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57.50 KB
- 文档页数:46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患中选取110例,并对病患进行病理诊断。
并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经内镜直视诊断的59例病患,通过病理诊断属实的为40例,两者符合率为67.8%(40/59),表明两种方法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内镜检查我们发现有19例病患以胃黏膜皱襞细小和白相(即A+B型)为主,同时被病理诊断为CAG的有12例,符合率为63.2%;同理,C型的符合率为62.5%;(A+B+C)型的符合率为71.9%。
结论:两者相结合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回顾性临床分析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of end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Gao Feng(Wuhan Huangp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ubei Wuhan 430300)【 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Methods:in August 2016 - August 2017 in our hospital by endoscopic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selected 110 cases,and the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endoscopy and pathology diagnosis analysis. Results:endoscopic direct diagnosis of59 cases of patients,throug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s true for 40 cases,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67.8%(40/59),show that two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has certain relevance,but also to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1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mucosa plica tiny and play(that is,A + B)is given priority to,at the same time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e CAG in 12 cases,the coincidence rate is 63.2%;Similarly,C type coincidence rate is 62.5%;(A + B + C)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71.9%. Conclusion:combined both can make more accurate judgment to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key words 】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指的是胃的固有腺体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的一类慢性炎症,病患大多合并患有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WHO将其归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特别是合并有中、重度异型增生或是不完全型IM病患在临床中被认为是重要癌前病变[1]。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价值。
方法选自2015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1例,对这51例患者分别实施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内镜检查的准确率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高达94.0%,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内镜特征,包括,粘膜变薄、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粗糙不平。
结论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准确率高,可将其作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首选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endoscopy and pathology clinical value. Methods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51 cases of suspecte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51 patients were endoscopy. Results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94.% accuracy rate,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significant endoscopic features,including,mucosal thinning,Shiraai mainly vascular network see through,nodular changes. Conclusion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high accuracy,which can be called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Key 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Pathological diagnosis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较为严重,该疾病一般是癌前病变的征兆,因此,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及时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胃病。
慢性胃炎的治疗需要遵循基层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1.慢性胃炎的分类:慢性胃炎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化学性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慢性胃炎等。
诊断时需要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慢性胃炎的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饮食习惯不良、酒精和烟草等大都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3.入参诊:患者来访时,根据病史询问患者症状、就诊目的和诊疗经过。
对疑似慢性胃炎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内窥镜下病理学检查。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幽门螺杆菌抗体和便潜血试验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获得患者的病情情况和炎症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息肉、溃疡等病变。
同时,内窥镜还可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6.幽门螺杆菌检查:对于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7.非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需要注意非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进食。
戒烟限酒,在生活中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8.药物治疗: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进行抗酸药物的治疗。
9.随访和复查: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和复查。
根据病情变化,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并且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10.教育和健康宣教:医生应该向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健康宣教,包括慢性胃炎的病因、预防、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等。
同时,患者也需要提高对慢性胃炎的认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特点,分析两者关联性。
