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进入深水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进入深水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进入深水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进入深水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进入深水区

在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中,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再次得到明确重申。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被货币当局明确为2012年需要做好的工作。

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了贷款浮动范围,首次上调存款浮动区间,银行间存款竞争开始显性化,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迈出重要一步。

7月5日晚间,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次降息距上次6月8日降息还不足一个月时间,这也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的首次“不对称降息”。这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与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结合起来,可能使贷款利率进一步下浮,从而强化降息的效果。

尽管如此,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看,笔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全面铺开的条件仍不具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仍未进入深水区。

首先,银行收入格局制约。

当前利差收入仍然是中国银行业收入的最大来源。2010年和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17.5%和19.3%。利率非市场化造成的高利差格局,造就了银行经营的高收益局面,也造成了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力。在利差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扩张规模的冲动不会消退。改善收入结构、提高中间业务等非息差收入,通常很难落实到位。利率管制形成的稳定利差,正是银行经营行为中“扩大规模—资本不足—再融资”这种融资和扩张循环怪圈的宏观环境根源。

21世纪的第1个10年,尤其是2003年~2007年间,受益于稳定的利差,伴随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而引起的银行资产膨胀,带来了银行利润的快速增长。当进入新世纪的第2个10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呈现不可避免的趋势后,市场对银行收益增速下降立刻表现出了明显的担忧,表现为资本市场上银行估值的低迷和下降;即使银行估值已相对处于历史底部,但当6月初利率调整时开创了存款上浮先例后,股票市场上银行价格再次下行。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非金融企业投融资活动的主体。银行稳则金融安,金融安则经济定。可见,利差变动对银行经营造成的冲击,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我们倡导了至少20年。早在2000年,我国就放开了外汇存贷款的利率,但由于银行业基础比较薄弱,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一直没有取得进展。当前虽然银行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有了相当提高,但经济周期低迷带来的不良率上升的冲击影响到底有多大,仍有待检验。在银行抗经济冲击的风险能力未清除前,利率市场化不太可能得到贸然推进。

其次,债券市场有待完善。

完善的债券市场可以提供利率期限结构和有关利率的全面信息。因此,利率市场化通常需要高度发达的债券市场作为载体。债券市场发展在我国还有另外一种重要含义,就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投融资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非金融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谈判地位偏弱,在利率市场化下容易形成垄断地位强化的格局,导致融资成本畸高和市场混乱。

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分布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整体上呈现出了上升态势。在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2011年是10年来债券融资比重最大的年份,但也仅达到了10.6%,银行融资渠道新增人民币贷款和新增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仍然高达66.3%。在利率市场化下,债券市场通过形成利率曲线,向全社会释放了各种有关利率的信息,比如期限结构、风险溢价等,各种经济行为主体藉此可以做出自身的相应调整行为。债券市场对利率信息的公开作用是其他金融市场不可替代的,因而也成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最后,由于我国不像欧美国家那样以公开市场操作为货币主投放渠道,导致我国货币当局对利率调控难以以市场化方式进行。

当前我国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是外汇占款,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强制结汇制,债券市场不发达造成的公开市场规模过小,世界经济分工格局造成的顺差积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正是这种独特的货币投放形式,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常态化。而在经典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不太使用的货币政策“重磅炸弹”。

在货币一级市场欧洲、联邦基金市场美国上,央行和商业银行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等行为,不仅调控货币最上层体系的数量,而且还按政策意图调控利率。各国货币当局会按自身条件和习惯选择货币数量或利率,作为央行的直接调控目标。货币一级市场联邦基金市场上的利率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而影响到银行间市场和各层次货币市场利率,最后传递到整个金融领域和经济体系。

