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课程教案习题集15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通用指标计划

统计学课程教案习题集15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通用指标计划

统计学课程教案习题集15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通用指标计划
统计学课程教案习题集15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通用指标计划

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医学人口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

(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人口总数、性别比、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2)人口金字塔;

(3)生育与计划生育常用指标:粗出生率、总生育率、终生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4)死亡统计常用指标: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顺位。

2.疾病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

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治愈率、生存率。

(二)熟悉内容

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其它指标。

(三)了解内容

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含义及其资料来源。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的意义及其用途

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

(1)人口数:人口数(population) 又称人口总数,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间点的人口数。通过一次人口普查,可得较好的人口数统计。根据我国的户籍登记,也可获得户籍人口数。在人口流动较多的情况下,还可按居住地来统计人口数。

(2)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计算男女性人口数之比,称为性别比或性比例。

性别比= 男性人数

×100 (15-1)女性人数

(3)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说明人口老龄程度的指标,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

老年人口系数

= 65岁及以上人口数×100%

(15-2)人口总数

(4)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划分人口类型的指标之一。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 14岁及以下人口数×100%

(15-3)

人口总数

2.人口金字塔

(1)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pyramid)是一种用几何图形来形象的表示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方法。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型如金字塔,称为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更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类型。

(2)人口金字塔的类型: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年老型:塔顶宽,塔底窄。

从人口年龄结构对今后人口增长速度影响的角度,又可将人口金字塔分为增长型、静止型和缩减型,分别与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相对应。

3.生育与计划生育常用指标

(1)粗出生率: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CBR)又称出生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数(活产数),人口的出生率明显受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其算式为:

粗出生率=

某年活产总数

×1000‰(15-4)同年平均人口数

(2)总生育率:总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GFR)又称生育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育龄妇女的活产数,是测量人群生育水平的指标。其算式为:

生育率=

某年活产总数

×1000‰(15-5)同年15~49岁妇女平均人口数

(3)终生生育率:终生生育率(life-time fertility rate, LTFR)说明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一生的生育水平。终生生育率由于观察时间很长,一般很难观察到。

终生生育率=

某批妇女生育的活产子女数

×1000‰(15-6)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该批妇女数

(4)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假定一批妇女按某一套年龄别生育率计算,平均在整个育龄期会有几个活产。

该指标反映的是调查年时间横断面上的生育水平。因其消除了年龄构成不同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较广,是较好的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总和生育率

=

()

?

∑年龄组组距各年龄组生育率(15-7)

(5)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natural increase rate, NIR)为粗出生率与粗死亡率之差,是测量人口再生育的指标。易受人口性别、年龄的影响,只能粗略的估计人口的一般增长趋势,不能用来估计未来人口的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粗出生率―粗死亡率

(15-8)

4. 死亡统计常用指标

(1)粗死亡率: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CDR)又称死亡率(death rate), 是某时期(一般是1年)死亡总数除以该时期的平均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所得的商。如果用一年的资料计算年死亡率,分子是一年内的死亡数,分母就是该年的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粗死亡率说明人群中总的死亡水平,易受人口性别、年龄的影响。

粗死亡率=

某年死亡数

×1000‰(15-9)同年平均人口数

(2)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ASDR)指某年某年龄别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数。

年龄别死亡率= 某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

×1000‰(15-10)同年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

(3)标准化死亡率:一群人的死亡率高低受该人群年龄构成的影响,所以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死亡率比较时,应该考虑用某种方法消除年龄构成的影响。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MR)就是这样的一个指标。直接法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就是用同一套标准的年龄构成比与各自的年龄组死亡率乘积的总和。

(4)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指某地某年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死亡数与同期活产总数的比值。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为敏感的指标。

婴儿死亡率= 某年不满周岁婴儿死亡数

×1000‰(15-11)同期活产数

(5)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指某地某年未

满28天的新生儿的死亡数与同期活产总数的比值。与婴儿死亡率同样是反映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指标。新生儿死亡数在婴儿死亡数中占很大的比重(约占50%),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但是,新生儿死亡漏报现象非常严重。在我国,有的边远地区新生儿死亡漏报率高达100%。新生儿死亡漏报直接影响到该指标的准确性。

(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由于儿童死亡率比较高,且不易获得完整的统计资料,在卫生事业不发达或统计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婴儿和新生儿死亡数往往有漏报。故也常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幼儿的死亡水平。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某年不满5岁儿童死亡数

×1000‰ (15-13) 同年活产数 (7)死因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 ,CSDR )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某死因死亡率= 某年内某种原因的死亡人数

