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
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就能够对癌症的病变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而早期诊断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对7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取得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实验,成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42例,女36例。
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 .58士 1 .27)岁,胃部疼痛、消化不良、过于饱胀等症状,进食后反应尤其明显。
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为3天至20个月。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则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诊断方法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黏膜以及钻膜壁粗糙,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胃钻膜表面凹凸不平,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黏膜变薄。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卢蕊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及其病理的诊断结果。
方法: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回顾性分析,对病变处进行活检病理检查,将其内镜下的表现进行分析对比,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的表现,将其与比病理检查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后,胃镜下出现粘膜皱襞变平或是消失,其粘膜表现为红白相间,主要以白为主,并且其血管透见的有11例患者,而胃镜下表现为粘膜颗粒状或是结节状的患者共有20例,胃镜下两种表现情况兼具的患者共有29人,其中,在胃镜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时,均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径诊断和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两者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需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内径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相结合,为医生的诊断奠定辅助基础,从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在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其镜下表现形式是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但是其种类不同在胃镜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1]。
本研究将以我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例,对其胃镜下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其病理作为参考,探究其病情特点,从而能够为临床诊断做出依据,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共有男性患者34人,女性患者26人,患者年龄在26岁-66岁,平均年龄为(45.34±4.64)岁。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意识清醒。
同时排除患者具有精神病史和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或是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排除患者具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资料对病患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在实际病理分析中,内镜下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8例病患中,经病理诊断得出结果的有4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达到68.9%。
胃镜检查的指标有胃粘膜变薄、白相和胃粘膜粗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检查出胃粘膜变薄的有20例,其中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10例;检查出白相的有18例,其中10例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出胃粘膜粗糙的有20例,其中有11例被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种内镜检查下的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得出在临床医学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形式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227-0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
发病时患者常有教痛苦的表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
而且若在早期临床治疗时,未能对病情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实施正确的治疗,就会导致后期的病情恶化从而演变为胃癌。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对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当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形式主要有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内镜检测和病理诊断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出这两种检查形式在临床医学中的相关性。
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中男患者有30例,都是于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小的有26岁,最大的63 岁,平均年龄在48.8岁。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特点,分析两者关联性。
方法本次将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行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然后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内镜检查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情况。
结果(1)本次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病理检查确诊57例;内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检查确诊43例。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7%(57/100),敏感度为75.44%(43/57)、特异度为37.21%(16/43)。
(2)在伴肠上皮化生、伴上皮内瘤变占比方面,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80.70%、5.26%,与内镜检查结果的52.94%、1.47%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行内镜检查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准确率偏低,需配合病理检查,以此提升检查准确率,为患者进一步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围堰;内镜;病理特点;准确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主要由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发,患者主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
因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临床建议遵循“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基本诊疗原则[1]。
与此同时,内镜是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但是发现内镜检查的准确率偏低。
因此,本次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关联性,进一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慢性胃炎,纳入时间为我院2020年1-12月,均符合临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同意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此次实验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分析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2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
结果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AG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5例(31.25%),萎缩性胃炎55例(68.75%),其中肠上皮化生55例(68.75%),异型增生25例(31.25%)。
结论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标签:胃炎;萎缩性;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较重者后期可出现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甚至癌变[1]。
因此,早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显得非常重要,胃镜和病理均是CAG的有效诊断方法,但以往报道结果表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差[2-4]。
为了达到更好地诊断、治疗及随访CAG的目的,笔者对胃镜下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黏膜组织病理检查的CAG患者为观察对象,共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56.36±3.2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平均(3.56±0.74)年。
1.2?病例选择标准1.2.1?纳入标准?(1)符合知情同意原则;(2)年龄、性别不限;(3)病程最短3个月以上;(4)均为慢性病变。
1.2.2?排除标准?排除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消化道肿瘤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排除急性期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排除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者。
