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124.45 KB
- 文档页数:4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贺梦霞,崔颖,谢洁,吕正,孟倩丽.细胞骨架相关蛋白2(CKAP2)在db/db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IF 1α/VEGF信号通路的关系[J].眼科新进展,2022,42(2):104 107.doi:10.13389/j.cnki.rao.2022.0021【实验研究】细胞骨架相关蛋白2(CKAP2)在db/db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IF 1α/VEGF信号通路的关系△贺梦霞 崔 颖 谢 洁 吕 正 孟倩丽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贺梦霞(ORCID:0000 0002 6586 1157),女,1995年1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Email:hmxmio@163.com通信作者:孟倩丽(ORCID:0000 0003 09795359),女,1976年3月出生,山东济南人,眼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眼底病及葡萄膜炎。
E mail:mengqly@163.com收稿日期:2021 06 18修回日期:2021 07 26本文编辑:董建军△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171072,8200089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9A1515010697,2021A1515010921);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002030400)作者单位: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贺梦霞,吕正);510080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贺梦霞,崔颖,谢洁,吕正,孟倩丽)【摘要】 目的 观察细胞骨架相关蛋白2(CKAP2)在db/db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分析其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关系。
微血管周细胞的功能及潜在成骨能力
柴本甫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年(卷),期】1993(014)001
【摘要】周细胞由星状间充质细胞所形成,并包在微血管内皮细胞外面。
周细胞除有收缩作用,起干细胞作用参与伤口愈合、吞噬及防止渗漏等功能外,尚有成骨能力。
应用Monastral蓝作标记,可以观察到周细胞演变为成骨细胞的过程。
将周细胞作体外培养,可以具有成骨细胞表型的表达。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柴本甫
【作者单位】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微血管周细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J], 赵永旺;刘峥嵘;秦裕辉
2.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定量蛋白组学研究 [J], 肖梦然;张晓敏;邵先锋;肖静;杨付花;张慧;VickiL.Ea;李筱荣
3.基于预孵法纯化培养小鼠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 [J], 刘光辉; 林翠红; 杨田野; 徐朝阳; 郑永征; 赵利; 孟春; 潘铭东
4.基于预孵法纯化培养小鼠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 [J], 刘光辉; 林翠红; 杨田野; 徐朝阳; 郑永征; 赵利; 孟春; 潘铭东
5.微血管周细胞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J], 邱满玲;潘铭东;江蕊;徐朝阳;任秉仪;刘光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准日期:2011年12月31日修改日期:2014年02月18日2014年10月31日2016年01月12日2017年01月16日2018年04月28日2018年11月08日2018年11月21日2020年04月07日2020年06月24日2021年XX月XX日雷珠单抗注射液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雷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称:诺适得®/Lucentis®英文名称:Ranibizumab Injections汉语拼音:Leizhu Dankang Zhusheye【成份】活性成份:雷珠单抗化学名称:G1,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ab片断(人-鼠单克隆rhuFabV2γ1-链),二硫键结合人-鼠单克隆rhuFabV2κ-链分子量:48KD处方组成:1mL含10mg雷珠单抗。
本品所含辅料为:α,α-海藻糖二水合物;组氨酸;盐酸组氨酸一水合物;聚山梨醇酯20。
【性状】透明至微乳白色液体。
【适应症】雷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成人:∙用于治疗湿性(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引起的视力损害。
∙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和中重度至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
∙用于治疗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黄斑水肿引起的视力损害。
∙用于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即继发于病理性近视(PM)和其它原因的CNV)导致的视力损害。
雷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早产儿:∙用于治疗I区(1+、2+、3或3+期)、II区(3+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和AP-ROP(急进性后极部ROP)。
【规格】10mg/mL,每瓶装量0.20mL。
【用法用量】本品应在有资质的医院和眼科医生中使用。
医院应具备疾病诊断和治疗所需的相关仪器设备和条件,眼科医生应具备确诊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和中重度至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能力和丰富的玻璃体内注射经验。
·140·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微血管与神经组织异常表现王燕华 陈子林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湛江 524000摘 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劳动力人群视力损害的首位原因。
大量研究表明,在发现临床上可见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之前,可能已经出现视网膜微血管损伤及视网膜糖尿病神经组织病变。
发现早期的隐匿病变,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可以延缓视功能损害,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组织病变的关系与异常表现的特点作综述分析。
关键词:2型糖尿病 临床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全球劳动人群视力不同程度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防盲治盲的重点之一。
按2002年版DR的国际临床分级将散瞳眼底检查无异常定为无明显DR(NO-DR,NDR)。
研究表明,视网膜微血管损伤及视网膜糖尿病神经组织病变可能在临床上可见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之前已经发生并且二者关系紧密[1][2]。
目前临床上对DR的干预主要在出现视力损害的中后期阶段,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上可见的视网膜病变后,视网膜结构和视力已经受损并难以逆转,且促使DR进展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因此,更深入地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组织病变可能会为DR提供更早和更有效的预防策略。
1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的关系D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表明,视网膜微血管损伤可能在临床上可见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之前已经发生[2]。
而在上世纪90年就有学者提出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发生在糖尿病的早期。
现在趋向认为DR是神经血管性疾病而非仅是微血管疾病,有学者提出了视网膜微血管元件这一概念,内皮细胞、周细胞与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组成视网膜神经血管单位[3]。
小鼠肾实质细胞小鼠肾实质细胞产品说明:为使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肾实质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
研发的小鼠肾实质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胞最佳的生长条件,降低杂细胞污染,保证不同批次间细胞质量的稳定。
同时,派瑞金还建立了严格的细胞鉴定流程,所提供的原代细胞均需经过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物、细胞形态学等检测,保证细胞纯度在90%以上;同时也需经过微生物检测,保证不含有HIV、HBV、HCV、支原体、真菌及其他类型的细菌。
小鼠肾实质细胞注意事项:1. 收到细胞后首先观察细胞瓶是否完好,培养液是否有漏液、浑浊等现象,若有上述现象发生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2. 仔细阅读细胞说明书,了解细胞相关信息,如细胞形态、所用培养基、血清比例、所需细胞因子等。
3. 请用相同条件的培养基用于细胞培养。
培养瓶内多余的培养基可收集备用,细胞传代时可以一定比例和自备的培养基混合,使细胞逐渐适应培养条件;建议使用派瑞金的完全培养基。
