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艺

六艺

六艺
六艺

六艺,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图书类别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这一说法出现的也比较早,西汉前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篇》中就说,“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西汉后期,刘向受到汉成帝的任命负责校勘整理国家的藏书,并编纂目录,可惜未能完成便死了,皇帝又任命他的小儿子刘歆接着做,最后刘歆编定了一部目录书《七略》。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班固后来编写《汉书》就把他们的成果原班采用了。在整个东汉时代,恐怕大家都接受了这种分法,直到魏晋有人提出四分之后,“六艺略”的名字才在目录学史上逐渐淡去,四分法开始叫“甲”、“乙”、“丙”、“丁”,后来叫“经”、“史”、“子”、“集”。显然“六艺略”被“经部”所取代。因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曾经分在“六艺”的名目下,所以后来也有些好古的人在遣词上使用“六艺”指代“六经”。又因为“乐经”实际上没有传下来,所以“六艺”有时候就是“五经”,甚至更为泛泛地说就是“经”。

虽然“六艺”在目录学上第一个被刘向使用,但作为名词则不是刘向的创造,刘向只是借用而已,因为这个名词产生的时代更早。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被认为是记载周代礼仪的著作,作者就是周公旦,但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后人写作而托名前人的,不过最晚不能晚于西汉武帝时期罢了,所以我们一般说它成书于秦汉之际。所谓的“保氏”是指负责养育和教导小儿子弟们的官员,他们负责教子弟“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合称为“六艺”,是周代学校教学的内容。这跟刘向所指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有“礼”、“乐”,但后者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李俊编撰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六艺”是指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孔子创私学办民校,培养“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礼教,如同现代教育的德育;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育;书、数,乃是智育教育。这一与现代教学论相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一、礼与乐

早在原始社会由蒙昧的群婚时期走向中级阶段的血缘家族的班辈婚时期,礼已产生。《礼记·曲礼上》载:“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音忧,牝鹿。谓杂交)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而燧人氏,应是这个“为礼以教人”,使人“有异于禽兽”的第一人。古籍中有关尧舜时期实施教育的记述,也反映了礼教的这一发展变化。《左

传》、《尚书》、《史记》等书,都载有尧命舜推行“五典之教”。古籍上还说,舜时主管教育的官职有三,其一为司徒,负责“敬敷五教”;其二为秩宗,负责“典朕三礼”;其三为典乐,负责“教胄子”。“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所谓“三礼”,即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这是宗教礼仪。这说明父权制家庭的出现,使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族长崇拜已发展成为家长崇拜,并产生了种种宗教仪式,用宗教礼仪来宣扬上下尊卑的观念,来维护正在产生的等级秩序。

乐的产生和礼一样早,在原始社会,乐的教育尚可普及于每一个氏族成员。到了奴隶社会,乐与礼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乐与礼互为表里,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所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与礼已成为调整奴隶主的言行,建国君民,化民易俗的工具。

礼乐为孔子一生所追求。孔子对弟子讲礼,一方面在于修身养性,如《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另一方面在于维护和调节人类社会秩序,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孔子对弟子进行乐的教学,不仅仅把乐当作悦耳舒心的工具,更把它作为感化教育学生的良方。《礼记·乐记》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其实,乐的教化作用是从个人到社会的,“广乐以成其教。”《礼记·乐记》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乐合一而称,原因在于它们的相辅相成性,《礼记·乐记》记载:“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礼具有互补性,乐由中出,合乎中节之情;礼由外作,合乎万事之理。人情万变不穷,有礼乐统同辨异,那么天下的人情事理都在此范围之中。孔子秉承周代的礼乐制度,将其视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需工具。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礼乐学习是基本科目之一,甚至在颠沛流离之际也未中断过。孔子在宋国时,“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被围困于陈蔡之间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晏婴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二、射与御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是军事训练也是体育训练。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发明了弓箭。弯弓射箭既为了狩猎,也为了和其他部族争夺生活领地。而后者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于前者。射、御在西周的国学和乡学中都是重要的科目。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已有“五射”,御也有“五御”。而且西周的射御训练已渗入更多的礼的内容,要求学习者不仅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在形式上也要合乎礼节仪式的要求。学习者既要掌握严格的射、御技能,又要养成良好的军体道德。这是西周的创建,它体现了奴隶制等级观念的发展,也促进了军体训练的程式化。西周射御训练的尊礼,对我国形成重视军体道德的优良传统有一定影响。

