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最新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最新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最新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乙肝病毒对人体损伤机理

乙肝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乙肝的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免疫学理论和实国内外学者对乙肝的免疫发病原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肝病人肝脏受损,并不是HBV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体的免疫反应,如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膜上HBcAg的免疫应答,抗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LSP)介导的抗体依赖细胞的反应,才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

人体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的这些免疫反应对决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如急性乙肝,随着病毒被清除,上述免疫反应呈一过性;慢性乙肝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和H 重症乙肝患者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严重受损害。然而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的原因更为复杂,除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外性因素如内毒素血症等,也能引起肝细胞损伤。HBsAg携带者,常为免疫应答低下。

为了进一步阐明乙肝的发病机理,学者们对乙肝的细胞免疫、自身免疫、遗传免疫、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加深了对乙肝免疫发病原理的认识。

乙肝的免疫损伤机理

HBV感染肝细胞后,HBV的各种形态和成分分布在肝细胞的各种成分上,并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目前认为至少有原抗体系统参与。感染后出现的临床和免疫学后果,反映了宿主、病毒及特异性病毒抗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据统计,大染HBV急性发病后可以完全康复并在体内清除HBV,但约有10%~15%可发展为HBsAg携带者或慢性迁延性肝炎,1%性活动性肝炎,1%发展为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婴幼儿期感染HBV后,由于免疫耐受,60%~90%将发展为慢性无症者(小部分患儿成年后可急性发作或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乙肝的发病和免疫机理相当复杂,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组织损伤主要是由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引起,在抗一HBs存在时而造成肝细胞损伤。肝内病变是以T细胞浸润攻击为主。Dudley认为,T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与临床病情关系,如T细胞功能正常,则可作用于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破坏它,释放其中病毒。在抗一HBs配合下杀灭病毒而自然细胞功能低下,不足以破坏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则病毒持续存在,形成慢性感染;当T细胞处于免疫耐受无反应状态,则机症状而表现为“健康”携带者;如T细胞反应过强,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较多时,大量肝细胞被破坏易发生重症肝炎。肝外器病原理以抗原抗体复合物较为重要。其一方面通过补体介导,吸引有Fc受体的细胞而引起病理变化,另一方面补体还可吸致其中溶酶体释放多种酶而造成组织损伤。这种对组织的综合性损伤作用构成临床的各种表现。近年来由于对T辅助细胞(胞(Ts)以及T和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了解,认为对受病毒感染肝细胞的杀伤作用,可因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而加强,也可胞功能低下而加强。当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肝炎病毒侵入靶细胞出现的暂时的对肝细胞膜的自身免疫反应可以持续,而出疾病。

机体抗病毒的机理包括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系指细胞和体液免疫两方面。特异性抗体的主要作用是中和循环内的病感染宿主细胞。但是抗体不能消除已经存在的感染。一旦细胞已被病毒感染,抗体则不能杀死细胞内的病毒。相反,细胞免

防止感染,却能排除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使感染痊愈。现将细胞、体液和自身免疫简介如下:

一、细胞免疫

1.各类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急性期和恢复期乙肝病人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总数虽未减少,但形成E一花环的T细胞数却有等认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分布并不能正确反映病损部位的细胞反应。有人报道,自肝穿刺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通细胞计数,结果发现无论HBsAg阳性或阴性组的病人,肝脏浸润的细胞均以T细胞占多数。因此外周血中T细胞数的减少细胞浸润肝脏所致。而大量T细胞浸润肝脏可导致肝组织的损伤。

病人外周血中B细胞百分比无变化,但自肝穿刺组织获得材料中发现,HBsAg阴性组的B细胞平均数显著多于HBsAg阳阴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病人的肝内B细胞增多尤为显著。B细胞数增多则反映体液免疫介导的反应亢进。因此,HBs 病人,肝脏病变的机理可能与HBsAg阳性者有所不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肝穿刺组织中B细胞数增多。

