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的护理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的护理

维普资讯 https://www.doczj.com/doc/b510536998.html,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 It e 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 2h )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 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 治疗。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 C 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 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 .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

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 .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 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 6 -0. 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 展3 0O,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 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2.0C m处桡动脉搏动最 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 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 5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 00ug,以防血 管痉挛;注入肝素3 00 0 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 G造影导 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

冠状动脉造影的术前及术后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护理标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送导管前端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地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通畅情况,并测定左室功能。 1 . 术前准备 (1)配合医师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①术前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出凝血时间、感染因子、心肌酶谱、脑钠肽;②X线胸片;③心电图;④心脏彩超等。 (2)药物准备:CAG是相对安全的有创性检查,但有时因病变严重,离子紊乱或操作不当可在术中、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在术前应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并口服波立维、拜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术前口服负荷量各300mg,如使用替格瑞洛口服180mg/次。 (3)皮肤准备:股动脉穿刺者应双侧腹股沟备皮,备皮时应注意防止损伤局部皮肤。 (4)心理护理:CAG及PCI在我国尚未普及并有创伤性,多数患者对该技术缺乏了解,普遍存在思想顾虑,因此与患者交流,说明CAG及PCI的必要性、操作过程与方法、帮患者树立信心、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 (5)术前训练:由于摄X线片时要求患者憋气,摄片后要求患者进行强有力咳嗽,以利造影剂从冠状动脉中排出,因此,要求患者术前训练憋气和强有力的咳嗽。选择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需卧床24 h,因此患者应先适应床上排便。 (6)术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1ml原液,15-20分钟观察心率、血压及全身症状)。 2.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监护,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回病房后立即行ECG 监测,应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一般量约为6~8 h内饮水1 000~2 000 ml,以使注入体内的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 (2)注意穿刺处有无渗血及血肿,观察末梢循环及桡动脉搏动情况。有些患者因压迫不彻底或因应用肝素或制动不够而发生局部出血或血肿,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因此1 h内每15 min观察1次,无异常每2~4 h观察1次。如有渗血、血肿及前臂肿胀明显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注意观察指端血运及足背股动脉搏动情况,因穿刺股动脉植入动脉鞘管,可有股动脉血栓形成。如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较术前减弱,应考虑股动脉血栓形成,结合肢体皮肤温度及颜色,迅速做出判断,及时发现并通知值班医生。血管应用抗凝剂时要特别注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指经皮穿刺外周动脉将冠状动脉造影管送至主动脉根或左、右冠状动脉口,推注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从而明确冠状动脉是否病变,如有狭窄,则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的程度、治疗的可行性与治疗的方法,是心血管科诊断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冠心病确诊的手段之一,目前使用冠脉造影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另一个是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穿刺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少,术后体位自由,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穿刺点便于加压包扎,伤口不易感染,更容易被老年人特别是在床上排尿困难而需导尿的患者所接受,也特别适用于股动脉狭窄者,所以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经股动脉造影很好的替代途径。 1 术前护理 1.1 术前指导①训练床上大小便;②病情允许时淋浴,更换病号服;③术前2h可进食,胃肠道症状严重者禁食4~6h;④保证良好的睡眠;⑤进入介入室前排空膀胱。 1.2 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重点在于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通过询问、交谈及观察,对患者住院后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由责任护士及分管医生于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手术的部位、大概方法,指导病人密切医生进行手术,术中可能有局部的疼痛,导管经过上肢处有轻微不适,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给药,减轻痛苦与不适,消除由于精神紧张而出现桡动脉痉挛,并介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优点,同时鼓励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介绍治疗。 1.3 术前准备 1.3.1皮肤准备:右侧桡动脉穿刺区,腹股沟区术前常规备皮,这样做是为防止因桡动脉穿刺失败而改行股动脉穿刺。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前,我国冠心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股动脉管腔粗大,导管操作也相对容易,因此,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TFI)是经典途径[1],但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操作技术的提高,使得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成为可能。本研究主要探讨我院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有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冠心病患者88例,男57例,女31例,年龄40~81岁。在患者知情情况下,且患者术前Allens试验阳性,桡动脉搏动良好,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要求达到负荷量,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禁忌证。 1.2方法 1.2.1手术过程患者右臂外展,平置于臂托上,垫高腕部,常规消毒右上肢至肘关节以上,取桡骨茎突上1~2cm桡动脉波动最强处为穿刺点,1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cordis公司产桡动脉穿刺包(内含21F穿刺针、6F鞘管及0.02英寸直导丝),以Seldinger法穿刺成功后,经鞘管注射普通肝素2000U,硝酸甘油200ug,异搏定200ug,分别用Judkins造影导管行左、右冠脉造影。冠脉阳性(狭窄≥70%),给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介入治疗按照100U/kg 给予追加肝素,根据冠脉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选用JL、JR、EBU、XB等指引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指标[2]为术后残余狭窄< 20%,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诊搭桥手术。 1.2.2术后处理术毕即拔除桡动脉鞘,桡动脉压迫夹加压包扎,注意观察桡动脉搏动和末梢血供情况,每2 h减压一次,6~8 h松解,观察1min ,若无出血则换用普通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仍有渗血者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h后再次检查。术后患者不要求严格卧床休息。 2结果 88例患者中85例成功施行TRI术,成功率为96.6%;失败3例,其中1例穿刺未成功,2例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致指引导管无法到位,;88例中单支病变52(59%),双支病变26例(29.5%),3支病变10例(11.4%);3例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周围皮下轻度淤血,2例前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