×100000/10万 (15-14)

同年平均人口数 (8)死因顺位: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或死因别死亡率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说明各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的相对重要性。

(二) 疾病统计常用统计指标

1.发病率:发病率(incidence rate )表示在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该病的频率。

新生儿死亡率= 某年不满28天新生儿死亡数 ×1000‰ (15-12)

同期活产数

某病发病率= 观察期内新发生某病的例数

×1000‰(15-15)同期平均人口数

2.患病率:一般所说的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指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 rate),是某一时间横断面上某病患者数占受检人数的比例,它是一种静态指标,虽然名称是率,但它的性质是比例。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疾病的患病情况。

患病率=

现患人

×1000‰(15-16)受检人

在某些场合,也使用时期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rate),时期患病率的分子实际上是该时期起始点的患病例数与整个时期的新病例数之和,分母是同期平均人口数。

3.某病病死率:某病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某病病死率= 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15-17)同期该病患者数

4.某病死亡率:某病死亡率(mortality rate)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或年代某种疾病的死亡水平。

某病死亡率= 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15-18)同期平均人口数

5. 治愈率:治愈率(cure rate)指受治病人中治愈的频率。主要适用于一些急性病的疗效统计。

治愈率= 治愈人数

×100% (15-19)受治人数

6.生存率:生存率(survival rate)是指观察对象能存活到某一时点的概率。常用的是一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等。临床上,一些慢性病的病人经过某种治疗后的

治疗效果,常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对恶性肿瘤等疾病,难说“治愈”,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治疗效果或凶险程度是比较合适的。

n年生存率= 活满n年的例数×100%

(15-20)

观察例数

生存率一般要用寿命表法(即Kaplan-Meier法)计算。不宜按照对上述公式的直观理解,用“直接法”进行计算。

(三)医学人口统计的含义及其资料来源

1.医学人口统计:是应用人口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人类健康和卫生保健的角度研究人口的数量、结构、变动及其与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人口统计学在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领域中的应用,是卫生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人口统计收集的资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普查;

(2)人口抽样调查;

(3)人口登记,包括生命事件登记(出生、死亡、胎儿死亡、结婚、离婚、收养、生育、认领、离弃等)、人口迁移变动登记和户口登记。

(四)疾病统计的意义及其资料来源

1.疾病统计: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流行的规律,为病因学研究、疾病防治和评价疾病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2.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疾病报告和报表资料;

(2)医疗卫生工作记录;

(3)疾病调查资料。

三、典型试题分析

(一)名词解释

婴儿死亡率。

答案: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IMR)指某地某年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总数的比值。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为敏感的指标。其计算式为:

婴儿死亡

率= 某年不满周岁婴儿死亡数×

1000‰同年活产总数

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为敏感的指标。

[评析]本题考点:婴儿死亡率概念的理解。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死因统计分析中,死因顺位是按()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

A.发病率B.死因百分构成比或死因别死亡率

C.死因别病死率D.患病率

答案:B。

[评析]本题考点:对死因顺位含义的理解。

死因顺位是指按各类死因构成比的大小或死因别死亡率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排列的位次。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致死亡的相对重要性。

2.反映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有()。

A.患病率、感染率B.发病率、病死率

C.感染率、发病率D.发病率、患病率

答案:D。

[评析]本题考点:反映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

发病率与患病率同为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特定人群中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反映某病新发病例的发生频度。患病率是指某时点上受检人数中现患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用于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或发病时间不易明确的疾病的患病情况。

3.总和生育率是指()。

A.一批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 一批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水平计算,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C.一批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 某年龄段的育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答案:B。

[评析]本题考点:总和生育率概念的理解。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假定一批妇女按某一套年龄别生育率计算,平均在整个育龄期会有几个活产。计算公式为:

总和生育率

=

()

?

∑年龄组组距各年龄组生育率

该指标反映的是调查年时间横断面上的生育水平。因其消除了年龄构成不同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较广,是较好的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4.人口金字塔可以用来反映()。

A.人口出生情况B.人口死亡情况

C.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D.人口迁入迁出情况

答案:C。

[评析]本题考点:人口金字塔的意义及用途。

人口金字塔是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型如金字塔,故称为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更形象直观的反映了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和类型。

5.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可使()。

A.粗死亡率增高B.粗死亡率下降

C.婴儿死亡率下降D.出生率迅速下降

答案:A。

[评析]本题考点:粗死亡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粗死亡率又称死亡率, 是某时期(一般是1年)死亡总数除以该时期的平均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所得的商。如果用一年的资料计算年死亡率,分子是一年内的死亡数,分母就是该年的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粗死亡率说明人群中总的死亡水平,易受人口性别、年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老人和婴儿的死亡率较高,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计算公式为:

粗死亡率= 某年死亡人数

×1000‰同年平均人口数

(三)简答题

何谓人口老龄化?请简述其影响因素。

答案: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升高的现象。在没有迁移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主要受生育率和死亡率两种因素的影响。死亡率(主要是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使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生育率下降,使低年龄人口的比重降低,高年龄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当生育率水平下降达到很低的水平且很难再有较大程度的降低时,中老年人口死亡率的

降低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才比较明显。

(四)计算题

表15-1是某地区的人口学调查资料,请就此资料作如下分析:

1.计算全人口的性别比;

2.计算育龄期妇女(15-49岁)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计算负担系数;

4.计算老龄人口的比重。

表15-1 某地男、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解:1. 计算全人口的性别比

全人口的性别比= 男性人口数

×100 女性人口数

= 男性人口占全人口的百分比

×100 女性人口占全人口的百分比

= 49.9/52.1×100 = 91.94

2.计算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育龄期妇女人

数×100% 总人口数

= (5.3+5.2+6.1+4.5+3.3+2.5+2.7)×100%

= 29.6%

3.计算负担系数

负担系数又称抚养比和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

总负担系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

×100% 15~64岁人口数

= 30.0/70.0 ×100% = 42.86% 4.计算老年人口系数

老年人口系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数

×100% 人口总数

老年人口系数= 6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人口百分比之和

= 6.9%

100

[评析]本题考点:人口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获得的人口资料分析,往往是从人口的基本特征、人口年龄构成、性别比及人口金字塔等诸方面进行描述,计算其相应的统计指标,以反映人口的数量、结构及变动情况。

四、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老年人口系数

2.负担系数

3.人口金字塔

4.出生率

5.总和生育率

6.标准化死亡率

7.计划生育率

8.死因别死亡率

9.孕产妇死亡率10.生存率

(二)单项选择题

1.出生率下降,可使()。

A.婴儿死亡率下降 B.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C.总死亡数增加 D. 老年人口数下降

2.计算某年婴儿死亡率的分母为()。

A.年活产总数 B. 年初0岁组人口数

C.年中0岁组人口数 D. 年末0岁组人口数

3.自然增长率是估计一般人口增长趋势的指标,它的计算是()。

A.出生数—死亡数 B. 粗出生率—粗死亡率

C.标化出生率—标化死亡率 D. 年末人数—年初人数4.计算某年围产儿死亡率的分母是()。

A.同年妊娠28周以上的妇女数

B. 同年妊娠28周以上出生的活产数

C.同年死胎数+ 死产数+ 活产数

D. 同年出生后7天内的新生儿数

5.终生生育率是指()。

A.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一批妇女按某时的生育水平,一生可能生育子女数

C.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某年龄段的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6.年龄别生育率是指()。

A.每1000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B.每1000名妇女按某时的生育水平,一生可能生育子女数

C.每1000名妇女某年的平均活产数

D.每1000名某年龄段的育龄妇女某年的活产数

7.婴儿死亡率是指()。

A.0岁死亡率

B. 活产婴儿在生活一年内的死亡概率

C.某年不满1岁婴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总数之比

D. 某年不满1岁婴儿死亡数与同年婴儿总数之比

8.某病病死率和某病死亡率均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者的关系为()。

A.病死率高,死亡率一定高

B.病死率高,死亡率不一定高

C.青年人口中,病死率高,死亡率也高

D.女性人口中,病死率高,死亡率也高

9.总和生育率下降,可使老年人口百分比()。

A.上升 B. 下降

C.毫无关系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10.观察某种疫苗的预防效果,若第一季度初接种了400人,第二季度初接种了300人,第三季度初接种了100人,第四季度初接种了200人,到年终总结,这1000人中发病者20人,计算发病率的分母应该是()。

A.1000人 B. (400+200)/2 人

C.(400+300+100+200)/4人 D. 400+300×3/4 +100×1/2 + 200×1/4 人

11.随访观察某种慢性病1000人的治疗结果,第一年死了100人,第二年死了180人,第三年死了144人,则该慢性病的3年生存率的算法为()。

A.(0.9 + 0.8 + 0.8)/3 B. 1–0.10×0.20×0.20)