2.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变化肝炎病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对植物凝集素(PHA)的非特异性刺激反应低下,表现为淋巴细当病情好转时,淋巴细胞转换率恢复正常。这种变化主要与淋巴细胞胸腺嘧啶的合成和DNA酶活性的降低有关。有人曾测定持续阳性慢性肝炎病人的淋巴细胞转换率,发现平均值低于正常健康人。正常人淋巴细胞转换率为75.2%±2.3%,慢性慢性迁延性肝炎病人分别为50.6%±5.6%及49.5%±10%。

3.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抗病毒感染主要依靠MHC(组织相溶性复合体)的制约性。被病毒致敏过的细胞毒性T细胞死MHC相同的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靶细胞),不能杀死不同MHC的靶细胞。经小鼠实验性病毒感染证明,Tc只能杀死既有时MHC也相同的靶细胞;但不能杀死虽有病毒抗原,但MHC不相同的靶细胞。所以,Tc要同时识别病毒和MHC两者,制。

细胞毒性T细胞(Tc)在清除肝细胞内的HBV起主要作用。Tc能认别表面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在巨噬细胞的协同作用下,其破坏,同时也杀灭细胞内的HBV。乙肝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HBV特异的Tc功能低下或欠缺,以致不能消灭和清HBV。另一方面,由于HBV感染引起的免疫调节失常而使Ts(抑制性T细胞)抑制Tc作用,封闭性抗体阻断Tc对靶细胞的以及Tc本身的功能缺陷,都是导致感染慢性化的有关原因。

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是机体有清除HBV能力的一种标志,可通过以HBsAg为抗原的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和以HBsAg为抗转化试验来测定。在慢性肝炎中,阳性率较低,而在迁延性HBsAg携带者中则始终为阴性(正常)。一般认为,有特异性细恢复较快。

4.花环形成抑制因子(RIF)乙肝病人,可有两种不同类型的T细胞功能低下。①内源性者是指T细胞功能确实低下,E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目录 序言 (2) 第一章心血管病概论 (5) 第一节病因 (6) 第二节“2多1少” (9) 第三节致病机理 (12) 第四节早防早诊早治 (14) 心血管病各论 (15) 第二章高脂和高脂蛋白血症 (15) 第一节高脂血症 (16) 第二节高脂蛋白血症 (19) 第三节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 (26) 第四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8) 第五节混合性高脂血症 (33) 第三章高血压病 (37)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 (40) 第二节妊娠高血压 (48) 第四章原发性肥胖病 (51) 第五章糖尿病 (57) 第一节 II型糖尿病 (59) 第二节 I型糖尿病 (64) 第六章痛风病 (70) 第一节单纯性痛风病 (71) 第二节混合性痛风病 (74) 第七章慢性高山病 (79) 第一节高原肺源性心脏病 (80) 第二节高原高血压和低血压 (81) 第三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82) 参考文献 (84)

序言 一,据7~8年前报道,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并且还在逐年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重超标和肥胖人不断增多,导致高血压、肥胖病、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若不早防,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还会不断上升,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 二,病因:人类早已知道,心血管病是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什么原因导致代谢障碍?就是5大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如低张性、血液与循环性、中毒性、疾病性缺氧和遗传性缺氧,使人体血氧含量长期降低,或间断反复降低,引起食物糖、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代谢障碍,产生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同时血氧含量降低也能引起全身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产生酮体、尿酸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根源。 人体对缺氧虽有多种代偿功能如心跳、呼吸加快,红血球增多等,但若有几种缺氧积累加重,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必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和组织器官引起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必须长期严防多因素缺氧,确保人体细胞代谢——每分每秒不能停止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就必须减少和消除多因素缺氧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例如孕子宫挤压腹主动脉,使血液循环受阻,能导致孕妇多器官慢性缺血缺氧,引起妊娠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乙型肝炎的传染及预防

