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系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1.54 KB
- 文档页数:6
中文2640字本科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专业:地质学姓名:学号:2014年4月8日外文资料翻译译文西藏洞中拉铅锌矿床成矿类型研究1.引言洞中拉铅锌矿床位于隆格尔—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弧东段南缘,地处隆格尔—工布江达断隆带与冈底斯—下察隅晚燕山—喜马拉雅岩浆弧的接合部位,属于念青唐古拉—上察隅Pb-Zn( Cu) - Fe 成矿亚带、门巴—金达铅锌铜银钼多金属矿集区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典型的矿床。
本文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基于大量的地质事实,结合大量的测试分析数据,并与各种类型的典型铅锌矿床对比,首次提出洞中拉铅锌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
系统分析洞中拉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基础上,最终建立了洞中拉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
2.构造和地质环境洞中拉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之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带(隆格尔—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带) 东段,横跨纳木错—嘉黎结合带南北两侧,北部属昂龙冈日—班戈—腾冲岩浆弧带,南部属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
由于经历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发育多期区域性构造—热事件。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构造形迹叠加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区域构造格局(图1)。
图 1 洞中拉矿区区域地质简图1. 第四系;2. 始新统—古新统火山岩、沉积岩;3. 上白垩统火山岩夹砂砾岩、灰岩;4. 下白垩统沉积岩、火山岩;5.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海相沉积岩、火山岩;6. 上侏罗统海相沉积岩;7. 中侏罗统—上侏罗统海相沉积岩、火山岩;8. 中三叠统—下三叠统变质岩、火山岩;9. 上二叠统海相沉积岩、火山岩; 10. 上二叠统—中二叠统海相沉积岩、火山岩; 11. 中二叠统沉积岩、火山岩; 12. 石炭系—二叠系变质岩、火山岩; 13.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沉积岩、火山岩; 14. 下石炭统火山岩、沉积岩; 15. 新近纪二长花岗岩; 16. 古近纪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17. 白垩纪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18. 侏罗纪花岗闪长岩; 19. 三叠纪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20. 地层界线; 21. 实测断层; 22. 推测断层; 23. 矿床( 点) ; 24. 洞中拉矿区洞中拉矿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前奥陶系岔萨岗岩组,上古生界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即中元古代松多岩组、下石炭统诺错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来姑组和中二叠统洛巴堆组和中生界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
新疆乌恰县乌拉根铅锌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阳翔;谢世业;莫江平;杨建功;杨金明【摘要】The Wulagen Pb-Zn deposit is a kind of hot brine 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s, which is located in first and second lithologic member of Wulagen Formtion of Palaeocene series of Eogene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yndepositional structure and superimposed texture can be found in the ores. Alte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s consists of pyritization, celestitization, gypsification and dolomitization. The study of ore isotope proves that the lead and zinc (metallogenic material) are delivered from deep crust or upper mantle, and the sulfur is formed by the reduction of sulphates in the seawater. The metallogenic temperature is 64℃~193℃; the salinity of ore-forming fluid is 7. 2%~20. 29% (Wt NaCl) ; the metallogenic age is 45. 4~ 54. 0 Ma. The mineralizing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which are:1. hot brine sedimentary exhalative mineralization phase; 2. the hot brine filling and replacement phase, and 3. the supergene oxidized leaching and enrichment phase.%乌拉根铅锌矿床热卤水喷流沉积矿床,矿化分布于下第三系古新统乌拉根组第一、二岩性段,矿石结构构造兼有同生沉积及叠加改造特征,围岩蚀变为黄铁矿化、天青石化、石膏化及白云石化.矿石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铅锌来自地壳深部或土地幔,硫主要来自海水硫酸盐的还原.成矿温度为64℃~193℃;成矿流体盐度7.22%~20.29%WtNaCl,成矿年龄45.4~54.0Ma.成矿作用经历了三个时期:1、热卤水喷流沉积成矿期;2、热卤水充填交代成矿期;3、表生氧化淋滤富集期.【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2(026)006【总页数】8页(P483-489,496)【关键词】铅锌矿床;喷流沉积;热卤水;地球化学特征;乌恰县;新疆【作者】阳翔;谢世业;莫江平;杨建功;杨金明【作者单位】新疆鑫汇地质矿业有限责公司,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0 引言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新疆乌恰县西30km。
