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 顿悟 直觉 创造力)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设计艺术心理学》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练习题集:第九章设计思维和设计师心理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逻辑思维2.形象思维3.创造性思维4.创造思维过程5.顿悟6.直觉7.灵感8.设计艺术思维9.创造力10.创造力人格11.天赋12.设计师的职业压力11.拖沓效应二、问题与讨论:1.试论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2.结合你的设计过程,论述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在设计中的表现。
3.结合本章中介绍的创造力的理论和心理研究,谈谈艺术设计师如何能提高创造力。
4.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二、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称为抽象思维,是最早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以抽象为基本的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形态。
P3602.形象思维:普遍认为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形象为依托和工具的思维方式,这里的形象既包含了外界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包括人们思维中对具体形象产生的表象。
P361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与常规性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从某种事实中寻找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活动。
P3664.创造思维过程:创造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P3685.顿悟:是指通过理解和洞察了解情境的能力或行为。
P3686.直觉:是不经有意识的推理而了解事物的能力或行为。
P3687.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最佳的、暂时的创造状态。
P3688.设计艺术思维:设计师根据设计人物和设计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并且其中艺术思维是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的位置,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跳跃性的特征。
P3699.创造力:P375创造力的定义,学者们一般有三种定义角度:(1)对于创造力的定义,学者们一般有三种定义的角度。
佛教的顿悟心理思想一、禅宗与顿悟(一) 印度佛教到中国禅宗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 后又东渡日本, 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的继承、发展远远超过了在其发源地的影响, 尤其以中国为最。
印度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 大乘乃梵文Mahayana的意译, 其音译为摩诃衍那。
摩诃是大的意思; 衍那是乘载(如船、车)或道路之意。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 最终证得佛果。
小乘佛教,乃梵文Hinayana之意译, 音译为希那衍。
小乘佛教坚持释迦牟尼初创佛教时所制定的戒律, 在修持上追求自我解脱, 把灰身灭、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 在义学上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 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1] 。
禅宗正是印度大乘佛教在我国的变体, 相传, 禅宗的禅法是在6世纪初由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入中国, 达摩便为禅宗初祖。
达摩传慧可, 慧可传僧璨 , 僧璨传道信, 道信传弘忍, 弘忍传慧能。
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 中国的禅宗才算由初创到成熟, 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禅宗的顿悟也由此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 禅宗是属于中国士大夫的佛教, 因为其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 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都更多地接受了老、庄思想, 以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 非常道和言不尽意、得意忘像等观念的影响。
只不过, 禅宗把它们纳入了内心反思的框架体系之中, 以空灵澄澈的本心体验为中心, 形成了独特的以神秘的直觉主义为特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 2] 。
(二)东方禅宗顿悟思想的发展过程顿悟思想的发展不是一顿而就的, 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有着清晰的线索, 那就是从竺道生的一悟得意到天台、华严二宗的止观圆顿再到禅宗六祖慧能的直下顿了。
竺道生认为, 十住之内, 无悟道之可能, 皆是大梦之境, 十住后之金刚心, 才能豁然大悟, 把一切结惑断得干干净净, 由此得正觉, 证法身。
嘉祥之二谛义说: 大顿悟义, 此是竺道生所辨。
灵感思维名词解释灵感思维(inspirational thinking)是一种“突如其来”、“不期而至”、“不可言传”的突发性的顿悟式的直觉思维,它对原有的认知结构没有多大影响。
灵感思维与创造思维相反,它既不需要完整的思维过程,也不需要明确的思考方向,不同之处只在于,创造性思维从整体上提出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灵感思维则是从局部发端,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灵感思维往往以某个偶然发现作为起点,这种偶然的发现打破了常规思路的框架,从而给人以启示,使之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1、通常把非逻辑推理称为灵感思维;2、灵感思维与创造思维相反,它既不需要完整的思维过程,也不需要明确的思考方向,不同之处只在于,创造性思维从整体上提出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灵感思维则是从局部发端,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灵感思维往往以某个偶然发现作为起点,这种偶然的发现打破了常规思路的框架,从而给人以启示,使之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3、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产生新思想和发现新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包括两个环节:(一)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高级阶段,是创造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
