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逆向1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0
钟道隆英语学习逆向法资料摘要:钟道隆教授勤于学习,善于总结。
他45 岁时为了摆脱听不懂说不了的哑巴英语状态,发奋自学英语口语,终于成为口语翻译,并总结出了"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的"英语学习逆向法",出版了《逆向法巧学英语》等五本有关英语的专著。
作者简介姓名:钟道隆性别:男1934 年12 月31 日生于浙江省浦江县。
1951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学习报务与机务,1952 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有线系学习。
在校期间学习刻苦,1958 年以本科五年内所有课程考试全部优秀的的成绩毕业,被评为"优秀生"。
毕业后长期从事国防通信工程建设、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工作。
先后任总参通信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参通信部科技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少将副院长(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与发明奖电子组副组长等职,1995 年退休。
钟道隆将军干一行钻一行,1958 到1976 年间,他先后在西北戈壁滩、青藏高原和内地山沟里从事国防通信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工作。
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些平凡的工作中,年复一年,刻苦钻研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写出专题总结与专著200多万字,搞成功技术革新十几项,大部分经国家鉴定后在全国推广。
1978 年因科技工作中成绩突出,出席了总参谋部通信部和总参谋部科技大会,并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
钟道隆将军勤于学习,善于总结。
他45 岁时为了摆脱听不懂说不了的哑巴英语状态,发奋自学英语口语,早起晚睡,工作之余每天学习五小时,节假日学习十几个小时,长年坚持不懈,一年半内用坏收录机十几个部次,终于成为口语翻译,并总结出了"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的"英语学习逆向法",出版了《逆向法巧学英语》等五本有关英语的专著。
他用这种方法指导不同层次的人学习英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逆向法巧学英语的方法
逆向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它通过强调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英语。
以下是逆向法巧学英语的步骤:
1. 学习语法:了解英语的基本语法结构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句子的结构,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的组织方式。
2. 听力训练:听力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部分。
通过听英语音频和视频,可以提高听力理解力。
开始时,你可以选择简单的英语对话和短篇文章,逐渐增加听力的难度,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3. 口语练习:英语是一门与人交流的语言,因此口语是非常重要的。
透过与他人练习口语对话,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可以与英语母语者交流,也可以通过参加英语角或与他人组织语言交流活动来提高口语能力。
4. 阅读理解:阅读英语文章可以帮助你扩大词汇量,提高理解能力。
逐渐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然后逐渐转向更复杂的文章,同时边读边查不懂的词汇并记下笔记。
5.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可以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并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开始时,可以写一些简单的句子和段落,然后逐步增加写作的难度。
练习写作可以帮助你提高词汇用法和语法知识。
6. 学习生活化英语:学习英语不仅限于课本和教材,还可以通过观看英语电影、听英语音乐和广播等来提高英语水平。
将英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英语并提高学习效果。
逆向法强调以实用为导向,提醒学习者要从实际应用出发,理解语言用法,透过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来提高英语水平。
中学英语逆向教学设计范例一、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按照既定的教材和课程安排,按部就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逆向教学作为一种改革性的教学方法,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思考机会。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学英语逆向教学设计范例,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二、设计背景本次逆向教学的设计对象是一堂中学英语口语课。
在传统教学中,口语课往往以教师主导的方式进行,学生缺乏实际练习和自主表达的机会。
因此,通过逆向教学的设计,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次逆向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1. 前期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选定一个主题,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给学生,包括单词、短语和句型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材料进行预习。
2. 自主学习在课堂开始时,教师不直接给出具体的口语练习任务,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进行相关的学习和思考。
学生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料,自行查找其他相关材料,并进行口头或书面记录。
3. 分组合作一定时间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和材料,并共同完成一个小组项目。
例如,每个小组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话题,创作一段对话或演示一种情景。
