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诊医师负责制的实践
- 格式:pptx
- 大小:7.33 MB
- 文档页数:22
主诊医师负责制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院在前期调研和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于2005年4月起在部分科室试行了主诊医师负责制。
通过将近一年来的运行情况看,效果十分显著。
试点科室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门诊量、医疗收容、手术例数均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对科室发展的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这一管理模式对医院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领导决策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对科室发展的积极影响1.1打破大锅饭,调动积极性在全面责任制考核模式下,相同级别、相同职称人员的奖金分配系数相同,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中存在着消极应付的现象,节假日值班相互推委、迟到早退,工作积极性不高,不仅影响了病人的治疗而且损害了医院治病救人的社会形象。
相比之下,主诊医师负责制倡导竞争意识,把一个病区的医生分成2个以上的主诊组,主诊医师从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中通过打擂台的方式产生,主诊医师有一定的任期,实行流动式管理,任期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淘汰,取消主诊医师资格,这种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对当选者形成了巨大压力,无形中督促其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认真履行职责,对于落选者而言也是一种激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全体科室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后,核算单元由原来的整个科室分解为若干个主诊组,成本分摊到各主诊组,效益的高低则取决于各组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收治病人越多、病床周转越快、医疗质量越高,经济效益越好,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各主诊组都尽可能多地收治病人,工作积极性很高。
在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之前,机关往往根据当年和历年的工作量完成情况制定来年的目标管理方案,对于超额完成指标的科室予以一定的奖励,这种措施较之传统的全面责任制管理模式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奖励额度有限,且按照级别进行发放,无法充分调动科室中每一位成员收治病人的工作积极性,况且对科室中的单一成员而言其工作量的增加与科室的效益是息息相关的,但对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影响不大,奖金分配系数的大小只取决于每个人的级别而不是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本质上仍然是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式的分配机制,压制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医院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在医疗卫生领域,医院首诊医师负责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该制度要求由首诊医师担任患者的主治医师,负责全程协调、诊疗和治疗的工作。
本文将以医院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为主题,讨论该制度的意义、优势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制度的意义医院首诊医师负责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制度有利于优化患者就医过程。
由于首诊医师负责全程协调患者的诊疗和治疗工作,可以避免在不同科室之间的来回转诊,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和病历资料的重复填写,提高了就诊效率和便捷性。
其次,制度有助于形成协同医疗的工作模式。
首诊医师作为患者的主治医师,能够在患者最初就诊时全面了解病情,并与其他科室医师进行沟通协调,制定出更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
这种协同医疗的模式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效果,降低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最后,制度能够加强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
首诊医师在负责全程诊疗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有较深入的了解和判断,提出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这对首诊医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医务人员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医疗技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制度的优势医院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具备以下优势:首先,有利于建立持续的医患关系。
在首诊医师制度下,患者能够与同一位医生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起稳定的医患关系。
这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的治疗建议。
其次,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首诊医师负责全程的诊疗和治疗工作,能够通过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减少病理学检查和无效治疗的频率,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最后,制度能够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
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使得医院在医疗资源、信息共享以及医患沟通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这样的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交流,提升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试点方案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也实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从“看病”到“看病人”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传统的医院管理以科主任为核心,采用科室成本核算,在分配上科主任有分配自主权,不能突出医师在诊疗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形成竞争态势,医疗责任制也不十分明确,为此很多医院探索和实践了主诊医师负责制这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在调动各级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
针对我院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量不足,医疗投诉较多,病人满意率不高等状况,我院将对主诊医师负责制工作进行探索。
一、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意义主诊医师负责制是指由一个主诊医师带领若干名医师组成一个治疗组,全面负责并实施患者的接诊、住院、诊疗操作(包括手术等)及出院随访等工作的一种医疗管理模式。
