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消化道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18
糖尿病并发胃肠疾病的原因
糖尿病并发胃肠疾病的原因?糖尿病人并发肠胃病的情况比较常见,对患者的日常饮食造成很多不便,药物也无法吸收,因此,糖尿病人要充分认识胃肠疾病,做好防治工作。
那么,糖尿病并发胃肠疾病的原因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高血糖
高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胃排空滞留相延长,尤其当进食固体时,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长。
研究表明,胃的运动、排空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即血糖增高可以抑制胃排空速度,胃排空延缓又使血糖浓度不易控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为发生消化道运动障碍的主要机制。
病理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内脏神经轴突产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神经节超微结构示非特异性的树突肿胀、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存在结构上的微细变化。
糖尿病消化道异常运动生理变化与迷走神经切断术、交感神经切断术病人相似,且与周身自主神经病变吻合,以上这些也充分提示存在内脏神经受损,且是产生消化道运动障碍的机制。
3、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即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长期高血糖可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支配胃肠的神经受累,胃张力降低,胃蠕动减慢,而引起胃排空延迟或胃-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损害,如糖尿病胃轻瘫的胃运动功能与迷走神经切除后的胃相似。
4、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通过以下几种情况引起:遗传因素引起。
HLA-B8。
糖尿病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引起的高血糖症状。
它不仅对全身各个系统产生影响,也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许多问题和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和治疗方法。
首先,糖尿病对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胃排空的延迟。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促进胃排空,使食物顺利通过胃肠道。
但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导致胃排空延迟,食物滞留在胃中的时间较长,从而引发胃胀、消化不良和胃酸倒流等症状。
其次,糖尿病还会对胰腺造成损害。
高血糖对胰腺β细胞的毒性作用,会使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减弱甚至完全丧失。
胰岛素不足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在消化过程中出现问题。
此外,糖尿病还会引起胰腺炎的发生,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全身代谢的平衡。
对胆囊和胆道系统来说,患有糖尿病的人常常容易出现胆囊结石的问题。
这是因为高血糖增加了胆囊内胆固醇的浓度,促使胆固醇结晶形成。
此外,胆囊排空的延迟也是患有糖尿病的人常见的症状之一。
高血糖影响了胆囊收缩的顺利进行,进而导致胆汁滞留和胆囊炎的发生。
糖尿病还会对肠道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糖尿病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功能,导致便秘和腹泻的发生。
高血糖能够损害肠道神经系统,干扰了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放松,进而导致肠道蠕动的紊乱。
其次,糖尿病还会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的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菌群失调进一步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的紊乱,使得细菌和毒素可以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
糖尿病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机制复杂且多样。
首先,高血糖导致自由基的生成增加,进而引起氧化应激,从而损伤胰岛β细胞和胰腺组织,干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也受到影响,这不仅影响了胃肠道的运动和排空功能,还干扰了胆汁的分泌和肠黏膜吸收的正常进行。
此外,糖尿病还引起了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使得消化道的屏障受损,细菌和毒素可以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全身的炎症反应。
祖传秘方中药治疗糖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经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消化不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疗法,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疗效,在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祖传秘方中药治疗糖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中药治疗糖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的原理中药治疗糖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改善消化道运动功能,以达到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病人常伴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导致了消化不良的出现。
因此,中药治疗的关键是调整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功能,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病人的消化不良症状。
第二部分:1. 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胆、调理胃肠道功能的功效。
它由黄连、黄芩、黄柏等多味中药组成。
研究发现,黄连汤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消化道的蠕动,降低胃液的酸度,从而缓解胃肠道不适的问题。
2. 木香丸木香丸是一种由苍术、白芍、茯苓等药材制成的丸剂,主要用于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
研究表明,木香丸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强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脾胃功能,减轻消化不良症状,对糖尿病患者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
3. 白术茯苓汤白术茯苓汤是一种由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制成的汤剂,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白术茯苓汤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气滞消化不良的症状,对糖尿病患者的胃肠道问题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第三部分:使用祖传秘方中药治疗糖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的注意事项1.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疾病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理,因此,在使用祖传秘方中药治疗糖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监测疗效以及调整药物剂量。
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消化内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渐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已成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消化道问题之一。
功能性便秘指的是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便秘的周期性发作以及排便不够彻底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缺乏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糖尿病患者存在胃排空和肠蠕动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导致便秘的发生。
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方法显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消化内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策略。
