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 格式:doc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37
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1.识字辨形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niè)稻菽.(shū) 饥馑.(jǐn) 一蔸.(dōu)拟南芥.(jiè) 戛.然而止(jiá)2.辨清词义(1)敏锐敏捷[辨析]二者都是形容词,但是“敏捷”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矫健,或者思维灵活等,如“才思敏捷”;而“敏锐”一般形容感官,比如“敏锐的嗅觉”、“敏锐的洞察力”等。
[运用]①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舞步轻盈,展现了________的身姿。
②他的目光十分________,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2)捍卫保卫[辨析]都有“保护、保卫”之意,但“保卫”适用范围广,“捍卫”只用于主权、领土、真理、尊严等方面。
[运用]①为了________国家的尊严,我们不得不诉诸武力。
②青年是革命果实的________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3)不约而同不谋而合[辨析]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不谋而合”多指观点和见解相同。
“不谋而合”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
[运用]①新老师刚走进教室,同学们便________地鼓起掌来。
②两个同学个性不同,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却________。
[答案](1)①敏捷②敏锐(2)①捍卫②保卫(3)①不约而同②不谋而合3.积累词语(1)稻菽:稻和菽。
菽:豆类的总称。
(2)饥馑: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3)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5)屏气静神:亦写作“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6)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教师教学用书说明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相配套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提高教学质量。
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思想是:1在继承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钻研教科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3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注意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衔接,以实现人教版两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互动效应。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阅读鉴赏”部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单元说明:简要说明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
2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把握”“问题探究”两部分,“整体把握”是对课文的整体解读,“问题探究”引导对重点、难点的深入研究。
3关于练习:主要说明“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意图,提供可供参考的答案,力求从多个角度提示解题思路。
4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注意启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5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与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选材时力求具有时代性和权威性。
“表达交流(写作、口语交际)”“梳理探究”部分均设有“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栏目。
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有关资料”较为丰富,但只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教给学生。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配有备课光盘,以方便教师使用。
参加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工作的有:温立三、聂鸿飞、刘真福、朱于国、孙移山、顾振彪、黄伟、程翔。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1.识字辨形壬戌..(rén xū) 窈窕..(yǎo tiǎo) 桂棹.(zhào)溯.(sù) 幽壑.(hè) 横槊.赋诗(shuò)洞箫.(xiāo) 嫠.妇(lí) 舳舻..(zhú lú )扁.舟(piān) 蜉蝣..(fú yóu)2.积累词语(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
(2)横槊赋诗: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悲切。
(4)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5)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
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6)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7)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8)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3.文言知识梳理《赤壁赋》(1)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古今异义①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凌万里之茫然..古义:辽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3)一词多义歌⎩⎪⎨⎪⎧歌窈窕之章(动词,唱) 歌曰“桂棹兮兰桨”(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 诗言志,歌永言(名词,能唱的诗)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动词,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 王如知此(表假设,如果)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属⎩⎪⎨⎪⎧举酒属客(指劝请) 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衡少善属文(连缀)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比) 告之于帝(介词,向)(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②下.江陵: 名词作动词,攻占 ③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④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2〉动词的活用①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②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③哀.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①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5)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
1978),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
60多年来,他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早在五四时期,即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和自由,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想起了他像火山一样爆发,像瀑布一样奔泻诗情,一句句感人的诗句:那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我知道你爱我还要劳我/我要学着你劳动,永久不停!……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着哀哀歌声飞去/着枝枝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我们听到了凤凰的诅咒: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凤凰涅槃》2.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单元阅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阅读任务一、整体任务1.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二、分课时任务1.第一课时(1~3章)(1)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和成书目的。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
(3)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2.第二课时(4~8章)(1)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
(2)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3.第三课时(9~11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4.第四课时(12~14章)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1.识字辨形卷帙.(zhì ) 已臻.佳境(zhēn ) 豁.然开朗( huò)苍穹.(qiónɡ ) 点缀.(zhuì)2.辨清词义(1)做客作客[辨析]读音、词性相同,都有“当客人”的意思。
从时间上看,“作客”时间长,“做客”时间短;从参照对象看,“作客”者是相对于“当地人”而言,“做客”者是相对于“主人”而言;从处所看,“作客”之处一般是地方、区域,“做客”之处一般是单位、家庭;从目的来看,“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较强。
“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悟,交流思想等。
[运用]①应“艺术人生”主办方邀请,冯巩________该节目,与主持人朱军品酒、品情、品人生。
②在________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
(2)偶然偶尔[辨析]都表示不经常性。
“偶然”着重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跟“必然”相对;“偶尔”着重于数量,次数少,跟“经常”相对。
[运用]________预测到一项诺贝尔奖也许并不难,但是能够连续预测九项诺贝尔奖,就不能仅仅归结于________吧。
[答案](1)①做客②作客(2)①偶尔②偶然3.积累词语(1)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2)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
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1.走近作者(1)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1课荷塘月色
◎第2课故都的秋
◎第3课*囚绿记
第1课荷塘月色
荷
1.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漫天迷人的星光,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
(《荷塘月色》歌词)
2.站在湖边,一眼望去,水波潋滟,莲叶田田,挨挨挤挤的荷叶青翠欲滴,圆润的露珠闪烁着光芒,阳光在上面舞蹈,微风在上面歌唱。
清风徐来,荷香阵阵。
满眼是绿,满眼是荷,满眼是景,真是美不胜收,我被眼前这一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当然,这幅画面的主角就是那人称花中君子的荷花。
她们,宛如一位位妙龄少女,一个个娇艳欲滴,一个个冰肌玉骨。
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穿着翠绿的萝裙,随着微风的节奏在翩翩起舞;有的则有些害羞,撑着一把可爱的绿伞,遮着自己的面颊要打扮一会儿,才把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大家;有的则英姿飒爽,朝气蓬勃,含苞欲放……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8月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
事迹。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革命低潮,作者苦闷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投身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借赏景排遣苦闷
在此之前,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等。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煤屑(xiè) (2)蓊蓊郁郁(wěng)
(3)踱着(duó) (4)弥望(mí)
(5)点缀(zhuì) (6)羞涩(sè)
(7)霎时(shà) (8)酣眠(hān) (9)梵婀玲(fàn) (10)敛裾(jū)
(11)鹢首徐回(yì)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曲
(2)浅⎩⎪⎨
⎪⎧
浅笑qiǎn
流水浅浅jiān
(3)娜
(4)颤⎩⎪⎨
⎪⎧ 颤动
chàn 颤栗zhàn
(5)挨 (6)脉⎩
⎪⎨
⎪⎧
脉脉
mò血脉mài
2.一言辨异
(7)他悄(qiǎo)然来到我身边,跟我悄(qiāo)悄地说了几句话。
(8)他身子单薄(bó),衣服上有一股薄(bò)荷味。
二、写准字形 1.
2.⎩⎪⎨
⎪⎧
xī嬉游
xī嘻xī嘻哈哈
3. 4.⎩⎪⎨
⎪⎧ yuàn 媛女huǎn
缓慢
5.
6.⎩
⎪⎨
⎪⎧
diàn
惦记diān 掂量
7.
8.⎩⎪⎨⎪
⎧
点zhuì缀chuò辍学chuò啜泣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幽僻 偏僻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2)袅娜:柔美的样子。
(3)宛然:仿佛。
(4)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5)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2.辨析正误
他宛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没精打采的,精神蓊蓊郁郁,可能是因事业上不顺利而受了刺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