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现象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6.74 KB
- 文档页数:2
什么是 H5 广告? 篇一:广告市场分析 前言: 地域歧视是以一套固定的看法对一个民族内部的区别对待,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体现。
它 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等因素引发的。
地域歧视问题看似微小,但是 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流言蜚语,不公平对待,是显在社会毒瘤。
社会歧视与现 代社会倡导的公平,平等,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
地域歧视涵盖到地域户籍制度,教育,就业 以及各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然而,与此相关的公益广告研究甚少,面对地域歧视 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着手研究反对地域歧视,以倡导平等和谐理念,具有实际性和操作性, 基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从分析市场现状入手,进行一次完整的反对地域标签化 的公益广告策划。
学习目标: 地域刻板印象所表现的地域歧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歧视现象。
他作为一种隐患 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得不了解他产生的原因,以及与之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传播学问题,社 会学经济等相关领域,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借助传播的强大力量,采用公益广 告的形式, 从认知层面更好的影响受众对地域歧视的全面了解, 希望观众积极克服对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刻板印象心理。
该策划书主要根据我组提前制定的广告学组大纲, 设计具体平面, 视频广告, 互动广告, 进行前期调研和后期效果的预测。
运用广告学概论的相关方法进行头脑风暴,完成本次公益广 告的具体策划。
基于这些认知,在查取相关的数据,采访,调查和文献为支撑,进行研究策划。
力求传 播内容富有创意,涉及到相关的知识,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
广告主题: 调查方法: 小组分工: 第一部分 市场分析 一、社会环境分析 1.1 地域标签化现状概述 地域标签化所表现的地域刻板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歧视现象,他主要是由地 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其 表 现形式诸多,如招工地域歧视,省份歧视等。
浅析社会歧视作者:曲凯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3期摘要:作为不平等现象而存在的社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冲突等问题。
社会歧视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重叠性和复杂性。
现有的制度与传统是歧视产生的刚性与柔性的条件;资源与经济是社会歧视产生与存在的隐性条件。
从反歧视法律、法规的建立;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健康人格体系的构建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反歧视社会网络的建立。
关键词:社会歧视;特点;实质;反歧视社会网络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19-02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歧视作为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一直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产生和存在着。
社会歧视地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问题等。
一、社会歧视的概念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歧视的定义为:“所谓歧视,简言之,指不平等地看待。
”[1]国际劳工大会第四十二届会议通过的《歧视(就业与职业)公约》(第111号公约)指出,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把歧视定义为“由于某些人是某一群体或类属的成员而对他们施以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2]。
吴忠民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歧视定义为“不是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而是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3] 综上所述,由于对歧视的界定标准的模糊以及缺乏法律上的参照,目前学术界对于“歧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本文对“歧视”的定义为“歧视是指任何人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他人或事、基于自觉或不自觉原因基础上不平等对待的行为” 。
浅谈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成因及对策思考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劳动力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扭曲了劳动力市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更加突出,随之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对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对于规范和引导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劳动力歧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对于劳动力的妥善安置也甚为关键.因此,本文首先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对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对劳动力市场歧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基本理论(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收到的不公正待遇。
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注意是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根据概念,歧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工资收入歧视这种歧视是指从事相同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低于另外一部分人的工资收入,即同工不同酬。
可见,工资收入歧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别以外的经济因素引起的。
2、就业歧视这种歧视指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的情况下,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在世界各地,至今还普遍存在着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遭受歧视的不公正现象.3、职业歧视这种歧视指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某项工作,却因为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被限制或被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低档次位置上。
从城市文化看犯罪摘要:都市化的发展伴随着犯罪率的变化,而城市文化作为都市化的一部分也呈现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对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讨其与犯罪的关系和影响,从城市文化的歧视性、功利性、竞争性等方面说明它对犯罪行为的潜在引导,并以广州和金华为例,阐述城市文化对犯罪的双重影响。
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城市文化降低犯罪率,从而丰富城市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都市化城市文化犯罪歧视性双重影响一.城市歧视性文化——犯罪的重要导火索1.地域歧视——导致流动人口的犯罪都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却没有向“城乡一体化”有明显的迈进。
都市化带来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城市文化中对于农村的歧视性特征也日益突出。
都市经济的繁盛必然形成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推拉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
农村人口既是中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也是流动人口犯罪中的主体,北京市丰台区的统计(1993年)流动人口犯罪中农民占%。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1990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2年五个年度外来犯罪者的职业结构调查表明,农业户口占很大比例,均占到了84%左右。
流动人口为什么最终会成为城市犯罪的主体,我想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①城乡文化冲突引发心理危机随着农民工进城,相对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与建立在高度物质、技术、现代化基础上的都市文化相互排斥,并在无形中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而在短期内农民不可能摆脱传统乡村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文化环境,参与激烈的竞争对他们来说更是以卵击石。
这潜移默化地加剧了他们内心的陌生感、紧张感、焦虑感。
而在他们心理建设尚未完善,文化冲突尚未调和的同时,城市文化中的歧视性特征却日益猖獗。
流动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找工作难,工资时常被拖欠、子女无法入学、居住环境差、无法享受城里人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大大加深了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感,从生理、心理上造成了农民自卑感的日积月累,最后,当社会不公平的文化特性演变为农民内心根深蒂固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很有可能由量变到质变,刺激其产生行为冲突。