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能力,即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未知领域进行创造性探索的能力,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后所表现出的创造新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主要包括抽象、分析、综合、概括、类比等几种形式。
(二)创造性直觉:是指创造性思维处于最高水平时的那种临界状态,即当人们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创造意识后,在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凭借灵感所引发的心理状态,此时已处于混沌初开的状态。
它往往是跳跃式的、瞬间爆发的。
3、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产生新思想和发现新事物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达到新的、更好的认知效果的思维过程。
4、灵感思维是指创造性思维处于最高水平时的那种极度兴奋或沉醉迷恋(甚者狂热崇拜),又似乎什么都说尽道足却无话再添留连忘返仍缕丝牵肠挂肚千回百转若痴梦醒刻骨铭肌难舍故园依旧月残风寒情绪激昂急欲驰骋创业就是我的灵感,你看吧!灵感思维,灵感思维就是我的灵感,我会因为我自己所想象的东西而开始去创造,创造就是我的灵感。
创新思维的本质意义介绍创新思维是一种优化组合多种思维方式来取得新成果的综合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创新思维的本质,希望大家喜欢!创新思维的本质突破常规,总之不要因为你所知道的经验教训而在想法上有所犹豫,不要因为别人的建议或意见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最重要的这就是一种灵感的东西,有创造,才有进步。
我们可以发明东西,我们也可以创新思想,各个门类多贯通一些比较好创新思维是一种优化组合多种思维方式来取得新成果的综合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
相对于日常思维而言,创新思维是一种超出已知的认识范围、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它意味着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站在与他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而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多层次的。
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出新,在于创造以往思维中所没有的新成果。
这是思维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最根本的依据,是千差万别的创新思维中共同的、本质的规定性;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主体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调整与顺应,使自己的思维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逻辑与非逻辑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创新思维是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是思维在逻辑的制约下向非逻辑的跨越。
这是创新思维的最深层次的奥秘,也是创新思维最深刻的本质。
所以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个系统。
其中,实现思维的出新是它的功能性本质;实现对原有思维结构的超越是它的结构性本质,在逻辑与非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是它的过程性本质。
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这三个层面的本质的统一。
关于创新的名言1. 以空前未有的热情,焕发青春的创新功能,激发人人独特的创新精神,使民族的国家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发动!使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一个大爆发!——中国金马着《世纪罗曼司》第页2. 想像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
编者按: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
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
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
”为此,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研制智能机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为了大力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学》这部书诞生了。
这部书,由本刊总编辑于童执笔,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刘奎林教授、北京大学赵光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田运教授、哈尔滨速读学校王功玲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陈明文先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胡珍生教授等专家学者集体创作而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不研究创造思维,不懂得创造的规律,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
为此,本刊2015年特辟《创新思维学研究》专栏,连载《创新思维学》这部书,为追梦征途上的人们,增强创造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2015年2月·第4期(总第452期)第四章灵感(顿悟)思维“灵感”一词渊源于古希腊文。
