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化重整稳定塔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催化重整稳定塔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催化重整稳定塔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催化重整稳定塔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重油催化裂化

对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结盐原因分析及对策 王春海 内容摘要 分析了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发生分馏塔结盐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馏塔结盐是由于催化原料中的有机、无机氯化物和氮化物在提升管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生成HCl和NH3 ,二者溶于水形成NH4Cl溶液所致。可采取尽可能降低催化原料中的含盐量、对分馏塔进行在线水洗、利用塔顶循环油脱水技术等措施,预防和应对分馏塔结盐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结盐氯化铵水洗循环油脱水

目前,催化裂化装置( FCCU)普遍通过掺炼渣油及焦化蜡油进行挖潜增效,但由于渣油中的氯含量和焦化蜡油中的氮含量均较高,势必导致FCCU 分馏塔发生严重的结盐现象。另外,近年来国内市场柴油消费量迅速增长,尽管其生产量增长也很快,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许多FCCU 采用降低分馏塔塔顶温度(以下简称顶温)的操作来增产柴油,但顶温低致使分馏塔顶部水蒸气凝结成水,水与氨(NH3)和盐酸(HCl)一起形成氯化铵(NH4Cl)溶液,从而加速分馏塔结盐。随着分馏塔内盐层的加厚,沉积在塔盘上的盐层会影响传质传热效果,致使顶温失控而造成冲塔;沉积在降液管底部的盐层致使降液管底部高度缩短,塔内阻力增加,最终导致淹塔.。可见,如何避免和应对分馏塔结盐现象的发生,是FCCU 急需解决的生产难题。 一、分馏塔结盐原因及现象分析 (一)原因 随着FCCU所用原料的重质化,其中的氯和氮含量增高。在高温临氢催化裂化的反应条件下,有机、无机氯化物和氮化物在提升管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生成HCl和NH3 ,其反应机理可用下式表示: : 催化裂化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将HCl和NH3从提升管反应器中带入分馏塔,在分馏塔内NH3 和HCl与混有少量蒸汽的油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达到此环境下水蒸气的露点时,就会有冷凝水产生,这时NH3和HCl溶于水形成NH4Cl溶液。NH4Cl溶液沸点远高于水的沸点,其随塔内回流液体在下流过程中逐渐提浓,当盐的浓度超过其在此温度下的饱和浓度时,就会结盐析出,沉积在塔盘及降液管底部。 (二)现象 1.由于塔顶部冷凝水的存在,形成塔内水相内回流 ,致使塔顶温度难以控制 ,顶部循环泵易抽空,顶部循环回流携带水。 2.由于沉积在塔盘上的盐层影响传热效果,在中段回流量、顶部循环回流量发生变化时,塔内中部、顶部温度变化缓慢且严重偏离正常值。 3.由于沉积在塔盘上的盐层影响传质效果,导致汽油、轻柴油馏程发生重叠,轻柴油凝

关于脱硫吸收塔浆液起泡的分析

关于脱硫吸收塔浆液起 泡的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关于脱硫吸收塔浆液起泡的分析 一、吸收塔浆液起泡情况概述 2016年脱硫系统吸收塔运行中多次出现起泡现象,运行班组及时处理,起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二、吸收塔浆液起泡的危害 1、起泡现象严重,浆液经过进口烟道进入引风机,造成应风机电流增大,甚至事故停运。 2、吸收塔起泡造成吸收塔浆液池内浆液出现上下密度分层严重,压力变送器所测压力与液位关系偏离计算公式关系,形成虚假液位。 3、吸收塔浆液起泡引起石膏处理(拉稀)。 三、原因分析: 1、锅炉投油阶段含油烟气进入吸收塔。锅炉在运行过程中投油、燃烧不充分,未燃尽成份随锅炉尾部烟气进入吸收塔,造成吸收塔浆液有机物含量增加。 2、烟气粉尘浓度超标,含有大量惰性物质的杂质进入吸收塔后,致使吸收塔浆液重金属含量增高。重金属离子增多引起浆液表面张力增加,从而使浆液表面起泡 3、脱硫装置脱水系统或废水处理系统不能正常投入,致使吸收塔浆液品质逐渐恶化。废水旋流站、压滤机运行不正常,吸收塔氯离子高(20000左右)。 4、石灰石中,MgO的含量略高。(最近化验结果:% %) 5、复用水中的杂质较多标。 6、运行过程中出现氧化风机流速不均,吸收塔浆液气液平衡被破坏,致使吸收塔浆液大量溢流。 四、处理措施: 1、锅炉启动时投小油枪,调整雾化效果,缩短投油时间,减少油污对电除尘及脱硫系统的影响。

2、调整锅炉燃烧,降低污染物。 3、坚持脱硫废水的排放,从而降低吸收塔浆液重金属离子、Cl-、有机物、悬浮物及各种杂质的含量,保证吸收塔内浆液的品质。 4、同时严格控制石灰石原料,保证其中各项组分(如MgO、SiO2等)含量符合设计要求,MgO的含%以下。 5、对复用水化学监督,严格控制脱硫用工艺水的水质,加强过滤和预处理工作,降低COD、BOD。 6、每30分钟观察溢流管浆液溢流情况,在吸收塔最初出现起泡溢流时,消泡剂加入量较大,在连续加入一段时间后,泡沫层逐渐变薄,减少加入量,直至稳定在一定加药量上。 7、锅炉投油后,若浆液起泡,对吸收塔浆液进行置换,已制定浆液置换方案。 8、脱硫系统启动前对热工仪表进行维护、保证浆液密度计及参数的准确性,防止出现假液位,造成溢流。 9、脱硫系统启动前对热工仪表进行维护,保证参数的连续有效。 10、脱硫系统长期停运,启动前必须做保护实验,保证可靠性。 11、消除脱硫烟道漏水及冷凝水管路不畅的问题。 12、在可以暂时忽略脱硫效率的条件下,停运一台浆液循环泵以减小吸收塔内部浆液的扰动,同时减少浆液供给量。因为浆液循环量大时,浆液起泡性强。 13、在可以保证氧化效果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吸收塔工作液位,减小浆液溢流量,防止浆液进入吸收塔入口烟道。 14、降低排除石膏时的吸收塔浆液密度,加大石膏排除量,保证新鲜浆液的不断补入。 15、加强吸收塔浆液、废水、石灰石浆液、石灰石粉和石膏得化学分析工作,有效监控脱硫系统运行状况,发现浆液品质恶化趋势,及时采取处理手段。

