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一课,我们上《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最后一课,我们上《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最后一课,我们上《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最后一课,我们上《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最后一课,我们上《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抱歉,亲爱的孩子们,我又要与大家短暂分别了,老师要出去学习几天,又要跟大家说再见,如上次出国时与大家说再见一样,内心满是不舍和伤感。借着这样的情绪和情境,我们来继续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确实是十分应景。

昨天我们通过自读课文和课前预习的检测,已经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大致内容,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地区师生共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我们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法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她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但是我们再也不能学习它了,新的教德语的老师明天就来……”,作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睁大亮晶晶的眼睛,用沉痛、悲伤、不舍、留恋这些词回应了我。表面上无懈可击,我却认为她们不懂,这几个词语只是干枯的符号,没有附着个人的情绪,所以我觉得应该适当改变和往前推进一下了。

韩麦尔先生在全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存在使最后一课充满了仪式感和沉重感,也使全文的情感更为丰沛,所以我这样设置问题:请大家在文中用圈点批注的方式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

句,分析所使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最后结合你的理解把它有感情的读出来。

间或的,不断有小手举起来……

第10段: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这是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的十分讲究,表现出他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第11段: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法语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是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言语柔和但又严肃,语言中包含了深深的期盼和浓浓的悲伤。

第18,19段:我也不责备你……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放你们一天假吗?这是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在反省自己,后悔自己没有尽自己全力多教大家一些,现在想多教却又来不及了,它的内心是后悔自责愧疚又是悲痛伤心的。

第24段至29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我接着话头继续追问: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如今天这节课就是最后一节语文课,明天我们就被迫要去学日语了,你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老师的心情又会是怎么样的?把自己带进文本中去读,去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了解人物情绪和感情。(自读,齐读这几段话)

问:如果让你圈画这几段话,你会画出哪些句子圈出哪些词语?谈谈原因。

生答:他转身朝着黑板,拿着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节课时的悲痛和伤心。我追问“为什么他写的是法兰西万岁”而不是别的句子?生答在老师心里,这句话的分量最重,他想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失去国土的悲痛心情。

生答: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句话是动作描写……我追问“为什么他要头靠着墙壁,为什么他只做了一个手势而不是直接说下课吧”。生答他的内心伤心欲绝,如果不靠着墙壁,他极有可能会晕倒过去或者倒下去,他需要一个外力支撑他。我说,一个手势或许代表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义,我不愿将离别和再见的话语说出口,我说不出来,法国,我再也不能待在这里了。法语课,我再也不能教了。我可爱的孩子们亲人们,我再也不能见到你们了。我们的国家沦陷了,我们的国土被侵占

了,而我将要与她们分别,太痛苦了,我说不出再见。

生答: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这句话连用两个破折号,我猜测出当时韩麦尔先生一定情绪难以控制,情不自禁留下眼泪,以至于泣不成声。

我追问:那我们猜测一下,假如你就是韩麦尔先生,你就在此情境中,你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平复了心情之后,对大家说了一番话。请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把你的心情表达给大家,并谈谈你猜测的原因。

生答:我,我,我真的不想跟大家说再见,希望大家能永远记住我们的祖国。法国永远是最美的,法语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他说这些是为了唤起大家对法语的热爱以及学好法语的热情。

生答:我,我真的舍不得大家,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心里深深记住我们的法语,把它学好,有朝一日我们把德意志赶走!他说这些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呼吁大家一起起来反抗侵略者!

生答: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我真的说不出来了,我好难过,我们一起在心里喊出来:法兰西万岁!他说这些是为了为下文写“法兰西万岁”做铺垫的。

生答:我,我想说,法国必胜,法兰西万岁!

我说:大家说的真好。老师也来猜韩麦尔先生可能会这样说,我的孩子们,我的亲人们,我最爱的法国,我最爱的法语,我再也不能见你们了,我再也不能跟你们在一起了。你们一定要记得,法国是最美的国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也许它现在被侵略者占领,但我们相信总有一日法国会再回昨日巅峰,我们每一个热血的民众会起来高喊法兰西万岁,把侵略者赶出国门。难说再见,难说再见,离别的话语伤感又伤人。不要流泪,不要流泪,且把泪水化作奋斗的力量。团结一心,团结一心,暂且积攒力量重新扬我国威。切记学好法语,学好法语,法语万岁,法兰西万岁!