从那时算起,这个概念已经沿用两千多年了。
时至今日,不管人们对它们曾做过怎样的解释,它都以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因素,理所当然地凝结在科学大厦的每一块玉石之中。
自古以来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军事指挥家,每当回首科学发明创造的成功或从事各项社会实践获得胜利而激动时,都不免要用最美好的词汇对“灵感”大加赞赏一番。
第一节灵感(顿悟)思维的本质一、灵感酝酿于潜意识宇宙间的事物皆取一定形式,灵感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非线性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
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量变引起质变,在直觉,灵感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对创新目标具有足够多的了解与知识积累,这样才会产生可行的想象力。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重复的量的堆积下,质变只需要一个契机,就是直觉和灵感,这两方面有所区别,但都有一个基础,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贫穷是指对目标信息的匮乏,当然也可能是金钱上,这点在理工科尤为突出,实验次数,实验的物品珍贵程度,检验设备的缺乏,使得试错的次数极少或者没有,这样我们对创新目标的量变积累很慢,很难得到正确的认知。
从而根本没有条件产生灵感。
直觉也是基于大量信息的积累,没有大量信息积累,直觉很可能是错误的。
直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显现为突然闯入脑际的“闪念”,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实质)的掌握。
从科学认识论的视角加以研究,可以更清晰、更简捷地把握它。
直觉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常见的文字,报纸,杂志,图像和预感(做梦)。
存在于日常生活,事业和科学研究领域。
对直觉的理解有的是人类的第六感觉直觉。
直觉类似大自然中的空气当你想捉到它的时候它会消失得无影无综,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意外和惊喜。
直觉突现于人类的大脑右半球逻辑思维方式它能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简言之,直觉就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知觉之一。
所谓“直觉”,不过是由脑中若干记忆碎片,与五感接收到的信息,综合在一起,跳过逻辑层次,直接将这些信息中和的结果,反射到思维之中,其结果的准确程度,在很大方面取决于一个人的判断能力。
灵感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过程。
即文艺、科学创造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虑成熟而突发出来的创造能力。
INVENTION&INNOVATION直觉、灵感与顿悟行为是人类在发明创造活动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智能行为。
有的创造行为学或认知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直觉、灵感与顿悟行为属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行为范畴,并相应命名为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顿悟思维,我们认为这样的归类和命名是不妥的。
思维是人脑的智能系统在意识系统的控制作用下所进行的程序性、步骤性的信息处理过程。
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意识控制性,即意志性。
任何形式的思维,无论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重复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都是在人的意识控制之下进行的。
因而,思维行为应属于人的意识控制性智能行为或精神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显意识行为范畴。
因为创造性思维只是人类思维的特定具体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行为也是显意识行为。
而直觉、灵感与顿悟行为则是人脑智能系统的自主信息处理功能的具体表现。
单纯从功能学的角度来看,人脑是由本能系统、智能系统、情感系统、意识系统等若干分支系统所构成。
在常规条件下,智能系统的功能活动是在意识系统的控制和支配下进行的,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本能系统和智能系统可以独立于意识系统的控制之外,而表达其自主的信息处理功能。
例如,当人处于某种极其危险的环境或受到意外攻击时,人脑的本能系统便可以不在意识系统控制作用下,自主支配肢体的运动,使人表现出本能的逃避行为或下意识防御反击行为。
当人为某种新奇事物所吸引,表现出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无意识注意行为时,这说明人的智能系统在自主选择所要接受的信息。
这种本能逃避行为或下意识防御反击行为及无意识行为均是人的非意识控制性精神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潜意识行为,直觉、灵感与顿悟行为也是这种潜意识行为的具体表现。
人脑的智能系统可细分为:记忆智能系统、发明智能系统和理性智能系统工程。
记忆智能系统,又称信息成建—存储—提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存储由感观传递过来的外部信息,并在需要时进行信息提取。
发明智能系统工程,又称信息操作处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记忆智能系统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能动加工处理,而形成新的信息存在形式。
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什么是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由于直觉和灵感在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直接性、快速性和奇特性往往给人以神秘感,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研究。
但是,目前对这两种思维的研究也还多是探讨性的,在本节我们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谈一些基本看法。
二关于灵感思维1.什么是灵感思维灵感带有很大的神奇色彩,是千百年来认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难解的谜。