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

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

冠心病治疗: 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造影术在局麻下进行,而血管及心脏内均无感觉神经,病人只在局麻时感到轻微疼痛,其余过程无明显不适。术后需平卧18-24小时,某些病人可能会感觉腰背酸痛不适,起床活动后症状即可消失。任何手术均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因此术前要求病人履行签字手续。冠脉造影并发症发生率0.2%~0.9%,主要为(1)心律失常。(2)穿刺局部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3)急性心肌梗死。(4)造影剂过敏。上述绝大多数不会构成严重后果,熟练操作者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总之,管脉造影是一项风险极小、相对安全、几乎无痛苦的手术。现在很多医院都可以经桡动脉造影,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桡动脉压迫 4-10分钟,加压固定3-6小时即可。患者术后即刻均可随意下地活动,在国外如果没有放支架的这类病人就可以不住院,中国应该都要求住院. 补充1:或者上肢的尺动脉,(一般有过劳动的男性,桡动脉波动较强,就可以选择桡动脉为穿刺点),女性生理条件影响本来动脉就较男性管腔就窄,约2mm。一般可选择股动脉。股动脉的缺点是较上肢手术切口容易污染。可继发术后的伤口或者血管感染。然后就是做腿的话卧床时间长。心衰患者耐受差。

补充2:术后的病人使用桡动脉压迫器的需要加固8小时,其中间可以逐渐减少压迫器的气压。压迫器肯定会出现肢体远端的回流障碍的肿胀。补充3:可出现术后的再狭窄 补充4:可出现术中的栓塞急性形成。最危险的。 补充5:在冠脉造影前,应除外消化道出血及凝血障碍等不利 因素,在造影前后强化肝素抗凝,如有上述病症则易造成不良影响. 冠脉造影检查前准备:冠脉造影检查前, 应常规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心脏超声和胸片,以便发现潜在的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使造影更安全。 冠脉造影检查的“宜与忌”:临床上,不少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存恐惧,因为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需要插导管、打造影剂,还需要X线的配合,比起无创的心电图、CT来,痛苦会多一些、创伤会大一些。但对于那些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且治疗效果不佳者,有心脏扩大的中、老年患者,以及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或畸形,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唯一一种可提供有力诊断依据的手段。此外,药物疗效不佳的冠心病患者在考虑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俗称“装支架”)或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前,必须先进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等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冠脉造影检查过程:检查时,医生首先会将穿刺针经皮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将特制的造影导管沿降主动脉逆行送至升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吕树铮,汪国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自1982年撰写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新型器械、药物及研究结果的涌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ACCF)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指南的更新[1]。为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1版指南无论是阐述方式还是涉及内容均具有鲜明的特点:①阐述方式更加简洁、明晰:如在表述相关研究结果时,仅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性阐述,而不再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在进行诊疗策略推荐时,遵循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临床治疗流程,有利于临床医师解读和在实践中遵循;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本指南涵盖了新型药物、成像技术、支架及手术入路等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特殊解剖特征的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了阐述。③在进行推荐级别描述时,首次将Ⅲ类推荐分为无效(无获益)和有害两种,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决策。此外,基于新的临床实践特点及新型临床试验结果,本版指南对左主干病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入路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现试将相关要点阐述如下。 1 冠心病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 2011版指南首次将冠心病血管重建的获益分为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症状。基于既往研究,本指南指出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疑为缺血诱导的室速所致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Ⅰ类推荐)。而对于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合并心功能不全(35%~50%)的冠心病,CABG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Ⅱa类推荐)。 本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关于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PCI治疗,基于冠脉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搭桥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对比研究(SYNTAX)认为对于SYNTAX积分小于22而CABG风险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危险积分预期死亡率>5%]、左主干作为罪犯血管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选择PCI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Ⅱa类推荐)。对于SYNTAX积分小于33而CABG风险较高(STS预期死亡率>2%)的患者,选择PCI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Ⅱb类推荐)。对于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选择PCI治疗有可能改善生存率(Ⅱb类推荐)。而对于非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无缺血证据的患者,CABG及PCI均是有害的(Ⅲ类推荐)。 就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言,如予以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而症状无法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CABG及PCI治疗均是合理选择,但CABG可能优于PCI治疗。惟一例外的是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PCI治疗而非再次CABG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指南中关于CABG相对于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推荐意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结果,由于现代药物 通讯作者:吕树铮 Email:shuzheng@https://www.doczj.com/doc/b510536998.html,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护理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护理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总结76例经桡動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桡动脉穿刺手术的成功率可达为98.7%,低血压为1例,另外有两例出现伤口渗血,有1例为上肢肿胀,但在这76例中没有出现心脏、手部出现病态,桡动脉栓塞或者没有搏动的事件。结论护理人员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细心周到的护理都可以避免不良事件,同时能有效减少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概率,术前准备完善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确保患者的健康。 标签: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桡动脉;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76例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并且已经介入治疗的患者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32~70岁;其中冠状动脉造影病例76例,28例造影结果正常,48例造影结果异常;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0例。 1.2结果其中桡动脉穿刺手术的成功率98.7%,有1例为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为股动脉穿刺最终成功的病例,有1例为低血压,有两例为伤口渗血,有1例为上肢肿胀但在这76例中没有出现心脏、手部出现病态,桡动脉栓塞或者没有搏动的事件。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潘兰平等对150例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调查发现,每位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对于这种不良情绪护理的干预尤为重要。易诗琼[2]的护理研究也表明,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前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利用各种机会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性格以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看法等,多与患者进行交流[3],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和对护理等方面的要求,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为个性化护理建立起信任基础[4]。此外,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交流患者的状况,以便减轻患者家属和患者的心理负担。 2.1.2手部血管的观察由于人体手部供血是由桡动脉和尺动脉共同完成的,所以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尺动脉代偿功能试验(Allen试验)[5]。该试验方法为医生双手分别压迫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同时患者需要反复的握拳、放松,重复5~7次直至双手的手掌发白,此时医生迅速放开尺动脉,等待10 s观察其手掌颜色的变化,如若手掌迅速的从白色恢复正常,则是Allen试验呈阳性,尺动脉