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投放体系下,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冲销”行为,调整着货币投放的节奏,但对利率调整则无从谈起!还只能通过直接规定存贷款利率的方式,实现利率的调控。利率市场化并非放弃货币当局对利率的调控,央行无法在货币一级市场上调控利率,就无法引导最终经济行为主体间市场形成的利率。在经济低迷时期,“信贷分配”现象强化和“逃向质量”是普遍现象,货币当局想降低全社会资金成本,仅通过货币数量调整是很难进行的。在当前我国外汇占款为主的货币投放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等于放弃了货币当局的调控责任!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本文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股市调控步入“深水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54628407.html, 中国股市调控步入“深水区” 作者:朱桉颖 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06期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股市即将迎来“全流通”时代,旧观念、旧体制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市场宏观环境也变得愈加复杂。此时,传统的股市政策调控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对股市政策进行趋势分析及典型实例分析,借以探讨当前股市调控的“深水区”困境。 一、股市政策分类统计及趋势分析 股市政策是指旨在影响股市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或其组合。鉴于文章分析需要,这里将其分为交易制度调整、高层表态、改革/创新、监管制度及措施,利率调整五个部分。 具体而言:(1)交易制度是指与股票市场交易有关的规定,主要有涨跌幅限制、交割制度、佣金费用的调整等。(2)高层表态是指管理层关于解决股市重大问题或对股市走势判断等政府领导人讲话、政府关于股市的重要会议精神、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社论以及重要刊物的评论等,表达了管理层的态度。(3)改革、创新是指为完善股票市场发展而进行的体制变革、金融工具创新等举措。(例如国有股减持、股指期货相关准备等)。(4)监管制度及措施包括四个方面A.制度建设,相关制度、法规的建立和完善;B.调节供求,调节入市股票与资金;C.税收政策调整,特指税收政策中对于证券市场的部分进行调整,主要是印花税调整;D.其他相机性监管,除了三类相对稳定的监管手段,监管部门也经常会出台一些临时政策对违规现象进行处罚,加强风险意识宣传等。(5)利率调整,利率调整与股市波动不是简单的因果关联,利率调整是否针对股市很难判断。鉴于当前许多学者正在呼吁政府采用货币政策手段对股市进行间接调控,本文将利率调整作为股市政策的一类,便于对比分析。 表1是股市政策分类汇总的整理结果,鉴于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这里以2005年4月股改启动作为时间分隔点。我们注意到,股市政策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1)创新改革型政策增多,力度加大。由股改前的7.22%增加到股改后的 22.77%。(2)传统的直接控制入市资金,股票和调节税率的做法明显减少。如表1所示,税收调节和供求调节政策分别从股改前的3.42%和14.07%下降到2.97%和2.10%。(3)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速进行当中。该类政策由股改前的26.24%上升到35.53%。(4)利率调整明显 增多。这方面的变化与近两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压力增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2018年)习题及答案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2018 年)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20 题)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3、在十八届三中全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方法论,即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相结合。 4、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要用(政府)的需求去填补。 5、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行政)。 6、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 B. 十八届三中全会)。 7、(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8、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依法)。 9、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10、(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 律要求。 11、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的权威性)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12、司法的生命在于(公正)。 13、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权益)。 14、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让司法更加公平)。 15、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国务院部门的领导职数是一正(两到四副)。 16、政府职能发生变化,其中新提出的政府职能是(环境保护)。 17、(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8、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道德教化)。 19、从改革开放和现在,我国社会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20、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英国) 21、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22、下列属于政府定价领域的选项的是(资源类)。 23、(区域性公共服务)归于地方事权。 24、(社会治理)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自治。 25、依法执政的主体是(党)。 26、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信访工作越来越复杂。 27、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 28、(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9、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中,(经济)改革是主线。 30、(诚实守信)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31、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要初步建成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2、在(居民收入统计)方面统计制度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 33、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 3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35、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 度保障)。 36、在2013 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平安中国) 37、(社会治理)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改革进入深水区