乙型肝炎的传染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0-04-30T20:21:43.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阿米南·吾守 [导读]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引起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后果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阿米南·吾守 (新疆新和县医院检验科新疆新和 8421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07-01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引起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后果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乙型肝炎在人群中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就是乙型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无论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就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而传染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的活妖程度和病人血清中的病毒含量。实验室通常我们从乙肝检测化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乙型肝炎传染性的强弱,一般来说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是判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般情况下,检查时发现HbsAg阳性,需同时检查其他标志物方能准确病情。 HbeAg阳性者表示体内病毒处在复制活妖状态,病人血液传染性强,e抗原是乙肝的最主要传染性指标,阳性孕妇分娩时,婴儿感染机会为90%左右。由于与HBV复制密切相关,继续HBeAg(+)者已5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相反,当HbeAg激发产生e抗体(抗-HBe)此抗体对HBV感染有保护作用,那么,抗Hbe(+)则表示病毒复制下降,病人传染性弱。抗-HBc是乙型肝炎的标志性抗体,阳性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持续终身。 乙型肝炎患者或HBV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在急性期或潜伏期(70天)内,病人均具有传染性。HBV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母婴传播。所以,基层医院要开展孕产妇做乙型肝炎的检测工作,早发现,早诊断,早阻断乙型肝炎的传播。 乙型肝炎虽然传染,但已可以预防的,目前,预防乙型肝炎传染的最好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按从注射第一天算起,1月,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使98℅以上人员产生抗-HBs抗体。对于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1月,6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其预防效果更佳。如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也按出生后上述程序接种疫苗。另外,HBsAg阳性患者的家庭成员也要按上述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接种疫苗3个月后检查乙型肝炎标志物的检测,要看,是否产生抗体,定期检查抗体浓度的高低。 平常工作当中我们都看到乙型肝炎的检测作为高考体检,上岗或各种体检的重要项目之一。 只要我们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工作,做好手术器械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对献血员认真筛选,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那么,乙型肝炎就可以预防。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释义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释义 说明:以原文(正文中蓝色字)为准! 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司发〔1990〕070号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以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我国法医检案的实在经验,为重伤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统一标准。 第二条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 第三条评定损伤程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伤情,具体分析。 损伤程度包括损伤当时原发性病变、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以及损伤引起的后遗症。鉴定时,应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的后果或者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释义】本条明确指出评定损伤程度的依据和原则。 评定损伤程度依据: (一)损伤当时,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发生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和生理代谢的变化。 (二)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包括损伤当时或者紧接受伤后同时发生的一病或数病,其损伤与并发症之间必须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外因介入只是间接因果关系,不能作为损伤程度评定依据。 (三)损伤引起的后遗症,即损伤后所遗留的任何损害或者病情,必须与损伤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外因介入引起的后遗症,不能作为损伤程度评定依据。 查明损伤与行为人行为的因果关系。以事实为根据,具体伤情,具体分析。

评定损伤程度原则:总的原则是以刑法第八十五条精神为基点,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占有材料,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后果或者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但在根据实证,求索真相时,依所援引的不同条文,有的应侧重于损伤当时的伤情,有的则要侧重于损伤的后果或者结局。 第四条鉴定损伤程度的鉴定人,应当由法医师或者具有法医学鉴定资格的人员担任,也可以由司法机关委托、聘请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鉴定时,鉴定人有权了解与损伤有关的案情、调阅案卷及病历、勘验现场,有关单位有责任予以配合。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规定,保守案件秘密。 第五条损伤程度的鉴定,应当在判决前完成。 【释义】本条是损伤程度鉴定期限的规定。 鉴定期限既不能无限期延长,影响案件处理;某些案件也不能在受伤后即刻鉴定,影响损伤程度评定的正确性。 损伤程度的鉴定应当在判决前完成,有几层含意:(1)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在判决前需要作损伤程度鉴定的案件,损伤程度的鉴定应当在判决前完成。(2)判断损伤程度正确与否,应当以判决前的确证的伤情来衡量。(3)按照法律规定,当事人或者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时,第二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需要对损伤程度进行复核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鉴定人应当以判决前的确证的伤情为依据进行复核鉴定或者重新鉴定,写出鉴定结论。(4)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新证据、新情况,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进行审理时,需要对损伤程度进行复核鉴定的,鉴定人仍应以判决前的确证的伤情为依据进行复核鉴定,写出鉴定结论。 第二章肢体残废 (注:鉴定时限原则上以治疗终结后3个月为宜;以县级以上医院治疗为准,康复治疗除外) 第六条肢体残废是指由各种致伤因素致使肢体缺失或者肢体虽然完整但已丧失 功能。 【释义】本条肢体残废是指人体的四肢缺失或者四肢外观完整但运动功能丧失或者严重障碍。造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1)骨折不能愈合;(2)骨折的畸形愈合;(3)广泛的皮肤疤痕形成和肌肉纤维化;(4)重要神经损伤;(5)重要血管损伤;(6)关节强直;(7)关节畸形;(8)创伤性关节炎及骨坏死等。 肢体缺失属于形态学的改变。评定损伤程度,可根据受伤当时的伤情(即损伤当时的原发性病变),参照本标准有关条项做出鉴定。而肢体功能的丧失程度则应侧重于损伤引起的后果或者结局,即损伤恢复后其功能丧失或者障碍程度,应用临床检验手段及方法,参照本标准有关条项做出鉴定。法医检验鉴定时,除依据形态学改变和整体功能评定功能丧失程度外,检查时应与健侧肢体比对,在完全