1.3?方法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目的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內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32例为A组,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在此基础上,用病理学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并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A组中内镜诊断为CAG病理诊断118例,诊断符合率89.40%,B 组中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8(6.45%)例,诊断符合率为93.55%,其结果与单一镜下表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都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其病理进行确诊。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本研究为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选取了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分别应用病理学和内镜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内镜下诊断为CAG132例为A组,男女比例为65:67,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2±1.7)岁;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男女比例为59:65,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5±1.4)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减退以及胃酸等症状。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症状等基线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内镜检查方法首先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予以盐酸达克罗宁胶浆麻醉和润滑患者的喉头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根据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分为CAG和浅表性胃炎,将CAG分为以下4种类型:皱壁变平为A 型,血管透见为B型,黏膜呈颗粒状为C型,灰色肠上皮化生结为D型[1]。
1.2.2病理诊断方法将内镜检查取下的胃粘膜组织样本3~4块送病理检查,采用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同时,内镜医生应向病理医生、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2-3],将患者病变部位的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记录到诊断报告中,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作者:张家龙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08期摘要目的: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2017年7月- 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将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应用于患者疾病诊断中,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
结果:100例内镜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中经病理诊断证实73例,符合率73.0%。
患者内镜下表现胃变薄、黏膜粗糙、白相为主42例,其中,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95.2%);内镜下表现黏膜粗糙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77.8%),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87.5%);患者内镜下表现黏膜变薄、白相相间18例。
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采用病理学检查方式,尽快确诊,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逐渐提升。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上皮反复损伤所造成的腺体减少现象[1],癌变率2.55% - 7.46%。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必须采取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资料与方法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2 - 75岁,平均(58.2±2.1)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
内镜检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病史,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122例因消化道症状而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检查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对患者分别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122例患者中,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2例,经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85例,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69.67%,确诊的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61例患者为肠上皮化生,所占比例为71.76%,21例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为24.70%。
结论:临床上需要联合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对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以确诊,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044-0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使提升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有内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1]。
今纳入122例因消化道症状而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122例因消化道症状入院诊断的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73例(占有率59.84%),女性患者49例(占有率40.16%)。
患者的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为72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69±8.51)岁。
所有患者采用黏膜组织实施病理学诊断。
纳入标准[2]:本文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下签署同意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排除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以及合并其他重大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检查方法内镜检查: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6小时~8小时,科室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内镜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耐受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22274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照印倩(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0 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也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1]。
CAG 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最常见的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多数患者前期无任何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查出来,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烧灼感、饱腹感、上腹部疼痛、明明吃的不多却感觉很饱、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2]。
此外患病者通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两种并发症,目前临床证实CAG 已逐渐演变成一种癌前病变,因此有效的CAG 早期诊断对预防胃癌,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关键。
胃粘膜活检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用活检钳钳取胃粘膜组织,将其进行病理检查,以此获取局部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诊断,它被称为临床诊断CAG 的“金标准”[3]。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行,内镜监测随访也逐渐成为CAG 诊断和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102例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CAG 患者,以此为例,探讨分析内镜下CAG 的特点表现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现将具体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计10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CAG 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胃脘部疼痛、胀满、烧心、消化不良、大便异常等临床症状,经内镜检查严重怀疑CAG 。
102例纳入对象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在32~81岁,平均(57.3±6.2)岁,病程在7个月至4年,平均(1.6±0.3)年。
排除标准:无其他合并胃肠疾病者;无不能耐受内镜检查者;无心、肝、肾等其他重大器官疾病者;无曾接受过大型胃部切除术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检查并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目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情况。
