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端粒长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1.38 KB
- 文档页数:3
nhanes端粒长度变量
NHANES(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是美国一项针对全国人口的生物医学调查项目。
在NHANES中,端粒长度变量通常是指测量端粒DNA序列的长度,这个长度可以反映细胞衰老程度和生物年龄。
端粒长度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与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等。
NHANES中关于端粒长度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血液样本的检测。
研究者通过提取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DNA,然后使用特定的实验方法(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来测量端粒长度。
在分析端粒长度时,通常会选取一段特定的端粒序列进行检测,例如端粒重复序列(T Repeat)或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等。
通过分析NHANES中的端粒长度数据,研究者可以探讨不同人群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与端粒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端粒长度与健康状况、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这些信息有助于揭示生物衰老机制,为预防和管理与衰老相关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端粒长度只是评估生物衰老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生物标志物、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端粒(即染色体末端)的发现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对其结构、功能、合成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
本文就端粒、端粒酶的研究进展以及他们与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一、端粒(一)端粒的结构端粒是位于染色体3′末端的一段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端粒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核蛋白复合物,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不同种类细胞的端粒重复单位不同,大多数长5~8bp,由这些重复单位组成的端粒,突出于其互补链12~16个核苷酸内[1]。
人类端粒由5′TTAGGG3′的重复单位构成,长度在5~15kb范围[1,2]。
与端粒特异性结合的是端粒结合蛋白,迄今为止,只在少数生物中确定了端粒结合蛋白的结构及表达基因,然而端粒结构与功能的保守性表明,这些端粒结合蛋白的特性可能普遍适用于其他真核生物。
(二)端粒的功能端粒高度的保守性表明,端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包括: 1.保护染色体末端 2.防止染色体复制时末端丢失 3.决定细胞的寿命 4.固定染色体位置(三)端粒的长度端粒的长度在不同的细胞之间存在着差异。
胚胎细胞和生殖细胞端粒的长度大于体细胞[7]。
体外培养细胞端粒的长度随着细胞逐代相传而缩短,每复制一代即有50~200nt的DNA丢失,端粒丢失到一定程度即失去对染色体的保护作用,细胞随之发生衰老和死亡。
所以,通过测定端粒的长度可以预测细胞的寿命[6]。
人体细胞端粒的长度不一,存在着个体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每年减少约15~40 nt[7],最终细胞衰老。
胚胎细胞和生殖细胞端粒的长度不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具有无限分裂的能力,其原因就在于端粒酶的存在[7]。
二、端粒酶(一)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由端粒酶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酶,通过识别并结合于富含G的端粒末端,以自身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端粒[1]。
(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端粒酶的活性在不同的层次上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
1.hTR: hTR是端粒酶的重要成分, 2.端粒酶蛋白:TP 1或TP 2基因的突变,均可导致端粒酶的失活[10,11],TP 2基因在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剪切位点,可能以此改变TP 2的生化特性,从而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综述作者:专业:遗传学学号:摘要:端粒是稳定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端粒酶可修复细胞分裂过程中不断丢失的末端端粒序列。
端粒与端粒酶的存在在细胞的永生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细胞衰老与癌变的重要决定因素。