婚龄期乙肝病毒感染的处置对策

婚龄期乙肝病毒感染的处置对策——女性篇 乙肝病毒感染与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是一种主要侵害肝脏细胞的病毒,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过感染,目前世界仍有近4亿的人口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居世界之首,约为1.2亿。人类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后呈现不同的临床转归,病毒被完全清除者则痊愈;病毒未能清除者则成为慢性感染。当病毒引起肝脏损害时就引起乙型肝炎,临床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携带者。其中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常见,无明显肝脏损伤,既往称为“健康携带者”。患者是否需要治疗需听从专科医生的意见,主要取决于感染后病毒所处的状况。为方便介绍,下文中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现症的病毒携带者和肝炎、肝硬化患者。 婚龄期女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困惑及其解答 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因此,我国约有6千万女性患者,其中至少有1/3以上的感染者将涉及到婚育问题。尽管医学界对乙型肝炎的知识进行了各种普及宣传,但人们获得的认识仍然非常肤浅,尤其是处于婚龄期的女性患者面对各种良莠不分的指导和建议更是茫然无措、无所适从。最常见的困惑通常有以下几种,我们将从专业的角度对此给予简要的回答。 困惑一:能否恋爱?当然可以!这首先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病毒传播的担心。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传播,只要恋爱对象接种过乙肝疫苗,其体内就具备了保护性抗体,病毒就不能感染到对方。即使对方无防护能力而受到病毒感染,成人绝大多数也会自然康复,只有不足1 /10的人变成慢性感染者。 困惑二:能否结婚?当然可以!这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自身病情和病毒传播的担心。携带乙肝病毒并不影响结婚,但结婚时要注意肝功能是否正常,否则,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而影响健康。因此,急性乙肝患者最好等痊愈后结婚;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患者等治疗后肝功能稳定恢复正常再结婚。 困惑三:能否怀孕?要视患者病情而定!这主要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担心怀孕对自身病情和胎儿发育的影响。急性乙肝患者应等病情痊愈后怀孕。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很难做到等病毒控制后再怀孕,因此,现实的做法是:慢性携带者可正常怀孕;慢性乙肝患者在肝功能获得正常后怀孕;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想怀孕,需要专科医生作慎重评估,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不要考虑怀孕。乙肝病毒对胎儿影响较小,尚未见致畸、致死胎作用,也不引起先天性疾病。 困惑四:能否顺利分娩?当然可以!这主要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分娩安全的担心。其实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分娩是否顺利,完全取决于孕妇的产科情况,正常胎位者可以选择顺产,也可选择剖宫产;异常胎位者主要采取剖宫产。剖宫产较为利索,会使胎儿有较少的机会接触母血等传染性物质,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剖宫产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方面优于顺产。 困惑五:能否产下不受病毒感染的下一代?绝大多数可以!这主要反映了乙肝病毒感染者对母婴传播的担心。通常,乙肝病毒是不能直接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发生宫内传播的机会很小。母婴传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释义

