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Fitts定律的人体步态对称性评定指标

基于Fitts定律的人体步态对称性评定指标

基于Fitts定律的人体步态对称性评定指标
基于Fitts定律的人体步态对称性评定指标

BTS-G-WALK三维步态分析评估系统

BTS G-WALK三维步态分析评估系统 BTS G-WALK三维步态分析评估系统由惯性传感器组成,传感器的组件包含了三维加速计,磁感应器和三维回旋器,可以放在第五腰椎位置进行功能性步态分析。系统可以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诊断及训练方案制定,可以迅速进入测试,并自动生成测试报告。 BTS G-WALK具有完善的步态及骨盆运动分析软件系统,可以方便又有效的对神经损伤以及骨科疾患患者进行功能性评估,同时可以对运动能力和治疗结果进行客观分析。 骨盆的运动学分析系统提供了常用运动步态常量,特别是关于骨盆前后旋转,对抗后倾以及侧屈的信息提示。与正常参量对比系统会自动将生成的数据与正常参量做对比,并直观的显示出患者评估与正常均值之间的差异。 传感器 跑台测量 应用程序和软件特点: 测量三维步态常量 速度节奏步长歩宽步态周期支撑期摆动期单腿和双腿支撑 神经性疾患应用领域轻偏瘫步态的典型特征为速度,节奏减慢,步长缩短。 正常值轻偏瘫患者值 速度68.5+/-6.7m/min44.0+/-22.9m/min 步频102.8+/-5stps/min84.8+/-22.4stps/min 步长 1.3+/-0.1m1.1+/-0.6m 帕金森疾患三维步态分析:支撑期和摆动期 预防老年性摔倒步速,跨步长以及双腿支撑时间均值与正常参考值之间的对比,是预防老年性摔倒一个重要的评估要素。 关节术后三维步态分析可记录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假肢负载情况以及异常姿势矫正等问题的重要量化信息。 传感器类型 三维加速计,配灵敏计(±1,5g,±6g) 三维磁感器 三维回旋器,配灵敏计(±300gps±1200gps) 电池可通过USB口充电,使用时长18/24H

EDSS神经功能状况评估

KURTZKE EXPANDED DISABILITY SCALE (EDSS) 患者姓名床位号住院号 据功能障碍的程度来评定各系统分值。分级从正常(0分)到最严重缺损(5-6分)变化,此外,还有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限制的评定,共20个步骤。 评分的前几步中,症状的少量增加就可以导致EDSS评分步骤的明显增加。这意味着病变累及了更多的系统或某一系统的功能障碍比较严重。第四步之后,行走能力是决定EDSS分值的主要因素。评分的这一部分中,其他功能的异常,对EDSS评分的影响不大,尽管这些功能(如上肢的运动、认知能力)对患者本人有一定影响。 0.0神经检查正常(所有的功能系统评分都为0) 1.0没有残疾,只有1个功能系统的轻度异常体征(1个FS1) 1.5没有残疾,有超过1个功能系统的轻度异常体征(>1个FS1) 2.0累及1个功能系统的轻度残疾(1个FS2, 其它FS0或1) 2.5累及2个功能系统的轻度残疾(2个FS2, 其它FS0或1) 3.0累及1个功能系统的中度残疾或累及3-4个功能系统的轻度残疾;行走不受限 3.5行走不受限,1个功能系统的中度残疾(1个FS3, 其它FS0或1),合并有1-2个系统的评分为2;或2个功能系统的评分为3;或五个功能系统的评分为2(其他是0或1) 4.0行走不受限;即使有累及1个功能系统的较为严重的残疾(1个FS 4或2个FS>3或1个FS3+2个FS2或5个FS2),其他系统为0-1分,但生活自理,不休息独立行走超过500米 4.5行走不受限;每天大多数可以站立,能完成正常工作,但活动部分受限并需要少许帮助;特点是累及1个功能系统的相对严重的残疾(评分4分,或超过前几步总和的分级),其他系统为0-1分;不休息独立行走超过300米 5.0残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休息独立行走200米;1个功能系统的评分为5分,或重于4.5分的表现,其他系统为0-1分 5.5不休息独立行走100米;残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1个功能系统的评分为5分,或重于5分的表现,其他系统为0-1分 6.0间歇行走,或一侧辅助(或他人辅助)下行走100米,中间休息或不休息;或2个以上的神经功能系统评分大于3+ 6.5双侧辅助下可以行走20米,中途不休息;2个以上的神经功能系统评分大于3+,(如行走不能超过20米,应评为7分) 7.0辅助下行走不超过5米,活动限于轮椅上,可独立推动轮椅;轮椅上的时间超过12小时;1个以上的功能系统评分为4+,少数情况下锥体束评分为5分

