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论文开题报告和要求《正当防卫的条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1. 引言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动。
正当防卫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旨在平衡个人的自卫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然而,正当防卫也必须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以确保其不被滥用和扩大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2.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正当防卫是个人自卫权的一种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任意采取暴力行为来保护自己。
在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个人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就是要在权利与义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2.1 合法性辩护在正当防卫中,个人必须证明其所受到的侵害行为是非法的。
只有在受到明显非法的侵害时,才能行使正当防卫权。
对于不明确的情况,个人应该通过合法手段来解决争端,而不是擅自采取暴力行为。
2.2 即时性正当防卫必须是即时的,即只能在被侵害时立即采取合理的防卫措施。
如果个人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并在后续时刻通过报警等合法手段来解决问题,那么后续的防卫行为可能就无法被视为正当防卫。
2.3 适度性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适度的,即在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不能造成过度的损害。
如果个人在防卫行为中使用过度的武力或采取不必要的手段,可能会超出正当防卫的限度,导致其行为不再被视为合法。
3. 主观要件的限制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还包括其主观要件的限制,即对个人主观态度的要求。
3.1 无过当意图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没有过当意图,即不能以报复、报复或者其他不必要的目的为动机。
个人在行使正当防卫权时必须保持客观冷静,切勿过度情绪化或滥用防卫权。
3.2 必要防卫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必要的,即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其他更合理的选择。
个人应当合理评估形势,选择最为适当的防卫手段,并尽可能地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3.3 风险可控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能够控制风险,即在防卫过程中不能将危险带给他人。
个人应当尽量避免采取可能对其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4. 法律规定的限制除了前述的限制条件,正当防卫还受到法律的限制和规定。
目录摘要:目录:前言: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二、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一)正当防卫的概念(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三、防卫过当和无过当防卫 6(一)关于防卫过当 6(二)关于无过当防卫 7四、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不足之处及其完善的意见 7(一)关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的限定存在缺陷。
7五、参考文献: 8论正当防卫制度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正当行为的一种,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
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法侵害、防卫过当、无过当防卫正文: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正当行为的一种,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
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正当防卫对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使动物自身本能的防卫在人类得以继承下来,原始社会人们对来自人的攻击的防卫反应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充满了自然复仇的意味。
随着社会的进步,奴隶社会阶级的出现,更需要良好而稳定的统治秩序,因此,复仇形态的正当防卫通过法定形式得以肯定。
但奴隶社会的法律规定一般限于对私人利益侵害的正当防卫。
到了封建社会,正当防卫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汉律》规定:“无故入人室宅庐者,上人车船国,牵引人欲犯法者,其圣贤格杀之,无罪。
法学正当防卫毕业论文范文摘要: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构成要件、适用范围以及限制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正当防卫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正当防卫制度的准确适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正当防卫;构成要件;适用范围;限制条件一、引言在现代社会,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工具,其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更是备受关注。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合法的行为,允许公民在特定情况下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
然而,正当防卫的认定和适用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诸多争议和困惑,因此,对正当防卫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与历史沿革(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以直报怨”到现代刑法中的明确规定,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当防卫的规定和适用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正义的追求。
三、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一)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是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不法侵害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一般违法行为,但必须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和紧迫性的行为。
(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即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
如果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就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三)防卫目的的正当性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不是出于报复、泄愤等不正当目的。
(四)防卫手段的必要性和相当性防卫手段应当是必要的,即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其他更温和的手段可以避免不法侵害。
同时,防卫手段的强度应当与不法侵害的强度相当,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浅谈正当防卫的条件这里所说的正当防卫,是指一般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一)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理所当然以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为前提。
因而,现实的不法侵害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不法侵害即违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
因为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都是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而合法权益都是受法律保护的,没有理由禁止公民对其他违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
