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二)2014012121
- 格式:docx
- 大小:29.14 KB
- 文档页数:9
R实验报告2一、频数统计1.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因素有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和酒后或疲劳驾驶等。
某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对近来50起交通事故进行驾驶因素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如下: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1) 给出这些数据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2) 对这些数据画条形图和饼图;(3) 怎样描述这些数据的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求出相应的代表性的数值。
解答:(1)dt1=read.table("d:/pstj1.txt")hist(x, freq = FALSE)y= table(dt1)/sum(x);yhist(y, freq = FALSE)(2)pie(x,labels=paste(names(x),'\n',100*x/sum(x),'%'))barplot(x, names.arg =, legend.text = NULL, beside = FALSE, horiz = FALSE, col = NULL, xlab = NULL, ylab = NULL)(3)dt1=read.table("d:/pstj1.txt")x=table(dt1);xmedian(x)var(x) sd(x)2. 某学院的学生被要求在完成其课程时填写课程评估调查表。
调查表由有5类回答尺度的各种问题组成。
下列为问题之一:与你已学习的其他课程相比,你现在完成的课程的综合质量怎样?□很差□差□一般□好□很好某班60个同学在完成了商务统计课程后给出了下列回答。
实验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微量凯氏定氮法的原理。
2.掌握微量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包括标准硫酸铵含氮量的测定、未知样品的消化、蒸馏、滴定及其含氮量的计算等。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1. 所需试剂(1)硫酸铜(2)硫酸钾(3)浓硫酸(3)氢氧化钠(4)硼酸(5)盐酸(6)溴甲酚绿(7)95%乙醇(8)甲基红(9)无水碳酸钠(10)蒸馏水2. 仪器1)BUCHI定氮仪(型号)、消化炉(型号)及消化管、消化管架、消化管夹2)超声波清洗机3)塑料桶4)电子天平(0.1mg)5)称样勺6)烧杯7)玻璃棒8)1000ml或2000ml定容瓶9)电炉10)酸式滴定管11)马弗炉12. 250ml锥形瓶13. 胶头吸管14. 棕色小瓶15)10ml移液管16)洗耳球17)50ml定量瓶三、实验原理、内容、步骤1. 原理:天然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及氨基酸等)的含氮量常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来测定。
当被测的天然含氮有机物与浓硫酸共热时,分解出氮、二氧化碳及水。
氮转变出的氨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
分解反应进行得很慢,可加入硫酸铜及硫酸钾或硫酸钠促进之,其中硫酸铜为催化剂,硫酸钾或硫酸钠可提高消化液的沸点。
氧化剂过氧化氢也能加速反应。
消化完了后,在凯氏定氮仪中加入强碱碱化消化液,使硫酸铵分解,放出氨。
用水蒸汽蒸馏法,将氮蒸入过量标准无机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准确测定氨量,从而折算出含氮量。
以甘苷酸为例,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如下:1. CH2-COON│ +3H2S04→2C02+3S02+4H20+NH3 NH22. 2NH3十H2S04→(NH4)2SO43. (NH4)2S04+2NaOH→2H2O+Na2SO4+2NH3↑测定时常用硼酸溶液收集氨,氨与溶液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铵离子,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
然后再用强酸滴定,直至恢复溶液中原来氢离子浓度为止。
所用的强酸的当量数即相当于被测样品中氨的当量数。
实验二实验报告1. 引言实验二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现象或者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来验证或者推论相关理论。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X现象,并且分析X现象与Y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 实验设计2.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了XXXX装置来模拟实验环境,并利用XX测量设备来获取相关数据。
2.2 实验步骤1) 步骤一:准备实验装置,按照实验要求设置相关参数。
2) 步骤二:开启实验装置,记录初始数据。
3) 步骤三:对实验环境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改变,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步骤四:重复步骤三,采集足够的数据。
5) 步骤五: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X现象的特征是......通过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3.2 结果二对于不同的实验环境参数,我们发现X现象与Y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3.3 结果三进一步的实验数据表明......这与我们之前的推测相符,同时也与X 理论一致......4.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讨论一实验结果验证了X理论,并且揭示了X现象的某些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X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4.2 讨论二实验中发现的X与Y之间的关联性,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进一步探究X与Y之间的机制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5. 结论通过实验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X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可重复性,验证了X理论的正确性。
5.2 结论二实验进一步揭示了X与Y之间的关联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6.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设计与实施,详细研究了X现象,并探究了X与Y 之间的关系。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1. 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神经反射的基本现象,了解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 实验方法: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电刺激法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肌肉的收缩反应。
- 实验结果:成功观察到电刺激坐骨神经后,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学习血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 实验方法:使用血压计对实验动物进行血压测量,并记录血压数据。
- 实验结果:成功测量了实验动物的血压,结果显示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 呼吸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呼吸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分析呼吸运动的机制。
- 实验结果:观察到呼吸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证实了呼吸运动的规律性。