习近平说“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李克强说:“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闯险滩必然要触动利益,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推动各项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敢于啃30多年改革剩下的‘硬骨头’。这是检验我们改革勇气和决心的试金石,也是最终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说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推动生产力在量上的扩大,使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发展,那么,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已变为不仅推动生产力在量上的适度扩大,更重要的是促进生产力在质上的提高,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也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要比“使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发展”更困难、更复杂、更艰巨。这是因为,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不仅要通过改革继续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要通过改革构建起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而在一整套制度保障体系中,最定型化、最有权威、最有效力的就是法律制度保障体系。这也就是要求市场经济向着更高的发育和成熟阶段升级。 市场经济本身虽具有活力,但不能自动地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市场经济具有经营活动的自主性、经营环境的竞争性、经营目的的趋利性3个属性,这3 个属性使市场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可以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市场主体面临竞争的外在压力、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市场经济充满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是消极作用,市场主体出于赢利的内在动机,有可能做出违反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诸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资源环境、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偷税漏税、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扩大收入差距等。 为了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这就要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和权益,保障正常的市场竞争,保障市场主体合法的经营收益,从

在历时35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口

在历时35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口,毫无疑问,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公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最为期待的内容之一。 时间回到今年的3月17日。当时,刚刚当选为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在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政府确实是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在4月24日、5月6日和9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取消或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而在10月2 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期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从过去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中央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削减行政审批的决心很大,而且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一共经历了六轮大的机构改革,形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能体系。但是即便如此,问题也很多,用中编办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就是“国务院部门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依我愚见,一个最为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按照以往的经验,往往就是要政府尽量不干预市场行为,或者说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交给市场,把这种表述换成法律语言,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都可以不设许可。同时,这部法律还对法律以外的行政许可权的设定做了严格限定,明确规定行政规章不得自行设立许可。 是不是意味着控制了行政许可,或者说行政审批的数量就可以视为是限制了政府的权力?这可能是太简单化了政府的行为模式。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现代社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社会福利,同时还存在着广泛的财政补贴,以往企业只是作为纳税人而存在,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往往从政府那里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很显然,这些都是《行政许可法》所无法解决的现象。 经济学或者说政治经济学对政府有三个模型。一种是把政府看成“看不见的手”,政府之所以必需是因为它不得不提供一些市场提供不了的公共品——如法律和国防,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如果市场运转良好,政府规模越小越好。但是现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并不是只看不

读《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有感

——读《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有感最近,我多次拜读了程书记的文章《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也要过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读完后,我认为该文章对目前改革的论述全面、深刻、系统,使我感受颇深、受益非浅。主要体会如下: 一、通过研读程书记文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作出的正确决策,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证实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改革开放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国情锁定了我国今后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 二、通过研读程书记文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行了30多年,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

水区,深化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连续的整体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具有艰难性。 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可能会影响个别单位、部门、个人的利益,遇到更多、更大的“拦路虎”和“硬骨头”;由于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困难。因此具有艰难性。 三、通过研读程书记文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深化改革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要着眼抓住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方向问题历来十分重要。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当前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在事关改革方向问题上,态度必须始终十分坚定和旗帜鲜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改革,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去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使改革的步伐走得更稳、更快。

改革开放深水区

5月30-31日,2013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作了题为《认清大势着力落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的讲话。徐绍史表示,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以敢闯的锐气和会闯的睿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一要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等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体制保障。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着眼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重点是优化支出结构、更多向民生倾斜,完善预算公开机制,让社会和老百姓更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稳步推进消费税、房产税、资源税相关改革。 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放宽准入,加快培育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为利率市场化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夯实制度基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不失时机地深化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要抓住当前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减少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居民生活用电、用气、用水、用热,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逐步建立兼顾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资源要素节约利用的阶梯价格制度,基本生活需求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非基本生活需求价格更多反映市场供求。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今年,要在认真总结完善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基础上,再扩大几个试点,让科技创新在更大范围推进。 二要围绕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改革。要围绕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社会事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领域,加快改革,织就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补上短板,兜住底线。 加快深化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改革。今年重点是整合城乡基本医保管理职能,整体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做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制定工作。 切实健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今年,要以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市场准入制度、召回制度、诚信体系等为重点,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改革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也已经迫在眉睫,迫切需要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各地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认真落实减排工作责任,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源综合治理。要针对环境污染跨区域、跨流域的特点,努力构建区域间环境治理联动和合作机制。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改革。今年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循序渐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等一些基础性制度变革,使城乡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 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今年的重点是落实国务院已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就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 源 汪玉凯 2016年08月08日09:2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升级改革理念,科学制定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当下,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重点和根本目的,尤为重要。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改革开放都堪称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一场深刻革命。笔者认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仅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且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层面,体现在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上。事

