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海-气相互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1.22 MB
- 文档页数:74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④、下垫面因子;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
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
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
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
(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
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结合示意图,认识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
2.列举实例,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过程。
3.联系图文资料,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影响的区域及特点。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目标导航知识精讲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1)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3)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海水―→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水汽凝结,热量释放给大气蒸发3.主要影响: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维持全球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微点拨】(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低纬度海区和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
【即学即练1】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冬季(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2.图中①和②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A.①处B.②处C .①②处相等D .无法判断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地 区 影响赤道 附近太平洋 东部 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 洪涝灾害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太平洋 西部 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全球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2.拉尼娜现象(1)概念: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海-气相互作用-中图版选修2 海洋地理教案一、学科与课程标准本课程为海洋地理学科的选修2,主要内容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海-气相互作用。
本教案主要参考了中图版选修2,适用于中学海洋地理教育。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包括:•中国地理学会制定的《海洋地理学科教学大纲》;•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各省市教育厅制定的本地区的课程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和适当的补充。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掌握海洋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熟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掌握海气复杂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三、课程内容3.1 海洋-大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大气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地球的气候带;•海洋的基本概念、种类以及海洋的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态环境。
3.2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热交换和水汽交换的基本过程、物理原理和结构特征;•风场和海流对热交换和水汽交换的影响;•海洋大气波动和海气复合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
3.3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类型和程度;•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海洋交通、旅游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3.4 海气复杂系统•大气态变化和海洋环流的复杂性;•海气转换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海气复杂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熟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海气复杂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理论授课:讲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介绍海洋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图像解析:使用图像和实测数据展示海洋-大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征;3.讨论分析:案例分析、问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研究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mechanism;4.课堂练习: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课堂演示和练习;5.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文献材料和科普性质的读物,引导学生参与到海洋和气象领域的深入探究。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第三节归纳总结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着水热交换。
海洋与大气通过蒸发和降水进行着水分的相互交换,且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推动大气运动,大气通过风将动能还给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海洋与大气进行着能量的相互交换,并促使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且海洋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教师板书水热交换海—气相互作用承转海—气相互作用进行着水热交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呈现材料三、“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和“摩尔曼斯克位置图”,提出问题:思考:1. 结合左图,说出摩尔曼斯克附近海域的热量收支状况。
2. 想一想,根据热量收支情阅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回答:1.热量收支状况: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2.不会,北大西洋暖流从较低纬度将热量源源不断的输送,使其冬季水温高于0℃,港口终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探究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问题情境推进课堂况,摩尔曼斯克海水温度会不会越来越低,导致港口封冻?为什么?年不冻。
教师总结大洋环流促使着热量在高低纬度之间交换,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平衡。
承转大气环流是否促进全球热量的交换呢?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量平衡呈现“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东亚季风示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引导学生归纳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对全球热量的调节作用。
看图回顾知识并思考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对全球热量的调节作用,并归纳总结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对全球热量的调节作用。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梳理,培养知识建构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大气环流大洋环流水热交换水循环学生读图,验证推测,学生自主分析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与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条要求关注海一气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全球的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把握本条要求,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在海一气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源地与热量源地,它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深刻影响。
第二,在海一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
第三,要求学生能通过结合实际案例领会海一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制很复杂,不要求学生进行解释。
本条要求只需学生了解这种现象的表现,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进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海洋和大气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高一学习地理必修一时学习过大气、海洋的知识,在高二又学习了大气的运动和水的运动的前两节,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地理核心素养。
但是高二学生对海—气之间的关系,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认识较少,加上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作为基础,一分部学生学起来有一些吃力。
教学时会运用图表、视频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三、教学目标区域认知1. 通过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的影响。
2. 通过从全球的角度、赤道附近太平洋的角度认识海——气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尺度思维。
综合思维1. 运用图表,引导学生说出海一—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
2. 运用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3. 通过分析图表,学生能够利用海水温度的变化,综合分析对应大气的变化,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科学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