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测试:海-气相互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840.79 KB
- 文档页数:9
【基础知识·达标练习】一、单选题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暧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指出,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在前几周内愈发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说明()A.一切正常B.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形成C.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D.以上说法都不对4.受“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的影响()A.秘鲁西海岸出现暴雨的概率增加B.秘鲁渔场减产概率增加C.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增加D.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减少茎柔鱼为大洋性浅海种,分布在东太平洋的广泛海域,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从赤道到18°S的南美大陆架以西370—460km的外海。
据此完成问题。
5.从赤道到18°S的南美大陆架以西,与茎柔鱼分布密切相关的洋流表示正确的是()A.B.C.D.6.有些年份茎柔鱼的产量较往年大幅度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A.过度捕捞B.厄尔尼诺现象C.全球气候变暖D.海洋污染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若乙地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则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A.印度尼西亚B.澳大利亚东部C.非洲南部D.秘鲁沿海8.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导致干旱和森林大火的地区,最可能出现在()A.印度尼西亚B.秘鲁C.美国D.埃及海雾大多是暖湿空气经过较冷洋面形成的。
寒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很容易形成海雾。
学生版(无答案)第一章海岸与海洋第四节“海-气”的相互作用学习任务1.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主要形式及意义2.了解海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3.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完成预习一、“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1. “海-气”的物质交换(1)海洋与大气之间,水量交换的重要方式是和;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2)海洋与大气之间,气体物质交换中以的交换最为重要;其交换的主要方式有、、。
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海洋的作用比陆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绝大部分被的物理-生化过程同化吸收;如果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海水的温度也会相应增高,这就会导致海水对二氧化碳的可溶性。
目前,世界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含量要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倍。
因此,海洋水温继续上升,对地球是潜在的巨大危险。
(3)海洋与大气之间,对固体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的是;从大气到海洋的固体物质主要有、;从海洋到大气的固体物质主要有。
2. “海-气”的能量交换(1)能量从海洋到大气的主要方式有、、等。
(2)能量从大气到海洋的主要方式有、、、等。
(3)海洋向大气输送水分的同时,也将储存的带到全球,对大气运动和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气环流不仅是洋流形成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全球水热、,最终达到的最主要方式。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1. 沃克环流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2. 厄尔尼诺(1)含义:。
(2)成因:。
(3)时间规律:。
(4)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3. 拉尼娜(1)含义:。
(2)成因:。
(3)时间规律:。
(4)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归纳小结1. “海-气”的物质交换2. “海-气”的能量交换3. 厄尔尼诺4. 拉尼娜课后练习1.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0-30°N,海洋热量是的,但其温度不会越来越高,其能够实现热量动态平衡的原因是。
知识点测试:海-气相互作用一、单选题4月15日,我国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驶离厦门现代码头,开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B航段任务。
其中,4500米级“潜龙三号”潜水器首次亮相。
据此回答1〜21.上图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中,该潜水器下潜过程中经历的温度变化最可能是A.①B.②C.③D.@2.根据上题的结论,推测下列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是A.赤道B,回归线C.副热带D.北极圈3.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往往引发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4.厄尔尼诺是大气与洋流相互作用的产物。
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南赤道暖流会增强B.会出现暴雨天气C.秘鲁沿岸涌升流增强D.水温比往年低5.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YO)最新数据,全球新一轮厄尔尼诺可能即将到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会发生A.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B.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弱C.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偏低D.西太平洋沿岸出现暴雨洪涝2013年6月19日因森林大火导致一场罕见烟雾袭击新加坡。
有人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加剧了这场森林火灾的延续。
回答6〜7题。
6 .这场袭击新加坡的烟雾可能来自A.苏门答腊岛B.加里曼丹岛C.爪哇岛D.马来半岛7 .“厄尔尼诺”现象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水温高于多年平均值B,热带气旋增加C.扰乱了洋流常规运动D.降水量增加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8〜9题。
A.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减少造成B.本海区主要盛行信风所致C.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增多造成D.本海区主要盛行西风所致9 .若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则卜.列情况最可能出现的105・ E CT世界局部地区洋流分布示意图8.对图中实线所示洋流的主要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图中实线所示洋流实力增强B.低纬度海区东岸更加干燥C.美国东南沿海降水减少D.我国青藏高原气温上升10.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气象专家预测2016年我国夏季降水将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以下说法与上述2016年的预测一致的是A.夏季风增强,我国梅雨季节提前B.夏季风减弱,南方雨季时间偏长C.秘鲁海域表层海水,水温偏低D.秘鲁渔场涌升流增强,渔业增产11.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会发生以下哪种情况A.东南信风增强B,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偏高C.我国台风数量增多D.秘鲁渔场增产二、填空题12.海洋表层温度距平是指海洋表层温度与常年总平均温度的差值,图甲为某年热带太平洋海洋表层温度距平图。
4.3 海—气相互作用(同步训练)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在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向海洋输送巨大能量的形式是()A.辐射B.风C.降温D.升温2.关于海洋热量收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②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③赤道地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④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乘船考察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船只出发时,A处是1月,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海水向大气补充热量B.大气向海洋补充热量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补充热量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海—气相互作用更活跃的是()A.①处B.②处C.①②处相等D.无法判断(2022年福建龙岩期末)“海浩”是指海面上出现白茫茫云雾的现象。
下图为2021年1月7日青岛经历寒潮天气时近海海面出现的“海浩”奇观(海面云雾主要由冰晶组成)。
据此完成第5~6题。
5.关于此次“海浩”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海—气温差小②气温低于水温③维持水热平衡④维持大气稳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气象专家认为本次“海浩”的发生和近期拉尼娜现象有关。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A.东南信风减弱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多暴雨C.赤道逆流减弱D.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多山火(2022年辽宁部分学校期末)南方涛动(SOI,如图)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当SOI为负值时,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SOI为正值时,对应拉尼娜现象。
