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doc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doc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doc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doc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包括-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1990年和江苏省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上资料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方法

公式如下:

老年人口系数=(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少儿人口系数=(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二、人口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

(一)-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按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分析得下表。

表1:-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

可以看到,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9.95%,大于国际标准7%。因此江苏省在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其增长速度分析看到-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不稳定的变化态势,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截止江苏省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已达到11.9%。从少儿人口系数来看,这八年来处于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人口趋势》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 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 分点)。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 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摘要:21世纪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经济还处于欠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妥善研究解决。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影响;相应对策 当前,我国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川。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着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己占我国总人口的7.1%,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5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所形成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密切相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出,如果我国的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那么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11年到2016年期间将会达到高峰,其后将会转为负增长,但10亿以上规模的高峰平台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左右。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如果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长停止后,我国很快就会面临劳动力的数量短缺问题。 (二)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加速度和GDP 的增加速度。2002~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1.23%。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41%,203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2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

(三)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目前和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过城镇,面临的压力也超过城镇,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我国流动人口的80%以上来自农村,80%以上是劳动年龄人口,但这部分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又来到了城镇,凸显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加大了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 家庭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农村过快增长的老龄化问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除比较完善的“五保”供养制度外,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城镇老年人形成巨大反差,这是当前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整建议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老龄化问题进行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进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就业基地、人口红利最大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因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虽然现在已经经过了那场下岗的风潮,但其中的一些人可能仍旧处于失业之中,甚至还会有一些永久被劳动力市场所拒绝的劳动力年龄人口。他们或许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但这只是人口数量带来的经济负担中的一小部分。因此,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 ——国外养老模式案例研究及经验启示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1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65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将很快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计划,或推迟退休,甚至不退休,以维持稳定收入。控制人口的增长已迫在眉睫,而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社会而言,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并非一笔财富,而意味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比如全球每年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该报告警告,很多国家并未准备好负担未来这么多退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未来几十年内,假如这些国家政府未能在针对老年人口的投入政策方面作出深度改革,持续增长的国家负债水平将大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其高达25%以上,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按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程度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图1,2)。 (图1)2010-2015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数据及预测数据(单位:亿人): (图2)部分国家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加到20%的年数:

江苏:连云港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

江苏:连云港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日前,笔者从市卫健委获悉,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日趋加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7.1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8.17%,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13.68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达14.08%,预计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占人口总数20%左右。伴随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速,随之而来的是老年病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大。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全老年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我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应对 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求。 在市一院新院区的一麟养老院,几位老人正在打太极。推开房间门,家具齐全,墙上挂着液晶电视,每个房间都设有独立洗浴室,窗户前摆着小茶几和椅子,可以俯瞰整个新院区。这里24小时配备专业护理人员。“我在这挺方便的,有什么事医生会及时过来,环境也好,这样儿女也放心多了。”67岁的张爷爷说。 为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我市在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规范签约、深化签约,推动机构与机构间、机构与居家间形成通畅、合理、和谐的转介制度,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优先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 “我和老头子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四年了。他身体不好,曾经患有脑溢血,我也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住在这里,每天都有市一院的医生来看看,有个什么问题都能及时解决。”日前,在市社会福利院福乐老年公寓,79岁的张殿珍告诉笔者。 完善配套制度是强化医养结合的基础。我市形成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来推动医养结合政策落地落实。推动保险加大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保。同时,积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在不改变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利用城镇的空闲商业用地、办公用地、校舍厂房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为补齐社区居家和农村医养结合短板,我市依托城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护理院和乡镇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推动由护士、康复治疗师和其他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为社区居家失能老人、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临终护理、营养指导和康复指导等社区或居家护理服务。 推进医养结合,如何做好服务监管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医养结合服务的监管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民政部门配合。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分别由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进行行业监管,协同制定监管和考核办法,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考核检查力度,确保医养结合机构规范有序发展。 “我们将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将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和医养结合培训基地的核心作用,分级分类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明确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务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待遇。”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周伟说。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前言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医疗正在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人口老龄化概述 1.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两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指标是:老年比例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例。前者是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者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称赡养率,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工资人口数量的比重,用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对于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 1.2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长及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等。而世界各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法国是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国家,1865年即进入老龄社会。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革命,帝国战争消耗了青壮年人口,同时加上法国最早采取了避孕措施,出现了低生育率。瑞典1890年进入了老龄社会,它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全面实施了福利政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一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等。而二战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苏联、日本。据2000年统计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分布情况为:在世界193个国家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为62个,比重最大的是亚洲,占86%,比重最小的国家是非洲,在53个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历史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分析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分析 【摘要】青岛市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将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 析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社会影响,找到解决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应对方案与措施。【关键词】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措施 老龄化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青岛市人口构成现状 年龄构成:全市总人口中,0 —14岁的人口为1287549人,占17. 18%; 15 —64岁的人口为5505645人,占73. 47%;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00993人,占9. 35% I 0-14 岁厂 15-64岁 门65岁及以上 性别构成: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3757487人,占50. 14% ;女性为3736700 人,占49. 8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0. 56。 □出生率■I死亡率 ■增长率