4. 建议收到细胞后前3天各拍几张细胞照片,记录细胞状态。
5. 该细胞只能用于科研,不得用于临床应用。
小鼠肾实质细胞其他相关小鼠原代细胞: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小鼠气管上皮细胞小鼠骨细胞小鼠气管平滑肌细胞小鼠滑膜细胞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小鼠骨骼肌细胞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小鼠表皮细胞小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小鼠肺大静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破骨细胞小鼠肺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皮肤肥大细胞小鼠肺大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前脂肪细胞小鼠肺动脉成纤维细胞小鼠成骨细胞小鼠肺大静脉内皮细胞小鼠关节软骨细胞小鼠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小鼠胎儿表皮角质形成层细胞小鼠胰岛细胞小鼠成年表皮角质形成层细胞小鼠胰腺星状细胞小鼠皮下脂肪细胞小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小鼠内脏脂肪细胞小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小鼠脑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腮腺细胞小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小鼠脑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胰腺上皮细胞小鼠脑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甲状腺上皮细胞小鼠脑膜细胞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小鼠神经胶质细胞小鼠淋巴成纤维细胞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小鼠脑成纤维细胞小鼠食管上皮细胞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小鼠食管平滑肌细胞小鼠雪旺氏细胞小鼠肠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小脑颗粒细胞小鼠肠静脉内皮细胞小鼠嗅鞘细胞小鼠肝实质细胞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肝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小梁网细胞小鼠肝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小鼠小肠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视网膜muller细胞小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小鼠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小鼠肝窦内皮细胞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小鼠肝星形细胞小鼠角膜成纤维细胞小鼠直肠平滑肌细胞小鼠脉络膜血管细胞小鼠小肠平滑肌细胞小鼠牙乳头细胞小鼠结肠平滑肌细胞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小鼠肠上皮细胞小鼠肝Kupffer细胞小鼠肠微血管细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小鼠肠巨噬细胞小鼠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子宫颈上皮细胞小鼠真皮微血管上皮细胞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小鼠卵巢上皮细胞小鼠心脏干细胞小鼠子宫成纤维细胞小鼠神经干细胞小鼠卵巢成纤维细胞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小鼠肾实质细胞小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小鼠肾系膜细胞小鼠肾足突细胞小鼠膀胱上皮细胞小鼠肾小管平滑肌细胞小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小鼠肾成纤维细胞小鼠肾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尿道上皮细胞小鼠肾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小鼠肾管状上皮细胞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小鼠心肌细胞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小鼠肾上皮细胞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小鼠膀胱成纤维细胞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
通心络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位庚;曹柳;张苏明;侯凤英;赵玉莎;何素彦【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CECs)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高糖培养基建立细胞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HRCECs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模型组(model组,30 mmol/L葡萄糖)、通心络低剂量组(TXL-L组,100tμg/mL通心络)、通心络中剂量组(TXL-M组,200μg/mL通心络)、通心络高剂量组(TXL-H组,400 μg/mL通心络).检测各组细胞生存活性,细胞上清液内皮素-1(ET-1)、白介素-6(IL-6)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含量,以及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ormal组比较,model组细胞生存活性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ET-1、IL-6和ICAM-1含量升高,细胞eNOS蛋白表达下调,NF-κB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model组比较,TXL-M组和TXL-H组细胞上清液ET-1含量明显减少(P<0.01),TXL-L组、TXL-M组和TXL-H组细胞上清液IL-6和ICAM-1含量明显减少,eNOS蛋白表达上调,NF-κB蛋白表达下调(P< 0.05或P< 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高糖诱导的HRCECs损伤,并通过减轻炎症损伤发挥细胞保护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15)036【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通心络;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高糖;炎症【作者】位庚;曹柳;张苏明;侯凤英;赵玉莎;何素彦【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R285.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病率还在逐年增加。
小鼠视网膜体外电转化及Transwell体外培养的方法肖丽容;郑仕洁;侯宸;闫乃红【摘要】目的介绍小鼠视网膜体外电转化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步骤进行探讨.方法将新生小鼠处死后,取出眼球分离视网膜,利用电转化仪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质粒转入视网膜细胞,然后在Transwell小室中铺片培养,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Rhodopsin基因的表达.结果视网膜体外培养10d,Rhodopsin和DAPI染色显示视网膜形态完整.通过电转化方法将GFP质粒导入视网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5~10d后可检测GFP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视网膜体外电转化结合体外培养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研究视网膜相关基因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视网膜疾病、视网膜发育及相关基因功能等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8(038)007【总页数】5页(P620-624)【关键词】视网膜体外电转化;体外培养;免疫荧光染色【作者】肖丽容;郑仕洁;侯宸;闫乃红【作者单位】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学研究室;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学研究室;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学研究室;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电转化技术是利用高强度电场,使细胞膜通透性瞬时增大,从而将DNA、RNA等遗传物质通过细胞孔道导入细胞[1]。
该技术已经应用于多种动物及多个部位。
2004年,Matsuda等[2]采用电转化技术将DNA快速转入大鼠及小鼠视网膜,50 d后仍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表达。
此后,研究者对关键条件进行摸索和改进,利用该技术进行视网膜相关基因的功能、视网膜发育及疾病研究。
• •整合素aVp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萨如拉闫朝丽任小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呼和浩特010030通信作者:闫朝丽,Email:aliceyzl@126. com【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 R)作为长期高血糖诱导的进展性微血管病变,视网膜微血管的缺血、缺氧状态贯穿D R发病、进展的整个过程。