广东省白云地铅锌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王艳摘要:通过野外钻孔地质编录和室内显微镜下观察,对白云地矿区的矿石特征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矿区的矿石构造类型主要为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晶洞构造等,为典型热液充填成因的矿石构造。
礦石结构类型按其成因划分为六类13种,主要为结晶成因和交代成因形成的结构,其次为压力成因和固溶体分离成因形成的结构。
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结合矿体产出特征,确定白云地铅锌矿为中一低温热液破碎带充填型铅锌矿床。
关键词:铅锌矿床;矿石结构;矿石构造;矿床成因1.引言白云地铅锌矿床位于鹤山市境内,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粤中凹陷的西部。
该矿床位于晚古生代三洲断陷盆地的东南缘,中新生代三水裂谷盆地的西南缘,处于EW向高要一惠来断裂、NE向恩平一从化断裂和NW向西江断裂等三组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
近年来,三水盆地西南缘的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了富湾特大型银矿床、南蓬山一横江大型铜多金属矿床、长坑大型金矿床、茶山中型铅锌矿床、河村中型铅锌矿床、西樵山银矿床、迭平小型银矿床等一系列金属矿床[1-6]。
白云地铅锌矿床是三水盆地矿集区新发现的中型偏大型铅锌矿床[7]。
矿石的结构、构造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地质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成因类型的矿石,其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有所不同,因此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的研究对探讨矿床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白云地矿区的钻孔岩心及坑道中的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编录和室内镜下鉴定,对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进而探讨矿床的成因。
2.矿区地质特征2.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寒武系高滩组、中下泥盆统杨溪组。
寒武系高滩组为一套浅海相浅变质砂岩系,呈东西向长条状分布,为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
中下泥盆统杨溪组为一套浅海相浅变质砂岩,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与下伏寒武系高滩组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分布较广,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中南部,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
云南省铜铅锌银矿床的主要类型、矿床分布、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铜矿主要类型:斑(玢)岩型、沉积变质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
次要类型:火山沉积变质型、砂岩型、岩浆熔离型、热液脉型。
一、斑(玢)岩型铜矿床(一)分布根据成矿地质环境,可分为产于岛弧环境的斑(玢)岩型铜矿床和产于陆内造山带盆—岭构造的拉伸盆地(或其边缘)的斑岩型铜矿床。
产于岛弧环境的斑(玢)岩型铜矿床分布于中甸格咱印支期压性岛弧区;产于陆内造山带盆—岭构造的拉伸盆地(或其边缘)的斑岩型铜矿床,分布于北起德钦,南至金平,主要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东侧的德钦—尼西、中甸、剑川老君山、三江口—丽江古城—北衙、宁蒗—永胜—祥云、华坪—南华等第三纪拉伸盆地或其边缘分布。
(二)代表性矿床1、岛弧带的斑(玢)岩型铜矿:中甸普朗铜矿、雪鸡坪铜矿2、陆内造山带的斑岩型铜矿:祥云马厂箐铜矿、金平铜石—长安冲铜(钼)矿(三)成矿特征1、岛弧带的斑(玢)岩型铜矿床(1)矿床产于中甸格咱印支期压性岛弧区。
岛弧是以弧安山岩大量发育和中酸性岩浆的大规模浅成—超浅成侵位为主要标志,弧后盆地不发育的压性岛弧。
(2)成矿岩体为与安山岩同源共存的超浅成相的玢岩及浅成相的斑岩。
岩石组合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
岩石属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岩类。
(3)具典型的斑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由岩体核部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钾化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盘岩化带。
矿化主要发生于绢英岩化带及钾化硅化带。
(4)除由浅成—超浅成的斑岩—玢岩组成的复合岩体,侵位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形成斑(玢)岩型铜矿床外,共生由同源浅成(半浅成)侵位于上三叠统曲嘎寺组的斑岩体,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中甸红山)。
2、陆内造山带的斑岩型铜矿床(1)矿床产于滇西—滇中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带的第三纪坳陷带。
(2)成矿岩体主要为富碱正长(斑)岩(金平铜厂、长安冲)及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祥云马厂箐)。
45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我国中西部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朱旭东(甘肃省地矿局四勘院,甘肃 酒泉 735000)摘 要:我国中西部地区铅锌矿床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实现对该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开展中西部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通过铅锌矿分布规律及地质特征、裂隙控矿特征等分析,得出该区域内的具体找矿方向,为实现中西部地区铅锌矿找矿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2-0045-2 收稿日期:2021-01作者简介:朱旭东,男,生于1989年,甘肃天水人,汉族,本科,地矿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北山地区找矿与研究。