4.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项目后,他们将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以促进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5. 教师点评在展示和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将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着重强调他们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学习资源,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口语水平。
中学英语逆向教学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关于情绪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及使用适当的语言安慰他人。
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我们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行为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
二、评估证据的收集为了确保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收集评估证据。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证据: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例如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自己的情绪。
2.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如填空、选择、翻译等,以检验他们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
3. 进行口头或书面交际活动,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安慰他人。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以下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绪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示范: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安慰他人的语言技巧。
4. 任务驱动: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1. 情境创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情绪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人物的情绪。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近遇到的情绪问题,并尝试用所学表达方式描述自己的情绪。
3. 教师示范: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段安慰他人的对话,并解释其中的语言技巧。
4. 任务驱动: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安慰他人的短文,要求运用所学词汇和表达方式。
五、反馈与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收集学生的评估证据,根据证据对教学策略和活动进行调整。
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英语逆向学习法学习英语要花大量的时间,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时间呢?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用我们通常的口头语来说就是要“见缝插针”。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各个不同情况下我是如何“见缝插针”,挤时间学习英语的。
在沈阳工作时我是单身一人,没有家务负担,比较有利于学习。
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必需“大剂量”地学,用很多时间。
所以一般我都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早饭前学两个小时左右,晚上再学三四个小时,这样每天至少可以学五六个小时。
星期日照常提前起床,从五点半学到八点半吃第一顿饭,学三个小时。
饭后洗澡,九点半开始,一直学到下午四点半吃第二顿饭为止(北方单位节假日一般只吃两顿饭),晚饭后活动一个多小时到七点左右,然后再学到十一点,这样总计可以学习十几小时;其他节假日放几天假就学几天。
比方说春节,就一连学上四天或五天。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想要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并不一定非得每天学这么长时间不可。
不过学习的收获与你付出的劳动成正比。
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每天起码要学三个小时以上,以期尽快地登上一个台阶。
在北京工作期间,我不住在工作单位,每天从家到办公室,单程需乘70分钟左右的公共汽车,来去约需三小时,业务工作又比在沈阳时忙多了,怎么办?我很快就“自适应”了,找到了学习英语的时间。
首先是早晨五点二十分起床后,不论是洗漱、做早饭还是吃早饭,都听录音,上班路上还是听录音,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以后,立即查听不明白的词,并把听明白的内容输入电脑。
这样从起床到上班的两个半小时内,一直没有离开过英语,起码可以顶一个小时吧!下班回来路上还是听录音,吃了晚饭以后从八点到十点半再学两个半小时,这样一天可以保证能学三个小时以上。
星期天与节假日与在沈阳单身时一样,学十几个小时。
“见缝插针”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就是把英语学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拘一格,处处学,事事学。
只要有了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起,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如何运用逆向法学习英语第一,选择听力材料要符合个人实际水平。
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好。
(你可以听懂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材料,我选择的是西安外语学院的英语新闻听力,上海海文出版社的标准美语听力,北京外语学院的中级听力和高级听力。
另外还从网上下载了BBC/VOA等时事新闻节目。
)第二,反复听十遍还听不清楚,就要查对原文,以便搞清问题出在那里。
有针对性地学习。
(材料最好要有标准文字说明,以便对照,免得胡乱猜测,起步阶段一定要结合教材和文字说明学习。
不要机械地模仿钟教授,如果你感觉仍然太难,就需要重新选择听力材料,减少难度,增加自信心。
