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华“至圣先师”孔子创办私学时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其中,礼居首,乐居次,并兼顾射、御、书、数,礼即规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性世界形式化的固定形式,是立身、处世、成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乐即音乐,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反应的具象化表达,具有调节生活,愉悦心身,陶冶情操的作用,与礼互为表里,是使人成“仁”的桥梁。在古代中国教育演变中,在其他各艺相继泯灭被逐放出教育科目的过程中,礼、乐始终顽强地占据着儒学传承的核心位置,为六艺中生命力最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因而,孔子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对礼、乐的教育上,时至今日,只要提起孔子,必想到“礼乐”,他的礼乐教育是其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和体现。

一、深窥“六艺”

(一)六艺的来历

夏商之时就有六艺,只是尚未臻于完善,乐居首位,礼排在从属地位。到了周代,六艺的内容终于确定下来,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包含有射御书数完整系统的教育内容。“六艺”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中:“保氏掌练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而曰六乐,三曰吴

射,四曰御,五曰九数。”西周的时候,无论国学还是乡学,无论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因为“学术官守”,致使礼乐教育自与庶人无缘,“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官学的重心在周宫廷,故而“六艺”只是宫廷的专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礼崩乐坏”“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都使得社会教育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做为“成人”的必修课也经孔子取精华去糟粕,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六艺的教材而实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六艺来历的记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记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乃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儒林列传》也说:“孔子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论即去取,次即编排,论次之外就是没有孔子本身的东西。修起是使《礼》《乐》免于澌灭,也与著作不同,(实则是孔子立于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从此奉为儒家教育经典,指导着中国古代的教育,甚至时至今日,儒家教育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当下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

(二)“六艺”的内容

1、礼与乐

礼列于六艺之首,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礼即规范、伦理、道德等,内容及其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各种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周礼·春官》:“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即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类型,是国学所教,乡学有六礼,为冠、婚、丧、祭、飨、相见礼。《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是周代之礼,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常爱人,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感性世界的形式化,成为个体与鬼神、祖宗、衣食、自然的关系纽带,成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为个体建筑精神生活空间的一种方法,成为成人、处世、立身的一种法则。

乐,六艺之二,指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活动,旨在陶冶人们内心情操,帮助人们修身立性,从而“心平德和”实现社会和谐。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

佾》)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过分伤感,此“中庸之道”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中庸之道渗透于音乐之中,音乐表现也要局于中庸之意,不难看出,中庸是礼的一种表现、而乐是配以礼实行的。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亲和,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也即礼是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重于陶冶内心情感,使本就强制性的礼成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求。所以孔子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不仅如此,乐还被视为培养成为君子人格的途径。“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总之,礼乐成为六艺的奠基之石,它们相辅相成,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要工具。

2、射与御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二者即是军事能,又是体育训练,自夏代就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就有“五射”,《周礼·地官·保氏》:“五射:白氏、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御也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至周代后期,射、御二科从实用技巧训练演化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礼仪活动,成为礼仪的内容,正合了孔子礼乐教育的思想之意:“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论语·八佾》)

3、书与数

书、数二科,在六艺中是指书写文字、认知文字和算术,大概相当于当下的语文常识和自然科学。书也称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曰:“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专注,六曰假借”,六书是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如《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犬子字,如画狗也”。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的,他认为牛、羊这些字是象形字,黍是由禾入水构成的会意字。书有“六书”,数也有“九数”,包含有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数的内容之多也决定其用途之广,配用兵的人数,棺材的厚度,守丧的年数,礼让的次数等都是有明确规定,实则也是配以“礼”在实施,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礼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只有天子才能用有八行的乐舞,怎能随便在院落中表演?太不合礼数了!书、数是两门基础学科从小就开始学习,《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三)“六艺”应归属于礼乐思想

六艺虽各不相同,实则隶属于礼乐。礼、乐本为六艺中两个不同科目,但他们一旦和起来成为一个词,意义就大不相同。礼乐在周朝已经是一种制度了,它是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以“乐”和同共融,从而来维系等级观念的一种规范,借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礼记·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射御被列为礼的一部分,书数也运用礼分列出各项条目。

(四)六艺在儒家教育中的重要性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足见六艺地位的重要。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据着仁,而活动于六艺中,将艺至于同道、德、仁一样的地位。朱熹也说:“至理之所寓,而日用之不可缺”亦即六艺有双重性,即是道,也是技。可见,

无论从哲理的层面论证,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阐释,六艺都是一个自然人成为适合当时社会的理想人的重要基础。

二、浅探孔子音乐教育哲学

(一) 孔子其人和他的哲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言行语录被其弟子记录下来作为《论语》,最为重要的是,他开创的儒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时至今日,儒学中合理的成分也得到了积极的运用。

儒学,亦称为儒家学说,孔子是其创始人,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继承、创新、发展不断壮大,而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主脉。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为唯一。故而,孔门之学,亦称仁学。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恕。二曰克己复礼为仁。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二)“六艺”与仁学

六艺是手段,仁学为目的。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六艺各个方面的训练才能造就个体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仁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个体与社会、理智与情感谐和的基本精神诉求。《中庸》以“诚”来概括:“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是对人施以“六艺”教育,所谓,“立于诗,成于乐”是也。

1、“爱人”与有教无类

孔子使教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利一直以来都只属于皇家、贵族子弟,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但孔子曰:“仁者爱人”,他改变了这个局面,广收门徒,四处游学,平民子弟前来求教概不拒绝,他甚至认为不道德的人也有正直善良的本性,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这种是人都有接受教育权利的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平民不能受教育的状况,从而使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光芒四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有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达七十有二,而我们熟知的颜回、冉有、子路等终成大器的贤达皆出身寒门,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对于音乐方面的教育,孔子更是立己又达人,在教育内容上选《雅》《颂》,还要像《韶》一样的“尽善尽美”,像《关雎》一样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礼乐教育是仁学核心

礼乐制度兴起于西周,就是通过反对“淫乐”,采取“节乐”的措施,形成一种以乐附庸于礼的固定模式从而从思想、行为上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达到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目的。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亦有不同,如祭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祀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周礼·春官》)诸侯宴飨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乐队歌舞队的编制上更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这些规定无不是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进行礼乐教育就在所难免。

孔子是礼乐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认为人就应该服从礼教,统治者“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被统治者“不学礼,无以立”。要有完美人格,要成仁,就必须“凡三世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与乐互为表里,成为判断是否成仁的标准,而一旦被称为“仁”,就反过来看其人是如何对待礼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礼乐对“仁”的重要性,礼乐是成仁的基础和过程。即使任“仁”为贤也应选先学礼乐之人,子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吴从先进。”(《论语·先进》)意思是先修习好礼乐的是平民百姓地位低下之人,后修习好礼乐的是皇亲国戚贵族子弟,如果选用人才,应选先修习好礼乐的人。