左右不对称性的建立

左右不对称性的建立 什么是左右不对称? 尽管脊椎动物看起来时左右对称的,但其机体内部左右两边器官结构和分布其实有所差异:心脏、脾脏和胰脏分布在左侧,而胆囊和大部分肝脏分布在右侧。这种不对称性在胚胎发育时期通过复杂的外在和内在的机制建立。 左右不对称是如何产生的? 1)首先,一个起始事件使胚胎左右对称打破,可能是通过已经建立的D-V 和A-P轴线上产生的物质转换为LR信息 在小鼠上,这一起始事件被认为是结流:左右极性的打破利用了已存在的定位信息——AP、DV轴线。结流的方向由已存在的前后、背腹轴线确定,并由同向的纤毛旋转引发。前后轴线影响纤毛的倾斜,背腹轴线则表现为腹部突出。大多数纤毛从节点坑细胞(node pit cell)后部突出,纤毛的基体也定位在细胞后部。 也就是说:背腹轴线、前后轴线、纤毛单向旋转导致了左右不对称2)一侧性信息被转移到胚胎节点或其类似物 3)左右不对称性在节点附近建立 一个重要的信号是Nodal信号,一种机制如下: 左侧决定因子Nodal可以诱导自身表达,它的下游因子Lefty又可以作为它的抑制因子。抑制因子比激活因子扩散得更快。Nodal在结流的作用下左侧表达多于右侧表达,它在促进自身表达的同时促进左右及中间Lefty的表达,中线Lefty的抑制作用没有左侧Nodal自身诱导作用强烈因此左侧一直保有Nodal信号并诱导Lefty产生,中线Lefty抑制作用比右侧Nodal自身诱导强烈所以右侧Nodal 信号减弱至消失,所以右侧既无Nodal也无Lefty信号。 左侧Nodal诱导自身及Lefty表达,左侧和中线Lefty抑制右侧Nodal表达。 左侧Lefty抑制Nodal的自我诱导而导致其短暂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机制中的中线不再是阻隔作用,而是传导Nodal抑制因子。同时,旋转纤毛引发的结流的作用也减弱了,它只是提供一个很微弱的Nodal差异,然后Nodal差异通过反应-扩散导致不对称分布,也就是说,两者结合成一种机制。 4)左右不对称性从节点扩展到左侧侧板中胚层LPM Nodal 信号可能通过接力途经或直接传递从节点传递至LPM,其他因子如GDF1也可能参与对不对称性的确定。 接力传播的证据:Nodal在其在侧板中胚层表达前在原条两侧表达,原条外周区域Nodal表达的特异性消失阻止了Nodal在做左侧侧板外胚层的表达;在Nodal在左侧侧板外胚层表达前,它的抑制因子Cerl2就已经在原条周边表达并左侧少于右侧。直线传播的证据:侧板中胚层的Nodal表达可以诱导自身表达;研究发现两种增强子和Nodal的不对称分布有关,都能控制左侧LPM的基因表达。 5)侧边特异性基因表达在左右侧板中胚层建立并稳定 6)左右信息传递给器官原基,激发左右不对称的器官形成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 行走是一种双下肢交替进行并使人体产生移动的周期性循环运动,是人在出生后,伴随着发育过程,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步态体现的是行走的方式或模式。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运作。由于疾病状态可以改变肌肉、骨骼、关节乃至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因此上述系统病变或损伤均可导致异常步态。步态分析是对一个人行走方式的检查,它在多种疾病与外伤康复中具有重要的障碍诊断价值。 一、步行周期与时空参数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站立相又称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站立相根据动作的发生顺序又分为首次着地、负荷反应、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期;迈步相亦称摆动相,指支撑腿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分为迈步初期、中期、后期。站立相大约占步行周期的60%,迈步相约占40%。站立相与迈步相时间比例与步行速度有关,随着步行速度的加快,迈步相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二)时空参数 1.步频与步速 (1)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Cadence),以步数/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左右。 (2)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Velocity),以m/s表示,亦可以用身高或下肢长百分比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左右。步速也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之。可以看出,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2.步长与跨步长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称为步长(Step length),以cm 为单位表示。步长与身高成正比,即身材愈短,步长愈短。正常人约为50~80cm。一步的概念还可以时间来衡量,即单步所用的时间。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则是反映步态不对称性的敏感指标。如果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随后向前跟进与左脚保持平行或落后,而不是越过左脚,则右步长为零或负值。病理步态如偏瘫步态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健侧步长缩短,而患侧相对延长。 跨步长(stride length)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被试者走直线时(绕圈行走例外),即便出现明显地不对称步态,左、右跨步长也基本相等。因此,通过测量跨步长来判断步态的对称性与否是无效的。跨步时间(stride time)即步行周期时间,以秒为计时单位。用于被试者之间或自身比较时,跨步时间通常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达。