地区薪酬差异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地区间的薪酬差异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地区薪酬差异的现状,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本报告将重点分析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薪酬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数据驱动的方法,收集了大量企业员工的薪酬数据。
我们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国地区薪酬差异的现状。
同时,我们还结合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地区薪酬差异的原因。
三、研究结果1. 地区薪酬差异现状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我国地区薪酬差异现象较为明显。
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薪酬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在同一行业内,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高级职位的薪酬差异现象更为严重。
2. 地区薪酬差异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薪酬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薪酬水平也较高。
(2)产业结构: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和发展状况,也会对地区薪酬差异产生影响。
例如,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薪酬水平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较低。
(3)人力资源政策:各地区的人力资源政策差异,也是导致薪酬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了本地区的薪酬水平。
(4)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薪酬水平。
例如,一些地区对薪酬的期望值较高,从而导致了薪酬水平的上升。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我国地区薪酬差异现象较为明显,受多种因素影响。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薪酬差异。
2. 建议(1)政策层面:政府应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
(2)企业层面:企业应根据地区间的薪酬差异,合理调整员工薪酬结构,提高员工薪酬的竞争力。
(3)个人层面:求职者应根据地区薪酬差异,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
地域歧视浅谈
地域歧视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地域歧视
现象,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地域歧视的产生有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也有
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基础。
地域歧视的社会心理基础
地域歧视是极度膨胀的自我优越感的产物,它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地区差距是客观
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
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落后地区人群的羞辱
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地域歧视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
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负面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
符合这种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
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
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
来,有时是以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群体并不具有这种特性)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
特性而形成的。
地域歧视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随着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
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被信息所包围。但是,在信息时代,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
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现象。前些时候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
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对待。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地域歧
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因为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我
国目前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
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变得难以跨越。贫穷地方的
人到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谋生,容易遭到歧视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
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才产生了歧视。
地域歧视也是小农意识的反映。我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小农
心理。小农意识和小农心理在人际关系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因家族认同而产生家族之间的歧
视,对乡土的认同而产生乡土歧视。表面看,地域歧视表现为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发达地
区的人瞧不起落后地区的人,但是在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地域歧视不利于社会和谐
地域歧视同社会和谐背道而驰,它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
的。
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
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
正义的。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一些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
地人,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
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一个存在地域歧视的社会,是不能称之为公平正义的社会的。地域歧
视不利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
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地域歧视则使人们彼
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更可能会发展到引发纷争,造成冲突。
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地域歧视会使社会
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矛盾激化后,极易导致社会出现撕裂状态,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讲
的“断裂社会”,断裂社会决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反地域歧视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反地域歧视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都应该分
别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一项关于地域歧视的网上调查结果也
证实了这一点:近8成的网友认为,要提高自身素质;有1成半的网友认为,应该通过法律
手段来解决地域歧视;也有6.65%网友则主张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解决。
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常来讲,所谓地域歧
视,都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歧视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因此,地域
歧视的产生,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不能平等地对待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
群体,过错首先在前者而不在后者。
从被歧视者来讲,则要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形象,用行动去改变别人的
偏见。正如四川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劳务工作处副处长梁浩滨所说,要树立四川人在深圳的
良好形象,最根本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四川人在深圳乃至全国的形象。湖北
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综合处副处长牟松也认为,作为外来的湖北人,要想更好地融入深圳,
首先要内强素质。不管在哪一个地方,提高自身的修养都是必要的。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反对地域歧视也必须依靠法制。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为反对地域歧视、实现平等权利提供了最基本
的法律依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歧视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
重。要有效防止类似深圳地域歧视事件以及其他歧视事件的再次发生,制定《反歧视法》应
该尽快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反对地域歧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地
区差距。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昨天做客人民网时所说,要靠发展来
赢得尊重,真正使全国人民对河南有一个好的印象。当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诚
信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