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优质教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43.27 KB
- 文档页数:6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法、品读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大作家金庸有着不小的关联,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抢答)对,就是穆旦。
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属同一家族,他们是平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一起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生于天津,祖籍浙。
5我看配套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学会推测诗歌语言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热爱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感情。
教课要点:朗诵诗歌,品尝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课难点:在频频朗读中领会诗歌的境界,培育热爱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感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研读推测法教课课时:二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日,我们来学习伟大的诗人穆旦的一首诗——《我看》。
二、展现学习目标1.品尝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2.在频频朗读中领会诗歌的境界,培育热爱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感情。
(难点)三、作者简介穆旦 (1918—1977),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
从前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叹》《诗八首》。
四、背景资料“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 9 位诗人的合集第一版于1981 年 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派别却活跃于20 世纪 40 年月后期的公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九叶诗派重申“忠实于时代的察看和感觉,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五、检查预习读准字音丰润 (rùn)陶醉(zuì)忧戚(qī )勃发(bó)俊逸(yì )遨游(màn)流盼(pàn)摇摆(yè )徒然(wǎng )依据拼音写出汉字níng(凝)望 yǒng(咏)赞流 pàn(盼)màn(漫)游解说词语1.忧戚:伤心烦忧。
戚,伤心。
2.徒然:白白地。
3.俊逸:飘荡,飘散。
4.流盼:转动眼光观看。
盼,看视。
6.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贞洁,胸怀宽畅。
六、指导朗诵我看穆旦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静静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或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坦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心陶醉了凝视它的大地。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5我看5我看1.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中描绘的对象,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2.试着找出单词和关键句子的表达能力,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一、导入新课学生们都应该喜欢春天。
只要我们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更新的世界。
面对不同的风景,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现在让我们学习穆旦的“我看见了”,思考诗人面对春色所看到的、思考的和感受的?让我们走进诗歌,欣赏诗歌的魅力吧!二、教学新课目标指南1:首先阅读课文并感知内容。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
当时,作者只有20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学习。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这九位诗人分别是曹辛之(杭友和)、辛迪(王辛迪)、陈景荣、郑敏、唐琦、唐、杜云燮、穆旦和袁克家。
他们在1981年出版了《九叶诗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阅读的要求:(1)阅读正确的发音,注意单词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急促、恰当;(3)注意朗读的语调和语调;(4)注意单词的重音;(5)阅读情感。
例如:第一节我看见/一阵爆裂/黄昏/春风已悄然拂去/茂盛/绿草,我看见/他们低头/再次低头,。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5.我看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我看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
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
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ùn)红晕.(yùn)忧戚.(qī)枉.然(wǎnɡ)谐奏.(zòu)飘逸.(yì)坦.荡(tǎn)摇曳.(yè)(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
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
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5 我看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
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风、青草。
5我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
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
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
“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
“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5.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例如诗歌、绘画。
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7.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目标导学三:把握中心,体会特色
1.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
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
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
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三、板书设计
我看
穆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抚慰人的心灵
第二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二单元)砥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