“五射”和“五御”具体是指,五射———古代举行射礼的五种射箭法,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古代驾车之五种技术,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从五射的方法和五御的技能来看,射御概括了射箭和驾车技艺的各个方面。射与御都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在上古时代,射御是为社会所重视的军事作战技能,但射的性质到了周代发生了变化,由军事训练演变为一种普遍性的人民活动,被纳礼仪之内,这使得射成为孔子私学教育的内容更具可能性。射御的连带称呼,如同礼乐一样,由于其内容的互补性,被人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论。孔子本人不但车技不错,还很得驾车之礼。根据《论语·乡党》篇的记载,孔子“升车,必正,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也就是说,孔子登上去站得直直的,“绥”就是登车时用绳子做的一个拉手。

在车上的候,孔子很注意礼节仪式,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很快地讲话,也不指指点点。

在《论语》中“射”字出现五次,“御”字出现三次,综观其内,可以说明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之中,孔子对弟子是进行射御知识授的。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论语·八佾》)孔子对比赛射箭的礼仪非常在乎,认为这是君子惟一可争的事,但这种竞争比赛,君子须以礼对人,是要讲恭敬、撙节、退让些规矩的。孔子驾车之术是很在行的,他的私学教育中涉及了射御的内容,且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射御之教更注重的是道德礼节、待人接物方的仪式。《史记》中记载: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冉有的作战本领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由此可知,孔子是对冉进行过“御”的教育。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馀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孔子带领弟子习射于“矍相之圃”,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贲军将无勇,亡国之大夫不忠,与为人后者不孝。子路陈此三者,让看的人心生畏惧,所以是“去者半,入者半”。

三、书与数

六艺教育中的书教,是指书写文字的识字教育。古代的数与术相联系,亦称数术。数术之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至少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个方面。涉及了天文、历数、五行、占卜、地理、测量、几何、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及技术,还有宗教知识及技术。远古的先民们,由于对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孕育了最初的天文知识。随着族外婚的产生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产生了历法、数学等知识。

“六书”的内容,《周礼》中没有说明,汉代才有系统的说法,是指象形、指事、会、形声、转注,假借。“九数”是指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通俗地讲,书数教育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语文和数学教育。学习和掌握“六书”、“九数”,是培养学生才智的基础教育。《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可知,童入学,先是教最基本的文字,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说:“充小儿,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小学阶段,六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字的音、形、义,为以的阅读、写作、理解等能力打下基础。因为不明六书,则字无识。六书的内容包括形声义三者,六书是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是要让他们能读会写,如《说文》孔子曰:贯三为王。推十合一为士。孔子认为由一竖贯穿三就是“王”字。其中“三”的含义是指“天、地、人。”孔子解释“士”字的形体意义认为:“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简要的道理来的人就是士。”再如《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说文》孔子曰:“犬之字,如画狗也。”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的,认为牛、羊、犬这些字都是象形字,黍是由禾入水构成会意字。

九数的学习,一般在十岁开始,《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从“九数”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田地面积的划分、租税的合理摊派、土石方体积的计算,各种工程的求证,几乎处处都要用到它。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上古“数”与“礼”的关系密切。在“礼”的施行中,“数”的多少有严格的规定,这就是“礼数”,舞蹈的行列数、棺木的厚薄度、守丧的年数、用兵的人数、礼让的次数等,等级不同,数量各异,即《左传》中曰:“王命诸侯,各位不同,礼亦异数”。:舞蹈行列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即六行,每行八人,共四十八人;大“四佾”,即四行,每行八人,共三十二人。守丧年数的规定:臣为君,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夫为妻守丧,男子为弟兄守丧,已嫁女为父母守丧,媳妇为公婆守丧,为一年。孙辈为祖父母守丧,三至五个月。礼与数的这种亲密关系,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中“礼”和“数”是同样被重视的。

总之,六艺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完善于奴隶社会。夏代已初具雏形,而尤重射、御。

商代在夏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已具系统和规模。到西周,六艺教育已臻完善,达到成熟的鼎盛时期。使六艺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束文明之光、一座亮丽丰碑。