在历史上,神赐论者认为灵感是神所赐予人的神灵之气;不可知论者虽然将灵感的发生由“神”转向了“人”,但又认为灵感扑朔迷离、恍惚莫测而不可知;天才论者认为灵感是天才人物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素质的自然流露;描述论者认为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但只限于灵感光顾时的真实写照和维妙维肖的描述。
在人类对灵感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水平限制,长期以来未能彻底揭开灵感之谜。
历史发展到今天,由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灵感在创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也越来越认识到对灵感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当代,第一次鲜明地将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提出来的是钱学森教授,而且他的科学卓见为从本质上揭示灵感之谜透出了一线黎明的曙光。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①突发性。
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
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
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
②偶然性。
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
③模糊性。
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闪现式的,而且稍纵即逝,它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果或新结论使人记不住、想不起,记忆力问题怎么办看的慢、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简述灵感思维的概念灵感思维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触发和收集灵感的过程来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灵感思维包括了创造力、想象力和直觉力的应用,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洞察和独特的领悟。
灵感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非线性思维方式,相比于传统的逻辑思维,它更加开放和自由。
传统的逻辑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而灵感思维则是通过斩断常规思维的束缚,启发思维的创意和新颖之处。
灵感思维可以通过创意的启发、多元的联想、自觉的直觉和非理性的洞察等方式来激发和培养。
创意的启发是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创意和创造性的作品来提供思维的新颖和创新的灵感,比如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科学发现等等。
多元的联想是通过将不同的概念和思维相互串联起来,从而产生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觉的直觉是借助个体意识中的潜在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觉的奇思妙想来发现问题的不同方面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非理性的洞察则是依靠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洞悉,通过感性认识和直觉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灵感思维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科学、艺术、设计、技术等等。
在科学领域,灵感思维可以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科学发展。
科学家们通常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实验和理论构建来获得灵感,从而发现科学规律和解决科学难题。
在艺术领域,灵感思维可以用于创作艺术作品和表达情感。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在设计领域,灵感思维可以用于创新产品设计和改进用户体验。
设计师们通常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观察和理解,结合创意和直觉,设计出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技术领域,灵感思维可以用于研发新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人员们常常通过研究和实践,结合创意和直觉,发现新的技术应用和解决方案。
灵感思维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保持开放的思维态度和积极的心态。
开放的思维态度可以让我们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从而开拓思维的边界。
积极的心态可以激发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思维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艺术灵感名词解释灵感,亦作“灵悟”,意思是灵活的感觉、聪明的领悟。
它源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它是由理性认识进入感性认识的过渡状态。
灵感有别于直觉或顿悟,前者更倾向于理性;后者更倾向于直觉。
灵感的出现往往并非来自偶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追寻、求索之后的豁然开朗。
不同领域中的灵感有所差异。
对于诗人、音乐家、画家等艺术家来说,灵感体现为突如其来的富于美感的艺术想象与激情迸发;而在大多数科学家看来,灵感仅仅是瞬间的理论顿悟,却又往往被长时间地深埋心底。
灵感虽属直觉范畴,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依据作保证。
只有符合科学规律,才能够称之为灵感,反之则无疑是一种直觉。
灵感一旦产生,可以长时间持续下去,甚至会超越时空的界限,是随机事件还是真实存在的事件,是否构成某种形式的科学发现,尚未定论。
“灵感”在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创造需要灵感。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情况,他们并不一定完全相信自己的灵感,因此将它作为可以炫耀的资本,显示自己的某种优越感,从而失去了好奇心和敬畏之心。