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司发〔1990〕070号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以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我国法医检案的实在经验,为重伤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统一标准。 第二条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 第三条评定损伤程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伤情,具体分析。 损伤程度包括损伤当时原发性病变、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以及损伤引起的后遗症。鉴定时,应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的后果或者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释义】本条明确指出评定损伤程度的依据和原则。 评定损伤程度依据: (一)损伤当时,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发生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和生理代谢的变化。 (二)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包括损伤当时或者紧接受伤后同时发生的一病或数病,其损伤与并发症之间必须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外因介入只是间接因果关系,不能作为损伤程度评定依据。 (三)损伤引起的后遗症,即损伤后所遗留的任何损害或者病情,必须与损伤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外因介入引起的后遗症,不能作为损伤程度评定依据。 查明损伤与行为人行为的因果关系。以事实为根据,具体伤情,具体分析。 评定损伤程度原则:总的原则是以刑法第八十五条精神为基点,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占有材料,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后果或者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但在根据实证,求索真相时,依所援引的不同条文,有的应侧重于损伤当时的伤情,有的则要侧重于损伤的后果或者结局。 第四条鉴定损伤程度的鉴定人,应当由法医师或者具有法医学鉴定资格的人员担任,也可以由司法机关委托、聘请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鉴定时,鉴定人有权了解与损伤有关的案情、调阅案卷及病历、勘验现场,有关单位有责任予以配合。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规定,保守案件秘密。 第五条损伤程度的鉴定,应当在判决前完成。 【释义】本条是损伤程度鉴定期限的规定。 鉴定期限既不能无限期延长,影响案件处理;某些案件也不能在受伤后即刻鉴定,影响损伤程度评定的正确性。 损伤程度的鉴定应当在判决前完成,有几层含意:(1)凡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在判决前需要作损伤程度鉴定的案件,损伤程度的鉴定应当在判决前完成。(2)判断损伤程度正确与否,应当以判决前的确证的伤情来衡量。(3)按照法律规定,当事人或者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时,第二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需要对损伤程度进行复核鉴定或者重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一) 慢性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对慢性HBV 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 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 ≥2×ULN,且同时HBV DNA 阳性,可用IFN α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二)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对于HBV DNA 定量≥ 1×105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1.普通IFN α 5 MU( 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 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 (I)。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 年或更长[52] (II)。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如治疗6 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I)。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治疗1 年时,如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转阴但未出现抗-HBe 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 血清

学转换,经监测2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85] (II),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4.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85](II)。 5.恩替卡韦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三)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α(ALT 水平应1.普通IFN α 5MU ,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 年 (I)。 2.PegIFN α-2a 180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 1 年 (I)。 3.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当监测 3 次 (每次至少间隔 6 个月),HBV DNA 检测不到(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和ALT 正常时可以停药[87](II)。4.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治疗终点同阿德福韦酯[87] (II)。 5.恩替卡韦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阿德福韦酯。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八期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4年7月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韩家跃时间:2014年7月26日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

电气伤害知识学习

触电对人体的危害 电流作用机理 电流通过人体时破坏人体内部细胞组织的正常工作,主要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电流作用还包括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因素 1.电流的大小 人体电阻主要由表皮电阻和体内电阻构成,体内电阻一般较为稳定,约在500Ω左右,表皮电阻则与表皮湿度、粗糙程度、触电面积等有关,一般人体电阻在1KΩ~2KΩ之间。 按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而使人体呈现不同的状态,可将电流分为三级感知电流——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 是指在一定频率下通过人体引起人有任何感觉的最小电流如轻微刺痛、发麻。 平均概率50%(成年男性1.1mA;女性0.7mA) 摆脱电流——在一定概率下人触电后能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平均概率50%(成年男性16mA;女性10.5mA) 最低概率0.5 (成年男性9mA;女性6mA) 致命电流——(30mA以上有生命危险;50mA以上可以引起心室颤动;100mA足以致死) 2.电流持续时间