4. 消化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过程。
- 实验结果:观察到消化液分泌的增加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增强,证实了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做好实验记录表格。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记录。
3. 实验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分析1. 神经反射实验:通过电刺激坐骨神经,成功观察到肌肉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血压测量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良好。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分析不同生理因素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2. 探讨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等药物对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作用及其机制。
3. 学习并掌握生理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消化道平滑肌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肌肉组织特性,但与骨骼肌和心肌相比,其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具有伸展性和紧张性。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激动M受体,导致平滑肌收缩;肾上腺素则能激动α和β受体,导致平滑肌舒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器械:离体小肠灌流装置、张力换能器、BL-410生物记录系统、注射器、培养皿、烧杯、螺丝夹、台氏液、0.01%去甲肾上腺素、0.01%乙酰胆碱、1mol/L NaOH溶液、1mol/L HCl溶液、2%CaCl2溶液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蒸馏水、0.01%肾上腺素、1mol/L葡萄糖溶液、1mol/L氯化钾溶液四、实验方法1. 准备离体小肠标本:将家兔处死后,迅速取出小肠,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去除脂肪和结缔组织,用剪刀剪成2-3cm长的肠段。
2. 灌流实验:将离体小肠固定在灌流装置中,连接张力换能器和BL-410生物记录系统,用台氏液灌流小肠,调节灌流速度和温度,使小肠平滑肌保持稳定状态。
3. 给药实验:分别给予离体小肠生理盐水、0.01%去甲肾上腺素、0.01%乙酰胆碱、1mol/L NaOH溶液、1mol/L HCl溶液、2%CaCl2溶液等药物,观察并记录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变化。
五、实验结果1. 生理盐水组:小肠平滑肌张力曲线无明显变化。
2. 0.01%去甲肾上腺素组:小肠平滑肌张力曲线明显下降,收缩幅度减小。
3. 0.01%乙酰胆碱组:小肠平滑肌张力曲线明显上升,收缩幅度增大,频率加快。
4. 1mol/L NaOH溶液组:小肠平滑肌张力曲线无明显变化。
5. 1mol/L HCl溶液组:小肠平滑肌张力曲线明显下降,收缩幅度减小。
光合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以及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定量和定性地分析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反应条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的生理机制以及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其化学反应式可表示为:6CO₂+ 6H₂O → C₆H₁₂O₆+ 6O₂通过检测氧气的产生量、有机物的生成量或者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指标,可以评估光合作用的强度和效率。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材料新鲜的菠菜叶片碳酸氢钠溶液(提供二氧化碳)碘液2、实验设备光照培养箱(可调节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真空抽气装置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等玻璃仪器四、实验步骤1、制备叶绿体提取液选取新鲜的菠菜叶片,洗净擦干后去除叶脉,称取 2g 剪碎放入研钵中。
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以及 5ml 蒸馏水,充分研磨成匀浆。
将匀浆用纱布过滤到离心管中,以 1000 转/分钟的速度离心 5 分钟,弃去沉淀。
上清液即为叶绿体提取液,置于冰箱中保存备用。
2、测定氧气的产生量取两个洁净的锥形瓶,分别标记为 A 和 B。
在 A 瓶中加入 5ml 叶绿体提取液和 5ml 碳酸氢钠溶液,B 瓶中加入 5ml 蒸馏水和 5ml 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对照。
将两个锥形瓶同时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在相同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30 分钟。
培养结束后,使用真空抽气装置将瓶中的气体抽出,通过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氧气,并用量筒测量氧气的体积。
3、测定有机物的生成量另取两个洁净的试管,分别标记为 C 和 D。
在 C 管中加入 2ml 叶绿体提取液和 2ml 碳酸氢钠溶液,D 管中加入 2ml 蒸馏水和 2ml 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对照。
将两个试管同时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在相同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2 小时。
培养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液体取出,在沸水浴中加热 10 分钟以终止反应。
实验项目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实验项目,加深学生对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在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项目,旨在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植物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是向日葵和仙人掌。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是正常光照条件,另一组是低光照条件。
我们将测量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向日葵种子-仙人掌种子-花盆-肥料-水-灯具-光线传感器-温度传感器2.实验步骤a.将向日葵种子和仙人掌种子分别放入花盆中,添加适量的肥料和水。
b.对于正常光照组,将花盆放置在有足够阳光的地方。
c.对于低光照组,将花盆放置在光照较弱的地方,并使用灯具提供适量的光线。
d.定期测量并记录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等。
e.同时使用光线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记录两组植物生长环境的光线和温度情况。
四、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生长情况a.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向日葵生长良好,高度较高,叶片较多;仙人掌生长较慢,高度较低,叶片较少。
b.在低光照条件下,向日葵生长受限,高度较低,叶片较少;仙人掌生长几乎停滞,高度和叶片数量几乎没有变化。
2.生长环境a.正常光照条件下,光线较强,温度适宜。
b.低光照条件下,光线较弱,温度适宜。
五、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光照对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