据此完成第7~8题。
7.当SOI为正值时()A.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B.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C.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D.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8.据图判断,2019年秋冬季节,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秘鲁沿海旱情加重B.中国南方遭遇暖冬C.智利沿海渔民增收D.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出现洪灾(2022年天津月考)山东青岛近海区域是我国海雾多发区。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A.低纬海域B.中低纬海域C.高纬海域D.中高纬海域3.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①长波辐射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④潜热吸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1.C 2.A 3.A解析第1题,图中海—气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雨环节实现的。
第2题,海水通过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
低纬海域表层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提供水汽最多。
第3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释放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两种相反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
据此回答4~5题。
4.在厄尔尼诺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C.印尼热带雨林地区易发生火灾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5.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B.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C.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D.厄尔尼诺年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相反答案 4.C 5.D解析第4题,在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可能发生的现象是秘鲁沿岸降水增加,气候湿润,A错。
水温升高,上升流减弱,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B错。
印尼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易发生火灾,C对。
澳大利亚东部出现旱灾,D错。
第5题,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着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和速度,A错误。
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B错误。
拉尼娜年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C错误。
厄尔尼诺年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相反,D正确。
(2021·北京西城区期末)2020年10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中指出,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预计强度可能为中等到强,并将持续至2021年夏季。
海-气相互作用练习题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
下图表示“ 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 。
完成下列各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C. 气压带季节性移动D. 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A. 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B. 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C. 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 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以下两题。
3.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A.①B.②C.③D.④4.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①长波辐射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④潜热吸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读图,完成第5-65.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A.低纬海域B.中低纬海域C.高纬海域D.中高纬海域读某区域图,完成7-9题。
7.海域①—④中,蒸发量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8.海域①和④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差别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洋流性质9.海域①—④中获得的净辐射值最低的海域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A.0°~20°NB.0°~20°SC.40°S~50°SD.40°N~60°N11.该纬度带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C.寒流的作用明显D.暖流的作用明显读“世界局部海陆分布图”,完成12~13题。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必备知识基础练知识点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水热平衡[2024·江西九江高二永修县练习]读图,完成1~2题。
1.“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2.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A.欧洲的波罗的海 B.美洲的加勒比海C.我国的渤海 D.西亚北非的红海[2024·四川绵阳高一练习]读全球水平衡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正确的是( )A.陆地水平衡反映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能基本反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4.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A.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温度降低C.海水盐度升高 D.海水盐度降低知识点二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校联考]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
下图为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
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 )A.2018年10~12月为拉尼娜状态B.2019年全年为厄尔尼诺状态C.2020年10~12月为拉尼娜状态D.2021年全年为厄尔尼诺状态6.2021年初,太平洋沿岸地区( )A.智利沿海地区易产生洪涝灾害B.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会明显减少C.印度尼西亚容易产生森林火灾D.赤道附近东西部温度差异增大[2024·江苏盐城高二校联考]海—气之间进行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
下图为北太平洋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单位:×0.484 W/m2)图。
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十四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形式。
2.解释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3.海气相互作用如何对水量平衡产生影响。
4.描述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随纬度变化的特点。
5.不同纬度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输送热量的对比。
6.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区别。
7.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8.拉尼娜现象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9.历史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间间隔。
10.绘制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的赤道太平洋地区东西两岸的大气环流。
先进行背诵,再查阅答案!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形式。
液态物质:气态物质:固态物质:2.解释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动能。
3.海气相互作用如何对水量平衡产生影响。
海一气相互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
4.描述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随纬度变化的特点。
低纬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热量盈余;高纬地区海洋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热量亏损。
5.不同纬度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输送热量的对比。
北半球低纬地区,大洋环流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环流输送的热量;在30°N以北地区,大气环流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洋环流输送的热量;在50°N附近,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向更高纬度输送。
6.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区别。
厄尔尼诺: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