C.1–0.10–0.20–0.20 D. 0.90×0.80×0.80

12.老年人口一般是指()。

A.50岁及以上的人口 B. 55岁及以上的人口

C.60岁及以上的人口 D. 65岁及以上的人口

(三)简答题

1.发病率、时点患病率、时期患病率的区别。

2.疾病统计的观察单位“病人”和“病例”的区别。

3. 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区别。

五、习题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说明人口老年化程度的指标,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一般把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而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以60岁作为老年年龄界限。老年人口系数的算式为:

老年人口系数=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

×100% 人口总数

2.负担系数:负担系数又称抚养比或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一般以14~64岁为劳动年龄,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为非劳动年龄或抚养年龄。负担系数包括三个指标:总负担系数、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各国由于

人口年龄构成不同,负担系数也有所不同。

3.人口金字塔: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型如金字塔,称为人口金字塔(pyramid)。人口金字塔更形象直观的反映了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和类型。

4.出生率:出生率(birth rate, BR)又称粗出生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数(活产数),人口的出生率明显受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因此,它只能粗略的反应生育水平。其算式为:

出生率=

某年活产总数

×1000‰同年平均人口数

5.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假定一批妇女按某一套年龄别生育率计算,平均在整个育龄期会有几个活产。

该指标反映的是调查年时间横断面上的生育水平。因其消除了年龄构成不同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比较,因而应用较广,是较好的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总和生育率

=

(年龄组组距×各年龄组生育率)

6. 标准化死亡率:一群人的死亡率高低受该人群年龄构成的影响,所以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死亡率比较时,应该考虑用某种方法消除年龄构成的影响。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MR)就是这样的一个指标。直接法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就是用同一套标准的年龄构成比与各自的年龄组死亡率乘积的总和。

7.计划生育率:计划生育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中符合计划生育要求者的例数。他综合说明计划生育的质量,可与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其他指标联合,用于评价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率= 某年符合计划生育的活产数×100%

同年活产总数

8.死因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其算式为:

某死因死亡率= 某年某死因死亡人数

×100000/10万同年平均人口数

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9.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以万分率或十万分率表示,其算式为:

孕产妇死亡率= 某年孕产妇死亡人数

×100000/10万同年活产总数

孕产妇死亡率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而且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10.生存率:生存率(survival rate)是指观察对象能存活到某一时点的概率。常用的是一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等。临床上,一些慢性病的病人经过某种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常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对恶性肿瘤等疾病,难说“治愈”,用n年生存率来表示治疗效果或凶险程度是比较合适的。

n年生存率= 活满n年的例数

×100% 观察例数

生存率一般要用寿命表法(即Kaplan-Meier法)计算。不宜按照对上述公式的直观理解,用“直接法”进行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5. A

6. D

7. C

8. B

9. A 10. D

11. D 12. D

(三)简答题

1.发病率、时点患病率、时期患病率的区别。

(1)发病率是指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人群中新发病例的频率,其观察期多为年、月、日等,急性常见病多计算发病率。

(2)时点患病率反映在检查或调查时点一定人群中某病的现患情况(包括该病的新旧病例数)。观察时点在理论上是无长度的,但实际上观察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个月。

(3)时期患病率反映在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存在或流行某病的频度,包括观察期间的新发病例和现患病例数,常为慢性病的统计指标,但收集资料很困难。

2.疾病统计的观察单位“病人”和“病例”的区别。

(1)一个人每次患病都可作为一个病例。以病例为单位的疾病统计,可研究居民各种疾病的频度、疾病的种类及疾病的变动,以获得居民患病的基本规律。

(2)病人是指一个有病的人。在观察期间内,观察对象患有疾病即算作一个病人,不管其患病的种类及患病次数的多少。以病人为单位的疾病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患病频度,可找出具体的患病人群,便于开展对病人个人的防治工作。

3.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区别。

(1)某病病死率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它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的指标。在用病死率进行比较时应注意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某病病死率= 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同期该病患者数

(2)某病死亡率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或年代某种疾病的死亡水平。计算公式为:

某病死亡率= 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0‰

同期平均人口数

(詹绍康王霞)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222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第01讲血常规检查(一)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两对半) 第四节肝功能检查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 分值少内容多 有难度真功夫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一、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 /L 儿童:(4.2-5.2)×1012/L 成人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110-150g/L 男性:120-16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 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 /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生成减少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