孔子以“六艺”授予弟子,而“六艺”以礼、乐为首,礼乐教育也即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孔子教育哲学中重要思想之一在维护社会和谐、完善人格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六艺”不只是六个科目和六种技艺,而是“为政以德”、“成仁”、为“君子”的阶梯和桥梁。“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子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己”。因而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音乐教育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于礼”“文之于礼乐”达到“智”(即,贤能)目的,使社会“合而为群”、“政是以合”,因而孔子的“复礼”不是愚昧地维护阶级利益,而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的道德风尚臻于完善的“仁”的最高境界。

一、孔子乐教思想的形成

在我国, 乐教的传统由来已久, 早在五帝之世,即已制乐施教。到了周代, 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 乐教更为完备, 其中“乐德”尤受重视。所谓“乐德”就是“中、和、袛、庸、孝、友”, 就是通过乐舞的一些审美属性来体现宗法等级道德观念, 从小培养贵族子弟相敬、相和、相友的道德品德, 以期造就“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的和谐秩序。孔子的“乐教”思想既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源于传统体现在他对音乐的传承。

首先体现在他对周公的推崇与继承, 即周公确立了礼乐治邦的指导思想, 制定了专门制作礼乐的机关, 并将之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孔子精通文献并对周公推崇至极, 自然也就接受了周公的以乐教来统治的思想, 将乐教放在重要位置。

其次是受到音乐家的影响, 尤其是受到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的影响。《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出使北方各国, 欣赏了《周南》、《召南》、《郑风》、《小雅》、《大韶》等舞乐, 并作出了评论。从季札对舞乐的评论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历史上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评论舞乐的第一人。若把他的这些评论和孔子的“《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和“《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的评论加以对照, 不难看出, 孔子的音乐评论是继承并发展了季札音乐评论的原则与方法, 并形成了他自己的音乐理论的。

最后, 孔子乐教思想的形成和他生活的时代也有很大关联, 所谓“孔子之时, 宗国的衰落已达于极点, 贵族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自平王东迁以来,周之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王权衰落, 诸侯跋扈, 以强凌弱, 以众暴寡, 贵族等级系统愈益

混乱, 如司马迁所说:`《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 皆失其本也。' ”[ 1] (P28)因此, 在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形成的春秋时期, 原为奴隶制服务的音乐已经不适合变化了的新时代, 新乐呼之欲出。孔子深刻把握时代命脉, 与时俱进, 他一方面继承古代“以乐德教国子”的乐教传统;另一方面在“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中, 积极履践, 开创出了“礼乐”的新精神。

二、孔子乐教思想总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领。在《论语·季氏》里, 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关于诗的功能和作用, 他更是有

着具体的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 (P185)这里, “兴”是启发、鼓舞、感染的意思, 诗歌是可以感发情志的;“观”即所谓“观风俗之盛衰”, 通过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认识社会;“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 大家在一起讨论诗歌, 互相感染, 互相提高;“怨”即所谓“怨刺上政”, 用诗歌表达对不良政治的不满。总之, 诗能激发人的情感, 引导人在体察风物人情、相互切磋的活动中完善情感, 让人委婉地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还可以帮助人了解大自然, 从大自然中获得启迪。

“立于礼”, 礼是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将人按等级排了一个次序(这就是所谓的人伦), 然后规定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礼”是理性的, 是社会对个人的要求, 合理的不一定合情,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情感的自由宣泄。正如有的学者所讲:“礼教的特点是敬, 是上下分别尊卑有等,互不逾越, 所以会产生离析疏远的倾向;而乐教的特点是亲和包容, 他要消除对立、分别, 要使离析疏远的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 3] (P210)从《论语》和有关古籍的记载来看, 孔子认为礼教只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能从根本上净化人们的性灵,

诗教也仅仅是陶塑了一个朴素的情感本体。而乐教则能陶冶人们的思想性情, 使人回归本真, 使感情自由抒发, 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塑造一个理性的情

感本体, 这种和谐统一标志着人格的最终形成,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于乐”。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诗教激励人的志向, 启发人的情感。但诗教所兴起的情感必须加以理性的约束。礼教培养人遵守行为规范的理性精神。然而克制情感必然产生消极情绪, 更严重的后果是, 表面上以礼作文饰, 暗地里追求欲望的满足。乐教可以救礼教之蔽: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到情感本质上去, 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塑造一个理性的情感本体。”[ 4] (P2)

孔子认为乐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 良好的乐教可以启发人向善的心理。在音乐中追求完美的人格, 既是孔子学乐的目的, 也是孔子乐教思想的出发点。但并非所有的音乐都是孔子所提倡的, 在孔子看来, “中和”之美与“礼”“仁”之善融为一体的音乐才是最完美的音乐, 也是实施乐教最理想的音乐,“成于乐”必以此为条件。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很明确, 他曾提出过音乐美善的基本原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我们知道, 古代诗乐不分, 因此诗的原则也就是对音乐内容的要求。在孔子看来, “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作用, 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 舜乐。《武》, 武王乐。美者, 声容之盛。善者, 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 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5] (P16)

而且, 孔子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的完成, 他把乐教对人的品格培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论语·宪问》中子路问何为“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 2] (P149)“成人”必须经过礼乐的培养, 而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兴办私学, 以礼乐为其教育内容的主体部分,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把“志于道, 据于德, 依与仁, 游于艺”作为育人的原则;把“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作为教学的总纲领。进一步说,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也就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有教无类”上, 在教育对象上一视同仁, 无贵族和平民之分, 无华夏与华夷之别, 一反原来“礼不下庶人”的规定, 突破乐教中的等级制度, 堪称乐教史上的重要之举。“七十二贤”中绝大多数是属于“贫而贱”阶

层的成员, 孔子将他们培养为天下名士, 大大地扩大了社会受教育面, 可谓其乐教中最富道德的实践。

另外, 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以及美育作用, 他认为音乐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对音乐形态美的把握中同时加深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据《论语·泰伯》记, “子曰:`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 2] (P83)孔子对学生讲解音乐, 通过介绍自己对音乐形式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审美情感体验给他们以启发。《论语·八佾》记“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如也;从之, 纯如也, 皎如也, 绎如也, 以成。' ”[ 2] (P32)也就是说, 音乐的演奏方法与道理是可以晓知的, 开始演奏, 翕翕地热烈, 继续下去, 纯纯得和谐, 皎皎得清晰, 绎绎地不断, 这样一支乐曲即可终于完成———同样谈的是对音乐形态美的感性体验。此外, 孔子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是说《关雎》这首诗和所配的乐曲表达快乐和哀愁的情绪都不过分。孔子又说:`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 。《阳货》里还有:`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雅乐是平正中和的音乐, 郑声则指与中和背道而驰的俗乐”。[ 5] (P16)

可见孔子认为, 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应是中正平和的, 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因此, 他所说的音乐审美中的“和”的情感态度是有一定的衡量尺度和标准的。这种主张从另一方面讲,对于当时统治阶级, 不顾人民疾苦而纵乐, 无疑是一大进步。同时, 孔子对俗乐深恶痛疾, 把废弃郑声与远离佞人相提并论, 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 这体现出他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视, 这对后世的研究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在孔子的乐教实践中, 他将“行”作为学习的延续, 重视知行的一致。他主张以“乐”“造士” , 通过乐教培养了人才, 治理国家以维护其统治。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诗乐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了立人行事, 能够学有所用。同时, 他主张选用人才以有无受过礼乐教育为准则。在《论语·先进》中有“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 2] (P109)在孔子那里, 乐教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同时, 这种观念也促成了当时文化教育的普及, 带来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另外,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的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紧密相联的。在他的乐教思想中, 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不应只停留在世俗的小我完善, 而要升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超越性的至高境界, 所谓“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将个人修养达至超越的境界是孔子乐教的最高理想,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正是对其最生动的表述。