浅谈加氢裂化催化剂基本组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394662.html, 浅谈加氢裂化催化剂基本组成 作者:刘斌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加氢裂化是炼油工业生产轻质油品的重要手段,催化剂则是加氢裂化技术的核 心,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其物理、化学的诸多性质密切相关。加氢裂化催化剂是一种典型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加氢功能和裂解功能。 关键词:加氢裂化;催化剂 加氢裂化是重油深度加工的主要工艺,它具有原料适应性强、产品方案灵活、液体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等诸多优点。加氢裂化的核心是催化剂,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不仅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而且与其物理、化学的诸多性质密切相关。加氢裂化催化剂是一种典型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加氢功能和裂解功能。加氢功能和裂解功能两者之间的协同决定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加氢裂化催化剂中的基本组成包括加氢活性组分、裂化活性组分、载体、助剂。 1 加氢活性组分 加氢功能主要来源于具有加氢活性功能的活性相。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加氢活性组分的活性由高到低顺序如下:贵金属>过渡金属硫化物>贵金属硫化物。加氢活性组分主要包括ⅥB族和Ⅷ族的几种金属如Mo、W、Ni、Co、Fe、Cr等的硫化物,或贵金属Pt、Pd元素等。裂解功能一般由无定形硅铝、分子筛等酸性载体提供。 2 裂化活性组分 加氢裂化催化剂裂化组分换代顺序为:Al2O3-SiO2(硅铝)、八面沸石、改性的Y分子筛、特种分子筛、介孔纳米材料。裂化组分的酸性按氧化铝、无定形硅铝、分子筛的顺序增强。 2.1 硅铝酸性组分 无定形硅铝中的硅铝含量对其性质有较大影响,低铝含量的硅铝孔径小,孔容低,比表面高。在无定形硅铝中,同时存在Lewis酸和Bronsted酸,其总酸量随铝含量的增加有一最大值,合成方法不同,具体数值有所差别。 2.2 Y型分子筛酸性组分 分子筛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和表面酸性基团,酸性分子筛的酸强度、酸量比无定形硅铝和氧化铝大得多,在加氢裂化催化剂中引入分子筛组分表现出了很多优点:高活性、好的抗氮性和耐硫性、高稳定性、低结焦性、易再生。分子筛是一类具有骨架结构的微孔晶体材料,构成

油漆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油漆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针孔 1.问题现象:在漆膜表面出现的一种凹陷透底的针尖细孔现象。这种针尖状小孔就 像针刺小孔,孔径在100微米左右。 2.问题原因: (1)板材表面处理不好,多木毛、木刺,填充困难; (2)底层未完全干透,就施工第二遍。 (3)配好的油漆没有净置一段时间,油漆黏度高,气泡没有消除。 (4)一次性施工过厚。 (5)固化剂、稀释剂配套错误。 (6)固化剂加入量过多。 (7)环境温度湿度高; (8)木材含水率高。 3.解决对策 (1)板材白坯要打磨平整然后用底得宝封闭; (2)多次施工时,重涂时间要间隔充分,待下层充分干燥后再施工第二遍; (3)配好的油漆要静置一段时间,让气泡完全消除后再施工; (4)油漆的粘度要适合,不要太稠; (5)一次性施工不要太厚,做到“薄刷多遍”一般单层厚度不要超过20μm。 (6)使用指定的固化剂和稀释剂,按指定的配比施工。 (7)不要在温度和湿度高的时候施工。 (8)施工前木材要干燥至一定含水率一般为10-12%。 二、起泡 1.问题现象:漆膜干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突起圆形泡,也叫鼓泡。起泡产生于被涂表 面与漆膜之间,或两层漆膜之间。 2.问题原因 (1)基材处理不合要求,如木材含水率较高,或未将松脂、木材本身含有的芳香

油清除掉,当其自然挥发时导致起泡。 (2)油性或水性腻子未完全干燥或底层涂料未干时就涂饰面层涂料。 (3)木材的接合处及孔眼没有填实,有空隙口孔眼等。 (4)油漆粘度过高。 (5)油漆配比不恰当。 (6)刷涂时来回拖动刷子产生的气泡没有消除。 (7)底材表面富有油污、灰尘、水泡等,这些不洁物周围沾有水份。 (8)压缩机、空气管中有水份,或者有水份溅到施工表面上。 (9)大部分与针孔原因一样。 3.对策 (1)木材应干燥至合适的含水率,除去木材中芳香油或松脂。 (2)应在腻子底层涂料充分干燥后,再刷面层涂料。 (3)应将木材接合处的空隙和木材孔眼用腻子填实,并打磨平整后再刷涂油漆。(4)最好用干净的碎布清理基材表面的杂物,清理干净后的被涂表面,即可上涂料。 (5)油漆的施工粘度要合适。 (6)刷涂时不要来回拖动,先横理,后竖理,最后顺木纹方向理直。 (7)定期排出压缩机中水份,加装油水分离器。 (8)参考真空的对策。 (9)对气泡轻微的,可待漆膜干透后,用水砂纸打磨平整,再补面漆。对气泡严重的,先挑破气泡,用砂纸仔细打磨平整并清理干净,然后再一层一层地按涂装工艺修补。 三、发白 1.现象:涂膜含有水份或其他液体,涂膜颜色比原来较淡白,涂膜呈现白雾状。 2.原因 (1)板材含水率过高,日久水份挥发积留于漆膜中导致发白; (2)环境湿度过高;

