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314.21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发表时间:2016-02-22T13:34:31.0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作者:陈晨[导读]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病理科 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ATP)。
陈晨黑龙江省第三医院病理科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镜检查与病理活检实验,观察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胃镜诊断CAG倾向32例,病理诊断CAG96例,两者均符合的为24例,病理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胃镜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行胃镜检查的准确性偏差,采用病理诊断具有良好临床价值,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镜;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1]。
1978年WHO 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ATP),则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2]。
有报道显示,CAG伴IM及ATP者5~10a的癌变率为5.6%,因此,尽早、正确诊断CAG对防止胃癌的发生是很重要的举措,为提高胃镜下CAG的正确诊断率[3]。
我们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中心胃镜下诊断CAG倾向和病理诊断CAG的病例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
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中心胃镜下诊断CAG倾向和病理诊断CAG的所有资料共104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1例,年龄12~75岁,平均51岁。
排除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胃癌、胃淋巴瘤、心肝肾功能衰竭及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患中选取110例,并对病患进行病理诊断。
并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经内镜直视诊断的59例病患,通过病理诊断属实的为40例,两者符合率为67.8%(40/59),表明两种方法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内镜检查我们发现有19例病患以胃黏膜皱襞细小和白相(即A+B型)为主,同时被病理诊断为CAG的有12例,符合率为63.2%;同理,C型的符合率为62.5%;(A+B+C)型的符合率为71.9%。
结论:两者相结合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回顾性临床分析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of end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Gao Feng(Wuhan Huangp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ubei Wuhan 430300)【 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Methods:in August 2016 - August 2017 in our hospital by endoscopic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selected 110 cases,and the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endoscopy and pathology diagnosis analysis. Results:endoscopic direct diagnosis of59 cases of patients,throug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s true for 40 cases,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67.8%(40/59),show that two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has certain relevance,but also to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1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mucosa plica tiny and play(that is,A + B)is given priority to,at the same time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e CAG in 12 cases,the coincidence rate is 63.2%;Similarly,C type coincidence rate is 62.5%;(A + B + C)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71.9%. Conclusion:combined both can make more accurate judgment to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key words 】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指的是胃的固有腺体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的一类慢性炎症,病患大多合并患有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WHO将其归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特别是合并有中、重度异型增生或是不完全型IM病患在临床中被认为是重要癌前病变[1]。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付英;周皓岚;朱秀娟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6(0)17
【摘要】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过胃镜确诊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对所有患者行病理检查,对比两者诊断结果。
400例经过胃
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后确诊302例,胃镜诊断符合率
为75.5%(302/400)。
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内镜表现,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43%(42/98)。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单独胃镜诊断仍然具有一定误诊率,临床需联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
【总页数】2页(P3296-3297)
【作者】付英;周皓岚;朱秀娟
【作者单位】巴中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四川巴中636000;巴中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四川巴中 636000;巴中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四川巴中 6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2
【相关文献】
1.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2.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
性分析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观察5.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特点,分析两者关联性。
方法本次将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行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然后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内镜检查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情况。
结果(1)本次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病理检查确诊57例;内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检查确诊43例。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7%(57/100),敏感度为75.44%(43/57)、特异度为37.21%(16/43)。
(2)在伴肠上皮化生、伴上皮内瘤变占比方面,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80.70%、5.26%,与内镜检查结果的52.94%、1.47%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行内镜检查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准确率偏低,需配合病理检查,以此提升检查准确率,为患者进一步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围堰;内镜;病理特点;准确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主要由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发,患者主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
因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临床建议遵循“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基本诊疗原则[1]。
与此同时,内镜是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但是发现内镜检查的准确率偏低。
因此,本次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关联性,进一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慢性胃炎,纳入时间为我院2020年1-12月,均符合临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同意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此次实验者。