参考文献:[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生活·读书书店,2004. [2]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吴百福,徐小薇.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詹必富.中外师德格言精选[M].羊城晚报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安萍,江西井冈山大学教授。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 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 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xx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xx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 城五校、城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 涪陵城区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 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涪陵城区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学等主 要学科上实施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尝试,并且走过了一条从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到建设校园 文化,再到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积极成效。 为提高新六艺教材的质量,总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集中指导,帮助各核心研究组对教 材进行反复修改。教管中心抽调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与教管中心教研员组成教材总编组,对教材进行修改和编排。为方便教师教学,还将新六艺课程全套教材制作成了电子课件。 (五)开展教育活动 研究期间,围绕新六艺校本课程,开展课题教学实践,并组织了大量教育主题活动。 各校或使用自编教学资料,或使用核心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教学。 如城五校每周有3至4天下午在全校开设新乐教校本课程一节课;城三校全校各班每周开 设一节书法课;二校也利用中午或下午开设书法课和绘画课。除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外,有 的学校还组织新六艺主题教育月活动,每月围绕一门课程开展活动。各校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广场文艺演出等多种大型活动。 总课题组和核心研究组还集中组织了两届城区小学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引导、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能 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积极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 和途径,使之不断完善自我。

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

“六艺”与“七艺”教育 中国的“六艺”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继承六艺教育对其又有发展和充实。六艺教育的内容有:书、礼、射、乐、御、数。“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其明确的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与“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怡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和行为要求。“射”指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能。“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指计数。中心是礼、乐。“六艺”作为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 七艺是西方对古典自由学科的概述,由三艺(修辞、文法、辩证学)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组成。七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怡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活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科目。高级学科主要有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文法一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准备,包括拉丁语和文学的基本常识。学生掌握拉丁文后,可选读古典文学作家和基督教文学作家的作品。辩证法的内容与现代的形式逻辑类似,算术起初是计算宗教节日的方法,后来吸收了阿拉伯的符号记数法,增加了一般运算的内容。天文学原来只有一些行星运行、寒暑更替等常识,后来包含了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论著和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论》。音乐除宗教音乐外,还含有音乐史和音乐理论。 六艺与七艺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共同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六艺”与”七艺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

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化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化育思想,我们也称之为化成教育思想。它是以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以化育为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化育思想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状态,勇于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三、课程基本结构和性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包括新诗教、新书教、新乐教、新礼教、新科教、新武教共计六门课程。 小学新六艺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主持,涪陵城区六所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六艺教育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绝不是复古。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应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课程基本要求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 一、六艺的内容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战车的技能。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

书:文字。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六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孟子、大学、中庸、尚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的主要注本: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创义疏体,把注释玄学化)、邢芮《论语注疏》(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论语的含义: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编者:1、有孔子的学生。如子罕篇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子张,不称姓氏只称名,可推出为其本人记。2、不但出自不同学生之手,而且出自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觅夫!小子!”不能不说是曾参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是子张或子夏的弟子所言。 论语的著作年代: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三五十年,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疑心是曾参的学生所编,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论语所叙述的人和事迹在没有比这更晚的。论语的编订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论语的著笔当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的流传: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和齐论融合为一,以鲁论为根据称为张侯论。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为传授。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我们今天所用的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孔子仁的思想:最通常的意思是爱人,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孔子对仁人君子有三个递进的要求,第一个是“修己以敬”第二是“修己以安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用人本哲学来表述孔子仁的思想:首先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其次,孔子在当时能够达到的水平上,细密深入的研究了人的本性并且由此提出了他有关改革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思想与政策,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仁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因此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义;第三,孔子研究了人生的价值意义问题。第四,孔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想境界问题。 孔子中庸思想: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孔子以人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对矛盾的态度与老子韩非子都不同,他主张中庸,即不要弱胜强的转化也不要强凌弱的部分对立,而要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所谓中庸,中既中正中和;所谓庸既用也常也。因此中庸既是用中为常道也。他主要特征一是反对过头和不及二是提倡和而不同。孤立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完美事物。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要时时得中便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 孔子礼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他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他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孔子的历史观,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要改变春秋天下大乱的政治状况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上上下下均按周礼行动,人人安其位守其分。从孔子伦理学的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首先应尊君其次心向自己亲族这是宗法制原则,为贯彻尊尊亲亲原则孔子还提出“正名主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一)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文档2篇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文档2篇Primary school new six arts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pl anning document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 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 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 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 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文档 2、篇章2: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文档 篇章1: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文档 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和xxx小学组织开展了以新六艺为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向xxx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经重庆市教育学会评审,该课题