整合素a Vp3 (i ntegrin a V p3.ITGa V p3)作为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在高血糖状态下其自身及其配体表达均上调,并通过促进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新生血管形成及视网膜纤维膜形成等作用,参与到D R的各个病变阶段。
由于lTGa V p3通过多种机制参与D R,相较于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通过阻断ITGa V p3与其配体的结合,能更加明显地改善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此外,IT G aV p3配体所特含的R G D序列在耙向治疗D R方面有巨大潜力。
(国际眼科纵览,202/, 45:51-56)【关键词】整合素a V p3;R G D序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大科技项目(NYKYZD001)D0I:10.3760/ cma. j. issn. 1673-5803.2021.01.010Role of integrin aVp3 o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Sarula,Yan Zhaoli,Ren Xiaoynn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3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an Zhaoli, Em ail:aliceyzl@ 126. com【A b stract】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is a progressive microangiopathy induced by long-term hyper-glycemia. The state of ischemia and hypoxia of retinal microvessels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DR. Integrin aV p3 (ITG a V(33) , as an importa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theexpression of itself and its ligand upregulate in hyperglycemia,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pathological stagesof DR by promoting retinal 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neovascularization and retinal fiber membrane formation. ITG aV p3 participates in DR through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compared with the widely used anti-VEGF therapy, blocking the binding of ITG aV p3 to its lig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retinal 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and inhibit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addition, ITG aV p3 ligand contains the RGD sequence, made it has great potential in targeted therapy of DR. (Int Rev Ophthalmol, 2021,45: 51-56)【Key w o rd s】integrin ctVp3; RGD sequence, diabetic retinopathyFund program: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Medical University ( NYFYZD001)DOI:10.3760/ cma. j. issn. 1673-5803.2021.01.010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 M)是一组以高血糖 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代谢综合征。
PFKFB3在缺氧条件下调节血管新生的作用邹蓉【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6)005【总页数】5页(P691-695)【关键词】PFKFB3;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糖酵解; 缺氧【作者】邹蓉【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4.7血管新生相关的疾病(如眼疾、癌症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等眼部视网膜血管新生引起的视力下降甚至丧失,是发达国家中青年劳动力致盲的主要原因[1]。
目前临床上已经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途径的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用于抗血管新生治疗,但是长期眼部抑制VEGF或会引起神经元毒性和一些眼部并发症[2-3],为进一步了解血管新生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靶点,本文对最近发现的糖酵解过程中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新生作用进行总结,首先介绍糖酵解的重要调节剂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6-phosphofructo-2-kinase/fructose-2,6-biphosphatase3,PFKFB3)在不同情况下的表达水平的改变及其调节机制,然后介绍PFKFB3调节的糖酵解过程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由此讨论其对血管新生过程的影响。
PFKFB3在缺氧条件下的表达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生理特点,尤其是病理性血管新生性疾病[4-5]。
在缺氧期间细胞代谢转变为主要靠糖酵解代谢来以满足其能量需求。
这种代谢途径的转变是否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具有某种作用,尚不清楚。
PFKFB3也是糖酵解通量的重要控制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中未折叠蛋白反应:蛋白质折叠的意义和治疗潜力张飞宇;黄敏丽【摘要】血管生成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调节,涉及正常的胚胎发育以及出生后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则是眼科疾病中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其中视网膜和脉络膜异常的血管生长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它与血管变性、缺血、视网膜组织血管重构互为因果并动态关联.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治疗方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 protein response,UPR)在调节血管生成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总结了目前在视网膜内质网中的UPR相关研究以及UPR在DR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重构的信号,强调这些应激反应途径在预防和治疗导致视力缺陷和失明的DR中的潜在意义.【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8(038)012【总页数】5页(P1196-1200)【关键词】未折叠蛋白反应;视网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者】张飞宇;黄敏丽【作者单位】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健康问题之一。
据估计,2011年全球有3.66亿DM患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5.52亿[1]。
虽然良好的血糖控制已被证明可以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只有17%的患者能够达到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至低于7%的目标,即使采用强化代谢控制,多达20%的患者在患DM 30 a后也会发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ng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血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方法。
3. 分析小鼠血细胞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血细胞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免疫和防御功能,血小板则参与止血和凝血。
通过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可以了解小鼠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三、实验材料1. 小鼠:体重20-30g,雌雄不限。
2. 采血管:EDTA抗凝管。
3. 显微镜:高倍显微镜。
4. 血细胞计数板:10×10计数室。
5. 细胞染色液:姬姆萨染色液。
6. 胶头滴管、吸管、盖玻片等。
四、实验方法1. 采血:将小鼠放入麻醉箱中,待小鼠麻醉后,剪断小鼠尾部,用采血管采集血液约0.2ml。
2.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滴在玻片上,用另一玻片将血液涂抹均匀,制成血涂片。
3. 染色: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染色液中,染色约5分钟。