公民在面临其他违法行为时,事实上也可能需要进行正当防卫。
有些行为是犯罪行为还是其他违法行为也往往难以区分,如果将不法侵害限定为犯罪行为,则不利于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
刑法使用“不法”一词,而没有使用“犯罪”一词,表明对其他违法行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但是,也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防卫,只是对那些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宜进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应是人实施的不法侵害。
在野生动物侵害合法权益时,理当可以进行反击,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在饲养人唆使其饲养的动物侵害他人的情况下,动物是饲养人进行不法侵害的工具,将该动物打死打伤的,事实上属于使用给不法侵害人的财产造成损害的方法进行正当防卫。
对于没有达到责任年龄、不具有责任能力的人的侵害,能否实施正当防卫,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应当认为,作为正当防卫对象的“不法侵害”与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违法性”不是等同含义,即对于成立犯罪与违法行为所要求的“不法”与作为正当防卫对象的“不法”应当作出不同理解。
正当防卫并非对不法侵害行为的制裁,而是针对不法侵害所采取的保护法益的手段,故不能像制裁犯罪与违法行为那样,要求正当防卫所针对的不法侵害也具有主客观统一性。
所以,对于没有达到责任年龄、不具有责任能力的人的侵害行为,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不过,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保护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对防卫的必要性应当更严格地限制,虽然不要求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才进行防卫,但应尽量限制在必要的场合。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前言正当防卫是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被侵害者在受到非法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的解读出发,探讨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正当防卫是指在被侵害者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使用防卫手段进行抵抗的行为。
其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非法侵害行为: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只有在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所谓非法侵害行为包括违反法律规定的威胁、伤害、侵占等行为。
2.危害迫在眉睫:被害人采取正当防卫行为的时机必须是在受到侵害的即时威胁下。
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为了自我保护必须立即作出反击,而不能等待其他救助措施。
3.必要防卫手段: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采取的防卫手段必须是必要的、适度的。
即被害人在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对抗非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
二、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它是人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合理手段,但也有一些限制:1.非法防卫的排除:正当防卫要排除任何非法的因素。
即被害人无法以正当防卫的名义去实施非法行为,正当防卫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2.防卫行为是否必要和适度:被害人在使用防卫手段时,应该充分评估被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并选择必要和适度的手段进行反击。
防卫行为不得过度,否则可能对他人人身、生命造成不必要伤害。
3.法定防卫情节的限制: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具体限制情节,例如必须在夜间、侵害人必须使用凶器等。
被害人的防卫行为应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
三、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正当防卫作为一种合法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1.自我保护的权利:正当防卫保障了个人和财产的安全,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及时警察支援的人们来说,正当防卫是一种合理的自我保护手段。
2.维护社会秩序:正当防卫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使潜在的侵权者在考虑自己行为后果时多一份顾虑,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论文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研究与探讨在刑法的领域中,正当防卫一直是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赋予了公民在特定情况下采取必要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然而,其认定标准和适用范围在实践中常常引发争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正当防卫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其构成要件包括: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防卫手段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以及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不法侵害”的理解和认定并非总是清晰明确的。
不法侵害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一般违法行为。
但如何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性质、手段、程度以及对合法权益的威胁程度等因素。
例如,轻微的推搡是否能构成不法侵害?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这种推搡具有升级为更严重侵害的可能性,或者已经对被害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那么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法侵害。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这一要件也是判断正当防卫是否成立的关键。
如果不法侵害已经结束,那么后续的所谓“防卫”行为就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然而,对于“正在进行”的界定往往存在模糊地带。
比如,不法侵害人暂时停止侵害,但仍有继续侵害的现实危险,此时的防卫行为是否合法?这需要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慎判断。
防卫目的的纯正性也是正当防卫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防卫行为并非出于保护合法权益,而是出于报复、泄愤等不正当目的,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先前的矛盾和纠纷,在面对侵害时,其防卫行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情感和不良动机,这就需要仔细甄别。
关于防卫手段的必要限度,更是正当防卫认定中的难点问题。
一般来说,防卫手段应当与不法侵害的程度和性质相适应。
法学正当防卫毕业论文范文标题:法学正当防卫的适用与界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例摘要:正当防卫是保护自身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种合法行为,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正当防卫的适用与界限。
文章首先对正当防卫的涵义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正当防卫的条件与要素,并分别从过度正当防卫和累计正当防卫两个角度讨论了适用和限制。
最后,本文总结了正当防卫的重要性,指出了相关的研究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适用与界限一、引言正当防卫作为一种合法行为,是每个人在面对他人的非法侵害时保护自身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本文旨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角度,探讨正当防卫的适用与界限,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遵守。