也许是我的情绪饱满,也许是我的声音洪亮,也许是我的发言内容精彩,也许是触动了孩子们的思考,又或许是我切实把彼此都带进了文本当中,把彼此的情绪都放在了人物的身上。当我讲完上述话,班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我分明看到了那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或是眼泪,或是感动,散发着异样的光彩。

我直接进行提升:那我们就此次为契机写一篇作文,可以从韩麦尔先生的视角写自己的内心活动,为文章续写结尾。也可以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入手,写自己在临下课这个场景中的心理活动,为文章续

写结尾。联系前文,可以加入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不少于500字。

下课铃声响起,我仍是心绪未平,沉浸在最后一课文中人和我自己的伤感中,也没有直接说再见,而是做了一个手势,转身离开并不回头。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讲完了,我的最后一课也讲完了,初读不识文中情,再读已是文中人。到最后,我把自己读了进去……

我的最后一课,我们讲《最后一课》,好在一切并未那么伤感,短暂的分别我又会全情回归。到那时,一切都还继续是美好的。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青州实验初中王连海 一. 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教师出示投影1。学生自由读,取名。)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 二. 背景介绍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三. 初读感知 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法国的无比热爱。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四. 感受、理解小弗郎士 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我们都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己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己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教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好的。

都德的《最后一课》(The Last Class) 英文译本

都德的《最后一课》相信大家都在课本上读过,故事借亚尔萨斯省一个小孩小弗朗士的 自述,具体地描写一所小学所上的最后一堂法文课。作家回避了普法战争的正面战场,而把 笔墨转向一幅极为平常的生活画面:小学生迟到,老师讲课、提问,习字,拼音练习,下课……描写极为冷静、客观、朴素,却极具感染力。我们就用这部名篇的英文译本来体会一下: I WAS very late for school that morning and I was terribly afraid of being scolded[责骂] especially as Monsieur[法语:先生] Hamel had told us that he should examine us on participles[分词] and I did not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them. For a moment I thought of staying away from school and wandering about the fields. It was such a warm lovely day. I could hear the blackbirds whistling on the edge of the wood and in the Rippert field behind the sawmill[锯木厂] the Prussians going through their drill. All that was much more tempting to me than the rules concerning participles; but I had the strength to resist and I ran as fast as I could to school. 那天早晨,我去上学,去得非常晚,我好害怕被责骂,特别是,阿麦尔先生跟我们说过,他要考一考分词规则,而我连头一个字都不会。这时,在我的头脑里冒出了逃学、去田野跑 一跑的念头。天气是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我听见乌鸦在小树林边鸣叫,普鲁士人正在锯木 厂后面的里贝尔草地上操练。所有这一切都比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还是顶住了**,加快 脚步向学校方向跑去。 As I passed the mayor’s office I s aw that there were people gathered about the little board on which notices were posted. For two years all our bad news had come from that board—battles lost conscxxxxriptions[征兵] orders from headquarters; and I thought without stopping: “What can it be now?” 从村政府门前经过的时候,我看见许多人站在小布告栏前。这两年来,所有的坏消息, 诸如吃败仗啦,征兵征物啦,还有普鲁士占领军司令部发布的命令啦,都是从那里来的。我 边跑边想:“又有什么事吗?” Then as I ran across the square Wachter the blacksmith who stood there with his apprentice[学徒] reading the placard[布告] called out to me: “Don’t hurry so my boy; you’ll get to your school soon enough!” I thought that he was making fun of me and I ran into Monsieur Hamel’s little yard all out of breath. 当我跑着穿过广场的时候,正在布告栏前和徒弟一起看布告的瓦克特尔铁匠朝我高喊:“小家伙,不用赶得那么急;你去得再晚也不会迟到的!”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便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阿麦尔先生的小教室。 Usu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school there was a great uproar[喧嚣] which could be heard in the street desks opening and closing lessons repeated aloud in unison[一致] with our ears stuffed in order to learn quicker and the teacher’s stout ruler beating on the desk: “A little more quiet!”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片乱哄哄的嘈杂声,斜面课桌的开关声,同学们一起捂 住耳朵高声背诵课文的声音,街上都听得见。先生的大戒尺敲打着课桌:“安静一点!” I counted on all this noise to reach my bench unnoticed; but as it happened that day everything was quiet like a Sunday morning. Through the open window I saw my comrades already in their places and Monsieur Hamel walking back and forth[向前] with the terrible iron ruler under his arm. I had no open the door and enter in the midst of that perfect silence. You can imagine whether I blushed[羞愧] and whether I was afraid! 我打算趁这片嘈杂声,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这一天不同于往常,一切都很 安静,就像是星期天的早晨。透过敞开的窗户,我看见同学们已经整整齐齐地坐在他们的座