冠脉造影检查及冠脉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冠脉造影检查及冠脉介入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术前诊断:预定术式: 麻醉方式:手术日期: 患者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及冠脉介入手术治疗,在介入手术中或手术后可能出现下列并发症,特向家属交待。如出现下列情况我们将全力抢救。 1. 局麻药及照影剂过敏,严重者可死亡。 2. 穿刺部位血管及其他血管损伤、痊孪、撕裂、夹层、狭窄、闭塞、 血肿形成、假性动脉瘤形成、血栓形成、体循环及肺循环栓塞等,重 者发生器官梗死或猝死。 3. 冠脉、大血管、心脏等损伤、引起出血或心包填塞,需外科修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重者可死亡。冠脉痊孪、损伤、急性闭塞出现心肌梗死等,重者可危及生命。 4. 导管、导丝在血管内打折、折断,需外科手术取出,重者可造成器官栓塞,危及生命;支架脱落、打不开,造成器官栓塞、心肌梗死等;重者危及生命。 5. 术中或术后病情加重,出现心衰、心律失常、休克、脑血管意外、感染等;抢救元效可死亡。

6. 术中或术后出现各种心律失常,需除颤或转律治疗,或应用临时起搏治 疗。 7. 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痛、排尿困难、胸痛、血管迷走反应、低血压、休克、神经系统损伤、上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等可能。 8. 冠脉血管异常或病变复杂等情况无法进行介入治疗或疗效欠佳; 手术不成功; 术后复发; 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迟发性血栓形成; 需再次入院, 重者可死亡。 9. 冠脉病变复杂、高龄、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高危冠脉病变患者, 于术风险高, 手术可能需应用临时起搏器、IABP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术后出现并发症机率大。 10. 急性心肌梗死属急、危、重症, 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风险较高, 手术可能需应用临时起搏器、IABP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术后出现并发症机率大。 11. 冠脉介入术可选择股动脉、桡动脉入路途径。桡动脉介入途径止血便捷,局部损伤小,可尽早下地活动。但个别病人饶动脉细弱、痉挛, 有不成功可能, 术后个别病人挠动脉闭塞。 病人或家属意见: 签名: 与病人关系: 治疗组或科内意见 主治医师: 特殊交待: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山东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张春盛曲海燕 一、简介: 自1977年Gruentzig 首次报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以来,PTCA已经历了近26年的发展历程。由于PTCA所使用的器材不断更新,术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PTCA术前、术中、术后的药物治疗日臻完善,PTCA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PTCA技术发展过程中,冠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6年由Sigwart首次在临床进行第一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随后Palmaz-Sehatz 支架迅速普及应用,近年药物涂层支架也在国内投入临床应用,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仅2005年间全球就完成了近300万例以上的冠脉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达95%以上。PTCA及Stent技术已发展到与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相匹敌的技术疗法。为防止PTCA或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人们普遍认为应加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除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匹格雷外,术中还需应用8000-10000单位的肝素,因此经股动脉穿刺的血管路径的出血合并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如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和外科修补术。这些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住院费用及延长住院时间。同时,有一部分患者无法通过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治疗。近年来由于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器械质量、性能不断完善、改进,各种导管和支架的直径越来越小,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以及桡动脉穿刺固有的优点,使得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二、经桡动脉介入的优点: 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桡动脉途径PCI固有的优点: 1.并发症减少 穿刺桡动脉最显著的优点是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穿刺股动脉时,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可达18%;甚至由于局部压迫止血不充分形成假性动脉瘤以及腹膜后血肿(可导致严重后果)。由于桡动脉相对表浅,不在关节屈曲部位,因而容易操作和压迫止血,出血和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这对于有出血并发症的高危患者,例如接受了溶栓或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老年患者,以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和体型肥胖的患者尤为有用。对于严重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腹主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闭塞或严重屈曲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导管的频繁操作有时导致斑块脱落或血栓形成,引起严重的下肢动脉栓塞,而桡动脉途径不经过这一危险区域,因而可以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并