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困难,随时可能失去信心。
)第三,练习完整地听懂一句话之后再默写。
第四,大声跟读。
可以边看着记录稿,边跟播音员朗读。
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纠正语音。
(很多人在这点上犯错误,太懒。
或者羞于开口)第五,练习精听的同时,加大泛听练习。
选择完全新的材料,只听一到三遍,掌握大意即可。
同时养成每天坚持听英语播送的习惯。
(泛听材料是海文出版社的标准美语入门,VOA的慢速英语;北京人民大学的英语绿地,美国ABC电视新闻,以及各种有兴趣的听力材料。
我对于泛听比较重视。
先选一些比较容易的材料,练习一遍全部听懂的能力;再坚持听比较难的播送电视新闻。
)第六,逐渐培养一遍听懂的能力。
只在特别难的地方才用听写法。
(这是逐渐培养出来的,没有说是一开始就用这个方法)第七,加强阅读练习。
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练习快速阅读。
遇到生词查英英词典。
特别注意阅读网上最新的英语背景新闻,以便听的时候减少难度。
第八,练习写作。
可以把听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梗概。
另外多练习用英语生词造句。
(可用口头复述练习)第九,练习汉翻英。
最好找一些有标准译文的材料,先自己翻译,再对照范文学习。
特别注意把握英语与中文之间的微妙关系。
(新概念就是很好的练习资料)第十,每天保持相当量的练习。
只有练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在大脑中构造一个英语区。
钟道隆的逆向法巧学英语钟道隆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英语学习者,他通过逆向法成功地巧学了英语。
逆向法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它与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同,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高效地掌握英语。
钟道隆通过逆向法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是建立自信心。
他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并且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
他不害怕犯错误,相信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纠正,他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逆向法的第二步是改变学习的方式。
钟道隆认识到,传统的学习方法并不能帮助他真正地掌握英语。
因此,他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他发现了逆向法,它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逆向法强调的是理解和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钟道隆通过逆向法,学会了用英语思考和表达,从而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
逆向法的第三步是注重实践。
钟道隆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英语。
因此,他积极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
通过与其他英语学习者交流和互动,他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在实践中,他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和提高。
逆向法的最后一步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钟道隆明白,学习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
他创造了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例如定期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影、读英语书籍等。
他还利用网络资源,如英语学习网站、英语学习软件等,来增加自己的学习资源。
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钟道隆能够更加专注地学习英语,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逆向法的成功离不开钟道隆的努力和坚持。
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学习英语,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
他时常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努力达成这些目标。
他还善于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坚持,他才能够成功地巧学英语。
通过逆向法巧学英语,钟道隆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他不仅能够流利地与外国人交流,还能够在英语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的成功经验也激励着其他人学习英语。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逆向法,我们也能够巧学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钟道隆著第一章我怎样学会英语1.1哑巴英语的尴尬我上中学时没有学过音标,基本上是跟着教师念,对不对不得,而知。
有时会闹出笑话,例如dining一room中的第一个I,不发 [I],而发[air],但是教师读成[I],我们也就跟着读错了,后来才纠正过来。
上大学以后改学俄语,大学毕业以后又自学过一些英语,能阅读有关的专业书籍。
但是从来没有学过“听”和“说”,基本上是“哑巴英语”。
1979年45岁时第一次随团去法国和德国参观。
当时我能阅读自己熟悉的专业书刊,算是代表团中英语水平比较高的。
但一到外国,除了一般的问候语以外几乎都听不懂,说不了,所以根本听不懂技术讲解。
对于熟悉的专业书面材料,如果是用大写字母写成的说明,一时还反应不过来,需要在脑子中翻译成小写才看得懂。
代表团团长还不时地鼓励我“胆子大一些”。
其实哪里是什么胆子大小的问题,听不懂,说不了,看不懂,哪里来的胆子?在国外期间,我与每一个不会外语的人一样,口袋里装着一个纸条,上写“我住在XXX旅馆,请把我送回去。
”以防一旦走失时使用。
我当时是某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看着这样的纸条,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被侮辱感,“我这个中国高级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只有这样的水平,与文盲差不多,外国人怎么会看得起我们?” 发愤之心油然而生,回国以后下决心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1.2自学一年成翻译学英语听和说的最好方法是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天天听英语,说英语。
