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

制作:张建伟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的思归之情。

关于秋的诗句还很多,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

二、探究文本

题解:“故都”当时叫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所谓故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你觉得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所以‘故都’二字点出了北平的人文内涵,而“秋”是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因此标题,既体现了人文景观又体现了自然景观,不能更改。

1、阅读文章一、二自然段,找找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

明确: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作者不远万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尝秋味

3、作者认为故都的秋具有什么特点呢?明确:清,净,悲凉。

4、为了表现故都秋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深入探究课文,体会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文探究】

5、阅读3—11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特点?

明确:视觉(观秋色)、听觉(听秋声)、感觉(品秋味)

6、请找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7、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色彩的角度也就是视觉的角度,作者以眼前所见表现心中所感。

8、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声音?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互答声。

9、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青天下,连鸽子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可以反衬出故都的寂静。举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10、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悲凉。这“悲凉”就是故都的秋味。

11、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1934年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恐怕是借此抒发生命的悲苦、家国的忧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

12、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的手法,表明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课堂小结:

(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寻,这种寻觅与追逐将永无止尽……(二)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业】

一、在第三段中的“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前分别加上修饰词。(加了以后要有秋的味道)

的芦花的柳影的虫唱的夜月的钟声

二、仿照例句以“故都的秋”开头,再写三个句子。

范例: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参考: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但作者何以用“见”?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作者运用的是“通感”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将作者自身感受的萧瑟秋风化为实物,从而展现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