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

自己写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经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24小时。而造成部分病人术后出现尿潴留,需予以留 置导尿管,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对穿刺部位压迫止血要求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血肿,严重时可压迫临近神经和血管,使肢体活动障碍;有迷走反射并发症,严重者可致休克及心跳骤停等并发症[1],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的时间。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发展,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入径,由于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所以穿刺成功率高,并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经济负担较轻及周围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得患者得到实惠,并且易于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但因患者个体存在差异,术前、术后如果护理不当也会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引起手部缺血性坏死[2]。因此,手部的观察和护理显得尤其重要,给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5月~2006年4月,经桡动脉穿刺者15例,男8例,女7例,其中冠 造10例,PTCA及支架置入术5例。 一、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通常对介入治疗方法不了解,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虽然许多患者乐于接受治疗,但对于经桡动脉途径治疗能否成功仍有顾虑,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素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释采用桡动脉穿刺,不会影响术侧手的功能,还可降低穿刺难度,不影响周围血管,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可靠、不影响疗效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冠心病选择介入治疗的优点和目的。经详细健康宣教后,使患者情绪平稳,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睡眠,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术前指导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引起腹胀食物,如豆类,甜食等。 术前护理 1.完善检查:在术前完成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乙肝五项,梅毒,艾滋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检查。 2.术前签字:术者与患者家属谈话并签手术同意书:说明手术目的、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②建立静脉通路:临时在左下肢行静脉输液,以防右侧桡动脉穿刺不成功,再行左侧桡动脉穿刺。 ③手术区备皮:双手掌及腕关节上10cm处,腹股沟区,以防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造影的术前及术后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的术前及术后护理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送导管前端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地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通畅情况,并测定左室功能。 1病例选择和操作方垂 1.1适应证(1)缺血性心脏病;(2)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3)冠状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前后;(4) 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前后。 1.2禁忌证(1)充血性心力衰竭;(2)严重心律失常;(3)急性感染;(4)肝肾功能损害;(5)严重肺部疾病;(6)急性心肌梗死三周内。 1.3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局 麻下行才尧、股动脉穿刺并经穿刺针送入导丝、撤出穿刺针,沿导丝送入防漏鞘管,撤出导丝。长导丝、导管经导管鞘送入至主动脉弓处,行左冠或右冠造影。造影完毕,撤出导管。 2护理 2. 1 术前准备(1)配合医师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①术前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出凝血时间;②X

线胸片;③心电图;④心脏彩超等。(2)药物准备:CAG是相对安全的有创性检查,但有时因病变严重,离土紊乱或操作不当可在术中、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在术前应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并口服

波立维。(3)皮肤准备:股动脉穿刺者应双侧腹股沟备皮,备皮时应洼意防止损伤局部皮肤。(4)心理护理:CAG及PCI在我国尚未普及并有如鱼性,多数患者对该技术缺乏了解,普遍存在思想顾虑,因此与患者交流,说明CAG及PCI 的必要性、操作过程与方法、帮患者树立信心、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5)术前训练:由于摄X线片时要求患者憋气,摄片后要求患者进行强有力咳嗽,以利造影剂从冠状动脉中排出,因此,要求患者术前训练憋气和强有力的咳嗽。选择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需卧床24 h,因此患者应先适应床上排便。(6)术前皮肤过敏试验:术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 2.2 术后护理(1)术后严密监护,注意患者 的生命体征,患者回病房后立即行ECG监测,应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一般量约为6—8 h内饮水1 000?2 000 ml,以使注入体内的造影剂通过肾脏排遅。(2)注意穿刺处有无血肿及出血,有些患者因压迫不彻底或因应用住或制动不够而发生局部出血或血肿,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因此1 h内每15 min观察1次,无异常每2?4h观察1次。如有出血或血肿应及时通知医生。(3)注意观察指端血运及足背股动脉搏动情况,因穿刺股动脉植入动脉鞘管,可有股动脉血栓形成。如术侧星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较术前减弱,应考虑股动脉血栓形成,结合肢体皮肤温度及颜色,迅速做出判断,及时发现并通知值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2、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3、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行桡动脉穿刺者需做 Allen 试验,判断能否行桡动脉穿刺及插管。 5、碘过敏试验。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6、术前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7、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 24 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期并发症。 2、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比较。 3、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4、术侧肢体的护理

