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一、概述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实验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严肃的角度出发,对生物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探讨。
二、实验安全教育1. 应急预案制定,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时如何应对;2. 实验室安全规则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 健康知识培训,教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姿势、保护措施等。
三、实验数据分析1.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数据;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引导学生科学评价实验结果,避免主观臆断。
四、专业责任教育1.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中可能涉及到的生物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术规范;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方法选择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五、实验结果传播1. 强调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实验结果;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结果的争议和反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能力。
六、结论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承诺、积极进取、科学精神等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生物化学实验的课程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七、科研意识培养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索科学未知领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学科2.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2) 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生物化学的定义(2)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3)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化学的关系2.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3)糖类的结构与功能3.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学科(1)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2)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3)生物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定义、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大分子的实例,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生物化学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2. 课件和教案:制作课件和教案,以便于课堂教学3. 实验器材:准备生物化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 网络资源:收集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掌握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和技术(2) 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3) 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2. 能力目标(1) 具备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3) 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和技术(1)光谱分析法(2)色谱分析法(3)电泳分析法2. 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1)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2)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3)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生物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1)实验室安全知识(2)实验药品和试剂的安全使用(3)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2. 实验演示法:展示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实验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生物化学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2. 课件和教案:制作课件和教案,以便于课堂教学3. 实验器材:准备生物化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 网络资源:收集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生物化学》教案(六)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酶的本质和特性(2) 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动力学(3) 了解酶的应用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酶促反应的速率曲线(2) 具备设计酶实验和处理酶反应数据的能力(3) 提高对酶在工业和医学领域应用的认识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酶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酶的本质和特性(1)酶的定义和分类(2)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3)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的温和性)2. 酶促反应的原理和动力学(1)酶促反应的机理(2)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米氏方程、速率曲线)(3)酶活性的测定方法3. 酶的应用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酶在工业中的应用(例如:洗涤剂、生物燃料)(2)酶在医学和诊断中的应用(例如:药物代谢、疾病诊断)(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本质、酶促反应原理和酶的应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酶应用案例,加深对酶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酶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代谢途径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3) 了解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步骤和调控机制(2) 具备设计代谢实验和处理代谢数据的能力(3) 提高对代谢途径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应用的认识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代谢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1. 代谢途径的概念和分类(1)代谢途径的定义和特点(2)代谢途径的分类(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3)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2.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1)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环(2)氧化磷酸化和呼吸链(3)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3. 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1)代谢紊乱与代谢疾病(2)药物设计中的代谢考虑(3)个人化医疗与代谢组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代谢途径的概念、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途径和调控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谢疾病和药物设计的案例,加深对代谢途径的理解3. 实验演示法:展示代谢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代谢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生物化学》教案(八)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2) 掌握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机制(3) 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突变的基本原理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解释遗传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的结构与功能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后续章节的学习至关重要。
林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临床实验室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而课程思政教学则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成长。
今天我们将探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呈现这一主题。
一、课程思政教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融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各种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检验结果,如何对待患者信息的保密等,这些都是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案例分析我们将从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举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在临床应用中,当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学生应如何调整心态,并正确应对。
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总结与展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思政教育的理念,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和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为未来的临床工作做好思想和实践准备。
个人观点:我认为,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良好人格的医学人才。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和思考,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案例,从而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临床实验室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而课程思政教学则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成长。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高中生物高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生物教学案例分析饶威一、背景《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课题是学习新陈代谢一章以及后面其他各章内容的基础。
从教材的分析来看,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它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教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安排了三个学生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探索酶特性的实验涉及的实验原理比较复杂,实验仪器比较多,实验材料多种多样,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在高三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改的理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