正常光照条件下,向日葵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生长;而仙人掌更适应低光照条件,能够在较弱的光线下进行生长。
2.温度对植物生长同样有影响,但在本次实验中影响较小。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加深了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对我们今后的科研和实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实验报告范文模板【精彩5篇】实验报告篇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目的: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引言概述:本篇实验报告总结的主题是通用实验报告总结(二),旨在对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进行综合性总结和分析。
本文将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和结果。
正文内容:一、实验目的1.确定实验目的的背景和意义。
2.阐明实验目的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向。
3.介绍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1.详细介绍实验所使用的原理和理论基础。
2.解释实验原理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3.比较和分析实验原理与其他相关研究的异同点。
三、实验步骤1.介绍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点。
2.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分析实验步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统计和描述实验结果的数据和图表。
2.对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3.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期一致,指出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原因。
五、结论1.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发现和重要结论。
2.指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3.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小点详细阐述:1.1实验目的的背景和意义1.2实验目的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向1.3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介绍2.1实验所使用的原理和理论基础2.2实验原理与实验目的的关系2.3实验原理与其他相关研究的异同点3.1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点3.2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3实验步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4.1实验结果的数据和图表统计和描述4.2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对比和分析4.3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性的检验及误差分析5.1主要发现和重要结论的总结5.2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5.3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总结:通过对本次通用实验报告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实验目的和原理的讲解,实验步骤和结果的分析,以及结论的提出,都对实验的目的和结果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希望本次实验报告的总结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实验报告6篇实验报告 (1)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相互分离;一般过程:1、选择适宜的溶剂:①不与被提纯物起化学反应;②温度高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室温或低温时溶解度很小;而杂质的溶解度应该非常大或非常小;③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易与被提纯物分离;④价格便宜,毒性小,回收容易,操作安全;2、将粗产品溶于适宜的热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如溶质过多则会成过饱和溶液,会有结晶出现;如溶剂过多则会成不饱和溶液,会要蒸发掉一部分溶剂;3、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如溶液颜色深,则应先用活性炭脱色,再进行过滤;4、冷却溶液或蒸发溶液,使之慢慢析出结晶,而杂质留在母液中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的化合物则留在溶液中;5、过滤:分离出结晶和杂质;6、洗涤:除去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母液;7、干燥结晶:若产品不吸水,可以放在空气中使溶剂自然挥发;不容易挥发的溶剂,可根据产品的性质采用红外灯烘干或真空恒温干燥器干燥,特别是在制备标准样品和分析样品以及产品易吸水时,需将产品放入真空恒温干燥器中干燥;实验报告 (2)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cook-cooh+naoh===-cook-coona+h2o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实验2实验报告在我们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实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冒险,每一次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实验 2 的奇妙之旅。
这次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具体实验主题。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让我们心里有了个底。
实验开始啦!我紧张又兴奋地摆弄着实验器材,就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在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实验器材名称,眼睛紧紧盯着它,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了差错。
旁边的小伙伴也都全神贯注,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我们紧张的呼吸声。
按照预定的步骤,我先进行了第一步操作。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我得控制好操作的关键因素,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稳住。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步,心里不禁小小地欢呼了一下。
接下来的步骤越来越复杂,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在进行关键步骤名称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遇到问题不要慌,要冷静思考。
”于是,我停下手中的动作,重新审视了一遍实验步骤,仔细观察了其他同学的操作,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是我在错误的具体方面上出了岔子。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迅速调整,终于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停下自己的工作,一起出谋划策。
这种团队合作的氛围让我感到特别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经过一番努力,实验终于接近尾声。