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需要深刻理解“全面”二字的科学内涵。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之时,单打独斗式的改革已经很难奏效,必须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零敲碎打,而是以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进;不是某个领域改革的单兵突进,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完善,我们还没有趟过“河流”,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进入深水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进入深水区 在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中,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再次得到明确重申。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被货币当局明确为2012年需要做好的工作。 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了贷款浮动范围,首次上调存款浮动区间,银行间存款竞争开始显性化,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迈出重要一步。 7月5日晚间,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次降息距上次6月8日降息还不足一个月时间,这也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的首次“不对称降息”。这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与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结合起来,可能使贷款利率进一步下浮,从而强化降息的效果。 尽管如此,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看,笔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全面铺开的条件仍不具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仍未进入深水区。 首先,银行收入格局制约。 当前利差收入仍然是中国银行业收入的最大来源。2010年和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17.5%和19.3%。利率非市场化造成的高利差格局,造就了银行经营的高收益局面,也造成了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力。在利差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扩张规模的冲动不会消退。改善收入结构、提高中间业务等非息差收入,通常很难落实到位。利率管制形成的稳定利差,正是银行经营行为中“扩大规模—资本不足—再融资”这种融资和扩张循环怪圈的宏观环境根源。 21世纪的第1个10年,尤其是2003年~2007年间,受益于稳定的利差,伴随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而引起的银行资产膨胀,带来了银行利润的快速增长。当进入新世纪的第2个10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呈现不可避免的趋势后,市场对银行收益增速下降立刻表现出了明显的担忧,表现为资本市场上银行估值的低迷和下降;即使银行估值已相对处于历史底部,但当6月初利率调整时开创了存款上浮先例后,股票市场上银行价格再次下行。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非金融企业投融资活动的主体。银行稳则金融安,金融安则经济定。可见,利差变动对银行经营造成的冲击,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我们倡导了至少20年。早在2000年,我国就放开了外汇存贷款的利率,但由于银行业基础比较薄弱,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一直没有取得进展。当前虽然银行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有了相当提高,但经济周期低迷带来的不良率上升的冲击影响到底有多大,仍有待检验。在银行抗经济冲击的风险能力未清除前,利率市场化不太可能得到贸然推进。 其次,债券市场有待完善。 完善的债券市场可以提供利率期限结构和有关利率的全面信息。因此,利率市场化通常需要高度发达的债券市场作为载体。债券市场发展在我国还有另外一种重要含义,就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投融资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非金融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谈判地位偏弱,在利率市场化下容易形成垄断地位强化的格局,导致融资成本畸高和市场混乱。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 一是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我们渐进式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是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中国治国理政模式实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为核心职能,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和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型现代治理新模式。 三是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

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 四是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群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果。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今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又-次走到了历史关口。经济特区如何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继续当好开路先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如何打赢,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怎样革除?如何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毫无疑问,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但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永葆“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争当开拓者、实干

浅说教育改革深水区

浅说教育改革“深水区”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在教育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解决一些深层矛盾和疑难杂症,突破一些“瓶颈”,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这应是“深水区”之说所要表达的原意! 有人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的确到了一个节点,应该回过头来再思考思考课改的初衷:我们为什么要改?到底怎么改?教育的宗旨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简单来说,教育改革就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那就必须“回归”:回归教育的本真,还原教育的生态,走遵守常识、遵循规律的路子。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遵循规律,还学生主体地位,既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课程改革要走出“深水区”,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还”学生“学习权”的问题。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10年了,有的教师角色还没有转变,还弄不清楚学习的主人到底是谁?还在用违反规律、违反道德的方式,企望达到“育德”、“育智”之目的,实在是“南辕北辙”! 第二是新的评价机制的建立问题。用老观念来评价新课改,是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要提升新课程的实施品质,就要建立新的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校长成长、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对校长的评价,要把“课程领导力”的评价作为校长能力评价的核心指标。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转变,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有着决定性影响。“985”高校不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把招生名额分配到全国各个普通高中学校,再改变一下选拔标准,有可能既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又会促进和加快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第三是新的服务机制的建立问题。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完全确立下来。部门之间,“占地为王”、视权利为生命、以服务对象为“敌”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它还在阻碍着改革,阻碍着发展。郑州市第102中学把教务处改为“学堂评价指导中心”,把教研室改为“学师发展指导中心”,把政教处、团委合并改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把校医室、心理咨询室合并改为“师生健康服务中心”。它改的不仅仅是名称问题,而且是理念问题,更是角色、师道问题。社会各部门能不能为孩子、为教育服务好,教育行政部门能不能为学生、为学校服务好,校长能不能为学生、为教师服务好,是真为了学生还是假为了学生、真改革还是假改革的试金石,是改革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的一个关键问题!