获批准立项,并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为深化该课题研究,指导xxx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现结合xxx小学实际,制定本课程计划。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教材) 必修一至必修五 1、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 2、六艺: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桑梓之情: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4、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农历十五;晦朔:晦,即农历每月末一日。朔:农历初一。 5、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台,敬辞。 6、辇:古代以手推挽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帝后乘坐的车子。 7、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8、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9、离宫: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0、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1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自上命下的用语,南北朝以前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12、宸翰:皇帝的笔迹。宸,北宸,即北极星。皇帝坐北朝南,所以以北宸代指皇帝。翰,墨迹、书法。 13、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艾),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14、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15、中人:旧时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 16、牺牲: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牺,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17、朕: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 18、先考先妣:古代称死去的父母。 19、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20、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 21、资政殿学士:官名,,宋代的荣誉官衔,皇帝的顾问,宰相去职后多担任此职。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4257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 告标准范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标准 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xx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xx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城五校、城

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涪陵城区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涪陵城区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不倒翁探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 《不倒翁探秘》教学设计 一、主题背景 本活动尊重学生好玩爱动这一年龄特点,以探索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制作不倒翁为线索编排,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不倒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默生的事物,但真正了解其中秘密的不多,真正说明白说透彻的更不多,因此,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活动过程的成功与挫折,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能力得到强化,从而使学生获得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学习不倒翁的精神。 三、实施对象:三年级学生 四、活动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实践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1.研究材料:各种可拆卸的不倒翁、两个矿泉水瓶 制作材料:蛋壳、乒乓球、纸杯;橡皮泥、玻璃球、螺丝帽;剪刀、彩纸、彩笔、胶带等。 2.课件 六、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事物。 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出示)谁来猜?对,就是不倒翁(贴板贴)。玩过吗?玩过的举手,还想不想玩?想玩咱们就来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想想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一会我们来交流!打开盒子,玩玩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实践活动课的开头难在哪儿呢?我认为:就难在如何使他们对这节课产生兴趣,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直入主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玩中求乐,在玩中求学】(二)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1)看得出来,大家玩得很愉快!那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有问题要问吗? (2)引导交流问题并猜想答案:(随机板书:为什么不倒?秘密?) (3)刚才,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不倒翁到底为什么不倒,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这个秘密。(板书课题并贴画) 2.交流方法,实践验证。 教师引导:同学们,关于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你想怎样探究? 学生交流方法。(观察外形、拆开看、实验,老师随机板贴) 大家真会思考,想到这么多方法,下面,大家就用这些办法来验

延续古代教育思想-六艺

延续古代教育思想,造就幸福人生 ——从“六艺”谈当今教育 东胜小学程小刚 古代孩子的学习从“六艺”开始(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现代教育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种说法的意思差不多,但仔细斟酌却相差甚远,古人远比我们高明。 首先看“六艺”中提到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而“德智体美劳”只是说了一个大的概念和框架,让人看后摸不着头脑,人们看了过后多半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要做些什么了,也许就只能当作口号而已。比如:“什么是‘德’?怎样才算是有道德的人呢?以上这些问题你能说得清楚吗?即便你讲清了一些,又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得到吗?即便有的学生体会到了一些,你敢保证他能按道德的规范去做吗?而现今我看到的是,许多家长叫孩子要“听话”,自己却违反了道德的规范,最终孩子学会的只是“虚伪”。 “六艺”中包含了所有人类生存应该掌握的本领,同时学起来也很有头绪,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上来就让你去攀爬一座山峰。六艺不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德”,而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参悟,它只是先让你学习各种礼数,让你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只要家长肯教,孩子都能学会。比如:教孩子尊敬长辈,见到长辈或老师问好等,应

