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提供研究资料。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

(一)编排方式:

1.部首法:

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另外,要注意两点:

(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

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

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这

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号码法:

按照四角号码(或者三角号码等其他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号码,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号码,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号码,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号码,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

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

号码 0 1 2 3 4 5 6 7 8 9

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

笔形广一丨丿丶十扌囗八小

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

上述笔形与号码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号码,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号码,再以代表号码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如“非”

作1111。〈4〉交叉之笔取上下不取左右。如“中”作5000。〈5〉“问”、“因”等字上面两角取外,下面两角取里。如“问”作7760,“因”作6043。〈6〉上盖下托之体取最高和最低之笔,如“宗”作3090,“石”作1060。〈7〉同号的字太多时,取右下角上方最近之笔作第五角,即附角号码,如“唐”作00267。

四角号码检字法查字很方便,可以不管读音和部首,而且按照号码可以直接在正文中查检,但是这种检字法规则复杂,变形笔画多,掌握这种检字法本身就很不容易。

(二)注音方式:

1.直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

例如《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就是直音。

2.读若:读若是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格式是“甲读若乙”。例如《说文》:“哙,或读若快”。

3.譬况: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如字是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格式是“甲读近乙”,再加以发音描写。

例如《吕氏春秋?慎行》:“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高注用的注音方法就是譬况。

4.反切: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例如“练,郎甸切”就是取“郎”字的声母“l”与“甸”字是韵母和声调“iàn”合成“练”字的读音“liàn”。在相切的两个字中,取声母的字叫做反切上字,取韵母和声调的叫做反切下字。但是由于古今汉语语音的变化,大部分古注中的反切拼出来的音和今天的不同,还有的用现在的读音无法拼切。

5.注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26个注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这种注音法是解放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这种注音法的缺点是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这种注音方式的书写也比较繁难,但是已经比以前的平水韵或者反切注音要好多了。

6.拼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这种注音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注音法。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

(三)释义方式:

1.直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1)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例如《释名?释地》:“高平曰陆。”《方言》:“崽者,子也。”《说文》:“诰,告也。”;“诏,告也。”。

(2)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入,内也。”;“内,入也。”。

(3)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尔雅》:“速,征也。”;“征,召也。”。

2.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例如《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就是描述比况。又例如《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也是描述比况。

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例如《说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毛传》:“规,正圆之器也。”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它们

就是属于义训中的标明义界。

4.比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5.举例:举其一。以见其他。

6.由反知正: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说文》:“暂,不久也。”

7.增字足意: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例如《说文》:“宽,屋宽大也”。又例如《毛传》:“收,拘收也。”

8.比较: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困难,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

(一)《说文解字》:

1.作者: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成书于公元100年。

2.体例: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 3个。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是“据形系联”。《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会意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从某或者从某某。《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形声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某声。《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象形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象某某之形。《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内容包括释义、推源、析形。

3.《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

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4.有关《说文》的研究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二)《康熙字典》:成书于公元1716年,收字47035个。清代康熙时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撰。全书按照部首排列,共分为214部。部首以笔画为顺序分归于以“地支”标分的1 2集之中,每集分为上中下卷,解释字时,先解释字音,再解释字义,各个意义之下引古书为证明。《康熙字典》第一次使用“字典”这个词。一般不容易查到的字,可以从这本字典中查到。资料丰富。就字音说罗列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种反切材料;就字形而言列出了所有的异体字,例如“农”字列了九个异体字。又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讲到孔乙己考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在该字典中就可以查到。

(三)《经籍纂诂》:成书于公元1800年,作者是清代阮元。

《经籍籑诂》收录唐以前各种古籍对汉字的各种注释。体例:按106韵编排汉字,同韵字集录在一起,共分106卷。每字之下收录故训解释字义,不注音切。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代替。

(四)《新华字典》:成书于公元1953年,魏建功主编。收字8500个,字音上用普通话注音,同时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古代汉语的注音,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字义上,比较注意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但是,这部字典毕竟是一本现代汉语的字典,它所收的古字、古义是非常有限的,学习时还必须借助其他字典或者词典。从字音上讲,

它根据普通话注音,能给我们提供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而且在注音上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于古汉语中的字音,《新华字典》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新华字典》共收11000多字,我们阅读古书时常见的字,如果不知道读音,查这本字典可以基本上满足要求。从字形上讲,它注意标出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对我们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是属于减少繁体字的笔画成为简体字,有些则属于把不同意义的同音字合并成为一个字形比较简单的字。《新华字典》对这两种情况都兼顾到了。从字义上讲,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有发展继承的关系,我们可以拿《新华字典》的释义作为参照来学习古代汉语。《新华字典》还比较注意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书于公元1979年,1993年修订,收字3700个。附难字2 600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常用字、常用义,部头不大,但具有实用性和精确性。特别注意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问题。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词义,该字典一般先列本义,然后依次列出近引申义、远引申义和假借义。注意词义的辨析。包括注意词义异同的辨析、对一些容易混同的字加以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等。对那些音简化字而造成的易混的形义关系加以辨析说明。该字典还经常利用现代汉语的成语来说明某些义项。