在孔子看来, 音乐不仅可以消除各种矛盾, 而且还可以使各种异质的东西和谐统一。他意识到了音乐的这种“和谐”的功用, 希望利用它对人们进行思想性格的陶冶和培养, 进而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 实现“大同”社会。《礼记·乐记》云:“乐者, 通伦理者也———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 荀子也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速, 故先王谨为之文。”还有“乐者, 圣人之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这些对孔子乐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音乐在政治教化、和善民心和改变社会恶败风俗方面的重大作用,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后代对孔子乐教思想的极大肯定,“社会秩序的和谐依存于人伦的和谐,人伦的和谐依存于人际关系的严格规定和稳固运用。孔子思想的`中和' 与人伦思想`和谐' 互为表里”。[ 6] (P20) 孔子的乐教思想并非只是围绕“音乐”展开, 而是涉及到礼、诗、易等多个科目, 贯穿历史、政治、文化多个方面, 让我们见识到他的博学与深思。秦汉之后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 如董仲舒、范缜、杨雄等受孔子等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 不断继承和发展了音乐教育理论, 并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开展与普及。汉代的“乐府”诗及其音乐舞蹈的繁荣, 唐代的

音乐舞蹈的昌盛等无不受到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孔子的乐教思想在当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 审时地借鉴、批判的继承, 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和德育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为和谐社会

的构建贡献力量。他的思想不仅对于个人人格修养有着积极意义, 倡导我们树立精神信仰, 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 倡导我们走出小我, 完善、超越自我, 将自己置于天地之中;对后世的艺术教育也起着显著的积极的作用, 虽然孔子的思想也有他局限性的一面。比如:他褒《韶》乐, 贬“郑声” ,重古乐轻新乐, 这是他思想里阶级性的表现。尽管这样, 也丝毫影响不了他大师的地位, 更不能减弱他对音乐事业所做的贡献。他对音乐的重视、把音乐在教育里的完美运用, 以及对中国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的世界, 人类在物质世界领域已经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 在功利欲求与技术竞争

的推动下, 物质极大丰富。但在物质的遮蔽下, 人们却忽略的精神的诉求, 失去信仰和理想, 造成严重的精神危机。当代的音乐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气息, 在媒体飞速发展进步的带动下, 通俗音乐不断得以复制、流行,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当代通俗音乐是不符合孔子所主张的“尽善”“尽美”的标准的。同时, 音乐学习爱好者强调自身的音乐体验和情感宣泄, 往往会背离“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原则。也就是说, “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 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 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 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7] (P18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 今天我们发展先进的文化,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与国之间, 团体与团体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键是智力的竞争, 但无论对国家而言, 还是对一个人而言, 人文文化关系着人的人性与

灵性。一个物质财富丰富但忽视人文文化的社会, 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个缺少人文文化修养的人也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我们应该追随孔子, 重新确立“成于乐”的教育宗旨, 通过现代乐教来陶冶人们性情, 使人们的精神保持和谐愉悦的状态。使当代音乐教育突出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 培养学生, 倡导全社会树立精神信仰, 提倡健康的音乐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相互关爱、协作的群体精神, 共建和谐社会。

一、孔子的乐教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是德性教育,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删述六经,以六艺、六经教育学生。“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六经教育,《庄子·天下》说:

《诗》(《诗经》)以道志,《书》(《尚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易经》)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

孔子的六经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诗》导心志,诗教可以涵养温柔、敦厚的品性;《书》道政事,书教可以使人通晓古今;《乐》以发和,乐教可以熏陶人的广博、平易、善良的品德;《易》通天地,易教可以使人通达天地的洁静、精微之道;《礼》以节人,礼教可以养成恭敬、庄重的修养;《春秋》教可以使人善于辞令,掌握文辞比事。[2]1063六经教育主

要不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涵养君子人格的“道”、“德”教育。

六经和六艺教育都包含有乐教,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乐教思想有

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从尧舜一直到周代的礼乐教化传统。《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夔典乐以教胄子,以歌诗蹈之舞之而涵养国子直、温、宽、栗的德性;《礼记》记载周公制礼定乐,实施礼乐教化以敬德保民。《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记载,周朝乐教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司乐教国子中、和、孝等乐德,兴、讽、诵等乐语,云门、大夏、大武等乐舞。孔子追三代之礼,继承周朝的礼乐教化思想,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本人会唱歌、弹琴、鼓瑟、击罄等等,有很深厚的音乐修养。如《论语·阳货》说“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击磬于卫”,《礼记·檀弓上》说“孔子旣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有孔子学习古琴的经历,相传孔子还作了一些琴曲(蔡邕《琴操》记载《猗兰操》、《将归操》、《龟山操》为孔子所作),现今最为常见的古琴形制仲尼式也传为孔子所创。孔子还具有深厚的音乐鉴赏水平,在齐国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自己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在与鲁国乐师论乐时说“其乐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

(二)孔子论“乐”

从《左传》、《论语》等史料来看,孔子论说的“乐”与周朝的“乐”一脉相承,属于综合意义的“乐”,包括乐器(如琴、瑟、笙)、歌唱、舞蹈(如《韶》、礼乐(宗庙祭祀之礼乐)、诗乐(《诗》三百皆弦歌之)、乐德(乐与仁、善、美)等。孔子对“乐”的性质作过论说,认为“郑声”乱“雅乐”,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

人。郑声淫,侫人殆。”(《论语·卫灵公》)郑、卫之音为害德之音,属于“俗乐”;进德之乐为“雅乐”,如《韶》、《舞》之乐,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韶》乐展现的是舜以文德受尧禅位而治天下的故事,其乐极其尽美,其德极尽其善;《武》乐展现的是武王伐纣而救百姓的故事,其乐尽美但因武王靠武力征伐而非揖让得天下,所以其德未尽善。可以看到,孔子在乐的主题(善)和形式(美)上更看重乐的主题(善)。

在乐的功用上,孔子主张乐要跟人的仁心结合在一起,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为礼乐之本,乐的功用是要涵养人的品德,让人的仁心发用。所以孔子的乐教不是“为音乐而音乐”,而是提升人的修养。其次,乐可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人伦道德教育,孔子十分注重“正乐”,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正乐的目的是树立“雅”、“颂”之乐来涵养百姓的品德,达到移风易俗和德育教化的效果。再次,乐最为深广的功用是达到天、地、人和,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朱子解释说“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3]178,乐是由“和”所发,这个和既是指人心所发之和,更是指天、地、人之和,即孔子和儒家所追求的天人一体的境界。

(三)孔子的“乐教”

就具体的乐教来看,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朱子解释说:

子曰:“兴于诗。”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立于礼”,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成于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 而自和顺于道德者, 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 (4)

诗、礼、乐三种教育有分有和,相互联系。从“分”的角度来看,“兴于诗”指通过吟咏《诗经》而兴起人的好善、恶恶之心;“立于礼”指学习礼仪掌握节文度数,体会恭敬辞逊之本,使人不为外物所夺而能自立;“成于乐”指通过声律、歌舞涵养性情,涤荡淫邪,达到和顺于道的德育效果。本文从“合”的角度来讨论孔子的诗礼乐教,从周朝的礼乐教化传统与孔子的论说来看,主要包括琴乐教育、诗乐教育、礼乐教育。

二、乐教与德育

(一)琴乐教育与德育

首先来看琴乐教育。《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 曰: “师盖云文王操也。”[5]

孔子学琴由“习其曲”、“得其数”一直到“得其志”、“得其为人”,他并没有停留在技艺层面,而是一直深入到琴曲《文王操》的意境,甚至体会到文王崇高的志向与高尚的为人,这表明孔子的古琴技艺与乐德修养十分深厚。《论语》、《史记》等文献记载了孔子受困而“弦歌”不绝,孔子《诗》三百皆弦歌之,孔子学生子游在武城通过弦歌教化百姓等事迹表明孔子在平时使用古琴进行教育。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乐,有独奏、合奏和弦歌等表现形式,古代士人是“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它是士人修身的道器。《说文解字》释“琴”为“禁”,段玉裁注曰:“禁者,吉凶之忌也。引申为禁止。《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6]从字义来看,琴有禁止之义。之所以琴乐能够作为修身的道器,是因为琴能止淫邪、正人心,从心入手禁断人的邪念,使人心归于正道。《孔子家语·辨乐解》记载孔子曾批评子路弹琴: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 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今由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它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7]

孔子认为先王所作之乐是“中声”之乐,中正平和而能涵养正气,而子路却去学有杀伐之气的“北方之音”。这里的关键在于,中正平和之音可以控制人的欲念、情绪,使人身心平和;而学习高亢杀伐的“北方之音”就会使人被邪念所转而心不得正。

《论语·子罕》、《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厄于匡,《庄子·秋水》和《庄子·让王》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仍弹琴自乐、弦歌不绝并借机教化学生的故事: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 穷于商周, 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 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 “吾不知天之高也, 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8]

罗筠筠教授在《孔子与琴道》一文对孔子厄于匡、穷于陈蔡做过研究,认为虽然《论语》、《史记》关于孔子“厄匡”的记载没有提到“引琴而歌”之事,但“孔子身处逆境而泰然,以琴歌来释放心情、教育学生的事情一定是真实的。”[9]孔子平时经常弹琴唱弦歌,并在身处困厄的时候能够坦然面对危险,并借机通过抚琴、弦歌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通”与“穷”不在境遇而在于道、德,君子要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这是何等高明的德育教化之法!

在孔子的学生中也有人继承了孔子的琴乐教育来教化百姓,典型的例子是子游,子游在武城以礼乐教化百姓,武城的百姓都会唱弦歌。(《论语·阳货》)虽然武城是个小城,但用礼乐为治的道理始终是如一的。子游通过琴乐、弦歌教化武城百姓养成敦厚、善良的品德,能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见琴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德育教化效果。

(二)诗乐教育与德育

孔子十分注重诗教,《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整理《诗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10]

从《庄子·秋水》、《庄子·让王》关于孔子“弦歌不绝”和《史记》关于孔子《诗》三百皆弦歌之的记载来看,孔子是配合乐来开展诗教的。传统的诗和乐也是联系在一起的,郑玄注《诗·郑风·子衿》时说“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11]诗乐具有一致性:第一,诗、乐皆由心而发,音生于心,是动于内者;诗言志,也是情动于中。第二,在形式上,诗配乐而唱诵,《诗》三百孔子皆能“弦歌之”。所以,孔子的诗教可以说是一种诗乐教育,或者说是弦歌、乐歌教育,《诗》可歌咏,辅以琴瑟即是乐教。另外,在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时也需要用相应的诗、乐来表现礼的内涵。余群《孔子诗乐思想研究》从乐悬的角度来阐述诗、乐、礼的关系。[12] 乐悬是钟、磬、鼓悬挂在簨簴上组成诗乐演奏的乐器,它有等级之分,诗乐通过乐悬而为礼的仪式演奏。在乡饮酒礼、燕礼、射礼和大射礼等礼仪活动中,诗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在诗乐演奏过程中得到了更好地表现。

诗乐教可以涵养温柔敦厚和广博易良的品德,其根据何在? 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之名。(《论语·阳货》)[13]

《诗》可以“兴”指《诗》能感发志意,可以“观”指可以考见得失,可以“群”指和而不流,可以“怨”指怨而不怒,《诗》已备具事父、事君等人伦之道。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有没有学过《周南》、《召南》,“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论语·季氏》也记载孔子问伯鱼有没有学诗,并教导伯鱼不学《诗》无以言。《周南》、《召南》两首诗讲的都是修身、齐家之事,如果没有学诗,就如同近之于地而一步不可行。可以看到,孔子主张学《诗》是因为《诗》跟人伦和修身有关。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淫”是“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伤”是“哀之过而害于和者”,《关雎》所忧虽深但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可以让人识性情之正。

另外孔子论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朱子阐释这句话时认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14]53-54所以,诗乐教之所以能涵养人的品德,是因为《诗》可以感发人的善心,惩创人的逸志,使人的情性归之于正。通过诗乐教可以引导人为善去恶、止僻防邪,让人法所应法、戒所应戒。

(三)礼乐教育与德育

周朝的礼乐教化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而又有所损益,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礼”和“乐”有分有合。“分”指礼有冠、婚、丧、祭等具体礼仪,它是天地之序,用“导志”,规范和归化人的心志与言行;乐包括音乐、舞蹈、乐诗等,它是天地之和,用以“和声”,疏导和调整人的情感与意志。“合”指各种礼仪是伴随着音乐、舞蹈、乐诗进行的,比如在宗庙祭祀礼仪中会使用钟磬来配乐。“乐”能够体现“礼”的内容,一是因为乐的形式与规模要符合相应的礼的要求,二是因为“乐”也是祭祀、庆典、宴饮等礼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传统的礼教是一种“礼乐教”,是合雅乐引导与行为规范于一体的身心熏陶教育。《礼记·文王世子》说到:

凡三王教世子, 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烽,恭敬而温文。[15]

通过乐以修内、礼以修外的礼乐教育,使人内在上内心平和,外在上行为稳重,涵养成为恭敬、温和、文雅的人格,达到内外兼修的德育教化效果。从《论语》孔子关于礼乐论说来看,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周朝的礼乐思想是相一致的。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朱子认为“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16]礼之本是敬,乐之本是和,孔子认为学礼乐要达到礼乐之本,即人的敬与和。

在《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何为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如果兼有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四者之长,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就可以使人德成于内、文显于外,成就材全德备、中正和乐之君子品格。