重油催化裂化基础知识

重油催化裂化基础知识 广州石化总厂炼油厂重油催化裂化车间编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催化裂化在炼油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中使重质原料变成有价值产品的重要加工方法之一。它不仅能将廉价的重质原料变成高价、优质、市场需要的产品,而且现代化的催化裂化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原料广泛(从瓦斯油到常压重油),运转周期长、操作灵活(可按多产汽油、多产柴油,多产气体等多种生产方法操作),催化剂多种多样,(可按原料性质和产品需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操作简便和操作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它在炼油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节催化裂化生产发展概况 早在1936年美国纽约美孚真空油公司(、)正式建立了工业规模的固定床催化裂化装置。由于所产汽油的产率与辛烷值均比热裂化高得多,因而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促进了汽车工业发展。如图所示,片状催化剂放在反应器内不动,反应和再生过程交替地在同一设备中进行、属于间歇式操作,为了使整个装置能连续生产,就需要用几个反应器轮流地进行反应和再生,而且再生时放出大量热量还要有复杂的取热设施。由于固定床催化裂化的设备结构复杂,钢材用量多、生产连续性差、产品收率与性质不稳定,后为移动床和流化床催化裂化所代替。 第一套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和第一套流化床催化裂化(简称装置都是1942年在美国投产的。

固定床反应器 移动床催化裂化的优点是使反应连续化。它们的反应和再生过程分别在不同的两个设备中进行,催化裂化在反应器和再生器之间循环流动,实现了生产连续化。它使用直径约为3毫米的小球型催化剂。起初是用机械提升的方法在两器间运送催化剂,后来改为空气提升, 生产能力较固定床大为提高、 空气

关于脱硫吸收塔浆液起泡的分析

关于脱硫吸收塔浆液起泡 的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于脱硫吸收塔浆液起泡的分析 一、吸收塔浆液起泡情况概述 2016年脱硫系统吸收塔运行中多次出现起泡现象,运行班组及时处理,起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二、吸收塔浆液起泡的危害 1、起泡现象严重,浆液经过进口烟道进入引风机,造成应风机电流增大,甚至事故停运。 2、吸收塔起泡造成吸收塔浆液池内浆液出现上下密度分层严重,压力变送器所测压力与液位关系偏离计算公式关系,形成虚假液位。 3、吸收塔浆液起泡引起石膏处理(拉稀)。 三、原因分析: 1、锅炉投油阶段含油烟气进入吸收塔。锅炉在运行过程中投油、燃烧不充分,未燃尽成份随锅炉尾部烟气进入吸收塔,造成吸收塔浆液有机物含量增加。 2、烟气粉尘浓度超标,含有大量惰性物质的杂质进入吸收塔后,致使吸收塔浆液重金属含量增高。重金属离子增多引起浆液表面张力增加,从而使浆液表面起泡 3、脱硫装置脱水系统或废水处理系统不能正常投入,致使吸收塔浆液品质逐渐恶化。废水旋流站、压滤机运行不正常,吸收塔氯离子高(20000左右)。 4、石灰石中,MgO的含量略高。(最近化验结果:% %) 5、复用水中的杂质较多标。 6、运行过程中出现氧化风机流速不均,吸收塔浆液气液平衡被破坏,致使吸收塔浆液大量溢流。 四、处理措施: 1、锅炉启动时投小油枪,调整雾化效果,缩短投油时间,减少油污对电除尘及脱硫系统的影响。

2、调整锅炉燃烧,降低污染物。 3、坚持脱硫废水的排放,从而降低吸收塔浆液重金属离子、Cl-、有机物、悬浮物及各种杂质的含量,保证吸收塔内浆液的品质。 4、同时严格控制石灰石原料,保证其中各项组分(如MgO、SiO2等)含量符合设计要求,MgO的含%以下。 5、对复用水化学监督,严格控制脱硫用工艺水的水质,加强过滤和预处理工作,降低COD、BOD。 6、每30分钟观察溢流管浆液溢流情况,在吸收塔最初出现起泡溢流时,消泡剂加入量较大,在连续加入一段时间后,泡沫层逐渐变薄,减少加入量,直至稳定在一定加药量上。 7、锅炉投油后,若浆液起泡,对吸收塔浆液进行置换,已制定浆液置换方案。 8、脱硫系统启动前对热工仪表进行维护、保证浆液密度计及参数的准确性,防止出现假液位,造成溢流。 9、脱硫系统启动前对热工仪表进行维护,保证参数的连续有效。 10、脱硫系统长期停运,启动前必须做保护实验,保证可靠性。 11、消除脱硫烟道漏水及冷凝水管路不畅的问题。 12、在可以暂时忽略脱硫效率的条件下,停运一台浆液循环泵以减小吸收塔内部浆液的扰动,同时减少浆液供给量。因为浆液循环量大时,浆液起泡性强。 13、在可以保证氧化效果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吸收塔工作液位,减小浆液溢流量,防止浆液进入吸收塔入口烟道。 14、降低排除石膏时的吸收塔浆液密度,加大石膏排除量,保证新鲜浆液的不断补入。 15、加强吸收塔浆液、废水、石灰石浆液、石灰石粉和石膏得化学分析工作,有效监控脱硫系统运行状况,发现浆液品质恶化趋势,及时采取处理手段。