(六)《简明古汉语字典》:成书于公元1986年。作者是四川大学张永言先生等。收字85 00个。

(七)《汉语大字典》:成书于公元1986年。字典共8卷,收字56000个,是收字最多的一本字典。注意反映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该字典在楷书单字条目下列举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且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演变。搜罗数据非常丰富,包括历代字书辞书和各种书证,尽量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在义项的确立上带有明显的随文释义的倾向。《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

(八)《辞源》:成书于公元1915年,1979年到1983年修订。全书分为一、二、三、四

四个分册。它是一本专门的古代汉语词典。在解释时比较注意探索词义的来源,一般引用古代书证,有的还介绍了可以参考的书词典使用繁体字进行编排的。

(九)《辞海》:成书于公元1936年,1980年修订。最近又再次修订。全书分为上、中、下三本。它是一本综合性的词典,注重于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百科词语。解释时简单通俗,而且,它使用简化字编排,大大地方便了现代的读者。

(十)《现代汉语词典》:成书于公元1978年。收字1万多个。注音准确,解释意义也比较精当,在词典中,也适当地了一些古词和古义。词典按照音序排列,并附有部首、四角号码检字表,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

(十一)《汉语大词典》:词典共14卷,收词语40万左右。《中华大词典》:收词语40万左右。

(十二)《经传释词》:成书于公元1798年,作者是王引之。收字160个,分为十卷,按照古代的声母为顺序进行编排的。所收虚词以经传为主,体例十分严格,解说详细,有不少好的见解。但是术语不容易为现代理解,分类也不够科学,收字也太少。

(十三)《词诠》:成书于公元1928年,作者是杨树达。收常用的虚词500个左右,它按照注音字母排列,分析精细。该词典共收古汉语常见虚词500多个,收录虚词比较多,分析比较精细,例句充分,能帮助我们通过大量例证来反复体味虚词的意义。

(十四)《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成书于公元1985年。作者是何乐士等。

(十五)《辞通》:成书于公元1934年;作者是朱起凤。《联绵词典》:成书于公元1943年,作者是符定一。

(十六)《诗词曲语辞汇释》:成书于公元1953年。作者是张相。这是一本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时期中诗词曲里面的词语的专著。资料十分丰富,共收字词537个,附目600个左右。主要特点是分析精细,资料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我们在阅读诗、词、曲

的时候遇到难以索解的问题,就可以去查这本辞典。《诗词曲语辞例释》:成书于公元198 6年,作者是王瑛。《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著1959年第一版,解释敦煌变文中词语,但所引资料广泛涉及唐宋诗词和笔记小说等。此书对词语的解释突破了传统训诂学同义词相训的释义方式,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方法,从重多用例中概括词义,说明一些词语的通假、音转以及虚词的语法作用,因而其结论比较允当科学。该书1959年3月初版,9月重版,1 961年5月又出了修订本,1981年第四版,1983年第五版,1997年第六版。1997年修订后共释字838个,即第一篇释称谓字58个,第二篇释容体字50个,第三篇释名物字30个,第四篇释事为字284个,第五篇释情貌字199个,第六篇释虚字227个。《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搜集先秦到近代的诗、词、赋、曲、笔记、变文、小说、佛经、碑文、字书、语録等语言材料,注意从纷繁的用例中概括词义,从语音的不同上寻求关系,从复杂的书写形式上探索本字,结合唐代其他文献及汉魏以来的典籍与现代方言进行纵横解剖,考释描写838个难解变文词语,得出了一些词汇和词义的演变规律,把词语断代研究纳入了词汇史和语言学史的轨道。

(十七)《助字辨略》:作者是刘淇。

(十八)《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编印1921年第1版。这是一部专供查检中国历史人名的工具书,以经书中的重要人名和二十四史有传的人名为主,参考其它著作中出现的人名,共收中国历史人名四万多。对每位历史人物,列出朝代、籍贯和主要事迹;如果是姓名相重的人物,在同一人名下分项加以介绍。该书后面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姓氏考略”、“异名表”,本书收录人名,注明时代、籍贯、字号、生平事迹,有著作的列出著作名称,并酌情收录人物的琐闻轶事。

(十九)《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开明书店编印1935年第1版,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查此书可以帮助我们详细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事迹。

(二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此书共收录古今地名四万余条,对每一地名,扼要地指出它的地理位置和大致沿革。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二十一)其它

另外,要想知道古人的生卒年月,可以查阅姜亮夫编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录》,《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编,1959年中华书局版。专门收录历史人物的字号、籍贯、岁数、生年、卒年,并附有备考以介绍材料的来源。

若要推算阴历和阳历日期的对应关系,可以查薛仲三、欧阳颐编的《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编,三联书店1956年版。是用来推算阴历与阳历日期的常用工具书。

《十三经索引》,叶圣陶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是一部专门查找“十三经”语句出处的工具书。

