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1.36 KB
- 文档页数:7
1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分析和教材分析两个方面
1、学生分析:学生作为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解、朗读、表达的能力,但是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反复品读、有感情朗读、以读促思的能力还需加强训练。对于高年级,我认为应该对他们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自读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课上教师有扶有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2、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教材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昔日辉煌的景观;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通过以上教学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目标:
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和毁灭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
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流程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合作交流为方式,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品析词句,质疑解疑,在探究、发现、感知、评价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首先出示课件,直面毁灭,揭示主题。音乐背景下,世界上因战争引起的毁灭和人们巨大的哀痛通过一张张图片进行展现,接着范围缩小,代表我们祖国灿烂文化的圆明园被毁后的景象随之跃入眼帘,音乐和解说、视频和图片,多角度震撼着学生的感官。请学生观察这些遭遇毁灭后的伤痕,谈一谈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毁灭”进行初步感知。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内容短小却内涵丰富的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题目虽然是《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却从圆明园布局之巧、建筑之美、收藏之丰3个方面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学习本文重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久远,而且五年级学生刚步入高段,在理解课文和感悟语言文字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就要做到让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年段和本册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抓住关键字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此基础上,学习英法侵略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殿堂、亭台楼阁、建筑、宏伟、销毁、罪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勿忘国耻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教学难点
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独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我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一代名园就此化为废墟。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一下圆明园昔日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毁坏情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题 圆明园的毁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
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用雨果的话引入本课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探究欲望。】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 14 圆明园的毁灭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2
1.预习提纲
(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3)再读课文,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三读课文,走出圆明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对《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
因此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性,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开课,就出示几幅圆明园毁灭后的废墟图,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情感做一个铺垫。
(二)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因此,我在引入新课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组学习,进行多形式读,整体感知,对2-4自然段,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再让学生交流体会: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主动质疑的习惯。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知识点
主题思想: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内问题: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昔日的圆明园?
答:(1)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2)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3)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2.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之情。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答: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过去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应出被毁前后的不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圆明园昔日何等的好看,越是被写得完美,世人对被毁的圆明园就越是痛心。不但用对比写出了差距,更反应出了破坏者对我们国家历史宝物的残忍破坏,反应出当时的残忍,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懦弱无能反抗。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的毁灭,真是让人痛心、惋惜。
生字组词:
毁:毁灭 毁坏 销毁 坠毁 烧毁 诋毁
估:估计 估测 低估 估算 估量 评估
拱:拱卫 拱桥 拱门 拱手 众星拱月
辉:光辉 辉映 星月交辉 金碧辉煌
煌:辉煌
殿:宫殿 殿堂 大殿 桂殿兰宫
陵:丘陵 陵墓 陵园 陵寝 中山陵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对《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
因此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开课,就出示几幅圆明园毁灭后的废墟图,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情感做一个铺垫。
(二)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因此,我在引入新课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组学习,进行多形式读,整体感知,对2-4自然段,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再让学生交流体会: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主动质疑的习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作者介绍】
王英琦:安徽寿县人。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
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
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
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
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
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
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
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
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
14.《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学习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九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进行的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通过一美一毁,爱恨交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但要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具体的形象是相当困难的,虽说已初读了课文,但还是很难把握爱与恨交织的情感,尤其是难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三、说学习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玲珑剔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五、说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感染,凭借电影、插图,让学生深入感受,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第1页(共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一、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9分)
1.(3分)拼音写词。
huǐ miè jiàn zhù bǎo lǎn jìng jiè hóng wěi
qīn lüè chuǎng jìn tǒng tǒng xiāo huǐ fèng mìng
2.(3分)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对应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闻”在字典中的义项有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出名,有名望;④用鼻子嗅
举世闻.名 新闻.联播 闻.鸡起舞 闻.花香
3.(3分)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将对应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拱”在字典中的义项有①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②环绕; ③(动)肢体弯曲成弧形;④呈弧形的建筑物,也指建筑物成弧形的部分
众星拱.月 拱.手相让 拱.桥 拱.肩缩背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4.(3分)(《圆明园的毁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课文中的过渡句是: 。它的作用是 。
5.(3分)(《圆明园的毁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课文第二小节,不仅具体描写了园内各种建筑的美妙绝伦,雄伟壮观,还描写了观者感受:漫步园内,有如 , ;流连其间,仿佛 。这小节的构段方式是先 后 再 。
6.(3分)对比阅读下列句子,说说每组句子中哪一句更好。
A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B 青铜礼器和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先阐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描述了圆明 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最后描述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 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及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 比仇恨。
二、说学情
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归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课文内容体会 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 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 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四、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通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 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节课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反复读文,读中悟,悟后感,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运用直观教学法: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出示书中圆明园残垣断壁图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圆明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运用情景教学法: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