本文综述了端粒与端粒酶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细胞衰老和肿瘤的关系。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肿瘤;细胞衰老1.端粒与端粒酶1.1端粒及其功能端粒( t e l o m e r e )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生理性末端, 由含G量的高DNA序列和相应的蛋白组成,不同生物的端粒各异。
端粒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 具有特殊的功能:保护染色体末端;防止染色体复制时末端丢失;决定细胞的寿命;固定染色体位置等[1]。
1.2端粒酶及其功能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核蛋白逆转录酶,由小分子RNA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合成和延伸端粒的核糖核蛋白。
端粒酶以自身RNA 为模版,能够逆转录合成具DNA 重复序列的端粒,从而使得端粒延长,保持染色体结构的相对恒定。
近年来,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这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维持生物遗传信息稳定、调控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功能,还由于端粒及粒酶的行为异常与多种人类肿瘤及肿瘤密切相关。
2.端粒、端粒酶与肿瘤正常培养的人类成纤维细胞在分裂期间端粒是逐渐缩短的,这些缩短的端粒激活了细胞衰老程序,但是有少数细胞则可以细胞衰老调控机制失控的条件下癌变,此时端粒酶被重新激活以维持癌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
因此端粒酶的活性有无与强弱与癌症的发生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联。
端粒酶的两个基本组分分别是作为端粒DNA模板合成端粒序列的功能性RNA(hTERC),和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催化蛋白——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h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是端粒酶活性的限速决定因子[2]。
雷红玮等[3]以荧光定量PCR分析hTERT的mRNA变化水平发现端粒酶的活性能够被JAK抑制剂所抑制,提示了端粒酶的活性激活与抑制依赖于JAK通路。
癌症研究探秘:端粒与癌症端粒是真核⽣物染⾊体线性DNA分⼦末端的结构,形态学上,染⾊体DNA末端膨⼤成粒状,像两顶帽⼦那样盖在染⾊体两端,因⽽得名。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现了端粒酶。当细胞DNA复制终⽌时,在端粒酶的作⽤下,DNA可以通过端粒依赖模版的复制,补偿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缩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持过程中,端粒酶⾄关重要。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的长度逐渐缩短,当端粒变得不能再短时,细胞就不再分裂⽽会死亡。
科学家们认为,端粒的缩短和很多疾病的发病直接相关。⽽且有许多研究表明,基因突变、肿瘤形成时,⼈体的端粒可表现出缺失、融合或序列缩短等现象;在⼀些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会增加,其与端粒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因此这些癌细胞可以分裂很多次。在某些特定的癌细胞中,如果阻断端粒酶的功能的话,端粒就会变短,癌细胞就会死亡,所以深⼊研究端粒和端粒酶的变化,是⽬前肿瘤研究的⼀个新领域。
本⽂⽣物⾕⼩编盘点了多篇亮点⽂章来解析端粒与癌症的关联,与各位⼀起学习!
【1】The EMBO J:深度解读:端粒与癌症的那些事!doi:10.15252/embj.201490070当机体细胞分裂时,⼦代细胞通常会接收来⾃母体细胞基因组的相同拷贝,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偶然性的错误往往会产⽣引发癌症的基因突变;为了避免有害基因对有机体的不利影响,产⽣偏离正常染⾊体数量的突变细胞就会被细胞的保护性机制所清除;近⽇,来⾃德国弗⾥茨—李普曼研究所( Fritz Lipmann Institute, FLI)的研究⼈员通过研究揭⽰了端粒的关键⾓⾊,其可以“感知”携带错误染⾊体数量的细胞,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EMBO Journal上。
端粒会通过产⽣压⼒信号来抑制⾮整倍体细胞的增值进⽽对⾮整倍性作出反应,然⽽合成端粒的端粒酶或许可以通过减缓端粒所诱导的压⼒信号来间接促进⾮整倍体细胞的存活,进⽽促进机体致癌作⽤的发⽣。
人参抗血液和心血管系统衰老作用研究新进展张慧娟;赖敏;卢选珍;洪芬芳;杨树龙【期刊名称】《药物资讯》【年(卷),期】2017(006)005【摘要】人参皂苷(Ginsenosides, GS)是人参的主要的抗衰老成分,衰老是体内外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后的综合表现,GS在抗血液和心血管系统衰老中起到重要作用。
Rg1可激活端粒酶并抑制端粒长度缩短而延缓造血干细胞衰老;GS明显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增殖力并增加PPAR-γ表达,减少自由基产生,增加NO释放,对心血管系统起保护作用;人参提取物可减少负性细胞因子表达,延缓血管老化;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通过下调NAD(P)H氧化酶p47phox表达而使ROS产生减少,延缓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人参皂甙Rbl和人参皂甙Re均可减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心肌细胞的凋亡;人参皂甙Rb1可能具有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减轻心肌IR损伤;实验表明人参皂甙Rb1对老龄大鼠心肌收缩有抑制作用。
