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11
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相互关系的科学。
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消化的概念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digestibility) :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机体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一部分又重新合成组织蛋白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理想蛋白的概念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这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1.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2.半必需氨基酸—能代替或部分节约EAA的AA。
3.条件性必需氨基酸:特定条件下必需由饲料供给的AA.4.非EAA: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5.限制性氨基酸(LAA):指一定饲料(或日粮)中的一种或几种EAA的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 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
AA的平衡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
绪论★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
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
(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5)保护生态环境★4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
(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绪论1.动物生产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生产的关系?2.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3.动物营养学的相关学科?4.名词:营养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常用饲料干物质的化学成分?2.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3.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4.名词:饲料营养物质或营养素或养分初水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 NDF ADF CP CF CA EE NFE NPN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饲料的消化方式对各种动物的营养有何不同影响?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消化的利与弊?3.饲料矿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是否反映其利用?4.影响消化率的因素?5.饲料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及其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6.饲料加工调制的营养学意义?7.名词:饲料的可消化性动物的消化力消化率饲料抗营养因子第三章水的营养1.动物机体水的来源与流失?2.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3.动物生产对水的供给有何要求?第四章蛋白质营养1.组成动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及其特点?2.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的异同?3.影响非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4.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的瘤胃降解?5.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因素?6.影响反刍动物对含氮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因素?7.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8.为什么说反刍动物蛋白质质量评定体系的核心是测定饲料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9.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型的建立及其理论意义?10.饲粮氨基酸的数量和比例对饲粮蛋白质质量有何影响?解决饲粮氨基酸平衡的方法?11.反刍动物利用尿素等NPN的机理?12.合理使用尿素应考虑哪些因素,如何确定尿素的用量?13.对于单胃动物,日粮蛋白质消化率和利用率通常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反刍动物,日粮蛋白质消化率有时则不能反映蛋白质的利用率,为什么?14.小肽的营养作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对小肽利用的异同点?15.名词:瘤胃氮素循环 RDP UDP 蛋白质的热损害酸性洗涤不溶氮 ADIN 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必需氨基酸 EAA NEAA 限制性氨基酸 BV NPU EAAI 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理想蛋白质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互补氨基酸拮抗饲粮氨基酸平衡第五章碳水化合物1.非淀粉多糖与动物营养?2.化学益生素及其营养学作用?3.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4.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5.从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瘤胃消化解释饲粮中粗饲料比例越高,饲料能量利用率越低的现象。
《动物学营养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解1、必需氨基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少、合成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必需有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2、常量矿物质元素:动物体内含量在0.01%的矿物质元素。
3、动物的营养需要:每头(只)动物每天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需要量。
4、代谢能:可被动物利用的养分中所含有的能量成为代谢能。
极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消化道气体能后剩余的能量。
5、维持:健康动物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养分处于收支平衡,化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6、过瘤胃蛋白质:未被瘤胃微生物将降解的饲料蛋白进入雏胃和小肠,这部分饲料蛋白质称为过瘤胃蛋白质。
7、必需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8、饲养标准:格局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动物世纪生产的总结,对各种待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额定做出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称为饲料标准。
9、消化能:动物采食饲料的总能减去动物排出粪便所含能量即为消化能。
10、内源尿氮:动物在维持状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的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称为内源尿氮。
11、代谢粪氮:动物采食无氮日粮是经粪排出的氮。
12、维生素;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13、净能: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的能量。
14、营养物质(营养素):饲料中能被动物利用,用于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有效成分。
15、基础代谢:体况良好的动物在理想条件下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16、理想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中所含可利用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生长、生产所需氨基酸比例相一致的蛋白质称为理想蛋白质。
17、粗纤维:并非一种纯净化合物,它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所组成的混合物。
18、饮料能量净效率:产品中所含能量与用于形成产品的饲料有效能的比值。
19、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某种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同时由于该种氨基酸的缺乏限制了动物对氨基酸的利用,这种缺乏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1.基础代谢。