孔子还认为,如果礼乐不兴,将会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论语? 子路》记载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请孔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做什么,孔子回答是“正名”,子路认为正名是未来迂远之事,而不是今日当务之急。孔子就教育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处理政事以正名为始,是刑、教一体,“刑罚中”的前提是礼乐兴,礼乐兴则社会安定。

综上所述,孔子的琴乐教、诗乐教、礼乐教都有一以贯之的德育思想,即正心、导志,从心上做德育教化的功夫。琴乐教育可以止淫邪、正人心,德育的根本就是要从心入手,禁断邪念,使人心归于正道;诗乐教育可以感发人的善心,惩创人的逸志,通过为善去恶、止僻防邪而达到德育教化;礼乐教育是乐以修内、礼以修外,涵养恭敬、温和、文雅的人格,达到内外兼修的德育教化效果。

三、孔子乐教德育思想在当代教育的实践路径

从孔子整体的乐教德育思想来看,当代德育教育在目标、切入点、载体与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

其一,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健全的人。

其二,在切入点上要从学生的心志教育上入手。

其三,借鉴孔子的琴乐、诗乐、礼乐教育载体,结合现代教育实际适当扩展德育教育载体。

由于师资、乐器等条件限制,琴乐教育难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普及,可以将琴乐教育扩展为国乐教育,既可以丰富乐教的乐器形式,又可以扩大乐教的受众范围。第二,由于孔子弦歌式的诗乐教育没有流传下来,比如如何用琴瑟应和《诗经》唱弦歌、弦歌的具体乐谱都无从得知,那么可以将诗乐教扩展为诗文乐教育,用带有声调的吟诵来学习诗词文赋。第三,由于时代的变迁与资料的不足,传统的礼乐无法完全在当代教育复原并使用,那么可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掘和开发适合现代教育的礼乐教育内容。其四,在方式上避免把德

育教育当知识教育来灌输,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采取教师在实践中讲解义理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礼的道理和涵养德性。同时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目前,一些中小学、高校以及部分教师已经在探索适合当代教育的乐教德育的模式与方法。以广州地区为例,广州明德广地实验学校作为中华吟诵落实学校、经典诵读推广学校,在全校推广吟诵教育,把传统吟诵与经典教育相结合来开展德育教育。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的吟诵教学工作,独创了吟诵经典课程与语文教材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不仅通过吟诵来开展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还借助经典吟诵来进行德育工作。她在《吟诵与小学教育》介绍了她通过吟诵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经验,从教育方法与教学案例来看,德育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17]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了国学院,在全校开展国学教育,其中国乐教育、吟诵教育与礼乐教育等乐教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8]

作为一所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十分注重培育校本文化根基,于2006年确立了“文化塑校”办学理念,形成了“思诚贵和”的校风和“乐学善用”的学风。创建了国内高职院校首个国学院,以国学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造就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品德与和谐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教育模式上构建了“一课三平台”的国学教育模式:通过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一课”(必修+选修+讲坛)为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树立健康人生观打下牢固基础;通过实践为主、理论导引的“三平台”(修身实践+活动育人+回报感恩)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国学知识、体悟前贤智慧,由“明理”转向“笃行”,实现理论教学、性情修养、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

在乐教模式上,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采取“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的立体模式,通过“教-学-养-用”一体涵养学生品德:首先,在《国学精粹》必修课的实践环节设置国乐、传统礼仪等国学体验内容,让学生初步接触和感受传统乐教;其次,配合必修课开设古琴、古筝、吟诵等选修课,让学生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国乐、吟诵;再次,在选修课的基础上成立国乐社、国学经典讲习团等国学社团,以国学社团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将乐教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与活动当中。

在国乐教育方面,开展了古琴、古筝、笛箫、二胡等国乐教育,特别在古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形成了成熟的教育体系。第一,将古琴教育课程化,于2008年开始将古琴教育引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先后聘请广东古琴研究会古琴专家开设《古琴理论与实践》系列选修课,编写并出版校本教材《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第二,在古琴课程基础上成立国乐社古琴队,通过社团开展日常教学、练习、雅集与演出等活动,把古琴艺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校园活动中。第三,邀请全国古琴名家在校内外举办大型古琴音乐会,提升全校师生的古琴审美水平。第四,开展古琴的文献整理与文化研究工作,以研促教,出版了《悟雪山房琴谱》、《岭南琴学论集》、《宝树堂琴谱》岭南古琴丛书。第五,建设古琴教育网络资源,于2014 年制作了《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并开展古琴信息化教学与岭南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第六,搭建高水平教育平台,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谢导秀先生担任客座教授,于2017年9月设立“谢导秀(岭南古琴)大师工作坊”,以岭南古琴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古琴教育。在其他乐器方面,聘请了汉乐大师、客家筝传承人饶宁新先生为客座教授并开设“饶宁新(客家筝)大师工作坊”,聘请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青年古筝演奏家饶蜀行担任兼职教师开设古筝系列选修课;聘请广东笛子学会副会长郭大强与星海音乐学院笛箫专业学士、广东竹笛协会理事李文生开设“箫笛演奏艺术实践”课程;聘请广州市民族乐团二胡演员李寒晖开设“二胡基本演奏实践课”。

在吟诵教育方面,聘请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与副理事吕君忾先生担任客座教授,开设吟诵、诗词类选修课,举办吟诵专题讲座,用吟诵的方法教授诗、词、文、赋,并设立“吕君忾(粤语吟诵)大师工作坊”进一步推动吟诵教育。同时成立国学经典讲团,设置普通话、粤语、家乡话吟诵等兴趣小组,以社团为载体开展吟诵、经典义教、读书会、晨读晚读等活动。

在礼乐教育方面,一方面,举行全校性的传统礼仪活动(如纪念孔子诞辰活动),通过大型礼乐活动营造德育育人环境,涵养学生德性。另一方面,将传统礼仪融入国学必修课的课堂教学,并在试点专业开设中华传统礼仪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任务式和体验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在理论上学习传统礼仪、“五伦之礼”的内涵与主旨,认识礼的重要性及其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体现;在实践上分小组进行国艺体验,并在教师指引下按照主题分小组学习和展示传统礼仪,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具体礼仪的内涵与主旨。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乐教德育模式效果显著,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其乐教德育模式为当代德育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极成熟的古代教育思想体系。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一代“圣人”,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礼乐制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化制度,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礼乐制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为途径灌输等级观念,两者相辅相成,给人们深深植入了君权至上的等级秩序思想,对此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维持政治、社会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标准,其目的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最初形成于夏朝,经夏、商、周三代之礼,到周公时期加以完善成为体系。

一、“礼”重视精神修养,规范人的行为举止

孔子将“礼”和“乐”的精神归结为“仁”,“仁”即仁爱之情、同情之心和友爱之德,这是孔子一生所推崇的礼乐标准,是通过人的道德内省达到社会的和谐理想,是把以“仁”为核心的礼乐精神引向人的内心世界。古人认为:“礼主敬、乐主和”。“礼”泛指人的行为规范,主张尊重他人,注意言行举止,不为所欲为;“乐”泛指人的精神修养,主张活跃气氛,使得身心愉悦,而又不失礼节。“乐”不仅指音乐,更是一个人在严肃的氛围中,能够有效调节身心,从而感到轻松、愉快。音乐可以使生活更轻松、气氛更自由、相处更和谐,但不是唯一途径。