本文综述了近期有关于GS抗血液及心血管系统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将为其临床防治血液及心血管系统衰老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7页(P95-100)【作者】张慧娟;赖敏;卢选珍;洪芬芳;杨树龙【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2013级临床实验班,江西南昌;;[2]南昌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1313班,江西南昌;;[3]南昌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1305班,江西南昌;;[4]南昌大学医学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江西南昌;;[5]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南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人参茎叶总皂甙抗皮肤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J], 程俊霖;周黎明;朱玲;杨云霞;赵妍妍;范爱兰;包定元2.人参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药理学研究新进展 [J], 黄烨;白汝芬;王宗仁3.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抗运动疲劳的作用 [J], 李丽艳;路新国4.SIRT1/eNOS/NO通路在人参皂苷Rb1抗内皮细胞复制性衰老中的作用 [J], 周彬;钱孝贤;余舒杰;刘定辉;吴琳;王敏;柯世业;刘勇;郝宝顺;朱洁明5.人参皂苷、丹参酮和川芎嗪抗小鼠皮肤衰老作用研究 [J], 王红丽;吴铁;吴志华;陈垦;郭其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端粒长度与癌症发生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关于癌症发生与端粒长度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序列,起到保护染色体的作用,如同鞋带的塑料头一样。
人的端粒长度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缩短,直至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染色体开始受损。
而这种情况在癌细胞中尤为明显,因此研究端粒长度或许有助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一、如何测量端粒长度?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用于测量端粒长度:末端粘结法(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定量PCR法。
TRFLP法是通过电泳分离染色体DNA时,某些酶对端粒DNA与非端粒DNA的切割不同,产生具有特定长度的DNA条带,通过富集端粒DNA的条带直接测量端粒长度。
而定量PCR法则是在PCR扩增反应中,使用两种PCR引物同时扩增端粒长度在一定范围内的DNA片段及对应的内参(受端粒影响不强的基因)的DNA片段,并通过两者的比值计算出端粒长度。
二、端粒长度与癌症发生的关系1.癌症患者端粒长度偏短已经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端粒长度普遍较短。
比如在大肠癌患者中,其非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长度约为肿瘤组织中的1/3左右。
类似的结果也在多种癌症中得到了验证,包括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端粒的缩短甚至被认为是某些癌症的特征之一。
2.端粒缩短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人体细胞在分裂时,端粒长度会随之缩短。
而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染色体就会进入一种被称为“端粒危机”的状态,从而导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
而据最新的研究,同时具备端粒缩短和癌症相关突变的人,其癌症风险会增加近3倍。
这表明,端粒缩短可能并不是单独的一个问题,而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3.端粒长度可以作为癌症的生物标志物由于癌症细胞具有不断分裂的特性,故其端粒长度也会不断缩短。
因此,测量血液、尿液或其他组织中的端粒长度,可以作为癌症的生物标志物。
2021长寿家系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测定范文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对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端粒长度(TL)会随着细胞的分裂进行性缩短。
当 TL 缩短达到某个界限时,端粒对染色体末端的保护作用消失,进而出现细胞的复制性衰老,因此,TL 可用作细胞或个体衰老的生物学标记之一〔1〕.白细胞端粒长度( LTL)随年龄增大呈现的动态变化模式可综合反映端粒的遗传状况、修复能力、机体的炎症程度及氧化应激水平,忠实地记录细胞和机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和生物学年龄,因此被认为是重要的衰老生物学标记。