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95例,确诊符合率为75.40%,其中包括75例(78.94%)伴有肠上皮化生、20例(21.05%)伴有上皮内瘤变;胃镜诊断粘膜呈红白相间分布,并且主要以白为主,血管清晰可见24.60%,病理诊断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25.81%;胃镜诊断粘膜粗糙不平,呈结节状或颗粒状改变33.33%,病理诊断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71.42%;胃镜诊断粘膜呈红白相间分布,并且主要以白为主,血管清晰可见并且粘膜粗糙不平,呈结节状或颗粒状改变42.06%;病理诊断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90.5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结果应结合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提高确证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相美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为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
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食欲不振、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瘤前病变,WH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症状态,早期诊断治疗是提高胃癌存活率的早售有效措施,因此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确诊率具有重大意义[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及相关性,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排除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3.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通常是指胃粘膜固有的腺体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炎症,该病也是胃癌前病变的特征之一[1]。
患者临床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严重者可发生癌变。
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本次研究针对这两种检查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2.35±12.63)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3.67±0.64)年。
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1.95±11.83)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4.25±1.17)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进行黏膜组织病理检查;②患者的胃镜及病理检查资料保存完整;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本次实验,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肝、肾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全或无检查资料患者;③无法进行内镜检查患者。
1.2.2诊断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检查的过程及检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情绪,同时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史,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检查前口服10mL 利多卡因胶浆,起到润滑的效果。
通过内镜检查患者的胃肠粘膜情况进行诊断。
对照组患者采用黏膜病理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是进行胃镜检查前取几块胃组织,组织范围极小,仅在0.1cm ×0.1cm 左右,胃黏膜有极强的修复能力,4~6天后即可修复,因此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损伤。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作者:张家龙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08期摘要目的: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2017年7月- 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将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应用于患者疾病诊断中,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
结果:100例内镜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中经病理诊断证实73例,符合率73.0%。
患者内镜下表现胃变薄、黏膜粗糙、白相为主42例,其中,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95.2%);内镜下表现黏膜粗糙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77.8%),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87.5%);患者内镜下表现黏膜变薄、白相相间18例。
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采用病理学检查方式,尽快确诊,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逐渐提升。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上皮反复损伤所造成的腺体减少现象[1],癌变率2.55% - 7.46%。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必须采取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资料与方法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2 - 75岁,平均(58.2±2.1)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
内镜检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病史,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19-06-06T11:51:23.8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4期作者:刘浩[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性。
(湖南省桃江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4134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选择97例我院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均对其实施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对比其检查诊断准确性及检出情况。
结果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确诊结果阳性80例(82.47%)、阴性17例(17.53%);胃镜检查阳性76例(78.35%)、阴性21例(21.65%);病理检查阳性79例(81.43%)、阴性18例(18.56%)。
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灵敏度(91.25%、95.00%)、特异度(88.24%、82.35%)、准确性(91.75%、92.78%)无差异(P>0.05)。
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检出情况无差异(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准确性水平较高,其检查结果未见差异性,因此临床中可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选择,必要时可联合应用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予以诊断,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患者胃黏膜变薄、胃体萎缩,多伴有幽门化生及肠腺化生症状,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为脘满胀、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1]。
早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是其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本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方式予以研究,分别予行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对比其临床诊断准确性。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我院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7例,均予行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
其中,男性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5例,女性患者42例。
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目的:分析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
方法:选取进行胃镜检查者中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14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病理检查,对比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检查所得结果相关性分析。
结果:胃镜下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141例,病理诊断确诊103例,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3.05%。
胃镜下粘膜皱壁变平,红白相间,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粘膜结节或颗粒状表现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90.20%;胃镜下粘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80.95%;胃镜下粘膜皱壁变平,呈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0.53%。