【独家】汉语面称方式和不对称性

汉语面称方式和不对称性 面称,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面交谈时所使用的称呼语。选择哪一种面称会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也显示出说话双方的关系和说话人的素质。称呼语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如年龄、身份地位、性别、辈分、场合等。 一、零形式 (一)被其他形式代替 1.语气词“哎”。通常这里的“哎”被认为是对受话人的称呼,类似名字。本文认为“哎”只是起到开启话题、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但大部分人认为被称“哎”表示对方不尊重自己,再加上“哎”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所以,在正式场合或不亲近的人应尽量避免使用。 2.礼貌语言。如“您好”、“请问”、“打扰一下”、“对不起”等等。这种情况的使用对象大多数用在和陌生人交流上。比如问路、问其他问题或是打断对方说话时等。 3.副语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例如对面走过来的两人挥一下手、微笑或点头。 (二)直接进入主题 典型的例子是在饭店等消费场合,客人直接对服务员说,“点单。”、“买单。”可以不用称呼,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大音量以达到交际的效果。 二、简单形式

(一)姓/名/姓名 1.称姓不道名 a.单姓和复姓直接用一个字或两个字。张、李、欧阳; b.单姓重叠。陈陈、林林; c.单姓儿化。张儿、赵儿; 2.称名不道姓 a.单字或两字名字。如:小雨、旭萍、阳、芸等; b.尾字重叠(单字或两字名字都可)。如:丹丹、宁宁、甜甜等; c.尾字儿化。(单字或两字名字都可)。如:娟儿、军儿、花儿等。 3.小名、别名。如“桃子”、“土豆”、“二狗子”等。 4直呼姓名。王小雨、杨娟、张敏等; 前三种,单称姓、名或别名,一般用于较亲近的人或非正式场合;第四种直呼姓名一般用在正式场合或不太亲近的人。这两种情况也不能随便混用,如果对很亲近的人直呼其名会显得关系疏远,或在正式场合称呼单个姓或名又显得不庄重。 (二)通称 1.人称代词。如:你/你们―您/(您们)、大家。括号里的词很少作面称,但口语中“大家伙儿”就可面称了。“你(们)”偶作面称,但显得不客气。 2.关系。如:师傅、老师、老板