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2.必需氨基酸。
凡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3.比较屠宰试验。
为进一步了解动物机体成分的变化和评定胴体品质、必须屠宰动物,以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故称为比较屠宰实验4.养分消化率。
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5.能量蛋白比。
D×M×(Kcal Kj ) / CPg / Kgf××d6.短期优饲法为配种前的母畜提供提供较高营养水平的饲料以促使排卵,。
7.必需脂肪酸。
凡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者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8.限制性氨基酸(LAA)。
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
比值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9.营养需要。
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简称“需要”。
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11.饲养试验。
在生产条件下,按生物统计对试验设计的要求,选择一定数量符合要求的试验动物,控制非测定因素一致或相似后进行分组饲养。
通过测定比较各组获得的结果,借助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此结果作出技术判断的整个过程称为动物的科学饲养试验,简称饲养试验。
12.维持需要。
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13.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14.养分消化率(公式) 即为表观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粪中某营养素)/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100%15.孕期合成代谢;,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动物营养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饲料:在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叫饲料。
2.营养物质: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叫营养物质,或养分、营养素。
3.粗蛋白质:饲料中一切含N物质的总称,包括纯蛋白质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4.粗脂肪:又叫醚浸出物,指饲料中所有能溶于乙醚或石油醚的一类物质,包括真脂肪及其他脂溶性物质。
5.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6.粗灰分:饲料完全燃烧后的残渣,主要是矿物元素及其盐类。
7.无氮浸出物:即不含氮的一类浸出物,也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8.绝干基础:即饲料去水或者100%干物质的状态。
9.可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特性。
10.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11.消化率: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可消化养分等于食入养分减去粪中养分。
12.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见下列公式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某养分表观消化率(%)== ×100%食入饲料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中某养分)某养分的真消化率= ×100%食入饲料中某养分其中:消化道来源物指来自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肠道微生物等内源性产物。
13.抗营养物质: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如抗胰蛋白酶、植酸、单宁、硫葡萄糖苷、棉酚、草酸、双香豆素等。
14. EAA(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15. LAA(限制性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
16. 条件性必需氨基酸:指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如脯氨酸对新生仔猪是必需氨基酸,而断奶后则成为非必需氨基酸。
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动物营养学绪论1、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全称。
2、概略养分分析主要测定饲料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等六种概略养分。
3、三大有机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第一节动植物体与饲料的化学组成一、动物与植物1、动植物的代谢特点·动物代谢特点:异养生物,不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而要依赖于自然界中的有机物。
·植物代谢特点:自养生物,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简单无机物合成所需有机物。
2、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二、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一)元素组成的比较1、种类基本相同,含量差异较大。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有机元素均以C 、H 、O 、N 的含量最多·植物:约占其干物质总重的95% ·动物:约占其干物质总重的91%以上主要以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形态存在,其中均以碳为最多,氧和氢其次,氮最少。
3、无机元素·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对较稳定 4、元素含量① 植物·元素含量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植物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② 动物·一般须从饲料中获得,含量相对稳定。
·动物间差异小(二)化合物组成的比较干物质动植物体水分无机物质(粗灰分或矿物质)有机物质含氮化合物(粗蛋白质)无氮化合物乙醚浸出物(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1、水分①一般情况下,动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动物:变异小②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③影响因素不同·植物: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动物: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等④饲料分类·按水分多少>45%:青绿饲料≤45%:青贮饲料·按蛋白质多少≥18%:蛋白质饲料<18%:粗饲料2、碳水化合物①植物:干物质中的3/4结构物质贮备物质②动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1%3、蛋白质①植物:除真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化物)②动物:干物质中主要为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的结构物质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无其他氨化物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的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饲料:是指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
养分:营养物质的分类:水、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质元素、维生素。
水的存在形式:游离水、化合水。
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比较:①植物性饲料与动物性饲料都以水含量最高②植物性饲料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
③植物性饲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
④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一般比动物低⑤植物性饲料的脂类主要包括机构脂类和贮存脂类。
影响动物采食的因素:a、动物生理因素(体重、动物的个体差别和生理状态、疾病因素、条件反射)b.饲料物理化学因素(味道、气味、物理性状、视觉)饲粮的营养物质含量的因素(能量浓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含量)c.饲养环境:包括畜舍的卫生和舒适度、通风换气、夏季降温、冬季保暖、饲喂方式、充分饮水、建立采食习惯等都对动物的采食有较大的影响。