一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青岛市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依据2007年人口调查数据: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9.3万,占总人口的15.93%。其中,新增76692人, 死亡等原因减少38636人,比去年净增38056人,年增长率3.3%; 65岁及以上人口为87.5万,占总人口的11.69%。比去年新增13057人,年 增长率为1.52%; 70岁及以上人口为62.1万,占总人口的8.29%。比去年新增52052人,年 增长率为9.15%; 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9.3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19%。比去年新增 10109人,年增长率为5.52%; 90岁及以上长寿人口为2.4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03%。比去年新增2296 人,年增长率为10.47%。占总人口的2.58%,大大超过国家“健康长寿城市” 1.4% 的标准。 100岁及以上人口为694人,比去年增加了 48人,年增长率为7.43%,达到 了 9.27名百岁老人/10万人口,大大超过国际10万人口 7.5名百岁老人的国公 认的“健康长寿城市” 标准。 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青岛市人口年龄结构构成: 年份 总人数 (万) 0-14 岁 15-64 岁 65岁及以上 比例 (% 人数 (万) 比例 (% 人数 (万) 比例 (% 人数 (万) 1990 737.47 26.60 165.72 67.20 512.68 6.20 59.07 2000 749.12 20.85 156.19 71.12: 532.77 8.03 60.15 2010 763.78 14.56 146.39 75.50 556.11 9.94 61.3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65 70 80 90 ⑴上 60- G 5- 70- 80- 0及以 90 1占总人口比例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增长较快,而且相对超前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这无疑将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管理学的角度,从管理行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企业;组织行为;组织文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按照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只要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算是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早在2001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已达7。1%,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因此可以说,中国已于8年前步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的3。56%持续增长到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6。96%。截止2008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8。3%,老年人口达15989万人。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相关人士称,中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800万人。 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国际上开始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始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含意》一书,主要研究了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的研究现在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国内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学者多倾向于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带来机遇,挑战大于机遇,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姜向群,2001)。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一些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而且增长速度快。 2)我国人口老龄化整体发展趋势呈现不平衡性,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3)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可谓“未富先老”。 4)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存在。 5)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比较明显的累进性。 二、企业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就是利用正式群体中的组织结构与分工、权利与责任以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调动群体内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群体合力保证目标的实现(王建新,1999)。组织行为的主体是组织与人,组织行为的核心应该是组织中人的行为。许多管理学著作把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而组织内在结构的实质也是一种“行为关系”(西蒙,1947)。组织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斯蒂芬·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认为: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剧,这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标签: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 前不久听取了市老龄委殷志刚教授关于“上海老龄化现状趋势及‘十三五’老龄工作目标”的报告。报告中涉及的一连串数据都指出了上海在老龄化的进程中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直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必须重視的时刻。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不仅老龄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也是世界第一。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于2011年4月28日由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社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其必将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由于生育率水平的不同,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农村要高,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人口老龄化超前,使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过,近几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得一些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快。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域上看,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影响(DOC)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影响