方法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计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学结果等。
结果本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56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1.8%;内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66.7%);内镜下见胃黏膜粗糙4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69.05%);内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24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9例(79.2%);3种内镜下所见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内镜检查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密切相关;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变为胃固有腺的萎缩,肠上皮组织转化(化生)及炎性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性反应与浅表性胃炎相似,但较其为重。
固有腺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浸润深度常达黏膜肌层,淋巴滤泡等也较多[1]。
炎症细胞亦可浸润腺体,破坏腺体结构,使腺腔内充满炎症细胞。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26~67岁,平均(60.2±5.3)岁,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2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42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4例;全部患者均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等其他消化道疾病。
1.2方法①内镜检查:采用电子内窥镜直视患者胃部,观察表现:a胃黏膜变薄,主要为黏膜皱襞变薄平;b白相为主,血管暴露、透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相为主;c黏膜粗糙,黏膜壁粗糙,呈颗粒或结节状,表面不平;于胃黏膜病变部位取5~6块标本送病理诊断;②病理诊断:内镜活检标本首先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常规HE 染色,镜下病理医师阅片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发布时间:2021-08-13T16:58:47.6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作者:王志娟[导读]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王志娟大庆市第五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714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方法:选择我院2019.5-2020.8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64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结果:胃镜诊断的结果显示:非萎缩性胃炎26例(40.63%),萎缩性胃炎患者22例34.38%,肠上皮化生患者17例(26.56%),上皮内瘤变14例(21.88%),优于病理诊断结果:非萎缩性胃炎38例(59.38%),萎缩性胃炎患者12例17.75%,肠上皮化生患者28例(43.75%),上皮内瘤变8例(12.50%),P<0.05。
结论:通过分析比较,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比胃镜诊断高,但是,在整体胃部检查方面,胃镜诊断优于病理诊断,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若是应用联合诊断的方法更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确诊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结果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上皮以及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其数目相应的减少,黏膜基层加厚,或者伴有肠腺化生以及幽门腺化生,或者有不典型的增生为其特点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
临床表现主要是胀满、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暖气、贫血以及消瘦等,没有一定的特异性。
属于一种很多致病因素的疾病和癌前病变。
其相应的并发症有贫血、胃出血、癌前病变以及胃溃疡[2]。
治疗的方法有一般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弱酸治疗、增加黏膜营养、抑制胆汁反流和促进胃动力的改善、五肽胃泌素[3]。
对于其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各有其优势,本文主要针对两种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5-2020.8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64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临床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门诊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4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病理检查与临床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126例通过病理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7.5%。
其中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萎缩,表现腺体变小,囊性扩张、减少甚至消失者为17例,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伴有淋巴滤泡形成者为54例,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55例。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依次为85.0%、84.4%、91.7%,内镜检查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之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密切相关。
临床上将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logic diagnosi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144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June 2010 to August 2013.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endoscopy was compar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results of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examin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Of the 144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126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pathology. The diagnostic rate was 87.5%. Of which the gastric mucosal inherent gland atrophy to varying degrees,the performance of the gland smaller,cystic dilatation,reduction or even disappear in 17 cases,the intrinsic membrane of diffuse lymphocytes and plasma cell infiltration,may be associated with lymphoid follicle formation of 54 Cases,intestinal metaplasia or pseudo-pyloric metaplasia in55 case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 diagnosis was 85.0%、84.4% and 91.7% respectively,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between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 diagnosi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endoscopic examin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agnosis of pathology The Clinically,endoscopic examination combined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Key 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pathologic diagnosis;correlation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以胃粘膜和胃部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1,2]。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观察并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结果。
结果:内镜下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64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0%。
内镜下可见黏膜粗糙3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8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3.68%;内镜下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14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1.43%;内镜下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2.86%;三种内镜下见到的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紧密相关,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合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以胃部轴膜腺体萎缩为主的慢性炎症,也是胃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的主要是胃固有腺萎缩,肠上皮组织出现转化或者化生、炎性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性反应和浅表性胃炎极其相似,但是比较浅表性胃炎的病情严重。