时间↑→吸收电能↑→伤害 时间↑→电流重合心脏易损期→危险 时间↑→人体电阻↓→人体电流↑→伤害 时间↑→中枢神经反射↑→危险 3.电流频率 电流频率不同,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也不同。 25~300赫的交流电流对人体伤害最严重。我国的供电频率一律是50HZ。1000赫以上,伤害程度明显减轻,但高压高频电也有电击致命的危险。例如,10000赫高频交流电感知电流,男性约为12毫安;女性约为8毫安。平均摆脱电流,男性约为75毫安;女性约为50是安。可能引起心室颤动的电流,通电时间0.03秒时约为1100毫安;3秒时约为500毫安。 电流途径 不同的途径,危险性不同。 但没有不危险的途径 最危险的是:左手到脚 电流路径与通过人体心脏电流的比例关系 电流路径左手至脚右手至脚左手至右手左脚至右脚 流经心脏的电 流与通过人体6.4%3.7%3.3%0.4% 总电流的比例 4.人体健康状况 因人而异,健康状况、健壮程度、性别、年龄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简介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的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只有采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实现疾病的康复。 指南 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要坚持定期检测,不能掉以轻心。 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后果 近期国内的一项万人调研结果显示:在口服抗病毒中,63%患者自行停药,其中57%的患者病情加重。专家指出,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吃药,通常情况下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停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不然病情不稳固的情况下停药,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病情加重。 毒药物治疗 治疗的适应症 乙肝带毒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一般都不应当使用抗HBV药物。但是,当本人强烈要求进行治疗时,就一定要做肝穿刺检查,如能证明肝脏确确实实存在炎症改变,又符合慢性乙肝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或通过肝穿刺证明是早期肝硬化,同时血清学检测HBv标志物证明有病毒的复制,这才可以给予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20亿人被HBV感染,其中慢性感染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有1.2亿人口为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为7000万。我国慢性HBV感染的特点是持续时间漫长,临床上可分为3个时期:免疫耐受期,慢性肝炎期,低或非复制期。在我国感染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主要因素。围产期感染多形成慢性感染,在成年期感染引起急性肝炎,其中10%可形成慢性肝炎。围产期与宫内感染HBV的婴幼儿形成免疫耐受,带毒持续时间长,而成年期感染者往往缺乏免疫耐受期[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长短不一,此期肝功能检测正常,无症状,常称为慢性HBV携带者。以后进入免疫清除期,肝脏出现炎症反应,转氨酶(ALT/AST)升高,并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肝脏炎症症状。当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每年大约2%~5.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最后一部分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往往夺去生命。 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要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同时,也不能忽视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的理想措施,然而我国是个肝炎大国,即使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者降到1%以下,全国人群HBsAg携带率降到7%以下,也仍将有约7000万人群携带HBsAg。因此,已形成大量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

1 慢性HBV感染要不要药物治疗 国内外肝病学者对慢性HBV携带者多数不主张抗病毒治疗,主张进行医学观察。对ALT<2 u/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亦如此。而这类患者最近已经有人研究证明形成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同样存在。已经有些肝病专家指出:目前已是重新评估现行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以及亚太肝病学会的治疗指南的时候了。重新评估什么呢?一是HBeAg血清转换是不是抗病毒药治疗特点的指标。因为即使抗HBe出现后,每年持续有4%的病例形成肝硬化,并且也可发生肝癌。二是HBV DNA降到<1×103 copies/ml,肝硬化并发症仍可发生。三是ALT<2 u/L仍然有出现肝硬化的风险,并且<1~2 u/L的风险最高[4]。 现在我们不能不重新评估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应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2 近年治疗慢性乙肝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所取得的疗效[5] 2.1 拉米夫定最先上市的第二代核酸类似物,每日口服1片(100 mg),治疗1年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治疗1、2、3、4、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可达到16%、17%、23%、28%和35%。然而,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病毒变异发生率逐渐增多,第1、2、3、4年后可分别达到14%、38%、49%、66%。虽然拉米夫定长期用药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减少肝失代偿的不良后果。但由于耐药株的出现,使药物失去疗效。停药可能导致肝失代偿,不得不换成阿德福韦或思替卡韦等。