4. 计数: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5. 计算血细胞计数和分类:(1)红细胞计数:在显微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计算10×10计数室内的红细胞数量,再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每微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2)白细胞计数:在显微镜下,选择白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计算10×10计数室内的白细胞数量,再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每微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3)血小板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上的血小板分布情况,估算每微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
(4)白细胞分类:根据白细胞形态和大小,将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粒细胞等。
五、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为6.5×10^12个。
2. 白细胞计数:每微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为1.5×10^9个。
3. 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40%,单核细胞占30%,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占5%,粒细胞占10%。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孙丽颖综述赵堪兴审校Roleoferythr0p0ietininne0V ascularizati0nofretinaSunLiying.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070,China综述? AbstractErythropoietinisproducedbythefetalliverandadultkidneyandisanessentialstimul atoroferythropoiesis.Ithas,however,beenshowntomodulatehost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pathwaytoperformot herfunction:angiogenesis.NewsitesofEPOproductionhavebeenfound,suchasthefemalereproductiveorgansandretina.Theevi dencesindicatedthatEPO/EPOR systemisgenerallyexpressedinvivoandparticipatesintheprocessofangiogenesisunderthe bothnormalandpathologicalconditions,suchastumorangiogenesisandinflammationangiogenesis.Theroleoferythrop oietininneovascularizationofretinaisdiscussedinthispaper,especiallytherelationshipbetweenerythropoietinandproliferativedi abeticretinopathy,retinopathyofprematurity,inordertofindanewinterventiontargettopreventorcureneovascularizationinis chemicretinopathy.Keywordserythropoietin;neovascularization;hypoxia摘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仅为造血细胞因子,还具有血管生成素的活性,EPO/EPOR系统在体内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参与体内众多生理和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EPO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新生血管化的全新的干预靶点,就EPO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新生血管形成;缺氧分类号R774.O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808(2007)l1-0890-04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常因并发视网膜新生血管,导致反复出血或视网膜脱离而影响视力,为一组严重的致盲疾病.最近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具有血管生成素的活性,在缺血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DNA技术产生的,含有与天然分离的EPO完全相同氨基酸序列的糖蛋白,且与天然EPO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已广泛用于临床.EPO为红细胞生成的刺激剂,通过促进红细胞系统前体的增生和分化,增加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及抑制凋亡过程来维持红细胞生成与耗损的动态平衡.EPO通过其特异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发挥作用,后者主要表达于红细胞系统集落形成单位.1EPO分子结构及基本作用2EPO的血管生成素活性EPO来源于胚胎肝及成人肾脏,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30000)糖蛋白,由165个氨基酸组成.天然存在的EPO有Ot,B两种类型,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抗原性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同.人类EPO基因定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2区.EPO分子由多肽和糖基构成,含有2个二硫键,1个碳末端的精氨酸(Arg)残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rHuEPO)是一种通过使用重组作者单位:300070天津医科大学通讯作者:赵堪兴(Email:*************.CB)研究表明造血细胞与内皮细胞起源于相同的间叶组织祖先——血管内皮祖细胞,以往认为仅作用于造血系统的EPO在内皮细胞中也具有一定的功能. Ribatti等发现体内外的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表达EPOR,EPO作为它的分裂原在体外能够激发内皮细胞增生,迁移,释放内皮素-1及增加胞质游离钙的浓集等血管前反应;在体内能够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Jaquet等在体外培养的成人心肌内皮细胞上,研究rHuEPO的血管生成素活性,并与血管内皮生长眼科研究2007年11月第25卷第11期因子(vascularepithelialgrowthfactor,VEGF)相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的生理生长相比,rHuEPO刺激毛细血管向外生长达220%,展现出与VEGF相当的促血管生成潜力.Ribatti等研究表明,EPO/EPOR系统广泛存在于肝,肾以外的组织,参与体内众多的正常和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2.1EPO与炎症性血管形成Heeschen等在小鼠皮下制备局部炎症模型,并用荧光素血管灌注方法检测外源性给予EPO促进炎症性新生血管化的情况,结果显示EPO可增大新生血管生成的面积及增加血管密度.2.2EPO与伤口愈合研究表明外源性给予rHuEPO可通过直接增加烧伤创面微血管生成密度及提高伤口VEGF表达水平的间接途径促进创面血管形成,改善该部位血流灌注,缩短愈合时间¨.2.3EPO与女性生殖器官血管形成研究显示,旁分泌的EPO/EPOR系统通过表达于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的EPOR,在正常月经周期和妊娠期的血管生长及重塑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卵巢切除的小鼠给予子宫腔注射EPO可诱导子宫内膜血管形成….2.4EPO与肿瘤血管形成Ribatti等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乳腺癌,胃癌的肿瘤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都发现了EPOR的表达,且EPOR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血管形成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给予EPO拮抗剂可以明显减少毛细血管增生及导致肿瘤细胞死亡.3EPO与缺血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大量实验已证实VEGF为介导眼内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子,但是单纯地抑制VEGF只能部分抑制缺氧缺血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化,提示还有其他生物调节因子的存在,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㈤.3.1EPO/EPOR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Bocker—Meffert等¨利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在小鼠视网膜组织中检测到EPOR的mRNA,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组织切片上发现EPOR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etinalganglion celllayer,RGCL)内外丛状层及感光细胞内段. Hernandez等¨在胎儿及成人视网膜组织中也检测到EPOmRNA的表达.3.2EPO与低氧诱导因子一1d(HIF一1d)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HIF一1d为缺血缺氧诱导细胞产生的核转录因子,启动及调控一系列缺氧反应基因参与血管形成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缺血性视网膜病变.EPO与VEGF相同,都为HIF一1d的下游靶基因,组织缺氧是调节EPO产生的主要信号…. 