医学科研方法简答题

1.简述医学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 (1)科研选题:确定所要研究的题目是选题的起点 a.准备工作,文献的阅读 b.科研选题的原则:创新性,先进性,科学型,实用性,可行性 c.研究条件和优势。研究条件:人力、物力、财力 (2)科研设计:是对科学研究具体内容与方法的设计和计划安排,分为专业设计和统计设计。 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来进行的设计,即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定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主要解决科学研究的有用性和独创性,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大小。专业设计的成功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关键。 统计设计:控制误差、改善实验有效性、确定资料分析方法,同时保证展开设计的布局合理性和实验结论的可信性。 (3)实施方法:调查、实验、临床观察 (4)统计分析: A.以正确的方式收集资料 B.描述资料的统计特征 C.统计推断得出正确而结论 (5)总结归纳:需要注意根据已有的数据来推理,按照自己本次研究的范围下结论总结归纳的基本形式:学术论文。 2.医学科研的任务是什么 (1)发现医学中的未知事物和内在规律 (2)寻找医学中已知事物的未知规律 (3)探索生存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联系 (4)开发医学的应用 3.请简要叙述医学科研设计中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技术知识来进行的设计,即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订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主要解决科学研究的有用性和独创性,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大小。专业设计的正确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决定因素。 统计设计:是运用统计学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的设计。减少抽样误差和排除系统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间的可比性,确保实验观察内容的合理安排,以便使研究结果进行高效率的统计分析,以最少的实验观察次数(例数)得出相对最优的结果和可靠的结论。主要解决科研的可重复性和经济性问题,是科研结果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保证。 4.简述医学科研中误差的种类和控制方法 答案一:按误差的来源,误差的性质和误差的可控性等划分,主要可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大类,非抽样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过失误差。 抽样误差的控制主要在设计阶段。为了减少抽样误差,必须注意:①力求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②具有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③在抽样时必须随机化。 非抽样误差的控制: ①调查设计阶段: a在调查设计时,首先应正确确定目标总体。 b在调查计划时,应明确定义调查项目,尤其是可能引起混淆的那些调查项目。 c问卷设计时应紧扣调查目的,合理设置调查问题,在众多问题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这也是保证调查质量的重要环节。 d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以保证调查质量。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医学统计学》是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认识和揭示医学领域里各种数量特征的科学分析方法,是使医学科研得以成功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科技的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产生要求我们面对纷乱复杂的数据世界能够正确、科学地去认识和处理,医学统计分析是医学生教育培训必修课程,特别是中、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使其懂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原则或实验研究方法,能正确处理医学信息和数据,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发挥作用。医学统计是一种有力工具。它同科研的总体设计、资料采集、整理、分析直到最后作出结论都有密切关系。掌握了这个工具可以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比较可靠的结果。只有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才不致于造成不应有的缺陷或得出错误的结论。数据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广泛存在。我们就要借助统计学这个工具,在混沌中发现规律。统计学就是研究数据及其存在规律的科学。 (本大纲规定教学时数为62学时,理论讲授38学时,实习或讨论24学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大专检验专业学生。同学在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后,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知道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念,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系统地学习统计学使学员对医学科研工作的认识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大纲中应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完全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把统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实习、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理论讲授38学时,实习或讨论24学时 【教学内容分作三级要求】 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于理论课详细讲授,亦为实习课与考试的重点。 第二级是要求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选择性讲授,未讲授部分由学生自学。 第三级为一般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亦可选择性讲授,但不在考试范围内。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高于成人 6月-2岁:5~12×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增加: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2.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 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排斥反应。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红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性:(~)×1012 女性:(~)×1012 新生儿:(6~7)×1012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 造血功能低下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 4.血红蛋白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70-200g/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 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 用药:维生素K,硝酸甘油 减少: 出血:减少程度和红细胞一致 疾病: 血红细胞减少比红细胞减少严重: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红细胞减少比血红细胞减少严重: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5.血小板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100~300)×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生成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锦州医学院教务处 2003年5月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 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与健康相关的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和决定因素并用以控制健康问题的学科。近数十年来,随着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疾病谱的变化,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相结合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到现在为止,比较一致认可的流行病学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其研究对象已由仅研究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性疾病,又从疾病扩大、引伸到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事件;研究内容既包括了描述“分布”,分析“决定因素”,又包括了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保健的对策与措施。由此可见流行病学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已包括了与人类疾病和健康有关的一切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能够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病因研究和预防效果评价等方面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门课程的前继课程是: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和医学统计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学习预防医学各类卫生专业课程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卫生防疫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基本理论理论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详细讲授和解释,同时注意教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也可根据本章节的特点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

住院医师培训课程-常用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1

1、两组数据中的每个变量值减去同一常数后做两个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 *c ? A.t值变小 ? B.t值变大 ? C.t值不变 ? D.t值变小或变大 2、作单组样本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时,正确的理解是() *c ? A.A.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 B.B.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小 ? C.C.统计量t越大,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相等 ? D.D.P值就是αa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用于() * ? A.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 B.比较各个区组间的样本均数有无差别 ? C.比较各个区组间的总体均数有无差别 ? D.比较各个处理组间的样本均数有无差别 4、各组数据方差不齐时,可以做() *D ? A.近似检验 ? B.秩和检验 ? C.数据转换 ? D.ABC均可 5、第I类错误的概念是() *D ? A.H0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H0 ? B.H0是对的,统计检验的结果未拒绝H0 ? C.H0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H0 ?