一、 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一篇课文,课文首先概括写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写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最后写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谁都知道,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和它毁灭的经过已成为历史,要想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历史重演,让学生经历一下从辉煌到毁灭的过程,那样,学生就会带着切身感受去理解课文,并能激发起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本堂课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重现历史。
二、 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选择
本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倒叙的编排方式,首先感慨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巨大,再通过回顾圆明园昔日辉煌和被毁的经过进一步加以说明。若按课文的编排,学生要经历由恨到爱再到恨的感情变化,这是一种由落到起再到落的折线型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感情,我采用了顺叙的教学方式,首先领略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再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最后得出认识即“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样学生的感情经历的则是由爱到恨到更恨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逐步下降的直线型变化。学生不同于演员,情绪感情变化说来就来,就学生来讲,直线型感情变化远比折线型感情变化要直接些、快捷些。
学生的感情变化是我这次教学的一条思路,不同的感情变化,预示着教学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圆明采风,萌发自豪感;第二阶段是名园毁灭,激发失园恨;第三阶段是再走圆明路,树立强国志;第四阶段是讨论建名园,增强报国心;第五阶段是总结全文,升华爱国情。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本篇课文的情境性、思想性较强,在圆明采风一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渲染,多媒体演示等,创设了一个“圆明园之旅”的情境,带领学生首先,园外观布局;接着,园内看景观;然后,屋内看收藏;最后,观后谈感想。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4《 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课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圆明园的历史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及其被毁灭的悲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痛恨情感,以及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分析历史事件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及其被毁灭的悲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及其被毁灭的悲剧。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优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侵略者破坏的文章。本文通过描绘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的原因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圆明园的认识。此外,学生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毁灭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铭记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毁灭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毁灭的原因。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4 课《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7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一共包括四篇课文,有古诗也有现代文,主要围绕“爱国情怀”这个主题编排,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后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学习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对于国家的概念可能不是很清晰,对荣辱也没有认知,所以需要老师把爱国主义情怀的种子厚植在他们心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对于五年级学生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理解“玲珑剔透”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与体会,体会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3、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起同学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这篇课文本身的难易程度。确定我的教学重点为:学习妙词佳句,感受圆明园昔日之美。
我把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此,我主要采用了自学法、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我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14 圆明园的毁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然后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心和悲愤,激励读者要奋发图强,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毁灭、殿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作者是怎样呈现圆明园由富丽堂皇到走向毁灭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五年级强调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因此本课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默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主旨,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准备了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将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识记生字。课堂学习要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重点词句,要准确领悟课文主旨,加深对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自主识记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识记字音字形。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说一说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课件展示《圆明园》(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和圆明园遗址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结合课文注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生字。
3.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词语表理解词语。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讲解难理解的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紧扣文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曾经壮观华美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请同学说一说,课文从哪些角度介绍了圆明园。
提示:位置,建筑,文物
二、学习课文内容
1.读第1自然段,作者开门见山的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这么说呢?
2.学习第2-4自然段。
(1)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圆明园位置在哪里,由哪三园组成?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
②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引导学生注意
描写建筑的词语。)有着各式各样的建筑,这些建筑形制不一,中西结合,包罗万象。
③作者说圆明园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内容?(点名学生回答)
注意这两个词:“上自”和“下至”。这两个词说明圆明园中所收藏的文物历史之悠久,涵盖了差不多2500年的文物。所以作者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课件展示圆明园所藏的部分文物图片)
3.学习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说一说英法联军是怎样毁坏圆明园的。
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结合前面的内容,说一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5.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这样一座伟大的园林呢?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故宫600年特展资料,让学生了解今天中国文物保护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2019年3月起一直到2020年底,故宫将陆续推出系列展览,从历史遗存、书画器物、宫廷文化、文人雅士、节庆风俗、世界文明、考古发现等方方面面,展现600岁的紫禁城和95岁的故宫博物院所蕴蓄的深沉魅力,让世人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独特、深刻。
2.让学生对比圆明园遗址和故宫600年特展,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3.阅读课后“阅读连接”,查找资料,体会它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
四、课文主旨归纳
五、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课前的预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
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
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
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
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三、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个人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习汇报
1、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叫圆明园。
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全班读题
2、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什么情景?出示圆明园废墟图片。并配上一首小诗:“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
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引导学生用低沉的声音读。
师:圆明园里,荒野的风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用心和它交流。
环节二、走进圆明园
1.让学生细读探究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
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的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1)宏伟的建筑:众星拱月的布局、民族建筑、西洋景观(2)珍贵的文物(3)名人字画(4)奇珍异宝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这些画面。并指导朗读,读出这种美。
幻灯片出示一架大炮,问:这是什么?然后播放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像资料!看完资料学生谈感受:愤怒、痛恨、惋惜等等。
3、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先读在写,读出这种心情来。
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指导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心,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环节三、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齐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环节四、拓展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然而课文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结束。圆明园毁灭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圆明园毁灭了,它毁灭的是什么?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
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环节五、作业
我本着练习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点,因此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
筑
勿忘国耻
珍贵文物化为灰烬
名人字画(不可估量的价值
奇珍异宝不可估量的损
失)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