3.3EPO与PDR为研究EPO在PDR中的作用,一临床实验分别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144 例患者玻璃体内EPO和VEGF的含量,结果显示73 例PDR患者玻璃体的EPO与VEGF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处于活跃期的PDR患者,EPO含量显着高于静止期者,经统计学分析EPO与VEGF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且EPO与PDR的关系更密切,提示在PDR中存在EPO的异常分泌,它可能直接参与了PDR的发生与发展,不必依赖于VEGF¨.相关研究发现PDR患者血清EPO水平轻度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玻璃体和血清EPO含量之间无显着相关性,且前者EPO的增加与糖尿病肾病及贫血无关,进一步说明了玻璃体内EPO是由视网膜局部产生的,与全身状态和血清EPO水平无关¨.Watanabe等¨进一步在小鼠模型中发现,小鼠由高氧返回正常氧环境12h后,EPOmRNA表达逐渐增加,至17d龄达高峰,19d龄稍有下降,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平行,且与VEGFmRNA的变化相一致.用可溶性EPOR结合EPO可抑制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化,呈剂量依赖效应,进一步证实缺氧诱导EPO表达增加,并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 且其分子机制与VEGF相似,包括缺氧诱导因子刺激转录和增加mRNA的稳定性.在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ovineretinal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BRECs)中加入rHuEPO时,呈剂量依赖性促进BRECs生长,加入PDR患者玻璃体液也明显刺激BRECs生长.当可溶性EPOR加入培养基以阻断EPO时,其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被抑制,且抑制程度与阻断VEGF相当,进一步证明了EPO在PDR中可能具有与VEGF相等的促进血管生成的潜力.研究发现EPO可能通过Janus激酶(JAK一2)和信号转导蛋白以及转录激活物(STA T一5)信号级联起作用,增加BRECs细胞内信号传导,从而刺激血管生成和增生.3.4EPO与ROPEPO不仅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临床研究表明,rHuEPO与ROP的发病率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Manzoni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观察695名低体重婴儿(体重<1500g)发展为阈值ROP与生后接受EPO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应用EPO 的低体重婴儿,尤其是超低体重婴儿(体重<1000g)发生阈值ROP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外源性给予EPO可能是促进ROP病变发展又一独立的危险因素.另一临床试验也显示在胎龄,出生体重,氧疗史,输血史都可比的前提下,rHuEPO呈剂量依赖性促进ROP向最高期发展,且接受激光治疗的ROP患儿都来自rHuEPO给予组.以上临床研究提示在应用rHuEPO治疗早产儿相关疾病的同时可能促进了ROP 的发生与发展.Morita等在缺氧诱导因子一2Q(HIF一2Q)基因敲除的鼠ROP模型中发现,敲除HIF一2of.可以明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而恢复该基因则可诱导新生血管自神经节细胞层延伸到内核层,提示HIF一2of.为ROP视网膜血管增生过程中的又一关键因子.该实验还利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PO与HIF-2of.的关系,结果显示EPO的表达随着HIF一2of. 的改变而发生平行性改变,提示EPO可能作为HIF一2of. 的靶基因在ROP中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证明EPO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基因敲除的小鼠暴露于相对低氧环境时腹腔注射外源性EPO,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在神经节细胞层的明显增生,提示EPO在由高氧向正常氧环境转变时在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在EPOR仅表达于造血器官的转基因小鼠中可见视网膜血管增生程度显着下降,进一步说明了EPO/EPOR系统表达于视网膜是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化发生的必要条件.Chen等近期研究也证实了视网膜相对缺氧可导致EPO表达上调,刺激EPO依赖的血管形成.且实验进一步显示在ROPI期的小鼠模型中也表现出EPO依赖性,即在高氧环境下EPOmRNA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影响了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发育,而在暴露于高氧环境前24h预治疗或暴露早期立即腹腔注射外源性EPO可缓解高氧诱导的视网膜血管闭塞,且呈剂量依赖效应,同时早期治疗也可明显减少ROPlI期的新生血管形成.提示EPO对于保持未成熟视网膜的血管化也是必需的,同时也部分地解释了高氧对ROP正常血管发育影响的机制.EPO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中的作用,有可能为ROP的预防和治疗找到全新的干预靶点,尤其在临床上rHuEPO已广泛用于治疗早产儿贫血时,更应该警ChinOohthalRes.November2007.V o1.25.No.1l惕EPO对早产儿发生ROP的影响.研究发现,联合抑制EPO和VEGF可以明显改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程度,比单一阻断任一因子都有效,提示我们在临床上控制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形成时,尤其是对PDR患者,可以靶向血管形成途径中的多个位点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虽然眼部的局部用药可以明显减轻抗血管因子的不良反应,但是最近研究提出EPO为内源性视网膜生存因子,可以通过抗凋亡机制保护视网膜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见EPO的多种生物活性使其在视网膜疾病中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因此EPO拮抗剂或EPOR阻断剂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参考文献1BuemiM,CavallaroE,FloccariF,eta1.Erythropoietinandthebrain: fromneurodevelopmenttoneuroprotection[J].ClinSci,2002,103: 275—2822EidT,BrinesM.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forneuroprotectio—n: whatistheevidence[J]?ClinBreastCancer,2002,3:109—1153SilvaM,GrillotD,BenitoA,eta1.Erythropoietincanpromoteerythroid progenitorsurvivalbyrepressingapoptosisthroughBcl—XLandBcl-2 [J].Blood,1996,88:1576—15824TilbrookPA,KlinkenSP.Erythropoietinanderythropoietinreceptor[J]. GrowthFactor,1999,17:25—355BahimannFH,deGrootK,SpandauJM,eta1.Erythropoietinregulates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J].Blood,2004,103:921—9266RibattiD,PrestaM,V accaA,eta1.Humanerythropoietininducesapro-angiogenicphenotypeinculturedendothelialcellsandstimulates neovascularizationinvivo[J].Blood,1999,93:2627—26367JaquetK,KrauseK,Tawakol-KhodaiM,eta1.ErythropoietinandVEGF exhibitequalangiogenicpotential[J].MicrovascRes,2002,64: 326—3338RibattiD,V accaA,RoccaroA,eta1.Erythropoietinasanangiogenic factor[J].EurJClinInvest,2003,33(10):891—8969HeeschenC,AicherA,LehmannR,eta1.Erythropoietinisapotent physiologicstimulusfor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mobilization[J]. Blood,2003,102:1340—134610GaleanoM,AhavillaD,BittoA,eta1.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 improvesangiogenesisandwoundhealinginexperimentalburnwounds [J].CritCareMed,2006,34(4):1139—114611Y asudaY,MasudaS,ChikumaM,eta1.Estrogen-dependentproduction oferythropoietininuterusanditsimplicationinuterineangiogenesis[J]. JBiolChem.1998.273:25381—2538712RibattiD,MarzulloA,NicoB,eta1.Erytropoietinisanangiogenicfactor ingastriccarcinoma[J].Histopathology,2003,42:246—25013MillerJW,AdamisAP.AielloLP.V 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n ocularneovascularizationand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J]. DiabetesMetabRev,1997,13:37—5014LioydPA.Angiogenicpathwaysindiabeticretinpathy[J].NEnglJMed, 2005,353:839—84115Bocker.MeffertS,RosenstielP,RohlC,eta1.ErythropoietinandVEGF promoteneuraloutgrowthfromretinalexplantsinpostnatalrats[J]. 