汽车漆面起泡可能的原因及对策

可能的原因一的分析及对策: 1、原因分析:经对面漆起泡部位的解剖及分析,起泡层全部在中涂层以上。只 有面漆漆膜起泡,中涂层没有发现有连带起泡现象。主要原因是中涂层封闭能力相对较差,即使底漆及中涂漆膜有水汽存在,它可以通过漆膜的微孔挥发出来。而面漆层的漆膜相对封闭性强,特别是双组份漆在完全反应后,如果漆膜内含有水汽则挥发不出来,受天气气温及底层水汽膨胀的作用,面漆膜局部受力而产生鼓泡现象。产生米粒状漆泡的季节性比较明显,中原地区大多发生在七、八月份,并且是雨水及潮湿天气,由于在这个季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即使是喷漆室,有时湿度也大于70%。在油漆喷涂时有时被涂物面经水磨后,很难将水份挥发完全,如果在含有水份的表面上喷涂油漆,由于水汽量比较少,在物面上呈雾状分布。在油漆覆盖并成膜过程中,水汽可随同溶剂的挥发而挥发掉,干固后,漆膜对水汽进行了封闭,遗留在漆膜下的水汽遇到气候变化,漆膜下部的水汽膨胀,就会将漆膜顶起,而形成漆泡,一般需3—5天。综上所述,产生面漆米粒状漆泡的原因主要是被涂物表面含有水份。 2、面漆起泡的预防: (1)在潮湿天气进行喷涂施工时,被涂物面必须保持干燥,有条件的在水磨后可进行短时间的烘烤,将表面上的水份彻底清除。也可以用干燥 的压缩空气结合擦布反复吹擦表面,消除被涂物表面水份。 (2)喷涂用的油漆不要开口放在潮湿的场所,调配好的油漆不要在潮湿环境放置太久,以防吸入过多的水份。 (3)要经常检查和保持喷漆室的空气过滤装置,保持其过滤效果完好。 (4)喷涂用压缩空气保持干燥、洁净,输气管路要装设足量的油水分离装置。 可能的原因二分的分析及对策: 1、故障现象描述: 在夏季湿热环境条件下尤其是在雨过天晴后,停放在停车场的一些汽车的漆面会出现一组一组的小水泡,其形状可能是圆形的,也可能是擦拭痕状的,或者是手印状的。这些水泡剖开后是中空的,并且与中涂层完全分离。 当这些水泡刚刚出现时经过阳光的照射或烤漆房的烘烤后会自然消失,并且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安全基本常识

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安全基本常识 1.应急电话:火警:119;急救:120。 2.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 综合治理。 3.三级安全教育: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班组安 全教育。 4.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5.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6.三不用火:没有经批准的用火作业许可证不用火、用火监 护人不在现场不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用火。 7.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受处 理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8.三同时: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必须做到主 体工程与安全、环保、卫生技术措施和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

9.消防三懂、三会:懂火灾危险性、懂预防措施、懂扑救方 法;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 10.四全监督管理原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侯。 11.安全气分析: 1)可燃气体浓度:当爆炸下限大于4.0%时,指标为小于 0.5%;当爆炸下限小于4.0%时,指标为小于0.2%。 2)氧含量:19.5%~23.5%。 3)有毒有害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空气中有毒物质最 高容许浓度”的指标。 注:进入设备作业应保证以上三项同时合格,取样要有代表性、全面性。 12.生产装置、罐区的防火间距: 1)液态烃储罐、可燃气体储罐,防火间距为22.5米。(设 备边缘起)。 2)其它各类可燃气体储罐,防火间距为15米。 3)含可燃液体的敞口设备,如水池、隔油池等,防火间 距为22.5米。

13.石化集团公司HSE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 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14.济南分公司HSE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 综合治理。 济南分公司HSE目标:层层落实HSE责任制,加大隐患治理力度,狠抓“三基”工作,严格事故责任追究,杜绝重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一般事故,争创HSE新业绩。15.每个职工应具备的HSE素质和能力: 1)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遵章守纪,有高度的责任感 和事业心; 2)在异常情况下,处置果断,有较强的生产处理和事故 应变能力; 3)业务精通、操作熟练,能正确分析解决生产操作和工 艺设备问题; 4)有较强的安全、环境与健康意识,能自觉做好HSE工 作; 5)能正确使用消防气防、救护器材,有较强的自救互救

吸收塔起泡溢流原因分析

吸收塔起泡溢流原因分析 泡沫由于表面作用而生成,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其中液体所占何种分数很小,泡沫占很大体积,气体被连续的液膜分开,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泡沫的产生是由于气体分散于液体中形成气一液的分散体,在泡沫形成的过程中,气一液界面会急剧地增加,其增加值为液体表面张力r与体系,增加后的气一液界面的面积A的体积为r×A,应等于外界对体系所作的功。若液体的表面张力r越低,则气一液界面的面积A就越大,泡沫的何种也就越大,这说明此液体很容易起泡。当不溶性气体被液体包围时,形成一种极薄的吸附膜,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膜收缩为球状形成泡沫,在液体的浮力作用下汽泡上升到液面,当大量的气泡聚集在表面时,就形成了泡沫层。吸收塔浆液中的气体与浆液连续充分地接触,由于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浆液是分散介质(连续相),气体与浆液的密度相差很大,所以在浆液中泡沫很快上升到浆液表面,此时如浆液的表面张力小,浆液中的气体就冲破浆液面聚集成泡沫。由此可见,泡沫的产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只有气体与液体连续又充分地接触时,才能产生泡沫;当气体与液体的密度相差非常大时,才能使液体中的泡沫能很快上升以液面,久而久之就形成泡沫;表面张力愈小的液体愈易起泡。 纯净的液体起泡性只与其表面张力有关,但是由于纯净液体起泡后,液膜之间能相互连接,使形成的气泡不断扩大,最终破裂。因此纯净的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吸收塔浆液起泡是由于系统中进入了其它成份,增加了气泡液膜的机械强度,亦增加了泡沫的稳定性,最终导致起泡溢流现象的产生。具体引起泡溢流的原因归纳如下: 1.锅炉在运行过程中投油,燃烧不充分,未燃尽成份随锅炉尾部烟气进入吸收塔,造成吸收塔有机物含量增加。 2.锅炉后部除尘器运行状况不准,烟气粉尘浓度超标,含存大量隋性物质的杂质进入吸收塔后,致使吸收塔浆液重金属含量增高。重金属离子增多引起浆液面张力增加,从而使浆液表面起泡。 3.脱硫用石灰石中含有过量的MgO(起泡剂),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大量泡沫(泡沫灭火器利用的是这个原理)。