二、正当防卫的涵义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抵抗或防御的行为。
正当防卫的关键要素包括:非法侵害、危害不等级、损害处于危险状态、必要性、无其他办法可行等。
三、正当防卫的条件与要素1. 非法侵害:正当防卫行为的前提是受到非法侵害。
非法侵害是指他人或社会成员非法地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的实际威胁或实际侵害。
2. 危害不等级:正当防卫行为的后果应当在一定限度内与受到的非法侵害进行对应,即要求危害不等级性,即不适用于轻微的非法侵害。
3. 损害处于危险状态:正当防卫行为应当发生在受到非法侵害时或即将受到非法侵害的关键时刻,即要求损害处于危险状态。
4. 必要性:正当防卫行为应当是保护受到侵害人的最后手段,即没有其他更安全的方法可以采取。
5. 无其他办法可行:正当防卫行为应当排除他人的合法权益,即没有其他办法可行。
四、过度正当防卫与累计正当防卫1. 过度正当防卫:过度正当防卫是指在正当防卫行为中使用的手段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或者危险。
过度正当防卫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
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研究正当防卫是指在无法避免或不作他必要防卫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法措施。
在刑事法律中,正当防卫是允许个体对于合法的攻击行为采取合理的自卫手段进行防卫的一种情况,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然而,正当防卫并非没有限度的,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限度,否则将涉及到侵权行为。
本文将就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进行研究。
一、合法攻击的界定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合法的攻击行为。
合法攻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不法侵害:被攻击行为必须是不法侵害,即违法的侵害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才有权进行抗击。
2. 即时危险:被攻击行为必须是即时的危险。
也就是说,个体在被攻击的瞬间存在实际的危险,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3. 合法权益:个体进行正当防卫时,必须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个体不得以防卫为借口进行非法侵害或者滥用防卫权。
二、必要性原则在正当防卫中,存在着必要性原则,即个体只能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必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合理判断:个体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选择必要的手段和力度进行防卫。
不能因为过度防卫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
2. 运用合理武力:个体进行正当防卫时,应该根据攻击的性质和情况,运用合理的力度进行防卫。
不能使用过度的武力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者死亡。
三、限度考虑除了必要性原则,正当防卫还存在一定的限度。
限度是指个体在进行正当防卫时,不能超过的合法范围。
限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过度防卫:个体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即使用了超过防卫需要的武力或手段,可能会构成过度防卫。
如果过度防卫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
2. 逾越限度:个体在进行正当防卫时,也不能超越了针对攻击行为的限度。
也就是说,不能将防卫目标扩大为其他人或者其他财产,否则将超过正当防卫的限度。
3. 过错防卫:如果个体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存在故意或过失错误,也可能因此构成过错防卫。
论正当防卫制度【内容摘要】正当防卫①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我国刑法也将之明文规定为合法行为。
作为排除行为犯罪性的制度,正当防卫制度经历了一个无限防卫②、有限防卫③、有限制的无限防卫的过程。
从正义与秩序的对立统一出发,才能进一步理解这种行为为法律所允许的道义根据,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在赋予公民正当防卫权利同时,又从意图、起因、客体、时间、限度等方面为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要件。
这些要件及其本质决定了该项制度的正当性。
正当防卫制度的成立,也反映了在解决个体权利与社会权利冲突时,公力救济的有限性和私力救济的必要性,二者结合,使得个体权利与社会权利处于相对合理配置的平衡状态。
正当防卫本身是一种权利行为,正当防卫在整个犯罪构成评价中的地位,应当在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外得到解决。
【关键词】正当防卫;必要限度④;防卫过当⑤;犯罪⑥;1.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在我国自古有之。
《汉律》规定:“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
⑦”而在《唐律》中“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
主人登时杀者,勿论⑧”的规定,可以说是正当防卫在中国封建法律确定时期的基本标志。
《清律》有“妻妾与人通奸,而于奸处亲获奸夫,奸妇,登时杀者,勿论⑨”的规定。
在古代西方也有类似规定。
如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于夜间行窃,就地被杀,则杀人者是合法的。
而在近代西方法制史上,最早在刑法中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是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
该法典第6条规定:“防卫他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生命伤害而杀人时不为罪。
⑩”这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泛指行为的外部特征虽象是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但实质上不仅对社会不具有危害性,而且还有利于国家,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被排除,被认为是合法的。
正当防卫毕业论文正当防卫毕业论文在法律领域中,正当防卫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的原则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都有所体现,但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其具体规定和适用条件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正当防卫的定义、适用条件以及与其他相关法律原则的关系。
首先,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的合法行为。
非法侵害可以包括对人身、财产的威胁或实际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被侵害者有权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合理性和必要性原则,即行为必须是合理的,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其次,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大多数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包括:非法侵害的存在、防卫行为的必要性、防卫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防卫行为的合法性。
非法侵害的存在是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只有在面临非法侵害时,才能采取正当防卫行为。
防卫行为的必要性意味着被侵害者必须采取合理、必要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防卫行为的合理性要求被侵害者的行为符合一般人的正常判断,即在同样的情况下,一般人也会作出相同的反应。
防卫行为的合法性要求被侵害者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超过法律的限度。
正当防卫与其他相关法律原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原则有着相似之处。