营改增引领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营改增引领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韩洁、何雨欣) 进入2013年,营改增试点推向全国、黑龙江探索从源头整合涉农专项资金、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种种迹象显示,财税改革正向一个个“硬骨头”发起攻坚,也正引领新一轮改革趟入“深水区”。 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推向全国,释放改革提速信号。根据部署,全国试点推开后,会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试点,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9月,来自全国的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共申报税款125.37亿元,其中新纳入试点的22个省区成功申报税款39.28亿元。 纳税人能否顺利开具增值税发票、顺利办理纳税申报,是检验营改增进展顺利与否的关键环节。“从各项工作进展来看,营改增试点全国推广后总体情况良好,比较顺利,成功实现新旧税制转换,意味着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日前表示。 “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将开启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营改增表面看是两个税种的归并,但会倒逼财税体制改革的配套,推进建立新的地方税体系,并触动政府间收入划分格局,成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以营改增为引领,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简洁的税制结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我国将加快推进营改增、消费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资源税等重点税种改革。 从近期改革部署看,消费税会更好助力经济转型,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征税范围;房产税会进一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从资源税来看,实施范围从石油、天然气向煤炭、矿产、水扩大的改革路径进一步明确;个税改革则由目前的分类税制转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在对部分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会将纳税人家庭负担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更体现税收公平。 今年以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从8月1日起,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同时对小微企业扶持的税收长效机制也在抓紧研究之中。 “我国税制改革正进入攻坚期,真正难啃的骨头在后面。”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比如建筑、不动产及通讯等行业的营改增将面临更多挑战;破解地方财政短缺,亟需构建包括财产税、房产税等在内的地方税体系。他认为,中国未来的税改应更多考虑群体利益与全体利益的平衡,短期和长远的平衡,要让税收更多体现出促进公平、量能课税的原则。 除了税收领域,完善财政体制、深化预算管理体系改革也传递出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改革开放深水区 摘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我对政改的最基本框架还是有一个构想。在我看来,这个目标就是一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它吸收了民主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说最大程度地参与、协商民主和全体民主相结合,又比如说政府受到监督、转变成为服务型政府。我认为在一党控制下,这些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加坡。 “改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摸石头是为了过河。在浅水区能摸到石头的时候可以摸石头,摸不到石头了还非要摸,那就奇怪了。不能把摸石头本身当作一种目的。”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的讲话,引起了会场上的一片笑声。 8月17日、18日,北京的天气酷热难耐。30名国内顶尖政治学家齐聚北京会议中心,研讨“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在会议中,他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自觉问题》的发言。俞可平、何增科、萧功秦、王长江、丛日云等政治学学者均参加了这场名为首届中国政治学30人圆桌论坛的会议。 会议开两天,王长江都准时参加。记者坐在他身后,看到他时不时记录其他代表的精彩发言。王长江说,之前从来没有哪个会议能让他“从头听到尾”。会议结束之际,很多代表呼吁,政治学家们应走出书斋,积极发出自己理性、专业的声音。 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党内力主改革者”正是王长江对自己的定位。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3年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建立中央改革委员会,加强对改革的设计和统筹》的提案,建议建立中央层面的改革主导机构—中央改革委员会。王长江认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 8月18日的会后,记者追上王长江,提出采访要求,他欣然答应。他讲话温和,声音细腻,在一副大框眼镜下面,始终保持着嘴角上扬的标志性笑容。 到了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难度也越来越大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难度也越来越大 李克强 “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推进医改,但在改革中都遇到重重困难,有的甚至举步维艰。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维护十几亿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工程。医改实施两年多来,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为下一步改革打下了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2020年医改的总体目标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继续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200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医改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了医改的五项重点任务。这两个文件的制定出台都经过了深入调研、认真讨论、反复协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医改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同配合,克服起步阶段的种种困难,使医改各项任务不断推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医改的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面大幅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三项制度不断健全,近600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妥善解决,城乡居民参保人数合计已达12.8亿人,全民基本医保惠及全国95%左右的人口。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0多个县级医院和3万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规划启动实施,为中西部地区基层机构免费培养了约1万名医科学生,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了2万多名执业医师,培训在岗医务人员达数百万人次。 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均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受惠面明显扩大。 四是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已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层机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门诊药费、住院费用相应降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开展。五是卫生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2009—2011年共新增医改资金3318亿元,各地相应加大了医改资金投入,财政医疗