油漆起泡原因

油漆起泡原因 面漆起泡是涂装过程中常见的弊病之一,其定义为: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底( 底材或其底涂层) 鼓起,使漆膜呈现圆形的突起变形。 导致油漆起泡的原因大多都跟水汽相关,以下列举一些起泡的事例成因: 1. 底材不干净,油漆不能很好的湿润底材导致油漆对底材没有附着力; 2. 底漆、中涂漆、面漆相互没有交联,层间附着力差,遇露水或下雨渗透产生起泡; 3. 空气的相对湿度大,施工时底材表面附有水汽,在喷涂过程中油漆也会渗入水汽,单次施工的油漆膜厚过厚,闪干时间短,漆膜混入水汽难释放出来,在干固过程产生水汽泡; 4. 底材和周围环境温度差值大。漆膜下的水汽会因为水的极性,包括空气中的水汽渗透在漆膜下聚结到一起,在温度高时形成蒸汽逃逸而形成泡。这样的泡一般里面含水。还有一种是干泡,是油漆内的溶剂还未挥发完,表面的漆膜就干了,溶剂会形成蒸汽而使漆膜表面形成泡;

5. 中涂层封闭能力相对较差,即使底漆及中涂漆膜有水汽存在,它可以通过漆膜的微孔挥发出来。而面漆层的漆膜相对封闭性强,特别是双组份漆在完全反应后,如果漆膜内含有水汽则挥发不出来,受天气气温及底层水汽膨胀的作用,面漆膜局部受力而产生鼓泡现象。 产生米粒状漆泡的季节性比较明显,中原地区大多发生在七、八月份并且是雨水及潮湿天气,由于在这个季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即使是喷漆室,有时湿度也大于70%。在油漆喷涂时有时被涂物面经水磨后,很难将水份挥发完全,在物面上呈雾状分布。在油漆覆盖并成膜过程中,水汽无法随同溶剂的挥发而挥发掉,被封闭在干固后膜下,遗留在漆膜下的水汽遇到气候变化会膨胀,将漆膜顶起而形成汽泡(一般需3—5天)。 综上所述,产生漆米粒状漆泡的原因主要是被涂物表面含有水份

催化裂化装置操作工:催化裂解吸收稳定测考试题模拟考试练习_2.doc

催化裂化装置操作工:催化裂解吸收稳定测考试题模 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原油中环烷酸含量可用原油( )的大小表示出来。A.硫含量 B.盐含量 C.酸值 D.PH 值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如稳定塔底重沸器热源不足,进料预热温度也不能再提高,则只( )或减小回流比。 本题答案:适当降低补充吸收剂量 本题解析:适当降低补充吸收剂量 3、判断题 封油循环是指三路循环的一部分。( )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填空题 分馏塔2台顶回流泵均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可打开与粗汽油泵间的跨线,通过( ),将分馏塔顶回流罐内液体抽出。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答案:粗汽油泵 本题解析:粗汽油泵 5、填空题 分馏塔顶前冷入口处有()个电动阀,()个手阀。 本题答案:2;2 本题解析:2;2 6、判断题 再吸收塔吸收剂用的是稳定汽油。()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单项选择题 反应注气量增大,在保持分馏塔顶不变的条件下,应()分馏塔顶温度,才能使汽油干点合格。A.提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先提后降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填空题 稳定塔回流比过大,液化气产率会()。 本题答案:减少 本题解析:减少 9、单项选择题 管壳式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有三种连接方式,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A.胀接 B.焊接 C.胀焊结合 D.爆炸胀管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填空题

油漆起泡原因分析教学内容

油漆起泡原因分析

油漆起泡原因分析 引言面漆起泡是涂装过程中常见的弊病之一,其定义为: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底 ( 底材或其底涂层 ) 鼓起,使涂膜呈现 1 引言 面漆起泡是涂装过程中常见的弊病之一,其定义为: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底 ( 底材或其底涂层 ) 鼓起,使涂膜呈现圆形的突起变形。泡内可含液体、蒸气、其他气体或结晶物。产生这种涂装缺陷的因素很多,如在没有干透的基层上涂漆,当漆膜干燥后,内部的溶剂或水分受热膨胀而将漆膜鼓起,形成气泡;又如处理金属底层时,凹坑处积聚的潮气未予除尽,因局部锈蚀而鼓泡。本文就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例——夏季涂装过程中出现的面漆起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和解决方案。 2 事例 2 . 1 状况描述 某公司涂装车间在夏季施工过程中,皮卡车面漆层中经常出现米粒状漆泡,出现漆泡的时问一般在涂装面漆后 3 ~ 4 天,把漆泡挤破后,里边有液体存在。所用的杜邦C500 531 白低温面漆、 C600 宝石蓝低温金属漆,湖南关西 RC — 5000 深绿低温金属漆,西安惠安丙烯酸聚氨酯面漆 ( 白漆、墨绿金属漆 ) 等均有此种弊病产生。