紧急避险原则是指在面临紧急危险时,为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可以被视为紧急避险的一种形式,因为在面临非法侵害时,被侵害者需要及时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其次,正当防卫与自卫原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卫原则是指在面临实际或潜在的攻击时,为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可以被视为自卫的一种形式,因为在面临非法侵害时,被侵害者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最后,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和限度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和限度可能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法学院2010级学年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 黄福来 班 级 101901 学 号 201019010113
论文题目 正当防卫的条件研究
指导教师 陈华丽 教研室 民商法学
写
作
目
的
和
意
义
写作目的: 我国刑法然确立了正当防卫制度,但从法理的角度来考虑还是有欠缺的,不够完善。
如正当防卫“重大损害”“必要限度”“行凶”如何来界定?这样很容易造成在司法实践中认定
错误,使得一些正当防卫行为被当作防卫过当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正当防卫制度作用的
有效发挥。
写作意义:
文章旨在讨论当今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的条件,文章中阐述了正当防卫的概
念以及构成要件。对正当防中得一些模糊概念进行了规整与研究。意义在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正
当防卫,了解正当防卫从而能够正确的有效地去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
研 究 现 状 国外研究现状:比较民法法系三个典型国家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和理论可知, 各国法典的表述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从概念本身以及构成的分析来看,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均认为正当防卫是为使本人或他人的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侵害,而被迫实施的有效的必要防卫行为。在构成上,它们都认为防卫行为正当应该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不法侵害和防卫行为。而不法侵害是现实的、不法的、人为的以及绝对指向的;防卫行为应当被迫的、必要的和适合的。总之,对防卫正当性的认定必须符合规则之规定。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正当防卫的构成,我国刑法理论界有不同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
观点认为正当防卫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非
法侵害行为(3)必须是针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人的实施防卫;(4)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
度。” 第二种观点是五要件说:(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正在进行
(3)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4)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
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5)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的损
害。第三种观点就是“二要件说”,这种观点首先将正当防卫的构成分为两个要件:先决要件和
合法性要件。
主
要
资
料
来
源
(1)中文专著:
[1] 陈兴良.《正当防卫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霍冬青、霍春谨.《正当防卫50例》.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秉松.《刑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4] 杨春洗、杨敦先.《中国刑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姜伟.《正当防卫》.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2)中文学术论文
杨玉梅. 正当防卫主观条件几个问题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3,(06)
王玫. 对“正当防卫”的几点看法[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4
赵秉志,刘志伟. 正当防卫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1,(02) .
李欢. 论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D]华东政法学院 , 2002
刘涵. 正当防卫主观条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 2006
张庆. 正当防卫之依据及相关问题分析[D]. 中国政法大学 , 2007
写
作
结
构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一)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二) 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三) 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
(四) 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五)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三、特殊防卫问题
四、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不足之处及完善意见
五、小结
研
究
阶
段
第1阶段:确定论文题目;
第2阶段: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3阶段:修改开题报告;
第4阶段:定稿。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签 字:
年 月 日
教
研
室
意
见
签 字:
年 月 日
院
长
意
见
签 字: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说明:
1. 抬头 “法学院___级学年论文开题报告”为宋体小四号字。“写作目
的”、“写作意义”、“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1)中文专著” 、“(2)中
文学术论文” 、“(3)外文文献” 字样均设为黑体。其他须填写的内容默认为
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2. 研究现状一栏要求填写理论研究现状,非立法现状。
3. 主要资料来源中,必须要有中文专著与中文学术论文,可以有外文文献,
但不允许有网络文献。
4. 开题报告正反面打印,一般为一页,应保持基本格式不变。
主要资料来源的格式:
要求按以下分类顺序写出:
(1)中文专著:
格式:[序号] 编著者. 书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
[1] 刘谋佶, 吕志咏, 丘成昊, 等. 边条翼与旋涡分离流[M]. 北京: 北京航空学
院出版社, 1988.
(2)中文学术论文:(含期刊、论文、论文集)
格式:期刊:[序号] 作者. 题目[J]. 刊名,年,卷(期)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 题目[D]. 地点:单位,年.
论文集:[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
[1] 傅惠民. 二项分布参数整体推断方法[J]. 航空学报,2000,21(2).
[2] 朱刚. 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 北京:清华大学,
1996.
[3] 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4.
(3)外文文献:(含外文专著、外文期刊、外文论文等)
格式:外文专著:[序号] 编著者. 书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外文期刊:[序号] 作者. 题目[J]. 刊名,年,卷(期):
外文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 题目[D]. 地点:单位,年.
例:
[1] Isidori A.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M]. 2nd, New York: Springer Press, 1989.
[2] Moustafa G H. Interaction of axisymmetric supersonic twin jets[J]. AIAA J,
1995, 33(5).
[3] Sun M. A study of helicopter rotor aerodynamics in ground effect[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1983.
,主要集中在可实行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的范围、防卫的限度、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等问题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