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基本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2.75 KB
- 文档页数:2
药理学基础知识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
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1)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1。
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2.分类按治疗目的分为:(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分为:(1)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义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町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小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一)剂量的概念1。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augmentation),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
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能引起细胞形态与功能发生质变的药物受到注意,例如某些物质可以引起细胞癌变,基因疗法能使机体引出遗传缺陷时或原来没有的特殊功能。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
例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
作用特异性强及(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
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
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后者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并非同义词,例如具有扩张冠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抗冠心病药也不一定都会取得缓解心绞痛临床疗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这就是药物效应的两重性: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二、治疗效果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药物的基本作用
【实验预习】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药物的兴奋、抑制、局部、吸收作用等。
【实验原理】
药物的基本作用除包括药物作用(drug action)和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外,还包括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药物作用结果又包括治疗效果(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两方面。
普鲁卡因(procaine)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通过局部给药可阻断用药局部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产生,由此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但吸收过多又可以产生惊厥(兴奋)等中毒症状。
地西泮(diazepam)是苯二氮卓类常用的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atics)。
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对中枢的抑制作用而产生。
其作用机制是与中枢相应部位的苯二氮卓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增加,氯离子内流,突触后抑制效应增强。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与药品】
注射器(5ml),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0.5%地西泮溶液,2%硫喷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兔1只称重,先观察其正常活动情况,如四肢站立和行走姿态,并用针刺其后肢,测试有无痛觉反射。
2.由一侧坐骨神经周围(使兔做自然俯卧式,在尾部坐骨脊与股骨头间摸到一凹陷处)注入5% 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ml/kg。
2 min~3 min后观察和测试同侧后肢有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并与对侧相比较。
3.待局部作用明显后,肌内注射5%盐酸普鲁卡因1 ml/kg,观察中毒症状(惊厥)出现与否
4.待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时,立即由耳缘静脉注射0.5%地西泮溶液0.5 ml/kg 或2%硫喷妥钠溶液0.5 ml/kg,至肌肉松弛为止。
5.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实验注意事项】
局麻坐骨神经部位要找准确,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与思考】
1.本实验中,药物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局部作用、吸收作用与选择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观察到药物间的对抗作用?
2.本实验中,哪些是普鲁卡因和地西泮的治疗作用,哪些是它们的不良反应?。