通常由三个层次的人员组成,第一层主诊医师一般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当(高年资主治医师也可),负责本医疗组的全面事务;第二层一般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当,是主诊医师的主要助手;第三层住院医师是与患者接触交流最频繁的医师,负责观察病人、汇报病情、记录病历等具体事宜。
主诊医师负责制是比较好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患者可以根据所知信息和满意程度选择不同的主诊组就医,这一主动权能够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病人得到实惠。
2.医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强调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一条龙服务。
3.主诊医师负责制改变了管理流程,赋予主诊医师更多的质量管理权、技术把关权,可以充分调动主诊医师的积极性。
4.能充分调动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提高医院内部竞争力,更好地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
二、目标要求,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思想发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争取2010年6月在2-3个科室实施,达到:1.破除职务、职称的“终身制”。
2.破除分配制度的“大锅饭”。
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内容首诊医生负责制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推进,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
首诊医生负责制,顾名思义,就是将医疗服务的责任和权力下放给了首诊医生,从而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和医疗质量。
本文将从首诊医生负责制的背景和意义、实施的困难和挑战、成功的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此展开对首诊医生负责制内容的探讨。
一、背景和意义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过去,患者就医时可能需要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来回奔波,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的就诊体验不佳。
而通过实施首诊医生负责制,可以将患者的病情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等工作都交给一位首诊医生来负责,简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患者就医效率。
此外,首诊医生负责制还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通过合理分配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可以避免某些大医院资源过度集中,而其他医疗机构却闲置。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也使得医疗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分布。
二、实施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尽管首诊医生负责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患者对首诊医生负责制的理解和接受度还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的就医习惯和观念,有些患者还是习惯于去大医院就诊,认为大医院的水平更高。
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和政府加强宣传,增加对首诊医生负责制的解释和引导,提高患者对其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其次,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需要医生具备更全面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专科分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首诊医生所需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更多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综合医疗技能。
这对于医生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对医疗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最后,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离不开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通过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等方式,可以实现患者病历和诊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但目前我国在医疗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些滞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思考传统的诊疗模式中,床位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构成三级医师负责制,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三级医师逐级负责,逐级请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诊疗活动的及时、精确及有效性。
此外,也会导致高年资、高职称的医生备受追捧,低年资医生备受冷落,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被选择几率高的医生往往工作量超负荷,也很难保证医疗质量,容易出现医疗纠纷。
目前提倡的“主诊医师负责制”优点在于:变科主任一个人为科室发展承担责任为人人关心科室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学科发展,删减了繁冗的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门诊、病区、手术实现一体化转归,依托主诊小组的诊疗模式使诊疗流程实现无缝衔接,更有利于对病人治疗的全程控制。
科主任作为自由主诊医师,全面负责科室内的技术创新和内涵建设、服务管理、质量管理、发展管理、相互协调管理,更多的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上。
我院自2004年开始试点主诊医师负责制,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其有利有弊,关键在于通过改革趋利避害,使其健康发展。
双向选择催生主诊医师我院主诊组的设置是以任务定岗,按岗招人。
按照病人数量核定主诊组数量和主诊医师数量。
遴选标准。
主诊医师需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个别可为高年资主治医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近三年在SCI、中华、核心期刊有论文发表,引进新技术、新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者优先;近三年有医疗事故、重大医疗纠纷和投诉者一票否决。
双向选择。
主诊医师名单确定后,组织各科室进行双向选择,即主诊医师选择下级医师,下级医师选择主诊医师。
每位下级医师只能选择一名主诊医师,主诊医师可根据科室人员情况,选择3~4名下级医师。
通过双向选择结果成立各科室主诊组。
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如果没有下级医生选择主诊医师,则该主诊医师资格则被取消;如果下级医师没有任何一名主诊医师选择,则该医师可能被调至其他工作岗位。
医院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五点意义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在近年来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即由一位医生负责全程对一个病患负责。