假使教学过程中只重礼不重乐,难免过于严肃、拘谨,对学生学习而言,毫无乐趣,枯燥乏味;反之若只重乐不重礼,则过于轻松自由,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礼、乐”必须合一,才能使教育效果最佳化。“礼”规定遵循的原则,“乐”配合应有的作为,两者必须同时教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从而有所作为。

在可以使自己得到锻炼,但又不至于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这就是“乐”,但是由于自己的行为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能及时终止或是可以使自己的行动在公平合理的范围内,这就是“礼”;能够在紧张焦躁的情绪下使人放松的,这就是“乐”,能够在浮躁嘈杂的争论中使人言行归于和谐的,这就是“礼”。所以说“礼乐”一方面功能相反,一方面又可以互补,“礼乐”相辅相成,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当今教育,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都走入了不是太过严厉教育就是太过放纵的溺爱的两个极端,所以往往顾此

失彼,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礼乐不能相辅相成的结果。“礼”“乐”必须合一,要礼中有乐,乐中有礼,才能避免堕入极端,使学生的身心走在最健康、最灵活的中庸之道上。

二、“乐”注重审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

“乐”的雏形早在部落时期就已经产生,当时的人们创造了音律,并且学会了制造骨笛等简单乐器。到了商朝,音乐在贵族之间逐渐盛行。周公时期,随着等级制度的确立,“乐”则升级为了一种待遇——不同阶级享受不同待遇。礼乐制也在这个时候正式定型。而孔子的乐教思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制度形成的,乐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管理方式,是一种柔性的法律教育方式,通过不同的音乐教育,使不同阶级熟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习惯用阶级观念去思考问题,从而实现儒家君臣父子的次序等级理想。

孔子的乐教思想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并注重学生的美育教育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注重在音乐教学中加入情感体验。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如《论语·泰伯》中记载:“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乱,洋洋乎,盈耳哉!”这句话的含义是:“从太师挚的演奏开始,直到《关雎》结束,丰富而优美的音乐一直萦绕在我耳边”。这讲述了孔子倾听音乐的过程,说明孔子不仅学识高,而且还注重陶冶情操。第二,孔子注重在音乐审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先秦时期,在音乐美感体验方面,没有听觉与视觉的区分,孔子则对这些美感体验进行区分,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深远。在孔子乐教中,音乐的评定有明确标准,它要求音乐向学生提供正确的情感体验,同时摒弃糟糠音乐。“乐教”对音乐美育作用具有深远影响,孔子认为,“乐教”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孔子乐教思想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对当今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育过程中,教师自身应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来教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孔子是儒学大家,儒学就是关于人的学说,其教育本质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就是道德修养,所以,在现代教育中融入儒家学说能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学习孔子的“乐教思想”时,应积极吸收其优良文化传统,通过音乐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人的核心价值观

“礼”是从践行的角度强调人们要切实遵守道德和礼制的规范。正如《论语》中所要求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乐教思想的根本在于以乐育人,通过音乐学习,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与道德修养。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它能以动态的形式展现人们内心的情感,揭露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欣赏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聆听音乐,更是想要通过音乐形式感染听众,让听众的内心情感与音乐创作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感知美的旋律与意境,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通过提高音乐鉴赏的水平,在音乐中提高对美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学会从音乐的歌词与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真、善、美,以便在音乐鉴赏中提高自身修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与学习节奏越来越快,学生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内心容易失去平衡,易导致学生走向极端。“乐教”在提高学生自身音乐及人文素养、丰富情感与内心世界、以乐修身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四、践行“仁”“义”“礼”“信”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强调礼乐不只是玉帛钟鼓等形式,离开仁,钟鼓玉帛等就失去了意义。“礼主敬,乐主和”,如果可以达到道德与艺术的统一,教育才不会产生偏差。这不仅继承了古代“以乐德教国子”的传统,而且在“礼

崩乐坏”的残酷现实面前,将其付诸实践,创造了“礼乐”新精神。孔子乐教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培育,他曾经亲自学习乐理,并在学习过程中研究“成于乐”的人格主体。

传统的德育理论倾向于用规范性的道德标准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当学生的言行不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时,教师依然会用原有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其行为,而不采取措施来进行约束,这样德育教育理念就会和学生的思想产生偏差,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如今,一些教师喜欢运用书本上的行为及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并按照德育考核标准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以最后总成绩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估。这不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的质量与品质,而且很难从中正确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

孔子乐教思想的教学宗旨就是让学生通过音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自身素质。因此,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孔子的乐教思想贯穿其中,以“礼”和“乐”为中心,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约之以礼”,是力行践礼,重在行为举止的端正,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换言之,孔子的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时,乐教思想更加具有诸多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乐教思想对后世育人的意义十分重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笔财富,将乐教思想积极贯穿于教育活动中,以便为培育更多有素养的人才服务。如今,音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正逐渐流失,甚至很多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只剩下刺激感官的躯壳,不仅歌词内容空洞、乏味,而且思想内容的低俗。音乐思想已经遗忘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逐渐醉心于音乐旋律的创作;音乐中的“真、善、美”逐渐被“功名利禄”所取代;听众的审美自由已经陷入“异世界”不得自由。传承与发展孔子乐教思想,对重塑音乐的人文精神、找回音乐的育人价值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孟子、大学、中庸、尚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的主要注本: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创义疏体,把注释玄学化)、邢芮《论语注疏》(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论语的含义: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编者:1、有孔子的学生。如子罕篇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子张,不称姓氏只称名,可推出为其本人记。2、不但出自不同学生之手,而且出自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觅夫!小子!”不能不说是曾参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是子张或子夏的弟子所言。 论语的著作年代: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三五十年,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疑心是曾参的学生所编,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论语所叙述的人和事迹在没有比这更晚的。论语的编订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论语的著笔当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的流传: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和齐论融合为一,以鲁论为根据称为张侯论。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为传授。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我们今天所用的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孔子仁的思想:最通常的意思是爱人,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孔子对仁人君子有三个递进的要求,第一个是“修己以敬”第二是“修己以安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用人本哲学来表述孔子仁的思想:首先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其次,孔子在当时能够达到的水平上,细密深入的研究了人的本性并且由此提出了他有关改革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思想与政策,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仁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因此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义;第三,孔子研究了人生的价值意义问题。第四,孔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想境界问题。 孔子中庸思想: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孔子以人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对矛盾的态度与老子韩非子都不同,他主张中庸,即不要弱胜强的转化也不要强凌弱的部分对立,而要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所谓中庸,中既中正中和;所谓庸既用也常也。因此中庸既是用中为常道也。他主要特征一是反对过头和不及二是提倡和而不同。孤立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完美事物。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要时时得中便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 孔子礼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他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他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孔子的历史观,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要改变春秋天下大乱的政治状况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上上下下均按周礼行动,人人安其位守其分。从孔子伦理学的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首先应尊君其次心向自己亲族这是宗法制原则,为贯彻尊尊亲亲原则孔子还提出“正名主张”。