自负的人当然也可能获得灵感,然而,这种灵感往往只是昙花一现,或者经不起推敲。
自以为是的人无法捕捉灵感,却在胡乱的尝试中引来令人尴尬的结果。
灵感不仅关乎艺术的创造,对于其他领域的工作也有重要启示作用。
为了取得好的效果,任何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根据这些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努力做到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佳的效果。
“灵感”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工作动力,但如果不加选择地利用,势必对工作带来损害。
“灵感”既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也能导致荒谬的后果。
正确对待灵感,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摆正自己的位置,谨慎行事,是每一位管理者和社会精英应该具备的素质。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困难重重之时,往往也是潜在能量最容易被激发的时候。
俗话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之三—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象为思维元素与思维载体的思维。
由于直觉思维往往可以形成灵感或顿悟,所以它又叫灵感思维或顿悟思维。
富于创新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直觉非常敏感,也善于把握。
由于直觉的酝酿往往是在潜意识中进行,所以目前科学界对直觉思维的研究还很不深入,以致人们都认为:“直觉是第六感觉”。
当然,直觉也不是无源之水,往往是实践经验愈丰富,知识积累愈宽厚,思维的点愈集中,直觉判断也就愈正确。
据研究,直觉思维加工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
二是直观透视与空间整合——直觉思维不靠逻辑的分析与综合,而用“直观透视”和“空间整合”的方法,来整体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是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三维立体思维,而不是一种线性、顺序的慢节奏思维。
在科学史上,依靠直觉思维形成灵感,从而实现重大理论突破的一个著名例子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
正是通过直觉思维使阿基米德在坐下浴盆的瞬间突然领悟到(顿悟):浴盆中水面升高的体积很可能等于身体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
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两件事,但是阿基米德通过整体把握与直观透视的方法,却在瞬间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就是“体积相等”。
创造不神秘—直觉灵感和顿悟是怎么回事普通⼈⼀般对创造很好奇,特别是对直觉、灵感抱有⼀种神秘感,其实在你对创造有了深⼊的认识之后,你就会觉得创造实际上并不神秘,直觉和灵感也并⾮可望⽽不可及,从创新的形式来说,⾰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是创新的三种主要形式,⾰新就是更新改造式的创新,集成创新是系统⽔平的更新改造和创新,原始创新则是从⽆到有的突破性的创新,⾰新和集成创新主要是通过放⼤、缩⼩、分解、组合、添加、附加、替代、集成等⽅法和技法实现的,就原始创新来说,原始创新⼜分为直觉、灵感和顿悟等形式,直觉、灵感、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直觉、灵感、顿悟都是在对本领域有了深⼊理解和丰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的,都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直觉、灵感、顿悟是问题解决的⾼级阶段。
直觉、灵感、顿悟主要表现于原发创造活动和过程中,继发创造活动中则较少有这种现象。
1. 直觉 (1)什么是直觉? 直觉是⼈脑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的迅速识别、直接理解和整体把握,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2)直觉的特征。
直觉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直接理解和整体把握,直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个⽅⾯: 第⼀,直觉的整体性特征。
直觉是从事物的整体去把握事物的思维,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直觉思维的基本特征。
第⼆,直觉思维具有直接、迅速性特征。
直觉是⼀种不经意识推理⽽了解事物的能⼒,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实现对事物的直接理解和整体把握,对事物作出整体识别与判断,直觉思维是⼀种快速的、跳跃式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3)直觉的机制。
直觉的产⽣以主体掌握的⼀定的知识经验为基本前提,不具备相关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直觉就⽆从发⽣,直觉很少在那些对本领域不了解的⼈⾝上发⽣。
认知⼼理学研究表明,直觉是⼀种与逻辑分析的、有意识的认知加⼯相对的认知加⼯活动,直觉思维不需要意志努⼒,是⼀种是不经意识推理⽽直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能⼒。
直觉是对事物的本质、整体特征及其关系的直接理解和整体把握,直觉是主体已经有了关于某事物的⼀些基本特征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事物的整体理解和直接把握。
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Instinct,Inspiration,Insight and Creative Thinking张浩内容提要直觉、灵感或顿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非逻辑、非理性的直觉、灵感或顿悟的创造性功能。
在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有助于选择研究目标、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发现。
直觉需要利用逻辑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只有将逻辑和直觉互补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揭示创造性的思维认识过程。
灵感或顿悟的显现有赖于长久持续的实践活动,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或顿悟思维,可采用“两面神思维”方法、相似性思维方法和理想化思维方法。