(1)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 4 小时拔出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 1 千克左右的沙袋压迫 6 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至少 12 小时。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防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经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经桡动脉 PCI 术后即可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或专用止血工具装置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2 小时后可放松弹力带,术后 6 小时可拆除绷带或止血装置。加压包扎期间需观察术肢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尿潴留、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导尿、扩容、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检查。 3、指导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继续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药物,定期门诊随诊。 四、注意事项 1、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 2、注意用药反应。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诊疗常规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常规一术前准备 1 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感染筛查、凝血检查、BNP(医保病人不查)、超敏CRP、心肌酶;(1)要求血钾>3.7mmol/L,如<3.5mmol/L,补钾后复查,如>3.5mmol/L,补钾后可不复查。(2)WBC明显升高,Hb<80g/L暂缓手术。(3)ALT>80IU/L,暂缓手术。 2 心电图、超声心动; 3 术前谈话,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和自费项目协议书; 4 落实手术经费:(公费或自费先交5万,医保先交3万)公费医疗:原则上自负50%,具体由单位决定;医疗保险:自付手术经费的50% 5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术日晨加至0.3 氯吡格雷:首次服用予负荷量300mg,以后75mg Qd,急诊PCI前负荷量加至600mg 6 注意有无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必要时水化,停二甲双胍,停利尿剂; 7 嘱患者练习平卧位排尿、排便。二单纯冠脉造影术前医嘱明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拟穿刺桡动脉者加右上肢备皮)明晨禁食(如手术时间靠后可少进食)口服药照常(禁食者暂停降糖药一次)三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前医嘱明日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拟穿刺桡动脉者加右上肢备皮)明晨禁食(如手术时间靠后可少进食)