7.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信风明显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渔场减产。
8.拉尼娜现象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信风增强,秘鲁渔场可能增产。
考点专练:4.4 海—气相互作用一、选择题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
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
完成第1~2题。
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D.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A.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B.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2021年辽宁锦州期末)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4.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A.波罗的海B.加勒比海C.渤海D.红海(2021年江苏扬州月考)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
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第5~7题。
5.从图可以看出()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下沉6.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021年广东珠海模拟)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秘鲁最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
下图为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4.3海—气相互作用练习1 高二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读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图中没有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过程是A.太阳辐射B.海洋的长波辐射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D.大气逆辐射3.海洋将热量传递给大气的主要形式是①长波辐射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④潜热吸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A.日本暖流B.西风漂流C.秘鲁寒流D.赤道逆流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模式图,甲、乙分别代表海洋和陆地,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单位量,假设该区域水循环总量为100个单位量。
5.依据水的动态平衡原理,推测X的数值为A.99 B.63 C.56 D.256.甲处参与的所有水循环类型是A.海上内循环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7.下列关于水循环a、b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有①a环节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②a环节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③b环节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④b环节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右图为“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
8.关于图中①②③说法正确的是A.①过程在高纬度地区更强烈B.①过程输送的水量与②相等C.②过程能形成风蚀地貌景观D.③过程实现了地表水热输送9.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①会减少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②会增加C.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①会增加D.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②会增加据研究,下图中⑤处海水流通量会受海冰量影响,这会使部分地区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10.图中⑤处海冰最多的月份最可能是A.4月B.8月C.10月D.2月11.若图中⑤处被海冰阻塞,会使A. ①附近海雾持续时间变短B. ①附近沿岸降水减少C. ⑤西侧附近海平面下降D. ①②两地温差变小“沃克环流”(下图)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和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试题
海气相互作用主要指的是什么之间的相互作用?
A. 海洋与大气
B. 海洋与陆地
C. 大气与生物圈
D. 海洋与岩石圈
下列哪一项不是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
A. 调节全球气候
B. 影响降水分布
C. 改变地球自转速度
D. 引发气候变化
海洋对大气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调节大气温度
B. 影响大气湿度
C. 改变大气环流
D. 以上都是
下列哪一项是海气相互作用中,海洋对大气的能量输送的主要方式?
A. 辐射
B. 对流
C. 传导
D. 蒸发和凝结
大气中的哪些成分对海洋有重要影响?
A. 氧气和氮气
B. 二氧化碳和甲烷
C.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D. 氢气和氦气
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
A. 加剧全球变暖
B. 缓解全球变暖
C. 对全球气候无影响
D. 引发极端气候事件
下列哪一项不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意义?
A. 预测气候变化
B. 了解地球系统运行机制
C. 指导农业生产
D. 探测海底资源
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通常涉及哪些学科领域的交叉?
A. 气象学和地理学
B. 海洋学和生物学
C. 物理学和化学
D. 以上都是。
海与气的相互作用
海与气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和水汽,其输送速率取决于洋面温度及大气边界层中的风以及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
2.海洋在全球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大气中水汽的重要来源。
海洋具有强大的蒸发能力,它源源不断地向大气输送水汽,并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度。
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动量的输送以及云量对辐射的调节。
2.大气环流通过影响海洋表面的风应力,将能量从热带传输到极地,并驱动全球洋流。
海与气的相互作用在整个时空尺度谱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微尺度到季节和年尺度,乃至地质年代的气候尺度,这种相互作用都在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________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A.太阳和陆地B.海洋和大气C.太阳和大气D.太阳和海洋2.图中A海区表层海水热量的直接来源是()A.太阳辐射B.洋流C.陆地D.大气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据题意可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海—气间热量传递关系的分布图。
第2题,A处海水温度明显高于两侧,应该是受到暖流的影响所致。
读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A.0°~20°NB.0°~20°SC.40°~50°SD.40°~60°N4.该纬度带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C.寒流的作用明显D.暖流的作用明显答案 3.D 4.D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0°~60°N处大西洋热量收入和支出的差值最大。
第4题,大西洋40°~60°N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远小于支出(海水蒸发),主要是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本地区水温较高,蒸发较强。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
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5.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6.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答案 5.D 6.B解析第5题,引起大气环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风向和洋流均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海域水温与正常年份相比较的状况。
读图,回答1~4题。
1.关于图示海域水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水温可知该海域位于高纬度地区
B.该海域水温比正常年份水温偏高
C.南极臭氧空洞在扩大,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D.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2.该海域水温分布状况()。
A.是大气逆辐射增强造成的
B.导致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
C.导致该海域热量收支失衡
D.可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
3.受图示海域水温影响()。
A.马来群岛出现持续多雨天气
B.智利北部出现台风活动
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
D.秘鲁渔场产量大幅增长
4.图中甲处海域水温()。
A.低于-2℃
B.高于-2℃
C.比常年平均值低2℃以上
D.无法判断
解析厄尔尼诺使得北太平洋气温增高,可扰乱全球水热输送和交换,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气温较低。
答案 1.B 2.D 3.C 4.C
5.许多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A.东北信风的减弱B.东南信风的减弱
C.东北信风的增强D.东南信风的增强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东南信风的减弱。
答案 B
读图,完成6~7题。
6.该热力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南亚稻田龟裂
解析当该环流变弱时,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