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条件。
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在半导体收录机如此普及的今天,听英语录音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当时学习的劲头很大,先后学习过The Man Who Escape《逃跑的人》、English for Today 一Book Four:The Changing Tec- neology《今日英语——第四册:日新月异的科技》、《英语900句》等书和录音带。
学的时候对着书看,似乎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章我怎样学会英语1.1 哑巴英语的尴尬我上中学时没有学过音标,基本上是跟着教师念,对不对不得而知。
有时会闹出笑话,例如dining一room中的第一个i,不发[i],而发[ai],但是教师读成[i],我们也就跟着读错了,后来才纠正过来。
上大学以后改学俄语,大学毕业以后又自学过一些英语,能阅读有关的专业书籍。
但是从来没有学过“听”和“说”,基本上是“哑巴英语”。
1979年45岁时第一次随团去法国和德国参观。
当时我能阅读自己熟悉的专业书刊,算是代表团中英语水平比较高的。
但一到外国,除了一般的问候语以外几乎都听不懂,说不了,所以根本听不懂技术讲解。
对于熟悉的专业书面材料,如果是用大写字母写成的说明,一时还反应不过来,需要在脑子中翻译成小写才看得懂。
代表团团长还不时地鼓励我“胆子大一些”。
其实哪里是什么胆子大小的问题,听不懂,说不了,看不懂,哪里来的胆子?在国外期间,我与每一个不会外语的人一样,口袋里装着一个纸条,上写“我住在XXX 旅馆,请把我送回去。
”以防一旦走失时使用。
我当时是某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看着这样的纸条,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被侮辱感,“我这个中国高级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只有这样的水平,与文盲差不多,外国人怎么会看得起我们?”发愤之心油然而生,回国以后下决心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1.2 自学一年成翻译学英语听和说的最好方法是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天天听英语,说英语。
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条件。
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在半导体收录机如此普及的今天,听英语录音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当时学习的劲头很大,先后学习过The Man Who Escape《逃跑的人》、English for Today一Book Four:The Changing Technology《今日英语——第四册:日新月异的科技》、《英语900句》等书和录音带。
学的时候对着书看,似乎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但一年左右下来,花的功夫不少,收获却不大,英语水平(听、说和快速阅读能力等)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提高,好像碰到了一个很不容易逾越的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我很苦闷和仿惶:进一步学习提高吧,好像困难重重,难以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放下不学吧,工作中确实需要,而且我当时单身一人在沈阳,业余时间没有什么事可做,所以还是想学英语。
但是怎么学呢?请教一位专职英语翻译,他说,“我们在外语学院专门学了好几年,也不是都能听懂,你已经45岁了,恐怕困难更多。
”听了他的这番话,使我认识到学习英语的艰巨性,打消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一天,我突然回想起我听懂京戏唱词的过程:40年代末从南方到了北京以后,觉得京戏很好听,可是听不懂,不知道哼哼呀呀唱的什么。
60年代初我与一位京戏迷住在一起,他有很多京戏唱片。
我问他怎样才能听懂京戏,他说京戏很程式化,只要一字一字地听懂几出就好办了。
此后只要一放唱片,他就一句一句地告诉我唱的是什么词。
就这样,我慢慢地听懂了几出戏,此后再去听别的果然也能听懂了。
我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学习英语吗?但是,从哪里起步呢?我的听力很差,语速稍快一点的根本听不懂,只能去听专门为初学英语者设计的慢速英语。
说干就干,当晚就开始一词一词、一句一句听写慢速英语。
这一天是1980年1月31日,是很值得我回忆的,因为从此我就走上了踏踏实实地自学英语的成功之路,而且从未中断过。
在刚开始听写的时候,虽然我已经认得不少词,但由于不会念,听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词,很难继续学下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果断地停止了听写录音带,改为跟学电台的“初级广播英语”,从最基础的英语发音学起,足足学了五个月,把自己的基础英语知识比较彻底地重新加固了一下。
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此后再去听原来的录音就觉得不是很困难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步是很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五个月的退却,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英语水平。
听写慢速英语,经历了起步、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完成技术讲解中的口译任务。
到此我并没有停步,而是继续听写各种各样题材的Standard English,尤其是利用车祸后卧床不起的三个月时间进行系统的听写,听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对于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慢速英语实在是太容易了。
正如有的书的作者所说的“只要每天听上5分钟,就可以听懂”,或者认为“只要会1500个最基本的英语单词就可以听懂”。
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这就是所谓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我刚开始听写时,不但一条新闻听不到底,连一句话也听不到底。
不知道一句话里有多少个词,每个词都是什么音,由什么字母拼写而成。
所以只得一边听一边把听懂了的词写出来,听写不出来就先空着,用红铅笔标出来。
这样,10分钟的国际新闻,花十几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听写出来。
有的人认为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对英语有特殊的兴趣,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