关键词直觉灵感顿悟创造性思维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Zhang HaoAbstract:Instinct,inspiration and insigt take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on literary work,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lso depends on them.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instinctive thinking is helpful to choose research goal,put up scientific hypothesis and discoveries.Instinct requires logic to make up its disadvantages.Only combine them,could the whole innovative thinking process be revealed.Inspiration and insight depend on long-time and sustaining prac-tise.In order to make them come into being,we could adopt the measures of comparability and idealization thinking. Key words:instinct,inspiration,insight,creative thinking人的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来自直觉、灵感或顿悟。
灵感顿悟直觉创造力
写作时,我们通常会说要是有灵感就好了,如果这样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担心写不出作文来了。
灵感就是那样的顽皮,你不需要他时,他会不期而遇,你需要他时,他却离你远去。
正如世界上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低头玩手机。
人不静,心必浮躁。
浮躁必乱,乱则生事。
心纯真,有法喜心,必有婉容。
有句话说学习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德行是修出来的,要重积德,积福积德。
灵感不是想来就能来的思想,智慧,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到来,更是不由自主的智慧火花,一旦出现在你头脑中,必须即刻将其收集到你的智慧瓶。
否则它会犹如云烟一样从此消失,不复来。
但是要知道通灵之术是骗术,是愚弄人的把戏。
没有什么人更了不起,更了不起的人就是你自己。
只是你不相信自己罢了。
《西游记》中取得的真经在哪里呢?是那675部有字的真经吗?显然不是,真的经文就是内在心性的修炼和成长,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心里路程的成熟,达到了信念学习,追求的是空,是虔诚。
更准确的说那是一个人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对一切生灵的爱。
悟空就是一个团队的内心笃定者,他才是最开悟的一个佛,想一想石猴在求艺过程的表现,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菩提打了他三下,他心领神会的指导,半夜三更天去后面独自见自己的老师,终于得到了绝世法术。
为什么后来给他取名悟空呢?悟就是我心,谁能够知道自己的心呢?当你真的知道自己的心时,你会怎么样呢?你会成佛,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用佛语说那就是超脱,成佛。
佛祖修行在树下,终究悟道人生要做什么?不是锦衣玉食,不是车马盈门,不是外在物质的包绕,而是一个人内在心性的发现,一个人真正人性:善的充分放大。
如果说悟空最开悟的,最有佛性的人,这并不为过。
现实是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智慧,但是有了智慧必然有知识,受过高等教育有了学历,但不一定就有了学问,有了文化内在德行,因为学历证书是教育部发的,这同文化部没有关系。
有人拿了老多的证书,不一定说他就有文化,因为他真么多证书都是考出来的,是把别人已经论正的东西再次写出来而已,你能够说他得到了什么呢?所以发心的内在智慧在于心得,只有流淌你自己汗水,泪水,辛劳的获得才是最好的。
你在这个过程中觉悟到的才是你自己的生命,你才体会到了自己我价值存在,不是为别人价值存在。
六祖慧能,他的价值在于创造了顿悟文化,就是灵感的到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才是根本,空才是存在。
知道本心本性才是真的悟。
老子说自知者明。
认识自己才是世界上在大的道,人要用一生认识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少让自己犯错误,才能让自己少做造孽的事情,有的人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做着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并且还自己以为自己在积功德,实则在造孽。
真的体会到圣人之言,才是一种顿悟,才能真的用“入世”的智慧与人性做“出世”的德行,造福众生。
其实灵感,顿悟与直觉都是一脉相通的,他们都存在于一个人背后的专注,持续不断的思考,有的人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实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符合到了“道法自然”,这是一种我就是宇宙的中心,宇宙就是我的中心。
瓦特在看到开水冒出的水汽就能把锅盖顶起来后,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我们看到蒸汽的能过把人烫伤,还能够感受到什么呢?牛顿树下被苹果砸到了脑袋,发现了地球引力,我们被苹果砸到了,我们会吃了苹果,也许还会发一通火,然后还会做什么呢?梦中把元素周期表排列出来的门捷列夫,他怎么就能对化学做出这种具有创造力的发明呢?为化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这种创造力是一种直觉的动力,这种联系的通脉,是为什么存在。
这些人绝不是靠毅力出来的人顿悟,直觉,灵感,创造力,这是源于他们内在喜悦心持续存在,他们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而且是一种乐此不疲的喜欢,并且加入了为众生造福的梦想与目标。
这就是出现的直觉,灵感,顿悟和创造力。
所有人知道后,也许不知道自己真实的能量,本来你就是一个资源,你还求什么呢?人人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完成自己的自我实现,只是你的觉察力没有好好的梳理,当你心有所动
时,就是你直觉、灵感、顿悟和创造力开始萌芽,是你自己了解的契机,你本来可以知道真实的自己是谁?而不是伪装的自己,带满铠甲和面具的自己,活在一种无尽的不真实现实中,你从来就只是活在你的感觉世界里,你头脑的那个世界才属于你,你的灵感、直觉、顿悟和创造力才是你的世界。
佛语:回头是岸。
灵山就在汝心头。
内圣外王方为本性与能量,唤起你内在的巨人,充分发挥你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