目前,用体细胞进行端粒动态变化的研究多使用白细胞作为模型〔2〕.广西巴马地区因其独特的长寿现象已成为研究人类长寿与衰老的基地之一。
本研究对广西巴马地区长寿家系外周血白细胞进行相对 TL 的测定,探讨 LTL 在长寿家系内的遗传趋势及其与长寿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 1 对象主要为广西巴马地区长寿家系( BLF) ,共得到1 301人,男 744 人,女 557 人,平均年龄( 55.38±28. 67)岁;另设3 个对照组,分别为本地的非长寿家系( BNLF) ,外地(广西百色地区平果县)的长寿家系( PLF)及非长寿家系( PNLF) .其中 BNLF 283 人,男 171 人,女 112 人,平均年龄( 45. 05±26. 81)岁; PLF 308 人,男 193 人,女 115 人,平均年龄( 51. 06±30. 25)岁; PNLF 482 人,男302 人,女180 人,平均年龄( 39. 65±25. 34)岁,见表 1.长寿家系定义为调查时家系中至少有 1 位≥90岁的老人,非长寿家系是与长寿家系无血缘关系且家族史中无≥90岁的老人。
研究对象均为壮族,采样前已对受试群体进行常规问诊和体检,基本属于健康群体。
1.2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抽取每个研究对象上肢肘静脉血4 ml,ACD 抗凝,冻存备用。
端粒、端粒酶与癌症治疗进展
阮晓峰;周云峰
【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1999(004)002
【摘要】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有一种稳定染色体的结构,即端粒(Telomere);缺乏端粒的染色体易于相互缠绕、断裂和降解,细胞衰老死亡.正常人类体细胞的端粒
DNA随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这种端粒损耗现象可能是其有限存活的标志.而端粒
酶(Telomerase)的活化又可在染色体末端不断合成端粒DNA系列,维持端粒长度,
使细胞成为永生细胞或癌细胞.文献报道大多数人类恶性肿瘤存在高水平的端粒酶
活性,而良性肿瘤、正常体细胞(非生殖细胞)及有限细胞系存在低水平或缺乏端粒酶活性,提示端粒酶的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目前,端粒和端粒酶已成为肿瘤及生命科学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端粒、端粒酶及其与癌症关
系和可能成为癌症治疗新靶点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探讨端粒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作用的意义和前景.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阮晓峰;周云峰
【作者单位】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化疗科,武汉43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J], 孔令平;汪华侨
2.端粒与端粒酶--人类攻克癌症的新契机 [J], 庄景凡
3.083 妇科癌症中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J], 齐政
4.端粒和端粒酶与癌症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J], 陈海伟;杨静茹
5.端粒和端粒酶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J], 刘仲娜;钟金城;柴志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端粒缺失和癌南斯拉夫血液研究所的GMJJankovi等认为:Hasti等推测,由于生理耗损(衰老)的染色体端粒缺乏可能发生肿瘤。但是,如果由衰老(或高度组织更新)引起的端粒序列丧失或缺失是肿瘤生成的主要因素的话,一般情况下,不能进行再生的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或骨髓基质中肿瘤的发生率应当是比较低的。这些组织中端粒长度的确定可能代表适合上述假设的唯一反证范围。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不能再生,但该系统的肿瘤是比较常见的(在美国的总发病率为每年14000例)。此外,大多数脑和脊髓肿瘤发现于儿童,这都反对上述观点,即衰老和细胞更新是端粒序列缺失和癌症的主要原因。另一篇文章报道,在小鼠,端粒长短不受多次体细胞分裂(细胞更新)和动物寿命(衰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经验可以预测端粒缺失未必能影响人和小鼠的肿瘤发生。尽管上面aJknovic等对Hasite等人假设提出了意见,但他们进行的研究仍很重要。在此次研究中端粒长度真实地表现了躯体组织过去有丝分裂的动力学。这最终是有实际意义的,尤其有助于造血干细胞和先祖的亚群研究。端粒长度也反映了白细胞系产生细胞的增代时间和细胞动力学,因此有助于为每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NDHastie等的答复如下:我们假设端粒丢失对特殊癌症如结直肠癌产生遗传不稳定性有部分的作用。oJknovic等将我们的研究尚未得到的结论归于我们。当然
若端粒的长度是主要的和唯一的发生肿瘤的因
素(一种靠不住的意见),我们可以预料在一些
低细胞更新的组织,如中央神经系统肿瘤发生率较低。我们同意,若端粒减少确是反映细胞更新,那么这种现象不可能在儿童肿瘤和中央神经系统肿瘤起作用。事实上在肺癌之后,在英联邦和美国最常见癌症死亡仍是结直肠癌,
相比之下中央神经系统肿瘤是极罕见的。
我们也证明小鼠端粒很长,甚至在老年动物也是如此,我们的结论是,端粒减少在小鼠不可能在肿瘤发生或小鼠衰老中起作用若像我们预料的,端粒丢失量仅是每个体细胞分裂的4个碱基对,那我们在小鼠两年寿命期间将