粘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与胃镜下粘膜皱壁变平,红白相间,或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粘膜结节或颗粒状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明显较粘膜皱壁变平,呈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镜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胃镜下显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确诊,以提高确诊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部粘膜固有腺体出现萎缩的慢性炎性病变,可分为为萎缩伴增生或单纯萎缩,单纯萎缩主要表现为粘膜红白相间,且以白色为主,皱壁变平,血管通透;萎缩伴增生则为粘膜结节状或颗粒状,其发生与家族遗传、饮食不规律、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相关。
目前,WHO已经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确定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且伴有上皮瘤变、肠上皮化生等变化是癌前征象的主要表现。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存活率,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胃镜检查是临床首选检查方法,可直视下显示胃部情况,但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目前尚无确切数据。
本次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胃镜下诊断后,再进行病理诊断,对患者两种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研究邱晓娣;潘翔珍;梁群英;秦珍珠【期刊名称】《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因消化道症状而在我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患者220例,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结果:220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CAG患者65例,非萎缩性胃炎(NAG)患者155例;经病理诊断为CAG患者63例,NAG患者157例。
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18%,胃镜及病理诊断一致性检验K=0.714,P<0.05;胃镜下呈红白相间或以白为主和黏膜粗糙不平以及颗粒样增生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CAG符合率分别为85.71%和96.3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呈胃窦部黏膜减少、血管呈现透见性型表现病理诊断确诊为CAG 符合率为41.18%,明显低于其他胃镜表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呈黏膜粗糙不平以及颗粒样增生表现HP阳性感染率为88.89%,明显高于其他胃镜表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组织学结果一致性较好,但仍存在差异,临床诊断必须结合病理学检查。
【总页数】4页(P1954-1957)【作者】邱晓娣;潘翔珍;梁群英;秦珍珠【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商丘 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商丘 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商丘 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商丘 476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J], 李丽霞2.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 [J], 马艺宁;宋福勤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J], 邱晓娣;潘翔珍;梁群英;秦珍珠;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J], 陈竹林;李科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J], 陆怡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针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这些患者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和诊断符合率,在内镜下的病例表现等。
结果: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结合病理诊断后,共有64例确诊,临床中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80%。
在内镜观察下共发现了38例黏膜粗糙患者,有28例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实际的诊断符合率是73.68%;有14例患者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病理诊断后有10例确诊,临床诊断符合率是71.43%;有28例在内镜下可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病理诊断有26例确诊,诊断符合率是92.86%;内镜下观察到的三种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胃黏膜变薄、白相、黏膜粗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诊断依据,内镜下的检查和实际的病例诊断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升两者的符合率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以患者的胃轴膜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是胃癌疾病中常见的癌变前征兆。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固有腺萎缩,肠上皮组织有转化或化生和炎性反应。
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的癌变,降低癌病几率。
临床中使用内镜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准确率,此次我院就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收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患者28岁,最大患者70岁,平均年龄为(55±4.67)岁;其中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及白相为主14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28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38例。
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发表时间:2016-12-14T14:55:44.7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朱晓妍[导读]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在临床中应该将两者结合实施诊断。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250013【摘要】目的研究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情况。
方法采用随机表法选取从 2014 年 4 月到 2016 年 4 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共 100 例,然后对病人的病变部位实施活检和病理检查,分析内镜和病理检查两种方法的诊断情况。
结果 100 例经内镜检查确诊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病理检查结果有66 例,诊断的符合率是 66.00%。
胃内镜检查中病理表现是黏膜皱裂变薄,胃黏膜红白间隔分布,白相为主与血管透见而确诊的符合率是 68.19%;病理表现是黏膜为颗粒状或结节状而确诊的符合率是69.05%,两者没有统计学的差异(P > 0.05);而在胃镜检查中只出现黏膜皱裂变薄,黏膜粗糙,红白黏膜间隔分布,白相为主,血管透见的符合率是 94.44%,其和以上的两类的差异显著。
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在临床中应该将两者结合实施诊断,增加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黏膜皱裂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而导致的慢性炎症,该病的发病率较高[1],能够发展为胃癌,严重的威胁病人的健康。
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胃癌病人的存活率,而胃镜的定期检查结合病理诊断能够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诊断准确率。
因此,为了研究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情况,本文展开临床实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表法选取从 2014 年 4 月到 2016 年 4 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共 100 例,研究对象均由胃镜检查确诊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应排除出现消化道肿瘤和消化性溃疡以及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 孙叙秋;鲁朔焱;张羽丰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8(034)009 【摘 要】目的:探究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因素,并通过与病理诊断的比较来探讨内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CAG患者40例,设其为研究组;收治非CAG患者40例,设其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上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生活习惯、病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窦部多为轻中度萎缩,胃体部多为重度萎缩,内镜与病理诊断对比,胃窦部符合率40%,胃体部符合率25%.结论:CAG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病史有关,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应结合病理活检来提高对CAG的诊断效果.
