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842.50 KB
- 文档页数:34
2020 国开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课形考任务 7(专题测验七)答案(2020)国开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课形考任务7(专题测验七)答案专题七(科学发展观)一. 判断题。
(共11 题)题目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
选择一项:对题目2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择一项:对题目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虽有一词之差,但其内涵是一致的()。
选择一项:错题目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选择一项:对题目5 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选择一项:对题目6 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选择一项:对题目72002 年11 月,党的六大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选择一项:错题目8 诚信友爱,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选择一项:错题目9 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选择一项:对题目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选择一项:错题目11 党员先进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选择一项:对二. 单项选择题。
(共5 题)题目12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选择一项:D. 发展题目13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核心。
专题17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题要素】指导思想十中国道路十自觉自信十基础工程十立足实践十主体力量十体制保证十精神文明十中心环节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竟争力。
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典例探究】典例1.(2018-全国卷111)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留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
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依题意,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
这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满足群众需求,要继承传统革故鼎新,②③符合题意。
文化传承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错误。
④夸大了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不选。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表明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考点考试内容及要求命题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②中共八大的召开(b);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④“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浙江新高考命题重点之一;新高考注意对经济建设中的经济体制变动及经济现象特点及影响的考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②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路线方针(1)提出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工业化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三大改造(1)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历史意义(1)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6.存在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失误1.成功的探索(1)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案)教学目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的有关知识。
掌握改革开放的政策;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格局,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方面。
掌握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贡献,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年底,中共中央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它完成了党的------------------、---------------------和--------------------------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