1.2 研究目的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消化内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临床治疗上存在较大挑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消化内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医学科研领域对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和研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糖尿病并发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饮食计划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伴随着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胃胀、打嗝、腹痛、腹泻等症状。
下面是一个针对糖尿病并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饮食计划护理方案:1.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会直接影响血糖水平,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能够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饮食中的膳食纤维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可以选择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坚果。
2. 均衡饮食: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营养平衡,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
选用富含高质量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胸肉、鱼类和豆类;选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鳄梨和坚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蔬菜和水果。
3. 少食多餐:分散进餐时间可以减少胃肠道负担,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建议每天进食5-6餐小而频繁的餐次,每餐量控制适中,避免暴饮暴食。
4. 注意饮食顺序:进食时,先吃粗糙纤维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最后再吃淀粉类食物。
这样可以减少消化道负担,防止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5. 控制饮食热量: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体重问题,控制饮食热量可以帮助控制体重。
避免高热量食物,如油炸食品、甜点和含糖饮料等,选择低热量食物,如蔬菜、清汤和饮料,以及限制食用主食的量。
6.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辣椒、烟和酒等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增加消化不良的风险。
建议减少或避免摄入这些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7. 餐后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食物。
建议在餐后散步或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糖尿病并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饮食计划护理应根据个体病情进行调整,建议患者在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饮食计划。
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与近端胃功能的关系目的实验分析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与近端胃功能的关系。
方法该次实验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医院2016年度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80例患者的肠胃表现,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实验组的患者为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对照组患者无消化不良症状。
对所有患者的近端胃横截面积、周长等进行检查,分析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与近端胃功能的关系。
结果实验组的40例糖尿病胃肠症状患者有30例表现为腹胀,5例变现为上腹不适,5例表现为便秘,可明显发现患者的胃功能近端受到损害。
结论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腹胀、便秘等,可证明患者的近端胃功能受到了损害,要及时的进行相关治疗。
标签:糖尿病;消化不良;近端胃功能[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ymptoms and proximal gastric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yspepsia. Methods 80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gastroenterological performanc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yspepsia,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dyspepsia,and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perimeter of proximal stomach were examined,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ymptoms and proximal gastric func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30 cases were featured with abdominal distension,5 cases had epigastric discomfort,5 cases had constipation,which showed that the proximal gastric function was impaired. Conclusion The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symptoms such as 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constipation of diabetes patients prove the proximal gastric function is impaired,and it needs the timely related treatment.[Key words] Diabetes;Dyspepsia;Proximal gastric function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疾病,主要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系。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消化道息肉的并发症,内镜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一系列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其治疗效果和临床病情变化。
结果显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内镜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包括了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消化道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健康风险。
内镜治疗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内镜的引导下直接将息肉切除,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和疾病特点,使得他们在内镜治疗中往往需要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其中包括了男女患者各半,年龄在35-65岁之间,均为初次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
2.2 研究内容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身体检查,了解其病情和内镜治疗前的身体状态。
制定详细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包括了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心理护理等内容。
对照组则按照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治疗。