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39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 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 1.无对应项 (1)颜色词。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 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 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如: 上—下 上课—下课 长—短 长信—短信 这里“下课”只有用本义(学生一堂课结束)时才与“上课”构成反义词;当它作“被解雇或停止工作”解时,就不与“上课”构成反义关系。当“短信”作“内容简短的信件”讲时才与“长信”成反义词;当它意为“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信息”时,就不与“长信”构成反义关系。 (2)A—B构成,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其中A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BC不存在,AC与BC不能构成反义关系。例如: 长—短 波长—波短* 左—右 左撇子—右撇子* 上—下 上妆—下妆* 这些词单用时互为反义词,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只有一个成立。其中有些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反义词,如波长、左撇子等;有些要另选一词以与之构成反义关系,如上妆—卸妆等。 4.反义的双方组合成词时,一方总是固定地出现在另一方的前面,反过来就不符合汉语习惯 (1)互为反义的两个单音节词直接组合,如:男女(女男*) 高低(低高*) 公私(私公*) 这些词中,每组的前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成立的,括号内的词则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 (2)互为反义的两个词与其他语素组合,其中主要是成语。如: 前赴后继 进退维谷 口是心非 我们发现:“前、进、是”等含积极义的词总是出现在 “后、退、非”等含消极义的词的前面。 5.反义词双方出现的频率不对称(1)陈述句 他长得又高又壮,说话声音也大,像拳王泰森。大{ 禽流感对香港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不大。 美丽的国际河流——多瑙河。美丽 { 她并不美丽,却属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类型。 我们发现:否定句中不直接用与褒义词语相对的词,而是在褒义词语前加 “不”或“没”。 (2)疑问句 ①主语(+有)+多+A(A表示形容词,下同),如:所有付出的代价又有多高? ②主语+A1+不+A1,如:今年粮食收成好不好?③主语+A+不/吗,如:这女人好看不? 同样,反义词中表积极、肯定的一方在疑问句中出现的频率远大于表消极、否定的一方。 三、原因 1.哲学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导致不平衡。这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语言也不例 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詹务本 吴 琼 (渤海大学中文系 辽宁锦州 121000) 摘 要:反义词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不对称性。本文归纳了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并从无对应项、一对多现象、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解释,进而结合实际对反义词不对的原因就行了分析。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性;原因 中图分类号:H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039-02

康复患者诊断、评定、治疗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得临床以及康复专科检查,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得功能评定,以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得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步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需对病人得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得问题,为下一步得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得就是判定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得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得方法与建议。 针对不同疾病与病人得病时间得长短,应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得治疗方案: 一、脑血管病人: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 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 血压脑病与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她检查】 三大检查常规,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四项、心功能,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颈部彩 超检查。头颅CT与MRI检查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与实验室及其她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肠道功能障碍得药物治疗与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得治疗; 2、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二、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科学认识的不对称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5592746.html, 科学认识的不对称性 作者:蒋谦 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11期 摘要:科学认识不对称性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它呈现于认识的各个层面和全过程当中,是科学认识主体的某种结构一功能状态。对于认识过程中由并置、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二分性、两极性、不对称性、互补性等特性,不能作简单的“二元论”式的处理。必须结合数学、物理学、时间一空间表征、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例子,运用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来加以论证与说明。分析表明,科学认识不对称性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辩证性质,揭示出人类认识活动的某些环节、条件、范围与界限,展示了特定阶段人类科学认识所固有的“必要的张力”,以及通过互补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内在认识动力。 关键词:科学认识;二分性;不对称性;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B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1-0036-05 科学认识不对称性,指的是科学认识活动作为一个统一体,由并置、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条件、范围、要素、能力、效果等)所构成,具有二分性、两极性、不对称性、互补性等特性。作为一种结构一功能状态,科学认识不对称性既存在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个体层面和共同体层面,也存在于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是客观世界到处盛行的不对称性在科学认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通常的科学历史研究虽然注意到这一现象,但是它们往往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概念性说明;有关的认知研究虽然涉足认知的主体和心智方面,并用认知科学的成果加以阐述,但这些阐述至多止于认知分析的层面,尚未达到认识论和辩证理性思维的高度。进一步的研究并不是要给予这种现象以简单的“二元论”式的处理,而是从“不对称性”人手。在引证科学史和科学认识活动中大量不对称性案例的同时,将科学认识不对称性置于辩证法关于统一之物分为两个方面的首要性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之中。通过具体的分析给出一般性的论证与说明。分析表明,科学认识不对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辩证性质,揭示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所必经的某些环节、条件、范围与界限。展示了特定阶段人类科学认识所固有的“必要的张力”,以及通过互补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内在认识动力。 一、有关“科学认识不对称性”的论述 对于“对称”和“不对称”,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解。通常,人们将“对称”直白而浅显地理解为“双边(左右)对称”或“镜像对称”——物体的一半是其另一半的镜面反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不对称。在现代物理学中,不对称被理解为对称破缺(symmetry breaking)。虽然物理学用来描述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理论都是以对称为基础的,但实验表明,几乎所有的守恒定律都受到破坏。这也许就印证了法国物理学家居里的那句名言:“非对称创造了世界。”或者说,不对称性是我们这个世界更为基本的方面,它就像差异、变化、斗争、不均衡性等是矛盾着的事物的更为基本的方面一样,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活水源头”。

