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学习方案1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语文《落日幻觉》教学设计优秀7篇落日的幻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说明资料和顺序。
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潜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精心导入:请大家朗诵下面诗句,感受落日美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二、整体感知:应对美轮美奂的落日,古人用诗歌,描绘出落日的奇观。
你明白本文作者是怎样描述落日吗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课文1-2段,划出描述落日景象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五个方面来描绘落日景象的教学预设:l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
l指名学生先朗读划出句子,在探讨作者从哪五个方面描述落日之现象。
现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现象二:颜色深黄、殷红现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现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现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应对如此壮观、绮丽、神秘而迷人的美景,我们再次用朗朗的书声去感受它如何请大家放声齐读这些语句。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美景,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竟然没有任何变化,同学们,你能解开这科学之谜吗(有些同学真是科学的爱好者,凭着课前预习,就能解开落日落日景象的奥秘,实在是聪明。
)如果你是央视“走近科学”的。
解说员,你将如何向观众解释各种落日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呢请大家自读课文4-7段,以央视“走近科学”的解说员的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
提示: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2、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与同桌或前后桌共同探讨。
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教学预设:l学生自读课文,探寻落日景象的原因。
l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合作探究。
l学生解说落日景象的科学道理。
教师提示、引导,尽可能解说得精彩。
初中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落日的幻觉》的阅读与理解;(2)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3)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2)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落日的景象,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落日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落日的幻觉》;(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3. 词汇学习:(1)教师指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学生跟读,理解词汇和短语的意思;(3)教师举例,让学生运用词汇和短语。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落日的观察日记;2.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有关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课内外结合:(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选择一个美丽的落日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2)学生将户外观察的景象与课文进行对比,思考自然景观的变化和美好。
2. 跨学科学习:(1)结合地理学科,讲解落日现象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等;(2)结合环境学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落日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进行案例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散文。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落日的幻觉》,巩固所学内容。
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 写一篇以“我所见过的最美景色”为主题的作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对学生写的作文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所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初中《落日的幻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落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落日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落日的幻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
(2)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在欣赏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审美情趣的表现。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落日的幻觉》,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 选择一首关于落日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3. 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景观,提出自己的建议。
初中《落日的幻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日落现象的成因。
(3)培养观察自然、欣赏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记录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2. 课文写作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落日的幻觉》原文及注释。
2. 与日落现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日落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日落的观察和感受。
(3)简介课文《落日的幻觉》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互相解答疑惑。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解析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3)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如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鼓励学生观察自然,用文字描绘日落的美景。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初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教学难点:对落日幻觉现象的科学解释。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落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落日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落日的幻觉》,注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举例。
学生通过造句,运用生字词。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通过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落日幻觉的形成原因。
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6.落日幻觉实验利用实验器材,模拟落日幻觉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落日幻觉的形成原理。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落日幻觉的观察日记。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分析、小组活动、落日幻觉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落日幻觉的形成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落日幻觉,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延伸1.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落日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7篇】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7篇】《落日的幻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
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
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悟落日之美,培养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体悟幻想和想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导入课题,并就课题《落日的幻觉》简单阐述,形成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印象。
诗意导入:唐代诗人杜牧在《西江怀古》里说:“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今天,我们不妨也来做做这万里沙鸥,弄弄这夕阳落日,看看能不能也弄出诗人情怀出来。
二、初读理思路。
幻灯出示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描写落日的景象,再解释幻觉的成因,引导学生把握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观落日之景。
梳理作者所描写的落日景象,并整理到学案表格的第一列。
(培养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三、赏落日之美:无论落日的形体还是颜色,总之一个字——美。
那落日之美究竟美在哪里?以“落日之美,美在”的句式用课本上的词加以概括。
幻灯出示美读要求,学生美读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感受壮观、绮丽、神秘、迷人之美。
穿插学生美读文章,体悟作者对落日的喜爱之情。
思考把落日之美写得如在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表达方式中描写的运用和说明方法中摹状貌的运用会让说明文形象生动。
引导体会落日的忧伤之美,引导学生归纳:引用古诗文可以让说明文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可读性。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与理解,语言点梳理,写作和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内容。
2.理解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与文化特色。
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提供讨论和互动的机会。
【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2.引导学生自由进行讨论和写作。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素材,课文版教材,课堂板书。
【教学过程】1. Class Opening(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Pre-reading activity(10分钟)-分组讨论关于落日与幻觉的概念和特点。
-各小组报告讨论结果。
3. While-reading activity(30分钟)-在幻灯片中展示课文并一起阅读。
-分组合作回答阅读理解问题。
-展示学生订正答案。
-教师解释和讲解重点语言点和难点。
4. Post-reading activity(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选择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并展示。
-全班讨论和解析。
5. Writing activity(25分钟)-学生个人准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他们经历的幻觉或者梦境。
-学生互相交流和互相修改。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6. Closing(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延伸】。
初中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幻无常,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落日的幻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幻。
四、教学准备课文《落日的幻觉》的打印稿或电子稿。
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变幻,引出课文《落日的幻觉》。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落日的幻觉》,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联想与想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幻。
学生分享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交流和讨论。
5. 小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学生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拓展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他描写日落景观的文学作品或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描写一个日落场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完成练习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优秀6篇】《落日的幻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1、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三基础知识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
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
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六课堂拓展延伸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落日的幻觉》教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衰减()尘埃()吟咏()2、解释下列词语(1)、日薄西山(2)、气息奄奄(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绮丽(5)、衰减3、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八年级上册)班级姓名学号
20 落日的幻觉
【学习导言】
你是否留意过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那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也蕴藏着奇趣横生的科学奥秘。
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落日的幻觉”,探询其中的奥妙。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积累基础)
【通读课文】
关于“落日”,我能想到如下一些古诗句:
通过预习,我从文中知道了落日会产生如下一些幻觉:
我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
【积累基础】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吟.()咏绮.()丽殷.()红坠.()落暗弧绚.()丽旭.()日变化多端蔚.()蓝
课内学习(预习反馈、品读课文)
【预习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批语:。
【品读课文】
梳理文本内容
说一说:落日产生的幻觉。
理一理:独立填写下表,思考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根据内容,我能说一说课文的说明顺序:
研读重点文段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
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
着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
”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品味文本语言
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课后学习(完成作业描写片段)
1、完成作业本。
2、请你根据日常观察,描写一段日出景象的文字。
(100字左右)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明确:
1、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 (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
..到本质
..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