当看到最终的实验结果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实验成功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我的实验 2 之旅,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通用技术实验报告(二)的详细内容。
本次实验旨在深入探讨通用技术的不同领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本文从五个大点入手,分别是A领域的实验,B领域的实验,C领域的实验,D领域的实验和E领域的实验。
每个大点都详细介绍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正文内容:A领域的实验: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A领域的特定技术,并验证其应用性和有效性。
2.实验方法:我们采用了X方法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4.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5.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B领域的实验: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B领域的特定技术,并验证其应用性和有效性。
2.实验方法:我们采用了X方法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4.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5.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C领域的实验: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C领域的特定技术,并验证其应用性和有效性。
2.实验方法:我们采用了X方法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实验结果显示4.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5.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D领域的实验: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D领域的特定技术,并验证其应用性和有效性。
2.实验方法:我们采用了X方法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4.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5.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E领域的实验:本次实验旨在研究E领域的特定技术,并验证其应用性和有效性。
2.实验方法:我们采用了X方法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4.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5.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总结:通过本次实验的研究,我们深入探讨了通用技术的不同领域,并验证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结论,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实验二:中学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常用仪器的规范操作练习【实验教学研究目的】1.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简单仪器的规范操作技能,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2.了解各种常用仪器的使用要求,做到准确、快速地操作各种仪器。
3.了解有刻度的测量仪器的刻度组成及其测量方法,能正确读数与数据表示。
4.进一步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研究内容】1.试管的使用:A、在试管中进行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B、在试管中进行CuO与稀H2SO4的反应;C、在试管中制取无水CuSO4的反应。
2.对5.0g粗盐进行提纯(只求除去不容物)3.配制100mL0.5mol/L的NaCl溶液【实验教学研究步骤】(一)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一.试管的使用A、在试管中进行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取取一支试管,往里面加入2mL的0.5mol/L AlCl3溶液,再逐滴加入0.5mol/L 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观察二者反应的用量关系。
B、在试管中进行CuO与稀H2SO4的反应;往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固体CuO粉末,再加入适量2 mol/L H2SO4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必要时可以加热;C、在试管中制取无水CuSO4的反应。
往试管中加入少量胆矾固体,平铺到试管底部,并加热至白色固体,观察实验现象。
二.粗盐的提纯(对5.0g粗盐进行提纯):A、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倒入烧杯里,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可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直加到粗盐全部溶解时为止。
B、过滤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最好能形成一段水柱),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慢慢倾倒液体,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同时洗涤烧杯2-3次,再洗涤沉淀,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三.溶液的配制(配制100mL0.5mol/L的NaCl溶液):先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n(NaCl)=0.1*0.5=0.05mol n(NaCl)=2.9g,所以用天平称取NaCl固体,倒入干净烧杯中,加少量水溶解,然后用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线以下,烧杯贴在玻璃棒上,利用玻璃棒,将溶液引流到100ml容量瓶中,再用蒸馏水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洗涤液也需要倒入容量瓶中,反复多次,在快达到容量瓶体积四分之三时适当摇匀下容量瓶,再加蒸馏水到刻线一下1~2 cm处改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凹页面最低处于刻线重合,盖好瓶塞,食指按住塞子,将瓶子反复颠倒10次左右。
实验二实验报告第一点:实验背景及目的实验二旨在探究实验室环境下,不同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并对比分析不同反应物的反应性能。
本实验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酸碱反应,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化学反应机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验过程中,首先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准备,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然后,根据实验设计,配制了不同浓度的反应溶液,并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实验规程,注意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如气体的产生、颜色的变化等,并及时记录数据。
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得出了实验结论。
第二点: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
即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相应增加。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也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相符。