信息的不对称性

这个社会是很残酷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的80后而言。当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太大、没有自己的追求,并因此而丧失斗志的时候,一个年薪15W的80后小本却发出了这个的感慨,―一个人的成就,与岁月无关,与学历无关,与经历有关,最根本决定于经历之后做了什么——有没有去思考、去悟。‖作为一名80后,我谨以此文分享我一些尚不足以奉为圭臬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对年轻的你有所帮助,为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启新的思考!虽然作者只是一名80后,但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积极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却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首先送给大家一个大微笑作为感谢你的支持。我一直以来相信:成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取得成功,另外一种是帮助别人,通过别人的成功因此你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Chapter 1.也许对于新人来说,面临的最大阻碍就是最缺乏工作经验,而对你最有用的经验其实是在最基层建立起来的,但是很多刚刚上任的人拿到厚厚一本SOP(标准作业流程)手册,就会觉得我只是流程的一部分,大家都在做操作性的东西,照着手册象机器一般干活无聊辛苦且完全学不到什么,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基层工作只是提供了一个环境,能否学到东西在于你自己,有没有去发觉其中的联系以及如何考虑其对组织、对公司运作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会站在总经理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你要知道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整个企业的成功。人和人的差距就在于

此。思维和意识直接决定了你的未来方向。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或者成长到能担当起管理好整个企业的重任,―至少我们公司是决不可能用一个不懂销售和财务的家伙作副总‖到那时你所要做的,就是你经历过的每一环相扣而成的―链条完整‖的事,我想你决不希望到那时还回头来―补‖这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能够保持不断审视和学习的态度。送给你们一句话:本事长自己身上,谁也拿不走。Chapter2.机会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变化,整个世界的知识总量在膨胀式地更新,尤其是市场和技术行业。只有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个人素质,才足以赶上并超越别人(你的竞争者),否则就只有被淘汰,社会不残酷,社会只是在遵循自然选择。如果想成功,就没有理由懈怠自己,因为机会只有一个,你永远需要从别人手里抢过来;金钱不会凭空产生或者消失,它只会从一个人的口袋流到另一个人的口袋。Gr eed is good。有句话说的很好,穷人最缺少什么,穷人最缺少野心。《国民经济学原理》这样描述:独立个体总能―认知自己的欲望,以及自己所能支配的财货,并为满足自己现在或将来的欲望而进行预筹。(引用)‖这大概是文明人与―饿了才觅食‖―下雨了就找山洞‖―伤了就等死‖这般―活在现实现下‖的动物们最大区别,也是达成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原因。而这里的预筹指的是:制定明确而清晰的目标,理性评估其可执行性,然后缜密地进行一步一步规划,并果断地一步一步执行下去。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要义所在!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项目七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十种步态 心中有数

十种步态心中有数 步态gait (1)步态观察为了反复观察患者的步态: 注意身体的姿势(足尽量迈远),位置、稳定性、足抬离…地板高度,大腿摆动的轨迹是否有画圆的动作。 下肢强直,膝关节弯曲程度,上肢…动,是否有跌倒的象征或转向任何方向,改变速度,或有起步困滩唯、止步也难。是否有走路以外其他任何无目的的动作。观察患者从椅子上站起是否需要帮助。串联步态,让患者沿直线一足接一足的行进,小脑蚓部或相关传导路受损的患者不能完成此动作。强迫步态,让患者用足跟、或足尖、或足的内侧、或足的外侧行走,或用单足站立或跳跃,或上楼梯可以看出步态的微细异常与不对称。(2)异常步态的表现( unsteadygait)①痉挛性步态spastic gait由于大脑皮质、皮质下、脑干的血管栓塞等损伤皮质脊髓束,皮质麻痹、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以及脊髓损伤引起痉挛性步态。当病变为一侧时出现对侧轻偏瘫,而当病变为双侧时出现双侧轻截瘫。 痉挛性偏瘫步态是指偏瘫患者的瘫痪侧下肢因伸肌肌张力 高而显得较长,且屈曲困难,患者行走时偏瘫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动作消失,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骨盆抬高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转后移向前方故又