2.3 研究指标观察患者内镜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比较针对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其内镜治疗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如下结果:3.1 内镜治疗效果显著研究表明,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患者在内镜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糖尿病并发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观察目的研究和分析糖尿病合并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措施,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该次研究将2016—2017年在该院治疗的伴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使用常规药物,关注患者血糖,针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高效治疗方案,合理控制患者血糖,检测患者病情,加强饮食及营养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均有所缓解,胃肠道疾病逐步得到改善,对照组中有个别患者胃肠道疾病严重,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控制不够稳定,实验组明显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合并胃肠疾病患者的不适症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糖尿病;胃肠道疾病;临床观察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糖尿病主要的症状就体现在患者的血糖值上,患者血糖值较高,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患者的身体组织和各类器官功能发挥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还会并发很多其他的慢性疾病,例如肠胃疾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肌体神经病变,胃肠分泌激素异常,胃肠道组织发生改变,临床治疗要以糖尿病的治疗为基础,同时配合以肠胃疾病的治疗方式和方法[1]。
该次研究就是以糖尿病合并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科学治疗和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
分析2016—2017年在该院治疗的伴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共计8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入该院治疗的伴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共计80例,随机将这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6.5±3.6)岁,病程平均为6.4年(4~11年),患者平均空腹血糖8.5 mmol/L。
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目的该文将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内镜下表现、上消化道出血表征、Hp检测、组织病理学特点等展开研究。
方法通过对2014年6月—2016年9月期间,在医院内分泌科选取46例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的观察组低于未服用的对照组,但是两组患者的C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服用阿司匹林的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高于未服用的患者,且具有显著性。
结论阿司匹林组的患者糖尿病病程、并发症情况均高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组的患者,但是两组患者在内镜下表现、Hp感染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标签:2型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的患病率逐渐上升,与此同时,糖尿病还会引起多个器官及系统出现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都带来很大影响。
并且糖尿病由于血糖较高,常常容易并发各种疾病,因此糖尿病缓和需要控制好血糖等因素,其次由于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急症,与糖尿病合并,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了严重威胁[1]。
多项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少也血管疾病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2],因此2型糖尿病人群也是阿司匹林治疗的目标人群,国内外最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均建议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人群也血管病变的二级预防,以及必血管病变高风险的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变的以及预防[3]。
该次主要对糖尿病合并上消化出血进行临床分析,选取于2014年6 月—2016 年9 月在该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通过对2014年6月—2016年9月期间,在医院内分泌科选取46例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糖病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风险糖尿病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风险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由于胃酸倒流至食管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胃食管反流病。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风险以及预防措施。
一、糖尿病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联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胃食管反流病与糖尿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糖尿病患者由于胃酸分泌增多、胃肠动力障碍等因素,胃酸倒流到食管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着肥胖、神经病变和消化道功能紊乱等情况,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
二、糖尿病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风险1. 食管炎症:胃酸倒流至食管可导致食管炎症的发生,而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因此更容易患上食管炎症。
2. 食欲异常:糖尿病患者常常因为胃排空延缓而导致胃内压力增加,这会使胃酸更容易回流至食道。
此外,饮食习惯不良和食欲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因素。
3. 上呼吸道症状:胃酸进入口腔和喉咙可能引起咳嗽、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症状,而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因此产生并发症。
三、预防措施1. 合理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进食太晚和卧床后进食的情况,这样可以减轻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
2. 控制体重:糖尿病患者特别需要控制体重,减轻肥胖的程度。
过重会增加腹压,导致胃酸容易倒流至食道。
3. 药物治疗:一些抗胃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胃酸H2受体拮抗剂,可以控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倒流至食管的可能性。
糖尿病患者可以依据医生的建议使用这些药物。
4. 加强运动: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5. 饮食调整: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避免吃辛辣、酸性、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探析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临床上较为严重的疾病情况,需要及时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本文将针对这一疾病情况进行探析,介绍其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法,以期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一、患病情况介绍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肿瘤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升高、体内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当上消化道出血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同时存在时,病情更加严重,治疗难度也相对增加。
二、护理方法探析1. 及时发现和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对于病情较轻的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和药物干预;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内镜检查或手术治疗。