现代唯美句子

现代唯美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此刻的忧伤,不是为人生,亦不是为某件事,也不是为某个地方,更不是为某个人,只是心情的一次出走,心灵的一种释怀! 2、如果我们心中只有梦想,却不知道如何靠近梦想,只是心怀梦想到处乱窜的话,我们不但会碰得头破血流,更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凄惨。如果你的人生正在变得凄惨的话,不要抱怨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反省自己找的梯子对不对。 3、当你停下追梦的脚步,开始向生活妥协的时候,你就注定要在矛盾中度过一生。 4、爱情是一种让人沉迷,紧张的幸福。她找过我,我竟然有所犹豫,忘记了遍体鳞伤的轨迹。我以为你不爱我,我以为你是与我一样的感受只是欲求新欢忘记。那时起我们变得疏远,变得遥不可及。我如今无法言语当时你哭泣时的样子。 5、七里花飘香,暗香弥散魂未散,追逐流年往事。捻一段时光,一个人陷入其中,忧思神虑静看风花雪月。浅咀岁月,聆听风声雨声鸦雀声。凭栏醉卧,遥看风景,细数过往曾经。柔声岁月,不沾纤不带尘,只为心儿把你等待,是否这只是一场佳期美梦?是否前生的缘分已尽?千年等待跨时空,前生缘分是否有待今生续? 6、种花养鸟,读书下棋,上班下班,与世无争,接受平静、平

淡、安稳、安逸,对平凡者来说,平凡是一种人生态度。 7、建立了自己的梦想,并积极行动,是获取成功的必须,梦想是动机,而行动是关键,梦想再好,不去实现,就只能是幻想,明天是人类拖延的最好借口,然而成功必须是今天就去努力,今日的辉煌是昨日努力的结果,明天的辉煌也必定是今日努力的回报。 8、梦想不是虚无飘渺的,它是一种理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力量,激励人们去拚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9、没有什么美好可以定格。没有什么黑暗可以永远。没有什么错误可以让历史低头。一切过往,都是时间的玩偶。原谅吧,自己的,别人的,历史的,现在的。 10、路上的寻求势必将自己置于不安逸,它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游山玩水;它摒弃了坐在书房里的自得和修闲,却有着直观现实,直面生命,让脚步和身心融入自然智慧的豪壮。既可不失时机地感受生命旅途的劳顿和艰辛,又能亲历笔力难及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这样的人生状态,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巨大而强有力的生命震荡,自然蕴藏着势不可挡的大智慧。 11、天色渐暗,空气变得清冷,却无法冷却相思情怀,刻骨的相思随着夜色逐渐变淡,生无可盼,死又何难?只是若我死了,还有谁像我一样这么爱你呢? 12、不管梦境是否断裂,不管现实如何无情,人总要寻找精神寄托,寻找心灵慰抚。即或知道,梦想只是人一种本能的渴望与奢求,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空想,也心甘情愿的做一个美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赶快接着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以孔子之圣,面对颜回这等贤徒,犹不能完全「不疑」,想一想,在企业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样了解他的部属而你我芸芸众生,有几个修养可与颜回比拟如此推论,「信任」似乎只是求之不可得的理想罢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

2020年现代古风句子古韵遗风

2020年现代古风句子古韵遗风 本文是关于2020年现代古风句子古韵遗风,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大地安宁,内心清明,全无倦意。时值正好,偶有蝉鸣,不见纷繁,岁月静好。落叶轻舞,红尘客梦,一季风华,归于尘土。三千嫣红,不舍零落,风过碾尘,无人知晓。遂携一书,轻步出室。暖香沁脾,凡尘落定,宁若出尘。 2、几番秋事,风回正凉。一帘秋水,朱颜尽瘦。堪明月,故人今何在?柳低舞,月将心,只道,痴人说梦,由相逢。故地景,故情薄,一杯淡酒,袖卷西风去。 4、岁月如歌,孤影阑珊。时光在季节的走廊里游弋,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逝去的年华里总有太多过往,太多伤怀,难以忘却。踌躇的步伐里,一路漂泊的孤独,旅途中忽略的景色,当静静的回想时,又是那么留恋。 6、时光荏苒,流年匆匆。总是那般,令人心醉,令人沉沦。世事无常,诸多变幻莫测,想过故事里感慨的声音,沉醉在那一场相遇的风花雪月,昨日留下的种种风情,都幻化了万般落寞。离别之后的悲欢离合,繁花嫣留的孤独,当再次静静的回想时,守候在心牢的寂寥,又有几人懂。 9、心如落叶,风过留痕。寒风拂落了一地寂寥,流过的岁月,斑驳了记忆,飘落在时光里的繁华,彼岸坠落的烟火,风中残留的那一丝落红,轻轻的在花满芳菲的梦里游荡,若隐若现的画面,不禁令人如痴如醉。 10、红尘终不负,再遇时,你依旧如昔风度,我却为你褪去了青涩,添了风花雪月的愁。你说,本是我擅抚曲,你却填尽相思阙,我说,鸳鸯双双,却偏偏各安一处。落花漫飞,落于君肩,似蝶,若幻,曾几何时,我也愿是你肩头停歇的蝴蝶,用短暂温存,慰我一世离殇。 11、走过浮华,走过喧嚣,到头来才惊鸿叹息,所拥有的只是浮生一梦,失去的不止幸福,还有简简单单的快乐,连同心底的一米阳光。 12、如水月色,万千柔情洒落,一纸素笺,承载起如许的思念。或许,天涯太过遥远,遥远的如叹息声里的怅惘,那么忧伤那么漫长。一缕茶香冉冉飘散,

古代六艺礼指什么

古代六艺礼指什么 问题: ? 答案: 古代六艺礼指礼﹑乐﹑射﹑御﹑书﹑数。 【相关阅读】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孔子六艺” “孔子六艺”,也可称“古代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六艺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证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最新孔子系列故事大全小故事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一、智慧圆融一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 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 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

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去卩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

关于友情的现代句子_1

关于友情的现代句子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挤公交是包含散打、瑜珈、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自己先做一个好人,然后找和你相仿的人做你的朋友,能如此,友谊才能稳固地成长。 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我以为,我已经把你藏好了,藏在那样深,那样冷的,昔日的心底,我以为,只要绝口不提,只要让日子继续地过去,你就终于,终于会变成一个,古老的秘密,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 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我能感觉到你的心痛,你有你说不出的无奈,但是你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越是这样我就越难受。

古代六艺

古代六艺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艺”为“艺能”之意。《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舞”属于乐的教育,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个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来的。“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全章仅此四个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有教无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孔子与学生