这种制度的推行在许多医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医院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意义。
一、提高医疗质量主诊医师负责制使得病患与医生之间建立了更为稳定和密切的医患关系。
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患的病情、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等。
这样有利于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病患进行交流和沟通。
通过建立长期的医患关系,医生可以更好地跟踪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
二、提升患者满意度主诊医师负责制使得病患在医院中能够拥有更为稳定和连贯的医疗服务。
病患只需要与一个医生交流,可以避免因频繁更换医生而导致的交流不畅和治疗不连贯的问题。
此外,通过建立长期的医患关系,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患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病患的需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三、减轻病患负担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病患需要在不同的科室和医生之间来回奔波,进行多次的就诊和复诊,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病患的经济负担。
而通过主诊医师负责制,病患只需要与一个医生进行沟通和治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就诊次数和费用。
这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病患来说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减轻他们的负担。
四、优化资源配置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医生的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科室中,导致医疗资源的碎片化和浪费。
而主诊医师负责制可以使得医生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医生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研究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不是不断进行跨科室的医疗工作。
同时,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助于提高整个医院的效率和竞争力。
五、促进医生责任感和职业满足感主诊医师负责制要求医生对病患负责,这不仅对医生的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能够有效增加医生的职业满足感。
通过长期与病患的沟通和交流,医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病患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更加执着于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Medical Management主诊医师负责制的实践与探讨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Attending Physician Responsibility System□ 徐僖 XU Xi ① 胡馨予 HU Xin-yu ② 钱翠玉 QIAN Cui-yu ① 张素娟 ZHANG Su-juan ③ 许武 XU Wu ③*Abstract主诊医师负责制是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是由各个主诊组全面负责患者医疗等工作。
传统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由科主任负责,存在诸多弊端。
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对主诊医师负责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明确各级医师的职责,调动各级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授权赋能激活团队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益,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a new type of medical service mode, in which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team is fully responsible forthe care of their patients. In the traditional three-level doctor ward rounding system, the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are of patients, and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the hospital made ac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responsibility system, 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hysician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motivating them. Authorization and empowerment motivatedevery member in the medical team, reduced medical disputes,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and operation benefits, and strengthen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staff and patients.关键词 Key words:主诊医师 Attending physician ;医院 Hospital ;管理 Management作者单位:①九江学院附属医院Jiujiang University Aiffiated Hspital 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First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Shenzhe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Email: 1178149253qq @.com *通讯作者:许武中图分类号:R192.3;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9069.2020.07.011主诊医师负责制是由主诊医生组全面负责患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医疗服务模式[1],早在1950年,美国就开始探索主诊医生责任制,并迅速扩展到教学医院、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
图12020·01总第198期6.统计数据由考核指标负责科室统计数据定期报送财务科计算绩效奖励。
主要绩效考核指标及负责科室如表2所示。
7.计算绩效(1)主诊医生组、护理单元、医技科室绩效奖励计算方法。
绩效奖励计算实行工作量工分制:绩效奖励计算公式=∑绩效奖励考核指标工作量×单位指标分值×每分价值量±工作质量奖惩科主任基金=绩效奖励×3%以主诊医生组绩效奖励计算为例:医生组绩效奖励总得分=∑医生组考核指标工作量×单位分值医生组每分价值量=当月绩效奖励发放总额×医生组核定分配比例÷医生组绩效奖励总得分医生组绩效奖励额度=∑医生组考核指标工作量×单位指标分值×医生组每分价值量工作质量奖惩=医生组绩效奖励额度×得(扣)分比例科主任基金=(医生组绩效奖励额度±工作质量奖惩)×3%(2)行政后勤人员绩效奖励计算方法。
行政后勤人员的绩效奖励以医务人员绩效奖励平均数作为月绩效奖励计算基数,乘以相应职务(或岗位)系数,并结合考勤得分。
8.二次分配首先,制订二次分配方案。