最后一课都德读后感

最后一课都德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最为人称道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歌颂了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无比深挚的爱国之情。故事里的小主人公是一位男孩小弗朗茨,他对上学、对学校、对老师的一种全新的体验以及对即将逝去的东西的无比留恋。在第二次大战中,法国被德军占领了,所有的学校的学生们从此要学德语,费朗茨所在的阿尔萨斯小学中,他们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学校,今天是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在这堂课中,每个同学都很伤心,可是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坚持上完这天的课。 通过对几种教育法规的学习,我了解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义务——教书育人。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本书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森林、原野、草地和花木都富于诗的意趣:“太阳、月亮和星星,全都是通人性的,很亲切,能给孩子以美好的礼物……群山间有人们在干活儿,江湖里有美人鱼在那里昏昏欲睡。各种各样的鸟儿、植物、石头全会说话,会表达感情……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金子做的,并且都镶嵌着钻石……” 其中使我最受感动的是:韩麦尔先生在最后,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啊,他的爱国的精神使我又一次感动,在自己要离去时,仍然想到祖国,仍然不忘记祖国! 是啊!我们中国人的心中也有着祖国。20XX年奥运圣火在法国传递时,有一些不法分子想要抢走圣火传递员晶晶手中的圣火,但是晶晶却顽强的保护好了圣火,不让圣火遭到破坏。她这种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祖国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即将告别家园时依依不舍、痛苦难耐的心境。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表明他由贪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完美版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的方式呢? 生1: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生2: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使祖国更美丽。 生3:不做有损国家利益、有损国格的事 ……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爱国行动,而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来说爱法语就是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师:做事确定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看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哪些目标呢?(投影1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呢? 生读: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读的很流畅,如果读的声音能再大点的话就更好了。 三、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了吗。(投影2生词)这些词你会读吗? 生:字帖(tiě)郝叟(hǎo sǒu)祈(qí)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ē)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ě) ……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帖”读音有争议。老师来做一下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了。这是个读音字,它有三种读音:字帖(tiè)妥帖(tiē)请帖(tiě)这种多音现象,同学们平时要多关注。 师:扫清了阅读的障碍,我再来检查课文咱们同学读懂了吗?(投影3)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 生:因为上完这节课之后,小弗朗士就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 生:韩麦尔先生再也不能教法语了。. 师:为什么法国人再也不能学自己祖国的语言--法语呢?请看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4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读投影内容) 师: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那么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感受呢?你能谈谈吗? 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生:普鲁士太可恨了,侵略法国不说,还不准法国人学法语,强迫他们学德语。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的文学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有几要素? 生:三要素。 师:哪三要素? 生:人物、环境、情节。 师:哪个要素是核心? 生:情节。 (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想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以备以后上课用。我备课时,预想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塑造? 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人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型人物是谁?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