称划圈样步态。步态不稳,有向患侧跌倒的趋势(图7-24)。②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cerebellar ataxic gait)前庭小脑综合 征前庭小脑或绒球小结叶病变可以产生平衡与步态障碍,与前庭病变引起的表现相似。头和躯干震颤、躯干平衡失调以及向所有方向的摇晃与倾倒是前庭小脑病变的特征,同时还可出现前庭性眼震。患者平卧在床四肢的活动无障碍,但不能坐立、行走。 脊髓小脑综合征脊髓小脑病变引起的综合征,是以宽基步、躯干不稳、缓慢的和犹豫的步态、步伐不规则伴有蹒跚步态为特征,又称醉汉步态或横行步(图7-25)。 步态异常在起步、转弯与改变步速时加重。可有严重的步伐共济失调,但不伴有眼震、构音障碍或上肢辨距不良。新小脑综合征主要表现是肌张力低下,易疲劳,深反射迟缓,协调运动严重紊乱,辨距不良,四肢肌不能完成复杂的动作,例如轮替运动,快速旋转运动,出现共济失调。眼震也常见,多为水平型,在运动和联合运动时出现,在动作终了时最明显,静止时消失。有的出现语言障碍,说话含糊不清,有爆发音。③前庭性共济失调步态( vestibular ataxic gait)患者站立不稳、转向甚至有向病变侧倾倒趋势,支撑基底增宽,Romberg试验阳性,有明显的眼震和眩晕。其病因多为酒精或药物中毒,前庭核的血管梗死或缺血,,Meniere’s症。 ④额叶步态( frontal gait)因脑水肿、额叶肿瘤(胶质细胞瘤或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 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 期。②中期(mid stance) 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 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 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①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 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 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 步长(Step length) 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_以空间介词_上_下_为例_冯韬

作者简介:冯韬(1987—),男,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硕士。郭熙煌(1963—),男,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摘要: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是人类理解其他一切概念的基础。语言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语言空间结构一方面是对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对称的,它们互补共生。语言空间结构是把一些空间关系与特征映射到非空间关系和特征上的一种结构,它的不对称性有其自身的经验基础。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社会等级的认同。我们的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作为人的基本经验之一的空间概念也必定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结构。 关键词:空间结构;不对称性;认知;解释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3)06-0132-04 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 ———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 冯韬1,郭熙煌2 (1.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332005;2.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1.引言 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儿童最先获得的是空间概念,然后根据空间概念去获取其他概念(Piaget,1956;Bowerman,2008 )。儿童的空间认知经历一个从拓扑空间(topological space )到投射空间(projective space )最后到欧几里得空间(Euclidean space )的过程。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首先反映在语言的空间结构上。语言结构(包括空间结构)既有对称性的特点,也有不对称性的特征。郭熙煌(2005,2009)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相同词类在相同句式中显示出的非对称性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它们虽然存在结构差异性(不对称性),但在语义概念结构上呈现相当程度的象似性。也就是说,不对称性句法结构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感知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同理,与其他语言结构一样,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有其相应的经验基础。 在所有语言中,“上”、“下”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先获取并使用最为广泛的。除了表达基本的空间方位关系以外,“上”、“下”概念还可以延伸至其他抽象概念关系的表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上”、“下”空间概念的不对称性句法现象。 2.语言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现象 语言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犹如语言的离散性(discrete )与连续性(continuous )。对称与不对称都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形式,语言结构一方面是对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对称的,它们互补共生。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句法结构都是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如I walked up the hill.(我在爬山/上山)和I walked down the hill.(我在下山)。英文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介词短语”,属于中文的动补结构,空间介词up 和down (“上”和“下”)分别表示空间抽象域的“上”、“下”方向,在句中有着相同的语法特征,呈现出对称性的特点,因为它们除了介词up/down 之外其他所有成分都相同。汉语的动宾结构“上山”和“下山”也同样具有这种对称性特征。这种“上”、“下”对称性结构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结构之中,如: 1a.The temperature went up. (气温上升)1b.The temperature went down.(气温下降)2a.My spirits rose. (士气高昂)2b.My spirits sank.(士气低落)3a.上酒店/上厕所 3b.下馆子/下厨房 DOI:10.13660/https://www.doczj.com/doc/b415592746.html,ki.42-1112/c.012206