6、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B ? A.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数量的观察单位数或观察次数 ? 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成代替率 ? C.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 D.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 7、配对计量资料进行假设检验时() *Dd ? A.仅能用配对t检验 ? B.仅能用成组t检验 ? C.仅能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 D.用配比t检验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均可 8、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是() *A ? A.计量资料非参数统计的 ? B.正态性 ? C.随机性 ? D.方差齐性 9、设配对设计资料的变量为X1与X2,则配对设计的符号的秩检验() *B ? A.把X1与X2的差数军队之从小到大编秩,排好后秩次保持原差数的正负号 ? B.把X1与X2的差数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秩次不保存正负号 ? C.把X1与X2综合按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 ? D.把X1与X2的差数从小到大编秩 10、对于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B ? A.对于配对设计资料应作配对t检验,如果作成组t检验,不但不合理,而且平均起来统计效率降低 ? B.成组设计的资料用配对t检验,不但合理,而且平均起来可以提高统计效率 ? C.成组设计的资料,无法用配对t配对t检验 ?

常用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1)

正确答案错误答案 1.从同一总体抽样,则样本标准差() A随着样本含量增大而增大 B样本含量增大而标准差不变 C随着样本含量减少而减少 D随着样本含量增大而减小 2.用图表示某地区近30年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动态发展速度情况,宜绘制() A普通线性图 B.直方图 C.百分条图 D.半对数线图。 3.均数与标准误的关系() A.均数越大,标准误越大 B.均数越大,标准误越小 C标准误越小,用均数推测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E标准误越大,用均数推测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度量一组自变量与应变量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是() A.负相关系数 B.决定系数 C.偏相关系数 D.偏回归系数 5.变异系数cv的数值() A.一定大于1 B.一定小于1 C.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D.一定小于标准差。 6.在样本量为n,自变量个数为3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中,回归变异和剩余变异的

自由度分别为() A. 3和n-3 B. 3和n-4 C. 2和n-2 D. 2和n-3 7.比较某地区解放以来三种病的发病率在各个年度的发展速度,应该绘制() A.半对数线图 B.圆图 C.直方图 D.普通线图 8.在同一总体中随机抽取多个样本,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95%的可信区间,则估计精 密度高的是() A.均数小的样本 B.标准差小的样本 C.标准误大的样本 D.标准误小的样本 9.均数的标准误反映了() A.个体的变异程度 B.集中趋势的位置 C.指标的分布规律 D.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10.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可靠性大小的指标是() A.标准差 B.标准误 C.方差 D.变异系数 11.表示血清抗体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

【免费下载】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087 学分:1.5 总学时:34 大纲执笔人:刘艺敏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其运用到医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学习其它课程和阅读专业书刊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二、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 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操作,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课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不同资料的统计分析思路,同时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国际流行统计软件SAS或SPSS的使用方法,能用软件来完成课后的习题。并通过接触真实的科研资料,逐步引导学生提出分析思路、分析方法,直至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医学统计学应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科学的统计思维方法。 四、实验基本要求 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操作,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课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不同资料的统计分析思路,同时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能用软件来完成课后的习题。并通过接触真实的科研资料,逐步引导学生提出分析思路、分析方法,直至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与医学统计方法 了解统计学与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统计学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内容: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分类-离散型变量及连续型变量;误差的定义,系统误差与随机误的概念;三种数据类型-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及三者间的转换;总体与样本的概念,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概率与频率的概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l09/L 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l%)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1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 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数值变量),计数资料(无序分类),等 变异(variation ):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的差异。级分组资料(有序分类)。 3 同质(homogeneity ):对研究指标有影响的非实验因素相同。 4 总体(population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对象称总体 。 样本(sample ):根据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组成的子集称样本。 5 参数(parameter ):总体的设计指标称为参数。 统计量(statistic ):样本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 6 变量(variable ):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称为变量,测量的结果即为变量值。 7 概率(probability):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一个量度,其概率介于0与1之间。 第二章 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一 算术均法(mean )简称为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一)直接法 X n x n X X X n ∑= +?++= 21 (二)加权法(针对频数表)n fx n x f f f X k k ∑= +++= (21) 二 几何均数(geometic mean,G )适用于倍数关系变化,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如:抗 体滴度,血清凝集效价,细菌计数,某些物质浓度等) G= n n X X X ?21 为了计算方便,常改用对数的形式计算,即=G lg 1 -( n X ∑lg ) 对于频数表资料,可用公式 G=lg 1 -(n x f ∑lg ) 三 中位数(M )和百分位数 中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末端无确切数值的资料及分布情况不确定 公式:M=L+( M L f f n -5.0) M i L,M i ,M f 分别为M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和频数,L f 为M 所在组段之前各组数的累积频数。 百分位数:用符号X P 表示,x 即百分位 公式:x P =L+( x L f f x n -%·)x i 式中L,x i ,x f 分别为x P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和频数,