课文。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默读全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朗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ppt出示预习检测: 课文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______,后被________占领。 ____来了命令,_______的学校只许教___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____语课。)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ppt出示: 课文是__法___国作家__都德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法国___,后被__普鲁士__占领。 _柏林_来了命令,__阿尔萨斯__的学校只许教_德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注解:《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比较浅显。本堂课没有采用传统的分段、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与主要人物、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品味题目,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3、质疑求异,展开个性阅读;4、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一、品味题目,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看看印发的写作背景。现在来问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 生: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更具体一点? 生:我查了一下资料,不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意思,说法国和普鲁士打仗,结果失败了,普鲁士就割法国的两个省,一个是……阿尔萨斯,一个叫洛林的,普鲁士人让这两个地方的学校都用德语上课,而课文中说“新老师明天就到”,所以这节课就成了小弗郎士他们最后一节法语课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可见预习的扎实。那么我们再品品题目,能不能从这四个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生低声读“最后一课”)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从这四个字中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生笑) 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没有了吧?哦,林**,你还有话要说? 生:嗯。我从题目中读出了同情。 师:呵呵,刚才别人说“恨”,你现在来“同情”,这不是唱反调吗?你先别说话,我把这个问题先抛给其他同学。同学们猜一猜,林**想同情谁呀?生:应该是同情……自己吧。 师:自己?哪个“自己”? 生:本文的“我”是指小弗郎士,“自己”就是指他啰。 师:呵呵,小弗郎士就是“自己”啊。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点点头)师:他猜对了你的心思吗?生:没有。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师:说的好,有理有据。老师本来想在这个环节上点到为止,没想到倒引出同学们这么多话来。既然如此,老师就多问几个问题:这最后一课,还牵涉到哪些人呢? 生:镇上的人。 生:从前的镇长啊,邮递员啊,还有郝叟老头等人。 师:不错。那么大家说说,“最后一课”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师:谁来说说看? 生:他们也有后悔。因为书上说,他们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师:还有吗? 生:课文第16段里好像有。他们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来,他们也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他们来这里是对失去的国土充满敬意。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讲课人:丁建丽 时间:2015.3.25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的方式呢? 生1: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生2: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使祖国更美丽。 生3:不做有损国家利益、有损国格的事 ……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爱国行动,而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来说爱法语就是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师:做事确定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看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哪些目标呢?(投影1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呢? 生读: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读的很流畅,如果读的声音能再大点的话就更好了。 三、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了吗。(投影2生词)这些词你会读吗? 生:字帖(tiě)郝叟(hǎo sǒu)祈(qí)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ē)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ě) ……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帖”读音有争议。老师来做一下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了。这是个读音字,它有三种读音:字帖(tiè)妥帖(tiē)请帖(tiě)这种多音现象,同学们平时要多关注。 师:扫清了阅读的障碍,我再来检查课文咱们同学读懂了吗?(投影3)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 生:因为上完这节课之后,小弗朗士就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 生:韩麦尔先生再也不能教法语了。. 师:为什么法国人再也不能学自己祖国的语言--法语呢?请看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4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读投影内容) 师: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那么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感受呢?你能谈谈吗? 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生:普鲁士太可恨了,侵略法国不说,还不准法国人学法语,强迫他们学德语。 生:我觉得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七年级语文:都德《最后一课》课文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都德《最后一课》课文阅读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

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

都德 最后一课 阅读题

一 ①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翻,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叉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②可是能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 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③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地 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自,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④“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⑤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⑥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⑦“法兰西万岁!” ⑧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阅读题: 1.钟声和号声对小弗郎士来说意味着 ( ) A.祈祷活动开始。 B.普鲁士_L兵已经收操。 C.从此再也见不到老师和同学们。 D.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 2.从选文①段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境?小弗郎士认为老师是一个