《四库全书总目》,清代纪昀主编,共收录书目10254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和简要评论。

三、如何充分利用字典辞书

学会查字典和词典,善于充分利用字典和词典,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去查工具书是很自然的。但是,一定也不能忽略了常用的字词。例如《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道豫南,达于江阴”,其中“且”、“险”、“阴”都是非常熟悉的字,往往容易忽略,其实,这三个字并不容易理解,“且”是个副词,将近,“年且九十”就不能理解成九十多岁了,而只能理解成“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险”是名词,指不平坦的道路,不好走的险要地方,理解为“危险”自然就错了,而理解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也不对,古代汉语里的“险”就是名词,跟现代汉语中作形容词的用法不同;“阴”是指山北水南,“汉阴”是说汉水的南边,不能理解成汉水的阴面。

我们不能仅仅在遇到生字难字的时候才想起利用字典辞书,而是要充分利用字典辞书,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地学好古代汉语。平时应该养成细心敏感的习惯,多查多翻字典辞书,不要轻易放过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

另外,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有内部联系,因此通过查字典、词典要从整体上注意一个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从而完整准确地掌握一个汉字的用法。如“难”有nán和nàn两个读音,读nán是形容词,困难;读nàn是动词,责难,非难,《孟子》:“于禽兽又何难焉。”意思是对于禽兽又责难什么呢?这里就应该把“难”的音义结合在一起理解。又如“哑”又读饿a,表示笑的样子,所以“哑然失笑”里的“哑”应该读a。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

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六年级毕业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艳阳 在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 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整理

常见地双音古今异义整理 非常(意外地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执事(对对方地敬称;掌管某项工作地人) 行李(出使地人;出门所带地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地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地党羽) 养生(供养活着地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丈夫(男子;女子地配偶) 根本(树木地根部;事物地根源或最重要地地方)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地心意)上路(高高地道路;走上路程) 学者(求学地人;有专门学问地人)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小学(小地方面学习;学校教育地初级阶段)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地能力)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空中(中间是空地;天空)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地)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地领导人)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便利(吉利;方便)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地总称)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果然(饱地样子;与事实相符)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县官(官府;县令)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左右(皇帝身边地近臣;方位或约数)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地命令)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地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生日(生活一天天地;出生日) 绝境(与外界隔绝地地方;没有出路地困境)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青春(明媚地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牺牲(祭祀用地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往往(处处;常常)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地人;为革命牺牲地人)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豪杰(有声望地位地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地人)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肉食(享受优裕地大官;肉食食物)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大风(麻风病;大地风)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地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地人)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地练习) 或者(有地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常见地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地)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地工具)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提供研究资料。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 (一)编排方式: 1.部首法: 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另外,要注意两点: (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 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 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这

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法: 按照四角(或者三角等其他)的顺序进行编排。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 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 0 1 2 3 4 5 6 7 8 9 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 笔形广一丨丿丶十扌囗八小 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 上述笔形与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再以代表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如“非”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最近几年,网络盛传新高考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也确实印证了这个说法,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为了减轻大家备战高考的压力,万朋教育给2018届高考生汇总了语文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文化常识内容。 必修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

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一、汉字的性质 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例甲骨文: 指事字:上下刃亦朱 会意字:莫吹啓祝折 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 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 (一)象形 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 例: 人大女又目耳口齒 日月草木水戈户門 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 (二)指事 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 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例:从,牧,莫,舂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 1、年和岁 2、月 3、晦、朔、望、胐、弦 4、日、时、刻、分、秒 5、四时、节、候 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 干支纪历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 1、官吏的选拔制度 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隋代到清末:科举制 2、中央官制 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 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 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 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 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 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 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 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 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 4、品阶勋爵 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 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 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一、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内环式高粘度泵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nyp内环式高粘度泵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NYP转子泵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粘度齿轮泵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LC型罗茨泵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NYP高粘度泵安装尺寸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CYB系列稠油齿轮泵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CYB稠油泵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燃烧器油泵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ZZR重渣油燃烧器油泵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大纲中,没有对学生作语法的要求,但是,无论现代阅读中对于字词句篇的把握还是文言学习中对于实词虚词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句子的理解翻译等等,哪一个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不需要从语法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惟其这样,才能从浩瀚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把握语言规律,真正的学好文言文。笔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整理编辑本文的。本资料供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复习备课参考。 全文的大纲: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三、古书中的用字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六、同义词的辨析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八、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九、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十一、代词 十二、副词 十三、介词和连词 十四、语气词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

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 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 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一、姓氏名号 1.常识 (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 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 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 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 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 韩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 宰予——字子我 冉耕——字伯牛 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 唐代柳公绰——字宽 元代周权——字衡之 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 曾参——字子舆 晋代山涛——字巨源 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 宋代陆游——字务观 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 岳飞——字鹏举 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 汉代吴平——字君高 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 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义素相近) 陈琳——字孔璋(琳:美玉。孔:非常。璋:玉名,羊圭为璋。圭,瑞玉也) 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