口服药照常(禁食者暂停降糖药一次)术前晚波立维300mg口服或术前日服150mg术日晨服150mg (如已连续服波利维75mg Qd>3天者,不用开此条)术日晨拜阿司匹林加服至0.3 (应用低分子肝素者)术日晨暂停低分子肝素一次(静息心率<60次/分者)术日晨暂停β受体阻滞剂一次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规术后进CCU 1 即刻做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对比,有症状及时复查,发现异常及时与导管室联系; 2 注意血压、心律、穿刺部位出血,腹部有无压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持续静脉滴注肝素10u/min,至拔管前(导管室大夫决定)3~5小时停用,中午(停肝素3~5小时)拔除动脉鞘管 3 术后3~5小时后(以导管室要求为准)测定APTT,由导管室医师决定拔管时间; 4 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局部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12小时,24小时后下床活动;桡动脉穿刺或血管封堵、缝合者予相应处理;血管缝合者沙袋压迫6小时,6小时后可以活动; 5 拔管后观察0.5~1小时,如无出血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予肝素2000u小壶,继以10u/min静脉滴注,至拔管后24~72小时,根据APTT调整肝素用量(APTT延长为正常的1.5~2倍); 6 如果血压>110~120/70mmHg,持续静点硝酸甘油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1-05T10:39:32.2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王春艳隋洪波李秀妍王勇 [导读] 术前1d,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的清洁,汗毛稀少者可不用备皮 王春艳隋洪波李秀妍王勇(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338-03 【关键词】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 冠心病介入治疗首选经股动脉途径,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入径,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可减少周围血管并发症等优点。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选择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1例患者中男170例,女61例;年龄42~75岁。合并高血压151例,糖尿病89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90例。 1.2 手术方法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路径,卧床且采用被迫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1];采用桡动脉路径的PCI介入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上臂外展至70°置于手术延长板上,腕部充分伸展,手掌朝上,用纱布固定,常规消毒铺巾,局部再消毒后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留置6F外鞘,在X线透视下分别送入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管,行冠脉造影,再根据造影结果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术后拔除桡动脉鞘,局部加压包扎,腕部制动6h。由于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位置表浅,所以穿刺成功率高,具有损伤小、愈合快、周围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经济负担轻等优点。术后大多数患者可以立即下床活动,更加有利于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但由于手部血管的变异多,术后护理不当,也能引起严重后果,即手部血液循环障碍甚至缺血性坏死,因此,手部的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进行健康宣教,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尤其强调患者是局麻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有不适可以及时沟通,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给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请手术痊愈的患者与之进行交流。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通常对介入治疗方法不了解,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虽然许多患者乐于接受治疗,但对于经桡动脉途径治疗能否成功仍有顾虑,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素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释采用桡动脉穿刺,不会影响术侧手的功能,还可降低穿刺难度,不影响周围血管,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可靠、不影响疗效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冠心病选择介入治疗的优点和目的。