方法本次将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行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然后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内镜检查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情况。
结果(1)本次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病理检查确诊57例;内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检查确诊43例。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7%(57/100),敏感度为75.44%(43/57)、特异度为37.21%(16/43)。
(2)在伴肠上皮化生、伴上皮内瘤变占比方面,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80.70%、5.26%,与内镜检查结果的52.94%、1.47%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行内镜检查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准确率偏低,需配合病理检查,以此提升检查准确率,为患者进一步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围堰;内镜;病理特点;准确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主要由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发,患者主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
因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临床建议遵循“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基本诊疗原则[1]。
与此同时,内镜是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但是发现内镜检查的准确率偏低。
因此,本次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关联性,进一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慢性胃炎,纳入时间为我院2020年1-12月,均符合临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同意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此次实验者。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目的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內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32例为A组,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在此基础上,用病理学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并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A组中内镜诊断为CAG病理诊断118例,诊断符合率89.40%,B 组中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8(6.45%)例,诊断符合率为93.55%,其结果与单一镜下表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都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其病理进行确诊。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本研究为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选取了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分别应用病理学和内镜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内镜下诊断为CAG132例为A组,男女比例为65:67,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2±1.7)岁;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男女比例为59:65,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5±1.4)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减退以及胃酸等症状。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症状等基线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内镜检查方法首先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予以盐酸达克罗宁胶浆麻醉和润滑患者的喉头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根据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分为CAG和浅表性胃炎,将CAG分为以下4种类型:皱壁变平为A 型,血管透见为B型,黏膜呈颗粒状为C型,灰色肠上皮化生结为D型[1]。
1.2.2病理诊断方法将内镜检查取下的胃粘膜组织样本3~4块送病理检查,采用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同时,内镜医生应向病理医生、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2-3],将患者病变部位的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记录到诊断报告中,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目的:分析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
方法:选取进行胃镜检查者中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14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病理检查,对比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检查所得结果相关性分析。
结果:胃镜下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141例,病理诊断确诊103例,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3.05%。
胃镜下粘膜皱壁变平,红白相间,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粘膜结节或颗粒状表现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90.20%;胃镜下粘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80.95%;胃镜下粘膜皱壁变平,呈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0.53%。
粘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与胃镜下粘膜皱壁变平,红白相间,或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粘膜结节或颗粒状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明显较粘膜皱壁变平,呈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镜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胃镜下显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确诊,以提高确诊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部粘膜固有腺体出现萎缩的慢性炎性病变,可分为为萎缩伴增生或单纯萎缩,单纯萎缩主要表现为粘膜红白相间,且以白色为主,皱壁变平,血管通透;萎缩伴增生则为粘膜结节状或颗粒状,其发生与家族遗传、饮食不规律、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相关。
目前,WHO已经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确定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且伴有上皮瘤变、肠上皮化生等变化是癌前征象的主要表现。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存活率,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胃镜检查是临床首选检查方法,可直视下显示胃部情况,但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目前尚无确切数据。
本次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胃镜下诊断后,再进行病理诊断,对患者两种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检查费⽤ 1.慢性胃炎的诊断: 1.1.病因 1.1.1.物理因素:机械、温度等因素长期损伤胃黏膜,如酒、浓茶、浓咖啡、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物等。
1.1.2.化学因素:某些药物(⾮甾体类消炎药、洋地黄等)、长期吸烟、胆汁反流等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