EDSS神经功能状况评估

神经功能状况评估标准化神经系统检查,Kurtzke功能系统评分,EDSS 医院 患者姓名 病案号 诊断 评估人 评估日期

简介 EDSS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多发性硬化的评估量表,也是临床试验中广泛采用的评价指标。EDSS评分以中枢神经系统八个功能系统的评价为基础,低级别的得分侧重于评价了下列系统的功能障碍,如面部或手指的麻木、视力障碍。高级别的得分则侧重评价了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主要是行走困难。为避免对照的临床试验偏倚,应该由不知晓患者临床状况的医护人员进行评估; 行动不受限的患者必需行走足够的距离,以便评估者做细致的观察; 神经功能状况 神经功能状况评估中,‘仅有体征’是指检查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患者没有自己能觉察的神经功能缺陷; 功能系统评价 功能系统评价中1分代表患者没有自己能觉察的神经功能缺陷,或阳性体征不影响患者正常的日常活动(视神经,植物神经,和大脑功能除外) EDSS EDSS 评分不应该低于功能系统评价的最高分,与MS无关的症状在评估中不予考虑,但应记录备案。

视觉功能说明: 视敏度 视敏度的评价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试距离5米,受试者出现1个以上的错误时,即应上移1行。 如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问题,应该矫正达到最佳状态后进行视敏度测试,而且每次测试均应采用一致的矫正方法。 视野 0 = 正常 1 = 仅有体征,功能缺陷仅在正规的检查时出现 2 = 中度损害,患者自己能觉察功能缺陷,检查时发现不完全性的偏盲 3 = 重度损害,完全性同向偏盲 盲点 0 = 无 1 = 小,仅正规的检查时出现 2 = 大,患者自己诉述 视盘苍白 0 = 无 1 = 有

步态评估量表Tinetti量表

Tinetti量表(Tinetti Balance and Gait Analysis) 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病案号: 临床诊断: 一、平衡测试 患者坐在没有扶手的硬椅子上 1.坐位平衡 (0) 斜靠或从椅子上滑下 (1) 稳定 2.起身 (0) 没有帮助就无法完成 (1) 用胳膊帮助才能完成 (2) 不用胳膊就能完成 3.试图起身 (0) 没有帮助就无法完成 (1) 需要尝试1次以上才能完成 (2) 1次尝试就能完成 4. 立即站起来时平衡功能(站起的头5秒) (0) 不稳(摇晃,移动脚步,明显躯干摆动) (1) 稳定,但是需要助行器或手杖,或抓住其他物体支撑 (2) 稳定,不需要助行器或手杖,或抓住其他物体支撑 5.坐下时平衡 (0)不稳 (1) 稳定,但是两脚距离较宽【足跟中点间距离大于4英寸(1英寸=2.54cm)】,或使用手杖、助行器或其他支撑 (2) 稳定,两脚距离较窄,且不需要支撑 6.轻推(患者双脚尽可能靠拢站立,用手轻推3次) (0)开始就会摔倒 (1)摇晃并要抓东西,但是只抓自己 (2)稳定 7.闭眼(同第6姿势) (0)不稳 (1)稳定 8.转身360° (0)不连续的步骤 (1)不稳定(手臂及身体摇晃) (2)稳定 9.坐下 (0)不安全 (1)用胳膊或动作不连贯 (2)安全且动作连贯 备注:根据后退的危险性,如果从后方拉患者可能更安全