中图分类号:Q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64(2001)04-0005-04#综述与专论#端粒酶的研究进展Advance 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elomerase陈新荣林爱星*陈永福CH EN X in-ro ng LI N Ai-xing C H EN Y o ng-fu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National Laboratories for Agrbiotechnolog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94摘要:端粒酶是由R NA模板和蛋白质催化亚基组成的核糖蛋白颗粒。
它解决染色体的未端复制问题,归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又和逆转录酶有一定的差别。
端粒酶的缺失能在细胞和机体水平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且端粒的过度表达和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其中端粒蛋白在此过程中可能起调控作用。
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端粒梅;端粒蛋白;永生化;肿瘤生成A bstra ct:Telomerase is a r ibonucleoprotein r esponsible in most eukaryotes for replication of the end of chromosmes.ItsR NA subunit acts as a template for the systhesis of telomeric DNA,while a protein component catalyzes t his process to make up for conventional DNA polymerases.inability to replicate completely the end of linear DNA.It belongs to the re2 verse transcr iptase family but differ s from reverse tr anscriptase.T he absence of telomerase can induce many diseases in cell and organ level.The overexpression of telomerase has close relat ionship with cell.s immortalizat ion and tumorigenesis and t he telomere associated proteins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lomerase suggest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the near futur e.K e y words:telomerase;telomere associated protein;immortal;tumor progression染色体的未端复制问题是指线性DNA进行复制时,DNA聚合酶既不具有从头合成的能力又不具有3c y5c方向的合成能力,它必须以RNA为引物,当5c末端的引物被切除后,剩下5c未端的引物空隙没法填补这样就导致了子代DNA中的一条链比亲代DNA短出一段(至少相当于或大于RNA引物链的长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来补充这一段空隙,经过连续的复制后,子代DNA将越来越短。
血液系统疾病端粒长度研究进展马晓彩孙婉玲+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500~2000个rITI’AGGG组成的串联重复序歹lJ[11。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端粒不能被完全复制。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多逐渐缩短。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随年龄缩短的速度大约是50bp/年12].经过60~80次的复制分裂.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不能继续增殖.继而发生衰老、凋亡131。一旦细胞逃脱了凋亡途径而继续增殖、分裂,致端粒过度缩短失去保护染色体的功能.染色体容易发生末端溶解、异位、片段丢失.还可能启动肿瘤基因.导致肿瘤发生。端粒长度的维持主要依靠激活的端粒酶。大多数体细胞中.端粒酶基因高度甲基化.端粒酶活性几乎检测不到:在一些持续复制的细胞中。例如造血干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胚胎细胞等。端粒酶可有表达.但活性很低[41。研究显示.多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端粒长度异常.并可随病情变化而变化.提示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由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细胞损伤造成的骨髓衰竭综合征[51。研究显示.大约l/3的AA患者端粒长度缩短16-81。对获得性AA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的端粒研究显示.细胞持续减少的患者端粒的缩短程度与疾病生存期存在显著相关性:除了年龄相关的端粒缩短外,AA患者端粒还另有216bp/年的缩短.经治疗后血细胞水平恢复正常的患者.端粒的缩短也趋于稳定161。Brummendorf等同也证实初治AA患者外周血粒细胞端粒长度较年龄匹配的对照组显著缩短.