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2,43:2021—2026(下转896页)896andmorphologyinprimarySjSgren'ssyndrome[J].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3,44:2545—25497ZhangM,ChenJ,LuoL,eta1.Alteredcornealnervesinaqueoustear deficiencyviewedbyinvivoconfocalmicroscopy[J].Cornea,2005,24 (7):818—8248LadagePM,JesterJV,PetrollWM,eta1.V ertiealmovementofepithelial basalcellstowardthecornealsurfaceduringuseofextended.wearcontact lenses[J].InvestOphthalmolVisSei,2003,44:1056—10639TrittibachP,CadezR,EsehmannR.eta1.Determinationofmicrodot stromaldegenerationswithincorneasoflong.termcontactlenswearersby eonfoealmicroscopy[J].EyeContactLens,2004,30:127—13110RamirezM,Hernandez—QuintelaE.Sanehez.HuertaV.eta1.Confocal microscopyofcornealflapmicrofoldsafterLASIK[J].JRefractSurg, 2006,22(2):155—15811IvarsenA,ThogersenJ,KeidingSR.eta1.PlasticparticlesattheLASIK interface[J].Ophthalmology,2004.111(1):18~2312DawsonDG,HolleyGP,GeroskiDH,eta1.Exvivoeonfoealmicroscopyof humanLASIKcorneaswithhistologicanduhrastructuralcorrelation[J]. Ophthalmology,2005,112(4):634—64413ErieJC.PatelSV.McLarenJW.eta1.Cornealkeratocytedeficitsafter photorefraetivekeratectomyand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J].AmJ Ophthalmo1.2006,141(5):799—80914ErieJC.McLarenJW,HodgeDO.eta1.Recoveryofcornealsubbasal nervedensityafterPRKandLASIK[J].AmJOphthalmol,2005.140 (6):1059—106415CalvilloMP,McLarenJW,HodgeDO,eta1.Cornealreinnervationafter LASIK:prospective3-yearlongitudinalstudy[J].InvestOphthalmolVis Sci.2004,45(11):3991—3996(上接892页)chinOphthalRes,November2007,V o1.25,No.1116BragheethMA,DuaHS.CornealsensationaftermyopicandhyperopicLASIK:clinicalandeonfoealmicroscopicstudy[J].BrJOphthalmol, 2005,89(5):580—58517StapletonF,HaywardKB,BachandN,eta1.Evaluationofcomeal sensitivitytomechanicalandchemicalstimuliafterLASIK:apilotstudy [J].EyeContactLens.2006,32(2):88—9318郭宁,周跃华,瞿佳,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共焦显微镜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330—33319ChengAC,LawRW,Y oungAL,eta1.Invivoeonfoealmicroscopic findingsinpatientswithsteroid?inducedglaucomaafterLASIK『J]. Ophthalmology,2004.111(4):768—77420HollingsworthJG.EfronN.TulloAB.Alongitudinalcasesees investigatingcellularchangestothetransplantedcorneausingeonfoeal microscopy[J].ContactLensandAntEye.2006,29(3):135—14l21罗丽辉,刘祖国,陈龙山,等.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在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改变[J].眼科.2003,19:201—20522RichterA,SlowikC.SomodiS,eta1.Cornealreinnervationfoilowing penetratingkeratoplasty-correlationofesthesiometryandconfocal microscopy[J].GerJOphthalmol,1996,5(6):513—51723ImreL,ReschM,NagymihalyA.Invivoeonfoealcornealmicroscopyafter keratoplasty[J].Ophthalmologe,2005,102(2):140—14624林跃生,孙明霞,陈家祺,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8):592—595(收稿:2006—12—28修回:2007—09—14)(本文编辑:胡纯钢王璐璐)16HernandezC,FonollosaA,Garcia-RamirezM,eta1.Erythropoietinis expressedinthehumanretinaanditishighlyelevatedinthevitreous fluidofpatientswithdiabeticmacularedema[J].DiabetesCare,2006,29:2028—203317Ariamaa0.NikinmaaM.Oxygen.dependentdiseasesintheretina:roleofhypoxia-induciblefactors[J].ExpEyeRes,2006,83(3):473—48318WatanabeD,SuzumaK,MatsuiS,eta1.Erythropoietinasaretinal angiogenicfactori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J].NEnglJMed, 2005,3531782—79219KatsuraY,OkanoT,MatsunoK,eta1.Erythropoietinishighlyelevatedin vitreousfluidofpatientswith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J]. DiabeteCare.2005.28:2252—225420AssoulineY,EngelHM,Vega-RichC.Thedevelopmentofretinopathyof prematurityinneonatestreatedwith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 [J].InvestOphthalmolVisSei,2004,45:404021ManzoniP,MaestriA,GomiratoG,eta1.Erythropoietinasaretinal angiogenicfactor[J].NEnglJMed.2005,353:2190—219122MarkS,AnnaE,ErieK.eta1.Associationbetweenhighercumulative doseofrecombinanterythropoietinandriskforretinopathyofprematurity [J].JAAPOS,2006.10:143—14923MoritaM,OhnedaO.Y amashitaT.eta1.HLF/HIF.2alphaisakeyfactor inretinopathyofprematurityinassociationwitherythropoietin[J]. EMBOJ.2003,22:1134—114624ChenJ,LiuN,KacharaZ,eta1.Earlyadministrationoferythropoietin preventsoxygeninducedretinalvasculardegenerationinretinopathyof prematurity[J].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6.47:321925GrimmC,WenzelA,GroszerM,eta1.HIF一1-inducederythropoietinin thehypoxicretinaprotectsagainstlight—inducedretinaldegeneration[J]. NationMed.2002.8:718—72426JunkAK,MammisA,SavitzSI,eta1.Erythropoietinadministration protectsretinalneuronsfromacute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Proe NatlAcadSciUSA.2002,99:10659—10664(收稿:2007—04—16修回:2007—10—18)(本文编辑:高红)。
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小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实验原理: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用纯化的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白细胞介素6(IL-6),再与HRP标记的白细胞介素6(IL-6)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
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呈正相关。
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
