本不变。
2、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ζ = 05,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 1rad/s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过渡过程,没有明显的超调。
当ζ 减小为 02,ωn 不变时,系统出现了较大的超调,调整时间也相应变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 T 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慢;增益 K 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最新实验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 熟悉使用电路设计软件进行电路图的绘制。
3. 理解并应用基本的电子元件及其符号。
实验原理:电路原理图是用图形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种元件和连接方式的图。
它是电子工程师用来设计和交流电路设计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电路案例来学习如何绘制电路原理图,并理解电路图的基本组成元素和设计规则。
实验设备和材料:1. 计算机一台,安装有电路设计软件(如Eagle, Proteus, Multisim 等)。
2. 电路元件清单,包括但不限于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
3. 相关电路设计资料和手册。
实验步骤:1. 打开电路设计软件,创建新的电路设计文件。
2.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并放置所需的电子元件到工作区域。
3. 使用线路工具连接各个元件,形成完整的电路。
4. 对电路进行初步检查,确保所有连接正确无误。
5. 添加必要的注释和元件值标签,确保电路图清晰易懂。
6. 保存并打印电路图,准备进行下一步的PCB布线设计或电路仿真。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绘制了一个基本的放大电路原理图。
通过对电路图的绘制,我们加深了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并且熟悉了电路设计软件的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设计错误,例如元件方向放置错误、连接点遗漏等,这些都是在后续设计中需要避免的问题。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电路原理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后续的电路设计和分析打下了基础。
电路原理图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工具,掌握其绘制技巧对于电子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并应用到实际的电子产品开发中。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引言:本文是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旨在探讨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
概述:本报告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的意义。
正文:1. 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介绍实验的背景,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
- 解释实验的目标,即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2. 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 解释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工具。
- 介绍实验的实施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和实验参数设置等。
3.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列举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这些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 提供针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意义- 呈现实验所得到的主要结果。
- 解释这些结果与实验目标之间的关系。
-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5. 总结- 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 讨论实验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总结: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在这里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
此外,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我们认为...... (在这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通过本报告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的目标和背景,并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我们还提出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