“可怜的人”,他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说明了什么? 3.选文②段中画线句子对郝叟老头儿的描写意在表明什么? 4.文中画线的“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 ( ) A.韩麦尔先生原来坐着,现在站起来了。 B.韩麦尔先生头上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C.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崇高,人格伟大。 D.韩麦尔先生站在讲台上,学生们坐在板凳上。 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举止和表情? 6.“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我”为什么对这最后的一课有如此深刻丽又难忘的印象? 二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话唱歌吧!” 阅读题: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字帖( ) 强迫( ) 2.这里的“我”指__________,用第一人称写显得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画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出了小弗郎士心里的恐惧,他害怕敌人伤害他喜欢的鸽子。 B.这句话用感叹句写出了小弗郎士的愤慨,表现出他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C.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小弗郎士喜欢鸽子,希望鸽子用法语唱歌。 D.这句话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表现他是个淘气不爱学习的孩子,上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想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以备以后上课用。我备课时,预想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塑造? 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人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型人物是谁?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 默读全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朗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 况,请 拿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 ppt 出示预习检测: 课文是 _______ 国作家 __ _____ 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 _________ ,后被 __________ ___ 占领。 __ 来了命令, _________ 语课。) 的学校只许教 _________________ 语 , 今天是最后一堂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 ppt 出示: 课文是 __法___国作家 __ 都德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 __法国___,后被__普鲁士 __占领。 柏林_来了命令, __阿尔萨斯 __的学校只许教 德 语,今天是 最后一堂 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题外话:灵感来源于曹刚老师的课堂导入,觉得甚是巧妙。以填空的形式把本文的写作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同时,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思考: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默读全文,在文中边读边做批注。自读课文10 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生自学,在书上边读边做批注。) 生1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不等你了。”,我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从“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 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生3:我要补充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还可以从第一自然段中的

7、最后一课都德

七年级语文 7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延伸: 1.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2.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是19世纪后半期的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和。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 xuān)闹(chà) 异(ào)悔哽住() (qídǎo)( gěng) 住钥匙()气氛()柏林()惩罚()字帖()好叟() 踱来踱去()旷课()扩大()粗犷() 轮回()人伦()伧俗() 课内探究 (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新人 教版) 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记录、教案、反思 品尝文本的内容,初始联系人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事物(教学重点) 老师:在理解课文的内容后,请学生用文字谈谈祖母包龙船饺子的样子。 健康1:饺子装饰着绿色的竹叶,包裹在白糯米中,在红枣中间。 健康2:学生阅读文本一面,老师一边用多媒体课件玩饺子图片。 老师:谈谈龙舟节饺子形状中描述的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的。(A.从外到内b。从内到外) 健康:文字描述端午节饺子按照从外到外的顺序来描述。 老师:如果我们从内到外遵循秩序怎么办? 健康:饺子在红日期的中间,日期裹在白糯米外,最外层是绿竹叶。 老师:当我们描述事物时,我们可以遵循一定的顺序。 老师:多媒体课件生产西瓜图片。 1:我是按照从外面的顺序来描述的。西瓜的外面是一个波纹的人物案例绿色皮肤,是红色瓜,有在中间镶嵌的黑种子片断。 2:我是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里面的西瓜是甜和多汁的肉,肉混合了一块黑种子;西瓜是外面一件绿色衣裳。 老师:学生可以以一定的顺序描述事物,描述事物更多的形象,生动,扩大读者的想象力。 欣赏:本课对龙舟饺子形状描述是文字片段的重点,描述龙舟饺子形状的句子内容比较长,阅读时要注意阅读准确,阅读流利,阅读句子内容,而且深入挖掘内

容的描述,基于内容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利用现有知识扩展扩展,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和手段来进行模仿练习。 设计说明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应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和他的作品在情感态度上,学会阅读适当的语调,理解他们的情绪。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情感阅读等手段,使学生进入文字,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阅读情绪,阅读在读写,阅读和生活中的现实。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 2.前言字,做字卡。(学生) 班级安排 2小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首先,情况进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活动。 (1)教师和学生享受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2)指导:谈谈中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人们会做的。 预设1:我们的家庭会做美味的甜饺子吃。 初步集2:我们的家人会早早去山上拿蒿叶,挂香袋。

最后一课的阅读及答案

最后一课的阅读及答案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课的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最后一课》(节选)(11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节选自法国都德《最后一课》)小题1:选段中的“监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划线词“忽然”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划线句子“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4分) 小题4:韩麦尔先生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因为()(2分)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参考答案: 小题1: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法国语言。 小题1:“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学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师生们都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

都德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都德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么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是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非常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够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 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哈默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默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家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标题《最后一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当地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 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 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 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 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中学语文选入了他的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