总分(满分16分) 二、步态测试 以舒适速度,使用辅具________,走三公尺,需________秒。 测试项目 1.起步 (0)有迟疑,或须尝试多次方能启动 (1)正常启动 2.抬脚高度 a.左脚跨步 (0)脚拖地,或抬高大于1-2英寸 (1)脚完全离地,但不超过1-2英寸 b.右脚跨步 (0)脚拖地,或抬高大于1-2英寸 (1)脚完全离地,但不超过1-2英寸 3.步长 a.左脚跨步 (0)跨步的脚未超过站立的对侧脚 (1)有超过站立的对侧脚 b.右脚跨步 (0)跨步的脚未超过站立的对侧脚 (1)有超过站立的对侧脚 4.步态对称性 (0)两脚步长不等 (1)两脚步长相等 5.步伐连续性 (0)步伐与步伐之间不连续或中断 (1)步伐连续 6.走路路径(行走大约三公尺长) (0)明显偏移到某一边 (1)轻微/中度偏移或使用步行辅具 (2)走直线,且不需辅具? 7.躯干稳定 (0)身体有明显摇晃或需使用步行辅具 (1)身体不晃,但需屈膝或有背痛或张开双臂以维持平衡 (2)身体不晃,无屈膝,不需张开双臂或使用辅具 8.步宽(脚跟距离) (0)脚跟分开(步宽大) (1)走路时两脚跟几乎靠在一起 总分(满分12分) 治疗师签名 Tinetti量表(Tinetti Balance and Gait Analysis):包括平衡和步态测试两部分,满分28分。其中平衡测试有9个项目,满分16分,步态测试共有8个项目,满分12分。Tinetti量表测试一般要15分钟,如果得分少于24分,表示有平衡功能障碍;如果少于15分,表示有跌倒的危险性。

老年人步态稳定性、步态评价与跌倒风险的研究进展

https://www.doczj.com/doc/b415592746.html, 2019年7月第25卷第7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Jul.,2019,Vol.25,No.7老年人步态稳定性、步态评价与跌倒风险的研究进展 张子华1,2,纪仲秋1,庞博1,李嘉慧1,赵盼超1 1.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市100875; 2.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贵州铜仁市554300 通讯作者:纪仲秋,E-mail :jizhongqiu61@https://www.doczj.com/doc/b415592746.html, 基金项目:1.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项目(No.PXM2018_178215_000001);2.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基金项目 (No.2013黔科和LH7485) 摘要 跌倒风险预测对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步态和平衡失调被认为能反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最大李 雅普诺夫指数反映步态稳定性,但在临床环境中需更标准和被普遍接受的算法。步态评价指数间彼此相关,各 有优势和局限性,步态偏差指数代表性、可靠性强,计算便利。步幅变异性可预示老年人跌倒的可能性。应综 合几方面研究,提高老年人跌倒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跌倒;老年人;步态;综述 Advance in Gait Stability,Gait Assessment and Fall Risk in Old Adults (review) ZHANG Zi-hua 1,2,JI Zhong-qiu 1,PANG Bo 1,LI Jia-hui 1,ZHAO Pan-chao 1 1.College of P.E and Sport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2.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Science,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Correspondence to JI Zhong-qiu,E-mail:jizhongqiu61@https://www.doczj.com/doc/b415592746.html, Supported by Being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System Engineering Project (No.PXM2018_178215_000001)and Guizhou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und (No.2013_LH7485)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predict fall risk for the old adults.Gait and imbalance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greatest risk for https://www.doczj.com/doc/b415592746.html,rgest Lypunov Exponent (LyE)reflects the gait stability,and it needs to improve in standardization and accept ‐ able algorithms for clinical use.Gait indices ar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Gait Deviation Index is representative and reliable,and easy to calculate.Gait variability can predict the possibility of falls in the old adults.The combination of all the indices ma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alls risk prediction for the old adults. Key words:fall;aged;gait;review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771(2019)07-0793-04 [本文著录格式]张子华,纪仲秋,庞博,等.老年人步态稳定性、步态评价与跌倒风险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7):793-796. CITED AS :ZHANG Zi-hua,JI Zhong-qiu,PANG Bo,et al.Advance in Gait Stability,Gait Assessment and Fall Risk in Old Adults (review)[J].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2019,25(7):793-796. 意外跌倒是影响近半数65岁以上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 因素。尽管采取广泛预防措施,但意外跌倒仍然是老年人发病 和死亡的主要诱因[1]。跌倒后的二次伤害会给跌倒者带来日常 生活不便,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跌倒是一系列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由于跌倒产生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套精确的测量方法预测老年人跌倒。跌倒的危险因素一般归为两类,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指由于身体结构、功能变化引起跌倒,外在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19.07.010·综述· 作者简介:张子华(1983-),男,汉族,辽宁锦州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及老年平衡与跌倒。通讯作者:纪仲秋(1961-),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与老年健康。 --7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