试剂盒组成: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封板膜2片(48)2片(96)密封袋1个1个酶标包被板1×48 1×96 2-8℃保存标准品:135pg/mL 0.5ml×1瓶0.5ml×1瓶2-8℃保存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 3 ml×1瓶 6 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样本处理及要求: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高氧对新生小鼠视网膜谷氨酸释放的影响彭振宇;高玲;彭湘萍【摘要】为研究新生小鼠高氧状态下视网膜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机制,探讨谷氨酸在高氧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实验组将新生小鼠置于体积分数为95%的高氧环境中造成视网膜损伤,对照组将新生小鼠置于正常空气中,HE染色观察视网膜损伤情况,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视网膜谷氨酸(Glu)摩尔质量浓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视网膜谷氨酸转运体(GLAST)与谷氨酰胺合成酶(GS) mRNA 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空气对照组比较,高氧处理组视网膜受损,视网膜Glu摩尔质量浓度增加,GLAST和GS mRNA表达下降(P<0.05).高氧可导致新生小鼠视网膜的谷氨酸增高,其机制与GLAST和GS mRNA表达下降有关.谷氨酸增加可能是高氧导致视网膜损伤的原因之一.【期刊名称】《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5)002【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高氧;谷氨酸;视网膜;新生;小鼠【作者】彭振宇;高玲;彭湘萍【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湖南长沙410011;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吉首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湖南吉首41600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湖南长沙410011;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是一种形成机制未明的视网膜增值性病变,致盲率高.其发生与早产儿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1].谷氨酸(glutamate,Glu)是视网膜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的谷氨酸通过激活谷氨酸受体可引发兴奋性毒性作用,导致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神经胶质细胞通过L-谷氨酸/L-天门冬氨酸转运体(L-glutamate/L-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摄取谷氨酸,在细胞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作用下将谷氨酸转变为谷氨酰胺,对维持细胞外谷氨酸的正常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氧是否影响新生小鼠视网膜谷氨酸变化未见报道.笔者分析了在高氧状态下视网膜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单位质量所含谷氨酸物质的量,单位:mol/g)变化及其相关机制.1.1 模型制备及分组健康的成年昆明小鼠,由湖南省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雌雄合笼制备孕鼠,孕鼠顺产新生小鼠,出生后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和高氧处理组,每组25只.空气对照组置于正常空气中,高氧组小鼠置于氧体积分数大于等于95%的有机玻璃箱内,每天监测氧浓度3次,钠石灰吸收CO2.每天开箱1次,检查情况,更换垫料.高氧处理5 d后置于正常空气中5 d.1.2 HE染色观察视网膜改变每组4只小鼠,断头处死,取双眼眼球置于质量浓度为0.04 g/mL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变.1.3 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测定每组15只小鼠,每3只小鼠6个眼球为1个样本.取眼球后置于冰上,剪除角膜和玻璃体,研磨,制备质量浓度为0.1 g/mL组织匀浆,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340 nm吸光度值,计算Glu摩尔质量浓度.1.4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每组6只小鼠,每2只小鼠4个眼球的视网膜为一个检测样本.取眼球后,立即置于液氮并研磨,Trizol法提取总RNA,各标本取0.5 g总RNA按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逆转录.GLAST引物序列上游5-CTCTCCTCTACTTCCTGGTA-3,下游5-GTGGCTGTGATGCTTATTG-3;GS引物序列上游5-GGGGTGATAGCAACCTTTGA-3,下游5-ACTGGTGCCTCTTGCTCAGT-3;内参GAPGH,引物序列上游 5-ATGGTGAAGGTCGGTGTGAACG-3,下游5-CGCTCCTGGAAGATGGTGATGG-3;PCR扩增长度分别为301,151,233 bp.PCR反应条件:94 ℃下预变性4 min,94 ℃下变性30 s,60 ℃下退火30 s,72 ℃下延伸45 s,30个循环,72 ℃ 10 min继续延伸.反应结束后,取RT-PCR产物行质量浓度0.02 g/mL琼脂糖凝胶电泳,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电泳条带拍照并加以分析,以各组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吸光度值的比值比较目的基因mRNA表达差异,每组实验重复3次.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数据用表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2.1 视网膜改变视网膜改变如图1所示.HE染色显示:空气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完整,形态规整,内外核层细胞核染色均匀,边界清晰,未见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高氧处理组显示:神经细胞肿胀变圆,结构欠清,可见大量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2.2 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变化空气对照组视网膜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为(6.45±1.26)μmol/g,高氧处理组视网膜谷氨酸增高为(14.75±1.64) μmol/g,较空气对照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5),如图2所示.2.3 GLAST和GS mRNA表达变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如图3a),233 bp为内参GAPDH条带,301 bp为GLAST条带,高氧处理组GLAST表达条带减弱.经统计学分析,高氧组GLAST mRNA表达的相对灰度值与空气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3b),233 bp为内参GAPDH条带,151 bp为GS条带,高氧处理组GS表达条带减弱.经统计学分析,高氧组GS mRNA表达的相对灰度值与空气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 谷氨酸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网膜在内的重要神经递质,参与机体正常状态下的一系列重要生理活动.谷氨酸在神经元细胞外的低浓度维持主要依赖于谷氨酸转运体作用,谷氨酸进入神经胶质细胞内转换为谷氨酰胺对抗兴奋毒性而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的异常参与了多种缺血缺氧视网膜疾病的病理过程过程.相关文献报道,实验性动物急性高眼压中视网膜谷氨酸水平明显增高[2];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升高与GLAST和GSmRNA表达下降有关[3];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升高,可能是视网膜损伤的机制之一[4];高糖诱导的大鼠视神经节细胞损伤也与谷氨酸的释放增多有关[5].(2) 早产儿、低体重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氧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早产儿暴露于高氧环境中,视网膜血管发生痉挛缺血,到吸氧停止后,可产生新生血管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出生后小鼠视网膜发育还未成熟,通过高氧刺激,可出现类似人类的ROP改变[6].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研究高氧处理对视网膜谷氨酸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高氧导致视网膜损伤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 研究结果表明,高氧处理新生小鼠可导致视网膜损伤,检测发现损伤组视网膜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增加,过多的谷氨酸在细胞间隙蓄积结合谷氨酸受体产生兴奋性毒性是造成视网膜受损的原因之一.高氧导致的GLAST mRNA表达下降使细胞谷氨酸转运体GLAST减少,谷氨酸不能快速地摄入细胞内;高氧导致的GSmRNA表达下降使谷氨酸代谢为谷氨酰胺能力减弱,提示GLAST和GS mRNA 表达下降是细胞外谷氨酸摩尔质量浓度增加的机制之一.高氧处理过程中谷氨酸的代谢是下一步拟研究的内容与方向.【相关文献】[1] PROVIS J M.Development of the Primate Retinal Vasculature[J].Prog. Retin. Eye. Res.,2001,20(6):799-821.[2] 王平宝,蒋幼芹,黄佩刚,等.兔实验性急性高眼压模型视网膜谷氨酸的变化[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78-380.[3] 闫桂刚,王华,王大博,等.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谷氨酸转运体GLAST mRNA 表达的改变[J].眼视光学杂志,2006,8(1):9-14.[4] 朱远军,金敏,高宗银,等.葛根素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谷氨酸浓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1):32-34.[5] 喻小龙,谭钢,刘二华,等.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眼科新进展,2013,33(2):101-105.[6] 赵勇,任兵,高晓唯,等.TNP470治疗高氧诱导幼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7,7(4):965-968.。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产品说明:
为使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
研发的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胞最佳的生长条件,降低杂细胞污染,保证不同批次间细胞质量的稳定。
同时,派瑞金还建立了严格的细胞鉴定流程,所提供的原代细胞均需经过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物、细胞形态学等检测,保证细胞纯度在90%以上;同时也需经过微生物检测,保证不含有HIV、HBV、HCV、支原体、真菌及其他类型的细菌。
注意事项:
1. 收到细胞后首先观察细胞瓶是否完好,培养液是否有漏液、浑浊等现象,若有上述现象发生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2. 仔细阅读细胞说明书,了解细胞相关信息,如细胞形态、所用培养基、血清比例、所需细胞因子等。
3. 请用相同条件的培养基用于细胞培养。
培养瓶内多余的培养基可收集备用,细胞传代时可以一定比例和自备的培养基混合,使细胞逐渐适应培养条件;建议使用派瑞金的完全培养基。
4. 建议收到细胞后前3天各拍几张细胞照片,记录细胞状态。
5. 该细胞只能用于科研,不得用于临床应用。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产品简介:
1、产品名称: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Mouse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
2、组织来源:小鼠视网膜组织
3、产品规格:5×105cells / 25cm2培养瓶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简介: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来源于成年小鼠视网膜组织,其是组成血管腔面单层扁平上皮样细胞,它所产生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抗血栓形成等有重要作用,在视网膜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
本公司生产的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胶原酶消化和密度梯度离心制备而来,细胞总量约为5×105cells/瓶,细胞纯度可达85%以上,且不含有
HIV-1、HBV、HCV、支原体、细菌、酵母和真菌等。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信息:
1)培养基类型:血管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
2)添加因子: FBS、Heparin、Endothelial Cell Growth Supplement、selenium、transferrin、Insulin、Glutamine、Penicillin、Streptomycin 等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方法:
1. 取出25cm2培养瓶,75%酒精消毒,拆下封口膜,放入37℃,5% CO
细胞培养
2
箱中静置6-8小时或者过夜,以稳定细胞状态。
2. 收集瓶内培养基,每瓶细胞仅留8mL左右培养基继续培养,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后续实验。
3. 细胞传代
1) 吸出25cm2培养瓶中的培养基,用PBS清洗细胞一次;
2) 添加0.125%胰蛋白酶消化液约1mL至培养瓶中,37℃温浴3min左右;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待细胞回缩变圆后吸弃消化液,再加入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3) 用吸管轻轻吹打混匀,按1:2或1:3等适当的比例进行接种传代,然后补充新鲜的完全培养基至5mL,放入37℃,5% CO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2
4) 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培养观察。
之后每隔2-3天更换新鲜的完全培养基。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注意事项:
1. 培养基于4℃条件下可保存3-6个月。
2.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请注意保持无菌操作。
3. 传代培养过程中,胰酶消化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细胞贴壁及其生长状态。
4. 该细胞只可用于科研。
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其他相关小鼠原代细胞: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
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小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内皮细胞
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小鼠气管上皮细胞小鼠骨细胞
小鼠气管平滑肌细胞小鼠滑膜细胞
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小鼠骨骼肌细胞
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小鼠表皮细胞
小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
小鼠肺大静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破骨细胞
小鼠肺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皮肤肥大细胞
小鼠肺大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前脂肪细胞
小鼠肺动脉成纤维细胞小鼠成骨细胞
小鼠肺大静脉内皮细胞小鼠关节软骨细胞
小鼠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小鼠胎儿表皮角质形成层细胞
小鼠胰岛细胞小鼠成年表皮角质形成层细胞
小鼠胰腺星状细胞小鼠皮下脂肪细胞
小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小鼠内脏脂肪细胞
小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小鼠脑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腮腺细胞小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小鼠脑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胰腺上皮细胞小鼠脑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甲状腺上皮细胞小鼠脑膜细胞
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小鼠神经胶质细胞
小鼠淋巴成纤维细胞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小鼠脑成纤维细胞
小鼠食管上皮细胞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
小鼠食管平滑肌细胞小鼠雪旺氏细胞
小鼠肠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小脑颗粒细胞
小鼠肠静脉内皮细胞小鼠嗅鞘细胞
小鼠肝实质细胞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肝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小梁网细胞
小鼠肝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小鼠小肠血管内皮细胞小鼠视网膜muller细胞
小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小鼠虹膜色素上皮细胞
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
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小鼠角膜上皮细胞
小鼠肝窦内皮细胞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小鼠肝星形细胞小鼠角膜成纤维细胞
小鼠直肠平滑肌细胞小鼠脉络膜血管细胞
小鼠小肠平滑肌细胞小鼠牙乳头细胞
小鼠结肠平滑肌细胞小鼠肝外胆管上皮细胞
小鼠肠上皮细胞小鼠肝Kupffer细胞
小鼠肠微血管细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肠巨噬细胞小鼠下丘脑神经元细胞
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小鼠睾丸支持细胞
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子宫颈上皮细胞小鼠真皮微血管上皮细胞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小鼠卵巢上皮细胞小鼠心脏干细胞
小鼠子宫成纤维细胞小鼠神经干细胞
小鼠卵巢成纤维细胞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小鼠肾实质细胞小鼠椎间盘髓核细胞
小鼠肾系膜细胞小鼠肾足突细胞
小鼠膀胱上皮细胞小鼠肾小管平滑肌细胞
小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小鼠肾成纤维细胞
小鼠肾动脉内皮细胞小鼠尿道上皮细胞
小鼠肾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输尿管上皮细胞
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小鼠肾管状上皮细胞
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小鼠心肌细胞
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小鼠肾上皮细胞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小鼠膀胱成纤维细胞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