1.1.3.⽣物因素: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1.1.4.免疫因素: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的⾎清中能检出壁细胞抗体,伴有贫⾎者还能检出内因⼦抗体。
1.1.5.其他:系统性疾病、其他脏器疾病、营养不良、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缺乏(胃泌素、表⽪⽣长因⼦等)均与慢性胃炎发⽣有关。
1.2.临床表现 症状⽆特异性,约半数患者有中上腹不适、隐痛、缺乏节律性,餐后可加重,男有⾷欲减退、暖⽓、反酸、恶⼼等消化不良症状,伴出⾎者可有⿊便或⾎便,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消瘦、⾆炎、腹泻等。
体检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贫⾎貌。
1.3.实验室检查 1.3.1.胃液分析 通过测定基础胃酸排出量(basic acid output,BAO)、最⼤胃酸排出量(maximal acid output,MAO)、⾼峰胃酸排出量(peak acid output,PAO)以了解胃酸的分泌功能。
通常推荐⽤五肽促胃液素⽪下或肌注的剂量为6µg/kg。
浅表性胃炎时,胃酸分泌多正常、或稍低、或稍⾼;但疣状胃炎可增⾼。
胃窦萎缩为丰的胃炎时,胃酸⼀般正常或轻度降低。
⽽局限于胃体的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明显降低,严重者⼏乎⽆酸分泌,即使采⽤五肽促胃液素刺激剂后,亦未见胃酸分泌。
同前胃液分析较少⽤于临床,但对了解慢性胃炎时胃分泌功能的改变,药物治疗的影响等,还是有⼀定的意义。
近年来也有采⽤⾮卧床(便携式)24 h胃内pH值监测来评估胃酸分泌的变化。
1.3.2.胃蛋⽩酶原测定 胃蛋⽩酶原(pepsinogen,PG)反映主细胞的数量,与胃酸的分泌量旱平⾏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01T03:43:11.54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8期作者:何明[导读]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
何明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贵州松桃554100【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
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活检患者病变处,且进行病理检查,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病理检查中,80例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其中有26例是中轻度炎症,有54例是重度炎症患者。
且其中有14例活动性炎症患者,80例萎缩患者,73例肠上皮化生患者,20例上皮内瘤变患者。
在内镜检查中,80例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其中有56例是萎缩并肠上皮化生者,有17例是萎缩并上皮内瘤变以及肠上皮化者,病理和内镜符合有17例,符合率为21.25%(P<0.05)。
限定于白相时,病理结果和血管透视符合有10例,符合率为12.50%(P<0.05)。
内镜单表现主要是红相者有49例,符合率是61.25%(P<0.05)。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单纯依靠内镜可靠性相对较差,需要对内镜方案进行优化的同时,联合开展黏膜活检,可以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提供给临床治疗可靠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在临床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胃粘膜腺体有萎缩的病变慢性炎症,其常常是胃癌前病变,且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并且还需要胃镜监测随访,这对于早期胃癌检查具有较为积极意义,可以有效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1]。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手段,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
下文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发生不可逆性的萎缩变化,常伴有气腹、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方面。
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上腹部不适: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痛、胀气、饱胀感等症状,常与进食有关,且常缓解于饭后或服用抗酸药物。
2.消化不良: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食物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3.贫血:患者常因胃黏膜萎缩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贫血的发生。
4.营养不良:由于胃黏膜受损,患者常表现为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离不开实验室检查,常规的检查项目包括:1.血常规检查:患者常表现为低红细胞计数、低血红蛋白、低维生素B12水平等。
2.血红蛋白电泳:可以排除一些遗传性贫血的可能性。
3.维生素B12水平检查:可用于判断胃黏膜吸收功能是否受损。
4.可疑病例需要作胃酸度测定。
5.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检查抗体可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可以准确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该病。
内镜检查主要包括:1.必要的准备:患者需要进行空腹状态下的内镜检查,至少停止进食六到八个小时。
2.粘膜形态评估:通过内镜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颜色、形态、可见血管及其分布情况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为胃黏膜出血、红斑、苍白、黏膜褶皱减少等。
3.活检检查:内镜过程中可以采集胃黏膜活检标本,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4.幽门螺杆菌检查:内镜检查过程中可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通过取样查找幽门螺杆菌相关表现。
其他影像学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还可以通过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辅助,包括:1.X线钡餐检查:通过口服钡餐剂后进行胃肠道造影,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章再军;田祖成【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7(036)012【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特征及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有效诊治CAG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6例内镜诊断为CA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病变处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诊断.观察内镜下CAG的特征表现,比较CAG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并计算诊断符合率.结果 126例内镜诊断CAG患者中,9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内镜诊断CAG符合率72.2%,其中伴肠上皮化生45例(49.5%),伴异形增生28例(30.8%).内镜下粘膜特征为I型﹑I型+II型﹑I型+II型+III型患者的CAG诊断率分别为33.3%﹑71.4%﹑92.9%,I型+II型+III型CAG诊断率显著高于I型和I型+II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下血管透见﹑胃粘膜白相为主,粗糙不平伴颗粒样增生同CAG病理诊断存在较高的符合率,能够为临床正确诊断CAG提供一定价值,两者联合使用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3页(P36-38)【作者】章再军;田祖成【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病理科,江苏海安 226600;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海安 22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相关文献】1.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J], 李丽霞2.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J], 张家龙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J], 陆怡雯;4.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 [J], 刘剑锋5.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J], 邹莉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