《孔子和学生》导学案

《孔子和学生》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轻松准备】一个哲人说过: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能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感受通过对话的表达方式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懂得要不断学习的道理,对"万世之师" 产生尊敬之情.积累孔子语录以及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对《论语》产生阅读需求, 【预习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加油! 【结构化预习】 ◆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以“仁”为中心,以“礼”为手段,后世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孔子本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收集起来,编成了《论语》一书。 ◆教材助读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勾画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读课文,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包罗:严谨: 谨慎:敬重: 5、搜集几条孔子的语录,写下来,背一背。 【收获问题】写下你的读文收获和认为有价值或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孔子和学生》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各位同学,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将生成的问题系统思考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在单位时间内认真完成下列问题,经过合作探讨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孔子收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问题四:师说:孔子桃李满天下,一点也不难理解,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遇见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学生交流)

现代文关键句子含义题

现代文关键句子含义题 何谓“关键句”? ①体现文章或段落主旨的中心句; ②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③内涵深刻、丰富的语句; ④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关键句含义题答题技巧

岁月中飞翔的瓦 王剑冰 ①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②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反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 ③这高高低低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 ④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片片肩并肩,膀挨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 ⑤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瓣,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现在想起来,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 ⑥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沉入河底。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容和地位。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我原以为瓦是平着盖在上面的,后来才知每一块瓦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了,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⑦在有雨的时候,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薄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那声音让人有些伤感,尤其连日阴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 ⑧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它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他的鸟类飞过时忘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们保存起来,不致让它们死去,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 ⑨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 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有何特殊的含义和作用。(6分) ⑴岁月中飞翔的瓦 ⑵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古代六艺

六艺 百科名片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目录 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 儒学六经 汉字六书 六种字体 诗经六义 骑士六艺 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 儒学六经 汉字六书 六种字体 诗经六义 骑士六艺 展开 编辑本段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编辑本段六艺现代解释 何谓“礼”?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乐”? 有“礼” 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孔子和学生(教案)

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呢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 3、了解孔子,认识孔子,初步产生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历史、功绩……)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被世人称为——万世之师。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大胆说,认真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收集、筛选信息的兴趣。然后选择与学生交流最相关的内容简单的学习,为重点段落的

学习留足时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 个学生。(指导“教”的几种读音。) 3、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 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说明: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初读课文不仅让孩子在合作中读正确课文,与此同时,让学生们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讲述理清课文的主线,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体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一)研读重点,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1、那么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再去读读第二段,想想。 交流: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 (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2、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不及他们。) 3、师述: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 (1)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 (2)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4、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如此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交流) 5、学生交流,师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

现代唯美句子

现代唯美句子 1、此刻的忧伤,不是为人生,亦不是为某件事,也不是为某个地方,更不是为某个人,只是心情的一次出走,心灵的一种释怀! 2、如果我们心中只有梦想,却不知道如何靠近梦想,只是心怀梦想到处乱窜的话,我们不但会碰得头破血流,更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凄惨。如果你的人生正在变得凄惨的话,不要抱怨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反省自己找的梯子对不对。 3、当你停下追梦的脚步,开始向生活妥协的时候,你就注定要在矛盾中度过一生。 4、爱情是一种让人沉迷,紧张的幸福。她找过我,我竟然有所犹豫,忘记了遍体鳞伤的轨迹。我以为你不爱我,我以为你是与我一样的感受只是欲求新欢忘记。那时起我们变得疏远,变得遥不可及。我如今无法言语当时你哭泣时的样子。 5、七里花飘香,暗香弥散魂未散,追逐流年往事。捻一段时光,一个人陷入其中,忧思神虑静看风花雪月。浅咀岁月,聆听风声雨声鸦雀声。凭栏醉卧,遥看风景,细数过往曾经。柔声岁月,不沾纤不带尘,只为心儿把你等待,是否这只是一场佳期美梦?是否前生的缘分已尽?千年等待跨时空,前生缘分是否有待今生续? 6、种花养鸟,读书下棋,上班下班,与世无争,接受平静、平淡、安稳、安逸,对平凡者来说,平凡是一种人生态度。 7、建立了自己的梦想,并积极行动,是获取成功的必须,梦想是动机,而行动是关键,梦想再好,不去实现,就只能是幻想,明天是人类拖延的最好借口,然而成功必须是今天就去努力,今日的辉煌是昨日努力的结果,明天的辉煌也必定是今日努力的回报。 8、梦想不是虚无飘渺的,它是一种理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力量,激励人们去拚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9、没有什么美好可以定格。没有什么黑暗可以永远。没有什么错误可以让历史低头。一切过往,都是时间的玩偶。原谅吧,自己的,别人的,历史的,现在的。 10、路上的寻求势必将自己置于不安逸,它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游山玩水;它摒弃了坐在书房里的自得和修闲,却有着直观现实,直面生命,让脚步和身心融入自然智慧的豪壮。既可不失时机地感受生命旅途的劳顿和艰辛,又能亲历笔力难及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这样的人生状态,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巨大而强有力的生命震荡,自然蕴藏着势不可挡的大智慧。 11、天色渐暗,空气变得清冷,却无法冷却相思情怀,刻骨的相思随着夜色逐渐变淡,生无可盼,死又何难?只是若我死了,还有谁像我一样这么爱你呢? 12、不管梦境是否断裂,不管现实如何无情,人总要寻找精神寄托,寻找心灵慰抚。即或知道,梦想只是人一种本能的渴望与奢求,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空想,也心甘情愿的做一个美丽的梦。 13、心中始终藏着你的影子,在我的心上打着结,结着你的情意绵绵,结着你的相思不断,挽成一个死扣,任今生荒唐也罢,哀怨也罢,再也无法解开。 14、有一种声线与歌词,空灵中穿透人的灵魂,驱逐了音乐商品化的界限,

孔子和学生教案

课题:《孔子和学生》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 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 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 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 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 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 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 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 1、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谦虚伟大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大教育家 2、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 佩之情。 3、第一段的学习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 引导。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3、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4、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5、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唯美现代句子

唯美现代句子 [标签:栏目] ,唯美现代句子 1、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2、你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你呢喃的梁间,还留着余温犹存的梦。 3、爱到分才显珍贵,很多人都不懂珍惜拥有。只到失去才看到,其实那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 4、发生过的事,以后还是会发生;做过的事,将来还要再做。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事。有谁能说,看,这是新事?不,在我们出生之前早就有了。以往的事没有人去追忆,今后的事没有人去掛念。 5、心软是致命的伤痛,我明明都懂,却还拼死效忠。 6、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7、有些时候,以为属于你的东西其实很脆弱,就像叶子和树,一阵风,就没了关系。 8、爱情就如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在外面,甜甜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底面,模模糊糊地把你倒映在咖啡里面。 9、秋,是个色,香,味俱全的季节,色,香,味之外,还有声与光,那时秋声与秋日,此时,绚丽缤纷的秋色使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10、生命中一个人,会有风,有雨,但也会有阳光。我们都曾把朝朝暮暮当成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11、尘世轮回中,世人生存,是为生活目标而生存,活着的意义是为事业奋斗。滚滚红尘中,若无欲无求那该美哉?能抛开轻伤淡愁,那该多快乐!撒向尘埃那片片枯黄是为谁坠?彼此有无心痛之痕?翘首望断痴心梦,泪流成河。 12、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 13、流年暗换,时光渐渐老去,沉淀在脑中的印迹,那便是回忆。不曾记得,

四书五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另一种说法是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

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