这种现象夏季到来以前没有出现过,而本年夏季雨水非常多,从 5 月一直到 10 月经常下雨,空气湿度很大。 2 . 2 原凶分析 该公司皮卡车涂装工艺流程为:“脱脂—水洗—表州—磷化—水洗—阴极电泳底漆(160 ℃ , 30 min) —烘干—腻子找补、打磨—喷涂中涂漆—烘干(80℃, 30 min) —找补—湿打磨—冲洗、擦拭—烘干—湿碰湿喷涂金属漆和罩光清漆—烘干 (80 ℃, 30 min) —修补—下线”。用漆:中涂、金属漆和罩光清漆均为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漆。车体面漆起泡位置:车顶及手不易够到的地方没有起泡,起泡位置多集中在推拉车身部位、工作服容易接触部位、工件边缘部位。具体位置见下图中斜线部分: 另一种皮卡车型涂装工艺流程与上述工艺流程差不多,只是喷涂的中涂漆为免打磨中涂,在喷面漆前对有缺陷的地方进行少量于打磨、修补,然后喷涂金属漆和罩光清漆,烘干。该种车型喷涂完毕放置 3 ~ 5 天后没有出现面漆起泡现象。 从这 2 种情况来看,出现面漆层起泡现象的第一种车型仅仅是多了一道湿打磨、水洗工序,并且漆泡位置又多发生在推拉车身部位、工作服容易接触部位、工件边缘部位,其他部位基本没有,而这些部位又都是人的手、工作服等容易接触和碰到的地方,在这种接触和碰的过程中,就会把少量的盐分带到车体上,而水洗又没有完全洗掉。综合以上因素,判断该种车型出现面漆起泡现象的原因是:起泡部位有少量盐分的存在;这个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往年偏大许多;面漆漆膜从烘干室内出来后未完全干燥 ( 一般需要放置 5 ~ 7 天才能完全干燥 ) 。在如此大的空气湿度下存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流程说明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流程说明 一、工艺流程叙述 催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流程模拟流程图如图1 所示。 由分馏塔顶油气分离器来的富气经富气压缩机压缩到 1.6MPa(绝)。压缩富气与解吸塔顶解吸气混合经气压机出口冷却器冷至55℃,再与吸收塔底油混合,经气压机出口后冷器冷至40℃,进入平衡罐(D-301)分离出气相(富气)及液相(凝缩油)。 吸收塔(C-301)位于脱吸塔(C-302)上部,压力1.4MPa(绝)。由平衡罐来的富气进入吸收塔的下部,自稳定塔返回的补充吸收剂和分馏塔来的粗汽油均进入吸收塔的顶部,与气体逆流接触。吸收塔设有两个中段回流,用以取走吸收过程所释放的热量,避免塔内温度上升过高。中段回流自第14 层及第21 层用泵P3 及P4 抽出,分别经水冷器(E-306,E-307)冷至40℃,返塔第15 层及第22 层上方,吸收塔底釜液饱和吸收油返回到上游与压缩富气混合。 吸收塔顶采出的贫气,进入再吸收塔(C-304)底部,与轻柴油吸收剂逆流接触,吸收贫气中的汽油组分。塔顶压力为1.3~1.4MPa(绝),塔顶干气为装置的副产品。塔底富吸收油返回分馏塔。 D-301 底凝缩油经泵P1 加压,与稳定汽油换热(E-304)至70℃进入解吸塔C-302 上部,塔顶压力1.6MPa(绝)。解吸塔底重沸器E-301 由分馏塔一中回流供热。解吸塔顶气返回至E-305 前与压缩富气混合。 C-302 塔底脱乙烷汽油经稳定塔进料泵与稳定汽油换热(E-302)至165℃入稳定塔(C-303)。C-303 塔顶压力1.17MPa(绝),塔底重沸器E-303由分馏二中回流供热。液化气组分由C-303 顶馏出,经水冷器(E-308)冷却至40℃,入回流罐(D-302)。液化气经回流泵加压(P-304)后,一部分作为顶回流,另一部分出装置。 稳定塔釜液稳定汽油先与脱乙烷汽油换热(E-302)至161.4℃,再与凝缩油换热(E-304)至130℃,再经除盐水冷却器(E-309)冷至40℃,一部分出装置,一部分用泵P6 打入塔C-301 顶作补充吸收剂。

石油化工催化裂化装置工艺流程图.docx

炼油生产安全技术一催化裂化的装置简介类型及工艺流程 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密切依赖于催化剂的发展。有了微球催化剂,才出现了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分子筛催化剂的出现,才发展了提升管催化裂化。选用适宜的催化剂对于催化裂化过程的产品产率、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 催化裂化装置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反应?再生系统、分馏系统和吸收稳定系统。其中反应--再生系统是全装置的核心,现以高低并列式提升管催化裂化为例,对几大系统分述如下: ㈠反应--再生系统 新鲜原料(减压馏分油)经过一系列换热后与回炼油混合,进入加热炉预热到370 C左右,由原料油喷嘴以雾化状态喷入提升管反应器下部,油浆不经加热直接进入提升管,与来自再生器的高温(约650 C ~700C )催化剂接触并立即汽化,油气与雾化蒸汽及预提升蒸汽一起携带着催化剂以7米/秒~8米/秒的高线速通过提升管,经快速分离器分离后,大部分催化 剂被分出落入沉降器下部,油气携带少量催化剂经两级旋风分离器分出夹带的催化剂后进入分馏系统。 积有焦炭的待生催化剂由沉降器进入其下面的汽提段,用过热蒸气进行汽提以脱除吸附在催 化剂表面上的少量油气。待生催化剂经待生斜管、待生单动滑阀进入再生器,与来自再生器底部的空气(由主风机提供)接触形成流化床层,进行再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燃烧热,以维持再生器足够高的床层温度(密相段温度约650 C ~68 0 C )。再生器维持0.15MPa~0?25MPa (表)的顶部压力,床层线速约0.7米/秒~1.0米/秒。再生后的催化剂经 淹流管,再生斜管及再生单动滑阀返回提升管反应器循环使用。 烧焦产生的再生烟气,经再生器稀相段进入旋风分离器,经两级旋风分离器分出携带的大部 分催化剂,烟气经集气室和双动滑阀排入烟囱。再生烟气温度很高而且含有约5%~10%CO 为了利用其热量,不少装置设有Co锅炉,利用再生烟气产生水蒸汽。对于操作压力较高的 装置,常设有烟气能量回收系统,利用再生烟气的热能和压力作功,驱动主风机以节约电 能。 ㈡分馏系统 分馏系统的作用是将反应?再生系统的产物进行分离,得到部分产品和半成品。 由反应?再生系统来的高温油气进入催化分馏塔下部,经装有挡板的脱过热段脱热后进入分 馏段,经分馏后得到富气、粗汽油、轻柴油、重柴油、回炼油和油浆。富气和粗汽油去吸收稳定系统;轻、重柴油经汽提、换热或冷却后出装置,回炼油返回反应--再生系统进 行回炼。油浆的一部分送反应再生系统回炼,另一部分经换热后循环回分馏塔。为了取走 分馏塔的过剩热量以使塔内气、液相负荷分布均匀,在塔的不同位置分别设有4个循环回流:顶循环回流,一中段回流、二中段回流和油浆循环回流。 催化裂化分馏塔底部的脱过热段装有约十块人字形挡板。由于进料是460 C以上的带有催化 剂粉末的过热油气,因此必须先把油气冷却到饱和状态并洗下夹带的粉尘以便进行分馏和避免堵塞塔盘。因此由塔底抽出的油浆经冷却后返回人字形挡板的上方与由塔底上来的油 气逆流接触,一方面使油气冷却至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也洗下油气夹带的粉尘。 ㈢吸收--稳定系统: 从分馏塔顶油气分离器出来的富气中带有汽油组分,而粗汽油中则溶解有C3 C4甚至C2 组分。吸收--稳定系统的作用就是利用吸收和精馏的方法将富气和粗汽油分离成干气 (≤ C2)、液化气(C3、C4)和蒸汽压合格的稳定汽油。 一、装置简介 (一)装置发展及其类型