改革开放40周年:继往开来,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改革开放40周年:继往开来,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40年改革开放,见证了沧海桑田,见证了天翻地覆。40年来,高楼拔地而起,40年来,道路纵横蔓延。无数农村变为城市,无数人民从贫穷走向小康。这是中国腾飞的40年,这是改革开放的40年。 4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争论;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明确肯定和支持了正在进行着的农村生产制度变革,并以此为标志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国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开启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也是一条创造中国奇迹之路。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中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需要继往开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现阶段,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学者们宏论连篇,而实践者哪怕迈出一小步,都有付出百倍的艰辛,都要随时做好倒下、牺牲的准备。 现在,改革的舆论环境变了,因为改革触及的利益更多元化了,网络化时代,人们表达意见也更随意、更方便了。不像过去,只要改革,舆论就支持,现在不一样,推出任何改革,哪怕只是一项很小很小的改革,反对的、质疑的、看笑话的、挑刺的,什么都会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改革就需要比过去更大的勇气,改革的风险也比过去要大得多。所以,“聪明的人”,就不肯去哪怕改变一点点,因为哪怕改变一点点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于是,大家都观望。观望什么?观望改革的“顶层设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我感到,现在的改革已不可能像改革初期那样气吞山河、大开大合、大破大立了,因为刚才说过,改革的风险增大,哪怕局部、细节、细微之处的改进、改善,往前迈出一厘米都要受到太多太多的磕绊,甚至还没迈出去呢就绊倒了,没有一点勇气和担当的人,谁也不想去碰什么改革。要不十八大要专门提出来,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深化改革”呢?改革需要“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才行,中央的这个提法本身是不是就显得有点悲壮?但这就是中国现阶段的现实。

微博兴起之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中国社会,现在不是什么都流行“微”吗?微电影、微健身、微读书、微生活……我倡导“微改革”。 “微改革”,就是针对现实中大家都司空见惯但却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一个一个细节、一个一个细微之处地去逐一研究出能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改进办法,一点一滴地去推出改革的细微举措。 “微改革”,就是绝不激进、绝不冒进、绝不空谈、绝不作秀、绝不急于求成、绝不好大喜功、绝不超越现实。而是着眼于身边现实中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着眼于“小事”、着眼于细节、着眼于细微,采用“问题导向”的改革推进办法,做狙击手,把“问题”当成必须要击毙的敌人,一个一个地“狙杀”。 看到问题并不就有多高明,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改进办法才是真正的智慧。 你可以认为我们的“微改革”只是些“小花招”,并改变不了什么。但我曾经向媒体说过,改革其实有三种方法、三种模式,因此也就有三种前途:一种是大刀阔斧、不管不顾地干,就是所谓的“强人政治”,完全个性化施政,这种方式只要你足够强势,或者有“后台”撑着你,多能成功,但是很难被复制,你干得了,大多数人不敢干;第二种的结局是,不仅不能被复制,还可能被复辟,因为这一类“改革”完全超越了现实,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后再来看,方向都是