经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造血恢复患者的粒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随年龄缩短速率均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而治疗无效者粒细胞端粒长度则无恢复。该结果提示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的获得性AA患者的残留造血干细胞仍然能正常增殖.维持端粒长度的稳定性;治疗无效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可能存在固有缺陷.在过度增殖应激的情况下.这种缺陷就显现出来川。而存在端北京医学2013年第35卷第10期.综述.粒酶缺陷的AA患者可能就属于后者Im。研究还显示.端粒的缩短程度与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正相关性[81。Scheinberg等【9】则观察了单中心183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重型AA患者外周血粒细胞的端粒长度.发现端粒长度虽然不能预测疗效.但是端粒长度较短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克隆性进展发生率.总生存期较短。在对AA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认为.为了补偿衰竭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加强.从而导致端粒长度缩短.此时端粒酶活性反馈性上调以补偿端粒的缺失【10】。也有研究者认为修复和保护端粒的基因突变是AA患者在基因方面的危险因素.家庭成员中存在TERC突变.CD34+细胞数就会减少.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形成也会降低.从而不足以抵抗免疫介导的损伤。虽然有1,3的AA患者端粒缩短.但是只有不足10%的病例存在基因突变(111。这也说明AA患者端粒长度缩短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临床研究证实端粒酶活性存在缺陷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但是其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对骨髓有害的外界环境易感.同时对免疫抑制剂的疗效反应也降低1121。采用Flow—FISH方法检测8例骨髓衰竭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不同细胞亚群的端粒长度.结果显示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TL值较正常人缩短I瑚。因此.端粒酶特定基因突变存在与否可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核细胞端粒长度的测定和端粒酶突变基因的检测可能会给AA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fmyelodysplasticsyn-
dromes,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水平克隆性紊乱性疾病,以病态造血和无效血细胞生成为特点.具有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200);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2011-3-092)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邮编100053)}通讯作者
万方数据北京医学2013年第35卷第lO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转化的风险114】.30%患者最终进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与正常人相比。MDS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加快。对分裂中期细胞的端粒长度分析表明MDS患者端粒较正常人缩短.而且端粒长度分布的范围也比正常人窄【l习。端粒长度较短的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低、原始细胞比例高、细胞遗传异常的发生率高、白血病的转化率高和临床预后差等。端粒长度的改变与是否存在可检测的染色体异常紧密相关.而与染色体改变的形式无关。在一些亚型MDS患者中,端粒稳定性的损害就相当于一个早期基因损害.因此诊断初期时的端粒长度可以作为划分MDS患者危险分级的新参数【1同。已经有研究者提出影响细胞发育和染色体稳定的是最短的端粒长度而不是平均端粒长度.即最短的端粒引发细胞核型的畸变旧。近年,利用端粒,着丝粒一荧光原位杂交(telomere/centromere-nuoreseenceinsituhybridization.T/C—FISH)技术实现了测量单个染色体臂的端粒长度.发现在同一MDS患者中核型正常细胞和具有染色体异常细胞的分裂中期.端粒长度没有明显差异.但是MDS患者正常分裂中期细胞的端粒长度比健康对照组的端粒长度明显缩短.而且只有7号染色体缺失患者的端粒比正常核型和其他异常核型患者的端粒长【堋。这提示端粒缩短可能影响了MDS患者所有造血干细胞。研究显示.MDS患者外周血粒细胞和骨髓中的CD34+细胞的端粒长度比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并且不表现随年龄缩短的特性。IPSS评分系统中.CD34+细胞在中危l型患者中的凋亡率比中危2型和健康对照组患者更高。研究显示.外周血粒细胞的端粒长度和骨髓CD34+细胞的端粒长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前者可能对后者有提示作用【嘲。MDS患者中端粒酶的水平与贫血程度、血小板计数、性别、原始细胞百分数和预后无关联㈣。MDS似乎是骨髓衰竭综合征发展为白血病的一个中间过程.