吸收塔起泡的原因分析及探讨(脱硫系统运行中经常容易发生的现象.

吸收塔起泡的原因分析及探讨 吸收塔起泡是许多厂出现过的现象,起泡严重时还会由溢流管流出,流出的浆液一般带有浓黑的泡沫。当吸收塔出现泡沫时,会引起虚假液位(显示液位偏高),为脱硫运行人员带来不少的困惑:实际液位到底是多少?如何控制?吸收塔除雾器冲洗水加多了会溢流;不加冲洗水,实际液位偏低,脱硫率不达标;如虚假液位达高值,雾器冲洗水冲洗程序闭锁,无法对除雾器进行冲洗。下面就吸收塔起泡的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探讨。 吸收塔起泡的根本原因一直没有定论,但由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与吸收塔内浆液几种成分有关:吸收塔内含Mg元素(主要来自石灰石中的MgO)、杂质(主要来自烟气粉尘、石灰石)和油份(主要来自锅炉的燃油)。当上述物质在吸收塔内富集到一定程度时,在循环浆液泵作用下吸收塔内液面容易产生泡沫。 吸收塔起泡后会出现如下现象:1)吸收塔搅拌器电流、氧化风机电流偏低;2)真空脱水皮带机下料处(头部)的浆液带黑泡;3)严重时吸收塔溢流管流出带浓黑泡沫的浆液。另外,我认为出现“通过除雾器冲洗水向吸收塔补水或供石灰石浆液时,吸收塔的浆液降低、氧化风机电流上升,反之,停止供水、供浆时,吸收塔液位上升”这种怪现象,主要是吸收塔内部泡沫过多引起的,往吸收塔供浆或供水时,由于浆液或水从除雾器或喷淋层高处洒落,具有冲刷力,能消除液面的部分泡沫,减轻了吸收塔起泡的程度,故此时液位下降,氧化风机电流上升。 吸收塔起泡时为何液位虚高呢?首先我们看看,吸收塔液位的测量原理。一般来说,吸收塔的液位采用吸收塔差压经换算得出,吸收塔底部和某高度处各装有压力变送器,测量公式如下: 1)先算出吸收塔密度:ρ=△P/g△h。 ρ-吸收塔密度 △P=P(底)-P(顶) △h-底部、顶部压力变送器高度差 2)再由密度算出液位:H=P(底)/ρg =P(底)△h/(P(底)-P(顶)) 以上公式应包含修正(省略)。 由上述公式可知:吸收塔起泡时,密度降低,液位上升。 吸收塔起泡后如何判断起泡的严重程度及吸收塔的实际液位呢?我们的做法是在吸收塔未起泡时记录原始数据,即不同密度下液位与顶部、底部压力的一一对应值,起泡后通过与原始数据对比就能大致知道实际液位,从而判断起泡的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刘卫星刘冬梅高强 (江苏联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丹阳,212300)[摘要] 随着世界燃油规范Ⅳ类标准的实施,以及对化工原料需求的增长, 加氢裂化催化剂引起了更广泛的重视。介绍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深入剖析各组分对加氢裂化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加氢裂化;酸性载体;催化剂 1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组成 加氢裂化催化剂是一种典型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加氢功能和裂解功能。加氢功能和裂解功能两者之间的协同决定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加氢裂化催化剂中的基本组成包括加氢活性组分、裂化活性组分、载体、助剂。 1.1 加氢活性组分 加氢功能主要来源于具有加氢活性功能的活性相。含Pt、Ni等还原态催化剂一般用氢气还原,而硫化型催化剂的活化,一般是指催化剂的原位预硫化,原位预硫化后,活性金属从氧化态变成硫化态,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各类加氢活性组分的活性顺序是不同的。活性由高到低顺序如下:贵金属>过渡金属硫化物>贵金属硫化物。贵金属组分中,Pt、Pd等元素具有极强的加氢活性,贵金属催化剂主要用于石脑油的催化重整,环烷烃脱氢,环烷烃异构化等反应中,因贵金属极易在硫、氮的环境中中毒,故在工业装置上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填于两段工艺的第二段。非贵金属组分中,ⅥB族(Mo、W)和Ⅷ族(Ni、Co)的几种金属的硫化物具有强的加氢活性。硫化型催化剂的加氢机理见图1。 图1 DBT在Mo/Al2O3催化剂上HDS机理 由图1可知,催化剂表面上硫原子在氢气作用下形成-SH,相邻的-SH形成H2S后,在催化剂表面形成阴离子空穴,DBT通过硫原子连在催化剂表面的阴离