经详细健康宣教后,使患者情绪平稳,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各种检查,检测血常规、出凝血和肝肾功能,常规服用抗凝药物,做碘过敏试验,禁食4~6h以防术中发生呕吐,训练床上大小便,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置静脉留置针保持静脉通路,避免在术肢桡动脉处抽血气和留置静脉针,床旁备好氧气、除颤仪及抢救药品。对高度紧张的患者于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训练患者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及屏气,以利于术中配合医生操作[2]。 (3)其他准备:术前1d,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的清洁,汗毛稀少者可不用备皮。术日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股动脉穿刺,腹股沟处需备皮,余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术前准备。术前一日晚,指导患者好好休息,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术日晨不必空腹,可以进食以6分饱为宜;手术前排空膀胱。 (4)手部血管条件观察:手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桡动脉、尺动脉,它们互相吻合形成掌浅弓和掌深弓。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治疗要求桡动脉粗直、弹性好,另外置入鞘管会影响到桡动脉血流,因此要考虑到尺动脉代偿功能。术前常规行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以免发生手部缺血性损伤或坏死。本组患者术前进行Allen’s试验手部转红时间在0~5s,触摸桡动脉搏动明显,无上肢畸形、关节病变,为保护血管,术前禁在术肢腕部穿刺。本组有5例穿刺失败而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 2.2术中护理 PCI整个治疗过程均在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动脉内压力严密监测下进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建立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导管室护士要熟悉患者的病情,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分析判断力,能预测到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并发症积极熟练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关注手术进程,特别在球囊扩张、支架释放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有无发生低血压、心率失常等,还应注意再灌注心率失常或扩张后冠脉撕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经桡动脉途径PCI,在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更需加强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因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有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防止导管插入过深导致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作者做CPI时通常配备2名护士,1名观察神志面色,管理呼吸、除颤、给氧,传递导管,另1名管理监护、输液通路及用药。危重患者抢救再向心内科或急诊科调配1~2名护士参与抢救。 2.3桡动脉痉挛的预防 预防桡动脉痉挛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药物、操作[3]。前两者跟护理密切相关,作者经验是:(1)保暖:保暖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可以防止桡动脉痉挛,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2)心理干预:营造温暖轻松的介入室氛围,用“拉家常”式介绍介入室环境及手术医生,实施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穿刺前站在患者头端,用双手拇指指腹反复轻柔地从眉间向两侧按摩至太阳穴,并把手术的每一步告知患者,让患者有心理准备,配合完成治疗。(3)术前准备好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等扩血管药,术中及时给药。 2.4 术后护理 (1)拔鞘管的护理: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压力低,一般穿刺后出血不多,术后即可拔除鞘管。拔除鞘管后用无菌纱布折叠后按压在穿刺点上方1~2cm处,压迫15~20min,止血后用弹力胶布局部加压包扎。包扎后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手指活动情况。如患者诉手部发麻,手指颜色发紫,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应及时调整,如果穿刺局部有出血、渗血,提示加压过松或位置不正确,必须重新加压包扎。本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浮肿和紫绀,经解除加压包扎后逐渐恢复正常。桡动脉位置表浅,压力较股动脉低,出血机会少,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压迫桡动脉止血。作者用8cm×10cm×12cm纱布块分别叠成小方块压迫穿刺点,并用优力舒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为避免穿刺部位压迫过紧,应注意观察患者术侧桡动脉搏动及肢体是否青紫肿胀,感觉有无麻木,局部有无渗血、疼痛,嘱患者术肢抬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