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 任务书
- 格式:pdf
- 大小:686.02 KB
- 文档页数:20
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东亚季风系统是亚洲东部地区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时空变化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异常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化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关于东亚季风系统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理解和预测我国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is a key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limate in eastern Asia,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anomal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have also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abnormal climat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我们将首先回顾东亚季风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一、海陆分布与气温(一)海陆与大气热量交换的差异1、热力性质的差异2、显热、潜热交换的差异3、大气冷热源的差异一、海陆分布与气温(二)海陆气温的对比在纬度30°N 上,从海平面到对流层上层,1 月亚非大陆上气温都比太平洋上气温低;7 月相反,都是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高,二者的差值,7月比1 月大。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海陆气温的差异,在冬季的高纬度为最突出,1月,最大正距平北大西洋(24),最大负距平北亚(-24);在夏季则以副热带纬度最显著,7月,最大正距平北非沙漠(12),最大负距平太平洋东岸(-8)。
就全球而言,由于北半球海洋面积相对地比南半球小,所以北半球冬季比南半球冬季冷,夏季比南半球夏季热。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一)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1、水汽来源对比大气中的水分主要得自下垫面的蒸发,海洋的蒸发量远比大陆为多。
冬季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源”,大陆相对于海洋来讲,则为“水汽汇”。
夏季海洋仍为大气的“水汽源”,但强度远较冬季为小。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2、湿度场对比每年从12 月到次年2 月,亚非大陆是北半球上比湿最小的地区;盛夏期间6—9 月,东亚一带,尤其南亚一带是北半球湿度最大的地区,太平洋为相对干区。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二)对雾的影响1、平流雾海洋,尤其是冷洋流表面;纬度40°以上的大陆东岸和低纬度的大陆西岸等冷洋流经过区均为多雾地区。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2、陆地雾大陆上除了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雾日较多外,一般大陆内部都是雾少霾多。
陆地雾以辐射雾为主。
海雾与大陆雾的比较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三)对降水的影响1.对流雨⑴陆地-夏季午后⑵海洋①冷洋流-无②暖洋流-天空有低云的冬季夜间和清晨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2.地形雨地形雨只会在大陆上出现,在盛行海洋气流的迎风坡上最易形成。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3.锋面雨和气旋雨⑴海洋海洋上的降水绝大多数是锋面雨和气旋雨。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知识清单一、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之间在热量、动量和物质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换的过程。
简单来说,海洋和大气就像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这种交流对全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1、热量交换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量储存库,其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远远超过陆地。
海洋通过蒸发、对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而大气则通过风将热量重新分配。
例如,在低纬度地区,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通过海流和大气环流将热量输送到高纬度地区,从而调节了全球的热量分布。
2、水汽交换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水的蒸发会使大量的水汽进入大气,这些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云、雨等天气现象。
同时,大气中的水汽也会通过降水的形式回到海洋,完成水汽的循环。
3、气体交换海洋和大气之间还会进行气体的交换,如二氧化碳、氧气等。
海洋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海洋中的生物呼吸和分解过程则会产生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溶解在海水中,参与海洋的碳循环。
4、动量交换风是大气向海洋传递动量的主要方式。
风吹过海面时会产生摩擦力,从而引起海浪和海流。
反过来,海洋中的海流和海浪也会对大气环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1、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调节气温海洋的巨大热容量使得海洋能够在夏季储存热量,在冬季释放热量,从而减缓了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
同时,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也影响着全球的气温分布,使得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温差不至于过大。
(2)影响降水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条件。
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洋水汽充足,降水通常较为丰富。
而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
此外,海—气相互作用还会影响降水的季节分布和年际变化。
(3)形成气候类型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蒸发强烈,大气对流旺盛,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在中纬度地区,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明显,形成了季风气候。
亚洲气候及成因1、亚洲最典型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其成因是什么?最典型的是季风气候。
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成因: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亚洲东部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明显。
2、亚洲的气候分布特点成因一、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景观及其标志:热带雨林景观,板状根,砖红壤。
代表性经济作物:橡胶、金鸡纳、可可、胡椒、油棕等(粮食作物:水稻)二、热带沙漠气候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分布: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景观:热带沙漠景观,农业特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中代表植物:枣椰树三、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
冬季盛行东北风,温和少雨。
故全年高温,但干湿季分明。
在季风条件下,多洪涝和干旱。
成因:⑴ 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
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⑵ 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分布: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我国海南岛,西双版纳。
代表性景观及标志:热带季雨林(景观和热带雨林相似,但不及热带雨林茂盛)四、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特点: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冬季盛行西北风,低温少雨。