我国中部以西地区一直是产矿大国,地区成矿带产出的矿产资源以铅锌矿为主,由于区域内成矿带与地质构造十分紧密,因此,我国在对矿产资源的研究中,也将地质勘查的侧重点置于区域铅锌矿的开采方面[1]。
综合我国目前对该地区的研究成果,可显著地看出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而在相关市场调研工作中也同步发现了影响了区域产矿的有关因素。
早期的研究成果不仅代表了我国在找矿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富饶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产出具有价值性的矿产资源,本文将综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赋存现状,以铅锌矿为研究对象,对成矿带与产矿区域内,矿床的地质特征展开研究[2]。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我国中西部找矿方向的研究,以此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工程实施等提出指示。
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铅锌矿勘查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以此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市场内铅锌矿出矿与市场需求两者之间不平衡问题。
1 我国中西部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1.1 铅锌矿分布规律及地质特征从中西部已经发现的铅锌矿床来看,铅锌矿的赋存层位相对较多,并且各个赋存层位当中铅锌矿体呈现出明显的层状和似层状。
湖南祁东清水塘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湖南祁东清水塘铅锌矿是一座富铅富锌的矿床,位于湖南省祁东县清水塘镇。
该矿床具有一定的银、金等贵金属含量,是祁东县最大的铅锌矿床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
矿床地质特征该矿床位于深部断裂控制的区域,主要由二叠系泥盆系的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矿体沿着断层、变形带、褶皱等构造赋存。
矿床主要由铅锌硫化物矿物组成,其中以黄铅矿、闪锌矿为主要矿物。
矿床赋存方式有层状赋存、脉状赋存和斑状赋存等多种类型。
其中,层状赋存的矿体沿着砂岩和灰岩的接触带分布,矿体展布规模较大、品位较高;脉状赋存的矿体呈放散状展布,品位相对较低,易变形,但是含矿量较大;斑状赋存的矿体露头较小,但矿体内部含金属元素丰富,品位也较高。
成矿规律从地质背景上看,该矿床是在区域构造运动早期形成的。
地区整体处于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断层应力差异大,使得断层会产生剪切滑移的现象,形成了多条断层构造带。
断层构造之间形成的横向和纵向涡流空间对流动的热液产生了良好的导和扩散作用,从而形成了矿床。
此外,富含铅锌的矿床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
地壳变质作用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液、气体、水蒸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在地下运动,岩浆在流动过程中也能够将铅锌等金属元素带出来。
这些物质在达到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时,就会沉淀在地下水透水性较强的断层带、岩浆侵入体等部位形成矿床。
总之,清水塘铅锌矿床是在构造运动早期形成的,矿体赋存于深部断裂和变形构造带中。
首先,低品位矿体在断层和变形带中形成,然后在后期的热液活动和矿化作用下,高品位矿体得到沉积和成长。
矿化过程中的岩浆流动、热液运移和地下水对富含铅锌矿石的交代出现,为清水塘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对于清水塘铅锌矿,以下是其主要的相关数据:1. 矿床规模:清水塘铅锌矿是祁东县内规模较大的铅锌矿床之一,已探明矿床储量达到175万吨,金属含量分别为:铅1.67%,锌4.35%,银37.03g/t,金1.24g/t。
洪雅海子河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洪雅海子河铅锌矿床的类型属于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矿体的富集受层位和构造双重控制。
层位反映了成岩期成矿元素的初步富集,而后期改造则促成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并在有利的空间、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再生富集而形成新的相对原来大而富的矿床。
【关键词】矿床沉积改造层位构造1 矿区地质概况1.1 矿区位置海子河矿区位于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境内,矿区所处大地构造部位在康滇地轴北段东缘、上扬子地台褶皱带西缘,大相岭背斜南东倾没端。
1.2 地层及赋矿层位矿区范围地层简单,有上震旦统灯影组(Zbd)镁质碳酸盐岩建造,下寒武统九老洞组碎屑岩建造。
其中上震旦统灯影组第三和第四岩性段的菱镁矿白云岩和条带状菱镁矿白云岩为赋矿层。
赋矿层与围岩区别明显,为含矿热液充填于层间破碎带或断裂构造之后结晶分异形成的碳酸盐化蚀变体,其上部以方解石为主,下部以条带状方解石和菱镁矿为主。
铅锌矿产于中部,且一般铅上锌下,但矿化不连续,矿体厚度、品位变化较大,矿体形态见有似层状、脉状、透镜体状、条带状、囊状,矿化富集地段形成巨大矿包。
1.3 岩浆岩区域范围内岩浆活动有晋宁期,海西期,印支—燕山期三个强烈活动阶段。
上震旦统灯影组沉积后处于岩浆活动安静时期,海子河矿区地表未见岩浆岩出露。
1.4 构造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
褶皱多以宽缓的向、背斜为主。
断裂构造方面,区域断层保新场~凤仪断层既是区域也是矿区内矿液流动的导矿断裂,较次级断裂有七百步断层及众多小断层和层间破碎带。
这些次一级构造有些则成为成矿容矿构造。
矿区构造显示多期活动的特点。
2 矿床地质2.1 矿体规模及形态海子河矿床的矿体有呈近东西向似层状矿体,其东西长约200m,南北宽约20m,矿体厚度不稳定变化大,最厚处5-10米,最薄处只有10—20公分,通常有2—3米厚。
矿体产状整体向北东呈缓倾斜,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还有呈北西向似层状矿体,矿体长约100m,宽约10m,矿体厚度不稳定变化大,最厚处>5米,最薄处只有10—20公分,通常有2—3米厚。