目次 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 (3) 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4) 2.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4) 2.2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4) 2.3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5) 3.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及发展速度快 (5) 3.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先于经济发展水平 (6) 3.3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老龄化分布不平均 (6) 4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7) 4.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的影响 (7) 4.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影响 (7) 4.3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8) 5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9) 5.1调整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采取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9) 5.2调整我国现行退休制度,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9) 5.3鼓励老年人参加劳动 (9) 5.4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研究的投入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状出发,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它的特点,并且还阐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并在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劳动力供给质量以及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说明。最后提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对策 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 应该如何定义人口老龄化,目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根据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词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由以上定义可知,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动。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7%以上,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一般将60岁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但是近几年,也开始逐渐将65岁作为界定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 通常来说,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程度指标:(l)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即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人口的年龄值。(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指60岁或者65岁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的比值,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中最两端的人口变动趋势。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指的是O-14岁少儿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用%表示。(2)老年人口抚养比:指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以%表示。(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即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比值,以%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应该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是所需花费的年数。

江苏概况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11-07-25 14:36:00 作者:访问量:3275 地形 江苏地处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东濒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1%。其中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千米。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江苏地形地势低平,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江苏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高宝湖、高邮湖、邵伯胡、骆马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苏第二高山:宜兴市张渚镇岭下村黄塔顶,最高峰海拔611.5米,苏南山区第一高峰。位于徐州市区东北40公里贾汪区境内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顶莲花山,属淮阴山脉,周围大小100余山头,连成一气,森林、灌丛、灌节丛、衡疏四种植被300多种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绿涛汹涌,被徐州市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江苏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6℃,多年平均降雨量1002.7毫米。

唐山老龄化现状

进入本世纪,我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1%。市老龄人口在不知不觉中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3%,明显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1%。在市日益发展的今天,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给市带来的重要影响,已经波及到全市的各个方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如何构建适应市具体情况的完善养老体系,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提出积极的对策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的老年人口绝对数将达到112.1亿,占总人口比例的9.5%,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发展,围将更为普遍,速度将明显加快。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都是一个自发的、平稳的、缓慢的过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大概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到二战后由于低出生率出现人口严重失衡现象,人们才开始对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从人口老化到高度老龄化的发展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要快得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14%仅用27年。 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1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社会经历、生理、心理以及利益等方面需要等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各种制度的设置和社会安排应适应该群体规模的变化 2老龄化给价值观和制度上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年人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一般是需要照顾的群体,同时他们又可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群体。因此,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需要在价值观、规则、立法和制度上加以调整,以满足高龄老人群体的需要,以确保社会关系得协调发展。 解决好老龄化问题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主题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中国现在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 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重庆的老龄化趋势在全国尤为严重。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经济、政治和民生等各个领域。所以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促进重庆和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重庆老龄化趋势的研究,而进一步做出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首先,阐述了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其次,通过建立模型研究重庆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再次,总结了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重庆应对老龄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重庆地区现状趋势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7%。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国内外都对此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积极需找相应的对策。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在社保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滞后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如果不及时分析解决,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将造成巨大影响。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得到:到201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6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0%。而重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达到17.42%,比全国比例13.32%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老龄人口年均增加20万人以上,已经成为中国“最老”的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抚养比更是高达26.56%,相当于平均100个劳动力年龄人口需要赡养26个老年人口。根据重庆统计局数据,200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45万人,每13个人里1人年龄超过65岁;到201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41万,每6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老龄化发展趋势迅捷,形势相当严峻。 还通过对第四、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情况的一些数据汇总(见表一)分析可知:1990年到2000年重庆总人口增加164.66万人,增长比例为5.7%,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76.25万人,增长比例为45.3%;2000年到2010年总人口减少了166.66万人,0-14岁人口减少176.49万人,下降了26.49%,15-64岁人口也减少79.04万人,下降了3.69%,而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了88.87万人,上升了36.34%。由此了解重庆这2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是: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而且下降比例越来越快,会造成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表一:第四、五、六次重庆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