【总页数】2页(P120,122) 【作 者】孙叙秋;鲁朔焱;张羽丰 【作者单位】554100 松桃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554100 松桃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554100 松桃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分析 [J], 朱圣煌;洪水翔;兰天;周华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 [J], 陈剑鸣;龚飞跃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 [J], 陈剑鸣;龚飞跃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构建 [J], 于愫 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 [J], 陈剑鸣;龚飞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章再军;田祖成【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7(036)012【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特征及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有效诊治CAG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6例内镜诊断为CA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病变处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诊断.观察内镜下CAG的特征表现,比较CAG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并计算诊断符合率.结果 126例内镜诊断CAG患者中,9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内镜诊断CAG符合率72.2%,其中伴肠上皮化生45例(49.5%),伴异形增生28例(30.8%).内镜下粘膜特征为I型﹑I型+II型﹑I型+II型+III型患者的CAG诊断率分别为33.3%﹑71.4%﹑92.9%,I型+II型+III型CAG诊断率显著高于I型和I型+II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下血管透见﹑胃粘膜白相为主,粗糙不平伴颗粒样增生同CAG病理诊断存在较高的符合率,能够为临床正确诊断CAG提供一定价值,两者联合使用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3页(P36-38)【作者】章再军;田祖成【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病理科,江苏海安 226600;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海安 22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相关文献】1.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J], 李丽霞2.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J], 张家龙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J], 陆怡雯;4.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 [J], 刘剑锋5.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J], 邹莉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发表时间:2017-12-27T11:33:15.7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 作者: 吴琳[导读]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主要是患者胃黏膜腺体出现萎缩性病变慢性炎症表现。
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对比临床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价值,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检查、临床病理检查,对病理学结果以及内镜下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为75例,诊断符合率为78.94%;其中1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现白相以及变薄,通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为11例,占73.33%;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的为40例,其中30例通过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75.00%;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的为24例,其中23例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95.8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等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联合采用病理诊断、内镜检查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临床病理诊断;诊断准确率 Comparison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endoscopy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value of 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for 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treatment.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5 to January 2017,the clinical data of 95 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all patients with endoscopic examination,clinical pathologic examination,the results of pathology and endoscopic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Results:75 patients with chronicatrophic gastritis were diagnosed by clinicopathological diagnosis,and the diagnostic compliance rate was 78.94%.In 15 cases,thegastric mucosa was found to be white and thinner with gastroscopy,and 11 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re confirmed byclinic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accounting for 73.33%.Gastroscopy showed a rough 40 cases of gastric mucosa,30 of which wereclinically diagnosed a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accounting for 75.00%.Gastroscop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4 cases of gastricmucosa,mainly white facies and a thinning of gastric mucosa,of which 23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accounting for 95.83%.The comparison of data between groups was significant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gastric mucosa is rough,play is given priority t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nning of the gastric mucosa is closely,clinical combined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endoscopicexamination can promote obviously improve the accuracy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ic examination;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Diagnostic accuracy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主要是患者胃黏膜腺体出现萎缩性病变慢性炎症表现,若不及时控制疾病的进展,则会演变成胃癌疾病[1]。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会合并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症状,及早确诊并实施临床治疗干预可促进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2]。另外,通过胃镜进行监测随访,将其在早期胃癌检查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可促进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提高[3]。