消化: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的作用,把机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瘤胃微生物的种类:A 细菌B原生动物(纤毛虫和鞭毛虫)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A 吸收机制a被动吸收(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b 主动吸收(逆电化学梯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c包饮吸收后B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率: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程度称作消化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必需脂肪酸:是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由食粮供给,在体内具有明确的生理作用,是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不可缺少的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的营养及生理作用:①作为生物膜的构成物质②合成前列腺素③调节胆固醇代谢♨➹蛋白质:是通过肽键氢键等形成的复杂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大分子聚合物,组成元素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一些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磷、铁、铜和碘等元素。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①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成分: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皮肤、肌肉、神经、骨骼、软骨、牙齿、毛发、角、喙、肌腱、韧带和血管中,参与各种细胞组织,维持皮肤和组织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动物营养复习动物营养学★第一章1.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答:①水分与干物质②粗灰分(CrudeAsh,CA)③粗蛋白质(CrudeProtein,CP)④粗脂肪(EtherExtract,EE)⑤粗纤维(CrudeFiber,CF)⑥无氮浸出物(nitrogenfreeextract,NFE)2.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答:优点:分析方法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分析成本低。
缺点:(1)CP不能区别真蛋白质和NPN。
(2)CF中各成分的营养价值差别大,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较易消化,木质素不能被消化。
测定值偏低。
(3)EE是真脂肪、色素及脂溶性物质的混合物。
(4)NFE是计算值,偏高。
(5)不能分析特定养分。
物理性口腔牙齿磨碎、增加表面积消化道肌肉收缩和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道酶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微生物瘤胃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大肠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3.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1、非反刍动物: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2、反刍动物: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
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4.蛋鸡每天采食120g饲粮,饲粮含CP18%,Ca3.5%,每天随粪排出CP4.32g、Ca1.95g,随粪排出内源CP1.5g,内源Ca0.90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营养学期末复习资料(河南科技学院)必考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相互关系的科学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5、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1、根据概略养分分析方案,饲料中养分分为哪几种,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不同水分基础下养分含量的换算需按什么原则进行?3、比较动植物体养分组成的异同。
营养物质(nutrient):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根据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养分分为六大类: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茂福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粗蛋白质:指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分析上=N×6.25粗脂肪:是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无氮浸出物: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不同干物质基础的换算:将某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差异:1)植物水分含量变异大于动物。
2)植物含粗纤维动物无。
3)植物体内的结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动物体内是蛋白质。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动物为脂肪。
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氨基酸。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色素、蜡质等;动物主要是真脂肪;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 饲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总水分:饲料样品在烘箱中100-105 ℃烘干至恒重,失去的游离水和结合水质量总和。烘干后的剩余物叫全干(绝干)物质。 初水分:饲料等样品在烘箱中60-70℃烘干至恒重,失去的初水。烘干后的剩余物在空气中平衡水分可制得风干样品。 粗蛋白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 无氮浸出物NFE: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一、叙述题:动植物体在化学成分上有何不同? 1)水分: 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2)碳水化合物: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体碳水化合物少 (<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 3)蛋白质: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4)脂类: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二、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过程及主要成分? (一)水分 :饲料除去水分后的剩余物质称干物质。干物质有风干物质和全干物质之分。
样品在60-6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风干物质;样品在100-10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全干物质。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均集中于干物质中,所以干物质是动物营养的主要来源。 (二)粗灰分 : 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
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三)粗蛋白质 :是饲料有机物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分析上=N×6·25,凯氏定氮法 (四)粗脂肪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五)粗纤维 :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多缩聚糖等,它是影响饲料利用率的重要限制因素。 (六)无氮浸出物 : 无氮浸出物(%)=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
分%)