医学统计学绪论完整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统计学绪论完整课件 医学统计学(( Medical Statistics))绪论(( Instruction )) 3 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明天是否下雨?体育彩票能否中奖?( 概率论子女为什么象父母,其强度有多大?( 相关与回归归人口普查、疾病调查是如何进行的?( 调查设计,抽样如何判断药物的疗效?( 假设检验统计学是对令人困惑费解的数字问题做出设想的艺术。 4 统计是一种对客观现象数量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是收集、整理、分析、推断、判断等认识活动的总称。 统计学(Statistics )的定义 A science dealing with the collection,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masses of numerical data ( Webster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 The science and art of dealing with variation in data through colle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in such a way as to obtain reliable results (A Dictionary of Epidemiology)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收集、整理、表达、分析与推断的普遍原理和方法,是一门处理数据变异性的科学与艺术,其目的是求得可靠的结果。 统计学是工具学科,指导专业学科的学习和应用。 7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基本原理 1 / 12

常用医学计算公式

不同年龄每日需水量计算式 年龄每日需水量计算式 成人体重(kg)×40(ml) 10~14岁体重(kg)×[50~80(ml)] 8~9岁体重(kg)×[70~100(ml)] 4~7岁体重(kg)×[90~110(ml)] 2~3岁体重(kg)×[100~110(ml)] 1~2岁体重(kg)×[120~160(ml)] 肌酐清除率计算 肥胖中度:=SW+SW×(0.31~0.30) 重度:=SW+SW×(0.31~0.50) 瘦弱:=SW-SW×(0.11~0.20) 严重瘦弱:= SW-SW×0.20(及其0.21以上) 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体重(kg)/BSA(m2) 正常值:男20~25,女19~24(超过此指数为肥胖) 体表面积计算

中国成年男性 BSA=0.00607H+0.0127W-0.0698 中国成年女性BSA=0.00586H+0.0126W-0.0461 小儿体表面积BSA=0.0061H+0.0128W-0.1529 新 30公斤以上:(W-30)*0.02+1.05 30公斤以下:W*0.035+0.1 静息能量消耗计算 Harris-Benedict计算公式: 女性:REE(Kcal/d)=655+9.6W+1.7H-4.7A 男性:REE(Kcal/d)=66+13.7W+5.0H-6.8A [W=体重(Kg);H=身高(cm);A=年龄(岁)] 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888 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1.1666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7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5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03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311 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993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596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卫生统计学》是数理统计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为其学习其它课程和阅读专业书刊、从事预防医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卫生统计学》教学大纲将卫生统计学理论分为要求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般了解三个层次,以指导师生教与学。 2、教学手段与方法 《卫生统计学》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由教师系统讲解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实验课由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讨论,自主完成相应实践的操作。 3、建议使用的教材、参考书目、教学网站(要求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出版日期等) ①选用教材:《卫生统计学》,方积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12。 ②参考书目:(1)《卫生统计学实习指导》,方积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与前述第7版教材配套),2012。(2)《医学统计学实习指导教程》,郝元涛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③教学网站: 医学统计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b716556242.html,/mstat/ 医学统计学网络精品课程 https://www.doczj.com/doc/b716556242.html,/yxtjx/index.htm 医学统计学远程教育精品课程 教育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716556242.html,/ 账号:yxtjx 密码:yxtjx 公众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716556242.html,/ 账号:yxtjx 密码:yxtjx

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血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高于成人;6月-2岁:5~12×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 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 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增加: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2.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0.70;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嗜碱性粒细胞(B):0.0~0.01;淋巴细胞(L):0.20~0.40;单核细胞(M):0.01~0.08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 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B):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淋巴 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 血病;排斥反应。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对性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红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性:(4.5~5.5)×10*12;女性:(3.5~5.0)×10*12;新生儿:(6~7)×10*12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造血物质缺乏,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 4.血红蛋白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70-200g/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