医务科、护理部、医技科室根据人员类别及专科特点分别制订二次分配考核方案:表1表2中国总会计师·月刊44作,从而使医院资源得以合理有效配置,改革和创新了医院内部管理模式,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医疗服务量稳步提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H公立医院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下绩效分配的启示(一)绩效分配方案具有可持续性和拓展性绩效分配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一方面要保证绩效分配方案的可持续性,保留部分重要考核指标,做到绩效考核结果的可对比、可衡量;另一方面,绩效分配方案在不断发展和优化,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要综合考虑医改要求、医院发展、学科建设、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能力、运行效率、成本控制等因素,可以结合单病种、DRGs、CMI等医改指标,拓展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例如,随着医改深入,外科主要工作量指标从按手术分级调整为按DRGs赋值调整。
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度1.主诊医师的确定:医院应根据医生的专业素质、经验以及科室的需要,确定适合担任主诊医师的医生。
并且医院应该为主诊医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以提升其综合能力和治疗水平。
2.患者指定主诊医师:患者在就诊时,应由医院指定主诊医师,该医师会负责患者的全程治疗和管理。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选择或更换主诊医师,但也需要遵守医院的规定和程序。
3.主诊医师全程负责:主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期间必须承担全程负责的责任,包括患者的初步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检查结果的解读、随访及复诊的安排等。
同时,主诊医师还需要与其他科室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4.信息共享和记录: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能够及时分享和记录。
主诊医师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5.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主诊医师和相关医疗信息,并有权选择是否接受这位医师的治疗。
医院应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但最终决策权应掌握在患者手中。
6.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医院应加强对主诊医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医师行为规范和医疗质量安全。
同时,医院还应规范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对医疗事故进行责任追究和法律保护。
然而,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度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比如,医生资源的紧缺、医生个体能力和经验的不均衡以及患者需求的多样化等。
因此,医院需要在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度时,充分考虑医生和患者的合理需求,平衡好医患利益,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和发挥作用。
“主诊医生负责制”实施方案一背景根椐卫生部《关于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医疗机构中推行病人选择医生的实施意见》和台州市卫生局《关于推行病人选医生的意见》文件的精神, 结合本院实际,经反复讨论研究, 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目的建立“主诊医生负责制”的宗旨就是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医疗质量, 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引入竞争机制, 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 调整用人制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使运行机制充满活力; 在分配制度上, 科室内部根据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大小及效益情况, 拉开分配档次, 逐步形成良性运行的利益激励机制; 在评聘职称问题上, 将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自然用于其中。
三具体方案1.基本原则(1)坚持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生负责制。
病人选医生, 实质是选择诊疗小组, 诊疗小组采用主诊医生负责制, 由主诊医生负责安排该组的门诊、住院、手术、带教和科研及出院随访服务等一系列医疗活动。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的提高, 也为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反对把诊疗小组变成坚固的“自留地”, 必须坚持科主任查房、科内疑难病例讨论、重大手术术前讨论等行之有效的制度。
加强科室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研教学等工作,逐步树立学科带头人的权威地位。
加强主诊医生诊疗小组的专业建设,充分发挥诊疗小组的技术特色优势,逐步建立三级专业组,实现科有优势、组有特色,积极推动诊疗小组的专业建设和科室的整体发展。
(2)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建立科室诊疗小组的目的是为病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让患者满意。
反对各诊疗小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加病人的负担,或收治非本专科疾病的患者, 提倡专科专治, 以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更好的服务。
(3)诊疗小组之间倡导公平、有序的竞争原则。
严格执行诊疗小组的操作规程、考核标准和各种医疗规范, 切忌为了本诊疗小组的利益而损害其他诊疗小组、科室和医院的利益。
(4)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 在科与科、组与组、不同风险的工作岗位之间拉开分配档次,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主诊医师负责制度
1、认真落实科主任负责制,三级医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责任制和“病人选择医生”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在保障医疗质量、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搞好科研、教学和对年轻医师的培养的情况下,逐步试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2、每一位住院患者的诊疗(手术)方案都要由注册的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组成的医疗小组进行讨论确认。
3、医疗小组由(副)主任医师负责,担任主诊医师,带领由若干名下级医师组成的医疗小组,对其所管理的病人负责,包括对病人的门诊、人院、检查、诊断、治疗、出院后复诊整个过程。
4、主诊医师负责经管床位病历记录的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常审住院病历的内涵质量,对各项重要记录的内容须签字认可。
5、主诊医师应向病人或家属介绍诊疗(或手术)方案,病人病情变化时应随时介绍病情,下级医师应详细记录主诊医师的介绍内容以及病人或家属的意见。
6、主诊医师必须亲自参加所管病人的病例讨论、院内外会诊以及各种重要治疗变更的知情同意谈话。
7、建立主诊医师责任制评价指标,至少包括有医疗数量、效率指标、医疗质量(医疗文书质量、医疗缺陷、服务质量)、出院病人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相关指标。
主诊医师要用“诊疗常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用“临床路径”来规范医疗小组的医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