护理工作主要包括对出血情况的临床观察、血液检查和胃镜检查。
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出血量和颜色,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的床位安全,避免交叉感染等。
2. 合理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液体、胰岛素治疗和适当的营养支持。
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酮体和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和液体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食或不进食,同时避免过度运动。
3. 综合治疗和护理在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计划。
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和家属克服疾病的困难,树立信心,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康复的成功率。
三、健康教育方法探析1. 疾病知识的普及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及其家属,应对疾病知识进行详细的普及。
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康复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健康管理【摘要】目的通过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健康管理,更好的控制血糖,缩短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溃疡愈合时间。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01月-至2016年01月我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70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患者进行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健康管理。
结果实验组30列患者通过我们采取的健康管理血糖控制良好,消化性溃疡恢复的较快,缩短住院天数。
结论通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血糖控制理想,患者住院日期缩短,因合并消化性溃疡再入院的次数减少,病人对2型糖尿病引发的消化性溃疡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识别及预防。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587.2;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418-02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在我科的收治病人也呈上升趋势。
通过健康管理有利于患者更好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促使患者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促进溃疡的愈合。
掌握预防疾病的健康护理常识,降低了疾病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 年01月我科室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45至70 岁; 溃疡类型:胃溃疡36例,十二指肠溃疡24例,复合性溃疡10 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 型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也经胃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活动性胃溃疡,2型糖尿病病程4个月~12 年,空腹血糖7.6~19.3mmol/L,胃镜下溃疡分期均为A1期[1],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及精神病史者。
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的护理专业:XXXXX(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居中)姓名:张三(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居中)班级:XXXXX(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居中)学号:XXXXX(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居中)指导教师:XXX(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居中)成稿日期年月日论文题目: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作者姓名:张三单位:XXX医院中文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的护理。
病例概要:9岁患儿,糖尿病4年,患儿4年前诊断为“I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予住院治疗后好转。
三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无痰、伴发热再度入院。
护理措施概要:心理护理,胰岛素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
护理效果:经过10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I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护理前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高血糖危象之一,也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胰岛素不足或作用明显减弱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以至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1]。
本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率越来越高。
本文写作目的是提醒患有糖尿病或直系亲属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史者的高危人群应注意血糖、血酮、尿酮筛查,利于尽早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早治疗早康复一、案例介绍患儿、女9岁,糖尿病4年,患乏力入院,患儿4年前因口干、多饮,伴恶心、呕吐、呼气烂苹果味,经血糖及尿酮检查诊断为“I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予住院治疗后好转,此后偶有“糖尿病酮症”发生,均给予对症治疗。
三月前于受凉后出现咳嗽、无痰、伴发热,随机血糖21.2mmo LL。
肾功:BUN:7.91 mmoLL。
尿常规:CLU: +++,PRO: +0.39/L,KET:+++,PH:5.0本次患者护理对象为九岁儿童,故应着重注意健康教育方面以免给患者留下阴影。
胃肠道疾病可能为糖尿病症状至今为止由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疾病的机制尚不清楚,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自主神经损害有关,特别是迷走神经的损伤可以降低胃肠消化功能,还与肠肌间神经丛以及肠黏膜下神经丛的变性坏死有关。
过去,由于人们认识不足,许多本来是糖尿病的患者,由于不具备“三多一少”的典型糖尿病症状,而只出现胃肠道症状,所以只按照胃肠道疾病来检查和治疗,结果是耽误了糖尿病的治疗,导致了更多更重的并发症发生。
那么哪些消化道症状要警惕糖尿病呢?1.疲乏无力、易劳累差不多所有病人在发病早期都会出现疲乏无力,小腿没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原来买菜、做饭、走路等日常行为力不从心,老想歇着。
有些病人在周围熟人的提醒下到消化科就诊,以为肝功能出了问题,一查才发现血糖异常得高。
2.食欲不振、消瘦部分病人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厌食,消瘦,体重下降,有时看起来没瘦,测量体重时发现体重减轻,类似消化道疾病,到消化科就诊,经过检查发现血糖异常,最后诊断糖尿病。
3.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来就诊,特别是自述有不洁进食史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不能简单的诊断急性胃肠炎,一定要注意检查血糖,哪怕病人已经进食,也要查一个餐后血糖,以免漏诊。
4.烧心、嗳气有部分病人可能会有烧心、嗳气的表现,还可伴有腹胀、早饱,上腹不适等症状,合并胆囊感染时还会发热,常常被认为是消化道疾病,但最终病因经过查找却发现是糖尿病。
5.便秘、腹泻老年人常常因为便秘或腹泻症状到消化科门诊看病,前者常被认为是习惯性便秘,因为老年人便秘是常见现象从而被忽略,后者又常与急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混淆,仅仅给予一般对症处理,容易错过早期诊断机会。
而在内分泌科,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胃肠道消化系统症状,常常称之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或“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症”。
糖尿病伴发小肠、结肠和肛门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也十分常见,病人常常表现为慢性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等。
糖尿病病人为何会胃“瘫痪”?