乙肝防治常识

乙肝防治常识 对艾滋病人人民谈虎变色,但人们对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性认识却不足,由此导致对乙肝的传染不够警惕。有人说“乙肝不会死人呀”。其实不然,每年中国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人数要高出死于艾滋病的成千上万。乙肝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全国死于原发性肝癌的超过十万,死于肝硬化的就远远不止十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同,但中国是乙肝高发区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带艾滋病的人数相对很少。而且乙肝病毒的感染力比艾滋病毒要强一百倍,使乙肝的预防更紧迫性。幸运的是,不像艾滋病,乙肝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得到预防。下面是关于乙肝的一些常识。 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引起肝在发炎的疾病,这种炎症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硬化,增加发生肝癌的危险。在中国,人口中近百分之六十感染过乙肝病毒。大约90%到95%的成年人能在感染后六个月内康复,从而不会再被感染。当然验血还能显示出他们曾感染乙肝病毒。大约5%至10%的成年人和25%至90%五岁以下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六个月后,体内还不活病毒,他们为慢性患者,通常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能将病毒传给他人。日前美国大约有一百多万慢性乙肝病人。而中国则有一亿二千多万,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乙肝有那些症状? 多数乙肝病毒的急性患者通常没任何症状,或只有一些轻微的像感冒一样的反应,无食欲、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或关节以及低热,大约25%至30%人会注意到小便发黑,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甚至轻微便血。少数会有严重的症状,有可能会在染病后短期内死于极度肝衰竭。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病毒通过接触病毒的体液传染的,如唾液、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月经)。因此,任何接触过带菌者血液或体液的人都有被感染的危险。乙肝最通常的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其它传播途径包括接触被带病毒血液沾染过的锋利物体。如纹身、扎耳环洞、针灸和病人合用剃须刀或牙刷,被病人咬过的口香糖以及输入被染过病毒的血液。大约30%至40%的病人不知道如何被感染的。这个病毒能在体外干燥的表面至少七天,而且比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力强一百倍,艾滋病毒通常不通过唾液传染,但乙肝可以。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定期口腔保健,因此有牙病,包括牙龈发炎出血,增加了口腔(包括接吻)传染乙肝的机会。 高危人群包括: 毒品注射; 学生病人和血液透析病人; 接触输血者; 和病人生活一起的人; 携带病毒孕妇生下的孩子; 与病毒携带者有性接触的人; 犯人; 有许多性伴的人; 进入乙肝高发区的人; 从事需要接触血液工作的人(医生、护士);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中国是乙肝高发区,加上该病毒强劲的感染力,以及最近性观念开放,人口流动性增加都是极大地提高了感染乙肝的机会,你周围至少十分之一

人体运动损伤治疗方法分析(doc 23页)

? ?

第九章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药物疗法 一中草药 中草药治疗的基本法则 整体和辨证施治 常用中药 活血理气续筋接骨祛风散淤清热的中草药. =============================== 中草药治疗运动损伤的具体应用: 1 运动损伤初期 止血止疼清热消炎的中草药 2 炎症反应及肿胀期 清热消炎活血化淤行气通络的中草药. 3 肉芽组织机化期 药物和功能锻炼同时进行. 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方剂: 外治(搽敷熏洗) 内治(膏丹散丸汤酒剂) ================================ 二外用西药 1 红药水 2 紫药水 3 碘酒 4 酒精 5 生理盐水

================================ 三内服西药 止疼及消炎类药物 四内服中药 云南白药跌打丸三七片:适用于早中期 大活络丸小活络丸:后期及慢性损伤. 五外贴膏药 ================================ 六注射剂(痛点注射药物疗法) 1~2%的盐酸普鲁卡因 作用:帮助诊断注射部位是否准确;有麻醉止疼和促进病变组织代谢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强地松龙) 作用: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减少渗出液,防止水肿,抗炎并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瘢痕形成。 ================================ 适应症:腱鞘炎滑囊炎肌肉拉伤肌腱炎创伤性关节炎 用法:与普鲁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1次/周;4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注射后局部休息24小时,严格消毒;避免感染保持清洁。 ================================ 第二节拔罐疗法 原理:通过火的燃烧造成罐内负压,使毛细血管充血淤血治疗疾病. 作用:溶血穴位刺激温热作用 拔罐的方法 1 点火 2 留罐 3 起罐 ================================ 适应症和禁忌症 慢性闭和性软组织损伤.禁止急性和亚急性疾病使用 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 造成烫伤 ================================ 第三节物理疗法 定义:运用自然或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方法 光(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激光) 电疗(直流离子导入低中高特高射频等) 超声波磁疗传导热疗冷冻生物回授等 ================================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一)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一) 一、引言-鲜血引出的沉重话题 案例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国家公务员9名,有157人报名应考。经笔试、面试,前13名报考者参加最后体检,其中4人不合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周一超总分排第八(笔试第四),因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招考单位“按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判为“不合格”,不予录用。周在4月2日晚知道自己因身体原因被淘汰后,携带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来找到人事劳动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干某询问公务员招收录用情况,向干某要看化验单未果,后到洗手间拿出了藏在包中的水果刀对两位人事科干部进行行刺,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周随后被刑事拘留。1]浙江嘉兴市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一审判处周一超死刑立即执行。 人们在阅读完案例后,对悲剧的发生进行感叹的同时不禁要问:什么是乙肝“小三阳”?它和肝炎病之间有何联系?医院的这种体检结果对劳动者身体状况的评价意义是什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情况?为什么录用单位要拒绝录用此类劳动者? 二、医学常识的交代 1963年,Blumberg等科学家的医学发现开辟了实验室诊断发现带毒者的途径,使得在例行体检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出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约60-70%,这其中又有10-15%人血清HBV表面抗原阳性而表现为乙