四个词说改革开放四十年

四个词说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有什么感叹?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四个词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对于1976年出生于农村的我,可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成长,切身体会着祖国40年的沧桑巨变,由穷到富、由弱到强,就以四个关键词说说我在四个阶段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第一个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到1989年的第一个阶段,我开始记事到上小学。我在农村最初接触到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这是80年代初期在我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转折,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让一大批农民通过自己的劳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期间,我最为熟悉的就是,每每放学回家,就去牵几户人家共有的一头牛,到不远的田肩地头吃草,牛儿吃饱喝足了,我和小伙伴悠闲地围在牛旁边玩耍,看着父母在自家田里耕作,感觉很快乐。 第二个关键词,下海。从1989年到1995年的第二个阶

段,我开始离家,独自一个人在外求学,上初中和高中,也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打这时起,开始了解到万元户、老板、经理等新鲜词语,也仿佛一夜之间,身边多出好多让人羡慕的生意人,衣着时髦,光鲜靓丽,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曾经无比疯狂的“下海”潮,它带动一批普通人走向致富的道路,快速奔向小康生活。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下海经商成了一代人的梦想,铁饭碗的观念被打破,一批又一批的人响应国家号召,走向沿海发达地区,投身到商海。“十亿人民九亿商”传遍了全国,一股前所未有的时代热潮在中国涌动,当时的人们不再执着于一份固定的工作,转而走向了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下海,带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自主、自强、拼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从根本上提振了国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投身到一场更为伟大的斗争当中。 第三个关键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1995到xx年的第三个阶段,我离开故乡到外地入学入伍并参加工作,开始关注一些时事政治和国内国际大事。改革开放也进入到快速发展期,中国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这期间,我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影响着中国后面若干年的发展。入世让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宜昌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如果把改革开放3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头个十年,便是开局破题,扬帆起航。 在这个十年中,中国拨乱反正,一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一批被毁坏的的基础制度得以恢复。这十年,知青陆续返城,农民分田到户,农业有了新的希望。 在这个十年中,中国打开国门,一批沿海城市向外开放。深圳、海南……诸多经济特区肩负重任,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宜昌也从此走上发展之路。这十年,经济开始复苏,万元户成为富裕人家的代名词。 在这个十年中,宜昌人开始了新思考,也开始接受一些新鲜事物。邓丽君、迪斯科、粤语、喇叭裤风靡内地,风靡宜昌,那些原本异类的东西逐渐开始流行,成为这个十年的文化风景。 十年一个记忆,对宜昌而言,意义非凡。开局十年,思想大解放,中国从基础做起,开始起航。但惟有解放,才有发展,惟有基础,才够牢固。 1989年至1998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10年。 这个10年,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立,宜昌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 这个10年,宜昌地市合并、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汉宜高速建成通车。宜昌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10年,改革的阵痛让很多人猝不及防:很多国有企业面临转产、改制,一些职工下岗。因为对改革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他们擦干眼泪,重头再来。 这个10年,有很多词汇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寻呼机、

大哥大、下岗再就业、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远去多年,但却因为附着太多的时代记忆,至今难以忘怀。 短短30年,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堪称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而言之,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经济大国迈进的历史,是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的历史;就思想观念言之,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观念束缚,和世界主流价值接轨的历史;就公民个人而言,这30年的历史,更是私人财富不断增长、个体权利和价值越来越受到尊重的历史。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绝不是为了自炫,为了在曾经的光荣中陶醉。相反,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未来:为未来寻找一个参照,为未来积累一些经验,使我们的未来沿着一条又好又快的轨道运行。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自有理论家们进行总结。但毫无疑问,其中有一条是无须总结而自然凸显于我们普通人的感性认识之中的。这就是,没有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就无从谈起。我们把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回顾置于起首,这是契合历史演进的逻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没有思想的解放,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穿喇叭裤不敢回家”犹为小事,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解放生产力的举措,就会永远成为举国共讨的“资本主义复辟”,市场经济也会永远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