内蒙古维拉斯托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权鸿雁;蔡文艳;张雪冰;付丽娟;王可勇【摘要】维拉斯托铅锌矿床发育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成矿带内.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以及碱性花岗岩等;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属典型的热液脉型矿床.矿床的热液期可划分为3个阶段:Ⅰ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Ⅲ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维拉斯托矿床矿石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富CH4以及含CH4-CO2的包裹体.Ⅰ阶段3种类型包裹体均发育,Ⅱ阶段以气液两相和含CH4-CO2的包裹体为主,Ⅲ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Ⅰ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43.1℃~398.5℃,盐度为4.8%~12%NaCleqv;Ⅱ阶段均一温度为190.0℃ ~331.1℃,盐度为3.5%~9.1%NaCleqv;Ⅲ阶段均一温度范围为180.0℃ ~240.0℃,盐度范围为3.7%~6.7%NaCleqv,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特点;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和H2O.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深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发生混合,导致矿物质在近东西向的“S”型压扭性断裂中沉淀并富集成矿.%The Weilasituo deposit is mainly hosted in southern Great Hinggan Mountain metallogenic belt.The intrusive rocks exposed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inly quartz diorite,granodiorite and alkali granite.Ore bodies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fracture structures,which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of the hydrothermal vein type lead-zinc deposit.The minera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Ⅰ,Ⅱ,Ⅲ stages,characterized by assemblages of quartz-arsenopyrite-pyrite,quartz-polymetallic sulfide and quartz-carbonate,respectively.Systematic study on fluid inclusions reveals that there existed three types of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ores,which were two-phase aqueous,CH4 rich and CH4-CO2 bearing fluid inclusions.All the three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 were developed in stage Ⅰ.The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in stage Ⅱ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two-phase aqueous and CH4-CO2 bearing fluid inclusions,while only two-phase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were developed in stage Ⅲ.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stage Ⅰ ranged from 243.1℃ to 398.5℃,with salinities of 4.8%~ 12%NaCleqv.For stage Ⅱ,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decreased to 190.0℃ ~331.1 ℃,salinities changed to 3.5%~9.1%NaCleqv,whereas for stage Ⅲ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was 180.0℃ ~240.0℃,with salinities of 3.7%~ 6.7% NaCleqv,indicating intermediate temperate and low salinity mineralizing liquids.The analytic results from Laser Laman Spectroscopy suggest that the gas phases are rich inCH4,CO2 and H2O.The analytic results from H and O isotope indicate that the mineralizing fluids were derived from magmatic water mixing with meteoric water.The study of S isotope implies that the ore forming materials were from a deep bining all the analytical resuits and regional setting,it is concluded that Weilasituo deposit was related to the Yanshanian magmatism,and was formed by the precipitation of mineralizing materials in the west-east trending "S" shape compression fault during the mixing of magmatic water and meteoric water.【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13页(P105-117)【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维拉斯托;大兴安岭【作者】权鸿雁;蔡文艳;张雪冰;付丽娟;王可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内蒙古山金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024000;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P611维拉斯托矿床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与林西县、西乌珠穆沁旗交界的克什克腾旗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