作者:暂无
来源:《祝您健康》 2011年第4期
我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理想。
最近不知何故,进食后常感腹胀,老是呃逆,时常恶心,服了不少助消化药也无济于事,医生说我是“胃轻瘫”。
过去听说过面瘫、腿瘫,怎么胃也会瘫痪呢?
四川郑丰
郑丰读者:
“胃轻瘫”也称“胃轻瘫综合征”,属于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过去叫“胃麻痹、胃无力、胃潴留”,它实际上是胃蠕动迟缓、食物进入小肠的速度减慢。
患者不论吃干喝稀、只吃少许,就会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反复呃逆等症状。
长期下来,会有消瘦、全身无力、营养不良、精神萎靡等症状。
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全身各处的神经组织都可能受到损害。
当支配胃肠蠕动的自主神经受到损害时,就会使食管和胃肠蠕动减弱、排空时间延长,严重者发生胃轻瘫。
由此带来的吸收障碍,病人血糖难以控制,低血糖和高血糖反复发生,大便不正常,多为便秘,也有腹泻的,或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胃轻瘫的治疗措施是消除病因、增强胃动力和缓解症状。
消除病因是治疗的基础。
如由糖尿病引起,应严格控制饮食、正规服药、坚持锻炼,维持相对理想的血糖浓度。
服用促胃动力药可选用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胃轻瘫患者的饮食,应补充足够热量和营养素,以摄入低脂肪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多餐,不挑食、偏食和无规律进食,注意多饮水,保持良好大便习惯,并要戒烟。
平时还可结合仰卧起坐功能锻炼,以加强膈肌、膈胃韧带、肝胃韧带以及腹肌的张力,起到对胃的提升作用。
人体解剖学知识:糖尿病对人体器官组织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的慢性代谢障碍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多种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
本文将从人体器官组织的角度,探讨糖尿病对人体的影响。
1.胰腺胰腺是糖尿病发病和治疗的核心器官。
正常情况下,胰岛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维持机体新陈代谢;而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高血糖。
2.肝脏糖尿病患者的肝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状态会刺激肝脏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轻者导致肝内糖原储存耗竭,重者会在糖原耗尽后促进肝脏产生大量的葡萄糖,使血糖水平继续升高。
此外,高血糖状态促进了肝脏内脂肪沉积,可能导致脂肪肝和脂肪肝炎的发生。
3.肾脏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逐渐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减弱,导致糖尿。
大量的葡萄糖会给肾脏带来负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的压力过大,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最终导致肾脏功能损害。
4.心血管系统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动脉狭窄等。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左室肥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高血糖状态下,肺血管和末梢血管的弹性下降,血管收缩功能降低,易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5.消化系统糖尿病患者容易患上上消化道疾病和胆汁淤积等肝胆疾病。
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和肌肉组织,导致胃排空减慢、腸道蠕动减弱,进一步导致上消化道不适和胆汁囊的酪氨酸分解降低。
此外,糖尿病患者肠道内细菌群组成发生改变,存在诸多潜在的胃肠道并发症,如肠胃炎、胰腺炎等。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广泛影响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其影响呈现多系统、多器官损伤的特点,严重影响健康。
应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综合治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