端粒的持续不足可能使细胞的复制变得异常。也可能发展成恶性复制。端粒与端粒酶在MDS患者中的这种不一致性.可能提示是端粒在MD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非端粒酶。三、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ge.nousleukemia,AML)是以恶性的遗传学异质性紊乱为特征.同时伴有不可控性的未成熟骨髓细胞的增殖。研究显示.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粒细胞端粒长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的端粒较核型正常患者明显缩短。复杂核型患者的端粒最短【2l】。另有研究显示,具有复杂核型及端粒长度较短的AML患者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这可能与TRFl(端粒长度的负性调节因子)的高表达有关阎。对25例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同步分析表明.AML患者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AML患者的平均端粒长度显著短于相应正常对照圜。在一项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患者为对象的研究中。40例AP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与PML—RARa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有正相关性:端粒酶活性在所有患者中均能检测到.而且在复发患者中比在新诊断的患者中要高。端粒较短和端粒酶活性较高的患者总生存期较差。同一病例的前后对照也显示初诊时端粒的长度较患者达完全缓解时短.且完全缓解患者的端粒长度与同龄健康人之间无明显差别。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快速和过度增殖致使某一系列成倍增加.而这些变化又发生在端粒酶被激活之前,这样端粒酶激活后就将端粒稳定在一定长度,并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在达到分子水平完全缓解时,端粒的长度将会随年龄变化。经过亚砷酸治疗后.端粒的增长可能使原来缩短端粒正常化.这些端粒的增长恰恰弥补了正常造血干细胞先前存在的端粒缺陷。在诱导或巩固治疗过程中,端粒长度的增长与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减少及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出现关系紧密121。端粒是否可以作为评估APL患者预后的指标。仍然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研究。端粒和端粒酶在不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表现出异质性.即使在相同疾病不同亚型中其改变也是不同的,各细胞系端粒长度随疾病进展也大不相同。近来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端粒在血液系统疾病方面早期诊断、疾病进展、预测治疗效果和临床结局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在努力探索这些恶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寻找突破口。如果端粒长度或者端粒酶活性的改变是引发细胞病变的重要机制.那么阻止这些因素的发展可能会改变这些恶性疾病的治疗现状。现有研究对端粒结构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是保护端粒的各个蛋白的作用.编码蛋白和端粒酶基因的调节和表
万方数据・858・达,端粒延长及其调节机制,是否存在不依赖端粒酶的其他端粒替代延长机制,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13】
参考文献YoungNS.Telomerebiologyandtelomerediseases:implications
forpracticeandresearch.HematologyAmSocHematolEducPro—
gram,2010,2010:30—35.GhaffariSH,Shayan—AslN,JamialabmadiAH,eta1.Telomerase
activityandtelomerelengthinpatientswithacutepromyeloeyt—
icleukemia:indicativeofproliferativeactivity,diseaseprogres-
sion,andoverallsurvival.AnnOncol,2008,19:1927—1934.
FibbeWE.Telomerasemutationsin
aplasticanemia.NEnslJ
Med。2005,352:1481—1483.CaladoRT-YoungNS.Telomeremaintenanceand
human
bonemfllTOWfailure.Blood。2008,11
l:惝—4455.
CaladoRT.Telomeresandmarrowfailure.HematologyAmSocHematolEduc
Program,2009:338-343.
BallSE,GibsonFM,RizzoS,eta1.Progressivetelomereshorten.
inginaplastic
anemia.Blood,1998,9h3582—3592.
BmmmendoffTH,MaciejewskiJP,MakJ,ela1.Telomerelength
inleukocytesubpopulationsofpatientswithaplasticanemia.Blood,2001,97:895—900.LeeJJ,KookH,ChungLI。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