现在我对英语确实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深深地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
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完全相反,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当时的苦闷是难以形容的——一个人坐在室内,面对收录机,一连几个小时,翻来覆去地进带倒带,十几遍也不一定能听得懂一个词一句话,实在是枯燥极了!有时真想把收录机砸了,不听了!但一想到“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和“楔而不舍,金石可楼”等,又重新鼓起学习劲头,坚持了下来。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的话,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英语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我在自学英语过程中经常向一位翻译请教。
刚一开始,有了听不懂的,只要打电话把听不懂的词的前后词告诉他,他就能立即告诉我中间应该是什么词。
一听果然不错,我心中实在佩服极了,觉得“人家大学英语本科毕业的就是不一样,就是行”。
心中暗暗地想,要是我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该有多好。
过了一段时间,大约十个月后,我再听不懂,他电话里就回答不了了,必须拿录音带去听才行,但仍然是听上一两遍就立即能告诉我应该是什么。
后来我再继续听Standard English,有了问题去问时,他就不是立即能回答了,要与我一起讨论,一起猜了。
又如在我完成了起步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正好到北京参加一次技术交流,来的人就是原来我们去国外访问时给我们讲解的人,但是这一次我基本上能听懂他们的讲解。
休息时我问他们,是不是因为到了中国,才故意把讲话的速度放慢了?他们笑着回答说:“我们一直是用同一个语速讲的,只不过是你的听力提高了,觉得我们讲得慢了。
”从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由于英语水平的提高,技术讲座中翻译译得对不对我也能作出判断了。
有时翻译与我的理解不一致,在场的外籍华人一般情况下都说我的理解对(当然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我懂专业,其实专业翻译们的英语水平比我高多了)。
这种情况重复多了,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总经理1982年初访问德国前提出让我当翻译。
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回答说干不了。
但他坚持说我干得了,并给了我很多鼓励。
于是我进行了详细的准备,拟定了一些情景对话。
如:一到海关,可能问什么,怎么回答,参观时可能会有什么问题,怎么翻译等等,并且把准备好的稿子对着录音机念,再放出来给自己听,看像不像。
尽管进行了这样准备,一到国外,实际对话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听不懂就是说不了,困难极了。
当时我手里随时拿着一个本子,有听不懂的,说不了的就立即记下来,晚上回到旅馆,再累也要查词典,看会话手册,一定要把白天不明白的地方搞懂了以后才休息。
这件事情对我是一个转折,大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心,确信自己是能学会英语的。
能承担口译任务以后我仍然一点也不放松自学,每天仍坚持学习英语,以做到“曲不离口”、“常学常新”。
有时别人间我:“你已经会说会听了,就行了,为什么还花这么多时间学英语?”我只有回答说:“我喜欢英语”。
这也是真的,比方说春节的时候,家里别的人看春节电视节目一直到半夜一两点,我就一直学习英语到半夜一两点。
与学其他知识一样,自学英语必须要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碰到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要搞不懂就一直要挂在心上,一有机会就要学要问。
对于学到的东西决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深入钻研,把边边角角的有关知识都搞清楚,只有这样才会如同小学生学语文一样,每天都能学到新的词,掌握的英语知识才会越来越多,水平才会越来越高。
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一次听到了Khmer Rouge,其中Rouge一词听不懂。
两年后一次听一篇有关美国妇女化妆的文章,其中提到rouge(口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红色高棉”,存在两年左右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Condition一词与医学有关的解释一般只作“条件和状态”讲,但在形容人有心脏病时用heart condition,觉得解释成“心脏条件和状态”都不太通顺。
后来从一本新出版的Longman词典中,才知道这个词可以直接作“病”解。
听有关菲律宾反对党领袖阿基诺被刺的消息时,不断地听到tar mac一词,根据发音找不着,后来请教一美国工程师,才知道是“柏油碎石路”,是从tar macadam一词简化而来的。
又如一次录下The peace talks between Iran and Iraq went into square one这样一句话,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是两伊和谈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的意思,但是手头的词典上没有square one这个词组,无法确切得知是否听写对了,因此见人就问。
后来拿着录音给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博士听,他肯定了我听写的是对的。
我并没有到此为止,到处找词典,最后终于在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dioms上找到了如下有关back to square one的解释:Back to square one 一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some task or enterprise as a result of a setback. The allusion is to the game of Ludo when a player is sent to square one if he lands on the wrong square.这样,对于这个词的来历就知道了。
知道了就有用,China Daily l990年7月7日有一个标题是这样写的:Back to square one on talks over Northern Ireland又如一次从慢速英语有关经济消息的节目中听写出derivatives一词,查词典,其解释为“衍生的,派生的;导数”,找不到与经济有关的解释,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直到后来英国巴林银行的职员利森案发后,各种新闻媒介上有关derivatives的报导增多,才知外汇或汇率以及股票或股价指数等现货市场衍生出来的金融商品,主要有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 trading和掉期swap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