多洪涝和干旱。
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亚洲季风区典型中尺度地形降水特征及其对区域气
候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复杂性的气候区之一,其特点是
夏季强烈的季风和冬季干旱。
中尺度地形是亚洲季风区气候形成和演变
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降水分布和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研究亚洲
季风区典型的中尺度地形降水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对于深入理
解亚洲季风区气候形成和演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亚洲季风区典型中尺度地形对降水分布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机制,为更好地理解亚洲季风区气候形成和演
变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
1. 综述亚洲季风区地理和气候背景,介绍亚洲季风区中尺度地形的
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分析亚洲季风区典型中尺度地形(如三江平原、青藏高原、孟加
拉湾)的气候特征和降水分布情况,分析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机制。
3. 探讨亚洲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如大气
环流、水汽输送等,分析其对区域气候的长期影响。
4. 基于历史数据和气候模型预测,预测亚洲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
变化的趋势,为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收集并分析亚洲
季风区中尺度地形的气候资料和历史降水数据,构建数值模型对其降水
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亚洲季风区气候形成和演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亚洲季风区的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相关数据和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亚洲季风区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预防提供
科学依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项目编号:2006CB403600项目简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09月12日目录1、摘要 (1)2、项目基本信息 (3)3、预期目标 (5)4.课题设置、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6)5.各课题之间的关系 (10)1、摘要2、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编号:2006CB4036003、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以“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为聚焦点,围绕该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我国季节到年际气候异常机理这一中心主题,从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揭示西太平洋海洋热状况、海洋环流和热量、水汽输送影响副热带高压的规律;认识青藏高原-印度洋热力差异背景下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明确西太平洋-东印度洋暖池区的“季风-暖洋面”相互作用影响下的季节内-年际尺度振荡对季风活动和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揭示亚洲季风区水分循环的规律及其与中国旱涝异常的联系;发展模拟能力更强的大洋环流数值模式及其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并在“亚印太交汇区”海洋资料同化及可预报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国家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五年预期目标(1)系统揭示“亚印太交汇区”季节到年际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提出该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异常的理论框架;(2) 建立新的大洋环流模式及其耦合气候模式,提出改进东亚季风的季度-年际变化预测的理论和方法;(3) 构建一个高空间分辨率的“亚印太交汇区”变分海洋资料同化系统,提供一套该区域的高质量的海洋再分析资料;(4) 造就一批在“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逐步确立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优势地位。
(5) 项目实施五年中将完成有关专着1部,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200篇,其中SCI(包括SCIE)论文60~80篇。
4. 课题设置、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学科交叉需求和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并考虑到满足国家需求和科学原创性的统一,本项目的课题设置、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承担单位和学术骨干如下:第一课题:西太平洋流涡相互作用过程及其与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1) 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流涡相互作用及西太平洋热量经向分配过程:利用已有观测数据,结合本项目在吕宋岛以东海域设置的浮标阵列观测资料,分析热带-副热带流涡、北赤道流分叉、西边界流热量经向分配、黑潮经向热量输送的三维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及影响我国气候的机理;2) 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局地海气耦合和海洋动力过程对副高的作用,以及副高对热带、副热带流涡的影响;3) 海气耦合对台风强度、频数和路径的年际变率的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与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关系,海气耦合对台风活动年际变率的影响机理。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掌握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
2.应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水分交换(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热量交换(1)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3.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判断1.蒸发使海洋每年失去巨额热量。
( √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 √ )3.温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 × )4.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 √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1)含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③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2.拉尼娜现象(1)含义: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判断1.厄尔尼诺出现时,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灾。
( √ )2.厄尔尼诺会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出现严重洪灾。
( × )3.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叫拉尼娜。
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亚地区主
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而农业的发展受到季风气候的直接影响。
变化
的季风气候会导致降水、温度、湿度等变化,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夏季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分布不均会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对农作
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冬季风对农业的影响也很明显,寒冷的气