第二章 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NSP)是植物组织中出淀粉外所有多聚糖的总称,非淀粉多糖可分为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和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糖甘露聚糖等)组成。其中大部分NSP是可溶性的,阿拉伯木聚糖与β-葡聚糖就是主要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 化学益生素:化学益生素是一类具有益生素功效的化学合成物质,本质上为低聚糖。 非淀粉多糖:植物组织中除淀粉以外的所有多聚糖的总称,也作结构性多糖。 一、碳水化合物有什么营养功能? 碳水化合物总营养性多糖的生理作用有:1.动物体内的能量源物质2.动物体内的能源储备物质3.动物产品合成原料4.营养性多糖的其他作用还有减少动物体内蛋白质的的分解功能,同时ATP的大量合成有利于氨基酸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等;结构性多糖的作用对于反刍动物来说有提供能量,一种必须的营养素、促进消化道的正常发育,影响产奶等生产性能。单胃动物来说,提供能量,促进消化道发育,有时也会降低有机化合物的消化率。 二、寡糖的功能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促进机体肠道内微生态平衡;2)结合并排出外源性病原菌;3)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4)寡聚糖的能量效应。 三、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有何不同? 单胃动物前段消化道对于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淀粉多糖没有消化利用的能力,未被消化的结构多糖进入消化道后段。在单胃动物肠道的后端基本不分泌消化酶,但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对这些未被吸收的多糖起到发酵的作用,产生部分挥发性脂肪酸。草食动物如马、驴、兔等的盲肠特别发达,结肠的容量也很大,其中的细菌对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因此饲料中的纤维物质对这类动物也有较重要的营养作用。猪、禽盲肠不如马、兔发达,结肠的容量也比较小,其中的细菌对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的消化能力有限,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饲料中的纤维物质含量不宜过高。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发酵作用,因此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与单胃动物有很大差异。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主要消化部位为瘤胃,被吸收利用的主要物质为挥发性脂肪酸,而以单糖形式被吸收利用的数量则较少。成年反刍动物口腔和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相类似,幼龄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发育还不完善,瘤胃内微生物活动还很弱,对糖类的消化吸收参考单胃动物。瘤胃每日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量占总采食量的50%-55%。因此,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器官。
第三章 动物食量 规范采食量(VFI):指动物饲养规范或动物营养需要中所规定的采食量的定额。分绝对采食量与相对采食量。 自由采食量:自由采食。自由采食量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消化: 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通过动物采食、咀嚼和胃肠运动,将饲料磨碎、混合和推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道分泌的各种消化酶或饲料中含有的消化酶对饲料养分进行分解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指动物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 消化率: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表观消化率: 表观消化率 食入饲料养分减去粪中排出的总养分(未扣除内源性养分)再与食入饲料养分之比(%)。公式为:=(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 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100%。 真消化率: 如果在测定粪便中待测营养物质的同时,测定来自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肠道微生物等来源(称之为内源性物质)中相应营养物质,在计算消化率时扣除粪便中的内源部分,所得出的消化率为饲料中某种营养物质的真消化率,计算公式如下:饲料中某营养素真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粪中某营养素+消化道内源某营养素)/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100%。 一、动物采食量的影响因素? 一)动物因素:1、动物种类2、动物体重3、健康状况4、动物生理状态5、感觉系统 6、条件反射 二)饲粮因素:1、物理性状2、适口性3、能量浓度4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5、脂肪含量 6、粗纤维7、矿物元素和维生素8、饲料添加剂 三)饲喂技术:1、饮水2、饲料形态3、饲喂方式和时间 四)环境因素:1、温度、湿度、通风及有毒有害气体2、应激状态 二、鸡、猪、牛的消化各有什么特点,有何不同? 1、鸡的肠道较短,化学消化为主酶和微生物消化都弱。 2、猪主要是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比较弱。 3、牛前胃以微生物消化为主,皱胃和小肠以酶消化为主。 三、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那些? 1、动物因素:动物种类,年龄及个体差异 2、饲料因素:种类,成分,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饲料加工调制 3、饲养经管技术:营养水平,饲养条件,饲料添加剂
第四章 脂类的营养 瘤胃氢化作用:饱和脂肪酸经过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变成饱和脂肪的现象。 脂肪的酸败:脂肪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氧气、适宜温度、水分 、微生物、金属离子等到)发生氧化,生成醛、酮、酸并有异味的现象称之。 一、脂类的组成、主要性质? 二、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额外能量效应;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2、脂类可作为机体结构物质。 3、提供必需脂肪酸。 4、协助脂溶性物质的吸收。 5、维持体温、防护作用。 6、调节内分泌功能。 7、油脂在饲料加工中的作用。 三、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脂类的消化、吸收、代谢方面有何异同?何为胆汁肠肝循环? 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机理:脂类进入十二指肠与大量胰液和胆汁混合,在胰脂酶作用下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磷脂由磷脂酶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由胆固醇酯水解酶水解成胆固醇和脂肪酸,三者聚积在一起形成水溶性的适于吸收的混合乳糜微粒,可携带大量非极性化合物如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当乳糜微粒与肠绒毛膜接触时破裂,所释放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脂类水解产物通过易化过程吸收。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吸收的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外被一层蛋白膜,它与少量磷脂、胆固醇酯和蛋白质构成乳糜微粒,通过胞饮作用的逆作用逸出黏膜细胞,经胸导管将乳糜微粒输送入血。 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机理:脂类进入瘤胃后,实质是微生物的消化,瘤胃微生物将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后者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不发生变化,在皱胃,脂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胆酸构成。链长小于1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可直接被吸收,空肠前段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主要吸收其它脂肪酸,其余脂类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 胆汁肠肝循环: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流入肠道,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同时,受到肠道(小肠下端及大肠)内细菌作用而变为次级胆汁酸,肠内的胆汁酸约有95%被肠壁重吸收(包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回肝脏,经肝细胞处理后,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道再经胆道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四、反刍动物脂类瘤胃微生物消化的特点? (一)、不饱和脂肪酸氢化 ,必需脂肪酸减少 (二)、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三)、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四)、微生物酶解的产物是甘油而非甘油一酯 (五)、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五、EFA的概念与作用? 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 作用:1、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脂质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参与磷脂的合成。 2、合成类二十烷的前体物质。 3、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 4、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