《医学统计学》课程标准

《医学统计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医学统计学》 英文名称:《Medical Statistics》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40学时,均为理论课。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空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与疗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医学统计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批量数据收集、分析、解释与表达的普遍原理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医学统计学被喻为整个医学大厦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医学统计学知识是医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方法是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医学统计学结果是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证据之一。理解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将为后续临床医学、军事医学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预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生理学》等,主修完本课程后,学员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诊断》、《实验诊断》等后续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 1.要坚持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2.教学内容上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组合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如何分析医学观察结果的“变异”来源为出发点,培养学员的统计思维方式。强调医学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 医学统计学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入门、医学研究的统计设计、医学数据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四个教学单元。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很理想 已打印汇总

大单元七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第六节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第七节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粪常规检查(两对半) 第四节肝功能检查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为我所用!!!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小单元细目要点 (1)红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3)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4)血小板计数

)RBC一、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区间】)×10 新生儿:(6.0-7.012/L 10)婴儿:(5.2-7.0 ×12/L 10 4.2-5.2)×: 儿童(成12/L 人12(男:4.0-5.5) 10/L× (女:3.5-5.0 10×/L 12) 1 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110-150g/L 男性:120-16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 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10 /L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 12。× 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 2.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生成减少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 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与贫血/红细胞数量(RBC 3.血红蛋白(Hb) )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比红细胞数量(RBCRBC及Hb减少。血红蛋白(Hb贫血——即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90 g/L;轻度贫血, Hb量在> 90g/L;量在61~中度贫血, Hb ;31~60g/L 重度贫血,Hb量在;量<30g/L 极重度贫血,Hb →→→6090→ 30 ”。具体指“”至”,“”具体指“至备注:此处老师说的区间“ 306031-606090 61-902 三、白细胞计数(WBC)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医学统计学》课程介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处理实验数据,对提高医学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学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特别是预防保健和卫生事业管理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认识和揭示医学领域里各种数量特征的科学分析方法,使医学科研得以成功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它通过对事物数量关系的详尽描述和比较,进一步认识其客观规律性,是从事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工具和研究手段。 本课程将阐述数据处理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加深理解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介绍卫生服务统计与居民健康统计的内容,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为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包括总体和样本等基本概念、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单个样本数据的参数估计、两个或多个样本数据比较的假设检验,以及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等;第二个方面是卫生服务统计与居民健康统计,其中包括疾病统计、卫生服务调查统计、医学人口统计及寿命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达到掌握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统计思维方法和能力,了解卫生领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学会用卫生服务统计和居民健康统计等方面的统计指标综合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本课程的讲授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采取启发性教学原则,把统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同时通过课堂实习、课堂讨论、课后复习、完成作业,使学生熟悉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其中: ①有关原理和概念的内容,“了解”层面包括“了解、知道”;“熟悉”层面包括“熟悉、理解、说明、描述、简述、列举”;“掌握”层面包括“掌握、阐述、应用和分析”。 ②有关公式计算的内容,同样按照“会计算(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会计算”要求学生在已知公式前提下能理解公式的含义,并代入求解;“熟悉”是指在会计算的基础上要求能正确选择公式并对最终结果做出合理的统计解释;“掌握”作为最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应在“熟悉”的基础上,力求熟记并灵活运用。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绪论 答案 名词解释: (1) 同质与变异:同质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变异指在同质的基 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2) 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本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3) 参数和统计量: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称 为总体参数,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称为 样本统计量。 (4) 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的差别称为抽样误 差。 (5)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用p 表示 (6) 计量资料:由一群个体的变量值构成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 (7) 计数资料:由一群个体按定性因数或类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个体,称 为计数资料。。 (8) 等级资料:由一群个体按等级因数的级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体,称为 等级资料。 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单选题: 1. C 2. E 3. D 4. C 5. D 6. B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及正态分布 答案 名词解释: 1. 平均数 是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中心位置)和平均水平的指标 2. 标准差 是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或变量变化的变异程度)的指标 3. 标准正态分布 以μ服从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这种正态分布 称为标准状态分布。 4. 参考值范围 参考值范围也称正常值范围,医学上常把把绝大多数的某指 标范围称为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填空题: 1. 计量,计数,等级 2. 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 3. σ μχ-=u (变量变换)标准正态分布、0、1 4. σ± σ96.1± σ58.2± 68.27% 95% 99%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