固有腺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其浸润深度会渗透到黏膜肌层,故淋巴滤泡等很多。
炎症细胞也能浸润腺体,并破坏腺体的结构,让腺腔内部充满炎症细胞。
早期治疗成为预防癌前病变、改善预后的重点。
临床内镜检查逐渐应用于胃部疾病的诊断中,并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为28—70岁,平均年龄为(55±4.67)岁;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及白相为主14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28例,变现为胃黏膜粗糙38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针对就诊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活检病变处做病理检查,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5.7%(23/35),确诊病例中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
胃镜检查下甲(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与丙(胃黏膜变薄,以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白相黏膜为主,黏膜变薄),P<0.05。
结论: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检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随着胃部炎症发展,炎症细胞蔓延至胃黏膜腺体,继而出现黏膜变薄,形成异型增生及肠上化生,甚至会发生癌变[1]。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便于临床对应采取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病理诊断以及内镜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就诊收治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7.2±6.0)岁,排除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获得知情权,自愿参与。
1.2研究方法1.2.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详细对受检者解释检查目的以及检查过程,并由受检者签署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内镜检查前受检者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清除胃内泡沫且具有润滑作用,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1.2.2病理检查取活检患者病变处2-5块标本,浸没于10%甲醛溶液中,实施固定,常规做石蜡切片以及HE染色,由医院检查科室专业医师借助显微镜,观察活检样本的病灶分布、样本结构以及细胞学形态,内镜要为病理医师提供所见、取材部位以及受检者病史等资料,病理医师阅片后做病理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3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6月~2015年10月,对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将最终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为68.18%(90/132);内镜下有36例患者表现为病变区粘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33%(21/36);17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82%(10/17);41例患者表现为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46.34%(19/41);21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0.48%(19/21);17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4.12%(16/17)。
结论通过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检查,在临床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结合病理诊断,能够有效提升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特点;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病变区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点,家族遗传、生活习惯、胆汁返流、年龄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因素[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3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6月~2015年10月,其中有74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46±3.27)岁,平均病程为(7.13±
2.68)年。
1.2诊断方法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内镜检查,检查设备选择为日本Olympus GIF-H260型胃镜。
胃镜检查由一名专业医师执行,最终检查结果由2名医师共同判定。
在内镜检查完成后,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再接受病理诊断,即操作医师对患者病变区胃黏膜进行标本采集,采集块数为4~6块,通过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溶液对活检组织进行固定后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2]。
1.3评价指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主要有四个特点:①皱襞变平、黏膜变薄;②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且主要表现为白相;③黏膜呈现结节状或颗粒状,黏膜粗糙,且有一定程度的糜烂;④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表现明显[3]。
1.4数据处理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需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的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确诊率的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进行表示。
2结果
对132例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可证实有90例患者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率为68.18%(90/132),其中有42例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伴肠上皮化生患者,10例伴异型增生患者,15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患者。
通过对132例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其中有36例患者有粘膜粗糙[③]的表现,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58.33%(21/36);有17例患者有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④]的表现,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58.82%(10/17);有41例患者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①+②],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46.34%(19/41);有21例患者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①+②+③],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90.48%(19/21);有17例患者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且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①+②+④],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94.12%(16/17)。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属于慢性炎症的一种,并经常与肠上皮化生一起发生,如若不对患者进行诊断干预,任由疾病的发展,会导致患者肠上皮再生时的异常发育,引起异型增生,并有腺体结构紊乱以及细胞异型性的表现,可能导致癌变,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带来痛苦,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应将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操作中对两项诊断结果差异较大的病例进行相应的分析,对技术因素上的差别进行区分。
其中胃腔充气量,胃镜检查人员的视觉差异,两项诊断方案检查人员的主观判断,均有可能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5]。
通过本次临床诊断试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病理诊断中可证实有9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率为68.18%(90/132);通过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检查,有36例患者表现为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33%(21/36);有17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58.82%(10/17);有41例患者表现为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46.34%(19/41);有21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0.48%(19/21);有17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且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4.12%(16/17)。
总而言之,内镜检查在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联合病理诊断一起使用,可有效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徐斌,黄玉凯,周进,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2]肖宇明.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08(10):98.
[3]张宏伟,韩书香,马立东,等.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76.
[4]肖南平,代阳丹,欧阳钦,等.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07,12(4):214-217.
[5]邢红梅.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7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