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做法,对知识的获得,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新课程的普及,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向能力培养。
然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评价学生的活动也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题本文以《新陈代谢与酶》中探究酶的特性的教学作为教学案例,谈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困惑和反思。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生物化学》课程介绍1.1课程目标1.2课程内容1.3教学方法和手段1.4教材选用与参考书籍1.5评估体系二、思政教育的融入2.1人文关怀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化学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问题鼓励学生参与人文科学活动,加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2.2科技创新的引导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高度敬畏和责任心借助生物化学的实验与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3美学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欣赏生物化学的美学价值和创新艺术通过文化课程的引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2.4社会责任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研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5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辨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科技论文和研究成果,提升学术素养三、思政案例3.1生物工程伦理的思政案例探讨生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伦理观点和决策情境,培养道德判断能力3.2科技创新的思政案例探讨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创新意识3.3环境保护的思政案例探讨生物化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培养环保意识3.4社会责任的思政案例探讨生物工程研究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3.5思辩能力的思政案例探讨生物工程领域争议性问题,例如基因编辑和药物审批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辩论技巧,培养思辨能力总结:通过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思政案例的介绍,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在生物工程学科中的重要作用。
思政案例的融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学观赏力、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的发展。
教师需要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在生物工程领域的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政策和教学改革的支持,更好地实施思政教育,将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学科之一。
生物教育作为培养生物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生物教育的质量,本文以某中学的生物教育为例,分析其典型教育案例,以期为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介绍某中学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重点中学。
近年来,该校生物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生物科学人才。
以下是该校生物教育的典型案例:1. 课程设置该校生物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
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选修课程包括生态学、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教学方法该校生物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为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科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2)探究式学习: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生物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评价体系该校生物教育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包括:(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验、课外活动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教学成果该校生物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各类生物竞赛中屡获佳绩,如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
(2)学生升学率较高,考入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数逐年增加。
(3)学生具备较强的生物科学素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以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为例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以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为例引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生物化学检验这门课程中,结合思政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来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一、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的背景介绍胰岛素是调节血糖和脂肪代谢的重要激素,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水平的异常变化与一些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因此胰岛素检测成为了临床医学和生物化学的重要课题。
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我们将胰岛素检测纳入生物化学实训环节,通过设计短视频实训,达到生动展示实验步骤和讲解实验原理的效果。
二、思政教育在胰岛素检测课程中的融入1. 引导学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进行实验前,通过课前导入和教师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切实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胰岛素检测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重视思政教育。
2. 探索胰岛素检测的伦理道德问题。
伦理道德问题是思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胰岛素检测实训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判断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如胰岛素的合理使用、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胰岛素检测是生物化学检验中的一种科技创新。
通过胰岛素检测实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胰岛素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三、案例分析:胰岛素检测短视频实训1. 案例背景介绍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名成员作为胰岛素患者,其他成员作为医生、实验师等角色。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例(一)引言概述:生物化学是一门涉及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学科,它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些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为了提高生物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范例,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文:1. 利用案例分析:- 使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引入课堂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化学概念的实际应用。
- 在案例分析中,强调相关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 通过互动讨论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教学法:- 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与观察。
- 强调实验目的、方法与结果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数据解读的能力。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想法,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实验的可行性与结果预期。
3. 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工具展示生物化学的关键概念和实验结果。
- 结合图片、图表和动画,使抽象的生物化学概念更加形象、直观。
- 创造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后复习和学习。
4. 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分配角色和任务,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分享观点。
- 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总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独立学习。
-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调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
-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挑战。
总结: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教学范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生物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范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课程:激素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主要内容包括:①蛋白质、核酸、糖、脂肪、维生素、激素等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②这些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代谢调控机理。
本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如下:(1)课程思政教学从“教师灌输”变为“学生主动学习”。
精选优秀案例、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发掘思政内涵、自我感悟、自我教育;(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育人时空:线上设置讨论话题、学生思考讨论,课堂师生交流、升华引导;(3)紧密贴合科研和生活,让课程思政教学有用、有趣、有温度。