分析实验原因,主要是由于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机会,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反应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此外,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本次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不仅达到了实验目的,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点:实验数据与讨论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对不同浓度的反应溶液进行了反应速率的测量和比较。
实验数据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具体来说,当反应物A的浓度从10mmol/L增加到50mmol/L时,反应速率从0.1mL/min增加到0.5mL/min。
数学实验报告实验二实验二:数学实验报告引言:数学实验是一种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的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法,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图像,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索函数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知数据的变化趋势。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纸、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2. 选择一个函数,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或指数函数等,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绘制函数的图像,并标出关键点,如零点、极值点等。
4. 收集实验数据,记录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取值,并计算相应的函数值。
5. 绘制数据点,并通过连线的方式,得到函数的近似图像。
6. 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增减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7. 利用所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模型预测未知数据的变化趋势。
8.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以线性函数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且呈现出均匀增长或减少的趋势。
这与线性函数的定义相符,即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对于二次函数,我们可以观察到函数的图像呈现出抛物线的形状,且开口方向取决于二次项的系数。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以及零点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数函数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函数的图像呈现出指数增长或指数衰减的趋势。
指数函数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于描述人口增长、物质衰变等现象,因此对于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数据,预测未知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线性函数,根据自变量的取值,预测因变量的值,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实验二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数据处理1.工作点的调整调节RW,分别使I=1.0mA,2.0mA,测量VCEQ的值。
CQ2.工作点对放大电路的动态特性的影响分别在ICQ=1.0mA,2.0mA情况下,测量放大电路的动态特性(输入信号vi是幅度为5mV,频率为1kHz的正弦电压),包括测量电压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幅频特性。
幅频特性:ICQ=1.0mA得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ICQ=2.0mA频率f/Hz 28 80 90 200 400 680电压增益18.60 47.10 51.69 88.63 116.44 128.31|Av|频率0.4 0.6 0.8 1.2 2.0 2.5f/MHz电压增益138.33 132.58 126.12 111.39 86.87 74.43 |Av|fL 245Hz fH 1.6MHz得到的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注:电压增益均取绝对值,方便画图)3.负反馈电阻对动态特性的影响改接CE与RE2并联,测量此时放大电路在ICQ=1.0mA下的动态特性(输入信号及测试内容同上),与上面测试结果相比较,总结负反馈电阻对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
电压增益Av 输入电阻Ri 输出电阻Ro-6.4610792Ω3349Ω幅频特性:得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可以发现,负反馈电阻电路的幅频曲线曲线与任务2中得到的曲线形状有差异,但是与仿真得到的曲线图相近,应该不是测量误差导致的。
二、测量方法总结1.工作点调节的原理与方法实际上,静态工作点Q可以通过调节静态电流ICQ来设置,因为根据电路结构与KVL,可知I BQ=1βI CQV CEQ≈V CC−(R C+R E1+R E2)I CQ故当ICQ 确定后,IBQ与VCEQ也成了确定的值,即工作点Q被确定。
搭好线路后,调节变阻器的阻值,同时用万用表红表笔接触晶体管的C极,黑表笔接地,则IC =V/RC。
若RC两端的电压值相等,原因可能是面包板上电阻或晶体管的引脚没有接进电路中,此时应检查电路的连接情况。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范文(通用20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实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例的目的是创建锚点链接。
二、仪器用具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创建锚点链接。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在页面中插入1行4列的表格,并在各单元格中输入导航文字。
2) 分别选中各单元格的文字,单击“”按钮,在弹出的“超级链接”对话框上的“链接”文本框分别输入“#01”“#02”“#03”“#04”。
3) 在文档中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1”,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4) 在文章的结尾处换行,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2”,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5) 同样的方法在页面下文分别输入文字和命名锚记为“03”和“04”,并输入文章。
6) 保存页面,按下“f12”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六、讨论与结论添加瞄记的作用是可以帮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章,同时也可以使页面更加精简。
本实验的关键难点在于链接文本框输入的名称和瞄记的名称要相一致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同时要记得是在上一篇文章的结尾处输入文字并设置瞄记名称,并记得输入对应的文章,否则瞄记可能不能用。
熟练程度低在实验中不能很好地使用各种工具,无法一次准确地寻找到适当的位置。
实验中忘记选择“不可见元素”,几次实验都失败,最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实验前要先做好预习,否则实验过程会比较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