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临床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结果证明,两种方式联合诊断可促进疾病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消化科收治的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患者45例,女患者50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80岁,中位年龄为(54.33±6.52)岁;患者主诉临床存在嗳气、呕吐与反酸、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为10d~2年,平均时间为(1.11±0.15)年;所有患者对本次调查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互相符合;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胃十二指肠疾病、沟通障碍、治理障碍、严重器官疾病、胃大部分切除术等患者全面排除出本组研究之外。 1.2方法 内镜检查方法:通过电子内窥镜对患者的胃部进行直视,对其表现进行观察,主要体现如下:(1)黏膜壁与黏膜均较为粗糙,且以结节状或者颗粒状呈现,表面不整齐;(2)白相为主,可见透明血管,且血管处于暴露的状态,胃黏膜出现红白相间的情况,同时主要为白相呈现;(3)胃黏膜较薄,表现未胃黏膜皱襞呈现薄平状态。通过内镜检查完毕后,在胃黏膜病变位置选择5~6块标本送往病理科接受诊断。 临床病理诊断方法:通过10%福尔马林固定内镜活检标本,并利用石蜡包埋固定处理,利用常规HE染色处理,通过病理医生在镜下进行阅片诊断。按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2000年共识意见中关于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的标准进行诊断。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均录入SPSS3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处理工作,通过率(%)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若P<0.05,则代表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 本组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为75例,诊断符合率为78.94%;其中15例合并异型增生,占15.78%;31例合并肠上皮化生,占32.63%。
2.2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表现 1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现白相以及变薄,通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为11例;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的为40例,其中30例通过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的为24例,其中23例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于其他两种表现来说,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以及胃黏膜粗糙等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其为胃癌前病变,特别是合并不典型增生或者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则更有可能癌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治疗棘手、迁延难愈、病势缠绵、发病缓慢等基本特征,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考虑与年龄、饮食、遗传方面的因素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4]。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具有疲劳消瘦、食欲消退、腹胀等表现,病理上存在组织化生、组织增生以及胃黏膜腺体萎缩等表现,由于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难度较大[5]。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腺体萎缩进行判断:(1)正常腺体消失以不同程度呈现,且由增生类型的小腺体来替代;(2)明显减少固有腺体,取代的腺体为生化类型,机体内越多化生的腺体、正常腺体越少,则表示萎缩情况越为严重;(3)萎缩腺体之间存在间质增宽、纤维组织增生等情况,炎细胞浸润情况较多;(4)逐渐缩小腺体上皮细胞的体积,减少细胞数目,所以腺体体积逐渐减少且缓慢消失,固有腺体的残留以不规则分布呈现;若患者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则可作为腺体萎缩的判断,腺体萎缩以灶性分布呈现,其分布顺序为幽门-胃体-小弯部-大弯侧[6]。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3个级别,主要体现如下:(1)轻度为胃窦部浅层腺体以局灶性萎缩呈现,同时有所减少,大小弯腺体仍然处于正常状态;(2)中度为小弯腺体与胃窦部出现减少以及萎缩情况;(3)重度为胃窦出现大部分减少、萎缩,且存在少数腺体,弯腺体黏膜变薄情况较为明显,正常腺体全部消失以及萎缩,通过化生腺体来取代。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不能通过生化诊断、影响诊断来对疾病进行判定,仅能通过以上两种检查全面揭示病变异常指标、病灶体积以及病灶位置等,相对于临床病理检查来说,取样具有真实可靠性,可对病灶样本的显微结构、细胞学特征进行分析,获得全面、真实、准确的判定,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常以病理学诊断作为疾病确诊的金标准。但是临床病理诊断中由于内镜检查时取样操作在极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医生在病理检查期间容易受到患者体内生化指标、自身体征、经验不足、主观判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疾病漏诊、误诊。内镜检查操作具有观察全面、操作方面等优势,对于临床疑似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采用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异常结构改变情况,慢性萎缩性胃炎术前筛查以及术前诊断通过内镜检查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7]。最近几年,我国内镜检查技术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通过内镜检查可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可明显提升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性,但是由于内镜检查期间缺乏科学的描述,加上存在一定的误差,通过胃镜检查时发现的病症表现较为多元化,无法依靠一种病症来确诊疾病。据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胃黏膜结节状以及粗糙不平归属同一种类型疾病,还需要综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判定,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利用内镜检查时,阳性率具有极大的差异,无法将黏膜结节状或者颗粒状隆起以及粗糙不平进行有效的区别[8]。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内镜检查、临床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联合进行诊断,可促进疾病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本组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为75例,诊断符合率为78.94%;之所以出现诊断符合率较低可能是因为内镜下黏膜白相为主诊断可能会受到患者胃内充气、血红蛋白水平、体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受到病理医生阅片经验、是否切到病变位置、是否切出足够数量片子、切片操作是否规范、病理包埋、活检位置钳取准确度以及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临床病理诊断、内镜联合进行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医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促进患者治疗痛苦明显缓解,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改善治疗预后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晓娣,潘翔珍,梁群英,秦珍珠.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v.35 11:1954-1957. [2]马艺宁,宋福勤.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v.32 02:117-118. [3]郭伟宣.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v.5 24:142-143. [4]曾权祥,陈赞雄,吴振华.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v.33 01:10-12. [5]朱林琳,梁丽,孟亚飞,稽秀丽.试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v.3;No.9242:8416. [6]章再军,田祖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J].中外医疗,2017,v.36 12:36-38. [7]贾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v.17 23:28. [8]谢俊锋.内镜窄波成像技术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改变及临床病理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v.24;No.151 15:3395-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