二、案例展示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使学生能应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生命现象,塑造唯物主义世界观;(2)启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4)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1)讲解“喜怒哀乐”等现象的科学本质,纠正唯心主义观点和封建迷信思想,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讲解信号传递及调控机制,阐明其中蕴含的内因与外因、矛盾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塑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体系;(3)讲解生长激素分泌的2个规律——晚上11~12点是分泌高峰期、运动可以促进分泌,说明按时睡眠和积极运动对身高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合理作息、积极运动的生活习惯;(4)介绍激素的科学发现故事和相关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改革成效(1)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有用,提升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2)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3)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学生坚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改变了错误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健康的生活方式;(5)课程入选省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之《生物化学》导言:育人,需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载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了注重知识传授和强化专业技能外,也注重价值引导。
在进行课程全方位教学设计时,教师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生化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
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通过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以“三农”情怀重塑育人目标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生物化学(下)课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分别重塑了已有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目标方面,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物化学发展趋势和生物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在生活中应用生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研中运用生化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能力,在应用层面为高端精准农业的进步和医药健康及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情感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具有农业大学本色的“三农”情怀,以及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01.在案例中体现“爱农知农为农”精神作为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我们在以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追踪科研新进展并融入到课程相关内容中,特别是生物化学理论及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案例和研究。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物选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光合作用作为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案例设计了一堂以“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为主题的生物教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 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它的原理是什么?(二)实验准备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实验材料:绿叶植物、遮光纸、光束灯、气体分析仪、量筒、滴管等。
3. 实验步骤讲解:讲解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光反应实验- 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暴露在光下,实验组用遮光纸遮盖。
- 测量两组植物的氧气产生量,分析光反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实验二:暗反应实验- 设置两组实验,一组添加CO2,另一组不添加CO2。
- 测量两组植物的氧气产生量,分析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 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四、教学反思1.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化学反应的科学。
研究范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
2.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光谱分析法:利用光谱仪器分析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成分。
色谱法: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进行分离和检测。
质谱法:利用高能电子撞击生物分子,测定其质量和结构。
3. 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疾病机制至关重要。
代谢途径的研究:生物体内部的化学反应途径对于能量供应、物质转化和疾病发生等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定义、研究范围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生物化学实验案例的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生物化学》教案(二)五、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3. 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的组成、多肽链的折叠和三维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酶催化、结构支持、运输和免疫等功能。
2.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凝胶过滤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蛋白质的电荷性质进行分离。
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和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方法,并讨论其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案例教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案例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将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例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等。
教师可以选取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真实案例,或设计虚拟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提出和评估等环节。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案例中详细的描述和相关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其次,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生物化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常常涉及到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此外,案例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思考问题、分享观点,并通过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为了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应与生物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实践密切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案例的难度应适宜,既要挑战学生的思维,又不能过于困难导致学生失去信心。
案例资料:患者,男性45岁,因腹痛,腹胀。发热4天就诊。体检:体温
39℃,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780umol/L,未结合胆红
素5.1umol/L,粪便呈灰白色,尿液颜色深黄,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均阴性,血
常规检查除白细胞升高外,其余均正常。
(一)初步诊断:高胆红素血症(黄疸)
(二)诊断依据:
①. 患者皮肤巩膜明显黄染。
②.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780umol/L(正常血清总胆红素3.4-17.
1 umol/L),未结合胆红素5.1umol/L(正常未结合胆红素1.7-13.
7umol/L).
③. 粪便呈灰白色,尿液颜色深黄。
④. 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均阴性。
⑤. 血常规检查除白细胞升高外,其余均正常。
(三)诊断依据分析:
1、患者皮肤巩膜明显黄染。
胆红素是居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
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
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
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本案例患者血清总胆红
素780umol/L已远远34.2μmol/L。)
2、患者腹痛,腹胀,发热,体检体温为39℃。这是黄疸的基本症状之消化
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发热等。
3,患者血清总胆红素780umol/L。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达510/μmol/L以
上,很可能为完全性胆道阻塞。未结合胆红素5.1umol/L(正常未结合胆红素1.
7-13.7umol/L),在正常范围内。可排除溶血性黄疸(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应明显
增多)和肝细胞性黄疸(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应增多)。为阻塞性黄疸。
4、患者粪便呈灰白色,尿液颜色深黄。原因为:因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
入肠道生成胆素原而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该患者为完全阻塞。结合型肝红素从
尿排出,故尿呈深黄色。
5、患者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均阴性。因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生成
胆素原,故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均减少。
6、血常规检查除白细胞升高外,其余均正常。说明红细胞及肝细胞正常可
排除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破环过多引起)和肝细胞性黄疸(因胆细胞破环引起)。
(四)进一步诊断: 阻塞性黄疸且为完全阻塞型。
总结
:首先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可见高胆红素血症的最明显体征:肤巩
膜明显黄染。初步诊断为黄疸。在临床上,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来源可将黄疸分为
三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该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
未结合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尿胆原素和粪胆素原均减少。且粪便呈灰白色,尿
液颜色深黄。血常规检查除白细胞升高外,其余均正常。以上均符合阻塞性黄疸
的生化指标,可进一步确定为阻塞性黄疸。且根据病情血清总胆红素780umol/L,
粪便呈灰白色,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均阴性可知该患者胆道完全阻塞,病情严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