型肝炎病毒携带。全国有14亿人口,大部分的民众都受过肝炎病毒的感染。约有1.2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肝患者大约有3千万人。3] 并非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从医学概念上来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的名称有着不同的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者:过去感染过或现在正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叫乙肝病毒感染者。 乙肝患者:有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黄疸发热等,检查结果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这类患者通常应该进行临床的治疗和养护。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临床上常将HBsAg阳性而无任何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测正常半年以上者(既往从无肝功能异常病史)称之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权威的医学观点认为,这部分人除不能从事献血、幼托和饮服行业外,可照常工作、学习。大部分不需要临床治疗,但须注意日常的生活保健及个人卫生习惯。5] 在人员录用程序中,对肝器官的体检主要有两个项目供录用单位选择:1、肝功能测试;2、乙肝五项检查。在检查的功能上,两者具有不同的分工。前者主要是看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后者是看乙肝病毒感染状态(过去感染或现症感染)。感染了乙肝病毒,肝功能可以正常,也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 干扰素α(I F N-α)、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主要治疗策略,且CHB患者远期预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改善[1-3]。然而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长期治疗耐药变异率较高,限制了CHB患者单药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抗病毒单药治疗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CHB抗病毒治疗应答,不同作用机制、耐药位点不重叠的NUC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研究已取得进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证据。为了推动和规范CHB的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相关临床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应该看到,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证据目前还不充分,本共识不能回答CHB联合抗病毒治疗中所能遇到的全部问题。随着CHB联合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证据的不断累积,专家委员会将对本共识进行适时的修订。 1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策略 1.1 单药治疗的局限性 现有CHB治疗指南主要是IFN-α或NUC单药治疗的策略推荐,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远期临床预后也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单药治疗策略存在较多的局限性。 1.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在HBeAg(+)CHB患者中,1年的病毒学应答率(H 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及替诺福韦酯(T D F)治疗中分别为25%、36%~40%、21%、67%、60%和74%。普通IFN-α和PegIFN治疗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约为30%,而NUC药物治疗者大约为20%,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NUC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会受到耐药发生的影响。治疗1年时HBsAg阴转率在PegIFN、LAM、ADV、ETV、LdT和TDF分别为3%~4%、1%、0、2%、0和3%。 HBeAg(-)的CHB患者中,1年的病毒学应答率(H 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在PegIFN、LAM、ADV、ETV、LdT和TDF治疗中分别为67%、72%、51%、90%、88%和91%。治疗1年时HBsAg阴转率在PegIFN为3%,而在LAM、ADV、ETV、LdT和TDF治疗均为0。 1.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治疗多数情况下需长期用药新近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对CHB患者应用NUC单药治疗的停药标准进行了更新[4]。对于HBeAg(+)CHB患者,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而对于HBeAg(-)CHB患者则规定: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 正常后,至少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赵会兀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含量成正比关 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F 降到19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日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 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日性者性

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勺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 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 44.62 %的 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