涂层起泡原因及控制

涂层起泡原因及控制 摘要:随着涂料工业的发展,涂料的表观效果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涂层起泡的原因是基材表面残存水、氧化物、可溶性盐等污物,使其局部附着不牢,引起水、水汽及腐蚀性物质等的渗透侵入,或涂层表面残留的水、空气、溶剂等在温度变化时膨胀起泡。可以通过控制生产工艺,调整工艺配方,严格施工操作等手段加以控制。 随着涂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涂料的品种、档次不断升级,高级涂料特别是汽车漆、木器漆、卷材涂料等迅猛发展,人们对涂料的保护性、装饰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涂料的表面状态很是引人关注。气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涂膜的外观效果,往往会造成涂膜缩孔、针孔、疵点、鱼眼等弊病。所以涂层气泡问题,已不仅影响到涂膜的保护效果,而且也大大影响了涂膜的装饰效果。涂料起泡现象一直贯穿于涂料生产、储存、施工以及使用的全过程,涉及的问题较多,本文就溶剂型涂料施工及使用中的起泡问题作一分析,提供几点控制方法,以解决涂层起泡的问题。 1 气泡的特征及分类 气泡是涂层表面出现的细小的肉眼可见至数毫米直径的泡,它是不溶性气体在外力作用下进入液体之中,并被液体互相隔离的一个非均相体系。涂料中的气泡是气体在涂料液体中的分散形式,它是一种典型的热力学不稳定两相体系:气泡的存在增加了涂料体系的表面积,即增加了体系的能量;当气泡破灭后,体系的总表面积大大减少,于是能量也相应降低。所以,存在气泡的涂料体系始终处于热力学的不稳定状态中。在涂料生产过程中,气泡作为干扰因素出现,使涂料产品在应用时产生表面缺陷,既有损外观,也会影响涂膜的防腐性和耐候性。气泡通常是涂膜附着力不足的体现,对于防腐涂料而言,它往往是其防腐能力不足的最先外观表征。 气泡有大小,泡内可以含液体、蒸汽、其它气体或结晶物。泡的尺寸多依赖于涂料对基材表面的附着力、泡内液体或气体的压力以及为了跟涂料基材的附着力保持平衡而将涂膜拉伸反向顶起的程度。按其形态,气泡可分为泡和泡沫两种。泡是指单个的球形的微小的空气分散在高粘介质中的小泡。溶剂型涂料产生的气泡多为此类。泡沫则是出现在易起泡的介质分散时,由于空气的填充密度大,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因为空气和液体的密度相差很大,气泡会很快地上升到液面,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依靠液膜隔开的气泡密集体。水性涂料起泡多为此类。 2 气泡产生的原因 起泡通常是伴随涂层老化过程发生的,从此意义上说,起泡可分为膨胀起泡和腐蚀起泡两种。溶剂型涂料在涂布成膜后,都残留有一定的溶剂,这些溶剂有的甚至可以存在数十年。另外,涂膜可以认为是一种半透膜,水、水汽等小分子可以透过,而对一些溶质则不易透过,因而会产生渗透压。Van .derMeer Lerk 和Heertjes 证实涂膜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渗透压。 起泡是因为涂层局部失去附着力,受泡内气体或液体的压力离开基底( 底材或下涂层) 鼓起,使涂膜呈现似圆形的凸起变形。这种变形在涂膜干燥过程中可以消失,也可以永久存在。所以起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涂层具有透水透气性,所有的涂膜都不例外,只不过随涂料品种不同,透水速度有差别而已。其二是涂层与底材之间存在附着缺陷,如润湿不良、漏涂、尘土、油污、可溶性物质( 如工业大气所形成的硫酸盐“巢”,磷化处理时未洗净的残留盐,涂膜打磨后用自来水洗涤后残留痕量的盐,某些水溶性太高的颜料,甚至手接触底材残留下的皮肤分泌物) 等。当在高湿环境或与水接触时,水或水蒸气透过涂膜凝结在这些地方,当温度升高时,它们膨胀产生应力,促使附近的涂层附着破坏,从而导致泡的产生、扩大。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生产过程的主要产品是气体、汽油和柴油,其中气体产品包括干气和液化石油气,干气作为本装置燃料气烧掉,液化石油气是宝贵的石油化工原料和民用燃料。所谓吸收稳定,目的在于将来自分馏部分的催化富气中C2以下组分与C3以上组分分离以便分别利用,同时将混入汽油中的少量气体烃分出,以降低汽油的蒸气压,保证符合商品规格。 吸收-稳定系统包括吸收塔、解吸塔、再吸收塔、稳定塔以及相应的冷换设备。 由分馏系统油气分离器出来的富气经气体压缩机升压后,冷却并分出凝缩油,压缩富气进入吸收塔底部,粗汽油和稳定汽油作为吸收剂由塔顶进入,吸收了C3、C4(及部分C2)的富吸收油由塔底抽出送至解吸塔顶部。吸收塔设有一个中段回流以维持塔内较低的温度,吸收塔顶出来的贫气中尚夹带少量汽油,经再吸收塔用轻柴油回收其中的汽油组分后成为干气送燃料气管网。吸收了汽油的轻柴油由再吸收塔底抽出返回分馏塔。解吸塔的作用是通过加热将富吸收油中C2组分解吸出来,由塔顶引出进入中间平衡罐,塔底为脱乙烷汽油被送至稳定塔。稳定塔的目的是将汽油中C4以下的轻烃脱除,在塔顶得到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塔底得到合格的汽油——稳定汽油。 吸收解吸系统有两种流程,上面介绍的是吸收塔和解吸塔分开的所谓双塔 流程;还有一种单塔流程,即一个塔同时完成吸收和解吸的任务。双塔流程优于单塔流程,它能同时满足高吸收率和高解吸率的要求。 催化裂化反应装置基本原理 一、催化裂化工艺过程的特点 催化裂化过程是使原料在有催化剂存在下,在470~530度和0.1~0.3兆帕的压力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气体,汽油、柴油等轻质产品和焦炭的过程。 催化裂化的原料一般是重质馏分油,例如减压馏分油(减压蜻油)和焦化馏分油等,随着催化裂化技术和催化剂工艺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催化裂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