该不难吧?如果真有孩子学不会,那就是家长没有教孩子了,或者家长自己都不具备“有礼貌”的基本品质。只要你肯教导,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这种美好的品质。 在“六艺”中,学“礼”是要让人知礼仪,懂礼貌,有了礼貌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一开始你就说“人要如何如何有道德”,小孩能听懂你的意思吗,能理解什么是“道德”吗?所以你只要告诉孩子要讲礼貌,并注意在生活中示范就行了,家长做好了,孩子自然就学会了。学礼仪需要在生活中去实践,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乐”是要让人感受音乐的韵律。为什么要学习“乐”呢?学了“乐”才能用心灵去感悟,通过体会音韵节奏来感悟世界,学会了感悟就是能提高人的“悟性”。现在有的孩子不管你怎样教,他都学不进去,其原因不只是因为孩子厌学,还因为孩子很少学习“乐”,没有学会聆听就不会用心灵去感悟。有的老师为学生讲数学题,讲了千百遍,学生仍然是一脸茫然,转不过弯来,其实老师和学生均已经很努力了,最后老师下了一个结论:“这学生理解能力太差了!”为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记得有个词语叫“潜移默化”,孩子学会了“感悟”,不用你教太多,他自然会悟出个道理来。

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四单元文化常识知识梳理 篇目:《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一、古代文化常识 高牙——《望海潮》“千骑拥高牙”: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长亭——《雨霖铃》“对长亭晚”: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送别。 元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年号(“元嘉”为南朝 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汉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帝王遇登基、天降祥瑞、内讧外忧等大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皇帝,如永乐皇帝、 乾隆皇帝 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酹,以酒洒地,是向 鬼神敬酒的方式。 建康——《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建康赏心亭”,建康,古称别称,今江苏省南京市,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拜——《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为或官职。常用官职升迁词语:(1)授官:除拜(2)升官:迁擢(3)降官:谪左迁(4)免官:罢黜(5)招聘:征辟(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7)大臣辞职:乞骸骨 斋戒——《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九宾——《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一) 1-1 1-2 1、哪个表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水平之上。ABC A全民的教育检测报告 B世行的评估 C 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 2、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A正确 3、2020年之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混搭将成为常态。A正确 1-3 1、未来的学校会往个性化、定制化、弹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A正确 2、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A正确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1、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眼界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 A 正确2\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并不是成功办学国际化的关键。B错 1-2 1、教育的本质是学习知识和技能。B错 2、在亚洲,教育理念以及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多样性的发展。A对 1-3 1、国际化课堂是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A对 2、听说是判断母语和非母语的一个很重要标志。B错 1-4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是ABDE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在中国IB课程授权的学校有多少所。 A 119所 1-5 1、国际学校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A对 2、君华国际学校提出的新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A对 1-6 1、素质教育体现在学习者、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B错 2、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和教育需求的矛盾。A对 3、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包括ABC A成绩B专业研究和探索C社会责任 1-7 1、孔子十四年携弟子周游列国,是国际教育的先行者。 A 对 2、御在过去指驾车能力,现在指领导力,自信力,自律性。A对 1-8 1、产品发布会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发现能力和展示能力。A对 2、 1-9 1、未来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唯一能够持续增长的是经济创新。A对 2、浙江地区,老师是全科教学,由一个老师教多门学科。A正确 1-10 1、CAS教育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着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训练。A对 2、CAS课程初中阶段要避免进入绘画写实误区。A对 1-11 1、TOEFL家族测评考试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测试的语境基于学术场景。A对 2、TOEFL考试后30天会出纸质成绩证书,并寄送学校。A对 1-12 1、

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重要考点六艺

教育学考研大纲解析重要考点|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礼主要是指祭祀活动,乐主要是指舞乐活动,射主要指射箭练习,御主要指驾驭马车的能力,书是指文字练习,数是指计算练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记关键词 2背景知识 何谓“礼”: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 何谓“乐”: 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 何谓“射”: 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在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如今的“射”艺,其实应该综容古今,包含现代的手枪、步枪、等实弹射击运动,也应该包括古代的射箭和弹弓,射弩。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 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 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 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文档2篇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文档2篇 Primary school new six art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 search report document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报告是指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 会团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机关或法定对象汇报 工作,汇报的内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段工作部署。本文档 根据工作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文档 2、篇章2: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文档 篇章1: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文档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 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课题在 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xx年6月以前,在由 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xx年6 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

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xxx 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xxx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上实施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尝试,并且走过了一条从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到建设校园文化,再到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积极成效。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侵蚀,到XX年,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对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教育内容,如诗词、写字、礼仪、器乐、武术、科技等内容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和教师往往注重学科的工具性,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和涪陵城区六所小学组织开展了以新六艺为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向重庆市教育学会申报了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经重庆市教育学会评审,该课题获批准立项,并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为深化该课题研究,指导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现结合涪陵城区小学实际,制定本课程计划。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