候会导致一些旱地作物的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季风气候的变化还对区域的水资源和水文变化产生影响。
东亚
地区多山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而季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文
过程。
夏季风的弱强以及降雨的分布不均会影响河流的水位和水量,进而
影响水源供应和水资源利用。
另外,持续的干旱和降水不足也会导致地下
水资源丧失,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季风气候的变化还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东亚地区拥有独特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物种资源,而季风气候的变化可能
导致一些物种的数量减少或者迁徙,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季风气候的干
旱和降水不足会导致草原植被减少,进而导致草食动物的生境减少,对野
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都受到了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季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以及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措施,以保护和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解决季风气候变化问
题的关键,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说出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在全球水平衡、热量平衡的过程中,海-气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新知预习】1.水热交换过程[1]●水分交换: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通过、环节与大气进行水分交换。
●热量交换: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辐射与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水热交换活跃区: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海洋热容量大→海洋上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的、都较小。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海-气相互作用形成和,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2]过程:●循环→全世界蒸发与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全球的水平衡●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和实现的:0º-30ºN地区,以输送为主;30ºN以北地区,以输送为主;50ºN附近,海洋热量→大气→向高纬度输送【新课推进】读书本36页图4.1“海-气水热交换方式”,完成下列问题。
[1]海水的热量来源主要来自哪里?[2]海水热量支出主要通过什么途径?[3]对流层中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4]海-气间如何进行热量交换?探究二:阅读书本37页的图4.2,完成相应的思考题。
探究三:阅读书本39页图4.3,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探究四:★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曲线为,其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产生的原因是。
[2]a曲线为,其纬度分布规律是,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原因主要是。
[3]c点表示的意义,d区域表示,e区域表示,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
【教学反思】【预习检测】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地壳的物质循环 B.大气环流C.洋流流动 D.水循环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亚洲是一个季风气候的主要区域,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一年内明显的季节性风向和风力的改变,以及湿润和干旱季节的交替。
这种气候现象对亚洲大陆农业产量的波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季风为亚洲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由于亚洲大陆纵横交错的山脉和海洋环绕,季风会带来大量的水汽。
当风从海洋吹向内陆时,随着空气上升,水汽会形成云层,进而降下雨水。
这种季风雨水是许多农作物的生长必需品。
沿海地区的农业依赖于季风的及时雨水,而内陆地区则受到季风雨量的限制。
然而,季风气候也带来了不可预测的灾害。
强烈的季风雨季可能导致洪水和土壤侵蚀。
洪水不仅会淹没农田,摧毁农作物,还会破坏农田的土地结构。
这些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往往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此外,季风气候的变化也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品质产生影响。
季风气候中明显的干湿季节交替会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
在干旱季节,农业生产受到限制,而在雨季,农作物则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这种季节性的水分变化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气温的变化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季风气候下的高温和低温极端天气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应对季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许多亚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农民根据季风的雨季和旱季来选择种植合适的农作物。
一些地区通过引入抗旱作物来增强农业的抗旱能力。
其次,政府在灾害预防和应对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例如,加强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例如改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自动化农机的使用。
综上所述,亚洲季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季风为农业提供宝贵的水源,但也带来灾害和不可预测的天气变化。
为了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农民和政府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亚洲农业才能在季风气候变化下保持稳定和增长。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综合思维)3。
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区域认知)4。
运用图表,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综合思维)一、海-气相互作用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
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1)液态的物质交换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2)气态的物质交换①形式:海洋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②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3)固态物质的交换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2)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
(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影响(1)影响: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
(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
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2)热量收支状况①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②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影响①正常年份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b。
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冷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繁盛→鸟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